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办规划】大庆市社会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时间:2023-05-07 10:20:03 来源:网友投稿

大庆市社会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为加快大庆社会事业科学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大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提前五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依据《大庆市国民经济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府办规划】大庆市社会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供大家参考。

【府办规划】大庆市社会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大庆市社会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为加快大庆社会事业科学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大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提前五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依据《大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现实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十一五”期间,大庆社会事业发展简要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大庆开拓创新、奋发进取,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行的五年;也是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困难和挑战,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的五年。经过努力,大庆社会事业领域“十一五”预期目标全面完成,大庆社会事业发展正处于快速进步期。

(一)科技创新能力基础愈发坚实一是高新技术产业迅速成长。高新区已成为我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截至2010年末,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000亿元,实现增加值280亿元。全市累计实施省级以上火炬计划项目194项,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已发展到455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0家。二是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引进建设高等院校8所,引进培育科研院所及分支机构81家,拥有省部级以上检测中心10个、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5个、中试基地4个、重点实验室43个、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8家,全市科技人员达到11.5万人。争取国家级项目105项,省级项目226项。全市已累计取得专利授权8600件,其中发明专利占17%。三是农业科技示范作用充分显现。“十一五”以来,累计实施各级星火计划项目145项,其中国家级13项,省级38项。向上争取资金共2200万元。加快了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的推广应用,建设农业技术和品种推广示范基地15个。四是民营科技企业迅猛发展。到2010年末,经过引导、扶持,全市民营科技企业已发展到1435家。全市民营科技企业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32家,产值超千万元的企业有125家。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近236亿元。民营科技企业中科技人员总数已达19500人,占企业职工总数的30%以上。

(二)公共教育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一是学前教育普及步伐明显加快。全市公办园发展到139所,约占全省公办园总数的1/5。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达到77%,比全省平均数高出33.6个百分点。二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效显著。新建学校12所,改扩建243所,撤并326所,义务教育学校由2005年的947所调整到633所,市区标准化率达到95%。三是普通高中教育水平大幅提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7.8%,比2005年提高39.2个百分点,全市基本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新创省级示范高中3所,全市省级示范高中发展到13所,占高中总数的43.3%。高考成绩连续9年保持全省领先。四是职业教育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全市职业教育在校生近4万人,比2005年增加1万多人。大庆职业学院晋升为国家重点职业学院,创国家重点中职学校6所,省重点中职学校4所。五是高校创新服务能力日益增强。驻庆高校发展到8所,在校生规模达到6.7万人,城市每万人口拥有高等教育在校生达到239人。六是素质教育深入推进。坚持以德为先,立德树人,突出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教育,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格局。七是教育公平迈出坚实步伐。完善了扶困助学体系,严格落实国家省市助学政策,累计投入助学资金9204.72万元,惠及11.83万人次。

(三)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一是城市医疗卫生发展迅速。新建市中医医院、油田总医院住院三部、市第二医院和市第五医院综合门诊楼,建设8大医疗特色中心,3所市级医院晋升三级甲等医院,8所医院成为哈医大等院校附属或教学医院,17所医院被评为百姓放心满意医院。二是农村卫生水平明显提高。率先在全省全面建立新农合制度,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68%,农民就医得到有效保障。三是社区卫生满足居民需求。新建1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达149个,初步建立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我市三级医院领办社区模式被卫生部在全国推广。四是公共卫生能力明显提升。健全疾病防控机制,有效防控艾滋病、结核病、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传染病。五是科研教育成果喜获丰收。完成医学科研1500多项,其中获市级科技进步奖338项、省级126项、国家级6项。六是卫生人才队伍逐步壮大。全市现有卫生技术人员18665人,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为5.07,其中正高职595名,副高职1983名,分别是“十五”期末的2.37倍和2倍。七是居民健康指标明显改善。全市孕产妇死亡率由2005年的19.83/10万下降到2010年14.77/10万,婴儿死亡率由9.71‰下降到9.16‰,人均期望寿命由2005年的73.4岁提高到75.4岁,高于全国、全省人均期望寿命。

(四)文化事业发展走在全省前列一是重大文化设施布局进一步优化。大庆歌剧院、图书馆、博物馆、铁人纪念馆等市级公益文化设施陆续完工并相继投入使用。初步构建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二是文化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大庆新闻传媒集团、大庆文化集团相继挂牌。大庆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在全省率先启动,文化产业发展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三是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实施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五大文化惠民工程,“大庆之冬”、“激情之夏”等五大品牌群众文化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参与更加广泛。四是文化艺术精品纷呈。创排创作了《铁人轶事》、《鹤鸣湖》等话剧、舞蹈、小说、版画等艺术精品,并多次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舞蹈“荷花奖”和省政府“文艺精品工程”奖等国家、省最高奖项。五是文物保护工作效果显著。认定保护文化遗产、遗址和文物保护单位425处,1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国家和省级名录。六是文化市场规范繁荣。通过开展“扫黄打非”、“净网”等专项整治行动,构建文化企业信用档案和文化市场信用制度等文化市场管理信息网络,依法加强市场监管,促进了文化市场的规范繁荣。七是广播电视监管卓有成效。加强广播电视节目的监督和管理,加强安全播出工作,致力于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有效地改善了无线发射台、转播台设备老化的状况。八是文化体制改革纵深推进。整合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三局职能,成立市文广新局;组建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更加顺畅;整合市歌舞剧院话剧院、电影公司、书画院和四县专业院团优良资产,组建了大庆文化集团。九是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开展。大庆歌剧院加入中国北方剧院演出联盟,成功举办三届中国(大庆)湿地文化节和首届大庆文博会,话剧《铁人轶事》、舞剧《鹤鸣湖》作为建国60周年献礼剧目进京演出,歌舞秀《经典永恒》等精品在全国各地巡演800多场次。

