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党课:做好新时代群众工作方法和艺术(全文完整)

时间:2022-12-29 11:0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专题党课:做好新时代群众工作方法和艺术(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专题党课:做好新时代群众工作方法和艺术(全文完整)

专题党课:做好新时代群众工作的方法和艺术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受到市委党校的邀请,来与各位共同交流学习《做好新时代群众工作的方法和艺术》这个课题。

做好群众工作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举措,那么群众路线是从何而来的呢?熟悉党史的同学可能有所了解,今天借此机会我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1929年6月,在红四军第七次党代表大会上,对如何加强党的建设,建立一支党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红四军党内产生了不同的认识,引发了激烈的争论。1929年8、9月间,陈毅到上海向中共中央政治局详细汇报了红四军全面情况,周恩来主持起草《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专节论述了红军与群众的关系,在信中强调,筹款工作“不要由红军单独去干”,而要“经过群众路线”;
没收地主豪绅财产也“一定要经过群众路线”。这就是著名的“九月来信”,这是在党的正式文件里第一次出现“群众路线”概念。

党的群众路线,《党章》是这样规定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4句话22个字,简洁明了,是贯穿我们党90多年奋斗历程的一条红线。党的群众路线作为根本价值理念和领导方式,始终体现和贯穿于党的各项事业和活动中。

做好新时代党的群众工作是一个永恒主题,我们要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好习近平群众观,增强做好新时代群众工作的使命担当,掌握做好新时代群众工作的方法。下面,我主要从学思践悟习近平的群众观、青年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必要性和做好新时代群众工作的五种方法这三个方面与大家一起交流学习,讲的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学思践悟习近平群众观,肩负起做好新时代群众工作的政治责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取得了重大的理论成果,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中习近平群众观占据重要的地位。习近平群众观以勇于创新的理论品格,紧密结合中国社会发展实际、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成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群众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价值保障,发挥了凝聚民心、密切党群关系、夯实执政基础的重大作用。

(一)领会把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一切为了群众”的价值追求

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明确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价值向往是价值评判的尺度;
明确了把人民满意度作为党的各项工作的根本标准。人民群众是党的执政水平和工作成效的评判者,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效果好坏,群众具有最终的发言权。(分享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年时代做群众工作的两个案例)

【案例1】“群众需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

1974年,习近平在梁家河当党支部书记,上任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办沼气。他到四川绵阳去考察学习建设沼气池的技术,回来以后结合延川当地的气候进行研究、施工。他在知青住的院子旁边挖了一个沼气坑,用水泥打成池子。虽经历了一些挫折,但沼气池最终办成了,解决了缺柴烧的问题。沼气普及以后,梁家河点燃了陕北第一盏沼气灯,做饭、照明都可以用沼气,沼气池里清出来的肥料,还可以给庄稼上肥,一举多得。

习近平在村里办了一个铁业社。盖了一间打铁的小“车间”,让铁匠打铁做农具,铁匠能挣工分。社员需要农具,不用跑到县上,直接到铁业社来就可以了。这样就解决了村里农具的需求问题,方便了群众。

习近平还给村办了一个代销点。到文安驿公社去一趟,一来一回七十多里地,大路小路,要走一天时间。哪怕去打一桶煤油,也要天亮了就出发,到文安驿买了油,吃口饭,休息一下,再回到梁家河,太阳就快落山了,不走快一点,晚饭都赶不上。习近平召集村里人开会说:“咱村里人去买个东西,要走一天,这太不方便了。像煤油这种必需品,我们完全可以把文安驿供销社的东西拿一部分回来,在村上统一销售,我们再按单子定期跟他们结账。”村里人一听,觉得这确实是个好办法:一两个人拉着毛驴去文安驿公社驮回来一些日用品,就免去了村里那么多人来回奔波。习近平说干就干,领着村里人,用最快的速度就把代销点办起来了。这个代销点基本备齐了社员的各种生活必需品,有煤油、火柴、肥皂、食盐、糖果等等。

办沼气,办铁业社、代销点、缝纫社、磨坊……习近平当村支书在一两年内做的这些事情,切实解决老百姓的生活需求,让人民生活没有后顾之忧,实现了梁家河人当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案例2】习近平为什么让正定人念念不忘?

