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机关干部办文办会办事基本常识(完整)

时间:2022-10-31 18:10:29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机关干部办文办会办事基本常识(完整),供大家参考。

2022年机关干部办文办会办事基本常识(完整)

机关干部办文办会办事的基本常识

第一,办文见功底,需要“吹尽狂沙始见金”的厚积薄发

有位高级领导曾做过三项调查,一项是从基层调到高级机关的机关干部中,重要条件都是具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
再一项是到地方的转业干部中,最受欢迎的就是那些会写东西的“笔杆子”;
还有一项调查显示,那些有发展潜力、进步快的机关干部,绝大多数是单位的“材料高手”。这个调查不仅仅限于政治机关,在其他部门也是一样。这些年我待过不同的单位,跟过不同的领导,接触过不同的优秀机关干部,很深的一个感受就是:一个人的材料水平往往代表着思维水平和领导水平,一个机关干部在文字材料方面有功底,在担负领导职务时才能有底气。所以说,同志们要想有大作为,必须要在写作方面过得硬。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提高写作能力呢?许多专著对此有系统阐述,对每一种文体的写作技巧都讲得非常透彻。我今天讲的内容就不过多涉及基础知识和怎样去写好某一文体,拿本书来给大家念念意义不大,这次主要从整体角度、共性规律层面讲一讲怎么解决不敢写不愿写、没东西写、写不出精品这三个问题。

(一)端正思想,首先解决好不敢写不愿写的问题。提高写作能力,从直观看是个知识和技巧问题,但从深层看,它受写作者思想所支配。写作者有没有扎实的思想基础,特别是有没有强烈的敬业精神,有没有百折不挠的韧劲和一往无前的激情,直接关系到写作的劲头和成文质量。经验表明,机关干部的思想基础扎实,不懂材料可以学,思想基础没打好,压根就不愿写不爱写,再有能力也写不好。那么应该怎样打牢思想基础?我认为要做到“四个不怕”。一是不怕难,要迎难而上。写材料难,写出高质量的材料更难,这是所有机关干部的共同感受。实际工作中,一些同志在管理上、技术上很有一套,组织协调能力也非常强,但一遇到来工作组需要写汇报、收到上级文电需要报情况、筹备会议需要写讲话、组织活动需要拟方案的时候,很多人不是摇头就是挠头。也正因为写材料不是那么简单,有的同志望而却步,总想躲开材料,有的苦撑一段时间后失去信心,半途改行,有的宁愿干些杂事,也不想参与材料。事实上,写材料说它难就难,说它不难也不难。说不难,是因为作为一种应用性文体,它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把功夫下到家,是能够掌握的。我在接触的许多材料高手,刚开始既没有很高的学历,也出过很多的洋相,但经过少则两三年、多则五六年的摔打,先是能写一些小材料,逐步接触到大材料,进而从小机关调到大机关,再到高级机关,有不少成了首长的秘书,并逐渐成长为领导干部。所以说,只要有决心、有毅力、勤学苦练、不懈登攀,完全是可以写一手好材料的。二是不怕苦,要以苦为乐。人所共知,“爬格子”是机关工作中最苦的差事,可以说是既清苦又辛苦。有人说写材料的人“省被子、费灯泡、伤脑筋、撒黄尿”,这话虽带有调侃味,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写作的艰辛。我在机关工作这些年,基本上都是在与文字材料打交道,由此深深体会到,再会写材料的人,也没有好写的材料,写材料确实是个苦差事、累差事。一些小型材料,往往时间要求比较急,有时头天下午交待,第二天上午就要稿子。大型材料虽然时间上宽松一些,但写起来必须是连续作业,而且质量要求很高,经常要“开夜车”,甚至白天晚上“连轴转”,导致短时间内脑力和体力的高度消耗,往往一个大型材料完成后,总有一种精疲力竭的感觉。但每次写出了自己满意、领导认可的文章,看到自己的思想推动了部队建设,看到自身能力素质有很大提升,或者一些文章被报刊杂志发表,都会有一种莫名的成就感,远比发点资金更令人欣喜。三是不怕亏,要以此为荣。在机关写材料有这么一个现象:越不会写材料的人越没有材料可写,越会写材料的人越有写不完的材料。不写材料的人还常常讲写材料吃亏,认为写的材料既不挂自己的名,外边的人也看不到,总是在做地平线以下的工作。我认为搞材料既亏也不亏,至少可以说是亏中有补。一位老领导这样说过,“不要把搞材料看成是吃亏的事情,其实是沾大光了。灯火通明,才能前途光明。”大家也应该看到,凡在写作上勇于吃苦,不怕吃亏,始终如一,真正写出名堂的同志,不仅不会吃亏,反而会受到各方面的敬重和厚爱,因为“笔杆硬”快步进、大步进的也不在少数。我们这几年被选调到上级机关的几名同志,基本上都是因为文笔好被要过去的。所以说,为了高标准完成领导赋予的任务,也为了个人的前途,特别是想干一番大事业的同志,一定要先静下心来好好练练笔,练好了是大有用武之地的。四是不怕“死”,努力起“死”回生。这里说的“死”可不是指写材料会把人累死,而是指写材料在初稿阶段不要怕被否定,习惯说法叫被“枪毙”或“拍死”。一般来讲,写材料的人多少会有一点文人的“酸腐”,自己辛辛苦苦写出来的材料被改了都会心里不舒服。但大家不能做“改不起”的人,有些同志别人改他的材料就像割他身上的肉一样,很不情愿,甚至还有抵触情绪,认为我写的你看不上,谁水平高让谁写去,反正我就是这样了。有这样一个机关干部,他把自认为写得不错的一个材料送到领导那里后,改动很大,心里很不是滋味,埋怨领导不识货,不尊重自己的劳动。后来,他又受领了一个起草领导讲话稿的任务,为了不让领导修改,他耍了一个小聪明,讲话稿写出来后,一直在他手里压着,故意拖延到会议开始前才交给领导审改。领导一看,讲话稿的质量比较差,已经来不及修改,很不高兴,严肃批评了这名机关干部,这名干部后来被调离了机关。实事证明,好的材料绝对是在否定之否定中反复推敲出来的,一般都是越改越好,只是自己被框在思维定势里面了而已。所以大家要勇于自我否定,反复修改,勇于接受别人否定,虚心采纳,力争拿出各方面都满意的成果。