(五)体育事业发展显现可喜局面一是群众体育有了新进步。体育人口达到106.6万人,约占全市人口的39%,人均占有健身场地1.138平方米,单项协会发展到30多个,体育俱乐部120多个,建成全民健身广场、晨、晚练指导站1000余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达到1400多人。圆满完成北京奥运会和大冬会火炬传递任务。二是竞技体育有了新突破。“十一五”期间,我市共获得国际比赛金牌15枚、银牌5枚、铜牌7枚;获全国比赛金牌62枚、银牌41枚、铜牌28枚;省级比赛金牌752.5枚、银牌490.25枚、铜牌365枚。涌现出曹磊、宋兴宇、侯凯等一批优秀运动员,实现了我市运动员在奥运会和全运会上金牌零的突破。三是体育产业有了新发展。着眼于“打造品牌,发展本体,服务社会”的理念,努力提高体育产业的规模和效益,成功实现了体育彩票由省管到市管的转制,成立了大庆体彩中心,发行体育彩票12.85亿元。

(六)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快速发展一是人才队伍逐步优化。制定优惠人才引进、培养和选拔政策,积极引进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建立健全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评价、任用和激励机制。二是劳动关系调整机制日趋完善。劳动合同签订率明显提高,在岗职工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6%以上。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工资支付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清欠率达100%。三是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完善。就业政策惠及民生,实现新就业21.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控制在4.0%以内。四是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逐步扩大。基金收入持续攀升,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全市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参保人数分别达25.53万人、74.77万人、20.92万人、31.94万人和22.05万人。五是劳动保障维权建设取得新进展。劳动保障监察成效显著,队伍建设不断增强,维权力度不断加大,累计收缴农民工工资保障金3.6亿元,追回拖欠农民工工资0.9亿余元。

(七)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健康发展一是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2006年以来,全市总和生育率始终保持在1.3-1.4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7.5‰以内,2010年末,全市总人口为290.45万人。二是人口健康素质提高。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不断发展、妇幼保健工作进一步加强,2010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了75.4岁,婴儿死亡率9.16‰。三是人口年龄结构趋于老化。2010年全市65岁以上老人为201078人,占总人口比例为6.92%,比2000年增加了2.54个百分点,已接近人口老龄化临界值。四是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日趋完善。“十一五”期间基本落实了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独生子女父母退休时加发退休费标准的5%退休金(或不低于3000元的一次性奖励)等奖励政策。农村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兑现率达100%。独生子女父母一次性养老补助也得到有效落实。五是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一盘棋”机制初步形成。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与管理的重点移向社区,形成了政府主导、单位负责、社区服务、群众参与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模式。

(八)民政事业稳步发展。一是社会救助水平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我市以城乡低保救助为核心,以科学、完善、贴近困难群众实际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建立完善城乡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城市“十位一体”、农村“六位一体”的城乡综合救助体系,医疗救助、学业救助等专项救助政策在全省乃至全国处于领先水平,有效解决群众生活困难。二是社区建设稳步推进。全市227个社区全部解决了办公场所,达标率占89%;社区实行居站分设,选聘分开,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全部实行直选,社区普遍建立了居民代表会议制度;有22个党委和政府职能部门的67项工作延伸到社区。三是养老服务得到加强。各街道和社区建立了养老服务工作机构,对市区城市户籍85岁以上老人和低保、低收入困难家庭80岁老人,以及农村90岁以上老人发放了高龄津贴,为全市三无、低保、重点优抚和85周岁以上高龄老人家庭安装了“大庆平安通”,建设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室103个,对民办养老机构实行“星级”和标识管理。四是基层民主建设稳步推进。“十一五”期间,积极推进全市社区建设向农村纵深发展,推进了村民自治和民主管理。全市村务公开面达到100%,规范化程度达到95%以上。五是民间组织管理快速发展。围绕我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需求,积极培育科技、文化、教育、劳动、托老等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商会、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形成了覆盖城乡,门类齐全的社会组织发展格局。六是双拥优抚工作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认真落实抚恤、定补、优待有关双拥优抚政策规定,切实解决好优抚对象生活、医疗、住房困难;全市发放义务兵家庭优待金2000多万元;强化了双拥工作领导机制和工作体系建设,实现了“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七是地名服务工作稳步推进。“十一五”期间,全市共设置各类地名标志25万块,地名标志覆盖率达到90%,并完成县以上行政区域界线827.1公里联检任务。

二、大庆社会事业“十二五”发展面临的机遇与问题

从国际来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社会服务业不断壮大,给大庆社会事业参与全球竞争、提高城市国际竞争力带来难得机遇;从国内来看,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以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到2020年基本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等一系列重大思想和战略部署,为进一步破解难题、突破瓶颈、加快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从区域来看,国家加快推进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批准哈大齐高新技术产业带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对于大庆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次意义重大的历史机遇;从大庆自身来看,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和多年的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大庆经济社会发展已跃上一个新台阶,为下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2010年,大庆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900.1亿元、连续五年保持10%以上增长,地方财政收入(含转移性收入)实现175.5亿元、年均增长20.3%,雄厚的经济基础将为社会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近年来的大庆“三城联创”及“魅力大庆”荣誉称号的获得,给城市留下深厚的文化精神财富,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文化底蕴。按照中央提出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庆将为社会事业若干领域产业发展提供更大空间,政府以人为本的社会事业发展理念,将为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大保障。

