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序言“十二五”(2011—2015年)时期是实现“三县”建设战略目标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科学制定和实施“十二五”规划,关系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发改规划】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供大家参考。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序 言
“十二五”(2011—2015年)时期是实现“三县”建设战略目标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科学制定和实施“十二五”规划,关系全县“十二五”期间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大计。
本纲要按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市精神,依据《中共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制定,主要阐明“十二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突出政府战略意图、工作重点和优先发展领域,引导市场行为,体现战略性、前瞻性和指导性,是未来五年杜尔伯特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
第一章 现实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十一五”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杜尔伯特发展极不平凡的5年。县委、县政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带领全县人民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奋勇拼搏,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影响,沉着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全力推进“三县”建设战略升级,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任务目标,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
“三县”建设战略深入推进。以奶牛为主的多元牧业长足发展,2010年,奶牛存栏18万头,交售商品奶量达22万吨,分别是2005年的1.6倍和1.9倍;全年实现牧业产值21.2亿元,比2005年增长95.7%;我县先后被评为全国牛奶生产强县、全国优势奶牛产业带建设示范县和全省牧业强县。以民族风情、生态休闲和温泉养生为特色的旅游产业快速崛起,逐步实现从“一季游”向“四季游”转变。2010年接待中外游客72万人次,旅游收入2.5亿元,分别比“十五”末期增长125%、372%,旅游业拉动下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8.5个百分点。以可持续发展为要求的生态建设持续改善。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2.8%,单位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万元GDP能耗降低到0.91标煤。我县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验收,被评为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30年突出贡献单位。
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全县经济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6.9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2万元;地方财政收入3亿元、年均增长14.8%;实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9.5亿元、年均增长10.9%。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十五”末期的36:41.3:22.7调整为29.8:48.3:21.9。
城乡功能日臻完善。扎实推进安居保障工程建设,累计改造棚户区和泥草房1218户和1.2万户,完成城乡开发建设面积78万平方米;启动了以“三供两治”项目为重点的集中供热、垃圾污水处理、道路铺装等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民生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农村“三率”达到72.5%、62%和78%。分别比“十五”期末提高了25、15和14个百分点。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被评为省级农村卫生环境先进县。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政府机构、国营农牧场、县属企事业、社会保障制度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明显成效。非公有制经济日益壮大,行政服务效率明显提高,发展活力显著增强。努力扩大开放,经济外向度进一步提升,引进风力发电、龙泰农业、顺力锻造等规模以上企业21家,引进资金59.9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169.8%。“十一五”期间实现进出口总额3630万美元,增长5.2倍,新增上市企业一家。
新能源产业迅速崛起。投资10.9亿元,建设龙江、瑞丰两个风电场,完成装机53台,实现发电量8500万度。地热资源充分利用,温泉旅游成为新的增长点。沼气开发初具规模,累计入户2140户。生物质能、太阳能应用示范作用初步显现,秸秆固化成型项目顺利实施,太阳能应用突破5000户。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引领发展的创新体系、均衡公平的教育体系、优质便民的医疗体系、功能完善的文化体系、运行高效的社会管理体系基本形成,较高水平的公共服务覆盖城乡,先后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和全省农村卫生工作先进县。加快“调访一体化”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完善突发事件应急体系,维护了社会的安全稳定。我县被评为国家级“平安畅通县”。
民计民生不断改善。城镇居民医保实现全覆盖,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6%;新增就业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城乡居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分别达到9129元和7819元,社会和谐安定、人民安居乐业。
二、“十二五”发展形势
“十一五”期间,杜尔伯特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面向“十二五”,杜尔伯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处于承前启后、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特殊历史时期,加快发展既面临难得机遇,也存在严峻挑战。
从国际环境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世界的主流,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总体上有利于我们加快发展。从国内形势看,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实行积极的、扩张性的经济政策,平稳回升态势已经基本形成,经济增长速度逐渐回升,我国经济仍处于快速成长期,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继续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力度加大,消费结构加速升级,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将为我县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空间。从省、市看,国家继续深入实施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黑龙江省加快推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确定经济总量翻一番的目标;大庆市着力实施“一二三四五”发展战略,省、市超常发展热潮正在形成。从我县基础条件看,我县是黑龙江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抓住省、市优惠政策机遇,用足用活民族政策,有利于发展;“十一五”期间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三县”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进一步改善了发展条件,提升了经济实力,鼓舞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信心。