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规划】静海县卫生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时间:2023-05-11 13:40:07 来源:网友投稿

静海县卫生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为进一步促进卫生事业健康、协调发展,根据市、县关于“十二五”规划的总体部署和相关要求,特制定静海县卫生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一、规划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卫生规划】静海县卫生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供大家参考。

【卫生规划】静海县卫生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静海县卫生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为进一步促进卫生事业健康、协调发展,根据市、县关于“十二五”规划的总体部署和相关要求,特制定静海县卫生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一、规划目标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从县情出发,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求真务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体现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公益性质,加大投入,优化卫生资源配置,以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健全制度体系,把基本医疗作为公共产品向公民提供,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发展目标

2015年,基本药物制度得到有效执行,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妇幼卫生保健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医疗救治体系以及疫情监测、公共卫生信息预警、监测和报告网络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逐步推进,启动公立医院改革,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进一步提高,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减轻,健康水平切实提高。

1.2015年,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我县经济发展水平、适应居民健康需求和承受能力的比较完善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服务技术水平全面提高,基本解决看病难和看病贵问题,居民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进一步提升。通过强化卫生管理,建设一支牢固树立医疗质量第一、医疗安全第一,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思想端正,业务过硬,作风扎实,爱岗敬业的医疗卫生队伍。

2.以乡镇卫生院为基础,通过转变观念,转换机制,调整结构,拓展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乡镇卫生院逐步转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向村卫生室,逐步向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型,积极推行乡村一体化管理模式,以乡带村,形成农村新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社区卫生服务站覆盖全县农村。

3.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增强和完善。各类传染病、慢性病和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发病率明显下降。以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长效机制为中心,实现责任明确、制度完善、管理规范、准备充分、应对有效的工作机制。以提高卫生监督综合执法能力和水平为重点,充分发挥卫生监督业务技术指导中心作用;以加强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为依托,优化人才、学科结构,促进卫生监督的可持续发展。

4.2015年建立较为完善的妇幼卫生体系,基本能够向全县妇女儿童提供安全、方便、系统的妇幼公共卫生服务、保健服务和围产期医疗服务。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0/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控制在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6‰以下,出生缺陷发生率控制在2%以内。

5.乡镇卫生院消灭危旧平房,达到全部楼房化,为群众就医创造整洁、安全的环境;按照市政府的规划,在全县农村卫生机构实现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降低老百姓医药负担;完成县医院、中医院等医疗机构的改扩建工程,县医院达到三级甲等规模,中医院达到二级甲等规模;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迁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和妇女儿童保健中心,提升疾控能力、卫生执法能力和妇女儿童保健水平。

6.根据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始终坚持“党要管党、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围绕服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紧密联系实际,积极创新人才工作的理念思路、方式方法、体制机制,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党员队伍和人才队伍,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和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全面落实县九届八次全会和卫生工作会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

二、主要任务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医院规范化、现代化建设,至2015年全县建立起网络健全、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1.县医院

实施改扩建工程,预算投资总额3.42亿元,全部完成后,医院扩大占地面积18600㎡,增加总建筑面积58790㎡。到2015年:达到编制床位1000张,开放床位1200张;年门诊量75万—80万人次;年出院人数3.5万—4万人次;年手术例数1.5万—2万人次;床位使用率95%以上;年介入治疗突破2000(心血管、脑血管、肿瘤、外周血管);年微创手术超过2000(脑、胸、腹、妇产、肿瘤);年心外手术100150例。毕业研究生及在读研究生达120名;高级职称人员达300名;医师本科以上学历占95%以上;护理大专以上学历占100%。购置肿瘤放疗设备直线加速器1套,核磁共振1套,64排以上级别CT1套,大型C型臂血管造影系统1套。建立医院信息化系统(HIS),集医技、影像、检验、药剂、行政管理一体化的信息化系统。发展院级重点学科15个,市级重点学科4个,力争在五年内建立市级重点实验室一个。5年内争取申请市科委立项1项,天津市科技进步奖5(其中二等奖以上2),市局级立项15项,申请国家级专利3项,填补天津市空白项目15项,申报县级科技进步奖50项,争取与其它科研院所合作市级以上课题5项,申报院内科研课题50项。每年有计划的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20名,硕士生5-10名,同时引进市级的拔尖人才10-20名,作为学科带头人。

