【教育总结】温州市教育局2009年工作总结【范文精选】

时间:2023-05-09 20:20:03 来源:网友投稿

温州市教育局2009年工作总结一年来,我市教育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省教育厅的指导下,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加快教育强市建设的决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总结】温州市教育局2009年工作总结【范文精选】,供大家参考。

【教育总结】温州市教育局2009年工作总结【范文精选】



温州市教育局2009年工作总结


一年来,我市教育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省教育厅的指导下,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加快教育强市建设的决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建设教育现代化,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创新,统筹城乡教育,扩大教育开放,优化教育环境,促进教育科学和谐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年初预定的工作目标,朝着创建教育强市、实现教育现代化,“办一流教育,育一流人才”的目标迈出了扎实步伐。

一、事业发展与目标完成情况

(一)学前教育:幼儿园1660所,比上年增加93所,3-5周岁幼儿286422人,比上年增加12747人;园均规模182人,比上年增加7人;35周岁幼儿入园率达96.45%,比上年提高1.34个百分点。

(二)义务教育:小学749所,比上年减少112所;在校生565676人,比上年减少9577人;入学率99.99%,超过目标0.09个百分点;在校生巩固率100%,超过目标0.1个百分点;毕业生升学率100%,超过目标0.1个百分点;校均规模755人,比上年增加87人。初中353所,比上年增加4所;在校生294584人,比上年减少37815人;入学率99.93%,超过目标0.3个百分点;在校生巩固率99.96%,超过目标0.16个百分点;校均规模835人,比上年减少117人。“三残”适龄儿童入学率99.43%,比上年提高0.09个百分点,超过目标0.43个百分点。

(三)普通高中教育:普通高中134所,比上年持平;在校生151037人,比上年增加1743人;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为51.74%;校均规模1127人,比上年增加13人。高中学校招生93785人,比上年增加11348人。普通高中与职业学校招生比例为1.181。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5.51%,比上年降低0.56个百分点,超过目标3.51个百分点。

(四)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职业学校85所,比上年减少6所;在校生90157人,比上年增加1816人。其中,职业高中74所,比上年减少6所,在校生82585人,比上年增加2333人;普通中专1所,在校生971人,比上年减少878人。成人中专4所,在校生1086人,比上年减少598人。技工学校6所,与上年持平,在校生5515人,比上年减少959人。职业学校校均规模1061人。培训农村预备劳动力学员8640人,完成计划数的108%。各类成人中等教育毕业人数3070人,超过目标70人。

(五)高等教育:普通高校6所,在校生7.42万人,比上年增加0.22万人。成人高校1所,在册生3.32万人,比上年减少0.68万人。远程教育站点42个,在册生1.34万人。电大开放式教育在册人数1.3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43%,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超过目标1个百分点。

(六)教师队伍建设:幼儿园教师18443人,比上年增加1673人;学历合格率98.46%,比上年增加0.1个百分点。小学教师31080人,比上年增加480人;学历合格率99.20%,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专科及以上学历比例82.33%,比上年提高2.66个百分点。初中教师21878人,比上年增加164人;学历合格率98.87%,比上年提高0.21个百分点,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77.88%,比上年提高4.78个百分点。普通高中教师10765人,比上年增加168人;学历合格率97.34%,比上年提高0.84百分点;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比例(含在读)5.2%,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职业学校教师4779人,比上年增加596人;学历合格率89.87%,比上年提高2.57个百分点。

(七)教育强镇建设:省市级教育强镇(乡)达到160个,比上年增加20个,占乡镇总数的61.1%

(八)示范(重点)学校建设:省一级、二级幼儿园达到108所(118个园区),比上年增加12所(22个园区)。省市级示范小学、初中分别达到117所、108所,分别比上年增加16所和11所。省市级重点中学达到73所,比上年增加3所。国家和省级重点职业学校达到22所。省市级示范专业达到66个,比上年增加16个(其中省级8个),超过目标4个。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个;省市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达到46个,比上年增加11个(其中省级4个),超过目标3个。小学、初中、普通高中、职业学校优质教育资源比例分别达到32.89%46.19%72.8%45.9%