近年来我市社会事业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长期受二元经济结构以及政府公共服务缺失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社会事业领域积累了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科技与经济结合还不够紧密,产学研联合不够密切;学前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发展不够均衡;公共文化供给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群众体育活动特色不明显,体育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尚需完善,城乡医疗卫生发展不均衡;社区为老服务内容局限于日常照料、家政服务等普遍性服务,内容有待于丰富;就业供给总量过大和供求错位矛盾仍将长期存在;人口老龄化将带给社会保障体系巨大支付压力,劳动关系趋于复杂化。

第二章 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把大庆建设成“黑龙江省副中心城市”的宏伟目标,把改善民生和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重点,进一步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大重大民生政策的实施力度,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产业,继续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稳步推进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重点的社会领域改革,着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改革成果,促进社会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落实好服务大众、改善民生的社会责任,推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地开展工作,促进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深化各层面改革,积极探索新途径,为社会事业可持续发展打牢基础,积攒后劲。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社会事业发展要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各项工作要有利于人的公平发展、和谐发展和全面发展。

三是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社会事业各项战略安排,要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弱势群体倾斜,要有利于缩小差距、体现公平公正。

四是坚持城乡统筹的原则。在努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同时,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特别关注进城农民工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逐步将进城农民工纳入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范围,使社会事业发展与城市化发展相协调。

五是坚持两手抓的原则。就是要一手抓公益性社会事业、一手抓经营性社会产业;一手抓增加投入、一手抓体制改革,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六是坚持远近结合的原则。既要着眼于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又要着眼于长期发展需求,不仅要解决好短期矛盾,更要建立有利于长期良性运行的体制机制。

三、主要目标

“十二五”期间,大庆市政府将更加关注人的发展,致力于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可持续改善。到2015年,大庆社会事业的发展要做到“均衡”与“优质”的互动与协调,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得到健全并覆盖全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优质化得以全面推进,并切实惠及民生。

——科技方面。到2015年,建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机制完善的开放型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能力明显提高,全市综合科技实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教育方面。到2015年,提前五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市行列。

——卫生方面。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明显提高。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方面。建立健全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比较完善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制度及运行机制,逐步实现充分就业,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扎实,各项改革纵深推进,收入分配合理,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管理服务规范高效。

——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方面。以打造中国北方文化名城为目标,努力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都市文化体系。

——体育方面。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增强我市竞技体育的总体实力,初步建成具有大庆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

——人口和计划生育方面。“十二五”时期,适度低生育水平继续保持稳定,人口健康素质明显提高。总和生育率稳定在1.8左右,人口总量控制在335万以内,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

——民政方面。到“十二五”末,使城乡低保运行更加规范、顺畅,巩固和拓展城乡低保综合救助“城乡一体化”。继续积极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巩固成果,保持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荣誉;大力推进社会福利事业和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

第三章  战略任务

社会事业发展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事业,既是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基本标志,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不可缺的重要条件和手段。必须把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

一、加快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十二五”期间,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是落实厅市科技共商议题,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提高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壮大产业规模,实施科技千百万行动计划,为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二三四五”发展战略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深入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型园区建设

全面落实《黑龙江省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发展规划》,以科技部批准大庆高新区作为东北三省唯一启动并开展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为契机,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突出转型升级跨越,努力打造创新发展优势。到2015年,高新区生产值总达到10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新型商业模式企业、价值链高端企业达到1000家,在孵创新型企业1000家,授权专利数1500项。初步完成规模扩张、产业集聚、功能跃升的目标,建成科技创新引领区、高端产业集聚区、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现代化城市核心区。实现由资源驱动型产业园区向创新驱动型科技园区转变。

一是推进高新区支柱产业研发基地建设。针对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需求,高起点、高标准、高规格建立国家级产业技术研究院,打造区域创新体系中标志性、国际化的创新载体。重点推进国家级石油化工产业科研基地建设;逐步建成国内一流的国家级石油石化装备科研基地;联合共建国家级复合材料科研基地。通过研发基地建设,推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二是打造园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围绕高新区各专业园区及孵化器建设,继续完善大庆高新区科技创业园、归国留学人员创业园、软件园等平台建设,重点推进大庆高新区信息网络公共服务平台、大庆服务外包产业园服务外包支持平台等平台建设,继续推进石油石化软件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石化助剂产品检测测试共享技术服务平台等平台建设,促进大庆市高新区服务平台功能优化,打造一流的创新创业载体,努力实现由资源驱动型产业园区向创新驱动型科技园区转变。

(二)加快推进大庆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建设

围绕“大庆百年油田”建设工程和哈大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建设,依托大庆石油石化、石油装备制造、生物等优势产业,发挥技术优势,以重点技术研发项目为载体,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加快健全技术创新体系,发挥科技支撑作用,着力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完善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到2015年,将大庆建成在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的石油石化产品深加工和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打造黑龙江省特色生物产业基地。

