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序言《安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是根据中央、省及绥化市编制“十二五”规划的安排部署并结合安达市情编制的,主要阐述规划期内全市经济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发改规划】安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供大家参考。
安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序 言
《安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是根据中央、省及绥化市编制“十二五”规划的安排部署并结合安达市情编制的,主要阐述规划期内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任务,是未来五年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以“十一五”基础和“十二五”为起点确定战略目标体系
1.“十一五”主要成就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10年,全市GDP实现200.2亿元,年均增长22.7% (与2005年比,下同),人均GDP 38662元,年均增长25.7%;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12.2亿元,年均增长18.9%;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3.8亿元,年均增长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51亿元,年均增长20.7%。五年来,我市连年被绥化市评为实绩突出市县,连续5年荣膺“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连续4年荣膺“全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连续2年荣膺“全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和“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连续3年进入全省“十强县”,并跻身于“东北县域经济30强”和“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
——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期末的23.4:33.9:42.7调整为19.9:40:40.1。石化和畜牧经济快速发展,主导地位进一步提升。全市奶牛存栏18.23万头,肉牛存栏10.07万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25亿元,年均增长24.1%。哈大齐工业走廊安达开发区建设快速推进,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入区企业达到51家,实现总产值115亿元,累计上缴税金3.2亿元。
——商贸流通繁荣活跃。全市商业网点9685个。其中,千平方米以上大型商场13个,商品交易市场13个,餐饮服务网点536家。基本形成了以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生产要素市场为主体的门类齐全、城乡贯通、分布合理的市场体系。物流经济发展迅速,物流企业发展到215家,实现税收1.57亿元。
——项目建设成绩斐然。五年来,全市累计引进项目355个,引进合同资金365.9亿元,实际到位70.76亿元,是我市历史上引进项目最多、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贝因美三期、安瑞佳物流、亚泰水泥、力拓精细化工、格林化工、澳佳乳业、中盟龙新丙酮氰醇、东胜碳五、豪运医药中间体等一大批重大建设项目相继建成,为我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以安萨路拓宽为发端的现代产业园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已启动实施。
——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交通路网状况明显改善,哈齐铁路客运专线安达段全部启动建设,改造、扩建明沈路、绥安路、安萨路等国家、省县级公路10余条,新增公路通车里程1300多公里,全市道路通乡、通村率均达100%,通屯率达90%。城市面貌明显改观,完成城区道路硬铺装95万平方米,市区路网改造基本完成,引嫩入安、污水处理工程已经投入使用,垃圾处理、燃气入城等项目已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完成体育场和大型休闲广场建设;城市绿化面积达到482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21.18%;市区23条主要街道全部实现亮化。
——民生状况显著改善。五年来,安置城镇就业职工4.23万人次,社会保障能力不断增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城乡低保人数占困难人群98%以上,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人数分别达到45918人、35300人。城乡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城乡居民人均住宅面积分别达到22平方米和18.85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27元,年均增长16.9%;农民人均纯收入8112.3元,年均增长17.6%。居民消费结构发生深刻变革,生活质量得到较大改善,教育文化、医疗保健、住房购车、休闲旅游等消费支出不断增加。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教育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五年来,共投资1.93亿元,新建和平小学、第四中学、万宝山中学等62所中小学,维修改造160所。公共卫生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市医院外科综合楼、中医院综合楼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乡镇中心卫生院改扩建全面完成。基层派出所、法庭及司法所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信息网络基础建设得到较快发展,文体、计生、环保、金融、民族宗教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2.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工业结构矛盾突出,主导产业少,链条短,市场竞争力弱。占据工业主体地位的石化产业缺少具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和大型现代化企业。二是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仍很薄弱,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不高,名优特新产品不多。三是城乡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区建筑风格缺少特色,生态绿化力度不大,城乡道路标准不高,“东移北扩”战略实施缓慢。四是融资方式比较单一,缺乏直接的市场融资渠道。五是棚户区拆迁改造推进乏力,没有形成规范的土地一级市场;六是和谐社会建设任务艰巨。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就业再就业压力依然较大。七是财政结构性风险较大,实体财源基础还不够稳定。对上述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通过加快发展逐步加以解决。
