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读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有感(3篇)

时间:2023-01-25 20:50: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读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有感(3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读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有感(3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陶行知的教育名篇心得体会 读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有感篇一

学号:e0班级:二班姓名:胡萍

我怀着对陶行知先生十分崇敬的心情,阅读了名著《陶行知文集》,从中受益非浅。深深被陶行知先生的求真、创新的教育思想所惊叹。生活在灾难深重的半殖民、半封建的旧中国的陶行知先生,不愧为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实践家和伟大的实践教育家,他毕生致力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为改革中国教育,创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活教育”的理论体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时过境迁,重新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发现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至今仍闪耀着夺眼的光芒,具有十分重要的现代价值。

学习陶行知、走近陶行知,对于今天我们搞好教育教学研究,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动素质教育和教育现代化有着重要意义。陶行知的文集,内容丰富,既有理论之创新,又有教育实践之成果,集教育思想之精华。

陶行知首次提出的教改思想——“教学合一”。19xx2月,陶行知先生研究了当时的教育现状,把教师分为大致三种。第一种教师:只会教书。这种教师把学生当成了书架子、字纸蒌,书上的东西一锅儿往学习脑袋里装;
第二种教师:教学生。这种教师所注意的中心已从书本移到学生上,果然比第一种好,是一种进步,然而学生仍然是被动地学习,被动地接受知识;
第三种教师:教学生学。这种教师要教会学生去探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要学生学得“自得”,学得“自动”。对照今天的我、今天的你、今天的每一位教师,自己属于哪一种教师呢?的确值得大家深思一番。陶行知这一教育思想,不就是我们今天一直在倡导的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吗?。

陶行知先生又说: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教师不能只管自己教,要让教的法子自然根据学的法子。要学生怎样学就须怎样教;
学得多教得多;
学得少教得少;
学得快教得快;
学得慢教得慢。陶行知这一思想不也就是我们所要倡导的——“因材施教”吗?。

在“教学合一”的理论中,陶行知先生还强调:先生不仅要拿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他认为,教师不是贩买知识的,教师自己的知识也会陈旧的,自己也要进步。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另一方面都是也要不断研究学问,就能时常找到新理。陶行知这一思想不也就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教学应该是——“教学相长”吗?。

陶行知的“教学合一”的教改思想,强调的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在他杜威教师那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基础上的新的突破,这对于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所创建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中最富有建设性、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支理论。“教学做合一”含义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学是学生。”在陶行知先生意中,“教学做合一”实际包括三层意思:一是指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
二是指关系,对事说是做,对已说是学,对人说是教;
三是指目标,教育不是教人学,而是教人学做事。他同时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而“做”是根本,是中心。“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改造旧教育、创造新教育的锐利武器。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了“教学做合一”从义到特质到具体方法一整套教学理论,建立和逐步完善了包括“教学做合一”在内的“生活教育”,并使其达到最高水平。由此而产生的丰硕的教育理论著述,被今人编入《陶行知文集》。

陶行知的“教学合一”的思想与杜威的“从做中学”有一定的区别。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教学做合一”中的“做”却不是这样。陶行知给“做”下的定义:“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种特征:行动、思想、新价值之产生。这就是说,这个“做”是“行是知之始”的“行”,行以求知,强调了“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认为“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这是具有唯物主义因素的。从“晓庄”实验初期开设的“农事教学做”、“家事教学做”、“改造社会环境教学做”等课程,也可以看出“教学做合一”的“做”已经与生活结合,与劳动结合了。这一“做”已广泛包含征服自然和改造社会的丰富的社会生活实践内容了。

由“从做中学”到“教学做合一”,我们不难看到陶行知先生改造旧教育、创造新教育所走过的艰难历程,不难受到陶行知先生敢探新理敢闯新道的开拓精神、勇于实践求真务实的研究作风的教育和感染。虽然“教学做合一”及其“生活教育”理论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在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已经达到了它所能达到的高度,十分难能可贵!就是对我们今天“科教兴国”、“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群众运动以及活动课程与活动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也有许多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作用。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学号:e0班级:二班姓名:胡萍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古典诗文《大学》里的句子。

读书自然不是为了统治国家或者从政,说亲民可能扯得过远,古代的大学指君子之学,为人君,至于人,恐怕现在人或者学生早已忘了何为仁,当然我也承认,我从没有认真考虑过仁是什么含义;
我背熟了这句话之后,并没有从其中悟得太多哲理,只是学会了一种处世心态。