(九)教育信息装备建设:全市70%的中小学仪器、实验室、仪器设备达到省教育装备I类标准,生均图书增加2.3册。全市73.95%中小学校建有校园网,66.03%中小学校建有学校网站,81.35%教室建有多媒体平台,生机比达到7.31:1,新增网络教育教学资源150G,总容量达到6T。中小学音体美设施设备整体达标率超过省平均水平。

(十)教育基本建设:全市新建中小学校舍36万 ㎡,排除中小学危房33.33万㎡,改造破旧房12万㎡。其中市本级投入使用11.1万㎡。

二、主要做法和成绩

(一)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一是认真组织第二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按照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要求,以“服务转型升级,提高育人质量”为主线,紧扣难题开展调研,认真查找我市教育科学发展中的问题,明确科学发展思路,做好实施素质教育、职业教育服务企业、城区城镇教育发展、招生考试、名师强教等五篇文章。28个直属学校、单位党组织,2288名党员参加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

二是认真指导全市教育系统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紧紧围绕“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加强基层组织、促进科学发展”目标,重点在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师素质、转变育人模式、规范办学行为、完善评价机制、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等方面下功夫,促进教育科学和谐发展。10个县(市、区)中小学的961个党组织,19843名党员参加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通过学习实践活动,教育科学发展的理念更加坚定,思路更加清晰,政策措施更加务实,成效日益彰显。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党组织建设,市教育局成立机关党委,选举产生新一届机关党委班子。建设“学习型、服务型、节约型、和谐型、廉洁型”机关,继续推进机关干部蹲点制度,加强机关干部的考核,进一步树立 “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机关新形象,增强教育行政机关服务教育改革发展的能力。

(二)基础教育工作扎实推进

1.义务教育发展更优质更均衡。

一是以现代化学校和示范学校创建及集团办学为载体,扩大义务教育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创建现代化学校,促进学校在教育思想、办学条件、队伍建设、教育管理、教学改革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向现代化迈进。全年创建命名现代化学校35所。通过创建示范学校,发挥其在本区域的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其他学校的发展。稳步推进集团化办学,以优质教育资源为依托,鼓励名校带农校,名校带新校,名校带弱校,组建紧密型和松散型教育集团,实施名校战略。

二是以农村寄宿制学校和合格学校建设为抓手,改造薄弱学校,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积极开展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达标创建活动,逐步改善农村学校的育人环境,全年创建农村寄宿制达标小学3所、初中7所,九年一贯制达标学校6所。根据《温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合格学校办学标准》,对办学规模、校舍面积、用地面积等方面达不到省III类标准化学校建设要求,且又不能撤并的学校,力争达到市合格学校标准。全年创建农村合格学校21所。

三是以关注弱势群体为依托,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残疾儿童、困难家庭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促进教育公平。督促各地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纳入本地区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多渠道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加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的规范化管理,通过政策扶持、经费支持、教学援助等途径督促指导民办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的发展与教学质量的提高。全市906所公办学校,72所民办学校,150所专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接纳了21.58万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读,入学率达99.99%,我市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读人数占义务教育学校在校生人数的25.72%。调整特殊教育布局规划,在合并温州聋校、温州盲校、温州新码道学校和永嘉聋校基础上,建设集教育、康复、培训为一体,并向学前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延伸的全国最大的公立全日制特殊教育学校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占地185亩,投资1.6亿元,办学规模102班。今秋已建成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启音区、共享区,招收各类残疾学生450多人。全市义务教育阶段6-15周岁“三残”儿童少年共1396人,已入学1388人,入学率99.43%,基本实现与普通教育同步发展目标。关爱困难家庭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完善义务教育学校贫困生档案及资助制度,编制中小学学生资助手册,努力做到应助尽助、应免尽免,全市283639人次中小学生受到资助,资助金额达到1.49亿元。广泛开展结对助学活动,全年结对助学金额达到2067万元,其中“爱心温州结对助学”活动募集906.98万元,使12405名学生受惠。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帮助和促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断进步。