2.县中医院院

根据县政府的规划,实施中医院改扩建工程,使医院建筑面积达到1.5万㎡,开放床位300张,开设住院病区10个,其中中医特色病区7个,开设专科门诊15个。2015年:达到门诊人次30万,出院1万人次,实现全年总收入1亿元。做大做强烧伤科这一特色优势学科,骨伤科抓住中医诊疗技术在颈肩腰腿痛治疗方面的优势,带动针灸、推拿、按摩、熏蒸等中医诊疗技术的全面发展。利用中西医结合诊疗手段,成立消化科病区,作为医院重点专科建设发展。心内科、呼吸科在现有基础上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开展适宜的中医特色诊疗技术。妇科、糖尿病科培养人才,积蓄力量,适时开设病区,做大做强。专科专病门诊门诊建成心内、呼吸、消化、糖尿病、肾病、肝胆疾病、中风、烧伤、皮肤疮疡、中医妇科等十五个专病门诊。建立中药制剂室,自制金黄膏、烧伤1号、2号膏药、骨伤科外用药等制剂,保障重点专科临床需求。突出中医特色,分期购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的中医诊疗设备,中医诊疗设备配置要超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设备总数的50%。未来五年,要陆续购置数字胃肠机、彩超、生化仪、16CTDR、核磁共振等必要的设备,预计总投资达3000万元。实施“三名”战略,出名医,创名科,建名院。每年引进510名素质好的本科以上医学生或调入确有专长的实用型人才,继续推进全国第二批中医优秀人才培养工作,协助胡梅主任医师招收硕士研究生工作。以天津中医药大学迁址我县团泊新城为契机,借用其教学资源及专家团队,力争建成天津中医药大学教学医院,促进中医院各项事业的全面提升。建立医院信息系统,支持院长查询、医疗信息统计、成本核算、财务管理、物资管理、药品管理等功能。

3.一级医疗机构及其他卫生机构建设

在团泊示范镇内新建团泊镇卫生院,占地面积6323平方米,建筑面积4509平方米;迁建静海镇卫生院,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扩建唐官屯分医院,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实现全县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楼房化。迁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占地面积44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新建妇儿保健中心,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将原疾控中心房屋,调拨给卫生监督所和医学继续教育培训中心。

4.社会资本举办各类医疗机构

鼓励社会资本遵循区域卫生规划,按照国家标准要求,举办以提供特需、专科医疗服务的营利性医疗机构;支持社会资本在偏远行政村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要使社会办医机构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定和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立医疗机构享受同等待遇;对其在服务准入、监督管理等方面一视同仁。落实医疗机构分类管理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依法加强对社会力量办医的监管。

()预防保健和卫生监督工作

1.提高疾病控制能力建设

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和提高免疫规划工作质量为核心,加强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有效预防和控制各类传染病发生。完善重点疾病监测和疫情报告的管理,深入开展重点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地方病的防治工作,积极推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医院、社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指导和技术支持。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2.加强卫生应急能力建设

积极实施卫生应急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健全卫生应急管理体制,加快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建设,加强紧急医疗救援基地和卫生应急队伍的建设,完善卫生应急预案规范体系等工作,全面推进卫生应急体系的发展。同时,重点做好甲型H1N1流感、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鼠疫等突发急性传染病的防控、突发中毒事件、核辐射事件、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社会安全事件的卫生应急处置。

3.加强卫生监督工作

继续加强餐饮服务、医疗服务市场、传染病防治、职业卫生等领域的卫生监督综合执法。加强行业的源头管理和综合整治,抓住与广大群众日常生活和工作密切相关的重点行业、高危场所和关键环节,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引向深入。探索农村卫生监督管理的长效工作机制的建立,加快卫生监督工作向农村延伸,保障农民的卫生安全。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实施率达100﹪,餐饮服务环节年监督覆盖率达100﹪,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原料索证验收登记台账建立率达100﹪,大中型餐饮服务业食品添加剂“五专”实施率达100﹪,无证餐饮企业查处率达100﹪,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率达100﹪,过错责任追究率达100﹪。

创新卫生监督管理模式,积极探索和完善符合实际的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新技术、新方法与新模式;强化监督与准入相结合,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相结合,行政许可审批与责任追究相结合的监督管理模式,建立起长效的卫生监督管理机制;建立上下级卫生监督机构联动机制;加强综合执法,形成卫生监督整体合力。

4.加强慢性病防治工作

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逐步建成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意外伤害、职业中毒等疾病的监测网络,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进一步扩大健康教育网络,多形式地开展健康教育与宣传,不断地增强城乡居民的自我保健意识。