习近平在正定县工作期间,靠什么赢得全县上下一致的激赏,并至今为人念念不忘?一是平易近人,和大家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没有一点高干子弟的做派。二是生活朴素。晴天晒出的褥子打着五颜六色的补丁,身上盖的也是一床旧军被。三是人格魅力。与习近平在正定共事过的人说,习近平刚到正定时好像有点“土”,但透过他朴素的外表,可以感受到一种内在的神韵和教养,由此让人产生一种敬佩之情。除了这三点,更重要的是习近平知道老百姓最需要什么,他主要有三招:

一是甩掉高产穷县的“高帽子”。由于长期的思想和体制束缚,正定当时在单一经营的死胡同里兜圈子:片面追求粮食高产,踩棉花,挤油料,压瓜果,砍副业。粮食亩产超千斤,但经常是交完征购粮,剩下的就不够自己吃了。为此,习近平主动请缨,和时任正定县县委副书记吕正兰一起跑省进京,如实反映正定人民的生活状况和存在的困难,请求把粮食征购基数降下来。在中央派出调查组核实后,决定把正定粮食征购任务减少2800万斤,初步缓解了正定农民口粮紧张问题。

二是推行大包干。在其推动下,正定县委和县政府经过认真讨论、反复研究,确立了“先行试点,逐步推开”的工作思路,决定在经济落后、生产条件差、农民生活水平低、离县城较远的里双店公社搞“大包干”试点。里双店实行“大包干”后,当年农业产值就翻了一番,人均收入增加到400多元。后来,“大包干”在正定全面推广,在河北省开创了先河。正定经济腾飞的基础由此奠定。

三是富农。比如发展特色种植,习近平说,“城市需要什么,我们就种什么;
城市需要什么,我们就加工什么。”当年正定县多种经营收入达4300万元,人均100元,社员收入由100多元增加到200多元。再比如,正定的乡镇企业羽翼渐丰,淀粉加工、肉制品加工、面粉加工等逐渐形成规模。截至l985年底,乡办企业、联合体企业产值达到8850万元,比1980年增长200%。

从农民辛苦干一年连买油盐酱醋的钱都不够,到正定人富起来了。而如今,正定已成为河北省的经济强县,正定早已从解决了温饱问题,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阔步前进。谁都不能否认,今天的正定与当年习近平的努力分不开,与正定官员分不开,也与正定民众的勤劳与探索分不开。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习近平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共中央军委主席的消息传来,正定人民像迎来了盛大节日一样,无不欢欣鼓舞,心潮澎湃。特别是习近平那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再一次打动了正定人民的心。

在实际工作中:一是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民最真实的心声;
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和党员干部的宗旨所在、天职所在、责任所在。二是要注重发挥“人民是阅卷人”的作用。时代出卷、我们答卷、人民阅卷,统一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人民是阅卷人”恪守人民评判标准,有利于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有利于保证正确发展方向。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把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

(二)领会把握“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树牢“一切依靠群众”的政治意识

习近平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基础,忠实传承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国化的核心观点,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和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力量之源,实现遵循历史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有机统一。习近平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剧作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主要创造者,是开展社会变革、激发历史重大变迁的最终决定力量,是党和国家事业成败的最终决定者;
人民群众是历史‘剧中人’,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实践构成历史深处的‘动力的动力’”。

【案例】树立先进典型,示范推动全局工作

1989年2月23日,习近平把8位农民请到宁德,给地区机关副科级以上干部介绍经验。他亲自主持报告会,逐个进行点评,肯定这8位农民的做法和经验并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地委工作会议上,搞了一个典型材料汇编《滴水集》,里面涵盖了71个典型人物和先进集体。习书记亲自为《滴水集》写序,讲了这样几层意思:首先是滴水可穿石。他写道,“改革开放这十年,闽东的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成就和变化是来之不易的,是闽东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辛勤工作的结果,它凝聚着广大群众干部的心血,体现着滴水穿石的精神。”再就是滴水能够映出太阳的光辉。他写道,“在获取成就和推动变化的过程中,闽东人民的先进分子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当中,有靠勤劳起家、科技致富的新型农民;
有精明开拓、活跃在商品经济舞台上的企业家;
有辛勤耕耘、几十年如一日的山村女教师;
有把穷山沟引上致富路,树立了党的光辉形象的‘战斗堡垒’等等。在他们身上展示了‘不耻落后,意气奋发,放胆开拓,争先创优’的闽东风格。”他又讲道,“滴水聚成的涓涓细流,将汇成江河奔腾向前。《滴水集》的汇编,旨在讴歌时代精神,弘扬社会正气,发挥英模人物和先进集体的典型示范作用,将艰苦创业精神发扬光大,成为推动闽东各项工作的巨大力量。”

在实际工作中:一是要相信群众,尊重群众首创。相信群众,就是要从思想上牢固树立“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观念,相信群众,在于相信群众中蕴藏着无限创造力,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相信群众,还在于相信群众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凡是群众能办的事情都要放手让群众去办,坚决破除和摒弃束缚群众手脚的各种条条框框。凡是涉及群众的事,都要认真听取群众意见;
凡是应该让群众知道的事,都要在第一时间告诉群众。二要注重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教育引导群众是党的一项重要职责,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正确开展群众工作的现实课题。必须始终坚持在服务中教育引导群众,在教育引导中服务群众,使群众听党的话、跟党走,真正把广大群众紧密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