(二)充实思想,关键要解决没货可写的问题。我们常讲,会写材料的人是“眼睛里有点,肚子里有水,脑子里有货”。往脑子里装货的过程,也就是充实思想的过程,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短期显效慢、实现周期长的漫长过程,要想缩短周期,早见、快见、多见成果,没有捷径可走,更没有立等可取的灵丹妙药和所谓的“秘诀”、“绝招”,只有戒懒尚勤,老老实实、踏踏实实、反反复复地去学习、去研究、去实践,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我常跟政治处的同志们讲,写材料其实就是“学了写”和“写了学”,就是在学、思、写的交融互促和循环往复中提高思维水平,增强文字能力。为此,大家要下功夫养成以下四个好习惯。一是要勤学,养成刻苦读书的习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人们推崇备致的名言。有的同志在研究材料时总在外围打转,动起笔来理屈词穷、笔笔窘迫,总写总不进步,最根本的问题就在积累太少,理性思维跟不上。所以,同志们一定要多读书,而且在内容上要有所选择。建议大家重点学四个方面的内容。①要读基本理论书。提高写作能力的根本是提高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而要提高这两个能力,读点哲学类的书是必要的,这里重点推荐《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完全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枯燥,至少比现在很多文章要精彩得多,通篇闪耀着思想的光辉。②要读写作辅导书,像《机关材料写作技巧》、《机关公文写作最新格式与范例》等。那里面既有丰富的基础知识和写作技巧,又有各种文体的成功范例,初学者不读比较迷茫,读后豁然开朗。③要读工作文件。这是写材料的基本依据。对上级在不同时期下发的各类文件、首长在不同会议上的讲话、上级转发的经验材料等,不仅要反复读,而且要作深入研究。④要读报纸刊物。它可以帮助我们开阔视野,把握写作方向。有的同志不爱看党报,其实,报纸上的很多理论文章是非常好的,同时推荐中央党校的《学习时报》,多读一读对锤炼自己的思维层次大有益处。

