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依据国家、省、哈市“十二五”规划精神,我们从双城实际出发,编制了《双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纲要》对我市未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发改规划】双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双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依据国家、省、哈市“十二五”规划精神,我们从双城实际出发,编制了《双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纲要》对我市未来五年提出了发展预期和前瞻性展望,对各行业、各领域的发展进行了总体部署和战略引导,是我市“十二五”时期实现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
一、“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城乡互动、工农联动”和“依托资源优势、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产业强市”的总体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目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经济实力大幅提升。2010年全市地方生产总值实现255.4亿元,年均增长13.6%,人均生产总值实现31085元,年均增长13.3%;财政收入实现16.38亿元,年均增长23.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3亿元,年均增长28.5%;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实现53.1亿元,年均增长11.1%。
(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34.2:22:43。8调整为29.3:23.5:47.2,产业结构更趋合理。粮食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产量达44.7亿斤;畜牧业比重提高到47%以上。工业经济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食品、石化、机械制造等七大产业不断壮大。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房地产开发等行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三)城乡面貌实现历史性巨变。新农村建设成果显著,修筑通乡通村公路2600公里,改造泥草房10515户,开发建设农民新居128.4万平方米,农村商住楼20.3万平方米,新上农村自来水项目79个,建设三位一体综合活动室80个、文化活动广场63个,农村有线电视实现村村通。城市建设成就突出,改造棚户区180万平方米,开发商品房400万平方米,建设各类便民广场和服务中心19个。同时,实施了供排水、污水处理和集中供热等工程。
(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万元GDP能耗下降23.1%,主要污染物COD消减完成“十一五”任务的126%,SO2消减完成“十一五”任务的256%。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04%,建成区绿化率达30%。
(五)改革开放取得新成效。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迈出新步伐,农村集体林权制度等产权改革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医药卫生、教育等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启动实施。对外开放领域不断扩大,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六)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4万人,城乡低保人数达4.2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473元,年均增长10.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941元,年均增长和15.6%。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发展环境
国家将继续加大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支持力度,为我市工业拓展产业空间,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难得机遇;省“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全面提速,为我市发展现代农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以及发展新兴战略产业提供了政策机遇;哈市“南拓、强县”战略的全面实施,使我市参与哈市产业分工更直接、更具体,对加速新兴、周家工业园区的扩张和产业集聚升级提供了战略机遇;我市被纳入全省农业生态循环经济试点市,为我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做大做强绿色有机产业、实现经济转型提供了重大机遇;我市全域还被列为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域,为我市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提供了有利机遇。
同时,我们还面临着综合经济实力不强,发展现代农业基础薄弱,新兴战略产业和工业优势产业亟待壮大,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有待提升,城乡基础设施仍需完善,资源环境保护意识还需增强,教育和卫生等民生领域改革急需深化等困难和挑战。
综合各种因素,“十二五”期间,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仍将处于加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转型期和积极应对挑战的战略竞争期。我们必须主动适应环境变化,超越自我、捷径赶超,努力推动我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三、“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目的,深入贯彻落实省、哈市及市委全会精神,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服务业现代化进程,千方百计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指数,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二)发展定位
建设亚洲品牌食品城、哈南工业商贸城、哈市近郊宜居城、松花江畔石油新区、全国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
建设亚洲品牌食品城:依托资源等优势,升级改造和新引进一批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强化品牌意识,构筑以乳品、饮品、肉制品、蛋品、调味品、休闲食品为主的绿色、有机食品产业集群,把双城打造为亚洲新兴品牌食品产业城。
建设哈南工业商贸城:以新兴、周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其他园区为辅,打造一个特色鲜明、优势产业集聚、新兴产业壮大、区域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工业新城;以新胜蛋禽批发、世界闽商建材、和平金属钢材、果蔬批发等四大市场为支撑,做大做强物流业、服务外包业、金融业等高端商务服务业。横向打通周家、新兴、空港工业园区(双城部分)连接主干道,纵向拓宽102国道双城段,形成T形大物流园区布局,把我市建设成为哈南现代商贸物流城。
