讷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一五”规划,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编制好“十一五”规划,对加快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讷河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为提高规划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发改规划】讷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范文精选】,供大家参考。
讷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一五”规划,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编制好“十一五”规划,对加快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讷河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为提高规划编制水平,增强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我市在规划编制的方式、结构、内容上着力创新。在规划编制思想上,准确把握国家政策导向,紧密结合我市区位、资源等优势特点,围绕发展、构建和谐讷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定发展目标和战略定位。在规划编制内容上,立足解决我市实际问题,突出发展重点产业、工业立市、新农村建设等任务。在规划编制理念上,突出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原则,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完成规划编制的基础调查、信息收集、课题研究、项目论证前期工作任务、广泛征求意见后,编制了讷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一章 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
第一节 “十五”简要回顾
“十五”期间是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五年,是我市克服各种困难、步入发展快车道的重要时期。全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突出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深入实施“工业立市、特色富市、改革活市、招商强市和科教兴市”战略,加速“四个换位”,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务实进取,经受了严重自然灾害和非典疫情的挑战,克服各种困难,全面完成了“十五”计划所确定的各项目标,为“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648,606万元(2000年不变价),递增7.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实现9,081元,递增8%。财政收入完成18,003万元,扣除不可比因素递增13.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17,014万元,递增19.6%;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税7,983万元,递增14.5%。个体私营经济实缴税金4,029万元,递增36.7%。
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经济结构趋向合理。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43.3:16.1:40.6调整到2005年的34.6:18.7:46.7。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与非国有企业比重由2000年的3:1调整到1:3.7,民营经济实缴税金占全市工商业税收总额的62.5%。畜牧业产值提升到农业总产值的41.5%。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2.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8%。工业和农业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39.1%和60.9%。
三、城乡改革不断深化,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全市373户国有和集体企业改革面达95%,其中205户企业实现国有资本全部退出,共卸掉债务3.2亿元,盘活存量资产3亿元,安置职工9,230人,支付安置费用0.55亿元。有255户企业23,335名职工参加并轨,争取上级资金0.78亿元,发放补偿金1.65亿元。减免农业税1.2亿元,两年共兑付“两补”资金1.27亿元。共撤并7个乡镇72个行政村,有1.86万农民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全市68家应改事业单位已全部完成改革任务。信用社改革开局良好,增资扩股超亿元。此外,财政管理体制、政务公开、干部人事制度等各项改革都取得新成效。
四、招商引资卓有成效,外向型经济得到加强。“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利用外资462万美元,比“九五”期间增长38.9%;落实国内横联项目408项,引进资金到位额18.5亿元;争取国家和省资金到位额5.2亿元。宏立明胶、昌远生物、建安小区3个超亿元项目相继落户我市,填补我市历史空白。外贸进出口额累计完成619万美元,比“九五”增长34.6%。
五、城镇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居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6亿元,比“九五”期间增加3.5倍。先后完成了讷河电网改造、第二水厂一期工程、讷依公路、讷尼公路、人和广场等重点工程。G111国道讷河段和讷五公路相继开工。修建14条城区主干道,改造9条巷道,完成了10项城区排水工程。新建商品住宅38.2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0.2%,城镇化率达到28.9%。全市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到27.9亿元,递增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3.5亿元,递增1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495元,递增13.5%;农民人均纯收入3,997元,递增11.8%。累计安置失业人员6.1万人次,新增劳动力就业岗位1.7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城乡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57.6%,农村住宅砖瓦化率达到72.8%,自来水普及率达到37.2%,分别比“九五”期间提高了26.7、2.9和3.5个百分点。
六、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经济社会更加协调。“十五”期间,全市共落实星火计划项目、科技实验项目和科技推广项目233项,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1%;全市共投入资金4,262万元,改造教育危房87所,面积62,960平方米,职教中心通过国家级重点职高验收,讷河一中已晋级为省级示范高中;卫生“两个体系”建设全部达标,在全省率先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已达到24.4万人,参合面60.6%;计生、广电、体育、环保、档案和民族宗教等项工作都取得新的进展。
