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9年计划(草案)的报告各位代表:现将哈尔滨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9年计划(草案)报告如下,请予审议。一、2008年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发改报告】关于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9年计划草案报告(完整),供大家参考。
关于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
2009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现将哈尔滨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9年计划(草案)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2008年计划执行情况
2008年,全市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和市人大十三届二次会议精神,按照“加快发展、当好龙头”的总体要求,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埋头苦干,积极化解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国民经济继续保持持续较快增长。
(一)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三大需求依然较旺。全市经济继续呈现持续较快增长态势,预计全年GDP达到2800亿元,比上年增长13.2%,连续19个季度增速超过13%。“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作用较为强劲。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40亿元,增长30%。重点推进项目完成情况达历史最好水平,100个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60.6亿元,投资完成率高于上年28.5个百分点。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商品供应充足,商业业态更加丰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8.7亿元,增长21.5%。市属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35.8亿美元,增长20%,其中出口18.5亿美元,增长12%。
(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经济运行质量较好。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70亿元,增长7%。粮食生产战胜了前所未有的严重旱情,取得历史性突破,总产量达到105.4亿公斤,增长8.1%,连续五年获大丰收。全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总数达157家,比上年增加17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95家,其中省级及国家级41家、市级54家。工业生产较快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500亿元,增长15%。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装备制造、医药、食品和石化四大优势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8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4亿元,可比增长27.2%。第三产业取得新发展,实现增加值1380亿元,增长13.9%。首家外资银行韩国国民银行已落户哈尔滨市,人和商业成功运作上市,九洲电器、誉恒药业上市申请已被证监会受理,天一药业、中强科技两户企业在美国证券柜台交易市场升为美国证券市场。全市物流规模继续扩大,物流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龙运物流园区开工建设,哈尔滨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南极国际商贸城、新透笼购物广场等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哈尔滨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建设项目正式签约。成功举办了“哈洽会”、“哈科会”、“汽配会”等一批大型展会。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3019.7万人次,增长19.9%,实现旅游总收入245.9亿元,增长20.3%。
(三)调整改造取得重大进展,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稳步推进,国家批复哈尔滨市老工业基地国债项目和高技术产业化项目116项,已有112个项目开工建设,累计完成投资85.66亿元。哈大齐工业走廊哈尔滨段已完成投资223.8亿元,入区开工项目252个,141个项目基本竣工投产, 其中投资亿元以上的竣工项目24个。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发电设备、铝镁合金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稳步推进。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专利申请量达到4500件,增长15%,其中发明专利申请占专利申请总量的42%。42项自主知识产权项目列为国家重点新产品,连续两年居副省级城市第一位,12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实现高新技术产值1350亿元,增长2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9%,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节能减排工作加快推进,松花江污水治理项目全面展开,建成文昌三期、阿城、双城等6个污水集中处理厂。累计实施减排项目33个,水、气主要污染物削减量超额完成年度减排计划10%和15%。完成投资千万元以上节能项目6个,淘汰10户企业落后产能,完成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指标。
(四)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活力显著增强。国有企业改革扎实推进,一些重点企业战略性重组取得实质性进展。厂办大集体改革启动实施,具备条件的660户厂办大集体企业改革范围界定审批和市属企业清产核资、清算审计全面完成。农村综合改革向纵深发展,镇乡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入。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5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取得新进展,全市新批外商投资项目82个,其中投资总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21个,合同外资金额4.0亿美元,占新批合同外资的93.8%。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43亿美元,增长22.3%;国内经济合作实际到位金额294.9亿元人民币,增长40.3%。
(五)城乡建设加快推进,载体功能明显提高。启动了轨道交通一期、松浦大桥工程,有序推进磨盘山供水二期、城市堤防升级达标等工程建设,全面完成三环路哈阿立交桥主线桥、太平大街等路网升级达标改造工程。新增绿地1065.2公顷,新植树木127.4万株,改造居民庭院556个,新建市民休闲健身广场56个,新建、改造公园47个。开工建设高等级路面农村公路3213公里,改造农村危桥115座,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73处。全面完成迎接“大冬会”的城市环境整治任务,对重点区域和主要桥梁、街路以及“大冬会”场馆周边进行了集中整治和灯饰亮化。启动“干净城市”建设,实施路畅工程,城市面貌和群众居住环境明显改观。
