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于洪区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精选推荐】

时间:2023-05-11 22:30:03 来源:网友投稿

政府工作报告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宝贵意见。一、过去五年工作简要回顾过去的五年,是全区经济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提升最显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沈阳市于洪区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沈阳市于洪区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精选推荐】


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宝贵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简要回顾

过去的五年,是全区经济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提升最显著的五年。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依法监督和区政协民主监督下,我们始终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牢牢锁定全域城市化总体发展目标,有效应对宏观经济环境持续偏紧等不利因素,改革创新,拼搏进取,圆满完成区十一届人大赋予的各项工作任务,始终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过去的五年,是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的五年

经济总量快速增长。按可比口径计算,到2012年末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6亿元,是2007年的2倍,年均增长15.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2.1亿元,是2007年的2.35倍,年均增长18.6%;固定资产投资累计1084.9亿元,是前五年的4.2倍,年均增长29.9%;直接利用外资累计15.8亿美元,是前五年的3倍,年均增长10.9%;出口创汇3亿美元,是2007年的1.8倍,年均增长1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亿元,是2007年的2.4倍,年均增长18.9%;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6270元,是2007年的1.9倍,年均增长13.1%;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6242元,是2007年的1.8倍,年均增长12.9%,稳居全市第一。主要经济指标全部实现两位数增长,2011年获得全市唯一的“晋位突出奖”。

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全口径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由2007年的4%提高到9.6%;税收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重由2007年的62%提高到81%;装备制造及配套产业增速高于GDP增速16.5个百分点;五年民间投资总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达到91.7%。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同步提升。

(二)过去的五年,是发展思路全面确立的五年

思路决定出路。结合于洪发展实际,确定了“城市现代化、近郊城市化、远郊城镇化,最终实现全域城市化”的总体发展思路。

全域规划科学编制。按照“世界的眼光、未来的高度、现代化的标准”,编制了于洪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全域发展规划,明确了建设“现代化生态新城区、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的总体定位和“一区、两城、三市镇”①的发展布局,指导全区科学发展、统筹发展。在此基础上,完成永安新城等新城新市镇规划、现代农业示范区和沈阳国际物流港等重点园区规划、市政设施和城乡路网等基础设施规划编制工作,建立了系统完善、覆盖城乡的规划体系。

产业布局更加明晰。以全域规划为统领,科学谋划产业布局。在工业上,规划建设“两区、八园”②,重点发展装备制造配套产业和新兴产业,打造沈阳市装备制造配套产业基地;在服务业上,规划建设“一带、一核、五商圈”③,重点发展市场物流和现代商贸服务业,打造沈阳经济区商贸物流产业基地;在农业上,规划建设“一轴、三园”④,重点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三次产业实现“错位发展、特色突出”。

规划执行严肃有力。创新实施“三规合一”,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定目标”,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定指标”,通过城市发展规划“定坐标”,各项规划实现“协调统一、同编同调”。坚持定期规委会、每周规建会等制度,严格规划审批;坚持跟踪检查、定期巡视等制度,严格批后管理,保障规划权威性和严肃性。

(三)过去的五年,是改革创新突破进展的五年

始终坚持以改革增活力、促发展,全面开展体制机制创新,并成功获批沈阳经济区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2012年全市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经验交流会在于洪召开。

顶层设计科学构建。确定了“一五五”的统筹城乡改革发展总体思路,即:突出以产业化、城镇化、生态化推进全域城市化,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一条工作主线;着重建立统筹城乡的规划、行政管理、土地利用、投融资和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五项机制;加快实现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社会管理五个一体化。

行政改革重点突破。推行经济区⑤管理模式,组建了永安新城管委会和现代农业示范区管委会。在全国县区中率先实行涉农机构大部制改革,实现职能整合、人员精简、效能提升。根据实际调整城建城管部门职能,组建公用事业局、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中心和投融资中心等专业部门,实现“建管分离、管办分离”。推行公推比选、雇员招聘等机制,营造出以能力用人才、以业绩论英雄的选人用人环境。