所谓“大学”,实质为大学问,人世间最重要的学问。天地生人的意义在于“明明德”。亲民、至善是指大学之道,强调的不仅是人们的道德实践,它还要求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是一个推已及人的过程。亲民,说到底,就是将自己的道德修养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提认到自己心灵中所具有的诚明性德。修养道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自己“明明德”,而且在于以己之德推及于人。道德实践者不是自了汉,不单纯是为了自己心身健康、家人幸福、性命解脱,而是为了国家民族、天下众生都能德化归道,幸福健康,从而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舍己奉献。当自己有德之后,不仅是独善其身,还要兼善天下,用善德去感化别人、帮助别人、亲近别人、亲近众生,亲近天下所有的人与万物,以一己之善去包容众生万物,德化人间,使人人都能修德行德;
使人人都能明白人生的真谛,心中光明磊落,摆脱烦恼与痛苦;
使人类的生命整体升华,心身健康,人人都能达到与德合道的天人合一的先天之境,从而使普天下和平安宁,天下为公,道德光明一片,朗朗满乾坤。“善”含有善良、亲善、仁善、本善等义。“人之初,性本善”。善与人生俱来,是天赋人的德性,人人皆有,内含于心。只可惜人心的本善被私欲我心和后天主观妄识心所污染、所遮障,所以本善缺失,恶心张扬,才使人生命运曲折坎坷,疾病丛生。本心觉醒之人,逐渐明白人生,看淡世俗,诚修道德,以复天良本性之善,持修不辍,积善蓄德,以止于至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共同创造出一个和谐社会,这样就能做到大学之道所谓的“止于至善”了。

这句话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做人要以身作则,待人处事要心平气和。《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整的境界。这为立志作君子的千古士人立下了道德、为人处事的标杆,影响了中国千百年来的读书人。“告诫读书人,要做有才有德的君子,必须时时反省、分秒不可懈怠,努力学习,谨守品行。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明百姓,人人都要一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而且做事要分轻重缓急,否则本末倒置就糟糕了

你用明亮的眼睛看着世界,世界是明亮的;
你用美好的眼睛看着世界,世界是美好的,愉快而幸福的生活来自于心灵愉快和幸福暗示。

陶行知的教育名篇心得体会 读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有感篇二

陶行知教育名篇

——教学合一①

现在的人叫在学校里做先生的为教员,叫他所做的事体为教书,叫他所用的法子为教授法,好像先生是专门教学生些书本知识的人。他似乎除了教以外,便没有别的本领,除书以外,就没有别的事教。而在这种学校里的学生除了受教之外,也没有别的功课。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好像是学的事体,都被教的事体打消掉了。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
讲起实在来,却又像教校。这都是因为重教太过,所以不知不觉地就将教和学分离了。然而教学两者,实在是不能分离的,实在是应当合一的。依我看来,教学要合一,有三个理由。

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大凡世界上的先生可分三种:第一种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儿童来读它、记它,把那活泼的小孩子做个书架子,字纸篓。先生好像是书架子字纸篓之制造家,学校好像是书架子字纸篓的制造厂。第二种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
他所注意的中心点,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了。不像从前拿学生来配书本,现在他拿书本来配学生了。他不但是要拿书本来配学生,凡是学生需要的,他都拿来给他们。这种办法,果然比第一种好得多,然而学生还是在被动的地位,因为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热心的先生,固想将他所有的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安能尽把天地间的奥妙为学生一齐发明既然不能与学生一齐发明,那他所能给学生的,也是有限的,其余还是要学生自己去找出来的。况且事事要先生传授,既有先生,何必又要学生呢所以专拿现成的材料来教学生,总归还是不妥当的。那么,先生究竟应该怎样子才好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有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得了这种经验理想,然后学生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对于世间一切真理,不难取之无尽,用之无穷了。这就是孟子所说的“自得”,也就是现今教育家所主张的“自动”。所以要想学生自得自动,必先有教学生学的先生。这是教学应该合一的第一个理由。

第二。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从前的先生,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
凡是学生的才能兴味,一概不顾,专门勉强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一来先生收效很少,二来学生苦恼太多,这都是教学不合一的流弊。如果让教的法子自然根据学的法子,那时先生就费力少而成功多,学生方面也就能够乐学了。所以怎样学就须怎样教;
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
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这是教学应该合一的第二个理由。