3.总体思路
“十二五”期间是我市向小康社会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全省“八大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时期,更是我市综合实力跃升期、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期、产业项目集聚扩张期、民生建设质效提升期、生态文明特色彰显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期、现实问题解决推进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压力同在。为此,确定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一切为了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一切为了群众得到更多更大实惠为出发点,以“解放思想、敢创大业、科学谋划、求实重效,奋力拼搏、和谐共进”为根本要求,坚持产业主导、项目牵动、多业并举、突出特色,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进程,跨越式推进“双千亿工程”,倾力打造“现代牛城五市”(哈大齐工业走廊卫星市、东北地区油气化工市、全国知名乳肉食品市、中国北方仓储物流市、北国特色生态市),构建“产业立市、项目强市、生态建市、文明兴市”发展格局,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实力,力争全省“十强县”位次不断前移,努力争当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排头兵和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的示范市。
4.根本要求
“十二五”是全市跨越式推进“双千亿工程”,倾力打造“现代牛城五市”奠基础、谋突破的关键时期,规划的推进实施过程既是“解放思想、敢创大业”的过程,也是“科学谋划、求实重效”的过程,更是“奋力拼搏、和谐共进”的过程。因此,全市党员干部要把“解放思想、敢创大业,科学谋划、求实重效,奋力拼搏、和谐共进”作为根本要求贯穿于全市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全过程,为顺利实现“十二五”的各项目标任务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
5.基本原则
——更加突出经济跨越发展。始终不渝地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市的中心任务来抓,突出大发展、快发展、率先发展、跨越发展。
——更加突出产业集聚发展。进一步加快发展主导产业,重点培育新兴产业,壮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格局,做强做大油气化工、乳肉食品、风电能源、仓储物流等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着力构筑650亿乃至更大规模的产业发展格局。
——更加突出项目支撑发展。依托我市资源区位优势,盯住国家产业政策和国家、省直部门,抓住中石油、中石化、昆仑燃气等大企业,咬住国内外知名财团商会组织,力求在重大产业基地、重大工程建设、重大合作项目上取得突破,加快推进项目扩群增量和提质升级,力争抢上一批“国字号”的重大农牧产业基地、省级工业园区、油地合作开发、风电能源开发、土地集中整治等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以项目大开发推动经济社会大发展。
——更加突出绿色环保发展。把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编制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灾害应急、气候变化等规划,增加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促进可持续发展。
——更加突出城乡一体发展。坚持依市兴镇、以城带乡,推进城乡一体发展、乡村联动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市域经济,以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特色经济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
——更加突出社会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落实国家扩大内需方针,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建立完善的民生保障长效机制,最大限度地解决民生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凝聚各方力量共建和谐社会。
6.发展目标
(1)发展定位
——经济实力:争当全省“十强县”排头兵,跨入“全国百强县”。
——产业发展:以争创“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省级工业园区为牵动,以推进“双千亿工程”为统领,做精第一产业、做强第二产业、做优第三产业,倾力打造“现代产业园”、“石化之城”、“绿色乳都”、“国家百万吨安全稳固奶源基地市”、“国家粮食生产重点县”、“风电光伏产业基地”、“北国草原湿地特色旅游市”、“现代物流”名牌,力争实现“12351”品牌战略目标,加速构筑产业立市格局。
——城市发展:以打造“现代牛城五市”和国家级生态城市为目标,全面实施“东移北扩南通西治”战略,规模推进新城区生态之城建设、老城区宜居小区建设和广场化社区建设,大力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切实提高“三优”文明城市建设水平。
——社会发展:以事业安康顺达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宗旨,努力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争创全国创业示范市,建设创业型、幸福型、平安型、文明型城市。
