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一五”(2006-2010年)期间,是我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依照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天津市委八届九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发改规划】宝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完整),供大家参考。
宝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一五”(2006-2010年)期间,是我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依照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天津市委八届九次全会精神,立足宝坻实际,制定“十一五”期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第一章 “十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十五”期间,区委、区政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团结带领全区人民围绕加快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解放思想,开拓奋进,克服了非典以及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等带来的不利影响,使全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为今后更快更好地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38.5亿元,年均增长14.7%。财政收入达到8.5亿元,年均增长22.6%。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2.8亿元,年均增长34.3%。与“九五”末相比,这些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全区经济实力迈上了新台阶。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经济总量扩大,水平提高,载体建设得到加强。五年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入72.4亿元,新上1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149个,启动了天宝、京津新城两个省市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16个乡镇产业功能区,入区企业达到184家。工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8.8%。农业结构调整继续推进,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累计投入4.6亿元,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里自沽灌区节水改造、扬水站更新改造等一批基础设施工程,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引进龙头企业20家,生猪、出口菜等产业化经营体系基本形成,建成养殖小区267个,发展无公害安全食品基地22万亩。建立了重大动植物疫情和病虫害监测、防控体系,确保了农业生产安全。服务业实现了较快发展,占全区经济的比重达到37.3%,商贸流通、餐饮服务、金融保险等传统行业在调整中提高,房地产开发、信息通信、市场中介等新兴行业快速兴起,京津新城项目初具规模,知识森林岛项目开始启动,服务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3亿元。
--改革开放成果显著。基本完成了区属和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妥善解决了各种遗留问题,活化了资产,创新了机制,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完成了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业税和“两工两费”,反哺农业的机制开始建立。进一步深化了行政管理体制、区乡财政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建立了行政许可服务中心,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顺利完成了撤县设区和撤乡并镇工作。对外开放领域不断拓宽、水平不断提高,对外联系更加广泛、密切。五年间新上外商投资企业80家,实际利用外资1.77亿美元,实际到位内资额74.25亿元,出口创汇额累计完成16亿美元,自营进出口企业由30家扩大到120家。
--城乡建设实现新突破。累计投入22.9亿元,实施了一批与全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新建和大修区级以上公路212.2公里、乡村公路274.8公里,建设居民住宅98.2万平方米,集中供热面积扩大到192万平方米,天然气进宝工程开始铺设管网,全区35KV以上变电站增加到23座,程控电话总容量达到20万门,有线电视入户数达到3万户,建成并启用了城南污水处理厂,建成了城区应急水厂,对城区供水管网进行了大规模改造,极大地提升了城市功能,改善了城乡基础设施条件。高度重视规划工作,启动了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周良新区总体规划等一批重要规划的编制工作,城乡建设的法制化、规范化进一步加强。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强区战略深入实施,组织科技实验、示范、推广项目169项,带资金、带技术、帮农民致富的“两带一帮”工程取得可喜成果。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基本实现了“村村通”,信息化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持续拓展。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累计投入5.7亿元,扎实推进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完成了新一中、景苑小学等学校新建和改扩建工程,中小学全部实现了“校校通”,办学条件显著改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得到加强,教育教学体系更加完善,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正式招生,全面启动了农村劳动力“351”培训工程。以抗击非典为契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医疗设施投入不断加大,医疗卫生条件持续改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更加活跃,群众文学刊物《秦柳》正式出刊,广播电视采编播水平继续提高,《宝坻春歌》等专题片走进央视。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五年新出生人口26862人,符合政策生育率达到98.88%。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加强,我区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绿化美化成绩显著,全区林木覆盖率达到20%。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职工人均工资收入分别由2000年的4061元和9232元增加到6710元和18300元。城区人均居住面积由2000年的21.1平方米增加到30平方米,燃气化率比2000年提高20个百分点。居民消费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住房、汽车、通信、旅游、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消费明显增加,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或个人消费总支出比重)降到38.4%。加强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五年间新增就业岗位7.3万个,累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5.3万人。提高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和保障机制建设取得了可喜进展。大力度推进了农村户厕改造工程,累计改厕9万座。基本完成了农村人畜饮水改造工程,新打饮水井504眼。