资金保障扎实有力。依托优势资源和良好发展前景,多方开拓融资渠道。一是以发展引投资,积极包装项目向上级争取土地储备等资金;二是以回报引工程,吸引中铁九局等有实力的企业以BT、BOT⑥等形式投资市政路网、生态景观、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工程;三是以市场引投入,与电力、水务、燃气、通讯等专业公司开展战略合作,超前配套公用设施;四是以资源引资本,探索设立统筹城乡发展基金,成功组建于洪永安村镇银行,创新实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有效保障了城乡建设发展资金。

土地利用集约高效。着力破解土地资源瓶颈,推行“四要、四集中”模式。向规划要土地,合理布局空间功能,科学划定重点、优先、限制、禁止建设等四类区域,促进土地向集约利用集中;向存量要土地,完成16个城中村、城郊村改造,盘活存量建设用地3.2万亩,获得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4425亩,引导农民向新城新市镇集中;向空间要土地,坚持招商项目“五个不准入”⑦,大力推进产业集群化,集中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厂房62万平方米,引入中小企业100家,实现产业向园区集中;向管理要土地,在全省率先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并获批首家综合运营试点,以农业园区和农事龙头企业为重点流转土地10万亩,推进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成功获批国土部缩小征地范围制度改革试点区、省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区和市节约集约用地试点区等称号。

(四)过去的五年,是项目经济爆发集聚的五年

坚持“项目强区”,扩大投资上项目,以增量调结构、促发展。

招商引资成效卓著。创新企业化招商模式,成立11个专业招商局和3个驻外办事处,围绕新城新市镇及主导产业园区,以国内外知名企业为重点,采取以商招商、网络招商等方式,内资引进在全市持续名列前茅。五年来,共签约3000万元以上项目343个,协议投资总额超过3000亿元,包括投资230亿元的金马凯旋家居CBD、投资170亿元的机床城、投资16亿元的世界500强普洛斯物流园等重点项目,引进项目的规模、数量和质量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项目建设扎实推进。以“企业当家”为主题,牢固树立“企业做主人、政府做公仆”的服务理念,精简审批项目、缩减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限,实行涉企事业性收费“区级全取消、市级区代缴”,成为名符其实的“无费区”,新注册企业数量连年保持15%以上增长,2012年新注册资本额是2007年的2倍,荣获辽宁省最佳投资环境区称号。构建“1+3”项目服务体制⑧,建立重大项目包保和调度机制,及时解决影响项目开工的各类问题。五年来,全区新建、续建3000万元以上项目330个,累计完成投资858亿元,玛丽蒂姆五星级酒店、浙江电力电气产业园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形成对地区经济的强力拉动。

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工业经济加速集聚,机床城、基础件产业园等重点产业园区迅猛发展,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突破千亿元大关,稳居全市第四位,装备制造及配套产业产值占全区规模工业总量的比重达到51%,于洪区获批沈阳市首批“两化”融合⑨试验区,机床城获批国家级特种数控机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基础件产业园获批辽宁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现代服务业迅速壮大,商贸物流产业异军突起,投资35亿元的润恒城、投资60亿元的国际汽车城、投资15亿元的传化陆港物流园等一批重大项目纷纷落地,沈阳国际物流港获批辽宁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现代农业树立典范,以都市农业为主攻方向,形成以德丰食用菌为代表的工厂化农业生产基地、以光辉种子基地为代表的优质种苗基地和以小韩温泉为代表的温泉观光农业基地,农事龙头企业发展到75家,带动农业生产基地15万亩,获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级现代农业集成技术试点区。

(五)过去的五年,是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的五年

将环境建设作为事关于洪生存发展的关键,全力打造“畅净美安”新于洪。

生态建设塑造品牌。一是蒲河建设成绩卓著。投入25亿元,完成蒲河生态廊道建设任务,形成“一带、四区、七园、十点”⑩总面积2000万平方米精品景观,全面拉开发展空间,成为沈阳市靓丽的生态名片。二是绿化水平大幅提升。投入34亿元,按照城市景观路标准完成了沈胡路、于洪产业大道、沈彰产业大道等主干街路绿化美化,新增城乡绿化面积2400万平方米,城区绿地覆盖率达到38.5%,全区森林覆盖率由2007年的8.9%提高到现在的16.1%。三是节能减排扎实推进。投入2.8亿元,实施沙岭等8座污水处理厂及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污水处理率达到84%。2012年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3.77%,COD{11}排放量同比下降1.55%,二氧化硫排放量同比下降0.23%,2011年荣获盛京环保奖,获批成为国家生态区。