(2)发展指标
①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GDP突破500亿元。力争到2013年翻一番,到“十二五”末,达到518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6.3%以上。人均GDP达到97735元以上, 年均增长28.5%以上。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52亿元,年均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285亿元,年均增长24%;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81亿元,年均增长13.5%。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10:55:35左右。
——财政收入达到41亿元,年均增长27.4 %以上,力争到2013年翻一番;一般预算收入16.8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8.8%以上。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30亿元,年均增长29.2%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0亿元,年均增长24.6 %以上。
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城镇化水平达到55%,比2010年增长8个百分点。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2‰以内。到“十二五”末,全市总人口达到53万;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5岁。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 %,城镇医疗保险覆盖面达到100%,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0%以上,城镇职工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高中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
③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0,000元,年均增长17.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000元,年均增长9.9%,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40%。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工业三废处置利用率达到96%,工业固定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100%;森林覆盖率达到23%,空气质量好于或等于二级标准天数342天/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45%,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9%和94%;农村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5%;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置率达到80%。
为实现上述目标任务,“十二五”期间,按照“石化之城”、“生态之城”建设要求,集全市之力重点推进“双千亿工程”。一是以油气化工产业为主体的工业产出千亿工程;二是以现代产业园建设为核心启动区投资千亿“五湖”(红湖、东湖、北湖、王花泡、黑鱼泡)湿地生态之城建设工程。“双千亿工程”是我市“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的统领奋斗目标,是全市最大的经济指标、政治责任。以油气化工产业为主体的工业千亿产出工程——重点依托我市的油气资源和毗邻石化名城大庆的优势,围绕庆新油田、大庆油田安达分公司两块油田;开发区石化工业园、精细化工园、天然气工业园、中盟化工园4个专业园区;龙新公司、安瑞佳化工、豪运化工等多家石化企业以及境内地下油气资源,逐步实现油气开采、油气加工、精细化工等完整的油气产业链条,基本形成“一柱擎天,六业并举”的工业经济新格局。“十二五”末,全市以油气化工产业为主体的工业总产值实现650亿元,年均增长59.2%。投资千亿“五湖”湿地生态之城建设工程——重点以现代服务业、生态旅游业、观光农牧业、新兴能源业为主导,以现代产业园核心区、卧里屯商贸重镇区、北湖生态区、东湖水利灌溉区为突破,以红湖建设、北湖开发、东湖扩容为三角支点,沿新安萨大道建设经济带,打通包括黑鱼泡、王花泡在内的五湖水系,从东湖引渠入城,形成穿越城区完整的地表水系,规模推进四大灌区改水水利绿色景点工程,形成连接大庆、又以“五湖、四区、三点、一带”为主体投入千亿元的现代生态产业新框架。“十二五”末,完成现代产业园投资500亿元,全面启动3平方公里启动区,红湖建设初具规模,42个功能区块中至少20个发挥预期功能,实现“一带九组团、一园五基地”的园区框架,东湖扩容一倍以上,北湖新区改造基本完成,湿地高端休闲宜居区初具规模,形成“五湖”湿地生态之城建设雏形。
第二章 以打造“石化之城”和“绿色乳都”为主导加速构筑产业立市格局
7.全力打造“石化之城”。紧密依托哈大齐工业走廊安达开发区,进一步突出油气化工产业主导作用,全面推进油气开采区、石油化工区、MMA化工区、精细化工区、天然气化工区、塑料产业园、汽车橡塑产业园等七大专业板块建设,强化项目开发建设,不断壮大油气化工产业集群,五年内建设亿元以上石化项目110个左右,实现产业原料多样化、产业技术高新化、产业加工精细化、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高端化,成为引领全市工业经济高速发展、规模扩张的“强力引擎”,牵动工业产业结构快速优化升级。到“十二五”期末,油气化工产业实现产值460亿元,占全市工业经济的比重达到70%以上,初步构建起“石化之城”发展框架,打造东北地区油气化工市(县级)。
8.全力建设“绿色乳都”。充分发挥我市乳品产业绿色生态和绿色生产优势,围绕“好草、好牛、好奶、好牧场、好企业”的发展思路,以“中国奶牛之乡”品牌为引带,以省“千万吨奶”战略工程实施为依托,打造绿色饲草基地,大力实施国家松嫩平原200万亩封区育草项目,建设世界三大明珠天然草场区,打造“中国羊草之乡”。到“十二五”末,优质牧草产量达20万吨,青贮种植面积达25万亩;打造绿色养殖基地,实施1550牧场园区建设工程,投资6亿元建设功能齐全、设施配套、饲养管理水平国际化的现代化牧场15处以上,打造奶牛专业园区50个以上。到“十二五”末,全市奶牛存栏达到21万头,鲜奶总产达到100万吨,奶牛优质率达到98%以上,平均单产突破8吨,争创“中国荷斯坦牛示范基地”,全国第一家“县级百万吨安全稳固奶源基地市”;打造产业信息化基地,规划建设全省乃至全国最大的奶牛交易集散中心,打造全国优质奶牛饲养、繁育、交易基地,实现乳品企业与养殖基地全方位对接并实行信息化管理,争取进入奶站信息化管理全国试点县;打造区域乳制品检测基地,突出我市乳品区域化质量管理试点县优势,加强乳制品质量监管,“十二五”期间,省级乳品质量检测中心投入使用,同时建设省级乳品机械检测中心。通过板块式运作、链条式推进、园区式布局、集群式发展,进一步壮大乳品产业规模,建成全国婴幼儿奶粉全国最大生产基地。“十二五”末,全市乳品企业日加工鲜奶能力达到2000吨,年实现产值60亿元,把我市建设成为引领中国县级乳业发展潮流的生产加工中心、产品研发中心、乳制品集散贸易中心以及“国际知名、中国之最、安达特色”的绿色乳业之都。