二是要勤思,养成善于动脑的习惯。想写好材料,一半靠吃苦,一半靠悟性,有时候悟性还要更为重要一些。有的机关干部进机关两三年,没少加班熬夜,写材料写得也很辛苦,但长进不大,但有的新同志几个月就能上手,进步神速,原因就在于悟性不同。悟性是什么,我认为就是长期思考,偶然得之,关键就在于勤于思考,聚精会神地思考,坚持不懈地思考。我认识的一位组织处长,是个材料高手,也是能出思想的大家。他跟我们讲,有时为了写一篇材料,常常是上班想、下班也想,走路想、吃饭还在想,甚至睡觉也要想,常常憋得头昏脑胀、茶饭不香,有时正睡着脑海里突然闪出个好观点,就赶紧起床写到纸上,生怕睡醒之后会忘记。京剧里的“不疯魔不成活”用在材料写作上确实也是恰如其分。总之,平时多思多想,脑子里存“货”多了,关键时刻就必会迸出思想的火花。三是要勤写,养成经常动笔的习惯。有句话叫“笔头一动天地宽”,写的过程就是更为深入思考的过程,常常是越写越有思路,越有新的思想火花迸出来。有人形容:一个人在书本中学到的新知识、在思考中获取的新理念、在实践中积累的新经验,要想转化成写作能力,通常要经历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状态。气态是头脑中形成的模模糊糊的想法,如不继续思考拓展,用不了多长时间也就飘散得无影无踪了;液态是指模糊的想法经过思考逐渐清晰起来,如不及时把它收集储存,时间一长就自然流失了;固态是指想法一旦比较系统便立即动笔,使之固化下来。所以说,只有外学内悟、文字巩固,才能推动写作能力不断攀升。动笔最重要的是多承担写作任务,要份内的认真写、临时指派的积极写、别人求援的也好好写,特别是遇有重大写作任务,要主动往前站不要往后缩,要争取进写作班子,跟着高手一块写,写高层次材料。动笔也包括平时多作笔记,不管是读书、开会、听课、座谈,还是随领导视察,不管何时何地发现了好的思想、闪光语言,都要尽可能记下来。我这里想重点讲一讲听会的问题,我发现很多机关干部一遇到上级开会就瞌睡,其实听会是一个很好的学习途径,每个领导的讲话都凝聚着首长们的思想,背后都是材料高手们的反复推敲,认真听一听记一记大有益处,睡过去确实可惜。四是要勤积,养成多存资料的习惯。资料是写作的助手,写材料必须要占有充分的资料。一个善于积累资料的机关干部,应该达到“四有”,这就是:①脑中有目录。碰到问题时,能大致知道从哪里找到相应的参考资料;
②手中有情况。平常积累的有上级精神摘记本、部队情况汇集本和报刊资料剪贴本;
③家中有书屋。置备一些必要的基本资料和工具书;
④灵感有记录。随时随地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哪怕是一些很小的思想火花也不要轻易放过。只要这样坚持下去,数年之后,必定会有许多有启发性的、甚至很有价值的东西。我在干部处工作的时候,基本上每次大项活动的材料都要汇编成册,每年年底都要把全年的资料整理出书,空闲了翻出来看看,写材料的时候拿出来借鉴,确实很有帮助。今年年初,我也要求把去年一年的资料收集起来,汇编了一个册子。这个东西对今后的工作,特别是帮助新进机关的同志尽快了解本股业务工作、掌握基本的工作路数,是任何书籍都比不了的好教材。