--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坚持依法治区、依法行政,广泛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落实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始终保持了稳定、和谐的政治和社会局面。
“十五”时期宝坻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进步,这是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拚搏、艰苦奋斗的结果。五年来,我们坚持把加快发展放在首位,确定并实施了“发挥三大优势、打造五大亮点”等行之有效的战略措施,调动和激发了全区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切实尊重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高度关注民生问题,保持了稳定、和谐的社会局面;坚持从实际出发,面对非典及宏观调控等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变化,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保持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坚持不遗余力地打造发展环境,扩大对外开放,改善宝坻形象,吸引外来投资,让宝坻走向世界,让世界人建设宝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大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投入,保持了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二章 “十一五”期间发展环境
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面临各种挑战的“矛盾凸现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宏观环境,宝坻未来发展充满机遇和挑战。其有利因素:一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国际资本、技术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跨国转移速度进一步加快,WTO过渡期的结束和相关领域的深度开放,将为我区充分发挥经济外向度高、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承接国际资本、技术、产业转移,参与国际竞争提供更多机会,也为产业结构调整带来新的机遇。二是国内改革和发展进入新阶段,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传统产业转移和经济结构升级呈现出从南向北、由沿海到内地梯度推进的明显趋势,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区域联动趋势更加明显,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以及环渤海经济圈的崛起将有力地促进我区加快发展。三是中央把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总体布局,对于振兴环渤海乃至北方地区经济将发挥重要作用,也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重要机遇。四是我区有良好的区位、资源优势,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投资环境不断优化,上下一心、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特别是周良新区的规划建设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发展势头良好,将对宝坻未来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十一五”时期宝坻面临的不利因素:一是世界经济波动频繁,不确定因素增多,而我区经济外向度高,在应对国际市场变化、提高竞争能力上面临重大考验。二是资金、土地、能源约束进一步突出,我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任务更加迫切而艰巨。三是我区整体经济实力仍然不强,发展水平不高:传统农业比重仍然过大,以产业化经营和设施化、标准化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农业起步较晚;工业经济总量仍然偏小,缺乏有特色、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和知名品牌;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作用还不明显。四是社会事业的发展不够均衡,社会文明程度和人口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基本民生问题还需进一步解决,深化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还相当艰巨。为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扬长避短,抢抓机遇,力争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先机。
第三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宝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市委八届九次全会精神,紧紧抓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大力度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经济总量增长和经济结构优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扎实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是:
--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8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财政收入达到26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95亿元,五年累计335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以上。
--经济结构实现优化升级。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品,全面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万元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5%以上。
--城乡基础设施更加完善。道路、供电、通信、供排水和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及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公益设施进一步完善,基本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城市功能和形象得到全面提升,周良新区初具规模,小城镇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全区城市化水平达到50%。