2.学前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更科学更和谐。

一是提升学前教育办学水平。召开全市学前教育工作会议,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意见》,开展学前教育专项督导,加大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加快学前教育师资建设,促进民办学前教育发展、提升学前教育保教质量。做好1547所民办幼儿园的重新审核工作,621所幼儿园确定为合格,825所勒令整改,101所劝其停办或给予取缔,使民办幼儿园大大增强规范办园意识和自觉提升质量的紧迫感,有力推动了民办幼儿园整体办园水平的提高。建立幼儿园等级管理制度,实行幼儿园办园准入制度。全年创建省一级幼儿园7所,省一级转评12所,省二级幼儿园12所。省一级、省二级、省三级幼儿园招生覆盖面达到63.3%。继续关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全年创建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11所。

二是分层指导、分类推进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将全市130多所普通高中按生源状况、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等方面差异分为5类,在新课程实验、新高考指导等方面进行分层指导、分类推进,组织学习浙江省新课程高考方案、《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有效推进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新课改新高考首战告捷,普通高校招生全市文理科一至三批上线42480人(不含三批降分上线人数),比上年增加3758人。在报考人数减少7677人的情况下,全市录取总数达43112人,比上年增加4098人,增幅为10.44%,录取人数再创历史新高,继续名列全省第一。

(三)素质教育工作扎实推进

一是学生工作不断深化。高扬素质教育旗帜,召开温州市素质教育大会,制定《关于全力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编辑出版《素质教育在温州》一书和同名电视专题片,表彰首批30所温州市素质教育示范学校,表彰在体育、艺术、科技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学校、教师和学生。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不断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学风和校风,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和民办学校校风建设。积极创建文明校园、平安校园、绿色校园,广泛开展中小学生爱国主义读书活动和以国庆60周年为主题的“中小学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月”系列活动,广泛开展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丰富广大中小学生的课余生活。全年创建省级文体工程示范区3(瑞安市、瓯海区、洞头县)、省级艺术特色学校13所、省级体育特色学校15所,市文明学校28所、市绿色学校49所、市体育特色学校13所、市示范性家长学校25所、市禁毒教育“五星级”学校4所。承办浙江省第十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温州中学、温州二中、瑞安中学分获重点高中组团体总分第二名、第三名和第七名,温州市实验中学荣获初中组总分第二名。40个节目参加省艺术节比赛,15个节目获一等奖、22个节目获二等奖、3个节目获三等奖,7个节目参加教育部艺术节展演。第二十三届浙江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68项学生作品参赛,60项获奖,获奖总数列全省第二名。17名学生获得第十五届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全国一等奖,19名学生获省二等奖,16名学生获省三等奖。加强安全教育,上好开学安全第一课,举办“千校师生应急避险大演练”,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切实做好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重点实施晨检制度、学生缺课跟踪调查制度、信息日报制度,落实“非必须、不举办”活动管理措施和疫情突发停课措施,做好各学校师生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工作,从根本上遏止甲流疫情的蔓延。

二是课程改革不断深化。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程。进一步加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义务教育阶段重点抓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管理,制订实施《温州市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工作指导意见》,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安排、人员配备、基地建设及保障措施,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充分发挥学生实践基地(学校)作用,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向纵深方面发展。高度重视农村学校新课程实施,着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与质量。严格教学常规,扎实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四项教学规范达标活动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程实施情况专项检查,突出解决课程实施中的问题。

普通高中教育重点抓好新课程实验的落实,完善学生选课走班制度。贯彻落实《温州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扩大办学规模(普通高中每个年级段不少于6个平行班)、严格控制班额(每班学生不超过50人)、合理配置师资资源(每15个班配备1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职教师,每6个班配备1名通用技术课程专职教师)、创新教师评价机制、规范教学常规管理、规范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加强新课程实验的研究和指导、加强教研员队伍建设等方面的要求,进一步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