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现在教育界的通病,就是各人拿从前所学的抄袭过来,传给学生。看他书房里书架上所摆设的,无非是从前读过的几本旧教科书;
就是这几本书,也还未必去温习的,何况乎研究新的学问,求新的进步呢先生既没有进步,学生也就难有进步了。这也是教学分离的流弊。那好的先生就不是这样,他必是一方面指导学生,一方面研究学问。如同柏林大学包尔孙②先生(f.paulsen)说:“德国大学的教员就是科学家。科学家就是教员。”德国学术发达,大半靠着这教学相长的精神。因为时常研究学问,就能时常找到新理。这不但是教诲丰富,学生能多得些益处,而且时常有新的材料发表,也是做先生的一件畅快事体。因为教育界无限枯寂的生活,那是因为当事的人,封于故步,不能自新所致。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真是过来人阅历之谈。因为必定要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
否则年年照样画葫芦,我却觉得十分的枯燥。所以要想得教育英才的快乐,似乎要把教学合而为一。这是教学应该合一的第三个理由。

总之: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
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这是教学合一的三种理由。第一种和第二种理由是说先生的教应该和学生的学联络;
第三种理由是说先生的教应该和先生的学联络。有了这样的联络,然后先生学生都能自得自动,都有机会方法找那无价的新理了。

①本篇发表在《世界教育新思潮》。原载于19xx2月24日《时报·教育周刊·世界教育新思潮》第1号。

②包尔孙:即包尔生(1846—1908),德国哲学家、伦理学家、教育学家。著有《伦理学体系》。

陶行知的教育名篇心得体会 读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有感篇三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

活的乡村教育要有活的方法:活的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
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
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
怎样学,就怎样做。

《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1926年12月

1928年4月《中国教育改造》

《陶行知文集》第155页

从教的先生,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
凡是学生的教学兴味,一概不顾,专门勉强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一来先生收效很少,二来学生苦恼太多,这都是教学不合一的流弊。

《教学合一》

19xx2月《世界教育新思潮》1号

《陶行知文集》第14页

从学习的原则看起来,事怎样做,就须怎样学。譬如游泳要在水里游,学游泳,就须在水里学。若不下水,只管在岸上读游泳的书籍,做游泳的动作,纵然学了一世,到了下水的时候,还是要沉下去的。

《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

19xx10月《新教育》2卷2期

《陶行知文集》第19页

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
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法,学法,做法是应当合一的。

《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

1926年12月《新教育评论》3卷1期

《陶行知文集》第135页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
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教学做合一》1927年11月2日

1951年7月《教学做合一讨论集》

《陶行知文集》第185页

教学做合一有两种涵义:一是方法;
二是生活的说明。

在方法方面,它主张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
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不然,便要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了。

在又一方面,它是生活的说明,在做上教的是先生;
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
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
学生拿做来学,乃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工夫,教不成教;
学也不成学。一个活动对事说是做,对己才是学,对人说是教。

《湘湖教学做讨论会记》1927年

《陶行知文集》第214页

中国教育的一个普通的误解是以为:用嘴讲便是教;
用耳听便是学;
用手干便是做。这样不但是误解了做,也误解了学与教了。

中国教育的第二个普通的误解,便是一提到教育就联想到笔杆和书本,以为教育便是读书、写字,除了读书、写字以外,便不是教育。

《答朱端琰之问》

1951年7月《教学做合一讨论集》

《陶行知文集》第224页

从“教授”写到“教学”,从“教学”写到“教学做”,人家怕要疑我前后思想矛盾,其实我的矛盾处,便我的长进处。

《自序》19xx清明日

1928年4月《中国教育改造》

《陶行知文集》第237页

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不是不要书;
它要用的书的数目之大,比现在的教科书要多得多。它只是不要纯粹以文字来做中心的教科书,因为这些书是木头刀切不下菜来。过什么生活用什么书,做什么事用什么书。

《教学做合一之教科书》

1931年10月《中华教育界》19卷4期

《陶行知文集》第302页

教育法的演进大概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凭先生教授,不许学生发问;

第二个阶段师生共同讨论,彼此质疑问难;

第三个阶段师生共同在做上学,在做上教,在做上讨论,在做上质疑问难;

第四个阶段师生运用科学方法在做上追求做之所以然,并发现比现在可以做得好一些的道理。

《给徐君企周的一封信》1931年12月

1932年《斋夫自由谈》

《陶行知文集》第327页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时代是过去了。我们必须问为什么耕?种的是什么?不管是犁耕也好,笔耕也好,而种出来的东西都是麻醉人的大烟,那末,虽能愉快一时,前途怎么办呢?