城乡建设全面推进。以统筹城乡一体化为目标,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工程。一是路网体系日益完善,完成沈彰、沈阜产业大道和沈胡公路等骨干道路拓宽工程,新改扩建市政道路70条、农村道路158条,城乡道路总里程新增257公里。二是公用设施同步配套,曹台、家具园燃气站投入使用,新增燃气管网27公里;实施平罗、物流港配水厂等4项给水工程,新增排水管网264公里、给水管网55公里;实施新立、广源等4座变电所建设和30公里电力联网工程;新建机床城等2个热源厂,完成12个热源厂集中供热改造。城乡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全面提升。

城乡管理成绩显著。一是按照“城区精细化、近郊标准化、远郊常态化”标准,在全市率先实行街路一体化、全时段立体保洁,实现市政道路专业扫保全覆盖。二是建立数字化城管平台,全面监控重点城区,即时解决城市管理问题,综合结案率稳居全市前列。三是以城市出口路和主要街区为重点,大力实施市容综合整治,建立三级监督和即时拆除机制,清理各类违章建筑280万平方米。城乡管理工作连续两年在全省“四化”{12}评比中获得最高的四星评价。

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在加速于洪新城和丁香湖新城建设的同时,启动永安新城和平罗湾新城规划建设,同步配套道路、水电热等基础设施,学校、医院等服务设施,商超、市场等生活设施,城市空间不断拓展,功能不断提升。五年累计投资150亿元,整理土地5320万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由2007年的45.5平方公里扩大到93.3平方公里,城市化率由49%提高到66.5%。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累计销售商品房1238.6万平方米,于洪区成为沈阳西部置业安居首选区。

(六)过去的五年,是社会事业显著进步的五年

始终坚持将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春风沐民”系列活动为载体,全面推进幸福于洪建设。

民生工程扎实推进。以被征地农民为重点,大力促进居民就业,五年来新增实名制就业3828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3%以内,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的被征地农民100%实现就业。推进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并轨,建立缴费档次自选、待遇标准合理、参保方式灵活的城乡一体社会保险制度,成功推行“于洪·幸福卡”{13},初步实现各类保障一卡缴付、一卡支取,获批辽宁省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险一体化实验区。全面推进扶老、助残、帮困工作,完成51个老年人日间照料站建设和225户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工程,区残疾人托养康复中心主体竣工,新建改造区社会福利院、救助站、中心敬老院和沙岭敬老院,为2064户低保户和低保边缘户发放住房补贴922万元,区慈善总会累计筹集捐款3877万元,4万多名群众获得救助。

公共服务全面进步。一是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五年累计投入20.3亿元,新改扩建44所中小学、幼儿园,高分通过省“双高普九”验收,五十六中学成为首批市级标准化高中。实施名师名校战略,培养市级以上教育专家、名师、优秀教师52名,成功引进东北育才等3所名校,获批辽宁省统筹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验区。二是卫生事业稳步发展。五年累计投入4.22亿元,新建改造7所医疗机构,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5%,筹资标准和报销比例在全市领先,成功引入医大四院等优质医疗资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全覆盖,获批辽宁省统筹城乡发展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试点区。三是文体惠民扎实开展。承办、举办省首届群众文化节、“蒲河之夏”等大型文体活动,在全市率先建成2个高标准全民健身中心,“文化大篷车”成为群众文化品牌,“百万市民看于洪”成为生态文化旅游品牌。新建区文化馆、档案馆、图书馆并全部晋升为国家一级馆。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辽宁省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等称号。