9.全力突破风电能源。围绕国家提出的“建设大风电,融入大电网”的能源发展战略,积极引进风电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相关配套产业,促进风电产业跨越发展。重点推进广源公司投资百亿元的百万千瓦级风电场建设,把老虎岗镇风电场一期建设作为启动区,利用五年的时间,逐步向青肯泡、卧里屯及各公路沿线辐射延伸,形成全市风力发电网络框架,并配套建设投资10亿元的大型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把我市打造成龙江西部百万级风电场核心基地。同时,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发展光伏产业的契机,科学定位我市光伏产业发展规划,积极融入绥化光伏产业发展链条,在高速公路沿线建设规模光伏发电产业园区,力争把我市建设成中国北方光伏产业城中心市。“十二五”末,风电及光伏产业年可提供清洁能源20.5亿千瓦时,实现产值325亿元、税收10.5亿元。
10.全力发展现代物流。以我市新兴物流产业为基础,全力打造融通大动脉、连接大城市、沟通大企业、实现大平台的开放式现代物流产业集群。建设“两区两带”。“两区”即铁西铁路仓储物流集中发展区、卧里屯乡专业商贸物流集散区;“两带”即明沈公路物流带、安萨公路物流带。“十二五”末,全市仓储物流企业达到200家。打造大型客货运枢纽。发挥交通优势,加快铁路、公路中转站和集装箱中心站建设,实现与大庆、哈尔滨等城市航空运输接轨,全面提高我市客运水平和货运吞吐能力,构筑顺畅、优质、安全、高效的客货运网络。全市客运能力实现翻番,年客运量达到4194.5万人次,货运量及货运周转量分别达到530.7万吨/公里和233.7万吨/公里,成为全省重要的客货集散周转枢纽城市。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快发展仓储运输、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包装分拨、检疫检测、信息服务等第三方物流,重点培育5-8家营业收入过5000万元的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60%的工商企业实现物流业务外包和物流资产剥离,第三物流业务量达到物流业务总量的65%以上。物流企业发展到300家,实现产值60亿元、税收3亿元,经济贡献率达到14%以上,成为黑龙江省中西部和哈大齐经济带重要的现代物流产业基地。
11.全力发展特色食品加工、生化制药、建材机械等其他产业。以正邦集团为拉动,大力发展绿色生猪、肉牛、大鹅生产加工产业,加快形成特色食品加工业;以提高迪龙、维安泰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主导,大力发展安达特色的生化制药;依托亚泰水泥150万吨水泥粉磨站项目、年产50万立方米商品混凝土项目、水泥预制构件项目等,加快建工建材业的发展;以劳力机械、天圜乳机等企业为龙头,重点推进以乳品机械、农用机械、油田机械、整机装配和零部件配套加工为主体的机械制造产业快速发展,打造在全国具有较大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乳机制造企业集群;积极培育电子商务、IT、信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建设与大庆高新区互为联动的轻工产业基地。
第三章 以落实“双千亿工程”和“四个五”规划为支撑,加速实施项目强市战略
12.重点推进“四个五”项目群。以哈大齐工业走廊安达开发区和专业园区为载体,围绕全市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和项目开发建设,全力推进石油化工、乳肉食品、机械装备制造、风电光伏等项目建设,提档扩面、点面齐动、多元并举,建立起不同规模层级的项目集群,每年确保20个亿元以上生产加工、商贸流通型项目落地。到“十二五”末,开工建设重大项目110个以上,其中产值100亿元以上的项目集群5个,产值50亿元以上的项目集群5个,产值5亿元以上的项目集群50个,产值1亿元以上的项目集群50个。
13.重点突破重大项目。全面完善政策扶持、规划引导、土地利用、人才奖励、审批通道、融资平台等项目发展要素,与国家和省市大型项目建设实行无缝对接,争取完成“12351”品牌战略。即:建成1处以上五星级宾馆,实现2家以上公司上市,引进3家以上国家或行业500强企业,建设5项以上世界、亚洲、国家第一的项目,发展10家税收亿元以上明星企业。一是在境内石油、天然气开采项目上搞突破。完善项目库建设,加大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最大限度彰显安达资源、区位、交通、物流等优势,力争实现境内小油田区块和天然气资源的合作开发利用。到“十二五”末,合作开采原油120万吨,实现产值60亿元,开采天然气突破10亿立方米,实现产值30亿元以上。二是在石油、天然气深加工上搞突破。借助我市油气资源开发,争取引进大型石油、天然气深加工项目,实现境内油气资源的规模配套开发。三是在企业集团上搞突破。大力推进贝因美婴幼儿10万吨配方奶粉和乳清粉项目建设、安瑞佳40万吨C4芳烃化工项目建设、豪运公司头孢类抗生素医药中间体三期项目建设、中盟龙新公司年产22万吨硫酸项目建设,力争尽早达产达效,全力打造5个左右百亿元规模集团企业方阵。
14.重点培育大项目集团。以培育稳定的实体财源项目集群为主攻点,积极推进骨干企业跨地区、跨行业整合,增强综合竞争力,重点推进贝因美、安瑞佳、瑞好、豪运、帝国投资公司等企业进行资本运营,延伸产业链条,密切上下游项目和配套项目联系,降低配套成本,组建大型企业项目集团;大力扶持引导拥有自主专利技术、资本运作水平高、市场开拓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和为大企业、大项目配套服务发展,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实现项目集团化发展。“十二五”末,实现以庆新公司、大庆油田公司安达分公司、龙新集团、亚泰集团、沥青储运等规模项目企业为龙头的大项目集团,壮大我市主体财源。
15.重点拓展项目平台。全面推进哈大齐工业走廊安达开发区及已确定的各类园区基础设施投入,支持和鼓励通过共建、租建、联建、独建等方式开发建设专业园区,积极争取省级综合工业园区和石化工业园区落户我市开发区,努力使我市开发区跃升为国家级开发区。今后五年,计划融投资10亿元,规划建设万宝山开发区启动区及核心区5平方公里,进一步完善综合开发区、精细化工区、石油化工区、天然气化工区及风电产业园、光伏产业园等区块“七通一平”及配套设施建设,切实提升我市开发区的项目承载能力,打造资源融合、项目整合、产业吻合的项目发展平台。同时,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扩大对外开放,放宽市场准入条件,积极加快与大庆互融步伐,主动承接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吸引全国乃至世界500强企业参与我市“双千亿工程”建设。到2015年,高标准完成开发区30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入区企业达到180家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500亿元,年上缴税金7亿元以上。