所有这些,为我县“十二五”期间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同时我们看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也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在县域经济发展方面还存在差距,经济总量不够大,发展速度不够快,发展质量效益不够高,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在改善民生方面还存在差距,城乡弱势群体贫困问题仍然存在,社会保险工作尚需提标扩面,安全稳定形势有待于进一步巩固;在发展协调性、可持续性方面还存在差距,县域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力度不大,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不高,生态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面对国内各地竞相发展,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在新一轮调结构、转方式的发展热潮中,如何抢占高点、赢得先机,我们面临巨大压力。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新形势下抢抓新机遇,全力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突破。
第二章 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牧业强县、旅游大县、生态名县”建设战略升级,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突出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着力改善民计民生,努力维护社会稳定,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水平,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二、坚持原则
坚持把握主线、科学发展的原则。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实现“三县”建设战略升级目标为主要任务,不断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发展,更加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共同发展,努力建设和谐社会。
坚持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原则。把握新一轮经济增长期的契机和产业结构调整、消费结构升级的机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快速增长,扩大经济总量。
坚持优化布局、集中发展的原则。发挥资源优势,加快战略化转移,推进产业向基地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和草牧场向规模经营集中的发展进程,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
坚持保护环境、绿色发展的原则。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大三产,培育战略新兴产业,降低“油经济”比重。着力推动技术进步,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注重节能减排,防止污染,在保护环境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环境,形成资源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原则。努力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发展活力。进一步扩大开放,增强利用县内外、国内外各种资源的能力,坚定不移地走招商引资、借助外力加快发展的道路。
三、具体目标
经济发展指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0亿元,年均增长18%,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51亿元,年均增长16.1%。地方财政收入翻一番,达到6亿元,年均增长14.8%,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26亿元,年均增长22.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亿元。
结构调整指标:三次产业比例调整到22.3:48.6:29.1,服务业增加值比重30%,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8.3%。
人民生活指标:2015年末总人口26.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5‰,恩格尔系数3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万元,年均分别增长14.9%、15.4%,居民消费率达到40%以上。
公共服务指标:城乡建设步伐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长足发展,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和养老保险制度更加健全。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5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100%,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到9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4%以内。
资源环境指标:万元GDP能耗降低20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15.5%,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县城(含乡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县城(含乡镇)污水处理率80%。
第三章 优化县域发展布局
根据国家和黑龙江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我县为国家级限制开发区域。加强县域国土空间布局和城市空间规划引导,优化生产力布局,引导产业相对集聚发展、人口相对集中居住,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区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强化主体功能分区
结合我县实际,以乡镇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强化功能分区,促进科学发展。
(一)重点开发区域。我县泰康镇为国家级点状重点开发区域,即城市化地区,重点提供工业品、服务产品和集聚人口,以增强经济实力为首要任务。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湿,防风固沙,治理水土流失,积极保护耕地、保护生态,加强各类生产、生活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承载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推进形成中心城区产业辐射和转移的重点承接区、县域经济发展核心区和引导区、区域农业和生态人口转移的重要集聚区。
(二)限制开发区域。我县为国家级限制开发区域,即国家农产品主产区,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首要任务。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显著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严格保护耕地,大力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安全的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畜牧业生产基地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
(三)禁止开发区域。我县各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基本农田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地、划定的蓄泄洪区等为市级禁止开发区域,即重点生态功能区,以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为首要任务,禁止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实行强制性保护。
二、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围绕天湖、南湖和东湖,全力推进城北老区改造升级、城南新区建设和铁东新城打造,拉大城市框架,拓展发展空间,实行“点—线—面”开发建设模式,逐步形成紧凑型城市格局。
