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金刚川》观后感个人收获合集

时间:2022-12-18 16:1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电影《金刚川》观后感个人收获合集,供大家参考。

电影《金刚川》观后感个人收获合集

  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下面是小编为您推荐电影《金刚川》观后感个人收获5篇。
 

  金刚川是抗美援朝的最后一战,而一座桥成了志愿军前行的障碍。修桥--炸桥--修桥这个过程中,无数的血肉之躯前赴后继染红了。

  两岸和江水,最终按时完成过江任务,一个简简单单的故事,演绎了一段震撼人心的历史,彰显出了一种无法战胜的意志。这是一座生命之桥!

  令我最动容的是我们和美军的武器装备差距巨大,竟能一次一次被炸毁后重新架起桥。面对美军的B29重型轰炸机和“黑寡妇”战斗机,我军只有两门弹药不足的高射炮,一门还得隐藏起来不到万不得已不能暴露位置。为了撑到大部队顺利过桥,张飞看到关班长如此豪横地使用存量不多的炮弹,竟然停止供弹,看着心疼至极。当年我们的飞机都在前线作战根本就没有几架可以来支援朝鲜战场,连高射炮弹药都时常捉襟见肘。xx年风雨征程,如见再看,飞机要多少有多少,这盛世如你所愿!

  为了掩护大部队过桥,张飞和关班长在高射炮阵地四周点上了火,使得美军战机来攻击他们,以此来吸引火力。都说他们疯了不想活了,其实他们在底下工兵连和大部队战士的眼中是非常伟大的英雄,为了完成任务他们每一个人都很拼,视死如归、不怕牺牲、这就是我们面对强敌时的敢打必胜的精神。即使是战到最后一个人,也要向敌机开炮!嘴里吐血也要将哨子吹响!

  “他们的桥不可能在半小时以内修好”美军指挥官用无线电告诉美军飞行员,“不可能就是他们的武器”飞行员回复到。这就是我们战胜敌人的法宝,在武器和装备上的却我们差距很大,但在意志力和不怕牺牲的精神上我们是不可战胜的。最后战士们用身躯搭起了一座“人桥”,战士们半截身子泡在水里,永身体撑起一个个木板,让大部队过桥,观众们不禁湿润了眼眶。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那些为了老百姓的美好生活付出生命的革命先辈,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让我们致敬这群最可爱的人!

  正直抗美援朝xx周年之际,电影<<金刚川>>趁时而上映。继<<八佰>>以后,又一部由管虎导演的抗战篇。今天的这部电影怎么说呢,如果说站在历史意义上说,它是好片,但从里面的拍摄整体,多次重复镜头,觉得他太想让人吐槽!不过里面的许多小片段演员拍得是非常的好。

  首先说说电影的历史背景,电影以抗美援朝后期1953年夏季决胜阶段的一个历史事件:金刚川事件为背景。历史中以张振智带领三连奉命在渡口架一座载重桥,保证前方物资,兵力。但美军此时在上空不停投下炸弹,轰炸搭建的桥以及周围隐蔽军队。工兵团7次修补,美军却日夜轰炸。据了解当时美军投下了炮弹1000多枚,炸弹2500多枚,但最后国人牺牲了无数少年,换取了抗战的胜利。

  电影给我们展现了当时残酷的历史,那一个个前赴后继的少年为保家卫国,不后退半步,在炸弹的轰炸下,依然冒死修桥过江,关键时刻,搭起了人体长桥,那十六,七岁的少年,扛起了一座生命的桥,为胜利做大无畏的自我牺牲!大河湍急的河水,冲不散人体之桥,高空炮弹炸不垮英雄的桥。河岸边上的玉米地里高炮据点,拼死打向美军的飞机,只为护住过桥的士兵们,护住战士们一次又一次拼命修护的桥。张译演的张飞一角色,真的让我感动了,在美军要轰炸桥时,选择暴露自己,点起炮火,让敌人朝自己投下死亡炸弹。炸弹投下那一刻,好有炮弹凶猛扫射向他们时,瞬间血肉模糊。这种大无谓的牺牲,怎么不能把我们感动呢!每一次高炮据点的炮火亮起,就意味着下一分钟他们将要牺牲离开,太残酷了。一个个让人揪心落泪的画面,真的时刻提醒着中国的抗战史是一部流血牺牲的史书。在抗美援朝牺牲的十九万将近二十万人的中国战士们,是你们让我们的祖国边疆不受敌人侵略,让鸭绿江的山水一色!