(三)领会把握“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掌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明确提出“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

【案例】习近平四下基层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过,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地(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

在河北正定,他走遍所有村庄,经常骑自行车到各公社、大队和农民家中了解民情。在福建福州,他倡导干部“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办万家事”。在福建宁德地委书记任上,他针对群众意见大的干部占用公房问题,严格清退公房,回应了民意呼声,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在浙江工作6个年头,他跑遍所有的县市区,推行领导下访制度,提倡面对面做好群众工作。在上海,他7个月跑遍了全市19个区县摸准情况。到中央工作后,他的足迹已遍及31个省区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走遍了全国所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到基层考察调研特别注重深入到群众中看一看、问一问。

1988年6月,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一上任,就深入九县调查研究,赴浙南考察。12月20日,由习近平率领的地委领导班子在霞浦县开展群众来访接待日的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当年习近平与群众面对面谈话,受理问题86件,有12件在当场得到了解决。在总结会上,习近平要求“约访制度和下基层开展信访接待日活动的制度要坚持下去”,由此每月20日成为宁德三级领导干部接待群众来访日。在这一措施取得实际效果的启发下,习近平在宁德工作期间又总结出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的“四下基层”工作制度。

1989年7月19日,习近平来到寿宁县下党乡,当地连办公楼都没有,他就和同志们在廊桥上办公,当场拍板决定支持下党乡水电建设资金40多万元,由此下党乡的那座廊桥成为闽东人民群众心中的党群连心桥,实则也是见证“四下基层”的亲历者。此后,这项制度得到宁德历届地委、市委的传承和坚持。

习近平下基层总是要求去最偏远、最困难的地方,这些地方往往也是最危险的地方。当时宁德最偏僻、最贫困的四个乡,他去了三个,只有一个因为工作调动没来得及去。他在基层从来不是走马观花,而是注意体察民情。下基层要会看“三面”:田面、人面和市面。田面,就是要看田间地头有什么庄稼,庄稼长得怎么样;
人面,是看群众的精神面貌,如果面黄肌瘦,就说明生活条件不好;
市面,就是看集市交易是否活跃、物价高不高,等等。进了群众家里,他不光围绕生活问题问长问短,还要揭开锅盖子,看看老百姓平时到底吃些什么。也正是因为他与群众走得近,老百姓才发自内心地认可他,对他感情很深。

在实际工作中:一是要注重调查研究。中央政治局出台的八项规定,把“改进调查研究”摆在第一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研究问题、制定政策、推进工作,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二要善于总结。毛泽东曾经自我评价说:“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善于总结的好处在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于对实际工作的有个正确的认识,在于更好地总结群众在实践创造出来的鲜活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做法;
善于总结可以积累经验,吸取教训,认清优势和机遇,找到短板和不足,避免今后出现同样的问题,有利于提出更好地政策措施和工作方法。

(四)领会把握“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涉及群众切实利益的矛盾和问题”,推进全面依法行政

2013年10月,在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的批示中,习近平指出:“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广大群众中树立法律的权威,使群众充分相信法律、自觉运用法律,形成全社会对法律的信仰,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治文化,在全社会形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干部,要在群众需要保护他们合法权益的时候,能够依法办事,为群众主持公道。从而使群众充分相信,只要是合理合法的诉求,通过法律程序就能得到合理合法的结果。当群众从一个又一个利益述求解决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公平正义,获得了切实帮助,对法律的信仰自然就会在群众心中、在全社会建立起来。当法治成为全社会的普遍信仰时,法治国家才能实现,我们的群众工作就会更上一个台阶。

一是要大力弘扬法治精神。法治精神是法治思维的最高层次。总的来说,群众路线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约束公权力,使之规范行使,为人民大众服务,以保障人民群众所享有的各项权益。法律法规是群众工作的最大规矩。我们领导干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根据法律法规办事。群众提出的要求是不是合法、是不是合理,我们作出的判断和结论是不是站得住脚,都得看法律法规上能不能立得住。要带头尊法学法用法,使“言必合法、行必守法”成为一种习惯,做到研究问题先学法、制定决策遵循法、解决问题依照法。

二是要时刻铭记法律底线。领导干部要强化底线意识,心中有底线,就会行有所止。在群众工作中,不得侵害群众利益就是行为的底线。对此,习总书记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没有做到上述标准,说明我们的工作没有达标。”心中有责任,就会心有所谓,法律责任而导致的消极后果时刻提醒领导干部要慎用手中的权力,要不负群众的重托,履行好群众赋予的职责。

三是要全面强化法治宣传。通过开展法律知识进社区、进家庭、进校园、进企业等活动,弘扬法治理念,加强法制教育,引导群众采用合理、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只要各级各层、各行各业、各个群体都依法办事、照章办事,各种矛盾纠纷就会逐步减少。