(一)城北老区。以“维护原有生态、丰富城市功能、塑造特色空间、传承地域文化”为原则,本着“湖—绿—城”共生的理念,设计区内分为湖滨文苑、蒙古文化度假、湖滨广场等七大功能区,包含杜蒙之光、渔歌唱晚、蒙古之源等十八个景观点,着力打造文化、餐饮、娱乐等功能齐全、环境优雅、独具特色的城市休闲区域,体现我县城市品质的生态型滨水新区域。该区域为我县城市景观环境建设的核心区,主要以多种现代化生活服务设施和滨水公园、生态岛、湖堤等天然景观元素组成,天湖滨水区的建设尊重生态自然的核心价值,本着城湖共生、景观相宜、经济适用、和谐共建的人文理念,在延续城市特点的同时力求回归生活本原,创造城市田园一隅。
(二)城南新区。环南湖建设功能完善、环境怡人、富有特色,充分展现“民族和谐、生活和谐、环境和谐、新旧和谐”的“四和”新住区;一个乐居、乐业、乐水、乐游的“四乐”新住区。该城区集中打造行政办公、商务办公、商业、服务业、休闲、娱乐、居住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水绿相融的生态化和谐城区,体现杜尔伯特风貌的新型居住区。
(三)铁东新城。以东湖为核心、以滨洲铁路为依托,围绕土地资源和交通便捷的优势,形成以快速交通为导向的服务功能廊带。该区规划重点体现科学、配套、环保、宜居的设计理念,力促产业与城市生活空间相分离,着力发展无污染产业,力求打造一个服务功能齐全、建筑风格独特、空间形态合理的“城中城”。
(四)重点城镇。在现有建制镇基础上,以打造旅游名镇、经济重镇、百强镇为目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不断增强区域集聚和辐射能力,打造与县城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地方特色名城。通过城关镇和建制镇建设,增强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优化产业发展布局
根据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和全县实现“三县建设”战略升级的核心目标任务,结合主体功能区划分,确定在全域内重点发展以奶牛为主的多元牧业产业、突出生态保护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其他产业发展布局。
(一)农业重点发展区域。在全域内大力发展以奶牛为主的多元畜牧业的基础上,确定农业发展6个产业带,围绕江湾、巴彦查干、他拉哈等沿江乡镇,建设沿江优质水稻产业带;围绕一心、克尔台等乡镇,建设高产玉米产业带;围绕旅游交通沿线、旅游景区周边、城乡结合部等地区,建设旅游观光农业产业带;围绕敖林西伯、腰新等乡镇,建设高效经济作物产业带;围绕连环湖、石人沟等渔场,建设特色水产养殖产业带;围绕泰康镇、烟筒屯、克尔台等乡镇,建设城郊蔬菜产业带。
(二)工业重点发展区域。根据泰康镇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域的特点,集约利用土地,突出优势和特色,重点依托德力戈尔工业园区发展工业,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将园区打造成国际乳品加工基地、黑龙江省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和新能源开发基地,使园区成为全省知名的样板园区。
(三)服务业重点发展区域。以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服务体系为目标,围绕连环湖旅游名镇加快环连环湖旅游产业带建设,把旅游业建成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围绕泰康镇,打造县域商贸服务业、新兴服务业核心功能区,建成与新建成城区相配套的服务体系;围绕各建制乡镇的功能完善,推进要素向农村流动,逐步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建成区域商品集散核心功能区。
第四章 实现“三县”建设战略升级目标
推进“三县”建设战略升级是在新的起点上,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跃升的现实需要,是迎接挑战,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十二五”期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内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目标。
一、建设牧业强县
以确保提质增效,确保产业和产品安全,确保农牧民增收为目标,积极发展生态牧业产业,加快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不断壮大基地建设规模,全力打造全国优质奶源基地,提升畜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到2015年奶牛存栏达到26万头,鹅(鸭)、狐(貉)饲养量分别达到350万只和100万只,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70%以上,建成全国“牧业强县”。
(一)优化产业结构,突出多元发展,不断壮大畜牧业基地生产规模。进一步优化畜牧业内部的品种和布局结构,在大力发展奶牛业的同时,积极推进鹅(鸭)、狐(貉)等多元牧业发展。加快畜牧业薄弱乡镇发展步伐,提升优势乡镇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水平,构建均衡发展的现代畜牧业框架,努力形成优势更加明显,对龙头企业支撑能力更强,产业聚集效益更大的畜牧业生产基地。
(二)推进人畜分离,大力发展规模化生产,实现牧业生产方式转变。要不断强化资源整合、政策扶持、指导服务,大力发展专业养殖大户、规模化牧场和规范化小区,提高畜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水平,有力支撑龙头企业发展。到2015年,畜禽全部实现出城出村。奶牛专业养殖大户、规模牧场和规范化示范小区分别达到230个、23个和32个。全县规模化养殖比重提高到40%,加快由分散饲养向集约养殖的转变。
(三)大力实施良种、良法、良料和良舍,加快推进标准化生产。大力实施良种化工程,全面使用性控冻精和进口优质冻精,不断优化奶牛种群结构;加大良种鹅引进力度,到2015年,基础优质母牛数量增加到11.44万头,引进良种鹅330万只。建立奶牛育种核心群,到2015年,纳入核心群奶牛数量达到10.4万头。切实抓好饲料的调制、配合、生产、存贮和使用的各项环节,完善科学饲养管理规程,到2015年,全县标准化饲养普及率达到80%以上。全面提高奶牛养殖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水平,到2015年,全县奶牛标准化暖舍率要达到100%。
(四)加快饲草饲料体系建设,为畜牧业发展和生态改善提供资源支撑。采取依法禁牧、草原改良、人工种草、专用饲料开发、秸秆利用等有效措施,加快饲草饲料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进程。到2015年,建设优质人工草场50万亩,将我县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牧草生产基地和优质牧草集散地。继续把青贮生产作为牧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大力发展青贮公司、青贮合作社,到2015年,青贮种植面积要达到30万亩。
(五)加大疫病防控力度,进一步健全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对重大动物疫病实施统一、强制免疫,确保畜禽免疫率达到100%。加强日常疫情监测,完善疫情报告制度,强化疫源管理,严格控制活畜禽运输。建立畜产品可追溯体系,完善畜产品标码识别系统建设。完善畜产品全程监控体系,对畜禽养殖、屠宰、加工、运输、储藏及销售全过程实施质量监控,全力打造牧业生产安全区。
(六)加快科技和管理机制创新,增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加快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利用,尽快形成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需要的科技创新体系。继续强化“四大市场”监管,严格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建成兽药批发大厅,从源头上确保牧业生产安全。积极推进兽医体制和科技推广体制改革,建立起科学、统一、透明、高效的兽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依法加强奶源市场管理,规范奶站经营行为,切实维护奶农利益。加大牧业专业合作社、协会建设力度,到2015年,畜牧业组织化程度提高到60%以上。
二、建设旅游大县
以连环湖旅游名镇建设为核心,以打造四季旅游核心型产品为切入点,以拓展国内、国际两个客源市场为主攻方向,完善全县旅游产品体系,合理布局,专业分工,以线带面,形成杜尔伯特旅游整体优势,构建杜尔伯特旅游业整体框架,建成中国东北“旅游大县”。到2015年,接待游客140万人次,旅游收入实现6亿元。
(一)加强重点景区建设。坚持“做大景区、留足空间、做精项目,做全功能”的原则,提升景区规模与档次。完成连环湖温泉景区二期、三期工程,使环连环湖8大旅游景区初具规模,带动全县各景区快速发展。完善当奈湿地景区,建成阿木塔银沙湾景区马球会所、高尔夫球场、东北民俗文化园,开发草原生态观光景区,高标准规划建设石人沟温泉景区。建设完成省级旅游名镇1个(连环湖温泉名镇)、市级旅游名镇3个(当奈湿地名镇、阿木塔民俗名镇、巴彦查干王府名镇)。到2015年,全县旅游景区(点)达到18处,其中国家A级景区7处,包括:5A级景区1处(连环湖温泉城景区)、4A级景区3处(当奈湿地景区、阿木塔银沙湾景区、吉禾民族赛马场)、3A级景区3处(杜尔伯特历史博物馆、九八抗洪胜利纪念馆、王爷府民俗博物馆)。
(二)做强旅游特色项目。围绕草原民俗风情游、湿地生态休闲游、温泉养生度假游三大特色旅游项目,发挥森林、草原、湖泊、湿地等良好生态优势,正确处理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保证旅游资源得到合理保护、合理开发、合理利用,促进旅游向休闲度假游方向快速转变,建成独具特色的四季游核心产品体系。完善连环湖温泉景区蒙医药温泉、冰雪温泉及冬季冰雪项目,做精日月岛高级休闲会所,完成连环湖温泉景区主题温泉项目。大力开发阿木塔银沙湾景区民俗项目,打造运动、时尚、休闲旅游目的地。建设当奈湿地演示馆,完善王爷府民俗博物馆馆藏内容,发挥民族、民俗旅游资源优势,营造旅游文化氛围。