(三)提炼思想,最终要解决写不出精品的问题。我们所写的材料有的要作为指令性文件上报下发,有的要作为讲话稿提供给领导在大会上宣讲,有的要作为经验在一定场合交流,因而每次都要力求出精品,尽量不出次品,自觉不搞赝品,坚决杜绝危险品。关于什么样的材料是精品,至今也没有非常明确和权威的“硬杠杠”,但一份材料,要想出点彩,烙印深,能“打”人,就必须要有思想。我们常说,好诗要有诗眼,好文要有文魂,文魂就是材料的思想性。关于怎么增强文章的思想性,我想应做到五个方面。一是要努力把本质的东西揭示出来。我们说一个人很有思想,一份材料很有思想,主要就是能透过现象抓住并深刻剖析事物的本质,把精粹的东西写出来,写出人们心中有而笔下无的规律启迪。给大家举个例子,有人在参加党委书记座谈会时,对当前各级党委班子民主弱化的问题作了分析,归纳出了流于形式的“程序式”民主、强加于人的“定调式”民主、各得其所的“均摊式”民主、为我所用的“选择式”民主、缺乏原则的“附和式”民主等五种现象。话虽不多,但一下子就是刀在骨头上,确实是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洞察,更是令人心悦诚服的观点升华。二是要提出新颖独到的见解。就是用新的视角认识问题,提出不同于过去、不同于一般人的观点。经常写材料的人都知道,出个观点不难,出个新观点真难。因为机关工作周而复始,聚焦中心、党的建设、人才队伍、改进作风等,年年都讲,逢会必讲,好点子都讲完了,好话都说尽了,但材料还得写,观点还得出。出路就在于出新,就是要善于转变视角,另辟蹊径。大家都已明白的道理要避开,上面讲的不能照搬,以往材料中多次用过的不能简单重复。应该说,形势是在不断发展的,现实生活也天天发生变化,只要肯用心,总能发现一些新的东西。这里也举个例子。去年一位领导写了份基层调研报告,在对官兵关系进行分析时,讲到一些排长对战士“不打不骂也不爱、不疏不离也不近、不冷不热也不亲”,被战士称为“最熟悉的陌生人”。一语道破了当前普遍存在的新型官兵关系,既不是打官腔,又不是低格调,语言又很新颖,让人产生出强烈的思想共鸣。三是要有很敏感的思维触角。这就是要求大家时刻保持很强的政治敏感性,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随时发现和捕捉现实中出现的新思想、新矛盾、新提法,并且积极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四是要坚持以数据论理。小情况能体现大思想,小数字能说明大道理。如果在论理上有不容易说透的问题,用数字说话,是最简洁、最有效的方法。我们政委就是个善用数据论理的大家,他有一次在座谈会上讲基层理论武装的问题,开头就用丰富的数据算了人头账、内容账、文化账、时间账、兴趣账、教员账,六笔账算清了基层理论武装落实难的症结所在和问题成因,得出了欠账的是基层,但根子在领导和机关的结论,有很强的说服力。五是要紧密联系实际。写过材料的人都有这种感觉,要把材料写虚很简单,但要写实却很难。现在有些材料“虚”的问题比较突出,俗话、大话、套话连篇,道理来道理去,原则来原则去,不知所云,不知所用。特别是有些发给基层的材料,观点提法搞得很玄乎,说的话都是中央的口气。文件发到基层大家看后摸不着头脑,只好猜着干,凭自己的感觉或想象干,或原来怎么干现在仍怎么干,甚至因把握跑偏,有意无意地变成了对着干。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迈开双脚,多到部队去体验,多参加工作组到基层蹲点,多向基层经验丰富的同志请教,多参加重大任务,最大限度缩短写作思维与复杂现实情况的距离。

第二,办会见作风,需要“凡事不厌十遍查”的严谨细致

办会是机关干部不可或缺的一项基本功。怎样把会务办好,办得顺理成章、滴水不漏,办得上下高兴、内外满意,其中大有诀窍,最关键的一条就是严谨细致,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努力实现“零失误”、“零差错”。开一般性的电视电话会、交班会、首长办公会等,大家组织的比较多了,相对也比较简单,今天我重点讲一讲筹办大、中型会议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要了解办会的一般程序。办会的工作套路大同小异,一般分为会前准备、会间服务、会后处理3个阶段。下面我分开讲一讲,一是会前准备要充分。我们常说,会务工作80%以上在会前。只要前期准备充分了,会议开始后反倒要轻松很多。一般情况下,会前要做好以下7项准备工作。1.制定会议方案。对会议的名称、主旨、形式、规模、会期、议题、日程安排、经费预算、组织领导等拿出意见,提交领导讨论审定后,即作为筹办会议的依据。2.拿出会务工作实施计划。对本次会议所需的各项难备工作,按内容或承办部门归归类,按时间顺序排排队,开列出共有多少项工作,以及各项工作的基本要求、完成的时限等。3.组织召开协调会议,这个会议很重要,是对会务准备工作的全面部署。比如,这次保障上级的集训,我们就召开了机关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协调会,大家会上讲措施、提建议,会后分工抓落实,确保了整个会务准备工作顺利展开。4.发会议通知。会议通知一般包括“八要素”:即会名、主要内容、参加人员、开始时间、开会地点、会期、着装、注意事项。5.安排好生活保障。对与会人员的住室、床位和就餐桌位,固定到人,并贴好门签、摆放好餐桌座签。6.设置会场。主要包括悬挂会标、摆放背景、排定座次、架设并试用话筒,主席台座次一般按照“中为主、左为上”的惯例排定。7.进行会务检查。发现漏办事项或办得不理想的事项,要责成专人、限定时间立即补办或完善。二是会间服务要周到。主要做好以下7项工作。1.组织好会议报到,这里主要是做好接站计划,明确带车干部、车辆、驾驶员、出发时间等。2.开好预备会议,召集与会的各单位负责人对会议的具体要求进行明确。3.会场组织工作,主要是做好茶水、音响、灯光、多媒体等保障工作。4.撰写会议主持词。5.做好会议记录。6.回收会议材料。7.做好与会人员的返程服务工作。三是会后工作要到位。会议结束,会务工作不能同时结束,还要继续做好会议的善后工作。1.整理会议成果,如果需要的话还要下发会议纪要。2.做好财务结算。3.搞好会务工作总结。4.对会议文件材料合订留存。5.会务用品的归还和整理。6.落实会议精神和会议决定的事项。