二、做好新时代群众工作是青年干部的一堂必修课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我们党的干部不仅是要高学历,更要能和群众融为一体,年轻干部做好群众工作要勤于学习、深入群众、积极作为”。为此,在这个新时代,做好群众工作已成为青年干部在成长经历中永远绕不开、躲不掉的一堂“必修课”。

(一)做好新时代群众工作是党对青年干部的政治要求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法宝和优良传统,是党从胜利走向胜利而又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政治优势,过去我党依靠人民,走群众路线夺取了政权,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我们依然要靠群众路线这一的根本工作路线,才能取得更加伟大的成就。

1、从践行党的宗旨这个角度来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习近平同志指出:“一个政党,只有顺民意、得民心、为民谋利,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作为执政党,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就是公仆与主人的关系。离开了人民,我们将一无所有、一事无成;
背离了人民的利益,我们这些公仆就会被历史所淘汰。”青年干部要成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就必须必须摆正与群众的关系,履行党章中规定的服务职责,扛起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的政治职责,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个大局,做到“国之大者”心中有数、紧跟紧随,带领人民群众为建设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2、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个角度来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执政前我们紧紧依靠群众,执政后我们不能脱离群众;
困难的时候,我们紧紧依靠群众,顺利的时候,我们不能脱离群众;
贫穷的时候,我们紧紧依靠群众;
富强的时候,我们不能脱离群众。这一前一后、一顺一逆、一穷一富,就是一个初心和使命的问题,关系人心向背,青年干部正处于高速成长期,随着职位的变化,很容易形成群众观念的衰减,交通越来越方便、离群众越来越远,职务越来越高、为群众办事的能力越来越弱,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对群众的感情却越来越淡薄。所以,青年干部必须上好群众课,无论当多大的官,无论走到哪里,群众观念只能强化不能淡化,群众利益只能维护不能损害,群众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千万不要忘了自己的初心。

3、从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这个角度来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来自党的正确领导和政治保证,群众工作是党的全部工作的基础,群众工作做好了,党的事业才能兴旺发达。当前,我们许多青年干部都是从校门到机关,在走上领导岗位之前,并没有做过群众工作,上级任命以后,我们不了解群众,群众也不了解我们。我们对群众的态度,就是对党的态度、就是对自己的态度、就是对政绩的态度。所以,我们只有做好群众工作,主动融入群众,争取群众的支持,既对上级党委政府负责,更要对人民群众负责,做到上下统一,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党的执政根基才能厚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得到彰显。

(二)做好新时代群众工作是青年干部从容应对新形势的迫切需要

当前,我国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群众内部利益主体、利益诉求、利益表达和维护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群体性矛盾日益突出,党的群众工作发生了深刻变化。

一是工作对象多元化。进入新时代,社会阶层更加渐丰富,除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军人、离退休职工和个体工商户等社会阶层,广泛出现了私营企业主、社会组织从业者、自由职业者、新媒体从业者等新的社会阶层。同时,人们在不同所有制经济形式、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间流动频繁。社会阶层的多样性与流动性,使得群众工作的对象更加多元。

二是价值取向复杂化。进入新时代,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具有了更多独立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民主意识、平等意识、竞争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政治参与意识越来越强烈。同时,随着各种先进科学技术观念和理念文化的引进入,国外一些错误思潮和不良文化也趁机而入,导致群众价值取向日趋复杂、思维意识日趋活跃、精神世界日趋丰富。

三是利益诉求多样化。进入新时代,群众的利益诉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复杂、更为多样,主要表现为:就业、教育、医疗、住房、交通等民生热点、痛点问题备受群众关注;
群众在脱贫攻坚、征地拆迁、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领域的利益诉求更加突出;
群众不仅希望能解决现实利益问题,也希望自己的感情、情绪能够得到尊重、理解和沟通。

四是工作环境多维化。我国经济社会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不断触及深层次矛盾和重大利益调整,社会矛盾处于易发多发状态。尤其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兴起,使社会舆论环境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在网络时代,人人面前都有“麦克风”,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和敏感问题就是“现场直播”,回旋空间大大缩小,“倒逼”现象成为群众工作的新特点,使得群众工作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挑战越来越大。

以上这些变化,让过去群众对党和政府完全信任服从的现象不复存在,对权威和体制的依赖性、依附性大大减弱,话语权、自主权急速膨胀。出现了“家事,国事,天下事,都是政府该管的事;
你错,他错,谁的错,都是干部该担的错”“发财不靠你,吃穿不求你,一有问题就找你,稍不满意就闹你”的情况。使党在赢得各阶层民众广泛政治认同、协调平衡好各方面利益主体权益诉求、凝聚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信念共识、巩固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等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这些问题,青年干部在工作中不可避免的要遇到,因此,面对新情况、新挑战、新变化,迫切要求我们青年干部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不动摇,更加牢固地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持之以恒地走群众路线,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切实提高我们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