三是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大力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小班化教学、初中分层次教学和异步教学法、高中研究性学习和走班选课教学试验,大力倡导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提高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通过健全管理制度、优化教育环境、强化师资培训、更新教学行为、坚持科研带动等途径,积极引导农村自然形成的小班制学校推行小班化教育,凸现小班化教育的活动性、个性化、合作化和综合化的特点,努力创造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适合每个孩子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模式。全市小班化教育试点学校从2005年的57所、429个班级,发展到146所、1608个班级。研究初高中课程衔接,实行衔接课程下移初中的教学办法;研究新课程的新高考模式,提高学生选考能力。

四是教育评价改革不断深化。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执行义务教育免试、免费、相对就近入学办法,严禁以考试或变相考试的方式选拔新生。完善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收捐资生制度,市局直属学校捐资生比例下降。改革民办学校招生办法,温州外国语学校、温州市绣山中学通过电脑摇号方式录取新生。实行特长生自主招生制度,允许初中学校根据办学特色自主招收在体育、艺术、科技等方面有特长的小学毕业生。实行常态分班,严禁各校设立重点班、快慢班。进一步完善高中阶段招生办法,坚持“两考合一”和“全面衡量、综合评价、尊重选择、择优录取”的招生原则,依据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录取招生。采取招收保送生和定向分配生相结合的办法,省一级重点普通高中的招生数的40%比例分配到初中学校。实行重点普通高中(职高)和特色高中自主招生制度,使高中招生方式走向多元化。改革中职招生办法,实行提前直升政策,市局直属初中学校391名毕业生被中职学校提前录取。启动英语听力口语考试改革,从2010年开始将英语口语与英语听力考试合并,实行人机对话,考试成绩按一定比例计入学业考试成绩。清理高中招生照顾录取和特长加分项目,实行加分项目省级备案制。规范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温州中学和温州二中的国际部均停止招生,温州二十一中中澳VCE课程项目经省教育厅、国家教育部批准开始招生。10月我市首次参加“教育部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反馈与指导系统项目”测评,市本级与三区两市的158所学校18362名中小学生和2400名校长、教师参加测评,旨在逐步建立中小学生学业质量测评机制,以适应我市基础教育内涵发展需要。

五是办学行为进一步规范。严格执行《关于加强在职教职工有偿家教、带寄宿生、兼课管理工作的通知》,严禁学校利用节假日进行集体补课,尊重学生自主活动空间。合理布置学生课后作业,严格控制教辅资料使用。科学制定学校作息时间,严格遵照在校时间高中生不超过8小时、初中生不超过7小时、小学生不超过6小时的规定,确保学生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倡导学校“轻负担高质量”办学,树立“减负提质”典型,真正使学生“书包减轻、作业减负”。 加大对违规招生、节假日集中补课、义务教育阶段举办各种类型“实验班”和“提高班”的查处力度,查处违反有偿家教、带寄宿生、兼课规定行为19起,通报处理30人,充分发挥纪检监察为教育发展保驾护航作用。

六是做好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精心组织第12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宣传活动。洞头县高分通过国家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24所学校被省教育厅、省语委授予省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温州城南小学被授予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创建12所市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

(四)职业教育事业做大做强

一是扩大办学规模,扩容职业教育资源。扎实推进中职基地和30所重点职校建设,制订市中职教育基地专业设置方案,重新布局入驻基地学校专业;将重点职校建设纳入县(市、区)教育局年度业绩考核内容,职业教育专项资金使用倾斜重点职校建设。平阳县职业中专、永嘉县二职、乐清雁荡旅游职业学校等12所职校基本建成,泰顺县职教中心、温州市城市建设学校、鹿城区职技校等6所职校正在建设,12所职校已做好前期工作。编制“十二五”中职基础能力建设规划。加快职教资源的整合和重组,积极促成建立以专业或区域为纽带、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职教集团或职教联盟。温州市职业中专业学校联合11所学校、21家企业单位共同组建我市首家区域性、跨行业、多元化的新型职教联合体。温州华侨职业中专联合相关学校、企业成立职业教育集团。永嘉组建县职业中学和县二职等两大职业教育集团。积极支持职业学校同高职院校合作办学,构建中高职一体化教育。