第二节 形势分析
今后五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从有利条件看:宏观环境上,2006-2010年,我国经济正处在新一轮增长的上升时期,国家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扶持力度,一系列惠农政策已经取得积极效果。国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计划以及东中西互动、中西部崛起战略,这些都是我们依托资源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和资金流动,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历史性机遇。省委、省政府对“十强县”加大扶持力度,必将给我市带来政策效益和项目资金的倾斜。我市的发展现状上,“十五”期间,全市GDP、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农业生产连续两年获得丰收,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度提高。特别是2005年的大项目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一批有知名度的大企业、大项目纷纷落户我市,使我市的企业加工能力、基础设施建设和防洪减灾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多元支撑农业、农工互补、城乡和谐共建局面已经形成,为全市经济加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身发展潜力上,我市有大豆、马铃薯、甜菜、畜产品资源优势,有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齐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产业基础,有尼尔基水利枢纽工程及111国道、鸡讷公路、讷五公路网络即将建成的良好环境,有面向俄罗斯通商口岸黑河的市场条件,有即将打通的世界地质公园旅游热线的中轴位置,有新上一批项目积蓄的存量优势为持续发展所提供的后续力量,讷河的发展潜力正在逐步显现。通过体制创新,民营经济正蓄势待发,经济增长的内在活力明显增强。国家对商品粮主产区的扶持和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为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有利保障。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利因素,主要表现在:我市经济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经济总量、发展速度、运行质量都不高;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二产比重偏低,缺少立市型企业,大项目少,中小企业发展速度、质量、效益不高,竞争能力不强,工业经济拉动能力弱,对财政贡献率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很难抵御严重自然灾害,农业产业化层次偏低,企业、基地、农户还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联接机制,产业链不紧密;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过低,对各业支持能力脆弱,城市基础设施薄弱,特别是城市烟尘排放、污水和垃圾处理、冬季供热急需改善,公共财政支撑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就业压力较大,城乡部分低收入群体生活困难,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社会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人才结构与经济结构不相适应,各类人才短缺已直接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企业家稀少,管理人才匮乏,劳动力素质不高,各产业中科技含量低,专业技术人员层次不高、队伍不强;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经济发展环境还不够宽松,各职能部门和单位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第二章 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
第三节 指导方针
“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突出又快又好地发展这个主题,深入实施“工业立市、特色富市、改革活市、招商强市、科教兴市”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推进“四个换位”,落实“五个统筹”,解放思想,苦干实干,再造优势,努力在“十一五”期间把讷河建设成为新兴的工业城市、园林城市、旅游城市和全国特色农畜产品基地,努力争取在全省率先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的要求,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应遵循以下原则:
——必须保持经济又快又好可持续发展。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确保经济较快增长的态势。全面落实“五个统筹”,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紧紧抓在手上,巩固农业,加速发展工业,膨胀第三产业。加速推进“四个换位”,使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促进农村城镇化、农区工业化、县域经济民营化。
——必须加速工业立市进程。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深入实施“全党抓企业”战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实施大项目拉动战略,加强与大企业协作配套,加快产业聚集。抢抓机遇,规划建设一批竞争能力强、支撑能力强的立市型大项目,拉动县域经济更快发展。
——必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继续推行行政体制改革,抓好城乡改革,形成更具活力和更加开放的体制环境。把招商引资作为构建外向型经济、加速市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全面实施招商引资,以招商促发展。
——必须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壮大人才队伍,建立符合我市经济发展规律和产业特征的科技人才体系,加快自主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必须促进和谐社会发展。把“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作为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统筹城乡发展,重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和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努力营造繁荣和谐的社会环境。
第四节 发展目标
一、经济总量目标: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计划达到104.5亿元 ,增长61.1%,递增11%(2010年与2005年相比,下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计划达到17, 635元,增长94.2%,递增14.2%;财政收入计划达到2亿元(剔除不可比因素),增长73.9%,递增11.7%。