  在如今这样的国际局势中,美国处处为难我们,那些看着美国眼色也孤立我们的国家也不少,面对国际孤立,内部台湾问题,香港问题,疫情问题,中国今年似乎要承受更多以往没有过的困难,所以我们要更加珍惜和平,同时要更加爱国,团结一致!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

  每当听到这首志愿军之歌,浑身的热血就会沸腾!七十年前的那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自己没有经历过,可儿时就从也没有参加那场战争却在那场战争结束十几年后参军在丹东附近服役的爸爸不止一次的讲过,儿时的课本里小人书里知道了舍身堵枪眼的黄继光,烈火烧身一动不动壮烈牺牲的邱少云等等这些英勇的志愿军烈士的英雄事迹

  金刚川战役,抗美援朝最后一场战役,《金刚川》的故事是发生在抗美援朝的末期,当时为了争取谈判主动权,志愿军发动最后一次大型战役,金刚川是本次战役中重要的军事通道,搭载着的岩里桥却被敌方损毁。为了抢占军事先机,我军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抢修战斗,却因为敌方的顽强抗击,一次又一次的炸回。敌方轰炸机在两个多小时内向桥梁扔下数以千计的炸弹,而我方不惧牺牲,一次又一次的修复战略通道,直至战斗胜利。

  《金刚川》片子里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通过几个人物,一个情节,多角度的反复演绎,让观众通过不同的场景,深入了解我志愿军战士用血肉之躯,与美国鬼子的钢铁飞机、炸弹间进行的浴血奋战。

  张译、吴京、李九霄、魏晨演绎的志愿军战士的形象让人印象深刻。

  吴京没有了《战狼》里的完美身材,油腻大叔的样子也把高射炮手的形象刻画的入木三分。

  最值得说的就是说张译演的张飞的角色,他的"来啊"的怒吼,目眦尽裂的敌忾表情,把志愿军战士不怕死的顽强精神演绎得出神入化!

  抗美援朝是一场不对等的战争,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物资资源都远远落后于美国人的志愿军,愣是用不怕死的精神,将美国为代表的联合国军打得坐到了谈判桌上。这不得不说是军事战争史上的"奇迹"。

  那场xx年前的抗美援朝战争,让中国人有了足够的底气面对强权,为国家和人民争取到了尊严威严。

  作为抗美援朝胜利xx周年的献礼片,金刚川用还原真实场景的形式,告诉国人,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是千千万万的军人用生命和血肉之躯换来了。现代年轻人一定不能忘记他们的付出,也不能放松警惕,时刻准备着给与那些胆敢破坏我们幸福生活的"豺狼"狠狠的打击,让他们知道,中国人民"不好惹"!"惹不得"!

  墙裂推荐大家走进影院去看看这部片子,最好带着孩子们去看,就为了让孩子们不忘记那场惨烈的战争中那些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的牺牲,让他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的不易。

  金刚川看完了,张译说愿意用十发炮弹换班长的那一刻,我热泪盈眶。作为一部只拍了两个月的电影,这样的完成度已经算很不错了,整体值回票价。

  下面说说失望之处。

  感觉最大的问题不是节奏感欠缺导致的冗长乏味的嵌套叙事手法,而是故事皮下,暴露出的观念问题。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美军为阵亡战友报仇,我方张排为老班长报仇,两边展开的仇恨厮杀。没错,高潮部分体现的是个人仇恨。张译这个角色的性格本是严谨认真,顾全大局,从整个战役总目标出发反复强调节省相当有限的弹药——却在老班长牺牲后失去理智把所有炮弹像不要钱一样一梭子打出去“打飞机”,看起来虽然爽了,有血性有“人味儿”了,可整个战略目标怎么办?大部队怎么办?如果每个士兵都把私人感情放在战斗任务之前,战争不要打了。

  现实中,铁原阻击战指挥官马兆民团长的那次最不情愿的选择——让嫡系部队当炮灰掩护大部队撤离——为了完成总目标,亲手选择让兄弟们牺牲,完成任务后宁可自己降级去做排长,与兄弟们在一线同生共死。这种战略眼光和冷静的判断力与坚定的执行力才是我们以弱胜强的重要原因,这种“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崇高美才是志愿军区别于普通大头兵而长久打动的地方。

  可惜编剧为了破除“无情战斗机器”的刻板印象,转而强调志愿军战士的个人情绪,反而使人物形象崩塌了。

  从更高的层面来看,这片把高潮设为双方报仇雪恨,传达给观众的信息是:战争双方都有牺牲,战争是残酷的。

  ——很微妙地模糊了正义与非正义之间的界限。

  而最终的“桥”的结局,虽然有所升华,却令我更加不是滋味:最后的胜利是用血肉之躯铸就的?人的肉体比木板铁石更能对抗美军的压倒性的恐怖轰炸?

  强行升华实在是暴露出编剧自己其实并没有想明白处于绝对劣势的我们,到底是凭什么去赢得战争的,最后只能归结于超人的意志力——按西方的说法就是被洗脑成了机器。

  其实老电影《上甘岭》对此已经有了明确的回答,因为家乡可爱,因为人民对全新的未来充满期望,所以甘愿拼上性命;
另一方面,是因为过人的单兵素质,多年战争练出来的高效组织形式,特别是高超的指挥艺术和战术战略意识。

  是素质与智慧,正义、崇高的信仰让这支小米加步枪的部队具备了超强战斗力,而不是血肉之躯和兄弟情这么单薄的东西。

  当然,单薄的思想也只能拍出单薄的故事。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影片中那个美国大兵才是全篇最立体的人物,源自其点到为止又恰到好处的细节,比如一开始的引经据典,到牛仔帽与塔台称呼的呼应,人家的每个举动都有明确的精神来源,因此立得住,真实。而反观我方的几个角色,导演说不清,所以假大空。