一是推进石油石化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建设。围绕中石油“120万吨/年乙烯改扩建工程”的实施,以国家火炬计划大庆市宏伟石化产业基地和黑龙江省大庆精细化工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为载体,支持地方石化企业快速发展,集中推进聚烯烃、甲基叔丁基醚和醋酸三大产业链发展,大力发展塑料加工、橡胶制品,在延伸吃配上实现突破;在精细化工领域,重点发展化工助剂、催化剂、添加剂等“三剂”产品、油田化学品、新型农药、涂料、食品及饲料添加剂,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建设全国一流的石油石化产品深加工产业基地。

二是推进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以大庆国家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产业化基地为载体,以大庆油田力神泵业有限公司、大庆宏启抽油杆有限公司、大庆大丰油田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主体,发挥民营科技企业市场开拓能力强、运作机制灵活的管理优势,推动与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石油大学等知识载体的产学研合作;利用大庆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产业市场优势和研发优势,引进国内外重点企业、战略性投资者、企业家团队等优势资源,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反应器、换热器、塔器、储运容器、分离、造粒、包装等石化专用设备,同时重点发展含油污水、污油、泥浆的分离、处理和再利用设备,油田节能设备和中水回用设备制造产业。

三是推进大庆生物产业集群建设。借助高新区等现有产业基础和创新资源,大力培育生物产业,提高大庆市生物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建成一批有特色的生物产业重点工程、示范项目和示范区域。重点发展生物农业、生物医药、生物能源、生物制造和生物环保,提高生物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集聚能力,打造黑龙江省特色生物产业基地。规划建设庆南生物材料产业基地,加快建设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推进杏山畜产品深加工科技产业园建设,打造特色生物产业集中区和制高点。

(三)推进大庆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围绕区域优势产业技术进步与创新的需求,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以促进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开放共享和综合集成为重点,努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智力支撑,以高科技项目开发为重点,以创新创业平台和信息服务平台为载体的科技创新体系,支持和推进面向产业、企业的研发创新支撑平台体系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提升区域自主创新和科技服务能力,提高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配套服务能力和工程化技术服务水平,为区域产业技术创新、企业研发活动和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提供有效支撑。

一是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推进生物和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通过促进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在战略层面有效结合,共同突破制约大庆重点行业、重点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促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带动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集成现有各类科技资源向联盟倾斜,通过科技计划委托联盟组织实施省、市技术创新项目,推荐行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入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大对联盟的智力和人才支持,为联盟招才引智、人员培训提供服务。

二是加大对研发机构的支持力度。加大对黑龙江省科学院大庆分院、黑龙江省农产品加工工程技术中心等科技研发平台的支持力度。支持黑龙江省科学院大庆分院合作共建研发机构,开展适合大庆产业发展方向的技术研究;支持黑龙江省农产品加工工程技术中心改善研发条件,协助申报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力争早日获批。

三是推进大庆市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的科技成果展示和发布功能,开发大庆科技创新资源网上共享服务系统,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产权交易活动,增进企业与政府、企业与大学院所、企业与企业间经济合作与技术交流,沟通信息,引进资金、技术、人才,服务于企业,促进大庆市科技经济一体化建设。加快建立健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中介服务平台,实现科技成果和企业终端需求间的市场化对接。

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着力于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均衡公平,着力于特色多样打造优质品牌,着力于项目建设扩大教育投入,深化教育改革,加强重点领域建设,全面推进教育理念、模式、体系、队伍、装备和管理现代化。

一是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实施《大庆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把学前教育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强化公办园主体地位,大力发展公办园,重点改善农村学前教育,积极发展市区学前教育,从根本上解决入园难问题。“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建、改建公办幼儿园400所以上,公办园占幼儿园总数比例达到50%以上,在园幼儿占总数的75%以上。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加大监管和指导力度,分类整治无证办园行为,扶持和提升民办幼儿园400左右。力争到2015年,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以上,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二是均衡发展义务教育。进一步推进标准化建设工程和校舍安全工程,均衡配置教学设备、图书等资源,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提高义务教育学校教育质量。县镇以上义务教育学校全部达到标准化,城乡综合达标率达到90%以上,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99%,全市“双高”、“普九”区域达到100%。

三是优质发展高中教育。实施高中学校提档升级工程,推动高中教育优质、多样、特色发展。推进普通高中达标学校建设,改造提升11所薄弱高中,建设高标准的特色普通高中,更好地满足不同潜质学生发展需要,探索形成示范引领与特色发展并举的高中教育模式。力争到2015年,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高标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再创3所省级示范性高中,每个县有1所省级示范高中,全市省级示范高中发展到16所,市区学生享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比例继续保持在85%以上。强化高中教学管理,完善质量评价体系,深入推进传统教学向现代教学根本性转变,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四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整合市区职教资源,大力引进职教相关机构,规划辟建一个中等职业教育园区,培养规模2万人以上;结合重点产业需求和打造品牌专业,建设一个大型公共实习实训基地,每年实训学生万人次以上;改造提升四县和大同区5个职教中心,扩大办学规模,突出培养服务“三农”实用人才,推动职业教育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到2015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2.5万人以上,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4.5万人以上;打造焊接、旅游、汽修等10个特色品牌,争取3所中职学校跨入国家级示范校行列,4所跨入省级示范校行列;完成各类培训200万人次。

