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全区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规划】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供大家参考。
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全区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和《定西市安定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规划完成情况
“十一五”期间,全区教育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和“完善体制、建立机制、激活队伍、提高质量”的工作思路,深化教育改革,改善办学条件,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基本实现了“十一五”规划制定的各项目标,为“十二五”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育管理体制不断完善。2004年,区委、区政府召开科教大会,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决定》,将中小学教师人事管理权上收到区,对教师工资实行区财政统发,建立健全了中小学校长任用和教师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兴办教育的职责,进一步完善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
——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面推进。2006年,国家全面推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从2007年秋季学期开始将免费教科书扩大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农村学生和城市低保家庭、残疾人家庭学生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和与国家课程相配套的教辅资料,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经济困难家庭寄宿学生补助生活费,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
——基础教育健康协调发展。全区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99.9%、99.3%,其中女童入学率为99.9%;初等教育、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分别达到99.8%、99.5%,“普九”各项指标均高于国检标准。2009年,高中阶段招生9697人,升学率达到78.2%,其中普高招生6204人,入学率为50%。在园(班)幼儿4607人,入园(班)率达到77.6%。2008年多方筹资140万元建成了永新特教学校,“三残”(视残、肢残、听力残疾)入学率达到89.5%。各类民办学校达到11所,其中普通高中学历教育学校4所,中等职业学校1所,幼儿园6所。依法注销了3所民办学校办学资格,民办教育在规范发展中不断壮大。
——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坚持以师德建设为核心,以培养培训为手段,认真实施骨干教师“366”培养计划,共培养选拔省市级骨干教师188名、学科带头人13名,区级骨干教师328名、学科带头人23名、教育专家1人,省市区级青年教学能手115名。采取考试面试相结合的办法择优补充中小学教师1061人。2009年,对71名代课教师按照有关政策全部辞退。小学、初中、高中和中职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8.8%、94.4%、82.8%和92.6%。中职“双师型”教师54人,占34.8%。3010名小学专任教师中专科以上学历2204人,占72.8%,2329名中学专任教师中本科学历930人,占40%;硕士研究生9人,占中学教师的0.4%。
——学校班子建设不断加强。认真履行“以县为主”管理职能,高度重视领导班子建设,共调整中心小学以上班子156个,调整干部316人,选拔一些中层管理骨干和优秀教师走上了学校领导岗位。
——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全区小学、初中全科合格率分别达到81.3%和41.1%,高考本科上线人数2005年突破千人大关,2008年突破2000人大关,2009年达到2224人,上线率为25%,600分以上考生连续五年占全市35%以上,高考质量和水平位居全市第一。
——职业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将原第二职业中学与定西职业中专整合,设立定西职业中专内官分校,于2007年晋升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2009年改办为定西理工中等专业学校。建成定西市机电工程学校,启动西巩中学职业教育,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先后建成电气控制、数控技术、机械加工等46个实习实训室,基础能力进一步提升。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实行校企合作,稳定就业率达到95%左右,办学活力显著增强。采用乡镇组织、基地培训、劳务输转的模式,加强务工人员技能培训。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各类职教培训1.8万人,每年对5000多名“两后生”实施引导性培训,职教培训全面落实。
——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通过实施中小学“危改工程”、高中扩招项目、农村初中项目、灾后重建项目和各类援助项目,共投入建设资金2.16亿元,新建和改扩建学校203所,完成建筑面积20.03万平方米,消除危房7.6平方米。33所学校建成了学生食堂,解决了16923名寄宿生就餐问题,占寄宿生的87.6%。通过实施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投资792.1万元,共装备项目学校278所,极大地改善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条件,全区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学校达到54所,生机比达到19:1。
“十一五”期间,全区教育事业呈现了良好发展势头,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面对教育工作新的目标和要求,全区教育事业发展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投入与教育发展的矛盾仍然突出,目前全区抗震设防不达标校舍39.7万平方米,校舍安全工程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二是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突出。部分农村初中校舍短缺,教学设备缺乏,图书仪器、实验设施以及现代化教学设备严重短缺。三是中小学教师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教师整体满编,而英语、音美等专业教师不足。四是师德师风建设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任务十分艰巨。一些教师工作不认真,随意体罚学生,城区个别教师平时上课不认真,热衷于校外有偿补课搞家教,损害了教师和教育的整体形象;部分农村教师特别是“民转公”教师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知识更新慢,教学水平低;一些教师不安心农村工作,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五是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寄宿制学校建设迫在眉睫。农村小学学龄儿童逐年减少,相当一部分农村学校生源不足,且学校布局分散,严重影响着义务教育阶段的办学质量和效益。
二、“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和“人才强区”战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立足本区实际,把握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依法治教,尊重教育规律,夯实基础,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提升内涵,促进各类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扫除青壮年文盲。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2.4年提高到13.5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5年提高到11.2年。
