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区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对于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和人才强区战略,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调研】关于区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调查报告,供大家参考。
关于区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对于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和人才强区战略,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近年来,全区教育系统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相结合,面向社会和市场办学,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着力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素质、职业道德素养、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XX区职业教育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一、全区职业教育工作的基本情况
目前,全区共有职业院校3所,其中,高等职业院校1所,即XX区职工大学(含天津城市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河东分院、电大河东分校、河东社区学院),专职教师52人,在校生5063人;中等职业院校2所,即天津立达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国家级重点职专)和天津财经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省部级重点职专),专职教师305人,在校生4354人。多年来,区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XX市职业教育条例》,加大职业教育改革力度,整合区域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并不断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全区职业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优化学校布局,全面提升职业教育综合实力
针对区内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小、相对分散的情况,区教育系统借中小学布局调整之机,坚持以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办学规模、压缩学校数量为原则,优化调整职业教育资源。调整了部分学校的校区,使职业学校占地面积不断扩大,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先后将原六中并入立达职专,为其成为国家级重点职专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将华夏职专并入财经职专,为其争创国家级重点职专创造了条件。建立了天津城市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河东分院,自2005年面向社会招生以来,社会认可度逐步提升,生源数量和质量逐年提高。积极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模式,进一步整合区内教育资源,于2008年1月组建了XX区职业教育集团,着力提升整体办学效益,初步形成了各种类型和层次的职业教育相互衔接、优势互补、学生就学与就业渠道多样的办学模式。
2、加大教育投入,全面改善教育教学条件
区政府不断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大力加强基础建设,职业教育学校校舍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不断增加,教育教学环境逐年改善。区教育系统对立达职专原有校园网和多媒体音像教学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每间教室都实现了闭路电视、课况监控、计算机辅助教学网上浏览等功能。完成了财经职专改扩建工程,学校图书馆、实验室、网络教室等硬件设施得到显著改善。经过新建校舍和原有校舍逐年改造,三所职业院校的基础设施水平和功能得到了很大提升,校园整洁、开阔、优雅,教育教学设备设施配置齐备。
3、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区教育系统始终坚持把德育工作摆在首位,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注重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为给社会培养更多适用人才,每年根据社会需求,及时、合理地调整专业设置,开齐、开足各类课程。积极探索新型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于2008年1月,我区与中国民航大学签署了合作意向书,构建了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办学模式。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和手段,全面实施了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优化了课堂教学和学生主体活动的途径和方法,调动了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职业教育质量显著提高。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区教育系统坚持“引得进、留得住、提得高、出得去”的人才培养机制,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和全员岗位聘任制度,近年来,职业院校不断引进高素质教师,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自2005年开始,我区全面启动了教育系统全员培训工作,做到了全员培训与骨干培训相结合,区内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学历培训与非学历培训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全区职教师资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氛围尚未形成。由于应试教育和择业观念的影响以及对职业教育的片面认识,社会上还普遍存在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的现象,读高中、考大学仍是家长和学生的首要选择。
2、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尚待提升。与行业办学不同,我区职业教育的师资多由普教系统调配或直接从高校招聘而来,缺乏生产和实践经历,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要求,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还不够高。
3、职业教育发展硬件建设尚待完善。当前,我区职业教育学校布局分散,给学校管理和教学设备使用上带来不便。目前职教集团总部的规划建设仍处于讨论阶段,职教集团建设要享受到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的支持,早日开工建设已迫在眉睫。财经职专(72中校区)新校址地上原建筑物拆迁工作还未完成,立达职专也面临着因文宫里地区拆迁易地重建的问题。
三、今后工作的着力点
1、创新职业教育体制机制,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将教学与职业技能实践相衔接,教学计划与用人单位需求相衔接,实行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合格制度,形成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鉴定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教学和人才培养体制。
二是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学校要进一步加强以提高学生能力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建设,以就业为导向,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产业岗位的需要,确定培养目标,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突出专业特色,做强骨干专业,增设急需专业。今后五年,我区将逐步开设市场需求大的专业,充分利用与民航大学合作办学的有利时机,增设热门专业,服务航空事业。要利用职教集团建设的有利时机,为中、高职衔接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要进一步加强专业调整的灵活性,积极进行市场需求调研,开设一些投资少,见效快,就业形势好的专业。
三是实行灵活、多样、开放的职业教育模式。积极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围绕滨海新区重大项目和中新生态城建设,发展短线专业,孵化新兴专业,积极摸索校企定向教育模式和校企全程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行“订单式”培养。大力推广“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提高办学的社会效益。
四是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借鉴先进地区的建设经验,走开放式建设的路子,打破学校界限和产权归属,促进学校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实现基地建设效益最大化。
五是积极推进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建设。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和评估,建立更加灵活的教学管理办法,实行教学过程与市场认可相结合的动态管理,确立服务性评价导向,把教学质量、学生质量与社会声誉作为确定和检测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以及办学水平的标准,将课堂学习成绩、职业技能实践能力以及就业率纳入学校对教师、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考核内容。对于在职业教育中做出显著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
2、拓宽办学渠道,扩大办学规模
搭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相互沟通、衔接的桥梁,为毕业生升学、就业、成才铺设互联互通的桥梁。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扩大开放与合作办学的力度。充分利用现有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进一步推进与周边省份和本市其他区县职业院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落实和深化我区高职院校与中国民航大学、滨海新区合作办学,开设新的专业,培养服务于空港物流加工区和滨海新区所需的技能型人才。尽快启动财经职专创建“XX市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工作,按照市教委的要求和示范校标准,制定申办方案、制定工作计划、确定工作进程,力争早日通过示范校验收。要立足服务区域经济,重点招收本市生源,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提高职业教育的整体办学效益,两年内完成中等职业教育的调整,形成各种类型、层次职业教育相互衔接、优势互补、学生就学与就业渠道多样的办学模式和社区教育网络。
3、加快推进职教集团建设,全面落实职业教育规划
提速职教集团总部的规划和建设,尽早抓紧落实职教集团总部所在地块(初步规划为王串场一号路和井岗山路交口地区),协调区内有关部门,将职教集团建设问题纳入工作日程,把土地整理和建设的前期手续同步进行,尽早开工,争取享受国家和市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4、加大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将政策引导与社会选择有机结合起来,引导社会上形成尊重技术、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服务的价值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一是要向中小学校长宣讲职业教育的意义和重要作用,宣讲职业教育的各项政策,使校长理解和支持职业教育,从正面做好学生的宣传和引导;二是要利用教育网站、招生专刊、教育报刊等行业媒体,全面系统介绍职业教育发展情况,使广大群众能正确认识和了解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前景;三是发挥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大众传媒的影响力,举办职业教育专题宣传活动,宣传职业教育的成才典型,帮助学生及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引导初中毕业生的合理分流。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积极培养、引进急需专业的职业教育教师。重视教师自身的专业技术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教学技能的培养,建立教师培养、提高的激励与奖励制度,实行双职称制,落实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认真落实XX市第四周期继续教育计划,提高人才培养和使用的针对性、实效性。落实中职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坚持采用培训、考核相结合,待遇与业绩、贡献相联系的方法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搭建平台。做好对教师和管理人员工作质量、水平、实效的考核与评价,着力打造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职工队伍。
推荐访问:调查报告 职业教育 调研 【教育调研】关于区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