五是双赢发展高等教育。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力争引进2—3所高校。支持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等8所高等院校扩大办学规模,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层次,加强重点专业和学科建设。到2015年,高校在校生规模达到8.5万人以上,高校数量和规模走在全国地级城市前列。突出推动高校与地方深度融合,重点在现代农业、石油化工、生物制药、文化创意、服务外包、康复保健等领域,以及都市文化建设方面,推动地方与高校双赢发展。

六是重视发展继续教育。树立终身教育理念,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建继续教育基地,发挥各类学校和行业培训机构作用,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社区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努力构建开放式终身教育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方便的学习环境,普遍提高市民素质。

七是积极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关注弱势群体教育问题,制定和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补助政策,加大全市低保家庭子女就学资助力度,继续实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同城同策,抓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全面优化特殊教育,以市区正在建设的现代特殊教育中心为牵动,全面改造提升各县特殊教育学校,加快完善社区特殊教育服务功能,形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特教体系。认真落实少数民族政策,支持民族教育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学生享受优质教育。

三、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坚持公共卫生的公益性质,着眼于增强卫生发展活力、提高卫生竞争实力、提升卫生保障能力,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一是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以政府为主导,有序推进,按照公益性方向,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治理机制、运行机制、补偿机制,建立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就医格局。根据诊疗范围和服务功能,在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加快推进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完善绩效工资,实现服务功能和服务模式的转变。继续提高新农合覆盖面和保障水平,人均筹资水平争取达到300元以上。提高住院费用报销比例,统筹区域内住院政策性补偿比例达到70%以上。落实15项重大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促进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二是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改善设施条件,建立起集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卫生应急、采供血、院前急救、健康教育为一体,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卫生应急指挥平台,构建“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防控救治机制,进一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认真落实综合防治措施,加强以艾滋病、结核病、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为重点的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强化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规范化管理,提高免疫接种质量。健全慢病防治网络,做好地方病防治。加强妇幼保健专业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完善母婴保健服务功能。强化公共场所卫生、生活饮用水、学校卫生、妇幼卫生、传染病防治、医疗机构监管。实施市疾控中心生活饮用水标准化检测项目,达到国家106项检测指标要求。完善市120紧急救援中心设施设备,提升院前急救水平。加强市中心血站建设,达到国内同类血站先进水平。

三是加快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借助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哈医大大庆校区等高校资源,逐步建设和完善两个医教研中心;立足市级医院,做大做强八大医疗特色中心;依托市级医院,建设康复医院、肿瘤医院、骨创伤医院和35个市级重点学科。完成市妇女儿童医院、龙南医院门诊楼、红岗区人民医院等建设任务,确保2013年投入使用。全面深化“六个”对接,即三级甲等医院与国际国内名院、三级医院与国内名院名学科、县区级医院与市级医院、乡镇卫生院与县区级医院、社区卫生机构与市县区医院、村级卫生所与乡镇卫生院广泛对接,在学术交流、科研项目合作、新技术引进推广、专家聘用、网络会诊等方面,建立长效的共建合作机制,促进各级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的加速提升。加强基层中医院和中医科建设,做到中医服务网络全覆盖。大力发展社区和农村卫生事业,逐步实现小病不出村,一般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急重病不出市,群众真正享受到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

四是加快基层机构标准化和卫生信息化建设。按照一乡一院、一村一所、一街道一中心的标准,完成12所乡镇卫生院、482个村卫生所、47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完善基层所有医疗卫生机构设备,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在新开发建设的小区和楼盘,同步规划建设配套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房舍和污水污物处理设施。以应用和整合为重点,统筹卫生信息化资源,建立区域卫生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卫生应急管理、新农合管理、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基本药物管理、综合医疗管理、健康档案管理、电子病例管理、卫生行政电子政务等信息网络。实现全市卫生信息联网,搭建起与国内外医院视频网络,方使百姓就医。

五是加快人才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落实《大庆市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的实施意见》,以高层次人才为龙头、基层人才队伍为重点,整体推进“10支人才队伍”建设。在国内建立5个高端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在市内建立1个基层卫生人才培训基地和8个临床实习基地。聘请国内专家讲座带教,选送学科带头人进修学习,培养全国、省内知名专家5-10名。实施“千人培训”计划,每年培训基层卫生技术人员1000人次,使每个县级医疗机构有4-5名学科带头人,每所乡镇卫生院有3-4名技术骨干,每个村有个“明白人”,每个社区有2-3名全科医生。加强市卫生局职工中专内涵建设,建成大庆市卫生学校、市卫生培训中心、卫生执业资格考试中心和卫生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瞄准具有突破前景的项目,加强科技研究,加快成果转化和适宜高新技术引进推广,全面推进医学科技进步,实现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队伍素质的全面提升,实现大病重病不误诊,常见病、多发病解决在基层,市民足不出市就能享受到国内一流的医疗服务。

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和服务能力。

一是打造文化品牌。围绕打造特色鲜明的大庆都市文化体系,创作生产更多主题健康、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群众喜爱的具有我市特色的文艺产品;坚持政府主导,加强地企合作,强化市县互动,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不断提升“激情之夏”、“大庆之冬”、“大地欢歌”、“百湖之夜”、“和谐家园”等5大品牌群众文化活动的影响力;抓好特色群体建设,重点扶持京剧票友群体、剪纸群体、风筝群体、马头琴群体等特色群体;打造版画、纸贴画、剪纸等20个基层特色文化创作基地;采取政策支持、提供舞台、跟踪辅导等措施大力扶持20个有代表性的群众文化团体;以市区25个大广场为重点,办好广场文化,开展广场系列文化活动;打造书香大庆社区、百味人生社区、梨园春秋社区等35个特色社区。