(二)要杜绝常见的粗疏错漏。错漏是办会的大忌,很多时候,领导和与会人员对一次会议的评价,往往会集中到一些细节上,小差错往往坏大事,小漏洞常常误大局。现实中我们也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一个会议本来开得很顺利,但因为有的座次没排好,有个别首长的讲稿缺张少页,带来很大的麻烦和被动。有一年召开党委全体会议,当年获得了一个总部给予的表彰,但办会人员没有找到表彰文件,只在报纸找到了表彰通报,他们就在表彰机关那一栏写成报纸的名字,成了报社对我们进行表彰,一时间成为与会人员饭后的谈资和笑料。还有位领导讲过这样一个事例:有一年召开两会要对《婚姻法》进行修订,我国《婚姻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一夫一妻制”,但由于办会人员粗心,印刷排版时把“夫”字误排成了“天”字,校对时也未发现,结果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一天一妻制”,幸亏印刷厂的工人发现了错误,及时改了过来,否则,真就闹出了“天”大的笑话。想要杜绝粗疏错漏,一是要加强请示汇报。特别是会议的议程怎么设计,会场的座次怎么安排,有时把握不准,一定要及时请示,千万不能盲目猜测,更不要自以为是,在含含糊糊的情况下去执行。比如去年在石化宾馆组织集训,有一次宴请牵涉到上级首长、地方领导、兄弟单位领导以及我们自己的领导,餐标的摆法就很有学问,摆得不合适就会出问题。这时就不能怕“麻烦”领导了,我让办会的同志去请示领导来定,这样既体现了对领导的尊重,又降低了出问题的风险,对我们的办会人员也是一种保护。二是精心谋划各个环节。办会关键在谋划,要把功夫用在出主意,定计划、抓统筹上。每个阶段、每周、每天,包括每一项具体任务,都要周密思考,把有多少工作、怎样展开、达到什么目的、采取哪些措施等细节问题一个一个想清楚、列出来,按照轻重缓急排一排,然后逐一完成。如果盲人骑瞎马乱碰乱撞,狗熊掰棒子丢三落四,就肯定要出问题。有经验的机关干部,办会时随身都有一个小本子,把会议需要完成的工作一项一项列出来,经常拿出来翻一翻看一看,哪些已经办了,随时注销;
哪些事还没办,抓紧协调。三是及时做好查漏补缺。会议开始之前,还要对会议准备情况最后过一遍。一个是要把每一个环节都预想一遍。比如有表彰发奖环节,奖品、各种音响设备要到位,颁奖人员要明确;
如果有投票环节,要考虑票箱放在什么位置,从哪个方向投票,投完从哪个路线返回;
如有发言环节,要确定好发言顺序等等,这些都要像放电影一样在自己脑海中过一过。另一个是要把每一个与会人员都过滤一遍。特别要关注与会领导都通知到了没有,切记需要直接通知领导的不要找二传手。我记得有一次下午开常委会,办会人员上午给常委逐个报告的时候,有一个部门领导的电话没有接通,后来就打电话给该部门的值班员代为通知,结果值班员忘了通知,办会人员也没有核实,导致常委会被迫推迟了半个小时。再一个是要把每一份材料都翻看一遍。我们常把材料里的错别字比作苍蝇,本来很好的一篇材料一旦有几处错误,就会使其质量大打折扣,如果有缺页、倒页的问题就更令人厌恶了。结合以往的经验,材料中易出差错的地方有以下几个:一是正文以外的部分容易出错,如大小标题,落款日期等。二是字形笔画相似的容易出错,如风与凤,已与己等。三是结构层次序号容易出错,常见的是开篇申明要阐述四个问题,结果仅阐述了三个。四是排比句多的地方容易出错。总之吧,大家在写完材料之后,一定要对通篇过过目,实在没把握的地方请老机关把把关,装订之前数数页,防止犯一些低级错误。还有一个是要把每个台标都过目一遍。特别是上级来工作组,一定要把名字核实准确,把名字打错了有些领导尽管不会追究,但在心里就像埋了一根刺,很不舒服。关于台标还有个这样的事例,有次开会一个领导临时无法参加,办会人员就抓紧时间把这位领导的台标撤了,并对其它台标的位置进行了调整,但是台标调整对了,会议文件拿错了,结果主持会议的领导前面放的是讲话提纲,要讲话的领导那放的是主持词,闹出了笑话。最后一个是要把每一个关键点都复核一遍。经常办会的同志大概都知道,会议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一个是“电”一个是“响”,就是电路和音响,一出问题就是大问题,很有可能导致会议无法进行。所以,重要会议必须准备好备用电源,音响设备必须在临开会之前再进行最终调试。今年上半年两次会议,一次新老政委的欢迎欢送大会,一次上级电视电话会,都是因为在“电”和“响”上有问题对会议造成了影响。另外,会议中需要播放多媒体时一般不用台式电脑,以前就出现过办会人员踢掉电脑电源导致会议被迫终止的例子。总之,关注细节是会议保障的重中之重,各个环节和部位都一定要仔细查证、反复核对,力求万无一失。