二是做强骨干专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制定《温州市中职专业建设项目推进方案》,调控专业设置,使职业教育直接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引导职业院校“错位发展、有序竞争”,向专门化方向发展。全市基本建成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产业结构布局相符的数控机械、商贸、电子电工、鞋革、服装、餐旅、物流、印刷、汽修等18大类中职专业群,直接为当地产业服务。加大创建指导力度,积极创建各级示范专业和实训基地,对社会急需、就业前景看好的予以重点扶持,大大提高了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三是改革教育教学,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创新办学模式,积极探索创业、就业、升学多元发展的新路子。在省第二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我市作品获奖总数名列全省第一。积极推进课程和教材改革,成功承办以“中职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创新”为主题的全国职业教育前沿论坛。努力构建职业教育课程新体系,积极探索以“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类型为主的专业课程新模式,捆绑式开发符合我市中职教育教学实际的文化课地方实验教材,教材必修1已完成编写,在14所试点学校进行教学实验,必修23已完成编写和审稿。引导职业学校面向企业、面向就业办学,鼓励引导行业协会和企业参与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雁峰集团有限公司等20家企业(单位)被评为第二批市级职业教育校外实习示范基地。

四是推进成人社区教育,构建终身学习社会。继续做好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培训质量。加强社区学校建设,制订《温州市一级社区学校评估标准》。建成各级社区学校122所,创建鹿城区南浦社区学校等10所市一级社区学校、鹿城区社区学院等5所市级合格社区学院、龙湾区灵昆社区学校等11所市级合格社区学校、鹿城区蒲鞋市沁园社区分校等13所市级合格社区分校。播出社区教育·百姓大讲坛24讲,受市民普遍欢迎。建立“温州社区教育网”,开设温州日报、都市报“百姓学堂”社区教育栏目、开辟温州商报“商报大讲堂”,通过媒体广泛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努力构建终身学习社会。

(五)高等教育事业稳步发展

一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当好市委市政府参谋,全力支持在温高校办学同时,重点做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多项实事。协调指导温州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工作,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大学生就业服务指导和创业教育,开设大学生创业论坛。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和学生干部队伍建设,评选首批高校优秀辅导员40名和首批高校优秀毕业生67名。举办第二届大学生文化艺术节,丰富大学校园文化生活,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协调各高校切实做好维护稳定和“平安校园”建设工作,特别是国庆60周年期间的维稳工作。

二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合作实施温州医学院“服务基础教育行动计划”,在新校医人才定向培养、现任校医提高培训、中小学心理辅导老师定向培养、特殊学校医疗综合服务等四方面开展合作,加强中小学校医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大力支持高校加强科研项目和产学研结合,服务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充分发挥市级重点学科、重点专业、市级精品课程的引领辐射作用,努力形成高校重点学科、专业群和精品课程链。温州医学院原生物学等4个重点学科和公共事业管理等12个重点建设专业列入市级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建设期分别为3年、2年,在建设期内市财政每年为每个学科和专业各拨付15万元建设经费;温州医学院斜视学等29个课程被评为市级精品课程,分别获得3万元奖励。积极推动高教园区师资共享,支持引领高校进一步创新教育资源,优化整合机制。

(六)民办教育事业做活做优

一是鼓励扶持民办教育发展。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优先发展教育 加快教育强市建设的决定》,积极鼓励扶持民办教育发展。进一步加强民办学校管理,不断规范民办教育机构的办学行为。民办学校教师实行人事代理,并依照公办学校教师标准落实“五险一金”政策,依照《劳动合同法》确保民办学校教职工的待遇,努力建立一支稳定的民办骨干教师队伍。规范民办民工子弟学校办学,同时加大帮扶力度,在校舍建设、教学仪器设备配备上予以适当补助。继续做好对自建校舍办学民办职业学校的经费补助工作。

二是激励民办教育做活做优。制定好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使用方案,管理和使用好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奖励各级各类重点示范民办学校以及为促进民办教育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各级各类重点示范民办学校,幼儿园每所10万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所20万元、高中(普高、职高)每所30万元、高校每所50万元标准的奖励。评选市首届民办学校优秀举办者10名、优秀校长10名、优秀教师60名,每位给予1万、1万、5000元的奖励。积极推动“民校创名校”,努力为社会提供更充足、更多样、更优质、更具特色的教育资源。创新办学体制机制,稳妥推进教育集团办学,大力实施名校战略。支持 “名校带民校,名校带新校,名校带弱校”,努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