二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成以市级文化设施为骨干,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的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市、县(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面提升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按照国家、省的要求,推进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与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相结合,实现共建共享;继续开展文化下乡、进社区活动,市歌舞剧院、群众艺术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单位,每年开展文化下乡、文化进社区及博物馆、图书馆系列文化服务不少于200场次。

三是发展壮大文博事业,挖掘保护文化遗产。坚定不移地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使我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整体保护;发挥大庆博物馆的优势和“龙头”作用,提高博物馆保管、研究、展示和服务水平,努力使大庆地区博物馆建设整体水平位于全国前列,继续打造东北第四纪古生物化石展,力争获得全国十大精品陈列荣誉;充分发挥文物、历史、博物馆专家的作用,建立文物保护、博物馆科研学术带头人制度。开展一批文物、历史、考古等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促进文物科研和学术交流工作的深层次开展;完成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整理、分类和归档,基本建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

四是繁荣规范文化市场。进一步改进文化市场管理方式,强化服务意识。在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城市建设发展的趋势和布局,制定并进一步完善全市文化市场发展规划,引导全市文化市场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创造良好的市场投资环境,鼓励资本投入到网络、动漫等高新技术与文化结合的项目中来,积极扶持网络游戏、动漫的创作和生产,填补我市文化市场发展空白。推动我市文化市场品牌化经营,引进国内乃至国际知名文化市场品牌,提升我市文化市场的形象和品位;全面探索和实践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的新模式和新思路,积极推进委托乡镇综合文化站协助县(区)文化行政部门开展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及监督工作,建立健全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系。

五是推动广播影视健康发展。继续实施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十二五”期间广播电视无限覆盖率达到98%以上;认真把握和贯彻执行上级部门有关广播电视的宣传口径,指导协调相关部门做好广播电视的新闻宣传工作。用好话语权,把握主动权,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的主渠道作用,不断提高广播影视舆论引导能力;提高广播电视新技术应用水平。推进广播电视中心数字化工程,实现市级广播电视数字化、网络化和播出自动化。

六是促进新闻出版事业繁荣。坚持科学行政、依法行政,努力把握正确的出版导向,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切实加强对出版物市场的监管,做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深化政府职能转变,为我市新闻出版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和市场环境,推进大庆新闻传媒集团化建设, 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其在跨地域、跨媒体、上市融资等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七是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运作,到“十二五”末,基本形成产业规模较大、区域特色鲜明、创新能力较强、文化品位较高、示范园区带动、专业人才集聚、品牌效应明显、创业环境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使文化产业成为我市接续产业新的增长点,做到总量大幅增长,结构持续优化,质量明显提升,园区特色鲜明;结合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资源优势,扶持文艺演出业、文博会展业、艺术培训业、电影发行放映业、艺术品营销业、文化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出版物发行业、印刷复制业等重点类型文化产业发展;把项目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载体,建立文化项目库,筹划、论证、确定好计划投资30亿元的42个项目建设。

五、倾力发展体育事业

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不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增强我市竞技体育的总体实力,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努力创建各种社会力量竞相参与、充满活力的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

一是普及群众体育活动。认真贯彻《全民健身条例》,普及群众性体育活动,提高人民健康素质。加强城乡基础公共体育设施和学校体育设施建设,提高公共体育设施开放程度。健全社会化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发展壮大群众体育骨干队伍。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力争通过五年努力,使我市体育人口数量由目前的106.6万人(约占全市人口39%)增加到126万人(约占全市人口46%),全民健身意识普遍增强,直接参与体育锻炼的人口数量显著增加,健身成为广大市民的自觉习惯;市民体质合格率由78%增加到89.4%,身体素质明显提高;人均健身场地面积从1.138平方米增加到1.5平方米,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全民健身工程覆盖率达到100%,基本解决市民健身场地问题;加强社会体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指导员数量由现在的1400人增加到5000人以上,约占全市人口的2‰,不断满足市民科学健身需求。

二是提高竞技体育水平。以备战省十三届运动会为牵引,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投入模式,完善项目结构布局,保持优势项目,突破潜优势项目,扶持社会办学项目,力争省运动会成绩有所突破。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力争实现四县业余体校有两个以上项目全面与体育运动学校项目接轨。在训人数达到30人以上。完善国家、省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和县品工程建设,建立健全以市体工队为龙头,体育运动学校为重点,县体校为基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为摇篮的四级训练体系。探索和建立体教结合模式,充分调动各级训练队伍的积极性,鼓励有条件的区成立1-2所业余体校,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办法,完善各项竞赛制度,充分发挥竞赛杠杆作用,不断提高组织管理水平,建立裁判员的培训制度,促进体育竞赛社会化,逐步打造2-3个具有大庆特色的品牌项目,推动市运会和主要单项赛事的市场化。

三是壮大体育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形成以体育彩票为龙头,以奥林匹克公园场馆为载体多业并举、多种所有制并存、共同发展的体育产业新格局。培育10-20家较大规模、较高档次的体育健身场所。积极开发竞赛表演市场,每年举办1-2次影响较大的国内外体育赛事。打造1-2个体育赛事品牌,全市电脑体育彩票销售点达到500个,不断提高销售额度。着力扩大体育用品市场,积极培育体育用品生产和销售业,打造大庆本市的体育服装品牌产品,扶持体育零售业的发展。致力培育体育旅游市场,重点对民族体育项目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全面盘活现有场馆资源,使其最大限度发挥作用。