建设哈市近郊宜居城:坚持规划先行,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城市载体功能,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加快宜居城市建设步伐。继续推进棚户区改造,完善配套设施,拓展发展空间,形成设施更加完备、功能更加完善的城市中心城区。加快提高周家、五家、新兴、临江、兰陵、韩甸六个乡镇的城镇化水平。全力打造具有独特风格、功能配套齐全、文化气息浓厚的哈南宜居城市。
建设松花江畔石油新区:以临江乡为中心,继续向沿江一带拓展延伸,扩大石油开采规模,建设集石油开采、石化加工、商业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现代化石油新区。
建设全国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按照产业化要求,在农业重点领域探索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建设一批粮食种植示范区、瓜菜示范区、规模养殖示范区和粪便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区,做大做强循环经济产业链,把双城农业打造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旗帜和标杆。
(三)发展目标
1、改善民生指标: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9%以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达100%。大力推进康居工程建设,基本完成棚户区和农村泥草房改造,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15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4平方米。
2、人口和资源环境指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7‰以内,耕地保有量达22.2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3.64%,城区绿化率达到33%,万元GDP能耗下降16%,大气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5%,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15%,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达到85%。
3、经济增长指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7%,到2015年实现35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2%,到2015年实现2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以上。
四、“十二五”时期主要工作任务
(一)强力推进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加速发展现代农业
1、推进农业生态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一是推进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启动建设大型沼气站100个,生物质燃料加工厂100个。到2015年,全市70%农民使用沼气,粪肥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二是推进有机种植基地建设。启动60万亩有机玉米、20万亩有机水稻、10万亩有机杂粮、30万亩有机瓜菜基地建设。项目建成后,全市有机农作物种植面积达100万亩以上。三是推进有机养殖基地建设。对全市10个以上大型畜禽养殖场进行扩建和技术升级改造,到2015年,全市有机奶牛存栏量达到1万头,有机家禽存栏量达到100万只,有机生猪出栏量达到10万头,畜禽规模化养殖达到80%。四是改造升级20个农产品加工企业,初步形成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龙头群体,打造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在全国率先叫响双城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
2、高标准建设农业示范园区。精心规划建设一批设施装备先进、经济形式符合市场要求的各类园区。到2015年,建设50万亩粮食高产示范区,300个畜禽规模养殖小区(场),畜牧规模化养殖达80%以上。大力实施菜篮子工程,在环哈、环双和102国道有关乡镇,建设“两环一带”蔬菜示范基地,到2015年,全市建设一批日光温室和标准大棚,发展露地菜不少于50万亩。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田间工程及农技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全市玉米增产5亿斤以上;继续实施友谊灌节水改造工程,新增水田6万亩;新建30个大型农机合作社,新增大型农机1000台,基本实现农业农机化;引导农民多施有机肥,全市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300万亩;建设沿江100万亩绿色屏障,农防林网更新达60%以上。
4、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科学调整村屯规划,全市合并46个村79个自然屯,修筑村屯道路598公里;巩固和扩大农村环境整治成果,村屯绿化率达100%;大力实施农村人畜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不安全饮水人口4.29万人以上;继续推进农村康居工程,每个乡镇完成集中改造1个村以上,完成农村泥草房改造1。7万户。
5、加快农村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加快建立新型农技推广体系。二是加快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产品营销体系。三是完善畜禽良种引进繁育、饲料供应、先进饲养技术推广、鲜奶市场管理、奶牛安全保障及防疫灭病体系建设。四是建立投融资服务体系,建立惠民村镇金融服务机构,尝试设立农业发展基金,为“三农”提供融资服务。
(二)优化工业布局,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和新兴战略产业
1、优化工业布局。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南拓、强县”战略,构筑以双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兴项目园、周家工业园区、临江石油开发区、空港工业园区(双城部分)和兰陵工业园区6个园区为核心,以双城镇、新兴、联兴、幸福4个乡镇工业园为补充,以各类产业基地为支撑的工业发展新格局。双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食品、轻纺、生物制药、高新技术、仓储物流等产业。新兴项目园:重点发展食品、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制药、轻纺化工、机械制造、高新技术、现代物流等产业。周家工业园区:重点发展机电、轻纺、物流、新材料等产业。临江石油开发区:重点发展石油、天然气开采和石化加工产业。空港工业园区(双城部分):重点发展汽车制造、生物制药、机械加工、航空食品、航空物流等产业。新兴乡工业园区:重点发展食品、建材、药品、机械电子等产业。兰陵工业园区:重点发展食品饮料、运输、生物质能源等产业。双城镇工业园区:重点发展食品饮料、纺织等产业。联兴工业园区:重点发展食品饮料、物流等产业。幸福工业园区:重点发展食品、新型建材等产业。