居民生活显著改善。按照“八通、十有”{14}标准,突出文化、田园特色,启动10个、203.8万平方米“于洪新居”{15}项目建设,五年来,2.9万户居民喜迁新居。住房保障全面推进,为614户低收入家庭发放经济适用房补贴2277万元,2269户家庭享受到公租房、廉租房政策;实施老旧小区改造462万平方米,接收弃管小区扫保135个;实施供暖拆除联片195.7万平方米,改造供热管网179公里;建设8个市民休闲广场,完成4.5万户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投资1500万元实施光辉等地区安全饮水工程,全区自来水覆盖率达到96.7%;新增、延伸公交线路11条。城乡居民生活更加舒适便捷。

社会环境和谐稳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通过实行“一撤、两分、三加强”{16}促进农村基层组织平稳转型;改善老旧小区社区办公条件,完成13个小区社区用房标准化提升改造;试点推进社区标准化管理,阳光100社区成为创新社会管理示范点。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刑事案件发案率、火灾和交通事故量大幅下降。建立区级领导包案、接访和信访联席会制度,妥善处理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生产安全、食品安全管理,完善应急预案,强化应急处置,连续5年被市政府评为安全生产先进区。

(七)过去的五年,是政府建设全面提升的五年

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切实增强科学发展、服务社会的能力。

法制建设不断加强。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监督和参与重大决策,及时向人大报告、向政协通报重点工作,累计办理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33项、人大代表建议334件、政协委员提案523件,办复率和满意率均达到100%。高质量完成“五五普法”,全面启动“六五普法”。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扎实推进政务公开,主动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政府决策更加科学民主。

制度建设扎实推进。以窗口单位为重点,建立专业、社会、媒体、对象“四位一体”监督体系,落实岗位责任,强化服务监督,政风行风广受好评;加强公共资源交易、土地征收等重点领域监察管理,实行“不招标不建设”“不验收不结算”“不审计不付款”;对涉及街道和村集体的合同协议进行了清查整改,土地征收实现“四统一”{17},政府行为更加规范有序。

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强化干部队伍思想教育,坚持每周“学经典”、树正气,提高综合素质;落实“一岗双责”,强化警示教育,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违纪行为,促进廉洁自律;选派大批干部到征收、信访等工作一线进行多岗位锻炼,提升实践能力;实行政企“角色互换”,聘请软环境监督员,推行“服务好坏服务对象说了算”的以服务对象为主体的绩效考核模式,政府服务更加快捷高效。 计生、统计、人防、兵役、民族宗教、红十字会等工作均取得优异成绩。

回顾过去五年的艰苦奋斗和风雨历程,我们深刻体会到:

一是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发展是硬道理。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加快发展牢记城乡统筹,经济建设先行保护环境,产业发展注重配套同步,实现了经济、社会、环境、产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事实证明,只有科学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必须统筹兼顾、贯彻始终。

二是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坚船远航,尚需凭风借力。五年来,我们始终将坚持改革、扩大开放作为永恒主题,全区上下思想统一,观念解放,行动扎实,带动了大企业、大项目、大资金的加速集聚,使于洪发展始终充满生机活力。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于洪发展的不竭动力,必须一以贯之、坚持不懈。

三是必须始终坚持以民为本。民生,是执政之基、发展之本。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将保障民生作为第一考量,将改善民生作为第一要务,获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任支持,维护了发展环境的和谐稳定。事实证明,以民为本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铭刻于心、贯彻于行。

四是必须始终坚持提升环境。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环境建设先行,软硬环境同步:在硬环境上坚决打造“畅净美安”新于洪,在软环境上全力推行“企业当家”做主人,使于洪区成为商务成本的盆地、生产要素的洼地、人才向往的高地、投资兴业的福地。事实证明,环境就是生命力、就是竞争力,必须紧抓不放、一抓到底。

五是必须始终坚持同心创业。团结就是力量,实干才能兴区。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区委的正确领导,始终保持“四事四不”{18}精神,全区上下心齐气顺、思想统一、步调一致,同心协力克难关,务实进取讲奉献,创造了于洪速度。事实证明,团结实干是发展的宝贵财富,必须始终传承、发扬光大。