第四章 以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城市和建设绿色安达为目标加速推进生态建市步伐
16.加速城乡生态绿化步伐。扩大城乡绿化覆盖率,全面提高全市绿化水平。开发城市南北森林(广电南森林公园、毛纺北森林公园)、市标绿地公园、大菜窖(回民屯)林木果园、城中村田园、出城口绿园、人民公园、工会公园,建设城市生态绿园。结合明沈路沿线“世界明珠草场景观区”建设,加强公路通道和乡村绿化,完成7.5万亩“三北防护林”及百万亩人工造林任务,实现主要公路沿线中心乡村生态绿化,形成带、网、片、点相结合,层次多样、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城乡绿化体系,向园林化城市方向发展。“十二五”末,建成绿化小广场40个,完善拓建绿化小游园40个,打造绿化标准小区60个,建设临街绿园、绿色校园、绿色社区等100处以上,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森林覆盖率达到23%,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2平方米。
17.加速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完善城镇功能,加强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景观打造,构建城市特色风格。大力度整治城乡环境,做好重点污染源防治,市区空气质量达到或好于二级标准,城市噪声环境控制在60分贝以下。加快农村泥草房改造步伐,同步改造升级通村路,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四宜城市。
18.加速湿地湖泊治理保护。强化对湿地、水系、草原的保护,把安达建设成东北亚万顷湿地腹心区。加强东湖、王花湖管护,实施北湖(氧化塘)改造工程,着力解决流域水污染和农村水源污染等问题,强化工业污染源防治,加快工业污水处理与再生资源利用设施建设,工业废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
19.加速发展生态旅游经济。以投资千亿元现代产业园建设为依托,以安达历史文化和特色生态旅游景点景区建设为切入点,依托大草原、大牛群,打造世界明珠草场景观带,大力发展草原湿地观光游、特色民俗乡村游、休闲美食度假游、中东铁路及地域历史文化游,打造大庆石油开发第一站、龙江湿地第一旅、世界牛文化第一城的“三个第一”旅游品牌,逐步规划打造地下休闲商贸街(牛街)、安达特色百食街(六道街)、车站俄式风情休闲街(铁路街)、公园双“S”步行街,把特色旅游业培育成为重要产业乃至支柱产业,争创北国草原湿地特色旅游市。“十二五”期间,建成5个休闲度假基地和5家星级饭店;接待游客7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000万元,年均分别增长16%和20%,实现税收400万元。
第五章 以发展现代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加速推进新农村建设
20.加快提高粮食产能建设。围绕“三区”建设,以“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为发展方向,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今后五年,投资13亿元,重点建设粮食产能提高项目、30万亩高产稳产田项目、3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和粮食仓储物流项目。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抵御旱涝灾害能力。重点实施中本镇、升平镇、任民镇等6个乡镇15个村的旱田节水灌溉示范项目,新建高效节水灌溉工程509处。“十二五”末,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到220万亩,创建高产玉米万亩示范片20处、科技示范园30处,粮食总产达到27亿斤,确保进入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21.加快推进农业综合开发。以“高、精、尖”为发展方向,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逐步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巩固蔬菜产业发展成果,通过引进开发、试验示范、推广国内外名特优稀蔬菜新品种及无公害生产高新技术,壮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规模,五年间,投资6000万元,完善5条绿色蔬菜带和6大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的同时,建设3个蔬菜标准园区。采用统一品质、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营销等方式,全面占领大庆及周边地区绿色蔬菜市场。借助北引干渠扩建的有利机遇,推进旱田改水田,引导太平庄、任民、中本、青肯泡、火石山等水资源相对丰富的乡镇,积极发展优质水稻种植业,争取建成50万亩旱改水改造区,全力打造“寒地黑土”特色稻米品牌。鼓励发展草编、苇编、中草药种植、渔业等农副产业。“十二五”末,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以上,年产量125万吨以上,实现产值20亿元以上;水稻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年产优质稻米2.6亿斤。
22.加快打造明沈经济带。依托便捷的公路交通优势,大力发展沿路经济,突出高产示范区、经济作物种植区、绿色观光农业区、牧业养殖区等产业,以设施农业为重点,建设以明沈路两侧为重点的万亩蔬菜带,打造绿色观光农业园区4处。注重新农村基础建设投入和新能源建设推广,打造交通最便捷、环境最优美、设施最齐备、经济最发达的明沈路经济示范带和全省新农村建设样板区。经过五年的努力,明沈公路沿线种植各类经济作物4万亩,实现产值1.2亿元,新农村建设样板村达到15个。
23.加快发展农村劳务经济。继续巩固“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劳务经济模式,推进农村务工人员从“体力型”向“智力型”转变。积极扶持发展劳务经济公司和代理人,推广典型示范和引带,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响安达劳务品牌,使劳务经济真正成为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富民产业。“十二五”末,年实现劳务输出10.03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50亿元,劳务经济占农村经济的比重达到30%。