(三)做好新时代群众工作是青年干部补齐短板、提升自身素养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8本领要求,即:“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其中,“增强群众工作本领”是重要的一项的。我想大家应该有体会,在实际工作中“群众工作本领”应该是最为紧缺、亟待提高的一种本领,青年干部要客观认识到自身在做好群众工作时面临的短板和不足,在工作中学习充电、实践锻炼,切实将做好群众作为个人从政经历中的一个“永恒课题”,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素质。总的来说,我们的青年干部在做好新时代群众工作时主要面临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找准原因深化自我认知的问题,另一方面是补齐短板提升能力素养的问题。

1、找准原因深化自我认知。进入新时代,群众工作的主体发生了深刻变化。当前,做群众工作的“干部”已经不是原来的“干部”。新时代的干部队伍呈现年轻化、高学历的趋势。改革开放前入党和参加工作的干部已经或将要退出岗位,70后、80后以至90后的年轻干部成为干部队伍的主体,表明“干部”已经不再是过去的“干部”。从来源上讲已经实现了由过去“工农出身的干部”为主向现在“学生出身的干部”为主的结构性转变,绝大多数青年干部都是从“家门”到“校门”再到“机关门”的“三门干部”,“三门干部”主要存在着:在认识上不了解基层、不熟悉群众,不知道群众想什么、盼什么;
在情感上不认同群众、不喜欢群众;
在思想上难于做到真正依靠群众;
在实践上与群众靠不弄,讲不好群众听得懂话、不能有效地动员群众。

2、补齐短板提升能力素养。进入新时代,群众工作的本领需要越发突显。从个人综合素质看,我想在座的各位肯定深有体会,我们回顾自己刚参加工作到现在的工作经历,往往是那些自己应对急难险重的突发事件,为群众排忧解难的经历最深刻,也最能学到东西。基层直面群众、情况复杂,在思想行动上和群众保持“零距离”,不仅要学会使用群众语言,还要学会同吃一锅饭、同坐一条凳、同种一块地,更要严守群众工作纪律、注重自身形象,只有这样才能对上群众的“胃口”、走进群众的心里。所以,做好群众工作是我们青年干部必须具备的能力素质。从个人成长经历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部的成长过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纵观青年干部的从政生涯,无论是从乡科级干部、到县处级干部、再到厅局级干部,甚至走得更远更高,我们都离不开群众工作,它时刻影响着我们的思想观念、决策部署、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等方方面面。群众工作是青年干部培养领导能力、危机处置能力等最快、最有效的方法,我们经常提到的要从脱贫攻坚、信访维稳、疫情防控一线快速识别、考察、提拔干部就是这个道理,因为这些领域、这些岗位都是离群众最近的、也是最锻炼青年干部的。所以,做好群众工作贯穿于我们青年干部从政生涯的始终。

三、做好新时代群众工作的几种方法

(一)“三问”工作法

回顾历史,从梁家河一路走来的四十多年间,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以百姓之心为心,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视群众为亲人,坚持问需于民”,表现为一种民生情怀。我们的依据是党的宗旨意识,方法是坚持领导带头、制度引领、边学边改,目标是问准民意。具体来讲,我们的党员干部下到一线接触地气,到市民扎堆的地方去倾听民声,真正把那些带着原汁原味、带着现场温度、带着鲜明情绪的群众意见采集回来,从中了解群众需求,真正把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急需解决的难点、关注的焦点作为我们工作着力点。“视群众为老师,坚持问计于民”,体现着一种态度。我们的依据是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方法是民主恳谈、走访调研、政民互动、网络问政,目标是激发群众创造力和生产力。具体来讲,我们的党员干部怀着“空杯”的心理和“小学生”的心态,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和鲜活智慧,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真正把集中民智、汇聚民力的过程转化为促进各项工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视群众为裁判,坚持问效于民”,反映出一种政绩观念。我们的依据是人民当家做主,方法是信息公开、群众评议、社会监督。目标是把干事创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为民”上来。具体来讲,我们的党员干部怀着敬畏之心,尊重人民群众的评判权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以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问题为重点,办理民生实事、见到民生实效,真正让群众成为“主裁判”。

近几年,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在谋划发展思路时始终做到向人民群众问计,在查找发展问题时始终做到听人民群众意见,在改进发展措施时始终做到向人民群众请教,在落实发展任务时始终做到靠人民群众努力,在衡量发展成效时始终做到由人民群众评判,大大增强了群众工作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切实提高了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问需于民。在群众工作中,党员领导干部要广泛倾听民声、吸纳民意、尊重民意、响应民意,从人民群众最迫切的需求出发,保证决策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比如我市加快推进“天然气下乡工程”就是印证。