各位代表,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大力支持的结果,是驻区部队、武警官兵和社会各界鼎力相助的结果,是全区人民拼搏进取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为推进于洪区经济和社会实现跨越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全区人民的期待还有差距,前进中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干部思想仍需解放,改革创新力度需进一步加强;主导产业规模仍需壮大,产业结构需进一步优化;社会保障体系仍需完善,城乡统筹需进一步推进。对此,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抢抓机遇、全力前行的关键五年。目前,国内经济形势日趋平稳,各地都在奋勇争先、竞相发展,于洪区面临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激烈竞争态势。为此,我们必须始终保持奋勇争先的冲劲、锐意进取的闯劲、埋头苦干的韧劲、拼搏创业的干劲,变不利为有利,化竞争为动力,实现于洪区新一轮跨越发展。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按照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总体工作部署,锁定全域城市化发展目标,以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建设为主线,以建设幸福于洪为根本,坚持“环境立区、产业强区、创新兴区”发展战略,乘势而上,奋发有为,经济总量进入全市第一集团,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基本实现全域城市化。

今后五年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735亿元,年均增长1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173亿元,年均增长13.4%;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4.2亿元,年均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573亿元,年均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3亿元,年均增长15%;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44270元,年均增长11%;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8620元,年均增长12%。城市建成区扩展至130平方公里,城市化率提高至90%。

围绕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重点建设“五个新于洪”:

一是壮大产业,建设实力新于洪。优化提升建成区功能,以永安新城、平罗湾新城为重点推进新城新市镇建设。推行“产城互动”{19}模式,做大做强装备制造配套产业,同步发展新兴产业,实现制造与“智造”融合;加快发展商贸物流产业,建成沈阳西部商业服务中心;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构建国家都市农业标准、样板和品牌。实现一产业精细高效、二三产业并驾齐驱,成为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强区。

二是创新体制,建设活力新于洪。按照“一五五”总体架构,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全面突破,基本实现“五个一体化”,初步完成农民向市民、农村向城市、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创出于洪改革特色和统筹城乡品牌,成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

三是扩展优势,建设文化新于洪。巩固全国文化先进区建设成果,挖掘和提升文化底蕴,弘扬于洪传统美德,培育塑造于洪精神,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不断提升凝聚力和向心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于洪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建成和谐文明的文化强区。

四是提升环境,建设美丽新于洪。坚持提升软硬环境不动摇,深化“企业当家”软环境建设,优化审批,强化服务,提升效能,营造最佳政务环境;深化“畅净美安”硬环境建设,加大投入,提升内涵,加强管理,保护生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

五是改善民生,建设幸福新于洪。以提升百姓福祉为根本,着力消除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社会服务,不断加大改善民生的软硬件投入,全面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实现城乡生活同质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2013年主要工作安排

2013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年,更是于洪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加快实现全域城市化的“创新突破年”。

2013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480亿元,增长1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45亿元,增长1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6.3亿元,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425亿元,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亿元,增长15.2%;直接利用外资3.36亿美元,增长5%;出口创汇3.15亿美元,增长5%;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9160元,增长11%;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8190元,增长12%。

为实现上述目标,着力做好以下六项重点工作:

(一)抓项目开工,在招商引资上实现新突破

坚定不移地以项目为核心,全员、全力推进项目引进和开工建设。

强化项目开工。2013年是招商项目集中开工建设的突破年,要继续深化项目服务,落实包保责任,土地征收超前完成,基础设施同步配套,土地指标即时保障,手续办理全程跟踪,确保明发科技园、国美物流产业基地、宝能科技园、元贞机械城等38个市重点项目和永安大厦等区政府投资项目全面开工,全年新开工面积不少于1000万平方米。

强化科学招商。着力实现“两个领先、两个突破、五个转变”:保持内资引进和外贸出口在全市领先,力争在外资和工业重大项目引进上实现突破,推进招商向选商转变、引资向引智转变、数量向质量转变、低端向高端转变、专业化向科学化转变。组建香港、台湾常驻招商机构,推行“网络招商”等有效方式,围绕蒲河生态经济带等重点区域和装备制造配套等主导产业,确保签约3000万元以上项目不少于100个,总投资额不低于500亿元。