二、结构调整目标: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34.6:18.7:46.7调整到2010年的27:28:45。2010年,民营经济占县域经济总量的80%;畜牧业总产值达到33.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50.6%;第二产业增加值实现29.26亿元,二产超过一产;劳动力转移总数占劳动力总数的60%以上。
三、招商引资目标:“十一五”期间,全市引进国内资金到位额计划达到26 亿元,比“十五”增长23.8%;直接利用外资到位额计划达到600万美元,年均增长19.9 %。
四、外贸进出口目标:2010年外贸进出口额计划达到550万美元,增长271.6%,递增30%。
五、城镇与环境目标:2010年,城镇化率达到32%;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78%;工业废气处理率97%;工业水排放达标率98.5%;单位GDP 综合能耗2.54吨标准煤/万元;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占GDP比重1.8%;森林覆盖率25%。
六、人民生活水平目标: 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计划达到11,450元,增长52.8%,递增8.8%;农民人均纯收入计划达到5,350元,增长33.9%,递增6%(力争达到6,440元,增长61.1%,递增10%)。文科教卫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51%,每千人床位数1.5张 ,每千人医生数5名;农村通村公路建设每年不少于150公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80%;符合条件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参保率达到应保尽保;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80%。
七、社会事业目标:到2010年,城镇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科技教育加快发展,人口素质不断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高中毛入学率达到60%。文化卫生事业明显加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民主更加健全,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更加富裕。
第三章 加快重点产业建设
按照“农业产业化、农区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县域经济民营化”的发展方向,立足我市资源优势,实施资源整合,重点打造十大基地、发展七大产业、延伸十条产业链。
第五节 打造十大基地
要按照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发挥优势的原则,打造十大基地,逐步形成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的格局。
一、建立马铃薯生产基地。以讷南、九井、长发、通南、孔国、六合、讷河等乡镇为重点,以16个乡镇为依托,建设马铃薯生产基地。以鑫丰种业公司、第四良种场为依托,建立种薯繁育基地,重点发展脱毒种薯和专业种薯。同时,加强优质高产、抗逆性等专用马铃薯品种的选育,培育高淀粉型、食用型等专用加工品种。到2010年,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80万亩(其中绿色马铃薯基地达到50万亩),总产量达到160万吨。
二、建立甜菜生产基地。以同义、同心、通南、和盛、兴旺、拉哈、老莱、长发等乡镇为主,建设甜菜生产基地,重点种植含糖量高的专用品种。到2010年,纸筒甜菜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总产量稳定在50万吨左右。
三、建立大豆生产基地。以学田、老莱、龙河、长发、二克浅、讷河、孔国、讷南、九井等乡镇为重点,以16个乡镇为依托,压缩面积提高单产,建立大豆生产基地,重点种植“双高”大豆。到2010年,大豆总产量稳定在40万吨左右。
四、建立水稻生产基地。以讷谟尔河两岸和嫩江东岸乡镇为主,建立水稻种植基地。抓住国家投资机遇,重点抓好尼尔基水利枢纽配套工程兴旺灌区5.8万亩水稻开发和尼尔基直供灌区10万亩水田开发。到2010年,水稻种植面积达到40万亩(其中绿色水稻基地达到20万亩)。
五、建立无壳白瓜生产基地。以同心、长发、和盛、同义、通南、兴旺等乡镇为重点,建立无壳白瓜、葵花生产基地。到2010年,无壳白瓜、葵花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
六、建立红干椒生产基地。以兴旺、六合、长发、同心、同义、讷河等乡镇为重点,建立红干椒生产基地。到2010年,红干椒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
七、建立蛋鸡生产基地。以通南新兴蛋鸡场、兴旺兴达蛋鸡场、同心同富养鸡场为重点,以二克浅、拉哈、同义、讷河、通南为依托,建立蛋鸡生产基地,蛋鸡饲养量占全市鸡饲养总量的80%。按照标准化、规模化原则,通过政策扶持,重点抓好通南百万只蛋鸡养殖专业小区建设以及远大、红旗等村屯小规模、大群体养殖基地的整合工作,扩大养殖规模。到2010年,全市蛋鸡饲养量达到300万只。
八、建立肉牛肉羊奶牛生产基地。以青色草原种畜场、茂山林场、保安林场为重点,以龙河镇为中心,创建绿色肉牛、肉羊养殖园区;以同义、老莱、同心等乡镇为重点,以学田、二克浅、六合、兴旺、讷南、孔国、九井等乡镇为依托,突出发展黄肉牛养殖,到2010年,黄肉牛饲养量占全市牛饲养总量的60%;以兴旺、和盛、青色草原种畜场、二里畜牧场为重点,以沿讷莫尔河的龙河、九井、讷南、孔国等乡镇为依托,发展山绵羊养殖,到2010年,山绵羊饲养量占全市羊饲养总量的70%;积极争取世行贷款,建设和盛、讷河、长发、六合四个乡镇五个奶牛养殖园区。到2010年,奶牛饲养量发展到1万头。
九、建立生猪生产基地。以二克浅鑫锣种猪场、进化种猪场和拉哈才子牧业为重点,发展生猪改良繁育,繁殖优良品种。以兴旺、长发、通南、和盛、同心、同义、讷河等乡镇为基地,发展生猪养殖。到2010年,生猪饲养量占全市猪饲养总量的80%,全市生猪饲养量达到130万头。
十、建立蚕业生产基地。以孔国、龙河、老莱、学田等乡镇为重点,建立柞蚕生产基地;以长发、同心、同义、通南、和盛为重点,建立桑蚕生产基地。到2010年,柞桑树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蚕茧生产量达到480吨。
各乡镇要充分挖掘本地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建立有自主特色的生产基地。每个村、屯要规划出一个种植、养殖小区。
第六节 发展七大产业
要依托我市丰富的农产品、畜禽、矿产资源,发展畜禽产品加工业,以农产品、畜产品和中草药为主的生物制药产业,以陶瓷、新型建材为主的矿产业、农机制造业、饲料产业、制酒业和大豆精深加工业。
一、发展畜禽产品加工业。以北方食品、天丰食品、吉林远大、昌远生物、完达山乳业、宏立明胶等企业为依托,以肉蛋类精深加工为重点,大力发展冷却肉、分割肉和直接食用的各类熟肉精制品,逐步提高熟肉制品在肉类消费中的比重。在稳步发展猪肉产品的同时,积极发展禽肉、牛羊肉等制品,生产高档、优质、方便、营养的肉制品。努力提高畜禽内脏、肥膘及骨、血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奶类制品重点发展配方奶粉、功能性奶粉、全脂奶粉、豆奶粉、脱脂奶粉和鲜奶以及奶干酪、奶油等。蛋类制品重点发展鸡蛋免疫球蛋白系列产品。
二、发展生物制药业。以引进生物制药项目为目标,以光明制药、天源农副产品加工、昌远生物、宏立明胶为依托,重点生产2大类21个品种的针剂和口服药品,开发鸡蛋免疫球蛋白、水飞蓟素等保健品。到2010年,生物制药工业增加值达到1亿元。