24.加快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围绕“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乡村城镇化”的农村经济发展目标,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大发展、快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统分结合、规模经营的农村经济发展新体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速构建和谐安达进程。重点扶持大型农机合作社、蔬菜经济合作社、特色经济合作社等各类经济组织建设。到十二五末,全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1300家,入社农民达到8万人,土地规模经营达到60万亩,户均收入6万元。同时,加大合作社整合力度,培育产业特色明显、带动农户面广、市场竞争力强的市级示范专业合作组织,构建起以基层合作社为基础、以行业协会为龙头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体系。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合作社达到750个。
25.加快中心村建设和泥草房改造。坚持合村与建设并举,规划建设中心村60个,并按时限、按比例规模推进泥草房改造,力争高标准改造泥草房4万户以上。全力推进农村新能源使用进程,逐步提高秸秆、牛粪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率,建设受益农户2000户的大型沼气池4个。实施道路、生态、产业、民居全面治理升级,实现村村白色路面,村村田园绿化,村村民居改善,村村设施增加,村村实力增强,村村面貌一新,切实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
第六章 以实施城市“东移北扩南通西治”战略和老城区改造为牵动加速提升城市经营水平
26.积极推进“四区”建设。改造老城区。全面完成正在改造和拟改造的53块城市棚户区,推行新型节能材料,实现环保型开发,开发改造面积332万平方米。全面升级道路、给排水、“三化”等基础设施,逐步实施老城区小区供水、供热、供气管线分户改造,改造建设老城区宜居小区130个以上。建设和收购廉租住房1700套、8.5万平方米,建设经济适用住房280套、1.7万平方米。对城市教育和卫生资源进行重新定位和整合,据实并校,集中整合建设高标准教育中心。适度向西、向北扩大人民公园面积,拆墙透绿,增加基础设施投入和生态景观建设,建设无障碍广场式休闲公园。开发铁西区。按照铁东、铁西区统一规划、同步发展的原则,总体规划铁西及三角线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制定落实优惠政策,适度开发棚户区,建设中心商贸区,改造宜居生态区,逐步把铁西区打造成为城市建设的新亮点和城市休闲新处所。建设新城区。全面推进以市标区域、公园工会区域、北湖区域、现代产业园区域为重点,以“十大中心”(市民活动中心、行政办公中心、文体中心、开发服务中心、石化企业安全监管中心、乳品检测中心、综合医疗中心、职业教育中心、康复中心、教育中心)为支撑,以城市广场化社区、高品质小区、生态化街区为标志的城市新区建设,打造“安达特色之窗”;围绕现代产业园和北湖生态新区开发,同建设市标绿地公园和周边区域,打造“安达生态之美”;围绕公园、工会地块生态宜居小区的全面开发以及牛街、站前广场的改造,打造“安达百姓之居”。打造辐射区。加快小城镇及中心村建设,提高区域带动力和辐射力,实施“1160”计划,即:重点改造一区(卧里屯特区)、一镇(任民镇)、60个中心村。依据城市定位,前瞻性、特色性、可行性规划。鼓励和扶持两个乡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适度进行棚户区改造,逐步实现卧里屯乡整体改造,打造安达“特区”。到“十二五”末,力争把卧里屯乡打造成为我市乡镇发展的样板区、典型区、辐射区。
27.积极推进社区建设。推进社区服务网络化、社区办公信息化、社区工作职业化建设。按照省级社区建设标准,遵循“统一规划设计、统一要素配置、统一标志标识”的要求,大力推进G15T5社区建设工程,依托城区现有广场和未来规划广场、城中村改造,建设大型广场化社区和田园化社区,配建运动、休闲设施,呈现“社区个个有广场、广场处处是景点”的园林广场式社区风貌。到“十二五”末,在毛纺厂、人民公园、先源乡政府等处建设功能完备的广场化社区15个,建设城中村田园化社区5个,每个社区达到标准办公面积2000平方米以上,每个广场1万平方米以上,争创全省社区建设示范市。
28.积极推进城中村建设。坚持统一规划、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的原则,加快城中村、城郊村融入市区步伐,将城中村、城郊村逐步变成田园式社区,实现农村向城市转变、村民向市民转变、农村管理向城市管理转变。重点对小北屯、保国村、繁荣村、发展村进行整村改造,逐步推行社区化管理,彻底改善村民生活环境,扩大城区建设规模和城市化水平。
29.积极推进城市规范化建设。完善城市规划体系,聘请专家制定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可行性的城乡总体规划,引领城市规模、规范、渐进发展。建立完善科学的城市管理机制,推进城市精细化、信息化和综合化管理,根据区域特点,规划出主城区、居住区、办公区、商服区等不同功能区,保证城市建设与管理有机结合。变市容市貌、环卫、园林、排水等单独执法为综合执法,借助“民情在线”、“12319”服务热线等信息手段,实行针对性、特色性管理。加强小区物业管理,形成完备规范的小区物业管理体系。持久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健全环境管理长效机制,对城乡环境、交通秩序、治安环境、经营秩序进行重点治理,对主要街区街景进行统一绿化、亮化、美化设计,完成城市路灯节能改造和主要区域停车场改造,城区道路亮化率达到90%以上,努力实现市容环境整洁有序、治安环境安全稳定、发展环境高效规范、人文环境健康和谐的目标。
第七章 以事业安康顺达和社会和谐稳定为要旨加快提高群众生活幸福指数
30.切实提高群众就业率,建设创业型城市。全面实行党政群团联动,职业技能推动,工程项目拉动,群体作用带动,政策激励驱动的创业机制,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多渠道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增强就业稳定性。解决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下岗人员再就业问题,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残疾人和城镇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打造劳务输出品牌,实现有组织、成建制的埠外就业。逐步建立失业预警机制、就业与社会保障工作联动机制以及居民就业管理服务组织体系,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确保城镇有就业需求的家庭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形成能人创大业、干部干实业、群众兴家业的浓厚氛围,争创全国创业示范市。