(三)强化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完成景区给排水工程和电力系统建设,实现数字电视、通讯信号全覆盖。完善旅游交通网络,改善景区内道路状况,建成环连环湖景区旅游公路。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强旅游景区周边村屯道路、房屋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绿化美化等工作,打造功能齐全、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的旅游景区。合理布局和建设多层次旅游宾馆、酒店等服务设施,提高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到2015年,全县建设5星级酒店1处、4星级酒店2处,星级旅游家庭旅馆达到30家,住宿床位达到1.5万张以上。
(四)开拓远程客源市场。在鼓励和支持各旅游企业做好自身个性化宣传的基础上,加大“杜尔伯特”整体形象对外宣传力度,努力提升杜尔伯特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与龙江西部旅游线路上各地市的合作,推出我县特色旅游项目,融入到“西部线”之中,不断增强“龙江西部旅游线路”的吸引力。借助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三座城市机场和我县的便利交通条件,加强与国内外各大旅行社合作,开发远程客源,逐步形成旅游业远端客源市场。
(五)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围绕提升旅游业效益和就业吸附率, 突出旅游业六大要素,整合全县旅游组建杜尔伯特旅游集团公司,改革体制、机制,打造效益型旅游产业。加强旅游企业及从业人员的管理与培训,针对国内、国际客源市场,培养高水平工作人员,提高旅游接待的国际化水平。
三、建设生态名县
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不断完善体制机制,积极发展生态主导型经济,着力优化生态环境,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加快形成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县。
(一)优化自然生态。按照全县林草水生态治理五年规划,通过造林、种草、引水、治土等综合措施,全面改善自然环境,实现全县除基本农田外,林草水全覆盖的目标。加大植树造林和村屯绿化力度,加强西北风口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建设,以主干公路和旅游景区周边为重点,全面完成村屯、道路绿化,形成“网格、廊带、条块”相结合的林业生态系统。调整林业结构,大力发展经济林、种苗、林药等林产业,加强林木资源管理,全力控制火灾、病虫害及偷盗林木现象,巩固造林成果。到2015年,完成造林3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5.5%,村屯、道路可及区域绿化率达到100%,实现宜林地域森林全覆盖。不断强化草原、湿地等自然资源的建设和保护,推进盐碱地、沙化耕地、退化草场的植被改良和恢复,采取依法禁牧、围栏育草、人工种草等措施,保护草原生态。到2015年,改良草原面积100万亩、治理“三化”草原28万亩,使草原植被覆盖度达到80%以上,群落中优良牧草占有率达到75%以上,实现宜草地域草原全覆盖。健全完善湿地长效补水机制,适时开展退耕还湿和生态移民。制定水利发展规划,加强“一江两河”工程建设,实施连环湖流域生态治理工程,加强水岸环境治理,大力推进水系连通工程建设,境内水域实现湖泊水系连通、水体自然流动、水质更加优良。到2015年,完成适宜恢复水生态盐碱地治理9.85万亩,年引水能力达到3.3亿立方米,全县水域面积恢复到205万亩左右,实现宜水地域水面全覆盖。加强以取土坑场为重点的土地生态治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植被覆盖率。到2015年,完成主要公路两侧和旅游景区周边及居民点附近的取土坑综合治理55处、面积1680亩,治理后土地利用率或植被覆盖率达到85%以上。通过对全县林草水、风沙碱的全面综合治理,建成多样性、高品质、可持续的自然生态环境系统。
(二)推进节能减排。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发展。发展清洁生产和低碳经济,促进牧业、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在工业园区实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打造生态工业园区。重点强化节能减排,全面推行节水、节能、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领域节能,加强公共机构节能,建设节约型社会。落实减排目标责任制,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加大居民生活和医疗卫生污水、垃圾的处理力度,有效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加快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三)加强环境管理。坚决贯彻执行《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生态审计办法》,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健全环境监管体系。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保障群众身体健康。加大环境基础设施投入,提高污染防治水平。加强对当奈湿地、连环湖温泉景区、龙虎泡饮用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区执法监察,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全面提升管理水平。着力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开展农村面源污染防治,解决畜禽养殖污染,广泛开展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创建活动。加强全民教育,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实施“生态家园”建设工程,倡导“绿色消费”和清洁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努力营造创建国家生态县的良好氛围。
第五章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坚持现代农业发展方向,以保障实施千亿斤粮食工程为重点,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加快农业功能由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向具有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转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2015年,农业总产值达到55亿元,年均增长10.7%。
一、加强粮食生产
坚持“抓粮食保安全、抓饲料保畜牧、抓绿色增效益”的发展思路,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到2015年,全县粮、经、饲比例调整到3:2:5。基本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到90万亩,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0万亩、饲草饲料种植面积100万亩。粮食总产达到20亿斤。加快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建立绿特色食品规模化生产基地,整合品牌,打造名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到2015年,创建国家、省级绿色、有机食品名牌20个。
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不断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切实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到2015年,旱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20万亩。加强抗旱水源工程建设,水源井机改电程度达到50%以上。按照“水田适宜地块全开发”目标,加快沿江水田灌区工程配套改造建设进程,全面加快以沿江优质水稻产业带建设为中心的水田生产,到2015年,全面实行大棚育秧和机械化作业,基本实现水田生产全程标准化,水田面积要达到40万亩。加固“一江两河”堤防工程,建设高标准防灾减灾工程体系;完善农村微型水利设施,拓展水利惠民服务领域。
三、加快设施农业发展
大力发展棚室经济,推动耕地产出率向高效转变,利用三年时间,建设温室和大棚38000栋,打造连环湖万亩旅游观光采摘基地。加快推进旅游观光农业建设,使旅游观光农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真正实现农业功能提升和效益提高。围绕“三区”、“两带”、“八大景点”,打造点、线、面相结合,农、林、草于一体的旅游观光农业新格局。到2015年,建设旅游观光农业园区21处、发展旅游观光农业项目30个。