【案例1】全市天然气下乡工程

大家都知道,天然气是一种优质高效绿色清洁低碳能源。对于农村安装天然气,我市群众普遍要求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愿望非常强烈。同时在我市历届党代会、人代会和政协会中,均有代表和委员不同程度的有所反映。我们深刻认识到,开展农村燃气建设是提高群众生活品质,让群众享受社会发展红利的重大民生工程。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民有所求,我有所为。为此,市政协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安排,就加快农村燃气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并赴外省先进地区学习考察,同时在有关乡镇组织召开了座谈会,最终形成了比较详实的调研报告和建言材料,及时为市委、市政府提供了决策参考。目前我们推动出台了燃气专项规划和三年燃气行动方案,要求分村分批推进,新建燃气管道110公里,农村用户达4950个。到2022年,**中心城区天然气入户率不低于97%,2030年实现沿江村镇天然气全覆盖。这个案例,充分反映了我们在做群众工作时,积极主动问需于民,广泛倾听群众的呼声,从群众最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入手,认真谋划,扎实推进,真正为群众排忧解难。

2、问计于民。无论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近年来,我市开创的“五美四福”家风名片就是一个典型。

3、问效于民。我们要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城全国文明城市之路就印证了这一点。

回顾创建历程,之所以能够创城成功,源于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建导向,坚持“创建慧民、创建为民”。同时,响应群众的呼声,重视群众的诉求,将群众的烦心事当作头等大事,群众难办的事当成天大的事,把小事做细,把细节做透,下大力气解决城市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化解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没人管没人办的小事。另一方面,我市坚持全民创建、全域创建,全市人民成为创建“主角”。163个责任部门,54家主创单位,160名材料员,23924名志愿者,245个服务团队,还有无法统计的热心市民群众,齐心打造了“党委领导、部门负责、干部带头、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创建格局。创城效果究竟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在我市文明城市模拟测评中,市民对创城的知晓率达到100%,支持率、满意率超过99%,位居全省第一。因为“创城”改变我们,全体市民实实在在感受到了身边的巨大变化,让全市人民更加幸福、更有获得感,这就是我们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得到的最大实惠。

(二)“三换”工作法

俗话说,要想公道,打个颠倒,这实际上就是换位思考。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做群众工作要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用好换角色、换立场、换角度“三换”工作法。换角色就是要换位思考。我们要把自己当作普通群众,换身份、换角色,妥善解决群众问题。有时候我们感觉政策也很好,自己的工作做的也很好,但是为什么还是有一些不理解我们甚至行为不可理喻的群众呢?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换位思考,比如说退役军人、失独家庭等特殊群体,有的为国家受过伤,现在生活却没有保障,有的老无所依、寂寞孤独,生活没有希望,换着是我们干部,会不会有怨气呢?这样一想,我们也能够理解和包容他们。换立场就是要提高站位。有些情况下,我们更多地是站在本领域、本系统、本地域的立场上去开展群众工作,局部工作也许完成很好,但从整体上看、站在全局的立场来看,局部的“功”却造成了全局的“过”,“自传”影响了“公转”,群众工作没有真正形成合力,没有做到位。所以必须提高站位,主动自觉的站在全局立场思考问题、推动工作,立场要高、格局要大,绝不因本地域、本部门的利益或者稳定影响大局。换角度就是要化危为机。我们在面对一些棘手的问题时,从一个角度去看,好像是个麻烦、事情不好处理,但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只要我们换个思路、转变方式,积极引导、化危为机,则会是充满希望的阳光大道。所以越是问题重要,越是事情紧急,越是矛盾突出,党员干部越是要强化底线思维,越是要满怀信心,越是要沉心静气,准确地研判形势,耐心细致地做好工作,积极引导群众合理合法合规地表达个人利益诉求。

1、换角色。在服务“失独群体”工作中,我们将自己放在群众的位置上,从群众角度去办理群众的事,真心实意地去了解群众的感受,全心全意地去解决群众的困难,更好地为他们解决了后顾之忧。

【案例5】为失独家庭带去正能量

2019年,我市共有失独人员658人,2020年新增独生子女死亡51人。我们采取了“五个一”举措,即:建立一项联系人制度,完善一份健康档案,开通一条绿色通道,开展一次“民情慰问”,制定一份关爱计划。目前我市失独群体相对稳定。2017年以来未发生一起赴省进京非访。近几年,我们的卫生主管部门由于接触、服务失独家庭的关系,对失独家庭或多或少有了一些了解。说实在话,很多失独家庭虽然看起来走出了失去孩子的阴影开始了正常生活,其实他们对“失独”两个字还是非常敏感的,是不愿意看到外人说起的!因为失独家庭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有自己特殊的内心感受。我们在接触、服务失独家庭时,做到了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没有把失独家庭作为一个工作、服务对象,而是作为了如同兄弟姐妹那样交知心朋友、做放心伙伴。试想,如果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都把失独群体当作自己的好朋友、好兄弟(姐妹)、好邻居、好同事,他们得到爱的关怀也会做到“失去孩子没有失去爱”!他们也会以特有的方式回到社会、回报社会、服务社会!他们也会是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2、换立场。同样的工作,不同的方法,不同的站位,会得到完全相反的两种结果。近期,我市市场上访事件,让我们学会了与群众打交道时,不仅仅要学会站在群众立场上看问题、想事情、解难题,更好从整体上把握事情的发展轨迹和特性,如此才能真正妥善处理类似问题。