31.切实增加居民收入,建设幸福型城市。积极营造增加收入的创业发展环境和制度条件,鼓励全民创业,优化居民收入结构。发展壮大个体私营经济,扶持自主创业,增加居民生产经营性收入;落实好最低工资制度,保证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按政策增长,增加居民工资货币性收入;加大公共财政支出能力,完善社保体系,提高公积金、养老金、离退休金标准,落实国家惠农政策,增加居民政策转移性收入;更新投资理念,拓宽投资渠道,多元化投资,增加居民资产财产性收入。同时,加大扶贫解困工作力度,帮助低收入人群进一步增加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实现小康创造条件。
32.切实完善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平安型城市。加强社会管理体制、能力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成新农保和高龄津贴发放工作,实现应保尽保、应补尽补。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机制,加强城市重点基础设施安全、危险行业安全、抗震防灾、公共食品药品安全等预警机制建设,强化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建立与大庆联动的安全生产应急体系,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以“平安城市”建设为牵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强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大社会管理薄弱环节整治力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33.切实改善人文环境,建设文明型城市。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构建符合文明要求、具有安达特色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推崇安康顺达、开放包容的社会取向,形成平等互助、诚信友爱的社会氛围,弘扬公平、正义、勤俭、诚信、友爱、奉献等优秀民族精神,优化社会人文环境。加强社会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拓展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深度挖掘、提炼、传承牛城历史文化,丰富城市文明内涵,推动文明城市建设,打造富于人文关怀的城市形象。
第八章 以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为突破加速完善城市配套功能
34.大力实施北湖新区治理开发工程。按照打造生态园林城市目标,借助城市北扩和市污水处理厂的投产运营,对北湖(氧化塘)进行全面治理改造,打造“十里田园半城湖、万顷湿地八分芦”的北湖新区生态观光湿地。合理推进北湖周边区道路、桥涵、给排水、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定位居住区、商业区、休闲区、观光区等功能区块,使其成为最具竞争优势的宜居生态新区。
35.大力实施城乡路网改造工程。加大县乡村三级路网改造,实现两拓(拓宽安萨、安卧路)、四改(改造安昌路、安兰路、升德路——安肇路升平至昌德段、安太路——安林路安达至太平庄段)、六十个覆盖(60个中心村白色路面覆盖),逐步建立起便捷、优质、安全、高效的交通网络;新建改造城区“八道六街”(八道:新开大道——市标南通南环路北接北引路、新安大道——安萨路北起北大加油站南通南环路段、新区大道——安卧路南接北引路北通开发区段、新湖大道——东起安萨路西接安卧路、新通大道——南五道街北起南环路南接明沈路段、新园大道——环公园工会双“S”路、新泰大道——经亚泰龙新区域路、新宝大道——万宝山至石化总厂路。六街:牛城大街、北引大街、南横大街、北横大街、南环大街、北化大街)进行全面升级改造,高标准拓宽延长北引大街,将北引大街向东延伸,与市标的新园路交汇,使之成为视野开阔、风景宜人、商业氛围浓郁的城市“第二牛街”,纵深拉长我市城乡路网,形成主次干路北连南通、闭合交错的路网体系。到2015年,全市新建和改造三级公路124.7公里,乡级公路955.5公里,通屯公路900公里,改造桥梁11座,新建及改扩建城区道路22条。
36.大力实施“三供两治”工程。“十二五”期间,城区供热管网改造全面完成,改造建设年限10年以上的供热小区90个,改造供热管线15万延长米,集中供热面积达到610万平方米。同时,全面启动和实质性运作投资30亿元的热电联产项目,力争高标准完成全市城区统一大供热工程建设,集中供热率达到60%以上。确保城市供水工程、污水处理工程运行稳定。投资2亿元建设完成天然气入城、城市垃圾处理工程,实现日供水4万立方米、日处理污水4.5万立方米,年处理垃圾9.1万吨且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天然气年供气量实现1000万立方米。
37.大力实施牛街改造工程。对牛街进行全面升级改造,路面加宽至30米,提高路面铺设等级,配套改造升级道路绿化、亮化、美化、净化标准,加强街道景观区建设,充分彰显我市城市特点、文化底蕴和时代气息。开发建设牛街地下10里商业长廊,合理规划布局,使地上、地下两条商业带互为补充、融为一体,行人可以通过地下穿越牛街,形成具有我市特色的立体商贸和交通模式,使牛街成为我市城市形象的名片,努力打造“龙江特色第一街”,铸就“安达人文之脉”。
38.大力实施综贸大市场开发工程。总体规划完善市场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我市明沈公路、哈大高速公路交叉穿越市区的交通优势和全市物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产业优势,重点规划建设集建材、家居、物流、汽配、农资、农贸、旧物、饲料、人力资源、餐饮10大领域为一体的大型专业综贸批发大市场,立足全省、着眼全国,不断增强大市场的调节、吞吐、集散、周转、融金能力。并促进生活资料市场与要素市场相配套,完成中央商贸市场、蔬菜大市场建设,改造蓝天大市场,形成门类齐全、功能完善、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将综贸批发大市场打造成为国家级行业龙头市场。
第九章 以扩大开放和提升区域影响力为引带加速优化经济发展结构
39.重点发展区域合作经济。依托区位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服务经济、错位经济、配套经济,加快实现与大庆经济区互融,在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等多领域实现与大庆、油田公司、石化总公司“两地三方”之间的紧密合作,尤其要加强与大庆油田及石化企业之间的务实性、开放性、创新性合作,搭建大庆经济区内资源共用、项目整合、产业关联的发展平台,形成规划统筹协调、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发展合作共赢、生态环境协同保护、公共事务协作管理的一体化发展格局,有效提高市域经济整体竞争力,促进大庆经济区内人才、资金、技术、资本、信息等不同生产要素向我市流动更加便利和频繁,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移和经济合作更趋活跃,加快实现同城发展。