三、发展矿产业。对资源开采要本着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原则,以老莱陶瓷有限责任公司为重点,抓好黄土粉、耐火材料、民用生活用品的开发。充分挖掘矿产资源,利用高新技术,重点开发矿泉水、硅质页岩、高岭土等矿产资源。同时,尽快发展新型墙体建筑材料产业。到2010年,矿产工业实现增加值2亿元。
四、发展农机制造业。以原有的农机配件和大修厂为重点,采取招商引资的方式,力争5年内初步形成农业械制造体系。到2010年,机械工业增加值达到1亿元。
五、发展饲料产业。以我市丰富的粮食和土地资源为依托,以讷谟尔牌饲料加工企业为基础,建立饲草饲料基地。大力发展青贮饲料,引进国内知名的饲料加工企业。到2010年,全市饲料工业增加值达到2亿元。
六、发展制酒业。以万兴源、三盛酒业、乾鑫酒业为重点,发展制酒业,不断开发系列新产品,使白酒提档升级。采取招商引资的方式,引进3万吨啤酒灌装线和麦芽生产线,通过政策扶持和利用开行贷款,推进乾鑫酒业3万吨玉米酒精项目早日开工建设。通过品牌挂靠、联合兼并等形式改造提升现有企业,把酒类产业做大做强。到2010年,酒类工业增加值达到3亿元。
七、发展大豆精深加工业。以九三油脂讷河松嫩油脂有限公司、拉哈才子油脂、完达山为依托,尽快建成龙头企业,重点发展销路好、市场潜力大、高质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的新产品。到2010年,大豆精深加工工业增加值达到6亿元。
第七节 延伸十条产业链
以农业产业化为核心、立足发展实际,以市场为导向,以大型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利益为纽带,重点发展马铃薯、大豆、甜菜、畜禽四大产业,延伸提升玉米、水稻、无壳白瓜、蔬菜、桑蚕、红干椒等六条产业链,带动市域经济快速发展。
第四章 加速工业立市进程
以工业立市为目标,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重点发展畜产品加工、生物制药、矿产、农业机械制造、饲料、酒类和大豆精深工加七大产业,不断推进产业换位。201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要达到2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要达到11亿元。
第八节 招商引资,上大项目
把招商引资作为建企兴工的第一实招,抢抓机遇,放宽政策,坚持“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的原则,谋划引进建设大项目,培育建设拉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做大主导产业,做响产品品牌,提升全市工业经济运行质量。
抓住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契机,全面推动我市工业与发达地区的对接,扩大利用国内外资金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市场供求关系,根据我市工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以市场为导向,以促进农业产业化为契机,通过招商引资、股份合作等方式,建设一批起点高、拉动力强的立市型项目。重点抓好北方食品有限公司10万头肉牛机械化屠宰及肉制品加工项目、宏立明胶二期工程建设项目、啤酒厂技改以及新上项目、北糖和水泥厂技改项目、完达山扩产项目及大豆和马铃薯深加工项目。
第九节 推进科技创新,做大做强企业
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通过招商引资、向上争取等措施,对北糖公司等一批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不断引进国内外一流的先进设备,全面提高企业的装备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提档升级和名优特产品的开发,尽快使大豆、马铃薯、畜产品、酒类、农机制造等地工产品形成品牌优势,走进外埠市场,实现品牌效益最大化。以生物制药、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鼓励企业挂靠有实力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挂靠有品牌优势、有经济实力的大企业,借助外力实现快速发展。
第十节 规划建设工业园区,打造项目载体
统筹规划、分步建设东兴和希望两个园区。 “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希望园区,使希望园区成为我市食品加工、生物科技、轻纺(制衣)、轻工生产的企业聚集地。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在园区道路、给排水、电力、通讯等设施的建设方面,既要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又要探索市场化运作方式。同时完善园区优惠政策,靠比较优势吸引更多的客商入驻园区投资兴业。扩大园区产业规模,使之成为拉动讷河工业经济发展的载体。到2010年,工业园区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50%以上,税收占全市工业税收的50%以上。
各乡镇要按照“依托资源、突出特色、连片开发”的原则,在乡镇建设一批规模较大、体制创新、档次较高的农产品加工区、农业生态园区和现代化农业科技示范区。
第五章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必须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使之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建立公开、公平、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加快发展旅游业,改造提升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不断壮大服务经济。
第十一节 积极发展旅游业
一是建设尼尔基斯湖生态旅游度假区,使其建设成为集休闲、观光、度假、娱乐、餐饮、会议于一体的多功能度假区。二是实施沿江开发战略,开发从二克浅敖包山到富源林场38公里段,开发敖包山景区、鸡冠山景区、红马山景区、富源林场景区、神泉岛景区及清河屯遗址,积极培育生态游、民族风情、文化宗教游,加快旅游项目建设。三是打造旅游品牌,创建旅游热线。通过各种媒介大力宣传、包装我市的旅游资源,主动与齐市扎龙自然保护区、五大连池景区及莫旗民族风情园等景区进行对接,并以此为平台积极对外宣传、推介讷河的旅游项目,创建一条齐市扎龙-尼尔基斯湖-五大连池的旅游热线。到2010年,旅游业收入达到300万元。
第十二节 大力发展物流业
整合铁路、公路运输资源,强化运输、信息、仓储等要素,提高货物运输能力和水平。引进培育物流企业,优化运输、仓储、市场网点等资源配置。以大宗生产资料、日用消费品为重点,规划建设现代物流中心,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
对我市的物流体系进行合理布局,构筑以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为主的物流运输平台、现代通信和网络技术为主的物流储存配送平台。以大宗生产资料、日用消费品为重点,以讷河镇为中心,以齐加铁路、111国道、讷尼、讷五公路为主线,以纵横交错的通县、通乡和“村村通”为辅线,形成由中心城镇辐射全市范围物流网络。
第十三节 大力发展服务业
开发科技、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等服务业。积极培育社会化的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咨询、评估、法律、会计等各类中介服务。推行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电子商务,加强社区便民服务。积极发展娱乐、网络、艺术教育培训等文化产业,培育中小型服务企业,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技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服务业的发展既要面向广大消费者,更要面向全市的经济和社会,突出地工产品,特色农副产品和品牌战略,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推行代理制和电子商务等服务方式。完善各类产品批发市场,积极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完善行业协会。建立以社区服务和综合服务为重点的便民服务中心。加快社会化养老、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建设。