四、健全农业服务体系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建设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普及标准化生产技术,切实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突出技术指导服务,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完善农业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全面提升农业信息服务功能。加快农机化建设,切实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到2015年,现代农业机械装备合作社达到40个,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
五、提升产业化水平
全面推广“龙头+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密切地企关系,培育壮大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扩大农产品基地建设规模,增加订单农业面积,全面提高农业效益。到2015年,引进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10个、订单农作物生产面积达到70万亩。加快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达到266个。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建立土地收购储备中心,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六、加快水产业发展
加快发展以绿色有机渔业、生态渔业、休闲渔业为主的特色水产业,优化渔业产业和产品结构。积极推广应用养殖新技术,引进开发名特优新水产品种,打造龙江及全国特色水产品生产基地。积极引进、建设渔品精深加工企业,实现渔业产业化。到2015年,水产品产量达到3.2万吨。
七、积极推进扶贫开发
坚持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公路、新能源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到2015年,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33处,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85%以上,升级改造农村公路420公里,农村新能源应用率达到45%。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大幅提高新农村建设标准和档次。强化多渠道、多层次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注入内在、持久的动力。
第六章 推进新型工业化
按照新型工业化发展思路,以项目建设为核心,以选商引资和承接产业梯度转移为抓手,加速优势产业扩张,提升传统产业素质,加快新兴产业崛起,全力打造三大核心基地和一个样板园区——全球最大婴幼儿配方奶粉加工基地、黑龙江省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和新能源开发基地、省级样板工业园区,努力推进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高碳型向低碳型转变,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全面推进。到2015年末,地方工业实现增加值61亿元,达到“十一五”末期的2.3倍,规模以上企业总数达到50家。
一、大力发展优势产业
科学整合现有的区位、土地、政策、物流等优势工业资源,围绕乳业产业链条延伸,完成伊利六期建设,争取更多的裂变项目,形成规模优势。深度挖掘加工企业产能空间,加快企业技改创新,推动乳品加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集约发展的产业集群。强化品牌培育,创建杜尔伯特乳业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切实增强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规划建设伊利乳品工业园,给予企业更大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助力企业做大做强,稳固其全国乳业加工企业旗舰地位,把我县打造成全球最大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加工基地。2015年,全县乳品加工业实现增加值32亿元,年均增长35%以上。
二、着力提升传统产业
坚持市场导向、企业主体、政府引导,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和现代产业集群,推动传统产业实现创新能力、发展后劲、品牌效应、集聚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明显提升。
(一)苇草产品加工业。充分利用丰富的苇草资源优势,以海达纸业为龙头,采用现代技术和传统工艺相结合的方式,壮大传统产业,开发特色产品,抓好9.5万吨纸浆改造项目,提高苇草加工能力,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增强企业竞争力。2015年,全县苇草加工业实现增加值4.8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
(二)农副产品加工业。依托伊利饲料、隆舜米业、龙泰农业等企业,大力发展稻谷、杂粮、杂豆加工业,要积极引进大型粮食加工项目,开发优势产品,打造知名品牌,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增强产业优势。2015年,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业实现增加值4.1亿元,年均增长35%以上。
(三)畜产品加工业。依托牛、鹅(鸭)、狐貉等资源优势,不断壮大以合隆羽绒、馋神食品为龙头的畜产品加工业,积极引进5万头肉牛加工项目、5万头生猪屠宰加工项目及骨、血、脏器附属产品加工企业,延长畜牧产品加工产业链,扩大产业优势。2015年,全县畜产品加工业实现增加值3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
(四)食品饮品加工业。以隆瑞食品、达尔罕酒业、泰康老窖等企业为基础,积极引进食品饮品项目,同时引导企业连大靠强,不断壮大规模,依托绿色特色农副产品,增加新项目、开发新产品,走规模化、集团化发展道路。2015年,全县食品饮品加工业实现增加值1亿元,年均增长75%以上。
三、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着眼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打造一批产业特征明显、产业集聚度高、辐射带动作用大的高科技特色产业集群,努力实现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
(一)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开发、新材料制造、生物制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支持瑞好集团实施“中丹”风力发电项目,完成瑞好新能源产业园建设,将风能开发利用打造成我县新能源开发的知名品牌。积极开发地热资源,巩固和壮大温泉旅游产业,开发温泉供热、温泉大棚等项目,将地热经济做大做强。深度开发太阳能、生物质能、沼气等新型能,走清洁生产、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道路,打造黑龙江省新能源开发基地,建成全省新型能源产业先进县。2015年,全县新能源产业实现增加值12亿元,年均增长120%。
(二)化工建材加工业。以联塑公司为龙头,围绕大庆油田,发展配套产业,引建新型化工项目,形成依托大庆、辐射全国的化工建材产业。2015年,全县化工建材加工业实现增加值3亿元,年均增长40%以上。
(三)高端装备制造业。以顺力机械锻造、津威工贸、众兴石油等企业为龙头,以大庆油田为依托,扶强壮大龙头企业,引建机械加工项目,做强装备制造业。2015年,全县装备制造加工业实现增加值4亿元,年均增长60%以上。
(四)生物制药。依托丰富的中草药资源,扶强扶壮以牧源药业为主的药材加工企业。深度开发蒙医蒙药文化,积极引进中药饮品、中成药、蒙药、生物制药等项目,做强药品加工业。2015年,全县药品加工业实现增加值1亿元,年均增长60%以上。
四、提升园区功能和档次
完成园区控详规划,准确定位园区功能和发展方向,全力推进六大加工区和两个创业园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强项目承载能力,完成园区办公楼建设,实现园区集中供热、集中供水、集中排污。开展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率。“十二五”期间完成园区开发建设面积4.25平方公里,入区企业达到51家,2015年,园区产值达到140亿元,建成省级样板工业园区。
第七章 提升壮大现代服务业
把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优化提升传统服务业,创新发展新兴服务业,扶持做强生产性服务业,不断扩张总量、提升层次,构筑以商贸服务业为基础,以物流、金融、文化、信息、服务外包为主导的发达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
一、全力提升商贸服务业