(三)要逐步领悟办会的技巧。一是既要积极主动配合,又要严格按分工办事。做会务工作,往往需要集体协调配合。办会人员要时刻知道三个“干什么”,即知道自己该干什么,知道别人在干什么,知道下步应干什么。如果分工不明,职责不清,遇到什么抓什么,抓到谁算谁,会务工作非出差错不可。这里特别要注意,一般不要把一个事让多个人共同负责,这样最容易出现都在管,其实没人管,都负责,出了问题找不到人问责等问题。比如,有个单位召开总结表彰大会,会前安排领导与获奖人员合影留念,领导让两个干事共同负责会场,由于两人在受领任务后,分工不明确,也没有很好地通气,一个认为自己把表彰人员召集起来就行了,另一个认为自己就负责协调摄影录像,其他不管。结果两人都没把领导名字贴在椅背上,领导到时不知怎么落座。事后这事成为一个反面典型,大会、小会都批,弄得两人在机关很是尴尬。二是既要埋头抓具体,又要抬头观全局。会务工作大都是一些具体实在的事,一定要不厌其小、不厌其碎、不厌其烦,养成“埋头抓具体,办就办到底”的良好作风。在此基础上,还要统揽全局,对会议里里外外、上上下下的事情,力争多了解、多掌握,事事关心,处处留意,对会议的总体安排、具体进程、人员变动、议程更改,都应心中有数,经得起首长和与会人员的询问。比如,有一次召开党委全会,领导随口问会务组的一个机关干部,这次全会一共来了多少人,还有多少没有报到。这名同志回答自己是负责保障会场的,不太清楚,尽管确实是这么分工的,但在领导那里就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三是既要面面俱到,又要善抓关键。上面也讲到了,从事会务工作一定要考虑周全,关照四方。上上下下、前前后后、方方面面的情况和问题,都要设想到,有多套方案,分几手准备。这样在为领导提供决策时,让领导做选择题,不做填空题,避免牵涉领导过多的精力。但同时办会也有一些关键的环节,如筹备阶段的方案、会议须知的拟制、人员接站、会议之中首长的活动、实地参观的途中运输和现场组织、会议结束的返程安排等。这些关键环节、关键部位想细了、抓住了,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使整个会务工作提起纲来,平常的吃、住、开会等,一旦顺利运转起来了,一般都不会出太大的问题。四是既要努力把事办好,又要坚持勤俭节约。会务工作离不开花钱。为了把事办好,该花的钱要舍得花,为了保证效果,不能因计较经济损失而造成大的工作被动。比如,对发现有差错的标语、材料,只要时间允许就坚决重印,不能怕花钱、怕费事而凑合着看。但也不能不计成本地片面追求热情周到,对与会人员的一些不正当要求要委婉拒绝,安排食宿、购买用品,也应精打细算,能省一点算一点,力争少花钱、多办事,花小钱、办大事。实践证明,办会人员勤俭节约的观念强,“小算盘”拨弄得勤,有很多钱是可以省下的。