第六章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整体要求,大力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现代农业,统筹城乡发展,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10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350元,力争达到6,440元。
第十四节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优农业结构,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积极探索建立企业、基地、农户紧密的利益连结机制,不断扩大农产品市场份额。延长北方糖业、银河淀粉、拉哈才子油脂等龙头企业产业链条,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快培育畜禽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提高家禽及其产品深度加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提供良好农业产业化发展环境,做好重点龙头企业的定期监测和动态管理,促进农业产业化持续健康发展。
重点发展畜牧业。按照区域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的原则,建设标准化牧业小区20个,完成1—2个无公害养殖场的申报认证工作。抓好兽医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繁育改良和防疫体系建设,提高优质畜禽比例。完善兽医卫生监督检测体系,使兽医防疫延伸到村屯。2006年底前完成乡村两级畜牧防疫站点建设,全面提升市、乡(镇)、村三级动物防疫基础设施水平,调整养殖业布局,按照养殖习惯和政策引导等办法,以乡、村为单位,培育壮大一批牧业生产基地,发展规模养殖业,增加畜禽总量。
积极发展劳务经济。鼓励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由从事种植业向养殖业转移、向二三产业转移,由农村向城镇转移。2010年力争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累计14.2万人。抓好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建设,以培养技能型和外向型劳动力为重点,全面提高劳动力整体素质和就业能力。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组织指导、统筹协调和管理服务职能,切实维护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稳定就业,减少农民,富裕农民。
第十五节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十一五”期间,要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重点建设九井、讷南、全胜、六合、红旗、团结和老莱七大灌区,使灌区渠系工程基本配套;做好尼尔基直供灌区和北引兴旺灌区规划建设工作;对老云沟、通南沟、团结、和盛涝区工程进行治理,修建桥涵25座,清淤加固土方230万立方米;扩大抗旱水源,对永丰水库消险加固,建设六处小型蓄水工程,总库容量88万立方米。“十一五”期间,全市打机电井380眼,抗旱灌溉井2,000眼,水田补水井856眼,增强抗旱能力,保证人畜饮水安全。建立地面人工增雨作业基地,使我市的人工增雨作业覆盖率由不足30%提高到50%。加快“三北防护林”更新换代,培植接班林,安排好3,533公顷的“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建设,重点安排好每年334公顷的“接班林”。加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实施退耕还林工程7,000公顷。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搞好土地整理,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黑土层保护工作。搞好测土配方,培肥地力。大幅度增加大型农机具的保有量,“十一五”期间,每年要新增10个以上农机作业合作社,到2010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50万千瓦,农用拖拉机达到2.89万台。
第十六节 积极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加大对农村公益事业投入,鼓励吸引各类资金投向农村公益事业建设,逐步扩大农村公共财政覆盖面。加快农村教育、卫生、文化、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能源综合利用水平,切实改善居住条件和环境。
切实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和改善办学条件,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加快农村中小学并校力度,逐步实行中小学住宿制,优化师资结构,整体提升农村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发展远程教育和广播电视“村村通”。
加强农村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加快农村三级医疗保健网络建设,健全农村基本医疗服务体系。重点搞好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充分发挥城镇卫生资源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农民医疗保障覆盖率要达到80%以上。增加防治突发重大疫情的资金投入,改善医疗条件,加强疫病防治,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十一五”期间重点做好10个乡镇卫生院建设工作。实施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整治,逐步减少农村生产和生活污染,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持制度。积极探索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切实搞好对农村五保户的救助工作,做好对农村贫困人口的救济,帮助受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困难。扩大农村低保救助面,逐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以老莱、学田镇为第一批全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乡镇,按照发展小城镇、建设中心村、撤并自然屯原则,搞好乡镇、村屯规划建设,引导农民向中心村和小城镇集中。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使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容村貌整洁卫生。要科学合理制定乡村两级规划细则,确定乡镇产业发展类型,加快农村自来水建设和村级道路建设步伐。“十一五”期间,每年通村公路建设不少于150公里。推广以沼气为重点的新型能源应用技术,加强通讯、有线电视等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功能。