(七)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一是加强学校基本建设。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进一步加大,市农村教育发展专项资金、职业教育发展专项资金、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发挥巨大效益,大大推进了学校建设。成立市教育基建中心,加强学校基本建设管理指导。继续坚持“新建学校上规模,创全国全省一流;城区老校上档次,出教育精品”的办学思路,调整学校布局规划,加快城区城镇学校建设。市本级建成温州中学新疆部,温州市第三中学一期,温州市第十一中学实验楼、综合楼,温州二十六中学,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一、二标段竣工并投入使用。温州市第三中学二标、温州市第十二中学综合楼、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四标段等工程完成开工前手续;温州市教育大楼签订施工合同。市区配套学校建设进一步推进,开工建设温州市第二十八中学、鹿城新田园二小、龙湾区实验中学、瓯海任岩松中学。市本级完成小型基建项目65个,投资2000余万元。启动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小规模农村小学调整改造工程”,对6个班以下建制的123所学校的308个项目进行改造,总投资3664万元。编制市本级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三年规划,完成总建筑面积973.31万平方米校舍的安全排查、鉴定(评估)工作,做好校舍安全工程数据信息采集和录入,对部分校舍安全工程改造项目进行全程跟踪审计,全面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全市全面化解义务教育债务。                                                         

二是提升教育信息化和教育装备水平。实施好2009年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新农村新校园建设工程”,改造百所农村薄弱学校,投入2877.81万元为384所农村薄弱学校配备实验室设备、仪器、图书、音体美等器材,大大改善了农村薄弱学校面貌,为农村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全面开展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达标创建活动,2008年度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达标合格Ⅰ类学校167所、Ⅱ类学校110所。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投入1000万元,为118所农村学校配备“24+1”电脑机房,为124所农村学校配备校园网和网站,为108所农村学校配备智能广播系统,为176所农村学校配备多媒体小平台,为721所农村学校配备1062套省市光盘资源。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效整合。开通了温州市教育影院。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在教与学领域中应用研究,努力提升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

(八)师资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一是加强师德。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把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首位。开展以“尚德修身、抚爱育人”为主题的师德教育活动,对新加盟直属学校的300多名新教师进行了师德培训。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实行量化评价,建立校内外联合考核评价机制。评选新闻奖教金、师德楷模奖和终身班主任奖各100名。组织教育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学习贯彻活动,通过组织班主任工作论坛等途径,致力于建设一支优秀的班主任和德育工作者队伍,提高教师的德育能力,发挥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领军、示范和辐射作用。

二是强化师能。继续深化教师素质年活动,以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领雁工程”为载体,以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为重点,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课堂执教能力和专业素质。全年举办中小学校长、中层干部、教师、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各类培训班(不包括“领雁工程”)98个,6200人次参训,培训市级农村骨干学科教师、校长、德育教师1308名;培训中职校长、“双师型”教师等各类人员914人次。210多人参加东北师大教育硕士培养学习。开展“教师读教育名著”、读书征文和教育博客大赛等活动,更新观念,优化知识,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通过开播名师大讲堂、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大讲台(高中段)网上直播教学活动和走进农村学校、走近农村教师”系列送教(训)下乡活动,充分发挥名师的引领示范作用,增强师能。广泛吸纳优秀人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坚持“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并举,今年从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引进优秀本科生67人、研究生40人。

三是注重师绩。制定实施《关于做好市局直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考核工作的通知》和《市局直属学校校长绩效考核实施办法》,全市义务教育阶段53704名在职教职工和17202名离退休教职工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制度,依法确保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努力提高教师待遇。指导做好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导向作用,给予校长、骨干教师、班主任三支队伍待遇倾斜,激励他们教书育人积极性。嘉奖温州市第十四届运动会获奖教师。