——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全面落实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有关政策。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
——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得到更大满足。
——不断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30%以上。
定西市安定区教育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类 别
项 目
2009年
2015年
备 注
幼儿教育
幼儿在园人数(万人)
0.516
1.3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61.3
78
学前一年毛入园率(%)
76.2
90
九年义务教育
在校生(万人)
5.3127
5.2
巩固率(%)
99.9
99.99
高中阶段教育
在校生(万人)
2.9567
2.08
毛入学率(%)
82.4
90
职业教育
在校生(万人)
0.8389
1
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千人次)
1.67
8.6
达到
(三)发展任务
1.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按照每个乡镇重点建设1所幼儿园,在人口相对稠密的行政村或居民安置点建设幼儿园的要求,到2015年,在乡镇政府所在地新建幼儿园17所,在行政村或居民安置点新建幼儿园17所,在城区新建幼儿园8所。到“十二五”末,公办幼儿园由11所增加到55所,幼儿入园率将由目前的61%提高到90%。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责,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新农村建设规划。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发展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新建扩建托幼机构,在小学附设学前班,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富余校舍和教师资源,着力保证留守儿童入园,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建立幼儿园准入和督导制度,加强学前教育管理,规范办园行为。
2.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统一实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到2015年,普及水平进一步提高,区域内教育资源进一步均衡,标准化学校比例大幅度增加,教育质量明显提高。
(1)合理布局。适应城乡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办好必要的教学点,方便学生就近入学。按照“初中向城镇集中”的要求,每个乡镇建设1—2所寄宿制初中或九年制学校,撤销规模较小,一级不足单班且办学效益差的独立初中或九年制学校,到“十二五”末,九年制学校由34所调整为13所,其中建设寄宿制10所;独立初中调整为24所,其中建设寄宿制18所。按照“小学向乡镇集中、教学点向行政村集中”的要求,撤销部分布点不合理、生源少的小学,将部分生源不足的小学改办为非完全小学或二年制教学点。到“十二五”末,全区完全小学由257所调整为155所(其中建设寄宿制23所),非完全小学或教学点由23个调整为140个。
(2)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服务体系,健全动态监测机制。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快农村寄宿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采取必要措施,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就学困难等原因而失学,努力消除辍学现象。到2015年,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巩固率达到99.99%。
(3)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建立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教师资格标准。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逐步推行小班教学。逐步配齐音乐、体育、美术等薄弱学科教师,开足规定课程。大力推广普通话教学,使用规范汉字。
(4)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快薄弱学校改造,认真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利用五年时间,改造危房4.9万平方米,维修加固抗震设防不达标校舍37万平方米,使所有校舍达到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并符合防灾避险要求。到2015年基本消除危房,初中和小学生均建筑面积分别达到6.1、6.2平方米。按照国家中小学实验仪器配备标准,配齐中学理化生实验室和小学科学实验室,演示和分组实验开出率分别达到100%和85%。加大图书仪器及卫生体育器材配置力度,到2015年,初中和小学生均图书分别达到25册、18册。严格教师编制,实行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均衡配置教师,建立和完善“片联校”制度,统筹片内师资,保证英语、音体美等学科教学的正常开展。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等办法,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
(5)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把减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统筹规划,整体推进。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不以升学率对学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下达升学指标。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规范各种社会补习机构和教辅市场,规范办学行为。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丰富学生课外及校外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家校合作,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帮助子女养成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3.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按照“高中向城市集中”的要求,结合我区实际,保留部分规模大、办学效益好的农村完全中学,逐步撤销规模小、办学效益差的农村完全中学高中部。到2015年, 撤销宁远中学、香泉中学高中部,改办为寄宿制独立初中;撤销中华路中学高中部,改办为独立初中。在城区新建2所寄宿制中学。调整后,全区高中阶段学校共有8所,其中完全中学6所(含高级中学),职业学校2所。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逐步消除大班额。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落实课程方案,保证学生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文理等各门课程的学习。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提高课程的选择性,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的指导。积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和方法,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为在校生和未升学毕业生提供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中学生综合素质。