2、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加速品牌企业集聚,加快推进国家级新型工业化食品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构建主导产业与相关配套产业同步发展的格局。“十二五”期间,我市重点发展食品、纺织、机械加工、石化、药品保健、包装、建材七大产业集群。食品产业集群。通过扩大规模、资源整合、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实现由资源拉动型向技术带动型转变,由传统产品向绿色有机食品转变。重点发展乳制品、肉制品、粮食加工、白酒饮料等食品加工业。扩建引进一批绿色有机食品加工企业。纺织产业集群。整合民营服装企业,创一流服装品牌。扶持哈博纺织等企业扩大生产规模。重点引入日本伊藤忠商式会社等服装加工企业,扩大纺织企业出口规模。机械加工产业集群。推动机械加工企业进行新产品研发,扩大生产规模。在新兴项目园、周家工业园区辟建机械加工产业园,重点引入哈市、长春、齐齐哈尔等地机械加工企业,逐步将机械加工产业发展为支柱产业。石油化工产业集群。扶持大庆油田南江分公司扩大生产规模。协调油田对原油进行就地加工,引入石化加工项目,逐步将石化产业做成双城重点财源建设项目。药品保健品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化学制药、制剂辅料、制药机械、医疗器械、保健品等产业,建设保健品、抗生素生产和天然植物药提取基地。建材产业集群。扶持盛越、龙峰暄、成石等重点建材企业,建设以闽商集团建材城、钢材批发市场为重点的建材批发市场。包装产业集群。建设一批食品、药品外包装产业。
3、培育壮大新兴战略产业。重点培育壮大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绿色有机食品、服务外包、电子信息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产业。依托沛奇隆、三仪等企业,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等产业。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新型复合材料、新型能源材料、新型建筑材料、高分子和精细化工材料等产业。新能源产业。重点培育和发展以生物质、风电、地热、太阳能为重点的新能源产业。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大力发展一批绿色有机食品深加工企业,推动传统食品产业向绿色、有机、高附加值转化。服务外包产业。建设一批能够为企业提供机械设备、厂房设备维修、劳动力、绿化、运输等方面的专业企业。电子信息产业。建立企业通用的网络平台,加入哈南工业新城东北亚云计算中心,推动IT产业快速发展。
4、打造园区平台。策应主体功能区和哈市“南拓、强县”战略,着力推进食品、机械制造、高新技术、现代物流等专业园区建设,为项目入驻提供平台。继续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力促双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工业开发区,新兴项目园和周家工业园区晋升为省级工业开发区。
(三)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要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促进第三产业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落脚点,努力加以推进。一是优先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建设发展钢材批发市场、闽商集团建材城和果蔬批发大市场、新胜蛋禽批发市场,做大做强双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兴项目园、周家工业园区、联兴开发区、空港工业园区(双城部分)。横向打通周家、新兴、空港工业园区双城部分连接主干道,纵向拓宽102国道双城段,形成T形大物流园区布局。二是扶持发展旅游会展业。全力打造四野纪念馆和希勤乡希勤村“全国合作化第一村”两大景点,深度开发承旭公园、烈士陵园、石人沟水库三大景区,开辟红色旅游、松花江湿地旅游、农丰满洲锡伯族风情游、金源文化旅游和工业游五大旅游线路,同时,搞好以会展中心为主的会展业,创办食品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地方博览会。三是着重发展特色服务业。引导软件、外包、电子商务等现代特色服务业发展,进一步激活发展潜力。四是激活发展文化产业。设立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体系。整合文化资源,培育文化骨干企业,多出精品力作,繁荣文化市场。五是加快发展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房地产开发、金融信息、餐饮住宿等产业,并通过引名企、集名店、育品牌提升发展质量。
(四)实施城建提档升级改造工程,加快宜居城市建设
一是推进棚户区改造工程。到2015年,完成老城区西北隅、东南隅和铁北棚户区改造任务,开发商品房300万平方米,配建保障性住房比例不低于20%。二是城区拓展建设工程。规划建设由商业区、景观区、住宅区、服务区、办公区组成的新城区,打造双城城市建设的新亮点。三是推进“三供两治”惠民工程。启动磨盘山饮水、城区供水扩建、城镇供气、污水处理续建、垃圾处理、城区内涝治理及护城河分段治理等一系列惠民工程,使我市具备日供水13万吨、年供气1亿立方米、日处理污水7万吨、日处理垃圾340吨的处理能力。三是实施道路建设改造工程。高标准建设堡旭大道、松花路、京哈高速新兴工业园互通立交桥工程,打通东南隅、西南隅主次干道,完成和平大街、承恩北路改造工程和城区主次干道黑色路面改造工程。推进商贸集中区升级改造工程。老城区启动大世界改造工程,拓展金源、庆客隆商场、时代广场、商贸大厦等大型商场的辐射范围,打造城区密集商圈;新城区集中打造餐饮住宿服务区,建设高档商务、龙江美食、娱乐服务区。六是推进公园广场休闲工程。建设东南隅、西北隅广场,完成承旭公园改造工程,把我市公园广场打造成人们旅游休闲的重要景点。七是推进城区绿化亮化工程。大力实施绿化美化工程,建成区绿化率达3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平方米。大力实施街道、广场、社区、居民小区天眼工程和亮化工程,城区亮化率达100%。
(五)完善民生服务体系,促进社会事业均衡发展
1、强化社会保障工作。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新增城镇就业2.5万人以上,年转移农村劳动力18万人。健全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户供养、医疗救助、灾害应急救助为基础,以教育、住房、就业、法律援助为辅助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多渠道加大投入,完成农村敬老院建设。继续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参合率达100%。
2、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实施国家、省市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均衡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大力整合教育资源,切实解决择校问题。继续推进集中办学,关注城乡适龄儿童学前教育,建设一批普惠性公办幼儿园。扶持规范民办教育,把社会力量办学重点放在幼儿教育、职业教育等非义务教育领域。不断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大力培养新型实用人才。
3、加快发展医药卫生事业。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五项改革,农村和社区卫生院实行零差率售药。建设中医院、妇幼保健站、农村合作医疗服务大厅、社区服务中心等医疗服务机构。全面做好各类传染病的防控工作。