加强农村文明建设。开展文明户、文明村、文明乡镇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爱国爱家、遵纪守法、勤劳致富、计划生育、移风易俗、赡养老人、讲究卫生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优化美化乡村环境、保持社会秩序稳定、促进生活质量提高,使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升,不断提高农民建设新农村的本领。
第七章 提高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水平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和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十一五”时期,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大改革力度,强化招商引资,提高拉动经济增长的综合能力。
第十七节 深化城乡改革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规范审批手续。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的调查研究制度、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重大决策事项公示听证制度与决策失误追究制度。
深化企事业改革。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坚持县域经济民营化的发展方向不动摇,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和民营经济。依法保护各类产权,健全产权交易规则和监管制度,推动产权有序流转。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创新经营和管理机制,提高经营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继续深化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用人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事转企产权制度改革,逐步完善和建立适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分类管理制度。
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把更多的农民从农业中转移出来,提高人均经营土地面积。巩固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乡镇综合改革,加快中心村规划建设,逐步撤销50户以下自然屯,做好乡镇事业站人员分流工作。五年内乡镇编制只减不增。推进财政金融体制改革,调整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建立公共财政体系,强化审计监督,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提高资产盈利能力和服务水平。
第十八节 扩大对外开放
深入实施招商强市战略。“十一五”期间力争在招商引资数量、质量和效益上取得更大突破,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6亿元。建立健全项目库,通过用大项目、好项目来吸引外来投资者。突出园区、土地、项目招商,精心包装希望园区,有重点的进行定区、定位、定项招商活动。不断完善招商机制与优惠政策,广开招商渠道,形成政府、企业、民间人士和中介组织共同参与的招商引资新格局。加强友好城市和先进地区间的交流,促进相互间经贸合作与发展。提高外资利用质量,扩大外资利用总量,重点培植以薯、豆、糖等深加工为主的产品出口型企业,扩大出口创汇群体,增强出口创汇能力,积极发展对外进出口贸易,争取外贸出口总额取得较大突破。到2010年,利用外资达到600万美元。
第十九节 创建优良发展环境
大力改善投资环境,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落实好已经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建立优质高效的外商投资服务体系。重点建好行政服务中心,规范服务行为,完善服务功能,营造优质的服务环境。继续修订、完善和落实在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营造诚信公平的市场环境。全力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工作,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加大对外开放的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舆论环境。加大水电路、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营造优良的外部投资环境。同时,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建立投资环境评价和责任追究机制,实行外商投诉处理责任制和领导包案制度,加强对外商的服务和权益保护。
第八章 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
第二十节 加快科技发展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机械制造业,积极运用先进技术渗透、改造、提升我市现有传统产业,以北糖、港进、银河、完达山乳业、昌远生物等产业为突破口,大力开发和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工业信息技术、清洁生产技术、节能降耗与质量监控技术,带动整个传统产业结构优化与技术水平升级。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发展自有品牌,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建立起完善、先进的科技创新体系。
加强产学研联合,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联合或委托开发、技术成果转移、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等多种形式,加快企业与科技资源的有机结合,加速科研成果产业化进程。“十一五”期间,实现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0%。
第二十一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积极发展基础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巩固义务教育入学率,着力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完善市、乡(镇)、村、户四级职成教育网络建设。鼓励集体、个人和其他社会力量对职业技术教育捐资助学,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开展实用技术、专业技能与劳动力转移培训,进一步提高劳动者服务产业、自主择业和保持就业的能力,充分发挥市职教中心龙头作用,努力办成集劳动力转移、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岗前岗后培训于一体的多功能中心学校,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效益。以乡镇综合中学为载体,提高初级职业班和职业高中班的办学水平和效益。到2010年,要以村小学为依托,办好200所农科教综合体,以科技生产专业户为依托,办好500所农民家庭技术学校。