4.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切实履行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按照职普比例大体相当的要求,完善普通高中学生分段分流制度,扩大职教招生规模。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争取落实和实施职教实训平台建设项目和中职实训能力建设项目,加快综合实训楼、汽车检测维修实训中心、学生公寓楼、标准化餐饮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并拓展主校区占地面积达到100亩,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依托重点企业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实训实习基地。健全区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办好区职教中心。强化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推进城乡、区域合作,增强服务“三农”能力。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围绕全区经济结构和产业优势,调整完善专业设置。将计算机应用、电子电工、汽车驾驶与维修、烹饪、机械加工、电工电焊等专业建成省市级骨干专业,服务和引领地方主导产业发展。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改革招生和教学模式。积极推进“双证书”制度,完善就业准入制度,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支持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参与新型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以市职教集团在上海和深圳设立的就业服务站为依托,健全毕业生就业服务机构,拓宽就业渠道,优化就业环境,打造中职毕业生就业安置的绿色通道。到2015年职业学校在校生达到1万人。
5.特殊教育。把特殊教育事业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列入议事日程。鼓励和支持各级各类学校接受残疾人入学,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特教质量,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到2015年,在办好永新特教学校的同时,新建一所特殊教育学校,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4%。
(四)保障措施
1.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健全经费保障机制
(1)加大教育投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统筹各项收入,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依法保证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逐年提高财政的教育经费支出比例,到2012年达到4%。继续将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足额纳入区级财政预算,设立教师工资专户,确保教师工资按月足额发放。
(2)完善投入机制。非义务教育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的投入机制。学前教育实行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负担的投入机制。普通高中实行以财政投入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随着财力增强,逐步提高高中阶段教育财政投入水平。中等职业教育实行政府、行业和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等多渠道依法筹集经费投入的机制。
(3)健全资助体系。根据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和发展情况,逐步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予以资助。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改善中小学学生营养状况。建立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制度。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完善助学贷款体制机制,推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4)加强经费管理。坚持依法理财,严格执行国家财政资金管理法律制度和财经纪律。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科学编制预算,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加强学校财务会计制度建设,完善经费使用内部稽核和内部控制制度。加强经费使用监督,强化重大建设项目和经费使用全过程的审计,确保经费使用规范、安全、有效。加强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建立健全学校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管理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使用效益。进一步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和收费资金使用管理。坚持勤俭办学,严禁铺张浪费,建设节约型学校。
2.以师德建设为重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狠抓师德师风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教育教师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严格执行教师管理规定和“八个严禁”,切实加强教育、管理和监督,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着力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查处不端行为,不断提高广大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能力和水平。
(2)强化教师管理。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以实施义务教育绩效工资为契机,结合《安定区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实施方案》和《安定区义务教育学校及教职工绩效考核办法》,制定考核细则,完善考核办法,修订教职工管理办法,健全考勤制度,加强绩效考核,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加强培养培训。建设“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的现代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在全面抓好以班主任为重点的继续教育和以学科为重点的校本培训的同时,针对教师局部超编的实际,积极探索中小学教师中期培训和学历教育,每年选派一定数量教师走出去培训和离职进修,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学历层次。注重骨干教师培养,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到2015年,送出去培训1000名,推荐确定省市区骨干教师500名,学科带头人150名。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100%、98%和94%以上,小学教师专科以上学历、初中教师本科学历和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的比例逐年增加。
(4)优化师资配置。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优化农村教师资源配置的意见》,进一步完善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制度,加大帮教、支教和轮流任教工作力度,合理补充农村缺科教师,加强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进一步完善城区教师补充机制,对城区学校缺科教师从农村学校工作三年以上、年度考核合格以上的教师中采取考试、考核、试讲相结合的办法择优选调;农村完全中学缺科教师从新分配教师和其他教师中采取考核和试讲相结合的办法择优选调。
(5)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要进一步理顺校长管理体制,强化校长队伍建设,严格校长选拔条件,将懂教学、会管理、有开拓精神的优秀年轻教师充实到校长岗位。要加大干部特别是校长交流力度,积极探索学校管理人员挂职锻炼制度。积极组织和选送优秀校长赴外考察培训,促进校长专业化,提高教育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3.推进“六项改革”,增强教育发展活力