该事件之后,我们静下心来,深刻自我反思:对政府相关部门来讲,认真落实国家政策,将减免的租金给了**公司,在政策上是执行到位的。但对群众来讲,我们政府没有把解决民生诉求提升到“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的现实需要”的高度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导致群众也没有得到全部实惠。从该案例中,充分暴露出我们政府有关部门政治站位不高,仅站在部门的角度,工作看似落实了,做好了局部的“功”,但站在全局的立场,造成了全局的“过”。这件事也启示我们在与群众打交道时,要提高站位,从全局来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切实解决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急所盼。

3、换角度。网箱养殖一直是令人头疼的一个难题,当初是政府鼓励发展的产业,但是现在政策不允许了,水污染严重,涉及渔民数量较多,又是他们赖于生活的主要来源,渔民对拆除网箱抵触情绪强烈。特大洪灾以后,冲毁了大部分养殖网箱,老百姓情绪很大,面对这个突发危机,我们沉着应对、换角度思考,我们能不能借助这个危机来积极引导群众,拆网箱不拆产业,让渔民上岸,促使渔民灾后更好地转型发展。

(三)“三先”工作法

“三先”工作法指的是我们做好新时代群众工作时要先强基础、先办实事、先抓发展。这里要领会“先”字的重要意义,强调的是我们在做工作之前就要筑牢党和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地位,夯实群众基础;做好各项服务保障,赢取群众信任;满足群众的物质需要,解决其后顾之忧,引导我们要将工作重心聚焦至事前。先强基础是做好群众工作最本质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群众最可爱,只要你真心实意地为他们服务,他们就真心实意地支持你”。基础不牢固,群众就会远离你,甚至反对你。只有我们功夫下在平时,密切联系他们、真心服务他们,你什么时候找群众,群众都会支持你、拥护你,甚至牺牲生命保护你。在革命战争时期,为保护党员干部付出生命的群众数不胜数;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为国家、集体牺牲个人和家庭利益的群众无怨无悔;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以后,我们做好群众工作更要把基础打牢,围绕**书记提出的“让党员干部生活在群众中、让人民群众生活在集体中、让基层阵地筑牢在百姓心中”基层党建“三在工程”工作要求,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提升党和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地位和形象,让群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就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先办实事是做好群众工作最有效的手段。群众最讲实惠,不需要干部对他们讲大道理,也不需要干部和他们不疼不痒地套近乎,而是希望干部能根据他们工作、生活中的合理需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把实事办实,把好事办好。一个群众的事情,对于全局来说可能很小,而对群众自己来说,则事事牵动人心,件件都是大事,有的还是急事、难事。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就会牵动他们的情绪,影响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使他们作为城市主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大大降低。先抓发展是做好群众工作最基础的保障。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加快发展步伐,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需要,从而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提供内在的原动力。只有经济发展了,综合实力增强了,人民生活条件改善了,才能更好地执政安民,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安居乐业。实践证明,经济没有搞上去,一切都是空的,经济越发展,群众基础就越扎实,群众工作也就越好做。

1、先强基础,我们深刻认识到基层村(社区)党组织身处服务群众第一线,既是各项政策向下落实的最末端,也是筑牢群众基础的最前端,基层党组织建设、基层阵地建设变得尤为重要。多年来,我们结合“整市推进”全省试点工作,以“五强书记”“磁铁支部”“双指数管理”“三在工程”等为载体,着力培育了一批先进基层党组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越来越深厚。

2、先办实事,毛泽东同志提出过著名的“过河”与“桥”的比喻,说明工作方法的极端重要性。他说:“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如今,在交通出行、城市建设等方式亟待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就是我们做好群众工作桥和船的问题,不先帮助群众办好实事,践行群众路线就是一句空话。

3、先抓发展,我们深知村集体的发展是最帖近民情民意的发展,能让群众切身感到家庭收入的变化。在实际中,村集体经济收入不仅代表着村集体的综合实力,还代表着群众在党委政府各项政策支持下可获取的直接利益,在一个集体收入单薄的村里,村民从村集体获取的利益较少,直接会导致群众参与发展的积极性也不高。所以,只有先抓发展,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让群众的信心提起来,群众才会主动参与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之中。我前面提到的弭水桥村就是一个很好的事例。