40.重点发展外向经济。加强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围绕做大做强乳肉食品、油气化工、仓储物流、风电能源等优势支柱产业,大力发展进出口加工贸易,设立进出口加工基地,扩大外贸进出口和利用外资规模。改善外商投资环境,加大人才和技术引进力度,扩大金融、物流等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吸引外来资本参与我市“双千亿工程”建设。抓住全省在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省级工业集聚区的有利契机,加强海关口岸建设,积极推动与俄、日、韩、美等国家及港澳台、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等国内经济发达地区之间的经贸合作,逐步提升市域经济外向度,形成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到“十二五”末,培育进出口总额达500万美元以上企业5户,实现进出口总额3000万美元,出口创汇年均递增20%;累计引进外资企业达到5家,引进外资1.5亿美元,年均递增20%。
41.重点发展飞地经济。打破行政区划限制,辟建安达“飞地经济”工业园,实现跨空间的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建立健全“飞地经济”利益分配机制,促进产业集聚、园区壮大。探索合作建立域外“飞地”经济区,通过税收分配等合作机制,达到互利共赢。
42.重点发展商会经济。积极为民营企业提供支持服务,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组建行业商会,加快优势大联合、项目大开发、经济大合作,实现要素整合、市场开拓,打造产业化的商会经济新模式。组织开展商会活动,发展壮大大庆同乡会、“天南地北安达人”联谊社等组织,加强互助交流,做到共享信息、共闯市场、共同投资、共创品牌、共谋发展。到“十二五”末,全市行业商会总数发展到40个,完善乡镇商会14个,建立友好商会5个;依托商会促成投资项目10个,吸引合同资金1亿元;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实现139亿元,上缴税金7.8亿元。
第十章 以打造政策洼地和完善体制建设为保障加速改善经济发展环境.
43.突出政治保障。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强化民生型、创业型党建,建设科学发展型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完善干部考核任用机制,重点项目市级主要领导亲自挂帅、躬行践履,为市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奠定坚强的组织保障。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快依法治市进程,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民主执政,建设“法治安达”。强化人大、政协监督功能,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发挥群团组织作用,切实做好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44.突出政策保障。用足用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制定出台最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完善奖励机制,吸引更多域内外客商前来投资兴业。制定油气化工、乳肉食品、风电能源等主导产业发展扶持政策,鼓励重点企业快速发展壮大。出台泥草房改造、“三供两治”、社会保障等民生社会事业发展投入政策。制定加快牧场园区、棚室蔬菜等重点基地建设优惠政策。强化政府职能,打造最优质的服务、最优厚的待遇、最高的投资回报率、最大的区域比较优势,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45.突出资金保障。争取域内外金融机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设立重点企业和主导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加快政府融资平台建设,适时争取发行地方债券,撬动民间资本进入资本市场,争取最大资金利用空间。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开源节流,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性资金,集中财力用于全市大事大项建设。
46.突出人才保障。改革完善人才引进、储备、培育、激励、管理的体制机制,建立长期、稳固的市场化高端人才引进平台。遵循“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使用思路,建立宽松、柔性的外埠人才使用机制。以哈市高校、大庆大学城、科研产业园、大型央企为重点,借助全国知名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集聚全国、全省人才智慧,推进安达发展。实施高层次研发人才培养、公共事业人才素质提升、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农村党员干部“先锋工程”和企业家队伍建设等多项人才工程,围绕发展主导产业,挖掘和培育产业领军人才;围绕部门职能作用,挖掘和培育专业技术人才;围绕扩大招商引资,挖掘和培育特殊能力人才,使人才总量提升、结构优化、体制灵活。
47.突出环境保障。全面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效能建设,增强部门执行力、公信力和创造力。建设区域信用工程,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建设,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动力支持。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深入实施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工程,鼓励发明创造,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强化法治环境建设,维护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秩序,营造开放、文明、健康的社会环境,使城乡居民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适应经济的加快发展、社会的深刻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