《通不通?》

1935年9月《生活教育》2卷8期

《陶行知文集》第471页

教学做合一,即知即传是大众的生活法,即是大众的教育法。总说一句,生活教育是大众的教育,大众自己办的教育,大众为生活解放而办的教育。

《生活教育之特质》

1936年3月16日《生活教育》3卷2期

《陶行知文集》第529页

育才学校之一般“教学做”的过程,有三种形式:

《育才学校教育纲要草》

1943年4月《行知教育论文选集》

《陶行知文集》第675页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亦即教育法。为要避去瞎做、瞎学、瞎教所以提出在“劳力上劳心”以期理论与实践之统一。“社会即学校”这一原则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即知即传”这一原则要把学问从私人的荷包里解放出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是教人源头上去追求真理。工学团或集体主义之自我教育是在团体生活里争取自觉之进步。“教育是民族解放、大众解放、人类解放之武器”,这种教育观是把教育从游戏场、陈列室解放出来输送到战场上去。

《谈生活教育》1939年12月

1943年4月《行知教育论文选集》

《陶行知文集》第694页

我对于植物学的根底很浅,而且完全是书本的。对于实物认识很少,所以我和小朋友只可以说是共学而不能说是教导。我们立了几条共学的原则:

《写在创刊号之后》

1951年4月《育才学校》

《陶行知文集》第725页

人家怎样做,我也怎样做,而不求其所以然,便是无意义的做。在劳力上劳心。手到心到才是意义的做。

原载方与严编《教学做合一讨论集》

“做”字在晓庄有个特别定义。这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

《答朱瑞琰之问》1927年

1951年7月《教学做合一讨论集》《陶行知文集》第224页

我们既以在劳力上劳心算为“做”的定义,当然不能承认身体与精神分家。自动的涵义便同时具有力与心之作用,即同时要求身体与精神之合作。

《答朱瑞琰之问》1927年

1951年7月《教学做合一讨论集》《陶行知文集》第231页

文明是人类用头脑和双手造成的。只会劳心而不会劳力和只会劳力而不会劳心的人都是没有希望,何况爱用空嘴说白庆的人,那是列不可救药了。

《莫轻看徒弟》1931年11月

1932年《斋夫自由谈》《陶行知文集》第320页

我们换一条路走是要使手脑联盟:教用脑的人用手,教用手的人用脑,救一切的人都把双手和脑拿出来用。“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不吃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老。”

《普及现代生活教育之路》1934年

1935年《陶行知教育论文选辑》陶行知文集》第436页

世界上有四种人:一种是劳心的人;
一种是劳力的人;
一种是劳心兼劳力的人;
一种是在劳力上劳心的人。……劳力而不劳心,则一切动作都是囿于故常,不能开创新的途径;
劳心而不劳力则一切思想难免玄之又玄,不能印证于经验。劳力与劳心分家,则一切进步发明都是不可能了。所以单单劳力,单单劳心都不能算是真正之做。真正之做须是在劳力上劳心。……我们主张在劳力上劳心,不是主张劳力与劳心并重。……真正之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这样做的人要用心思去指挥力量,使能轻重得宜,以明对象变化的道理。这种人能以人力胜天工。

《在劳力上劳心》

1927年11月3日《乡教丛讯》2卷2期《陶行知文集》第187页

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聪明,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

《教学做合一之教科书》

1931年10月《中华教育界》19卷4期《陶行知文集》第303页

中国有两种病。一种是“软手软脚病”,一种是“笨头笨脑病”。害“软手软脚病”的人,便是读书人,他的头脑一家靠不住,是呆头呆脑的。而一般工人农民都是害的“笨头笨脑病”,所以都是粗手粗脚。一个人要有贡献于社会,一定要手与脑缔结大同盟。