(六)民生工程进展顺利,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60项惠民行动项目如期完成,民生状况进一步改善。大力推进危棚房改造项目拆迁工作,全市已完成棚户区拆迁项目18个,拆迁面积237万平方米。完成配建廉租住房项目49个,总建筑面积10.87万平方米,为5355户廉租户解决了住房困难。全部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新建10所农村寄宿制学校,提高23所薄弱学校装备水平。转移农村劳动力116.2万人,新增城镇就业1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县域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试点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6%。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江南城区居民饮用磨盘山优质水户数达到62%,城区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64%。加强价格监管和监控,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4.7。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7.6%。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一些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依然存在。一是经济结构仍不尽合理,支柱产业薄弱,产业升级、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立市大项目培育等任务还很艰巨。二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与市民的期盼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三是经济发展外向度不高,外向型经济对哈尔滨市整体经济拉动作用不强。四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相对偏低,城镇就业压力仍然较大。同时,金融危机对哈尔滨市经济的影响已经有所显现,经济发展存在硬着陆的风险,稳速增效难度进一步加大。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二、2009年计划安排
2009年是哈尔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一年,我们既面临着严峻的发展形势,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见底,世界经济将经历一个较长的低迷和调整时期;在国际金融危机、外部环境趋紧的影响下,经济增速下滑已经成为当前和明年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明年可能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尽管明年面临比较严峻的环境,但也存在一些有利条件。从外部支持看,国家实施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战略,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哈尔滨市扩大投资、加快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宏观环境;十七届三中全会出台一系列惠农强农政策及省里实施“千亿斤粮食工程”等,将使哈尔滨市农业生产获益;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也将成为哈尔滨市工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推力。从自身条件看,哈尔滨市经济发展速度连续6年保持在13%以上,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为明年经济稳定运行奠定了基础;哈尔滨市地域辽阔,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需求依然强劲,发展潜力很大;科技实力较强的优势也可以使我们在新一轮产业调整中抢先布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积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我们要坚定信心,牢牢抓住国家新一轮政策机遇,趋利避害,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机遇,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可能,2009年哈尔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2.5%,力争增长13.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力争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左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6%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4左右,市属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左右,实际直接利用外资额增长10%左右,国内经济合作资金实际到位额增长20%左右,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左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以内,万元GDP综合能耗降低5%。
为实现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以保生产为重点,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确保粮食生产,重点抓好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制定并启动实施增产50亿斤粮食产能工程规划。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98家。加快推进绿色食品产业集聚区建设,做大拉长乳品、生猪、肉牛等10大产业链,继续打造一批国内绿色食品知名品牌。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龙凤山等五大灌区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启动沿江万家等5个提水灌区整合工程。加强经济运行的预警预测,提高企业应对危机、规避风险的能力。密切关注企业现金流变化情况,引导企业加强风险意识,做好风险防范资金储备。促进市场需求旺盛的企业开足马力加快生产,全力扶持困难企业保持生产并降低关停率。发挥新型工业化发展专项资金导向作用,支持优势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竞争力。完善担保工作,争取中小企业获更多信贷支持。推动哈尔滨银行在省外设立分支机构,争取更多国内外金融机构落户哈尔滨市。推进江海证券第三步增资扩股,支持企业到境内外上市融资。组建金融控股公司,培育和搭建新的投融资平台。继续完善创业投资基金体系,建立产业投资管理公司,不断增加资本平台和金融工具。利用“大冬会”契机,推动冰雪运动设施建设,持续扩大冰雪旅游的对外影响力。重点推进龙运、润恒、香坊铁路集装箱等物流园区项目建设,吸引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入驻。加快培育软件外包、动漫产业基地、地理信息数据处理等专业园区。
(二)以大项目为载体,促进投资快速增长。针对中央扩大内需政策支持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重大民生工程、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谋划和储备投资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积极主动与国家对接,争取国家在资金和政策等方面的支持。进一步完善省市共建工作机制,推进省市共建项目建设。重点抓好100个投资亿元以上项目建设,启动中煤龙化、大飞机复合材料中心、哈飞新型乘用车等新建项目;推进东轻超大规格铝板带材、大成集团玉米深加工、电站集团核电装备、哈飞Z15直升机等在建项目建设;争取东安三菱自动变速箱一期、英联马利、亚泰哈水一期等项目竣工投产。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地铁一期、松浦大桥等重点工程建设;完成磨盘山供水二期和西泉眼水库维修加固及何家沟群力、平房、信义3个污水处理厂建设;启动三环西桥、文昌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积极配合铁道部推进哈西、老火车站和哈大客运铁路建设。完成绕城高速公路东北环段、鸡讷公路方正至通河段新、改建工程,建设哈肇、铁通省级干线公路工程。开工建设高等级路面农村公路1500公里、乡镇客运站10个。鼓励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公园、路桥、供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努力形成城市资源、资产整合配置运营的良性循环机制。采取建设-经营-移交、资产证券化、委托借款等模式,多渠道、多元化筹集资金,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资金困难。
