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社会矛盾党课讲稿【优秀范文】

时间:2022-11-07 09:10:10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十九大社会矛盾党课讲稿【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十九大社会矛盾党课讲稿【优秀范文】

深刻认识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

——深入解读十九大精神专题党课之二:

社会主要矛盾

 

同志们:

党的十九大刚刚胜利闭幕。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是压倒一切的重大政治任务。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不仅要笼统地学、概括地学,更要细统地学、具化地学。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在出席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央宣讲团动员会上提出了“七个讲清楚”:讲清楚党的十九大的鲜明主题;
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
讲清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
讲清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深远影响;
讲清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讲清楚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部署。

对于我们学习党的十九大,就是要细统地、具化地把这七个方面弄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聆听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过程当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表述在十九大后相信大家多次听到提及,可以说已经成为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后,提及频率最高的问题之一。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一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深远影响。

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谈一谈:

第一,我们共同了解一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进程;

第二,我们共同了解一下为什么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要发生变化,也就是变化的依据是什么

第三,我们共同了解一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后会产生哪些深远影响

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进程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认识国情,最重要的是搞清楚现实社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和它的变化。正是由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全面、准确地把握了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基本国情,才正确地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动力和前途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引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也有一个如何认清国情、正确判断我国社会所处历史方位的问题。像中国这样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时间不长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对它的基本国情应该怎样认识?党一直进行着极其艰苦和有益的探索,但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总的来说处于不完全清醒的状态。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共产党和邓小平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我们讲从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最大的“实际”就是这一基本国情。

我们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有几次调整。

1956年,党的八大报告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979年,在中央召开的理论务虚会上明确了这个问题“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了规范的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指出“我们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再次强调,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仍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重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2010年,党的十二五规划提出,建立和谐社会主义,并且提出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要努力平衡人民过快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社会生产之间的关系。

2017年,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从1956年基本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当年党的八大《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中首次就主要矛盾做了这样的判断:“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对主要矛盾的判断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党和国家全局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引,为工作重心的转移提供了依据。

从党的八大时算起,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这个提法至今已经60多年了。党的十九大在深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修改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二、社会矛盾变化的主要依据

主要矛盾是什么直接决定着你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改革开放之初,一直到十九大之前,我们对主要矛盾的判断是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判断是准确的。比如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很多人的温饱问题还没有完全得到解决。几十年来,我们因为这样的判断,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包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还写入了我们党的基本路线。但这次十九大为什么要改变这个判断?确确实实是因为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已经不仅仅是满足物质、文化需要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当中就讲到了,人民有什么需求呢?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所以说党的十九大对社会主要矛盾所做的判断,是坚持实事求是得出的正确结论,既有深厚的理论依据,更有坚实的现实基础。

(一)社会主要矛盾双方内涵发生了变化,但“需求”和“供给”的根本结构没有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意味着新变化,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确定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内涵都在改变。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的转变,体现了需要呈现出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

(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自2010年开始稳居世界第2位,220多种主要工农业产品生产能力稳居世界第1位。

从农业看,我国粮棉油肉蛋菜果茶等多种农产品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均位居世界第一,农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高标准农田占比超过了52%、农业机械化率超过了65%、农业科技贡献率超过56%,等一系列重要指标均超过50%。

这些都说明,我国长期所处的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状况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再讲“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不符合实际。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56美元左右增长到2016年的超过8000美元,已经达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1978年的343.4元、133.6元提高到2016年的33616元、12363元;
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到29.3%和32.2%。(恩格尔系数则由食物支出金额在总支出金额中所占的比重来最后决定。恩格尔系数达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

人民群众的需要在领域和重心上已经超出物质文化的范畴和层次,只讲“物质文化需要”已经不能全面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

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转变,体现了发展呈现出的阶段性新特点。生产力总体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行列,“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不再是中国现实,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影响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其他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由此造成或派生的。发展不平衡,主要指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发展不够平衡,制约了全国发展水平提升。发展不充分,主要指一些地区、一些领域、一些方面还存在发展不足的问题,发展的任务仍然很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表现在很多方面,既有社会生产力方面的不均衡,也有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方面的不平衡,还有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均衡。这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带来很多社会矛盾和问题,必须采取措施加快解决好。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进入新时代,主要矛盾双方的内涵发生了变化,表述发生了变化,但矛盾内部实质结构“需要”和“满足需要”是不变的,无论是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还是“美好生活需要”,都是围绕群众“需要”变化的;
同样“落后的社会生产”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紧扣的也是矛盾的另一端“满足需要”,两者之间的不协调始终存在于主要矛盾的演变过程之中,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社会主要矛盾发挥的作用发生了变化,在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地位没有变。社会主要矛盾在不同社会形态和不同时代的表现是不同的,发挥的作用也有所不同。新中国成立后,过渡时期,党把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作为社会主要矛盾,实施社会主义改造,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政权,恢复了国民经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在这一判断的指引下,党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决策,开启了10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恢复了八大的判断,并结合“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的实际,做了进一步的阐释。在此基础上,党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开创新局面。主要矛盾的历史作用虽有不同,但地位是不变的。一定意义上讲,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决定了新时代的出现。换言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出现新的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基础、为支撑的。正是由于出现了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才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判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