多渠道发展幼儿教育,保证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需求。2010年,全市6周岁儿童入园率达到95%以上。全面发展九年义务教育。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增加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基本实现公平教育,实现“双高普九”。
大力发展高中教育。增加地方财政投入,提高办学条件,加强示范高中建设,带动全市高中整体办学水平,推进课改,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重点办好四所高中,积极扶持老莱中学发展,扩大办学规模,增强吸纳高中生源的能力。
第二十二节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积极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研究制定留住人才机制,创造宽松的人才发展环境。加强人才培养工作,依托市职教中心、市委党校培训基地,加快复合型、创新型的行政管理人才、专业人才和实用人才培养。进一步完善项目引才、政策引才、环境引才、服务引才相结合的柔性引进机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人才考核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事业单位继续通过招聘的形式接受本科毕业生,充实到事业单位中去,不断改善、优化人才结构。规范人才市场管理,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第九章 促进社会事业和谐发展
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妥善处理不同利益关系,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加快构建和谐社会。
第二十三节 建设良好人居环境
坚持城市建设“四高”原则,加快老城区改造和新城区规划建设步伐。要加快经营城市步伐,不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城市整体功能。全力做好“蓝天、碧水、绿色、宁静”四大工程。深入推进城区环境综合治理,控制大气污染、噪声污染,采取积极预防措施,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环境监管,全面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切实抓好重点污染源达标排放工作,对造成污染严重、治理无望的企业,坚决关停。“十一五”期间,要上一个集中供热的大项目。提高公共交通水平,扩大公交通达范围,增加城市交通功能,使我市人均拥有道路达到8.14平方米。加强城区绿化美化,完善城区绿网体系,2010年,使全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1.8%,人均拥有绿地面积达7.98平方米。加快房地产开发,继续实施“安居解困”工程,着力开发建设健康住宅、绿色环保住宅和节能型住宅,推进经济适用房和商品房建设。“十一五”期间,商品房建筑面积每年要递增18%。提高城区污水集中处理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水平,解决城区的污水排放与处理难题,重点解决好南环与北环的污水处理。“十一五”期间,要建设一处垃圾集中处理厂,使城市污水、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78%。
第二十四节 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约用地,节约用水、油、矿等各种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效益,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标准下降8%,万元生产总值取水量下降10%,水重复利用率提高15%,提高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
广节约型农业。大力发展节粮型畜牧业。大力推广沼气和节柴炉灶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意义重大的项目。
第二十五节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与社会承受能力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覆盖面,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关注城乡弱势群体,推进扶贫解困工程,努力帮助困难群众解决住房、饮水、看病、子女入学等实际问题。继续加强企业养老保险工作,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大力推动农村养老保险,完善机关事业养老保险。继续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快速向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延伸,加大社会保障资金征缴力度,做到应收尽收。医疗保险要积极推行大额补助医疗保险、公务员医疗补助保险,认真实施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建立健全管理和服务体系。2010年,企事业离退休人员工资100%社会化发放。
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完善优抚保障机制和社会救助体系,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加快社会福利事业建设,完善社会福利服务设施,保障弱势群体利益,重视保障妇女儿童权益,维护残疾人、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加快改革福利事业传统的发展模式和投入机制。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和各类社会福利,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在2010年之前新建一座残疾人康复中心。
第二十六节 提高就业再就业水平
提倡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鼓励自谋职业。加强再就业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就业培训,提高下岗职工再就业能力。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逐步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形成劳动力合理流动的市场就业机制。整顿和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依法保护求职者的合法权。“十一五”期间,每年安置失业人员8,500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
加强对弱势群体就业援助,确保“40、50”人员就业。在场地扶持、开业培训、咨询指导等方面提供帮助。鼓励劳动者在社区从事小规模经营,解决自身就业问题。2010年力争实现新增就业人数达9,600人,递增2.2%。
第二十七节 繁荣文化事业
做好文化普及工作,推广普通话,规范语言文字,实施精品工程,繁荣文艺创作,发展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和村镇文化,繁荣文化产业,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规范各类文化活动。加大文化场馆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场馆利用率。2010年,我市馆藏图书要增到10万册,新建1座特色博物馆。
巩固发展广播电视和信息网络事业。“十一五”期间有线电视用户达到5.8万户。加强音像、网吧等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清理整顿黑网吧,坚决打击制售非法音像制品,坚持不懈地进行“扫黄”、“打非”斗争,不断净化文化市场。加大档案馆(室)建设投入力度,创新档案服务,加快档案信息上网步伐,实现档案信息共享。