以连锁经营为方向,加快对现有商场升级改造,规划建设高档购物广场和品牌购物步行街,打造全县核心商业板块;整合市场资源,调整市场定位,结合城市建设整体规划,规划建设粮食、狐貉皮张交易等专业市场,形成流通企业集群商圈;依托泰客隆配送中心,推进中型超市进乡镇(场),小型超市进社区(村、屯),强化商业服务功能。通过打造三个层次的商贸服务网络,进一步优化商贸空间布局,构筑商贸流通新体系。2015年,全县商贸流通业力争实现增加值3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
二、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充分发挥哈齐高铁、萨尔图机场、公路、水运等交通优势,适应经济发展和新城建设需要,在德力戈尔工业园区组建物流中心。整合现有铁路专用线、货场、仓储、货物联运服务站等传统物流资源,鼓励小型物流企业做大做强,组建泰康物流中心。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和信息平台建设,用信息技术优化运输、仓储、市场等资源配置,推动要素集聚,培育和完善立足杜尔伯特、配套哈大齐、连接东三省的现代物流网络。2015年,全县物流业实现营业收入15亿元,年均增长35%以上。
三、不断完善金融服务业
强化金融对现代经济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大力引进金融投资机构,丰富市场主体。推进信合体制改革,加快金融产品和信贷模式创新,健全服务体系,加速金融与经济的深度融合。规范发展保险业,扩展保险覆盖面。探索发展中小企业和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增强为企业和农业融资服务能力。2015年,金融业力争实现增加值1.5亿元,年均增长24.5%以上。
四、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精准把握文化产业定位,深度发掘历史、人文和饮食等特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蒙古四胡音乐”等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开发民族赛马、民族歌舞、民俗演绎、渔猎等文化娱乐项目,丰富民族特色餐饮项目,创建杜尔伯特文化品牌,推动文化产业素质的全面提升,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商贸的深度融合和良性互动发展。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1.6%以上。
五、增强信息服务能力
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完善通信、计算机、广播电视等基础网络,加速推进“三网合一”。深度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推进各类技术服务平台优化升级,发展壮大一批信息服务龙头企业,为现代工业提供配套的信息、研发、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积极探索工业、商贸、物流、城管、旅游休闲五大板块的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推进信息服务业的产业化、集约化和现代化。2015年,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以上。
六、探索发展服务外包业
将服务外包业作为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按照“集聚发展、错位竞争”的思路,找准我县在服务外包产业链上的定位,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引建龙头企业,加强人才支撑体系建设,形成独具特色的服务外包产业群体,构筑资源效益最大化的服务外包产业结构新框架。2015年,服务外包企业达到3家,接包合同执行额达到2亿元。
第八章 加快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把城市建设作为改善人民生活环境、提升城市价值和品位、增强城市竞争力和辐射力的重要支撑,按照“生态、自然、现代、宜居”的滨水生态城市建设方向,科学编制规划,加快建设步伐,打牢市政基础,加速推进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承载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一、高起点规划引领城市发展
突出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先导和统筹作用,遵循国家中小城市建设标准,瞄准国内最前沿和国际化水准,谋划城市长远发展。按照“人水共融、城湖共生”城市建设思路,对城关镇进行全方位策划设计,形成以打造精品城市元素为点,以城北老区、城南新区和工业园区“三区联建”为线,以围绕“三湖”建设滨湖新城为面,总体规划、控详规划和专业规划有机结合的滨水生态城市规划体系。
二、高标准建设塑造城市风貌
加快基础设施和功能项目建设,强化住房保障,全面优化生产生活环境,塑造城市特色风格,大幅提升城市承载能力。
(一)拉大城市框架。坚持把县城改造建设作为推进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重中之重,围绕天湖、南湖和东湖,全力推进城北老区改造升级、城南新区建设和铁东新城打造。拉大城市框架、拓展城市空间、完善城市功能、丰富城市内涵,着力打造充满活力、生态宜居、风貌独具、产业聚集的滨湖新城。到2015年,城市建成区面积可达13.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10万人。
(二)完善城市功能。规划城市集中供热二期、三期工程,完成50栋旧楼供热管线改造,政府集中供热面积可达400万平方米。建设城南供水厂,完善城区供水管网,全面提高供水质量;建设12万立方米天然气储备站一座,铺设供气管网65公里,居民住宅实现天然气入户1.8万户。实施雨污分离工程,新建改造污水管网26公里,完善城市污水管网体系。合理布局市政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城市服务功能。
(三)发展城市交通。完成哈齐客运专线建设,升级改造哈萨尔路、思歌腾路、乌兰图雅街、塔拉街和阿尔善南北路,打通乌尔善路、乙二路和阿木尔街,构建起以“三纵三横”主干道为框架,以12条辅路为补充的通达城市交通服务网,合理设置停车场所,积极发展城际旅客运输和物流中转配送。规范城市出租,开通城市公交,科学规划公交线路,合理设置等候站点,方便群众安全出行。
(四)塑造城市风貌。注重城市形象设计,突出蒙古族文化元素,打造一批亮点工程,重点抓好天湖公园、综合体育馆休闲广场等项目建设。注重城市个性塑造,重点构建沿路、临街、环湖绿色长廊、生态园林、休闲广场、景观小品,打造“一区一品、一街一景”的城市风貌。继续推进安居工程建设,基本消灭城中村和平房区,全面完成旧楼“穿衣戴帽”工程。
三、高效能管理提升城市文明
(一)完善管理体制。坚持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理顺职能,健全机构,提高效能,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城市管理格局。强化政府管理职能,加快完善城市管理法规和办法,依法管理,依法监督,提高法制化管理水平。
(二)提高管理效能。实施“大城管”战略,扩大联网范围,拓展系统功能,实现网格化、信息化、数字化管理。加快装备配备更新,逐步实现环卫作业机械化。规范现有物业公司经营行为,引进理念新、规模大、实力强的物业企业进驻我县,为居民提供安全、优质、便捷的物业服务。
(三)加强综合整治。提高综合执法能力,建立城管、公安、交通、工商等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继续推进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净化、畅通工程,进一步优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
四、高规格统筹促进区域繁荣
(一)坚持城乡规划一体化。立足自然禀赋和区位优势,突出人文底蕴和产业支撑,统一编制区域总体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实现乡村与集镇、小城镇与城市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机衔接,着力构建“宜居、宜业、宜游”的城乡规划体系。
(二)坚持城乡建设一体化。围绕“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生态良好”的城乡发展目标,强化村镇基础设施功能配套,加快水、电、气、讯、路等设施建设;完善城乡综合服务体系,发展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基本完成农村泥草房改造,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城乡统筹建设格局。以环湖旅游路建设为牵动,构建“三通一网”交通体系,完善城乡交通网络功能。
(三)坚持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依托县城中心辐射力和带动力,立足五大经济发展带,统筹规划、统筹创建、统筹发展,打造一批区域经济增长极,提升城乡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功能,优化城乡经济结构,加强农村市场培育,加速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
第九章 深化改革开放