  这部片子没有达到我的期望,但我不后悔买了票,反而说明这类题材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挖掘空间和反思空间,什么时候导演编剧想明白了,能感动自己了,作品自然就会感动观众。

  期待下一部。

  如果说近期最受大家关注的电影是什么,那就是《金刚川》了。这一方面是因为,这是一部难得的以抗美援C为题材的电影(出于大家知道的原因,这类题材的电影,这些年很难通过审核和上映);
另一方面,就是这部影片强大的导演和演员阵容了(当然,这里我们不谈这些)。有关注就会有争论,比如影片战役选择方面,情节方面,以及导演管虎的两个被认为“不恰当”的行为问题。10月23号,《金刚川》正式上映,我专门去看了本地最早的一场,以求在最快的时间内,回应大家所关注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我这人有点粗线条,对细节不怎么注意,看的是整体观感。)

  1、战役选择方面,对志愿军形象有没有影响?整部电影的场景都围绕在一座桥附近,表现的是志愿军工兵、高炮部队,为了保障部队通过桥梁去前线和美军作战,英勇对抗敌军火炮和美军战机、轰炸机攻击的画面。对于背景,电影的表述是:大部队过不去,前线就是我军的地狱;
大部队过去了,前线就是美军的地狱。最终,我军大部队通过了这座桥梁。所以,影片里看不出不利影响。看电影之前,看到网上有人传,这电影没敢提美军,对抗的都是韩军——这里需要说明下,恰恰相反,影片里基本没提韩军,打的就是美军(战斗机、轰炸机)。

  2、管虎个人的态度,对影片内容、观感有没有影响——对管虎不熟,不过从影片看,看不出什么明显的、特别的“让人腻歪”的地方;
整体感觉还是不错的。虽已牺牲,但仍屹立不倒的工兵连长

  3、吴京、张译等人在里面表现如何?个人是挺喜欢吴京的,而且他还是一名很特殊的,前后真的在特战部队训练了2年的人——从这个角度讲,他算半个退役的特种兵。因此,他来演军人是十分合适的。只是,在这部影片里,其声线有点“明朗欢快”;
也因为角色定位问题,说话有点“油腔滑调”。这在整体低沉压抑的氛围里,可以说调整了气氛,也可以说显得有点“违和”。当然,这看个人感觉了。

  当然,这对影片的影响并不算大。因为这部影片整体是一个“群体像”;
几个主角着墨比较多,但整体表现的是志愿军工兵和高炮部队这样一个群体。张译的表现还是很出彩的,虽然我之前并不熟悉他。

  4、影片整体观感如何?虽没有像战狼2那样多次让人激情澎湃,但也能多次打动人心。如果说前面我还是带有一种“审视”的态度来观影,所以难以“泪目”的话,最后当播放志愿军遗骸回国视频的时候,我还是有些泪目了。因为我知道,前面的是影片,而最后的,是真实的。

  5、影片对战争场景的描写,有没有明显的战术缺陷?影片没有前线战场的描写,所以基本只体现了大部队隐蔽、行进、渡桥时(每排间隔3米)的行动,主要还是工兵抢修桥梁,高炮部队与美军战机、轰炸机的对抗。除了出于镜头拍摄的需要,大部队隐蔽时有点集中外,其他基本还是可以的。

  6、有没有让人腻歪的人性反思,大时代下的命运思考,反战,大篇幅的说教什么的——基本没有,或者没看出来。影片开头背景介绍没有问题,中间就出现了两句话,“打赢了这场战争,就保卫了国家的安宁;
打赢了这场战争,我们就可以回家了”。整体感觉还是可以的。不少朋友因为担心影片里出现一些让人腻歪的人性反思,而考虑要不要去看。实际上,如果真的看了,反而可能因为影片里对“需要的反思”描绘的不多,而感觉有些意见。总之,影片着墨点基本都在战争上。

  7、为了赶时间,影片拍摄、后期制作时间都很紧,对影片质量影响如何?影片由几个导演,通过不同视角进行了描绘,但由于衔接时介绍的不是很清楚,所以如果提前不了解的话(大部分人应该不会提前做那么细的“功课”),给人的感觉有点像重复,又有点像倒叙。对观感稍有影响,不过还好。

  桥被彻底炸毁后,志愿军最终用“人桥”通过。

  整体上,影片是值得观看的。对于我来说,影片看完后,除了感动,还有几个感触:一定要努力夺取制空权,现在我国一定要努力为我军提供先进的武器。影片里,虽然我军大部队最终通过了桥梁,但面对美军空袭,付出的牺牲太大了。影片里我军的反击手段,除了高炮,最引人注目,也最激动人心的,是“喀秋莎”火箭炮的反击——但是这个武器却是苏联援助的。任何一支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的军队,都是值得尊敬的。如果他们还具有强大的战斗力,那么这支军队将是令敌人畏惧的。幸运的是,这支军队是我们的!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