(四)“三下”工作法

“三下”工作法,即基层干部要广泛下沉组织发动群众,下访化解矛盾纠纷,下力整顿信访秩序。总的来说,“三下”工作法强调是一个建机制的问题,根本目的是要求我们不断完善群众工作长效机制,在紧贴群众、依靠群众的基础上,有效阻碍突发事件的恶化蔓延、有效预防和减少群体矛盾的发生。下沉组织发动群众,建立健全群众参与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特别是应对公共卫生、自然灾害等一些突发事件,组织发动群众,群众积极参与变得尤为重要,因为突发事件带来的问题一方面是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威胁,另一方面是因救治不力或处置不当造成的群体矛盾(前面我提到的特大洪涝灾害就是很好的佐证),所以我们只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才能着力将外部危害、内部矛盾化解至最小。下访化解矛盾纠纷,建立健全责任包保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形势下,各级领导必须放下架子,打掉官气,主动上门,把信访工作做到基层,把党的关怀和政府的济助送进普通群众的家庭。”作为基层的年轻干部,离群众更近,群众的利益述求会直接反映至市、乡、村三级,如果不认真倾听群众的呼声、解决群众的诉求,难免会将小问题拖成大问题,将一般性问题演变成信访突出问题,进而影响群众切身利益,危害干群关系。所以,我们要针对群众的利益述求,统筹管理、关口前移,建立市、乡、村三级责任包保机制,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下力整顿信访秩序,建立健全法治管理机制。我们既要带着感情做好信访这项群众工作,又要严格依法办事,对坚持无理要求的,积极开展思想疏导和宣传教育工作,坚决依法处置违法闹访等行为,进一步防止“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现象的蔓延和“老实人吃亏、会闹者得益”的不良心态形成,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三最”利益。

1、在下沉组织发动群众方面,我们紧紧依靠群众,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年接着一年干,在市工业经济、农业发展、城市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历届市委、市政府无不深刻体会到全市人民团结一心、艰苦奋斗的精气神。特别是在这次疫情中,我们广泛下沉组织发动群众,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率先成为全省第一批低风险区。

2、在下访化解矛盾纠纷方面,我们坚持把下访作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行动,及时转变工作理念,由过去群众找上门变为干部主动去敲门,主动深入问题复杂、矛盾突出的地方,推动力量向一线倾斜、措施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形成直面矛盾、解决问题的合力。

3、在下力整顿信访秩序方面,我们坚持将整顿维护信访秩序作为贯彻依法治市的重要举措之一,果断亮剑、重拳出击,依据有关法律规定,予以严厉打击处置。

(五)“三不”工作法

“三不”工作法是我们做好新时代群众工作的一个基本要求,即做群众工作绝不失态、绝不伸手、绝不争利。“三不”是作风上的要求,我们在做群众工作、执行政策时,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不失态、不伸手、不争利,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

近年来,我们很多干部在接待群众时,情绪失控、应答不当、当场失态的状况时有发生,引发围观热议;
在与群众打交道时,没有好处的事不办,吃拿卡要的事依然存在;
有些部门和单位没有将人民利益作为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还存在与民争利的现象。这类事件屡有出现,一方面在于公仆意识淡薄,一些干部只唯上不唯下,对普通群众摆架子,官僚主义的习气没有完全改掉,习惯于用简单粗暴的态度和命令,强制、压制的方式要求群众、解决矛盾;
另一方面也暴露出领导干部法欠缺,应对一些上访事件不理智、不克制,面对群众缺乏相应沟通能力和技巧。绝不失态,就是在做群众工作时,要时刻保持冷静的心态,不能不说话,更不能乱说话,情绪再愤怒也不能向群众还嘴还手。也不能毫无原则的妥协,说无原则的好话,这对解决问题也没有任何帮助。现在的环境很复杂,干部过激的话语、胡乱的表态、冲动的行为,都会通过网络快速传播,有的还会被别有用心者进行“深度加工”、断章取义,造成不良后果。绝不争利,就是在做群众工作时不要过多算计,在落实惠民政策、实施民生工程时要不折不扣,条件再不足、困难再大也要创造条件为群众保障到位,不该保障的,也不能擅自提高标准。绝不伸手,就是要牢固树立底线意识,在工作和生活中自觉遵守廉洁自律准则,自觉遵守中央八项规定,自觉接受监督,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绝不允许吃拿卡要等现象的发生,时刻保持端正良好工作作风,清清白白做人。

同志们,我的讲课就到这里,大家都是全市最优秀的青年干部,理论水平都很高,有的本来就从事着群众工作,更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如果我有讲的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推荐访问:党课 新时代 群众 专题党课:做好新时代群众工作方法和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