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报告【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一、课堂教学评价工作基本情况
(一)改革创新,建立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
经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市教育局授权,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为全市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主体,肩负着对市直中小学的评价任务和对县市区及东风分局学校评价的抽查认定工作。为此,市教科院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分管院长为副组长,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部室各学科教学研究员为主体,同时遴选部分学校骨干教师,组成教学评价专家团队,该团队学科齐备,涵盖小学、初中、高中各学科,共计40余人。
前期,在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具体指导下,市教科院小学、初中、高中各部室教科研人员认真学习《指导意见》,研究各地课堂教学评价理论及方式,结合课程改革新要求,确立了课堂教学评价的七个方面及权重,在此框架下,各科从实际出发制订完善评价的具体内容,并多次讨论,三易其稿,最终形成十堰市各学科课堂教学评价量表。在此基础上召开了县市区教学研究室主任会,学习相关文件,解读评价量表,安排评价工作。同时,分别以市人民小学、市外国语学校和市二中为试点校进行课堂教学试评估,进一步统一认识,加深对评价量表的理解,统一评价尺度,确保评价有据可依,依规评价,把评价纳入科学的轨道。
(二)规范程序,上下联动,整体推进评价工作
课堂教学评价采取学校自评、专家现场评价、学生评价及专家组集中合议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一是学校自评。学校按照《指导意见》精神,经常性开展课堂教学评价活动,每学期进行一次小结,每学年开展一次全面自评,形成自评报告,报当地教研部门。二是县级初评。县市区及东风分局教学研究室每三年对所辖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进行一轮课堂教学评价,察看开展经常性教学评价情况,核查自评情况,现场深入课堂听课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将每年的评价情况形成专题报告提交市教科院。三是市级复评。市教科院每三年对市直中小学、县市区普通高中进行一轮课堂教学评价,并对东风分局及县市区教学研究室对义务教育学校课堂教学评价的结果进行抽查认定,其中当年申报市级办学规范示范学校评估的学校为必评单位。
(三)坚持原则,把握标准,为学校改革发展服务
在评价过程中要始终保持以事实为依据,以评价标准为准则。坚持严格要求与帮助鼓励相结合、坚持客观公正与区域发展特点相结合、坚持个体评价与整体协调相结合、坚持内容整合与方法有效相结合,在常态中评出学科特色,在科学中评出发展方向。同时,依据以下原则,一是服务全市教育工作大局。对接受省、市示范学校、合格学校评估的优先进行评价;二是课堂教学改革已全面铺开的学校优先进行评价;三是随机抽样评价。评价既是督导评估的常态要求,又是服务大局、支持学校教学改革发展的有力手段。
1.评价突出重点,量化赋分,以质定等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实行百分制,每个评价人员严格按标准对被评教师课堂教学情况打分定等,原则上得分达到90分以上者可以定为a等(即:优秀等级),80分-89分为b等(良好),60分-79分为c等(合格),59分及以下为d等(不合格)。评价过程中,坚持公平、公正,不打人情分,也不得打恶意分。出现下列三种情况之一时直接定为不合格: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价值观出现严重错误;二是知识讲解或呈现错误;三是方法极为不当,影响学生正常学习。
2.多维度评价,全方位考量,提高评价的公信度
严格依据《十堰市中小学各学科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对课堂教学的三要素从七个方面进行客观评价,即:评价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手段、目标达成、学习评价及教师素养,每个项目先独立打分,然后综合定等。评价程序为:制订评价方案、随机抽课评课、学生问卷调查、个体评课与集体评议、反馈评价信息等。评价在原生态状况下进行,讲课老师个体准备,不试讲,不打乱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评价人员现场对教师教学情况打分定等,分数由评价组统一保管备案,不对学校及教师个人公布,给学校反馈意见时只反馈总体结果,不公布教师个人得分。
(四)评价结论
2020年市教科院对16所学校课堂教学情况进行了全面评价,现将评价结果公布如下。
二、主要成效与经验
(一)重视课堂教学改革,从实际出发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随着新课改向纵深发展,课堂教学改革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各校成立专班,一把手主抓,组织学习考察,积极开展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构建本校教学模式,更新评价方式等,为课堂改革保驾护航。课堂教学评价机制的建立成为我市课堂教学改革的助推器,各学校创新管理方式,校长推门听课,同科老师互听互评已渐成常态。从评价结果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改革力度大、课堂教学活的学校其课堂教学评价优良率结果也好。
课堂教学改革让学科教学也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而课堂教学评价则从理论与实践层面引领着这种变革。当今课堂大多注重体现三维教学目标,课堂中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知识的学习过程同时也成为知识探究过程、感悟过程及认知能力的构建过程,从而使知识活化。在内容处理上,大部分学科注重知识的整体构建,把知识与科技、环境和生活巧妙联系在一起,从而更具时代性,具有更广泛的意义。在教学方式的选用上,自主、合作、探究等现代教学方法成为广大教师的首选。教师一讲到底、一问到底、一练到底等机械呆板的教学模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摒弃,学生有了更多自主,有了更多质疑和展示自我的机会。所有这些都体现了改革的力量,体现了现代教学气息。
(二)尊重教学规律,注重课堂效率,落实课改理念。
一是坚持教学目标引领。教学目标多维,确立有据。在评价中各课任教师教学目标的制定既符合新课改理念,又能突出重点难点;既体现了三维目标的相互融合,又注重了从学生实际出发。这既是各校集体备课的成果,又是教师自身对课程标准及教材的深入研究的结果。评价中80%左右的教师目标设计达优良以上,在各项评价指标中高居榜首。