()妇幼卫生工作

加强法制宣教,提高执法监督水平。“十二五”期间,加强妇幼卫生法律、法规、规章的宣传和教育工作,依法保护妇女和儿童的合法权益,促进妇女和儿童健康。严格按照《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出生医学证明》的使用和管理。加快发展社区妇幼卫生服务,努力为妇女儿童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服务环境。积极推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的实施,健全以县妇幼保健机构为龙头、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村卫生联系员为网底的县、乡、村三级妇幼保健网络。强化妇幼保健机构的规范化建设,按照市政府要求在适当情况下,将妇幼公共卫生职能和临床职能进行分离,使之成为专业妇女儿童保健服务机构。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积极调整人才结构,配备专业素质较高人员充实基层队伍,提高妇幼卫生服务能力。重点培养对出生缺陷和妇女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专业技术人员,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诊治能力,以满足妇幼卫生工作发展需求。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相关部门配合,卫生局组织管理,妇幼保健机构负责项目实施业务指导职能,在政府和部门的支持下,健全宣传、推动、组织实施较为完善的管理运行机制,确保妇儿健康行动计划项目顺利落实。

1.加强对“妇儿健康行动计划”重点项目指标的实施和管理。“十二五”期间,①孕产妇早孕建册率85%,健康册健全使用率100%;②儿童保健手册发放率100%,保健手册使用率100%,新生儿访视率100%;③儿童三病筛查率分别达到290%95%;④产前筛查率90%30-65岁农籍妇女病普查完成年度计划率100%

2.稳定和控制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健全危重孕产妇转诊、抢救机制,进一步提升危重孕产妇抢救及时性和成功率水平。加强网络系统服务能力和孕期系统服务和监护,提高高危孕妇鉴别和危重抢救能力,降低新生儿早产、低出生体重、窒息等疾病死亡率,避免可避免孕产妇死亡。

3.控制出生缺陷。要在做好孕前专项疾病筛查,孕前和孕后增补叶酸,孕期检查和产前筛查,加强对阳性人群后期干预和求助等三级预防措施,控制出生缺陷,提高人口出生素质。

4.加强妇女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和干预。着力抓好农村妇女乳腺癌、宫颈癌“两癌”的普查普治工作,尽快培养基层专业防治人员,提高“两癌”防治水平。儿童心理、血压、血脂、肥胖等问题明显突出,是下一步工作中主要预防和干预的问题。

()加强社区公共卫生网底功能

1.继续实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常住居民的健康管理工作。常住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建档率达到95%以上,建立双向转诊制度,实现居民健康档案电子信息化管理。做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工作,管理率达到90%以上。对35岁以上高血压、糖尿病及脑卒中患者实施系统管理,管理率达到90%以上,控制满意率达到70%左右,并逐年提高。不断提高辖区居民的健康水平。继续对精神病及肢体残疾等重点人群实施社区管理,提供康复指导。

2.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乡镇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模式,完成村级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工作。筹资2400万元,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全面完成村()卫生所(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标准化建设,实现全县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结构和功能的双重改造,构建新型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100%,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做到小伤、小病不出村街,常见病、多发病不出乡镇。

3.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从农村卫生和乡村医生的实际出发,合理制定人才培养规划。鼓励有条件的乡村医生参加医学学历教育,促进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化。鼓励具有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的人员到村卫生室工作。制定乡村医生培训规划,采取临床进修、集中培训及远程教育等多种方式对乡村医生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中医中药工作

加快中医建设与发展,完善现有中医机构,加快配套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全面提高中医机构综合服务能力。县中医院要加强内涵建设,努力发挥和发展中医药在治疗现代疑难病方面的特长和优势,走专科专病发展之路,打造品牌科室,走“大专科”、“小综合”的路子,要采用送出去、请进来、岗位培训、自学等多形式,多渠道培养中医人才,使中医院成为全县中医医疗、教学、科研中心。县医院建设好中医科、针灸推拿科和中药房,并相应设置中医病房。全县乡镇卫生院要建立健全中医科、中药房,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医生应掌握中医诊疗技术,用中医基本知识处理常见病,部分乡镇卫生院能建成特色中医专科。全县农村中医药覆盖面要达到100%