(三)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阶段发生了变化,但我国所处基本国情没有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主要矛盾变了,但发展阶段论和国际地位论没有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主要矛盾、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三者紧密相连,互相统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许多阶段构成的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每个阶段又有各自的特征。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主要矛盾的变化是矛盾双方量的积累达到了一个阶段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仍然存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内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一个标志性变化。新时代,尽管中国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依然存在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等问题。

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多种有利的外部条件,最大实际是我们党基于发展状况对我国国际地位保持的清醒判断,有利于回应国际社会对中国和平崛起的担忧,有利于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推进,有利于加快实现现代化强国所需的和平国际环境的维护。准确理解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既要深刻认识主要矛盾发生了新变化,又要深刻认识“两个没有变”,才能牢牢把握“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更好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四)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途径发生了变化,但我们的根本目标没有变。主要矛盾不同,解决途径也不一样。当国家处在生产落后、经济短缺、物质匮乏、人民群众尚未解决温饱问题阶段,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改变“落后的生产力”,扩大物质基础,增强经济实力。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增长的新时代,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光用改变“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一单一手段或途径来解决,明显不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揭示了新时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指出了影响全面发展的突出短板和薄弱环节。解决和处理主要矛盾的途径,就是要从原来主要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的较为单一的办法,变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一系列重大战略的实施。具体而言,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主要矛盾的变化,带来解决途径的变化,但无论途径如何变化,路径指向的目标都是一样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永远不变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也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意识的集中体现。

三、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深远影响

十九大报告作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判断,是我们党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方面的结合上进行思考,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上进行思考,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进行思考得出的正确结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深远的历史意义、客观的现实基础和重大的实践意义。

一是从理论价值上看,提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践运用。唯物史观指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物质需求是人的第一需求,人们只有在物质需求基本满足之后,才能向精神文化、社会尊重等高层次需求发展。正如恩格斯所指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毛泽东同志完整提出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概念,全面系统地论述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主要矛盾问题。邓小平同志拨乱反正,准确认识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都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紧密结合。

当今中国,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深刻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运动发展的状态和趋势,准确把握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丰富的发展趋势,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科学结论。这是我们党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善于聆听时代声音,创新21世纪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重要体现。

二是从历史意义上看,提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是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顺应中国社会发展大势的重大决策。实践表明,能否正确地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并以此来确定工作重心和根本任务,事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重大理论判断往往是开启发展新阶段的思想基础,是关乎全局的重大问题。“文革”期间,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出现误判,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就出现了偏差,给党和人民事业带来重大损失,教训十分深刻。改革开放以后,党正确认识了发展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中国面貌就发生了巨大变化。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巨大发展,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准确把握成为执政党必须面对的重大时代课题。党的十九大正确分析当今我国基本国情,作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总结历史经验,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立足新时代新矛盾,开启新历史新征程的深厚的为民情怀和强烈的使命担当。紧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推进国家现代化进程,必将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三是从现实基础来看,提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是我国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客观呈现。改革开放近40年来,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生产能力极大增强,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基本摆脱了原来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状况,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正在走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物质文化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在落后的社会生产基本解决之后,我国发展起来以后更突出的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这些客观存在的新问题,决定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四是从实践意义上来看,提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为制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提供了基本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对社会发展起着根本性、全局性的影响。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是党和国家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是我们党确立发展理念、制定发展战略的关键。

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判断,有助于党和国家更加全面分析和把握多方面、多样化、个性化、多变性、多层次的人民需要,更好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各项需求,与时俱进地研究分析人民群众需要的时代特点和演变发展规律,制定具体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战略;
对“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判断,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问题,要求我们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据此作出重大创新发展。

总之,社会主要矛盾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建立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基础上,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的,是建立在我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基础上的,是建立在我们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的基础上的。正因为此,挑战也更加严峻,任务更加艰巨,工程更加伟大,使命更加光荣。我们必须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必须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以持之以恒的决心、坚韧不拔的毅力,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不断解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过程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要。

推荐访问:党课 讲稿 九大 十九大社会矛盾党课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