一、继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一)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合理界定政府职责范围,加快建设法治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设行政服务中心,提高行政效能。推进政务公开,完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打造阳光政府。坚持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健全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完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提高政府公信力。
(二)深化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支持、引导其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区别性质和职能、合理分类,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继续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重新界定职能,参照公务员法进行管理;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实行政事分开,进行资源整合,以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为重点,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开发经营类事业单位,实施转企改制,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企业化管理。
(三)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强公共财政管理,把更多的财政资源用于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继续深化预算编制制度改革,提高预算的规范性和透明度。严格预算执行审计,提高预算执行的严肃性。深化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健全和完善非税收入管理机制。
(四)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改进和完善政府投资决策规则和程序,推进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投资管理制度。加强对非政府投资项目管理,避免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组建担保公司,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建设诚信体系,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五)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新模式,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健全责任、制度、考核、监管、服务等体系建设,优化国有资产配置,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六)增强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建立健全激励与保障机制,鼓励全民创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在工业园区建立民营经济园。“十二五”期间,非公经济年均增长30%。
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一)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提升产业集聚区和工业园区载体功能,超前谋划储备上下游产业链项目,完善招商政策,优化投资环境,增强投资吸引力。更新招商理念,依托资源、产业基础、人才、技术等优势,重点引进具有领先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优势的高水平项目,力争实现引进全国500强企业2家,力争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0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20个。坚决杜绝引进国家政策严格限制项目及高能耗、高污染落后淘汰项目。
(二)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进出口结构,培育壮大外向型龙头企业,加快建设农副产品和地方工业产品出口产业基地,积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全面提升对外贸易规模和效益。加强与大连、满洲里、黑河、绥芬河等口岸城市的联系,努力开辟多层次、宽领域国际交流通道。加快外资利用步伐,鼓励外资投入新能源产业等领域。2015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3200万美元、年均增长20%以上。
三、强化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坚持“科技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把创新作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灵魂,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向科技先导、人才引领转型。
(一)推动科技创新。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的中心环节,建设高校成果转化基地,推进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2015年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0%以上。
(二)引进培育人才。紧紧抓住人才引进、培养、使用三个环节,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积极开展“人才引进名校行”活动,从国家“211”工程前50所高等院校及中央民族大学中规划引进专业技术水平较强、发展潜力较好的优秀本科以上毕业生200名。强化人才培养,实施“百千人才骨干培养工程”,重点培养100名县级行业领军人才,着力建设1000名中青年优秀技术骨干为主的县级创新团队,到2015年,全县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5161人,年均增长3.4%,基本满足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十章 改善民计民生
坚持以人为本,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计民生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公共财政民生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努力使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人民生活向更加宽裕的小康迈进。
一、促进扩大就业
加快构建保障有力的就业体系,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就业,以大项目实施扩大就业,以鼓励自主创业带动就业。“十二五”期间,年均新增城镇就业26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二、强化社会保障
深入推进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提标扩面,保持“五险”安全运行。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0%。实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实现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新农合“三网合一”,逐步建立起全县城乡统一的医疗保障体制。保持低保应保尽保,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挥公办养老机构引领作用,鼓励扶持民办养老机构,建成县中心敬老院、老年公寓,构建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
三、推进安居工程
加大保障性安居住房建设,建设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积极发展公共租赁房。“十二五”期间,基本完成农村泥草房和城镇棚户区改造任务。
四、发展均衡教育
转变教育发展方式,调整和优化学校布局结构,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公平发展。推进学前教育普及化。编制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规划,新建幼儿园12所,学前三年受教育率达到80%。整合教育资源,撤并村级教学点25个、乡镇中学10所,集中在县城建设初级中学4所,实现全县初中集中办学,做到“乡级办小学、县级办初中”。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建成标准化学校21所,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达标率达到80%以上。不断提升“两基”水平,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全面完成校舍安全工程。推进高中教育优质化。扩大高中教育规模,毛入学率达到80%以上,高中教育达到省普通高中达标校标准,争创省级示范性高中。突出民族教育特色,提高民族教育办学水平,形成梯次有序衔接的民族教学体系,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双语”的比例达到98%,争取蒙古族高考生降分投档政策向加分录取转变。加强职业教育学校建设,巩固提高县职教中心“省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建设成果。重视特殊教育,“三残”儿童入学率达到9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启动幼儿教师五年培养计划,实现全县优质师资公平流动调配,师资水平大幅提升。