四是追求“教育家办学”,全力培育骨干教师队伍。坚持“借梯登高,借力发展”的骨干教师培养培训原则,借“高校力”和“国外力”,加大骨干教师和校长的培训培养力度。与北京师大、华东师大、东北师大、上海师大、上海外国语大学、南京师大、浙工大等国内外高校合作培养培训骨干校长、教师。组织骨干教师和名校长参加境外学习培训。选拔25名(1999年迄今合计223名)英语骨干教师赴英国雷丁大学短期培训,4(2006年迄今合计28)英语骨干教师赴英国雷丁大学攻读“教与学”硕士学位,19人赴美国肯恩大学培训。出台《温州市特级教师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经费管理暂行办法》、《温州市中小学骨干教师管理暂行办法》和《温州市名师工作室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完善制度和机制,成立93个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名师辐射带动作用。2009年考核确认21名享受教授级待遇中学高级教师,评选1050名第二届市级学科骨干教师。实施中小学校长工作目标考核和市级骨干教师年度考核奖励制度,努力探索“名校长(名师)+优秀团队”办学团队建设模式,着力培育温州教育家,追求教育家办学。

(九)区域教育发展形成特色

一是十年教育跨越式发展。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是温州教育航船乘风破浪的十年,是教育事业科学和谐、又快又好发展的十年,是教育作为民生首要工程和经济社会奠基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和阶段性成果的十年。温州教育刷新“流生流资、危房欠资”的旧面貌,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2002),普及学前三年到高中阶段十五年教育(2004),教育工作中心转向内涵发展,朝教育强市和教育现代化目标迈进。这十年,温州创造性地利用民间资金丰裕和市场机制灵活的区域经济优势,全面深化教育投资和办学体制改革,走出一条政府为主、全社会办教育的发展路子,用占全省11%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支撑起占全省20%人口的教育。这十年,温州教育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互有重叠,但各有侧重的发展阶段:19982002年,建设“大厦”, 近十年来,全市平均每年新建中小学校舍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以上,温州大学城、温州中学等一大批接轨国际教育、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的现代化学校拔地而起。20022006年,培育“大师”,宁愿少盖一座楼也要培养好师资,温州几乎每年投入约3000万元用于培训培养师资,骨干教师阶梯式成长。2007年开始,弘扬“大爱”,教育在解决“有书读”的需求之后,发展重心向“读好书,好读书”转变,高举素质教育和教育现代化两面旗帜,办好每一所学校,关爱每一位学生,追求教育的内涵发展、创新发展,着力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从“大厦”到“大师”再到“大爱”的三次跨越、三个工作重心的转移,是温州建设教育强市的迫切要求,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更是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题中之义。“大厦—大师—大爱”——温州走出区域教育发展扎实创新的路子。12月温州市教育局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联合主办的首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奖评选中获得教育改革创新优秀奖,全国共10名。温州教育发展的区域特色获得主流肯定。

二是“大爱”奏响教育主旋律。温州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以素质教育示范学校和现代化学校作为实施载体。全市各地各校对照《温州市素质教育示范学校标准(试行)》,积极创建素质教育示范学校。今年命名首批30所。同时为学校特色办学搭平台,积极开展“一校一品牌、一校多特色”创建活动,学校设置素质教育特色项目,实行政策“三跟进”(招生跟进、师资跟进、经费跟进),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在学校的实施,引导学校从重生源质量到重培养,从单纯注重结果到关注教育全过程,鼓励不同学校根据差异化优势实现个性化发展。各地各校根据《温州市现代化学校标准》,加快实施学校现代化发展规划,促进学校在教育思想、办学条件、队伍建设、教育管理、教学改革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向教育现代化迈进,努力实现学校教育管理规范化、办学条件标准化、办学特色多样化、办学实效示范化,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温州中学和温州第二中学率先举办办学思想研讨会。全年成功创建现代化学校35所。市教育局分别给予素质教育示范学校和现代化学校10万和20万元的奖励,分别奖励给校长、作出贡献的教师和创建学校。弘扬“大爱”,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内涵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构建和谐教育,成为全体教育人追求的核心目标。

推荐访问:温州市 工作总结 教育局 【教育总结】温州市教育局2009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