(三)以扩大内需为立足点,促进消费稳步增长。积极拓展农村消费,努力培养新的消费热点,促进城乡市场繁荣。认真落实国家保护价收购粮食政策和各项补贴政策,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能力。完善收入分配政策,促进城镇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提高中低收入居民收入比重,加强对城乡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适当提高低保标准、发放临时补贴。继续扩大汽车、通讯、家电、教育等消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合理引导住房需求和住宅消费预期,落实和完善促进合理住房消费的政策措施,促进供需稳定增长。优化住房供应结构,新增廉租住房2000户,增加保障住房供给。促进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开发建设,加快发展二手房市场和住房租赁市场。扩大城市低收入群体和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消费需求,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改造棚户区100万平方米;加快推进泥草房改造工程,完成泥草房改造4万户、200万平方米。
(四)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推进哈量、哈轴、哈一工等企业战略重组,在建工集团、马迭尔集团改制方面争取突破。全面完成具备条件的厂办大集体企业改制。重点推进“三公(公共医疗、公共交通、公共环境)、三供(供热、供气、供水)”公共管理领域的市场化改革,盘活存量,变“包袱”为新的增长点。加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建立健全出资人财务监督体系,强化国有资产收益收缴。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突出抓好中小企业创业成长工程。积极探索搭建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创新流转机制,促进农村土地规模化、集约化和效益最大化经营。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政府保障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减少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提高审批效能,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
(五)以扩大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促进对外开放水平提升。选择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投资收益高的大项目,进行专业化包装和国际化运作,做实做细商业计划书,在国内外强力宣传、推荐大项目。突出招商引资重点,集中推介基础设施、高新技术等重大项目,实施大招商、招大商。改变传统的招商模式,提升引资效率,逐步变政府招商为企业招商,变政策招商为环境招商,变零星招商为产业和园区整体招商,实现招商工作的市场化、国际化。抢抓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本外溢的有利契机,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梯度转移。在巩固欧美、俄、日、韩及东南亚等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展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和北美洲等新兴市场。优化出口结构,重点扶持装备制造、高新技术、医药、绿色食品等领域的重点企业扩大出口。加快建设对俄出口加工区、对俄合作产业园、东北亚经贸科技合作园区、宾西国际贸易加工区等,搭建全国对俄经贸平台,推动对俄贸易合作提档升级。
(六)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围绕壮大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石化四大优势产业,延伸电站、汽车、航空、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链条。促进要素向大企业、大集团集聚,鼓励中小企业围绕行业龙头搞服务、做配套,不断延伸产业链,扩大辐射面。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加快推进风电装备产业基地、铝镁合金园、电子信息产业园建设。按照产业布局导向,推进哈烟厂、轻型车厂、建成厂等搬迁改造。推进哈大齐工业走廊哈尔滨段重点园区快速发展,加快呼兰河工业示范园区、航空及汽车产业城、开发区工业新区开发建设。加快装备制造业企业生产技术网络化和系统集成化,改造医药、石化等企业的生产服务流程,鼓励有条件的中小企业拓展电子商务业务。继续完善区域创新体系,进一步健全技术研发、科技资源信息共享、科技企业孵化、技术交易、科技投融资、公共试验六大平台。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和科技开发投入中的主体地位,重点实施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100项科技攻关项目。
(七)以节能减排为抓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加速节能减排关键和共性技术的研发推广,着力发展能耗低、污染少的高新技术产业。提高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准入门槛,严把新上项目准入和验收、审批关。支持城镇污水处理配套管网建设和污水厂建设与运营,支持全市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农村沼气建设、农村节水灌溉和新型工业化节能工作。加快推进哈三电厂等12个重点减排工程建设,淘汰10户企业落后产能,加强对20户重点耗能企业节能监察。加快发展循环经济,重点推进市开发区和利民开发区两个循环经济专业园区建设。着力发展粉煤灰、农作物秸秆、废旧物资再利用等10个循环经济产业链。在装备制造业、食品、医药等8个重点行业中建立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循环经济试点扩大到20家,培育18个农业循环经济示范点。认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20户,综合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达到275万吨。
(八)以改善民生为着力点,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努力实现城镇新增就业8.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04万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强化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民工培训。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就业。实行就业援助,开发公益性岗位,关注并解决好困难群体的就业安置。扩大基本养老、失业、基本医疗、工伤、生育保险的覆盖范围,以及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支付范围,搞好大学生城镇医疗保险试点工作,将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失业保险范畴,将农民工、失地农民和农村人口纳入社保体系。完善城乡低保制度,建立城乡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扩大低收入困难家庭救助范围。完善社区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快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建设,全面完成乡镇卫生院房屋改造。整顿规范食品药品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违法行为。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调整学校网点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大贫困助学工作力度,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享受平等受教育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