强化项目服务。巩固软环境建设成果。一是“硬提升”,推进行政审批“三个三分之一”{20},建立健全网络审批体系,创新推广移动审批平台,推进审批简单化。二是“软加强”,深化“企业当家”,推行“亲情服务”,加强礼仪培训,提升服务内涵,在高效、便捷基础上实现用心、满意服务,深层次提高服务质量,全力打造北方最佳投资环境区。

(二)抓试点创新,在综合改革示范上实现新突破

完善顶层设计,推行重点领域、试点区域改革创新,形成于洪特色改革示范。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放大经济区改革成果,组建平罗湾新城管委会。建立健全永安新城和现代农业示范区管理体制和用人分配机制,加强于洪新城和丁香湖新城管理,逐步构建三环内经济区管理模式。探索大部制改革方向,使机构更精简、效能再提升。扩大公推比选、竞争上岗比例,进一步推行以能力论人才、以业绩论英雄的用人机制。试行公务用车和公务接待改革,实现效率提升、资源节约。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以东民村和陆家村为重点,总结提升“产城互动”的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以全面推广“于洪·幸福卡”为重点,加速推进城乡保险保障一体化进程;以光辉街道为试点,全面推进土地确权和流转,积极推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普遍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力;以红旗台村为试点,加速旧城低效用地整理,推进中心城区改造提升。

深化“三争”{21}工作成果。深度挖掘已获批试点和称号内涵,用足用好用活相关政策,紧抓资金落实、加速试点建设,使政策及称号发挥最大效益。晋位升级现有称号试点,争取更多的市级以上审批权限和土地储备、基础设施、产业扶持等专项资金政策。拓展“三争”新领域,向广度、深度、高度延伸,逐渐实现全覆盖,机床城争取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试点。

(三)抓城建城管,在城乡环境提升上实现新突破

推进“横向贯通、纵向统筹”{22},高标准、高质量构建城乡基础设施体系。

加快基础设施配套。重点实施三大工程:一是城乡贯通工程。全力推进西北连接线、蒲河大道、永安大道、王秋线、光辉大道等主干道路建设和云龙湖大桥、太湖街、怒江北街等市政街路新改扩建,突破交通瓶颈,完善城市功能。二是配套提升工程。以“六通一平”为目标,完成平罗、物流港、蒲河温泉小镇3座配水厂及配套管网和造化热源厂建设,确保新立、五金、家具3座变电站竣工投入运行。三是水系绿化工程。按照“河湖贯通”模式启动小浑河和二道河水系综合整治,重点完成如意湖拓挖和景观工程。

提升城乡管理水平。按照“城区抓提升、近郊抓规范、远郊抓整治”的原则,扩大专业化扫保和数字化城管覆盖范围,搭建信息化、数字化无线城市管理平台。发挥蒲河管理局等部门职能作用,提高绿化景观和市政设施管养水平,完成14万平方米城市绿地景观提升和7.5万平方米市民公园建设任务,持续巩固景观建设成果。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建设行为。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是全面启动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工作,细化分解任务,纳入绩效考核,保障各项指标达到标准。二是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造化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物流港污水处理厂达到运行条件。三是加强污染减排,逐步实施燃煤锅炉脱硫改造,完成45万平方米供热区管网改造和拆除联片任务,提升大气环境质量。

(四)抓结构优化,在三次产业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按照集群化发展思路,优化产业结构,做大存量,扩大增量,提高质量。

优化提升工业产业。锁定“一个千亿、两个五百亿、两个一百亿”{23}目标,一是抓产业集聚,加快机床城、基础件产业园等产业集群建设,聚星数控机床、派克汉尼汾等重点企业建成投产,新引入工业企业50家,园区企业数量和产值占全区比重分别超过40%和60%。二是抓政策扶持,制定出台服务外包、科技型项目、中小微企业扶持政策,推动现有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启动高新技术产业园、智能物联产业园,推进步长科技园、国际服务外包园等项目尽快建设。三是抓项目策划,包装启动工程机械、农业机械和食品机械产业园建设,在引入行业龙头企业上实现突破。四是抓科技支撑,稳步推进“两化”融合,加快“智源产业带”建设,新增信息化深度融合企业不少于30户。