二是注重教学内容深度开发。多数老师教学内容选择注重学科特征,并合理开发教材资源,做到了三个结合:一是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前让学生充分预习教材,多途径搜集相关信息;二是整合教学内容,做到教材与生活、与社会实际相结合,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视野,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合理利用网络,全方位了解所学知识,改变单一的教教材现象。该项指标评价中,优良率一般达60%左右,大部分老师在内容的处理上具有时代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三是重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自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受到重视并基本成型,课堂教学方式改革推进有力。一是教学案被广泛使用,学生预习任务明确,要求具体;二是研究导入技巧,情景设置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三是积极营造问题探究氛围,自主、合作、探究有机融合,相得益彰;四是讲练结合,注重应用。本项指标优良率多数学校达到或接近50%,充分说明现代课堂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已不再停留在口头上,而是体现在教学行动中。教师通过有序、高效的活动,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互动性调动起来,在知识的拓展、迁移、应用上适度点拨,规范引领,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动口、动手、动脑,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是善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课堂不再是教师的讲堂,教师在调动学生情感、指导学生学习上投入了更多的精力。一是联系学生经验和生活实际,在学习活动设计、问题引领教学上注重趣、实、活、效;二是发挥老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在核心内容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导上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三是评价中合理使用鼓励性语言,兼顾情感反馈,让学习同时成为愉悦身心的过程;四是教师激情投入,以自己的真情实感打动学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本指标评价优良率大部分学校达到60%左右。在课堂教学转型时期,不少老师付出了艰辛努力,他们针对学生年龄特征、教学内容自身特点设计出符合实际的教学情景,便于学生在一个真实情景中理解、掌握、建构新知。
五是课堂教学关注生成。课堂教学为学生掌握目标而设计,目标落实较好的教学具有以下特点:①课堂围绕教学目标逐层深入,环环相扣,过程与方法灵活。目前常见的方法是:目标引领、课堂导学、问题驱动、讨论探究、训练巩固;②注重基础,面向全体,满足全体学生发展与提高,基础差的学生不再游离于课堂之外,真正实现了学有所获。
六是现代教学手段应用广泛。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直观性、提高教学容量已成共识。特别近几年,现代教学手段有了极大改善,电子白板走进各中小学校,并为绝大多数老师所掌握,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及直观生动等方面起到了良好作用。以声、光、电的方式把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把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清晰呈现给学生,美化了教学内容,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
七是教师整体素质较高。从已评学校情况看,教师整体素质较高,普遍基本功扎实,组织教学、调控课堂的能力较强,有较高的亲和力。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方法灵活,处理问题得当,彰显出教学的机智与艺术。他们学科知识深厚、语言风趣、爱生如子,板书工整简洁,课堂氛围和谐,彰显出较高的职业素养。
三、存在的问题和督导建议
(一)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均衡设置课程。课程是落实素质教育的载体。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课程实施受到越来越多学校的重视,但也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一是重视国家课程,忽视地方和校本课程,重视文化课程,忽视活动课程,小学科学、理化生实验操作等开设不足等问题;二是课时比例失调,尤其初、高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较大;三是综合实践活动课存在被边缘化的倾向。
针对上述问题,一是要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更新教育理念,用素质教育的理念指导办学;二是必须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配齐学科老师,建立教师专业成长、能力快速提升的激励保障机制,打造优质特色学科,培养名师,依靠名师和品牌课程办出学校特色,引领学校优质特色发展。三是做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均衡设置课程,科学安排课程,实施有效教学。
(二)全面开展课堂教学改革,让改革惠及每一位师生。尽管课堂教学改革受到各校广泛重视,但是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学科之间还存在发展不平衡问题。存在教法盲目引进,缺乏自我提炼,缺乏与校情有效整合的问题。学校、教师传统教学惯性较大,陈旧的教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还阻碍着改革的推进,改革还缺乏系统设计,缺乏生机与活力,缺乏制度保障及持续改革的动力。
针对以上问题,一是各校一定要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抓手,重新认识课堂、认识学生、认识学校的问题与不足。以改革为动力,尽快出台以学生主动学习、课堂积极高效为主旨的课堂教学改革方案,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并把其作为校长工程大力推进。二是及时反思、总结改革成果,让改革成果惠及每一位教师,形成教师主动参与改革的良好氛围。三是建立新的课堂教学考核、评价机制,引导并鼓励教师参与课堂教学改革,为改革保驾护航。
(三)落实以人为本、尊重人性的新型教学观。当前课堂教学在评价过程中还存在诸多弊端。一是部分教师教学目标厘定不够精准,与学生现实水平不符;二是一些教师对教材缺乏个性化处理,照搬教材,缺乏与学生经验有效结合;三是讲得偏多,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四是部分课堂学生讨论、探究缺乏有效设计,也没给学生留足所需时间。教师的评价也缺乏针对性、鼓励性;五是部分教师课堂教学时间分配不当,节奏掌握不准,失去了课堂结构的完整性等。
针对以上问题,一是各校必须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切实转变学生观、教学观;二是强化校本教研,抓好集体备课,以课堂为主阵地,有针对性地解决每个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做好研究成果的总结和推广应用;三是提高教研实效,根据学生基础,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四是进一步健全市、县(区)、校三级教研网络,加强质量检测与常规视导,发挥市教科院的专业引领作用,培养学科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