(1)管理体制改革。明确各级政府责任,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以简政放权和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切实履行政府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监督管理和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建立健全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维护教育公平和教育秩序。规范决策程序,重大教育政策出台前要公开讨论,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管理的有效性。加强教育监督检查,完善教育问责机制。
(2)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一是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中小学、幼儿园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校外活动,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三是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开展由政府、学校、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完善学生成长记录,做好综合素质评价,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
(3)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继续实行初中就近免试,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改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方式,发挥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的导向作用,规范优秀特长生录取程序与办法,中等职业学校实行自主招生或注册入学。完善考试招生信息发布制度,实现信息的公开、透明,保障考生权益,加强政府和社会监督。强化考试安全责任,加强诚信制度建设,坚决防范和严肃查处考试招生舞弊行为。
(4)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明确政府管理的权限和职责,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的权利和责任,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健全校务公开制度,接受师生员工和社会的监督。要树立服务意识,改进管理方式,完善管理制度,依法保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扩大普通高中及中等职业学校在办学模式、育人方式、资源配置、人事管理、合作办学、服务社区等方面的自主权。实行校务会议等管理制度,完善校长任职条件和任用办法,不断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和完善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引导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
(5)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积极发挥民办学校党组织的作用,落实民办学校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依法建立民办学校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加强对民办教育的评估,建立民办学校办学风险防范机制和信息公开制度,扩大社会参与民办学校的管理与监督。
(6)新课程改革。继续深入推进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认真做好高中新课程改革,建立和完善以素质教育课程、教材体系为核心,以教育质量监控制度、科学考试制度和督导评估制度为导向,全面推进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积极推进以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为主的教育技术手段的变革,建立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落实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导向机制。根据学科特点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考试或考核,不断完善学生素质特长测试方法。建立健全有效的教学质量跟踪、监测、评估、反馈机制,努力提高小学、初中学生全科合格率、高中会考合格率和高考本科上线率。
4.加快信息化建设,实现全区教育跨越式发展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统一建设、分步实施、均衡发展,立足高起点和区域性教育发展的长远目标,建立具有先导, , 性和示范性的教育信息化目标体系。一是建设教育城域网。到2015年,在全面完成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基础上,建设完成教育城域网工程,在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全面完成“校校通”工程。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办公自动化和远程教育等功能。二是建设校园网。农村完全中学、直属中小学要根据《甘肃省中小学校园信息化环境建设评估指标(试行)》,认真分析、科学规划,逐步建立自己的门户网站、教师网站、和个人主题资源网站等,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师生交流互动、信息查询等功能,初步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三是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完全小学实现光盘播放教室班班通,中心小学、九年制学校、独立初中初步实现多媒体教室班班通,实现由天网向地网的过渡。中心小学、九年制学校安装计算机网络教室,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初步缩小城乡信息差距,促进信息系统互联互通。
(2)加快信息资源库建设。一是强化远教资源应用。积极探索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的质量与效益研究,初步实现资源应用从普遍应用向整合应用过渡,提高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整合力度。二是加强信息技术学科建设。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细化各学段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指标,强化各学段信息技术教学的研究与指导,探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途径,不断完善考核办法,努力构建具有全区特色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三是加快教师资源库建设。依托“农远”工程资源和因特网优势,构建开放、互动的网络教研平台。结合实际,采用购买与自制相结合的办法,将农远工程资源、电教教材、互联网资源和学科教师自制资源(课件、教学案例、教学课例等)进行有机整合、科学归类,逐步建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自主资源库。到2015年,学科覆盖率达到80%以上。
(3)加强专业师资培养。充分调动学校管理人员、电教人员、教研人员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建立科学、高效、创新的教育信息化管理、应用队伍,真正实现教育管理现代化、标准化。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具有针对性和创新性的课题研究,并引领和组织其他学科教师开展信息技术应用整合方面的研究,发现规律,找出方法,最终融入到课题教学中去。通过课堂教学、网络培训、远程培训、交流学习等形式,进行全员培训。利用网络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水平考试,逐步开发适合网上教学特点的教育教学资源,完善网络环境下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