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推进“一带、一核、五商圈”发展。“一带”抓培育。提升蒲河生态经济带产业发展规划,突出三个新市镇主体功能,引进发展文化、休闲、娱乐等项目,打造于洪旅游品牌。“一核”抓突破。五洲工业博览城、普洛斯物流园、深国际物流园等重点项目力争全面开工建设,润恒城、永辉物流中心、沈阳食品城等项目一期竣工投入运营。启动建设两大现代服务业平台{24},建成机床城11万平方米机电博览中心。“五商圈”抓壮大。完成银河城商业中心、卓尔沈阳客厅等重点项目首期建设,红星美凯龙、恒盛商业广场、荣信财富广场等重点项目投入运营,黄海路商圈成为沈阳市西部重点商业中心。

做精做细现代农业。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核心,一是抓农业样板,完善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深化“一轴、三园”布局,突出三大主导产业特色,探索现代都市农业国家标准,建设国家都市农业样板区。二是抓重点项目,加大现代农业项目招商力度,推进九大农庄会所{25}规划建设,壮大小韩温泉会所、虫草农庄实力,启动富禹温泉等观光会所建设,初步形成辽宁省现代农业1小时观光圈。三是抓农业流通,依托润恒城等重点流通项目,推进生产和物流对接,打造东北农产品和食品物流交易基地。

(五)抓城乡均等,在社会事业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立足城乡统筹,切实加大投入,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和管理一体化。

提升教育发展水平。实施教育强区战略,推进各级学校标准化建设,完成义务教育学校提升、塑胶操场铺设、校安工程和幼儿园新建改造等29项工程,170中学创建市标准化高中,启动建设学生实践和素质教育实训中心。实施名师名校战略,培养市级以上名师、骨干教师30名;以大学区制为依托,探索组建名校集团。

提升卫生服务水平。以统筹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优化卫生资源,完善服务体系,推行乡村卫生院一体化建设,争创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单位、省卫生应急示范区,陵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晋升国家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新农合筹资标准、报销比例提标工作,实施新农合大额保险,提高城乡居民医疗受益水平。

提升文化事业水平。推进省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努力打造文化于洪。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完成城东湖等5个街道文化中心及50个村(社区)文化活动室配套建设,完成市艺术惠民大学于洪分校和艺术惠民服务站建设。二是培育于洪文化,围绕于洪发展主旋律,探索构建集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行为规范、管理制度、工作作风、团队意识等于一体的核心价值体系,提炼升华于洪精神;三是发展文化产业,启动建设蒲河休闲文化产业带,完成朝鲜风情街一期建设,包装策划满族、锡伯族民俗文化项目。继续开展“文化大篷车”“文化讲坛”等主题活动,做好“十二运”相关活动组织工作。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一是促进居民就业,继续以被征地农民为重点,针对主导产业和项目需求开展就业培训,健全就业信息平台,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试点推进创业带动就业。二是强化社会保障,不断扩大社保覆盖面,逐步实行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体系、标准、管理、待遇“四个统一”,基本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三是做好老龄工作,提高高龄老人补助标准,探索居家养老模式,新建6个示范性老年人日间照料站,五彩养老城一期投入使用,争创全国老龄工作示范区。四是开展扶贫帮困,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低保标准、供暖补助标准一体化,完成区残疾人托养康复中心建设和200户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区中心敬老院争创国家级先进敬老院。

提升社会管理水平。一是全面提升社区软硬件水平,以城东湖、陵西街道为试点,推进标准化社区建设,改造提升社区用房,充实加强社区力量,推广“数字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模式,创建“五星级和谐社区”。二是继续推进农村基层组织转型,根据城市化进程,科学量化、保值增值村集体资产,稳步实施撤村建社区,创造城乡社区管理全省典范。三是依法依规做好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保障农民民主权利,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四是鼓励引导民间社团有序有效参与社会公共服务,扩大基层社会管理的广度和深度。