五、加强医疗卫生服务
以保障人的健康为中心,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发展的步伐,全面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实施补偿合理、运行稳定的基本药物制度,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大力实施计划免疫,国家免疫规划内疫苗接种率达到98%以上。加强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以强化县人民医院建设为重点,以发展中蒙医药为特色,组建医疗集团,整合医疗资源。改善现有医院条件,加快形成优势特色专科,打造二级医院1小时服务圈。巩固三级医疗卫生网络,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室)全部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强医疗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医学人才,提升诊疗技术水平,力争“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
六、强化人口管理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实现计划生育服务站规范化建设,县站建设达到省级标准,乡站建设达到市级标准,村级服务室规范化建设率达到100%。兑现独生子女奖励政策,改善出生人口素质,人口出生率控制在9‰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第十一章 构建文明社会
一、保障公共安全
加强人民调节各项保障措施和基础建设,深入开展“六五”普法,不断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加快依法治县进程。加大源头治理和基础防范性工作,完善城镇报警与监控系统建设。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遏制较大事故,杜绝重大事故,建设平安杜尔伯特。到2015年,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3以内。
二、维护民族团结宗教和谐
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积极引导和发动全县各族人民群众投入县域经济社会建设,大力扶持少数民族村屯发展,切实维护民族群众利益,保障各族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牢固树立宗教关系和谐理念,进一步提高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能力和水平,建成富裕正洁寺,充分发挥民族宗教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三、繁荣民族文化
深入挖掘、整理、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力度,建设县蒙古族四胡展厅和传习馆,在蒙古族中小学开设民族歌舞器乐课程,加快推进民族文化产业化。完善文化基础设施,高标准建设完成县图书馆、文化馆和职工文化活动中心项目,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90%行政村和所有社区建成正常开展活动的文化室。推进县歌舞团等文化团体转企改制,打造杜尔伯特品牌歌舞节目,定期开展商业演出,提高市场化演出水平,大幅提升民族文化在全省、全国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加强文化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推进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工程,实现县蒙汉语电视节目全覆盖。
四、发展体育事业
大力发展民族体育,高水平举办那达慕大会等文体活动,打响民族体育项目品牌。加强体育基地县建设,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全力打造10项品牌活动。充分发挥“雪炭工程”综合体育馆作用,改造县文化体育广场,加强城乡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和居民小区体育设施建设,全县体育人口达到45%以上,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五、加强社会建设
大力推进社会建设,实施“五个推进”工程,深入开展“五和”社区创建活动,加强社区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营造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区环境。在全县范围内设立群众工作站,发挥群众工作站“便民、利民、为民”的服务功能,提高社会和谐度。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老龄委、革命老区促进会等社会团体的作用,积极整合社会各种力量,共同推进社会建设。
六、倡导精神文明
加强理想信念和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建立完善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大力开展生理、心理等知识科普教育,使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家喻户晓,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人心。深化创建文明乡镇、文明社区等各级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设活动。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突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深入“双拥”和军民共建活动,促进社会和谐向上,巩固全国文明县城创建成果。
第十二章 保障措施
规划是政府全面履行职能、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依据和手段。要确立总体规划的权威地位,强化规划的导向作用,明确实施主体,创新推进机制,切实加强规划的实施保障。
一、组织保障
“十二五”规划是指导我县今后五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全县各级各方面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把认识统一到全党抓发展、中心抓经济、重点抓项目上来,按照层级管理、各负其责的原则,建立完善规划实施管理责任制,采取超常措施,深入营造开明开放的政策环境、公正文明的法制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动员和组织多方力量积极主动地参与规划的贯彻实施。
二、政策引导
国家民族政策和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扩大内需及我省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等一系列政策,为我县大发展、快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要全面细致地掌握政策走向,深入研究、认真梳理、及时对接,用足用活上级政策,努力用政策破解规划实施中的难题。
三、项目带动
重视重大项目在规划实施中的作用,加强项目策划、开发、储备和建设力度,建立健全项目不断生成、滚动发展、有序推进的长效机制。要继续实行重点项目领导包保、责任部门牵头、相关部门推进的联动工作机制,做到领导、部门层层有任务,人人有责任,一级抓一级,一抓到底,要制定奖惩措施,奖优罚劣,充分调动各部门、各单位及全社会的积极性,共同为经济社会发展献策出力。
四、资金支撑
积极打造结构合理、后劲充足的财源格局,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完善公共财政体系,调整支出结构,保障社会民生、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支出,鼓励社会投资向支撑规划实施的关键领域聚集。充分发挥政府的桥梁纽带作用,深化银企合作,扩大外引内联,支持企业拓宽融资渠道。鼓励民间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产业发展、公益事业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十二五”时期,我们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肩负的任务光荣而艰巨。让我们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为实现“十二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