六、大力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

一是实施促进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建立健全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全面落实就业扶持政策, 建立全市一体化人力资源大市场,推进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全面提升城乡劳动者素质,实现优化就业、服务民生的工作目标,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就业的新局面,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011年—2015年均为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二是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社会保障能力。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大社会保险费征缴力度,努力实现应保尽保、应缴尽缴。进一步提高基金使用效能,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建立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确保大中小学新生全员参加城镇医保,完善新农合医疗保险政策,加快医疗、失业保险的市级统筹,促进各类保险制度的有效衔接。到“十二五”末,地方企业养老保险覆盖面达到91%,机关事业养老保险覆盖面达到100%,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99%,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96%,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达到50%。

三是健全劳动关系调整机制,创建和谐劳动关系。推动企业建立职工工资随经济效益调整机制,研究制定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办法,落实最低工资标准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合理拉开收入分配差距,实现公平分配;建立完善工资监控制度和保证金制度,强化工资价位、工资指导线及人工成本信息的导向作用,推进企业职工工资增长机制改革,完善提高薪酬机制。

四是加强劳动保障维权建设,坚持依法行政。进一步完善劳动保障依法行政制度,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网络。强化执法维权,进一步健全完善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排查和权益保障机制。强化普法工作,使广大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维权意识和守法意识明显增强。

七、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

继续保持生育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完善计划生育家庭利导政策体系,促进人口素质的提高。制定有利于女孩健康成长和妇女发展的有关政策,促进社会性别平等,积极应对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

一是稳定低生育水平。“十二五”时期,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保持生育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创新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工作思路和方法,解决影响和制约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完善普惠民生的大人口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将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的投入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实行计划生育家庭优先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二是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坚持以人为本,优先投资于人的发展,大力推行优生优育,促进人口素质的提高。实施“龙江幸福宝贝项目”,提供优生优育指导咨询,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促进婴幼儿早期智力开发,增进家庭幸福。

三是改善人口结构。继续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关爱女孩行动和新农村新家庭计划,标本兼治,采取综合措施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问题。制定有利于女孩健康成长和妇女发展的经济社会政策,促进社会性别平等,逐步消除性别歧视。推进出生实名登记制度及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依法打击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非医学需要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行为。

四是优化人口分布。开展人口功能区规划编制与研究工作,制定人口发展政策和评估指标,与“哈大齐工业走廊”、庆南新城、庆北新城建设相衔接,引导人口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经济发展空间大的区域转移和聚集,使人口分布与经济布局更加协调,人口规模与经济总量相匹配。

五是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围绕计划生育家庭在优生优育、子女成才、抵御风险、生殖健康、家庭致富以及养老保障等六个方面的问题,构建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基本框架。广泛开展惠家工程,实施“计生关怀关爱项目”,使计划生育家庭生育合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进一步规范奖励扶助和特别扶助管理运行机制,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和评估。加大投入,逐步解决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和放弃二胎一次性奖励费及企业职工退休一次性补助3000元等待遇问题。

六是推进人口文化建设。联合宣传、新闻等部门,本着“以人为本、创新思维、整合资源、务实高效、群众参与、因地制宜”的思路,营造人文关爱、积极文明的宣传氛围。继续加强党校、行政院校、团校、中等以上学校人口理论、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教学和培训。推进新型人口文化建设,以“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关爱女孩行动”、新农村新家庭计划等活动为载体,针对不同人群,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

七是提高生殖健康水平。推进优质服务工程,倡导以人为本的优质服务理念。实施“生殖健康促进项目”,立足服务全人口和覆盖生命全过程,提供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提高家庭健康水平。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提供“订单式”的有约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开展创建“四优一满意”服务活动。推进“生殖道感染干预工程”,提高综合防治生殖道感染的能力,形成免费检查,低价位治疗的服务机制。

八是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实施“阳光计生维权项目”,通过开展便民维权服务,提高人口计生文明执法水平,维护育龄群众合法权益。继续争取国债资金和财政专项投入,完善县站为龙头,中心乡镇服务站为骨干,一般乡镇服务站为依托,村服务室为基础,流动服务车为纽带的基础服务网络。实施“强基固本工程”项目和人口和计划生育职业队伍体系建设工程,建立职业标准、教育培训、评估认证和职业拓展等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人口计生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计划生育协会会员、计划生育志愿者的作用。继续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分级管理工作,落实各类所有制形式的企业和事业单位、各种社会组织承担管理计划生育工作的责任。

九是加快信息化建设。坚持走以信息化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的实现科学发展的道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以应用系统建设为主导,以信息资源利用为核心,以数据库建设为重点,初步建立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提高综合服务能力。

八、大力加强民政事业

“十二五”时期,根据国家关于“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标本兼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等各项战略要求,重点实施八项民政工作。

一是大力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低收入家庭综合救助体系,建立居民收入信息核对机制,完善城乡临时救助制度,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建立和完善城乡低保动态管理长效机制。

二是积极推进和谐社区建设。深入开展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创建活动,进一步拓展农村社区建设,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进程,到“十二五”末,全市社区总数预计达到280个,区辖社区80%达到市级和谐社区标准,县域社区60%达到市级和谐社区标准。