4、加强科技、计划生育、文体、广电工作。认真做好国家科技进步试点市创建工作。加大扶持力度,提高企业科技创新和市场竞争能力。加强科普示范基地建设,继续搞好科学技术普及和送科技下乡活动。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7‰以内。启动完成博物馆、接待服务中心、图书阅览中心、残疾人康复中心、广电服务中心、殡仪服务中心和老年大学建设。发展群众性文化体育运动。完成城区网络光网改造工程,提高数字电视入户率。
(六)强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完善可再生能源回收利用体系和垃圾分类回收制度。提高农业、工业等领域的秸秆、粪便、废水、废渣和废气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水平。培育循环经济龙头企业,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
2、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建立低碳经济发展体系,倡导低碳环保生产消费方式,加快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降低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
3、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建立完善循环型农业为基础、循环型工业为主体、循环型社会为补充的循环经济体系。加快实施工业锅炉、电机改造和脱硫项目,突出抓好重点企业、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工作。继续推进“三供两治”以及农村牛粪秸秆综合利用等节能减排建设工程。强化节能管理,加强污染治理和排污监管,严格控制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
4、加强环境保护和环境综合整治。继续推进林业生态建设,重点强化“三北五期”防护林、农防林和生态林建设,切实搞好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到2015年,全面实现平原绿化达标。继续推进退耕还草、防沙治沙、自然保护区等生态工程建设。到2015年,全市水土流失和风蚀沙化土地治理率达到75%,森林覆盖率达到3.64%。优先保护饮用水源地水质,确保人民的饮用水安全。加强水污染防治,到2015年,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有效控制城市大气、噪声、电磁辐射污染,加强重金属、危险废物、土壤污染治理监管能力。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力度,重点解决污水、垃圾、畜禽养殖污染等问题。
(七)全面深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1、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实行联合同步审批。推动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实行重大事务公示和听证制度。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推进政务公开,增强公共政策制定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提高政府公信力。
2、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鼓励民间投资,加快资本市场建设。积极推进财税、金融和投资体制改革,强化财政预算管理和审计监督。改善金融环境,建立种类齐全、合理竞争、诚实守信的金融服务体系。
3、深化社会领域改革。一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发展职业教育,规范秩序,提高办学水平;继续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推进民办教育快速发展。二是完成医药卫生领域五项改革任务。三是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推动双城市歌舞团、民间艺术剧等单位转制为企业,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体系。
3、深化农村体制改革。一是深化土地流转制度改革。采取租赁、转让、入股等方式,加速土地向农业企业、合作组织和种田大户流转,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二是全面完成农村地籍管理数字化,进一步规范农村宅基地建设。三是大力发展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大扶持服务和监管力度,形成统一经营、健康发展的农民合作新机制。四是加快发展外向型农业。广泛开展农业对外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4、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坚定不移的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进行大规模的招商引资。同时,做好对俄、对日、对韩贸易和合作。
(八)切实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
主动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和社会各界的舆论监督。健全与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联系制度,畅通公民参政议政渠道;坚持依法行政,公正文明执法,努力创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落实维稳工作责任制,完善信访接待制度,有效化解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纠纷。推进“平安双城”建设,加强普法教育,实施“3531”工程,形成严密的治安联防体系和技防监控体系。持续深入开展打黑除恶斗争,依法打击非法宗教、邪教活动,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抓好安全生产、道路交通、城乡防火和食品安全。加强预警机制建设,努力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确保全市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
五、明确管理体系,确保“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
本《纲要》明确的发展目标和任务,主要依靠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来实现。我们要正确履行职责,引导市场主体的行为方向与全市战略意图相一致,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依据《纲要》安排投资、核准项目、制定政策,保障《纲要》顺利实施。
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及时分解落实规划确定的任务目标。加强对总体规划执行情况的跟踪分析,自觉接受市人大、政协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完善规划中期评估制度。总体规划由市政府组织评估,重点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由编制部门组织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规划进行调整修订。当经济运行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由于其他重要原因使经济运行偏离规划目标太大时,由市政府及时提出调整方案,报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