--各项改革迈出更大步伐。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企业经济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得到有效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健全,形成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
--对外开放提高到新水平。对外吸引力明显增强,外经外贸和利用外资规模扩大、领域拓宽、水平提高。到2010年,合同利用外资额2亿美元,实际利用额8000万美元;吸引外地投资协议额115亿元,实际利用额80亿元;出口创汇额达到6亿美元。
--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到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000元,职工人均工资收入达到29500元。城区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5平方米,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超过75岁,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达到8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五年新增就业岗位10万个,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6.5万人。
--经济社会协调共进。实现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协调发展,人口出生率控制在9‰以下,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5年,全区林木覆盖率达到23%,城区人均绿地面积达到20平方米,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0%,城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环境空气质量二级良好以上天数达到85%以上。
第四章 加快经济发展
一、工业
继续实施工业强区战略,依靠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现代化。
(一)壮大工业规模,增加经济总量。继续强化招商引资,大中小项目一起上,坚持内资外资项目一起上,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项目一起上,五年新增工业固定资产投入不少于220亿元。着力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带动作用强、资源消耗低的优质项目,新上固定资产投资过亿元的大项目不少于50个,从严控制高能耗项目,坚决不上高污染和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
(二)加强载体建设,实施园区带动。着力打造天宝、京津新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一五”末分别达到10平方公里以上,高标准配套基础设施,引进一批高水平、大规模的工业项目,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全区工业发展的龙头。进一步完善乡镇产业功能区建设,单个功能区开发面积不小于1平方公里,重点乡镇达到2-3平方公里,作为乡镇工业的主要载体。建立起科学、规范、高效、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开发区和产业功能区开发、运营和管理体制。
(三)提升传统行业,培育新兴行业。引导和扶持服装、食品、家具、地毯等具备一定基础的传统行业做大、做强,着力培育塑料、机械等现代制造业和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现代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规划并启动机械制造生产基地、塑料加工产业基地建设。到“十一五”末,40亿元以上销售规模的主导行业不少于2个。
(四)创新内部机制,提升企业素质。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引导企业优化内部管理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鼓励企业加大技革技改力度,提高工艺装备水平;增加研发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广节能技术,减少资源消耗,增强产品竞争力。指导企业搞好各项基础管理,推进质量、环保标准化体系认证,加速与国际接轨。支持企业开展资本经营,支持有条件的公司上市。“十一五”期间,区内工业企业争取创全国名牌2?3个,市级名牌5个以上。
二、建筑业
充分发挥建筑业对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以一、二级资质企业为龙头,做大做强总承包企业,培育发展专业分包队伍,形成梯次结构,协调发展。整合各类建筑企业人力、技术、设备资源,着力提升施工管理水平和科技含量,提高建筑行业的市场竞争力。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积极引进外埠施工企业。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以上。
三、农业
按照“市场导向、龙头带动、基地生产、科技支撑”的发展思路,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为核心,以实现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把我区农业基本建设成为以生态型、外向型、效益型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
(一)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稳定粮食生产,加快发展蔬菜、花卉等高效经济作物,重点加快设施性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实施万亩蔬菜园区工程,提高产出和效益水平。加快发展养殖业,规划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的养殖小区,五年内全部实现小区养殖。“十一五”末,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5%以上。积极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
(二)加快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围绕区内粮食、生猪、蔬菜等优势农产品资源,引进和扶持一批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培育和发展一批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和支持农村经纪人扩大农产品经营,在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民之间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形成紧密、高效的产业经营链条,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三)加大力度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围绕建立国家级安全食品生产基地的目标,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控制工业污染,治理畜禽生产污染,推广生物农药、生物饲料、饲料生物添加剂,扩大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培育具有宝坻特色的农业品牌。完善区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建设,完成乡镇及龙头企业检测站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实现生产全过程的安全质量监控。到2010年,区内农产品基本实现无公害生产,并逐步向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过渡。