()组织队伍和行风建设工作

干部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进一步完善过来工作中建立的《静海县卫生局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察及民主推荐后备干部工作方案》等一系列制度。围绕“五个好”班子建设目标,选好配强领导班子。领导班子保持合理的年龄结构。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总量要稳步增长,每年招录50--100名左右大学专科以上医学专业人才,到2015年,卫生人员总量达到1900人,卫生技术人才达到1600人。人才层次显著提升,硕士以上学位的高层次人才达到40人,人才布局、结构趋向合理。二级以上医院高精尖人才聚集,乡镇医疗机构大专以上学历人才医护药技比例趋向合理,社区服务人才总量增加,人才流动秩序规范,探索引进专业管理人才。2010年,完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全员聘用制度进一步深化。分步实施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内部分配制度更趋合理,激励机制更加健全,职称评审、聘任等工作进一步加强。到2013年形成岗位设置科学、岗位职责明确,竞争有序、管理规范的人事用工秩序。行风建设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理念牢固树立,以诚信为核心内容的行业文化建设效果明显,纠风工作的长效机制进一步落实,行业作风明显好转,和谐卫生建设成效显著,群众满意度大幅度提高。

三、主要措施

()加强政府主导作用

卫生行政部门要牢固树立代表国家和人民利益实施卫生行业管理的观念,按照区域卫生规划,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实现卫生工作全行业管理的目标。政府其他各有关部门要从有利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角度,积极支持,密切配合,为卫生领域的改革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共同推进卫生事业的发展。

要加大对卫生的财政投入,确立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建立和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机制,逐步提高财政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财政卫生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

积极实施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对那些承担基本医疗任务、代表区域性医疗技术水平、在医疗服务体系中起重要作用的医疗机构,政府要继续举办并加强建设。合理划分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能,统一规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健全结构适宜、功能完善、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经济有效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创新机制,改革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

改革公立医疗机构的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卫生行政部门和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之间的关系,规范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提出和审议全县公立医疗机构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和有关公立医疗机构发展的重大决策。实行公立医疗机构管办分离机制,加强对公立医疗机构的服务与管理,扩大公立医疗机构的运营自主权,使之成为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事分开、管理科学的事业单位法人。实行医疗卫生第三方监管制度。进一步强化对政府投入、县卫生行政部门的管理、公立医疗机构的服务和院长(主任)的经营管理行为的监督和评价,纠正损害群众健康和公立医疗机构利益的行为。

改革医疗机构内部运行机制。实行法人治理制,医疗机构拥有医疗服务资产经营、管理权,资产和财务实行独立核算。实行院长(主任、站长)负责制,根据院长的任职标准,采用提名竞聘为主的多种形式聘用医院院长。实行单位内部岗位责任制,完善内部各项管理制度,保证医疗服务质量。实行绩效考核补偿机制。鼓励医院和医务人员优先使用基本药物、廉价药物,坚持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并由县卫生主管部门制定以绩效为主要内容的年度综合目标考评体系,对公立医疗机构定期组织考核。要以病人为中心持续改进服务态度,改革工作程序和制度,方便患者就医。

加强医疗机构经营管理,强化成本核算,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快推行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改革,逐步分离公立医疗机构的后勤服务部门,使其成为面向社会的独立经济实体。

()建立现代卫生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实行人事代理制、全员聘用制和职称评聘分开制,技术人员职称实行档案管理,评聘分开。建立卫生技术人员县乡村柔性流动机制,县级医疗卫生单位定期下派卫技人员到乡镇卫生院开展服务,以县乡村之间通过正常轮转、下派挂职、进修培训、竞争上岗等方式加强纵向和横向流动。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单位内部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努力形成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机制,逐步建立能真正体现医务人员劳动价值的分配制度,多劳多得,优劳优得。

()落实措施,加强卫生资源管理

重点是加强对医疗服务资源的审批和监督管理。按照规划总量、控制增量、优化存量、提高质量的原则,严格控制新增医疗机构。在床位配置上,床位利用率小于70%的医院,不再扩大床位;连续三年床位利用率小于50%的医院,应调整床位使用功能或减少床位;在设备配置上,要完善管理法规,加强对大型设备调控力度,建立严格的“计划、论证、申报、审批、采购、反馈、评估”等大型设备引进及使用管理工作程序。凡未达到配置等级的医院,不得添置大型设备;达到配置等级的医院,其大型设备鼓励适时更新,以保持其先进性,更换下来的设备原则上不再使用。

医疗卫生行业实行准入制,卫生行政部门依据法律法规及本规划,负责全县新增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

推荐访问:静海县 规划 卫生 【卫生规划】静海县卫生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