第三,办事见态度,需要“山到绝顶我为峰”的敬业姿态

任何机关都是办事机关,办事是机关的重要职能。所以,看一个机关干部的素质高低,一个重要指数就是“会不会办事”。会办事,有个基本的标准,就是大事要办精,难事要办成,好事要办好,公事要办正,小事要办妥。根据我这些年在机关的实践体会,“办事”有时候比“办会”、“办文”还有挑战性。办文一次不成功,还可以重写或者修改,即使质量不高也不会在面上产生较大的影响。但办事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办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别人补救也来不及,办砸了就没有什么挽回的余地。怎样办好事,有能力的因素,比如说表达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但更重要的是责任,是态度,是情商。就像习主席前两天讲得那样,做实际工作情商更重要一些。与之相对应的,我们的机关干部在办事能力上确实没有大问题,但在态度上个别时候有些问题。我感觉主要是执行力的问题,党委的决策不出办公楼二楼,不出党委会议室,一些机关干部表面答应得很好,但就是落实不下去。对执行不力进行分析,我觉得有以下四种现象:一是趋势执行。有的机关干部采用实用主义的态度,看来头,凭好恶,为我所用,以利取舍,有利的抢着干,无利的看着办甚至绕道走。二是变通执行。有的把执行当儿戏,贯彻落实领导指示要求,找借口、提困难、讲条件,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甚至打折扣,变形走样。三是机械执行。思想因循守旧,行动固步自封,不善于领会上级意图,不会创造性地贯彻执行,而是以本本对本本,盲目照抄照搬,上下一般粗,致使实施过程中常常用“关于转发某某通知的通知”、“关于落实某某规定的规定”来代替执行,工作总是在纸上“打转”。四是应付执行。有的在执行上简单化,党委花了好大劲设计安排的工作,到了下面就“缩了水”,本该抓全过程的只抓了几个环节,有的甚至在执行过程中被其他工作“结合没了”。有些基层官兵把上述现象形象地描述为“四不动”:责任心不强—不推不动;
照抄照搬—原封不动;
坐等靠要—不给不动;
实用主义—无利不动。从规律上深入查找原因,我感觉执行不力主要是有“九难”。一是“指标软”的执行比较难。中心组学习、考核等,能用数字指标统计的工作,执行起来比较容易;
而组织制度落实、作风建设等难以量化的工作,执行起来比较难。二是“见效慢”的执行比较难。重点工作、大项任务,上下强势推进,执行起来比较容易;
而需要天天做、年年抓的,如“四个基本”等经常性基础性工作,执行起来比较困难。三是“条件差”的执行比较难。党委给钱给物又给政策,执行起来比较容易;
而只提要求不给钱物的工作,执行起来比较困难。四是“讨人烦”的执行比较难。维护单位和群众利益,给大家能带来实惠,有利于落人缘的事情,执行起来比较容易;
而得罪人、伤感情的事情,执行起来比较困难。五是“标准高”的执行比较难。日常业务性工作、常规性工作执行比较容易;
而标准要求高,需要费力劳神、艰辛努力才可能达到的,执行起来比较困难。六是“督查少”的执行比较难。领导亲自过问、检查督导的工作,执行起来比较容易;
而领导强调少、检查少,没有常委挂帅的工作,执行起来比较困难。七是“部门多”的执行比较难。责任明确到具体部门、具体人的工作,执行起来比较容易;
而牵扯多个部门的工作,往往好事争着上、难题相互推,执行起来比较困难。八是“探索强”的执行比较难。已经掌握套路、抓起来顺手的工作,执行起来比较容易;
而对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风险和责任比较大的探索性工作,执行起来比较困难。九是“弹性大”的执行比较难。制度规定得很明确、领导要求得很清楚的工作,执行起来比较容易,而制度要求原则笼统、领导交代得含蓄,甚至只是暗示的工作,执行起来比较困难。以上讲了这么多,归根到底还是那两句话:没有好办的事,只有能把事办好的人;
没有办不好的事,只有不好好办的人。关于如何强化执行力,做一个能办事、会办事的机关干部,我想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急事稳办。机关干部最怕的是有些事来得比较急,催得比较紧,上面等着要,这样的事时常遇到,有时毫无准备,无从下手,更因时间紧迫,有时弄得脑袋里一片空白。急事稳办,就是越在紧急情况下,越要稳住神,不能遇事急躁,处事毛糙,慌了手脚,乱了章法。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听说上级要来检查组,就像没头的苍蝇乱撞,连上级检查重点都没沟通好自己就开始大查特查,看似很忙碌,其实没有什么效果。这时反倒是应该静下心来好好理一理,追求办事的一次成功率。

二是大事细办。越是大事越要往细处想。特别是牵涉到单位整体形象的问题、上级首长关注的问题、群众非常敏感的问题,政治性非常强的问题,一定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办得有根有据,有章有法,有理有节,有始有终。在这里也给大家讲个例子。我们经常有同志把“泌阳”打成“沁阳”,有时感觉还不以为意,但就是这个事在历史上却出过大问题。民国时期,蒋介石和阎锡山酣战中原,就在决定生死存亡的决战时,由于阎锡山的参谋人员粗枝大叶,把沁阳多写了一撇,写成了泌阳,使方位错了200多公里,阎锡山就此落败。由此可见“大事细办”之重要。