(四)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和灌区节水改造工程,五年内改造中低产田30万亩,节水改造面积达到79万亩。完善防洪除涝体系,重点做好蓟运河、潮白河、青龙湾等主要河道的综合治理、里自沽蓄水闸维修加固和蓄滞洪区安全建设,适时启动黄庄洼水库建设,实施京津新城开发区、大套、西老口等一批扬水泵站的新建或扩建工程,五年内完成全部扬水泵站改造任务。“十一五”末,全区地上蓄水能力达到2亿立方米。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种养业主要生产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完成气象综合探测系统,雷电监测、预警与技术服务系统,主要疫情、病虫害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逐步健全防疫灭病体系,确保农业生产安全。
四、服务业
利用先进技术和现代经营方式,改造提高传统行业,加快开发新兴行业,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一)现代物流业。依托区位和交通优势,立足于服务京津和“三北”地区,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着力打造京津新城开发区和霍各庄物流区两个物流板块,加快京津国际商贸港建设,吸引国内外物流企业到我区落户,采用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和组织方式,为区域经济服务并与国际接轨。
(二)商贸流通业。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统筹规划、加快建设商业流通设施,构建现代商品流通体系。1.加快专业市场建设,为区域性商品大流通服务。迁建粮食批发市场,改造蔬菜水果批发市场、新开口大牲畜交易市场,扩建方家庄沙发产业基地,完善设施、扩大规模。完成地区级粮食储备库建设。2.改造乡镇集贸市场,五年内全部改造一遍,实现退路进场,地面硬化,完善交易设施。3.搞好城区和周良新区商业服务设施的规划,通过招商引资,新建一批高档次、高品位的大型商业设施,规划建设好城区和周良新区的中心商业区;以政府为主导,统筹规划建设一批便民市场,为居民生活服务;以民间投资为主,发展便利店、折扣店、厂家直销店等新型商业业态。4.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完成“三进”工程,即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进村庄、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进乡镇、农副产品进市场。
(三)信息服务业。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加快建设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形成功能社会化、经营产业化、结构网络化、手段现代化的信息服务体系。1.以区信息网络中心为主干,建成宝坻区信息公用平台,并实现与乡镇和区直部门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完成电子政务、医疗和社会保障、科技教育、电子商务、工农业生产、城市管理等8个信息系统工程。2.以网通、移动、联通、电信及其他网络资源为基础,加快宽带接入网和信息交换平台建设,提高传输速率和网络交换能力。合理布局通信网、广播电视网、计算机网,推进三网融合。3.广泛开展计算机和网络教育,普及信息知识和技能,提高全社会的信息化水平。加强信息化综合管理,强化信息网络安全。
(四)房地产业。以规划为先导,培育、规范、稳步开发房地产市场。中心城区主要发展面向工薪阶层和城镇居民的普通住宅,周良新区重点发展面向京津两市和高收入群体的高档住宅,适时推进重点镇区的商品房开发。加强土地市场管理,完善经营性土地招、拍、挂出让制度,促进土地集约利用,逐步推进城区旧房改造和拆村建居。提高商品房科技含量,发展健康住宅和绿色环保住宅,加快节能省地型住宅建设。完善住宅小区的配套公用设施,培育和规范物业管理企业,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创造宜居环境。
(五)旅游会展业。挖掘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打造优质环境,培育和发展旅游产业。1.以周良新区为重点,配套完善旅游、休闲、娱乐、运动、购物等设施,打造以温泉为特色的旅游产业。2.以潮白河水域、黄庄洼水库、青龙湾固沙林自然保护区、青南万亩森林等自然景观为依托,进一步改善自然环境,配套相关设施,建设生态旅游区。3.以广济寺重建为契机,加强秦城遗址、陀罗尼石经幢、大觉禅寺等历史遗迹的保护,配套建设文化设施,开发古迹文化旅游资源。4.以京津新城环渤海国际会展中心、知识森林岛项目建设为龙头,完善配套辅助设施,迅速做大会展业。
(六)金融保险业。创造良好环境,支持各类政策性及商业性的金融保险部门在宝坻设立分支机构,开发金融保险业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
第五章 推进城市化进程
顺应发展大势,本着统筹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创造更好的发展和生活环境。
一、城镇规划
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做好全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周良新区总体规划、城区建设性详规、城区地下管网综合详规、中心城镇建设详规的编制和修订工作,为推进城市化进程提供可靠依据。
二、基础设施建设
(一)公路。以区内“九纵八横”公路规划网为基本框架,实施宝白路、宝武路、大黑林路等干线公路新建和改建工程,配合蓟滨高速及轻轨交通宝坻段的建设,根据中心城区及周良新区开发进程,先行搞好路网建设,加快乡村公路改造进程,争取五年内将现有破损乡村公路改造一遍,扩大路网通达深度,形成南北贯通、东西顺畅、内连乡镇村、外通京津唐的公路交通网络。
(二)能源。加快城乡配电网络建设和改造,形成布局合理、安全可靠的供电网络。完成周良新区、天宝开发区、陈甫等变电站新建工程。加快建设天然气管网设施,五年内覆盖中心城区、周良新区、天宝开发区和重点乡镇,逐步提高生产生活用气比重。
(三)公用设施。1.客运。新建周良新区、京津新城开发区客运站,增加连通京、津、唐的客运线路,完善区内客运网络,方便群众出行。2.供水。建成周良新区供水厂和城区第二供水厂,确保城市用水和天宝、京津新城开发区用水。3.污水处理。建成周良新区、天宝开发区和城东污水处理厂,扩建城南污水处理厂,分期完善、改造城区排水管网,在重点乡镇建设小型污水处理厂。4.垃圾处理。新建服务于城区和周良新区的垃圾无害化处理场2座,在重点乡镇建设小型垃圾无害化填埋场。5.集中供热。完成宝平供热站二、三期工程,新建城北、城南集中供热站。
三、新农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重点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和环境整治,建设新村镇;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培育新农民;加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新风尚。“十一五”期间,要以文明生态村创建工程为载体,立足村庄建设规划,做到整体净化、道路硬化、村院绿化、饮水卫生化、政治民主化、生活健康化,使广大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有明显改善。到2010年,全区60%以上的村要达到文明生态村标准。
四、城市管理