《手脑相长》

原载1933年1月16日《新社会》第4卷第2号

《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605页

我们从此要改造教育,使教育普及于大众;
使受教育者都能实践力行,从行动上去求得真知识;
并使大众组织起来,自动去做他们的事;
而仅用脑的知识分子,要使他们变成兼用手的工人,仅用手的工人、农人等都变成兼用脑的知识分子。

《国难与教育》1932年8月30日讲

出自孙铭勋、戴自俺所编《晓庄批判》《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587页

学爱迪生决不是读读爱迪生传和他的发明报告就算完事。我们必得象他一样在电气实验上亲自动手去做,用脑去想,才不愧为他的学生。这还不够,我们必得天天想,一年到头,一世到老都在这上面下工夫才能希望有所成就。尝一尝,试一试,就放下手来,就是不会有什么大不了的贡献的。

《怎样学爱同生》1931年10月

1932年《斋夫自由谈》《陶行知文集》第312页

育才十字诀:一个大脑。二只壮手。三圈连环。四把锁匙。五路探讨。六组学习。七(集)体创造。八位顾问。九九难关。十(誓)必克服。

《育才十字诀》1942年12月4日

1951年4月《育才学校》《陶行知文集》第732页

乡下先生小影

天赋两个宝,

双手与大脑。

宁做农和工,

联合避荒岛。

1929年冬《陶行知文集》第274页

大凡选择职业科止之标准,不在适与不适,而在最适与非最适。所谓最适者有二,一曰才能;
二曰兴味。吾人对于一业,才能兴味皆最高,则此业为最适;
因其最适而选之,则才能足以成事,兴味足以乐业,将见学当其性,用当其学,群与我皆食无穷之益矣。

《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

19xx11月3日《教育与职业》《陶行知文集》第7页

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学校里面先生都有笑容,学生也有笑容。有些学校,先生板了脸孔,学生都畏惧他,那是难免有逃学的事了。所以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是很要紧的事。

原载19xx9月《新教育》第1卷第4期

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我们要晓得受教的人在生长历程中之能力需要,然后才能晓得要教他什么和怎样教他;
晓得了教他什么和怎样教他,然后才能晓得如何去训练那教他的先生。

《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

1926年12月《新教育评论》3卷1期《陶行知文集》第135页

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学校是变成了会考筹备处。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就不必教甚至必不教。于是唱歌不教了,图画不教了,体操不教了,农艺不教了,工艺不教了,科学的实验不做了,所谓课内课外的活动也没有了。所教的只是书,只是考的书,中是会考指南。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好玩吧,中国之传统教育!

《杀人的会考与创造的考成》

1934年6月1日《生活教育》1卷8期《陶行知文集》第385页

中国现行之会考制度是对自己所委任之校长教职员表示总不信任,把活泼的青年一起变成书呆子,一群一群的赶进牛角筒里去。

《贺客与吊客》

1934年11月《生活教育》1卷19期《陶行知文集》第411页

灌注的教授法最要不得。他把接爱文化的人当作天津鸭儿填。

《中国大众教育问题》

1943年4月《行知教育论文选集》《陶行知文集》第550页

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锁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从前有一个故事提到有一位道人用手一指,点石为金,一位徒弟在旁呆看,道人说:“你把金子搬去可以致富。”徒弟摇摇头。道人问他为何不要金子,徒弟说:“我看中你那个指头。”世上有多少被金子迷惑而忘了点金的指头,文化锁匙虽可分班度人,但要在开锁上指点。如当作死读书,上起锈来,又失掉锁匙的效用了。

《育才二周岁前夜》

1951年4月《育才学校》《陶行知文集》第711页

需要因材施教。……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展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服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

《创造的儿童教育》

1944年12月16日《大公报》《陶行知文集》第754页

民主的教育方法,要使学生自动,而且要启发学生使能自觉,要客观,要科学,不限于一种,要多种多样,因材施教,要生活与教育联系起来。

《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

1945年5月《战时教育》《陶行知文集》第784页

“为学而学”不如为教而学之亲切。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

《以教人者教己》1927年11月5日

《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48页

我现在试验一种十分钟教育。这十分钟的支配是两分钟的唱歌,两分钟说一条科学,两分钟讲一件时事,四分钟认两上字。

《十分钟教育》19xx9月17日

《陶行知全集》第5卷第266页

育才三方针

《育才三方针》

1951年4月《育才学校》《陶行知文集》第731页

推荐访问:行知 名篇 心得体会 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 读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有感(3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