(4)加强信息化管理。健全管理制度,努力做到依法管理、目标管理。每年开展一次全区“信息技术学科优质课评选”和“信息技术学科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活动,壮大骨干教师群体。大力表彰在深化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学校和个人,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5.推进项目建设,努力改善教育基础条件
“十二五”期间,要抢抓国务院《关于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出台的政策机遇,着力抓好项目建设,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努力提升教育发展水平。主要谋划三个方面的11个项目,规划总投资27.38亿元。
(1)基础教育方面。重点谋划6个方面的项目,规划投资22.34亿元。
一是高中建设项目(规划投资28200万元)。按照省上关于“高中向城市集中”的布局调整原则并结合我区实际,在城区新建2所高级中学,并对东方红中学等3所学校改造建设,完善设施,着力提升高中教育发展水平。
二是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项目(规划投资39253万元)。按照国家和省上制定的《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方案》,将目前全区抗震设防不达标的37.6万平方米校舍全部纳入“十二五”校舍安全工程项目,规划拆除重建19.16万平方米,加固维修18.87万平方米。
三是校舍标准化暨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规划投资75350万元)。根据全区中小学布局调整方案和新城区建设规划,在城区新建2所初中、3所小学,将24所农村中心小学改建为寄宿制小学,对23所独立初中、131所完全小学扩建教辅用房及教师办公用房(规划建筑面积42.5万平方米)。
四是幼儿园建设项目(规划投资34062万元)。针对目前全区幼儿教育资源特别是农村幼教资源严重短缺的实际,规划在城区新建8所幼儿园、农村乡镇所在地新建23所幼儿园、村级新建10所幼儿园,并按国家标准配齐设施设备。
五是中小学图书仪器装备项目(规划投资19629万元)。按照国家实验和图书装备标准,初中配备理化生实验教学设备,小学配备数学、科学实验教学设备,购置图书110余万册(生均小学15册,中学30册),装备中小学实验室252个、艺体器材226套,使中小学分组实验开出率达到100%,图书和艺体器材配备达到国家标准。
六是信息技术教育装备项目(规划投资27526万元)。积极争取实施二期远程教育工程项目,不断满足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需要,使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一样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规划为每所学校按学生人数配备1到4个计算机教室,每个教室配置多媒体教学设备,共装备计算机教室273个、多媒体教室1813个,并为每个专任教师配备1台计算机,在114所规模较大学校建设校园局域网。
(2)职业教育方面。突出抓好定西理工中专校园标准化建设和基础能力建设,力争将理工中专建成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同时,要按照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加快发展成人教育。重点规划三个项目,投资45580万元。
一是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项目(规划投资16760万元)。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意见》和扩大规模、提升水平的要求,加快理工中专校舍扩容及标准化运动场建设,规划新建教学楼(18000平方米)、办公楼(8000平方米)、公寓楼(18000平方米)、综合实验楼(18000平方米)及体育馆、塑胶运动场等工程,总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到2015年,理工中专基础设施达到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在校学生接近10000人。
二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规划投资16550万元)。要抢抓国家实施“开放式、共享型实训平台”项目机遇,规划新建综合实训车间1座(8000平方米),建成电子电工、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技术、机械加工技术、酒店服务与管理和畜禽养殖等六大实训基地,全面提高理工中专基础能力,推动全区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三是社区教育试点建设项目和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建设项目(规划投资12200万元)。社区教育试点建设项目,规划在新市区社区和内官锦屏等11个社区各新建1个社区教育中心(投资5500万元);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建设项目,规划在19个乡镇各新建1个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每个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在306个行政村依托农村中小学各建设1个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每个建筑面积80平方米,投资6700万元)。通过建设基地,完善机制,推进社区教育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3)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重点抓好两个项目,规划投资3800万元。
一是教师培训中心建设项目(规划投资2800万元)。抢抓国办《意见》关于“加大对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加强师资队伍培训”的机遇,着力抓好教师培训中心建设。规划新建教师培训教学楼和公寓楼(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并配套完成网络建设和设施配备,建成“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的现代教师学习资源中心。
二是教师培训工程项目(规划投资1000万元)。将教师全员培训、学历教育和校长培训、班主任轮训纳入规划,采取“送出去”、“请进来”以及空中课堂、送教下乡、学历补偿培训等形式,加大师资培训,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管理水平。
6.推进依法治教,为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1)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按照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依法履行教育职责。落实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及时查处违反教育法律法规、侵害受教育者权益、扰乱教育秩序等行为,依法维护学校、学生、教师、校长和举办者的权益。完善教育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众对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2)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建立完善符合法律规定的学校章程和制度,依法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尊重教师权利,加强教师管理。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对学生实施的奖励与处分要符合公平、公正原则。深入开展教育系统普法工作,不断提高师生法律素质和公民意识。
(3)完善督导监督问责机制。主动接受和积极配合各级各部门对教育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进一步强化教育督导检查结果公告制度和限期整改制度。建立对乡镇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的综合性督导评估,并将督导评估结果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和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进一步完善目标管理、包片联校、督查通报、责任奖惩等措施,提高教育发展水平。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和阵地及时报道、反映教育重大工作与热点问题,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进一步提升教育的良好形象。
推荐访问:发展规划 教育事业 二五 【教育规划】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