调整和完善城市管理体制,加强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建设,建立高效的社区管理体制,切实承担起治安、卫生、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基础性管理工作。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协调统一,强化规划权威,依法依规进行城市建设和管理,建立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构,提高执法水平。建立和完善周良新区行政管理和城市管理体制。
第六章 实施科教兴区战略
一、科技
继续加大投入,加强科技工作,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有力支撑。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促进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结合,加速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的引进及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型企业,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继续实施“两带一帮”工程,为农民致富提供科技支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高企业的工艺和装备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力争在引进生物技术、电子信息技术项目上取得新进展。推广高新技术在交通、通信、建筑、金融、商贸、教育、劳动保障等领域的应用,促进科技、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加强产学研结合,鼓励区外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在我区设立研发机构,支持企业充分利用和吸收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智力资源,把各方面的科技开发优势结合起来,形成全社会的综合创新能力。
二、教育
根据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发展的实际需求,坚持开放、和谐、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切实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的服务功能。在实现高质量、高水平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同时,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完善教育体系。深化教育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鼓励、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新建和扩建一批教育教学设施,完成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设备升级工程,继续改善办学条件。
三、人才
利用国际国内人才资源,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大力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建好人才库,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培养和引进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的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完成“351”培训工程。广泛引进战略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标准化管理等高级专门人才,引进和选拔一批熟悉世贸组织规则、精通外语及经济、法律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加大从高等院校吸引人才的力度,加强在岗职工的后续教育和岗位培训,大力培养技术工人。表彰和奖励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爱护人才的良好氛围,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七章 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资源节约
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原则,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从严控制地下水开采,推广节水型生产、生活技术和设施,建立水价调控机制,鼓励循环用水和中水回用,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用水的良好风尚。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依法严格控制各类建设用地。搞好土地整理和开发复垦,完成10万亩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工程,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新上工业项目必须向开发区和产业园区集中,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容积率和产出效益。贯彻《矿产资源法》,依法惩处破坏性、毁灭性开采行为,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推广使用液化气、天然气、沼气等清洁能源,提高集中供热率,推行高效节电照明产品的使用。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减少浪费。推行产品生态设计和使用再生材料,加强木材节约代用,加大使用散装水泥、商品混凝土和新型建材的推广力度。加大执法力度,确保新建住宅达到三步节能环保标准。
二、环境保护
坚持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以治理水环境、大气环境、固体废物、噪声污染为重点,实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切实改善环境质量。保障饮用水安全,加强引滦水源保护,扩大污水处理能力,对城区河道实施综合治理。提高大气污染控制水平,强化煤烟型污染防治,控制扬尘污染和机动车尾气污染。加强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处置,严格禁止危险废物排放,集中、安全处置危险废物。加强工业污染源的监管,严格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培育环境友好型企业。综合治理城市声环境,控制噪声污染。推进养殖业废物、废水的无害化处理,整治农村环境。加强生态建设,开展植树造林,打造京沈高速、津蓟高速、引滦明渠、潮白新河等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利用水库和深渠河网,打造覆盖全区的水景环境。
第八章 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一、人口与计划生育
继续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落实奖励扶持政策,加强计划生育服务阵地建设,稳定低生育水平,有效治理出生婴儿性别比例失调,提高人口质量和寿命。加强外来人口和流动人口管理,建立起有效的管理和服务机制。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3‰以内。到2010年,户籍人口达到70万人左右。
二、劳动和社会保障