第二十八节 加快发展卫生、人口、体育等事业
突出卫生事业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两大工作重点,加快发展预防保健、妇幼保健和中医药事业,努力建立医疗服务体系。统一规划医疗机构,合理布局卫生资源,达到常见病、多发病不出市,突发灾害事故能够做出快速应急处理,构建流行性传染病能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疗的市镇村三级医疗框架。扶持鼓励民办医疗机构发展,满足群众不同医疗需求。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县级艾滋病防治体系建设。
坚持实行计划生育,继续深化综合改革,大力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新机制建设,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为市域经济振兴、社会进步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建立健全市、乡、村三级计生管理和服务网络,加强流动人口、特殊人群的计划生育工作,突出抓好计划生育宣传教育、优质服务和依法行政,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把计划生育工作与发展经济、脱贫致富、建设幸福文明家庭结合起来,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到2010年,人口总量控制在73万之内,其中城镇人口达到24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8‰以下,计划生育率控制在95%以上。
加强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升竞技体育水平,培育体育市场,发展体育事业。把全民健身第二期工程落到实处,全民健身活动群众参与率达75%以上,新增体育场馆2个。投资改造现有的田径场、蓝球场,通过招商引资拟建一个可容纳万名观众的综合体育场(馆)。
第二十九节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极预防和化解各种矛盾纠纷,建立健全群防群治和“以村为主”网络,对犯罪行为始终保持高压严打态势,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推进“平安讷河”建设。构建“大信访”工作格局,依法及时地处理群众信访问题,有效预防群体性信访事件发生。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建立经常性安全隐患排查整改长效机制,降低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生产安全三大事故率,加大消防安全执法力度,落实安全责任制,重点行业、重点部位强化标准化管理,加强消防设施建设,完善消防扑救装备,坚决遏制重大事故发生。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制定相关应急预案,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建立完善社会灾害救助预案,提高抵御自然灾害和处理突发事件能力。探索社区物业的自治管理模式,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密切关注食品安全,全力推进食品放心工程,严防重大事故发生。
第十章 切实为“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实施提供坚强保证
第三十节 转变政府职能
为确保“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全面完成规划确定的任务和目标,要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重要措施,突出政府职能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的作用。把主要精力放在农民增收,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环境治理,资源利用,贫困群众保护,社会救济,社会安定稳定等工作上,进一步理顺职能分工,完善运行机制,加快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服务管理体制。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总揽全局能力和统筹协调能力。要加强领导,为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的目标,提供组织保证。《纲要》是我市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各部门、各镇、各行业要把目标任务分解落实,保证《纲要》的顺利实施。
第三十一节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畅通民主渠道,建立和完善社会公示、社会听证、择优论证、问责考评、修正完善等制度,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政务公开,加强基层民主,全面推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完善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保证人民群众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落实党的民族、宗教、侨务政策,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依法治市,全面推进法制建设。积极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开展“五五”普法教育,全面提升公民法律素质。
第三十二节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全面落实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战略任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进一步巩固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学习型讷河、生态文明村建设,全面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使全市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积极开展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大力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反对封建迷信,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全民文明素质。加强国防教育,开展“双拥”活动,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第三十三节 与时俱进,适时调整规划
经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的《纲要》,是具有法律效力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是制定其它各类规划、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规划实施期间,要认真做好中期评估,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遇到重大环境变化或由于其它原因而使实际经济运行严重偏离规划目标时,市政府要及时提出调整方案的议案,报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