三是熟事生办。有一位老首长对机关干部提过这样的要求“写材料要把自己作为最后一关,办事要当作自己第一次办”,就是说写材料要有关口意识,不要总想着还有领导把关,办事要有责任意识,要把熟悉的事情当作不熟悉的事情来办。大家想想自己初到机关的时候,什么事都是第一次办,但什么事都很谨慎,一般出低级错误的机会很少。但机关工作不少都是常识性、程序性的,周而复始,一些工作越熟悉,越容易产生麻痹心理,越容易出纰漏。比如,传夹子。这是机关干部经常做的一件事,大家第一次传夹子的时候大多会把文件看了又看,把里面用到的法规搞得清而又清,但时间长了,有些同志可能自己都没有把文件从头到尾看一遍就敢往领导那里送。我以前见过这样的事,有个机关干部去传夹子,领导问了几句,他没答上来,领导一气之下把夹子扔出去了,他赶紧去接没接住,吓得落荒而逃。还有一句古训“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颠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讲得也是这个道理,警示我们对熟悉的事情千万不要大意,大意就要出问题。

四是有事快办。机关办事效率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些同志拖拖拉拉。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领导交待一件事,期限放得比较宽,有些机关干部就是手头没事也不去干,非要等到日期临近了才去办,有时突然间又来了几个事,原来的事不是被忙忘了,就是草草了事。这里面,不排除有些同志有“时间到,任务了”的思想,总怕提前干完了,领导又提这样那样的意见,又安排其他的工作。我认为,如果抱着这样的想法来干工作,肯定不会有大出息,在领导那里也不会有好印象。因为机关干部之所以能力提升快,就是因为离领导近,能力主要也是在与领导反复交流中提升起来的,怕领导提意见,耍小聪明,能力就只能在低层次徘徊。关于办事,政治部提倡的是“马上办”,就是一些能立刻办的事,说完就办,转身就落实,这样就不会误事忘事。此外,有事快办也是在培养一种好的习惯,许多人在大事上紧张不起来,在关键时刻利索不上去,大多是因为在日常事情上拖拉习惯了,突然进入紧张状态就很难顶上去。所以,一些会办事的机关干部对一些不急的事也是一有时间就抓紧去办。一方面,早办完早见成效;
另一方面,早晚都脱不了要办,早办完早解脱出来,把精力转到其他工作或学习上。

五是小事踏踏实实办。作为一级机关,需要大家办的大事毕竟不多,具体到每个机关干部头上,都是些零零碎碎的小事。但有些同志却是“吃大鱼吃不起,吃小鱼怕腥气”,大事干不了,小事不去干,闲事不想管,杂事不愿问。大家应该看到,小事办好了,可能确实谁也不会注意,但小事办不好就是大事,出了纰漏就会引起领导关注,就有人追究你的责任。接电话是件小事,再普通不过了,但电话那头是看不见的考场,考官可能是领导,也可能是基层群众,考的是你的为人处事,考的是你的随机应变,考的是你的人格品质。有的同志是“见了大官小,见了小官大”,一接到上级机关和领导的电话就紧张,哆哆嗦嗦话都讲不清楚,一直就是“是是是,好好好”,该弄明白的没弄明白,挂了电话也不知道该咋办;
但接到基层打来的电话就趾高气扬,说话牛气得很,基层官兵虽然电话里对你很尊重,但内心其实并不买账。总的来说,做好一两件小事不难,做好一两天小事也不难,难的是一直把小事办得精巧得体。

六是凡事都按程序规则办。在机关工作过一段时间大家应该都有体会,机关办事是最讲究程序和规则的。因为,机关干部是操作层,而不是决策层,所谓办事,说到底是遵示办事,也就是按照党委的决定、首长的指示办事。所以,请示汇报是最基本的程序。特别是一些重大问题、敏感问题,一定要慎重从事,该请示的请示,该汇报的汇报,不能擅自作主。我们一些股长甚至是机关干部,遇事喜欢“拍板”、拿主意,职责范围内应该果断,但有些确实是你定得了的,一旦出了问题责任你也担不了。关于哪些需要请示,向谁请示,一般情况下都是按级请示汇报。即使有些事确实不得不特事特办,但事后也必须抓紧补齐程序。另外,办事过程中有什么最新指示,也必须及时反馈给部门领导和需要牵头负责的首长。

同志们,机关干部办文办会办事是一个大课题,更是一个实践课题,一堂课很难讲全讲透,更多地需要大家在实践去悟。希望同志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尽心尽责,不断增长才干,都成长为有能力、有口碑、有前途的优秀机关干部。

推荐访问:机关干部 基本常识 办事 机关干部办文办会办事基本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