落实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规政策,推进劳动保障三级平台建设,基本形成覆盖全区的劳动保障服务网络。加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拓展就业空间,开展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向城镇集中。加大帮扶力度,促进弱势群体和特殊困难群体就业。大力推进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征缴扩面工作,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建设。落实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提高最低保障标准。强化劳动执法监察,依法处理劳动争议,规范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积极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鼓励发展民间慈善事业。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措施,加强养老设施建设。落实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
三、文化、档案和广播电视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组织开展丰富、健康的群众文化活动,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合理配置文化资源,完善文化基础设施。新建区博物馆、书画院等一批文化设施,加强乡镇文化站建设,活跃城乡文化生活。加强档案资源建设,加快档案资料数字化、信息化进程。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广播电视节目采编播水平,办好精品栏目,增加节目套数和播出时间。加快农村有线电视发展,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进程。完善广播电视设施建设,扩建周良新区广播电视网络。
四、卫生和体育
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中心,完善卫生管理体制和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立疾病预防控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完善卫生监督服务体系,加强行风建设,提高医德医技水平。加强妇幼卫生保健,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改善医疗服务设施,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完成区医院北楼建设,组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建传染病医院,完成乡镇医院、卫生院房屋、设备和人员培训“三项建设”。
发展体育事业,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加强体育设施建设,为群众性体育活动创造条件,健全和完善各级体育组织。启动宝坻区体育馆建设,新建一批休闲健身场所。
五、社会管理
针对社会转型出现的各种矛盾,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市场监管,打击制假贩劣、欺行霸市、偷逃骗税等不法行为,促进公平竞争。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制度建设,坚持重点监控,消除重特大安全隐患,减少各类事故发生。增强平战转换能力,加强人民防空建设。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完善针对各种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应急反应预案和处置工作机制,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第九章 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一、深化改革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完善行政许可服务中心运行机制,继续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投资核准和备案制度。继续深化企业改革,引导企业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继续开放市场,降低门槛,鼓励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进入社会事业、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区乡财政管理体制等农村综合改革。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逐步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
二、扩大开放
借助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机遇,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利用外资规模、质量和水平。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拓展招商引资领域和渠道,引导外资重点投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城镇开发建设和教育、卫生、环境保护等社会事业领域的开放。支持企业利用世贸规则,规避贸易风险,扩大出口能力。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到海外投资办厂,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加强与国内各个地区特别是周边地区、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第十章 推进民主政治与法制建设
一、民主政治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改进政府工作,扩大政务公开,发展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残联、红十字会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广泛开展“双拥”和军民共建活动,密切军政军民关系,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居民自治机制。
二、依法治区
加快依法治区进程,推进各项工作的法制化。加强制度建设和对执法人员的教育管理,促进司法公正,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完成建设法治政府的阶段性目标。做好普法工作,增强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确保社会和谐稳定。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依法保障群众宗教信仰自由。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大防控设施投入,完善社会防控体系,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
三、精神文明
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广大干部群众,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广泛宣传和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基本道德规范。积极开展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反对封建迷信,破除陈规陋习。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统一思想,化解矛盾,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巩固和发展同心同德干事业的大好局面。
新的历史时期赋予我们光荣而艰巨的使命。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求真务实,艰苦创业,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