三是大力推进社会福利事业。“十二五”期间,建立起以居家供养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供养为补充、公办机构为示范、民办机构为骨干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加大养老机构建设,全面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实现高龄老人生活补贴80岁以上的全覆盖,“三无、低保、贫困家庭”的困难群体老人每月每人发放生活补贴200元。加强儿童救助工作,流浪儿童助标准每人每月提到1000元,散养或家庭式供养每人每月提到600元标准。

四是大力培育民间社会组织。积极培育和大力扶持社会组织的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民办非企业单位,支持发展城乡社区社会组织,倡导和扶持兴办各类基金会,引导社会组织更好地履行职责,加强政策法规建设。到2015年民间组织发展到1800家,其中养老服务类民间组织占20%,科技类占15%,教育类占20%,劳动类占15%,文化体育类占10%,其他类占20%。

五是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强化各项制度,保障村民权益,深化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健全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及村两委联席会议制度;强化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保障农民群众的民主权利。规范民主选举制度,,积极推进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五年内培训新当选村委会成员1000人,村委会后备人才干部1500人。

六是加强社会公共服务事业。深入进行殡葬管理改革,加强婚姻登记管理,加强社会福利设施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市区建设1所500张床位的大型综合救治的社会福利精神病院,缓解城乡“三无、低保、贫困家庭”精神病人入住机构的供求矛盾。加大对流浪人员的救助工作,做好流浪人员临时救助工作。

七是加强优抚安置工作。加强烈士纪念建筑物建设,把科技拥军作为重点,继续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广泛开展国防教育和双拥宣传,推进双拥模范城创建活动。创新双拥工作机制,确保实现“十二五”期间“全国双拥模范城”的目标。加大退役士兵安置经费投入,加强对退役士兵的技能培训和就业中介服务,加大军地两用人才和优秀士兵培养、选拔和使用力度,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育才、荐才、用才一体化服务。

八是推进地名服务工作。推进地名设标、数字地名等工作顺利进行,逐步实行地名管理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完善地名设标工作,市区主要路口和乡镇政府所在地地名标志设置齐全,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保证地名标志发挥应有的服务社会的功能。建立地名信息全、标准化程度高、现势性强、处理系统先进的市、县二级地名信息数据库,实现地名信息管理网络化。

第四章  措施保障

“十二五”时期,是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坚持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抢抓机遇,强化措施,高标准谋划、高起点定位、高水平落实,推动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始终坚持把发展社会事业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途径。切实把社会事业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及时研究解决社会事业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把推进社会事业发展作为各级党委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和完善考评机制和责任制度。从大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工作实际出发,制定科学的社会事业发展专项规划,完善政策措施,全力抓好落实。相关部门共同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营造有利于社会事业发展的舆论环境、体制环境和政策环境,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社会事业改革发展的大好局面,推进社会事业科学发展。

(二)深化体制改革各级政府逐步转换既是投资者,又是管理者、经营者的多重身份,推进社会事业举办的多元化、社会化、市场化,并按照管办分离的原则,对社会事业实行分类管理。对盈利性、可推向市场的事业单位,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在解决好社会保障问题的基础上,坚决推向市场。对属于公益性事业,进一步完善投入保障机制,优化投入结构,创新资金管理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积极性;对非盈利的公益事业,应纳入公共财政范畴,较大幅度地增加投入,以保证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三)提高队伍素质抓好四支队伍建设,在素质提升上下功夫,为事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保障。在行政管理队伍建设上,要增强服务意识,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执法行为,提高行政效能;在行业管理队伍建设上,增强发展意识,更新理念,开拓思路,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提高科学管理能力;在业务队伍建设上,增强责任意识,强化职业道德规范,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坚持自我提高与组织培训相结合,不断提升业务水平;在科研队伍建设上,增强创新意识,主动学习吸收新知识、新技术,认真做好技术储备,在技术提升和技术创新方面,勤思考、多实践,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四)优化投资结构逐步建立起保障公共服务的公共财政体制,以解决公共服务和满足公共需求为目标,大力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减少对一般性竞争领域的投入,进一步加大对科技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社会保障、人口计生、公共就业服务、公共基础设施等社会公益性事业的投入。特别是增量财力要主要用于基层,加大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社会公益性事业倾斜力度,切实建立起以保障公共服务为核心内容的公共财政体制,为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奠定基础。

(五)筑牢项目支撑“十二五”期间,积聚一批大型高新技术产业,延长产业链,建设哈大齐工业产业带高新技术产业区项目;利用新能源,发展新型材料,降低能耗建设大庆石油石化产业由高能耗向低碳转型创新型基地项目;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实施中小学“班班通”工程,完成市区中小学信息基础设施的更新换代,加强农村中小学班级多媒体教学设备配备工作,加快建设我市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贫困精神病患者医疗卫生中心,帮助那些贫困家庭的精神病人能够及时得到医治;在西城区和南城区建设两大公办养老机构;建设八千平米的大庆市卫生监督办公楼、大庆肿瘤医院和大庆市妇女儿童医院;全部建成大庆奥林匹克公园体育馆、大庆奥林匹克公园游泳馆、大庆奥林匹克公园速滑馆、大庆奥林匹克公园新闻中心、大庆奥林匹克体育场、大庆体育运动学校迁建工程。


推荐访问:大庆市 规划 事业发展 【府办规划】大庆市社会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