(六)抓行政效能,在政府自身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坚持执政为民,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水平,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积极采纳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推进科学民主决策。完善与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联系制度,提高建议提案办结率。坚持政务公开、信息公开,建设阳光政府。做好各项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工作,维护良好发展环境。

提高政府效能。在深入开展“企业当家”活动基础上,开展“区民当家”活动,树立“亲情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满意度。推行“平衡计分卡”{26}模式,细化落实目标任务,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提升工作效能。初步构建“数字于洪”基础平台,使社会管理和服务更加全面精细。完善督查督办,严肃政务纪律,确保政令畅通,做到人人高效率、事事快节奏、件件有实效。

强化作风建设。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推进五大系统{27}建设,建立健全惩防腐败体系。加强重点领域审计监督,科学规范经济秩序。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厉行节约、勤俭办事。大力弘扬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甘挑重担、心坚石穿的奋斗精神,忠诚为民、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打造廉洁高效、真抓实干、创新进取的干部队伍。

各位代表,“潮平岸阔催人进,风正扬帆当有为”,于洪发展的新征程已经开启,神圣的使命告诉我们,于洪正在爬坡,我们绝不能有任何退却;于洪正在冲刺,我们绝不能有任何减速;于洪正在实现超越,我们必须奋力前行。让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同心同德,开拓奋进,为实现全域城市化、创造于洪光辉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1}一区、两城、三市镇:“一区”,即三环以内主城区,重点建设丁香湖新城和于洪新城,规划建设成为“浪漫之城”和“快乐之城”;“两城”,即三环外、四环内的城市近郊区,重点建设永安新城和平罗湾新城。永安新城定位为物流航母、商贸旗舰、工业基地、服务中心,规划建设成为“希望之城·如意之都”;平罗湾新城定位为新兴产业和健康产业,规划建设成为“智港·康城”,打造沈阳经济区的新兴产业集聚区、生态滨水宜居新城;“三市镇”,即四环以外城市远郊区,重点规划建设蒲河温泉、九龙河和光辉三个新市镇,突出生态自然的理念,重点发展温泉旅游、生态休闲、农产品加工等产业。

{2}两区、八园:“两区”即新兴产业区和装备制造配套产业区;“八园”为中国·沈阳国际特种机床装备城、机械基础零部件产业园、电气设备配套产业园、电力设备配套产业园、化工静设备产业园、建材机械产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园、智能物联产业园。

{3}一带、一核、五商圈:“一带”为蒲河休闲旅游产业带;“一核”为永安新城核心区;“五商圈”为丁香湖商圈、北陵商圈、黄海路商圈、于洪新城商圈、沙岭商圈。

{4}一轴、三园:“一轴”为九龙河现代农业发展轴;“三园”为工厂化农业示范园、优质种苗和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园、温泉休闲和农业旅游观光园。

{6} BT、BOT:BT(building-transfer)模式,即建设——转让,是政府利用非政府资金来进行基础非经营性设施建设项目的一种融资模式。BOT是私人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特殊的投资方式,包括建设(Build)、经营(Operate)、移交(Transfer)三个过程:建设——经营——转让。

{5}经济区:按照区域功能和产业定位,打破街道区域分割的行政管理体制,规划主城区经济区、永安新城经济区、平罗湾新城经济区、现代农业经济区四大经济区,将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土地征收、经济运行四项职能纳入经济区管理,突出主体功能和产业特色。

{7}五个不准入:即投资强度不足不准入、建筑密度不够不准入、容积率不高不准入、环保不达标不准入、方案未经审定不准入。

{8} “1+3”项目服务体制:“1”即实行从项目引进洽谈、签约落地、开工建设直到竣工投产的全过程“保姆式”跟踪服务;“3”就是手续办理、基础设施配套、土地供给三个阶段的专业化服务。

{9} “两化”融合:即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更多的融入信息化技术、手段和设备,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10}一带、四区、七园、十点:“一带”即蒲河休闲旅游产业带;四区即文化休闲体验区、历史风情展示区、生态湿地景观区和温泉旅游度假区;七园即蒲河文化主题公园、琴棋书画传统文化展示园、花泊观莲生态历史展示园、满清文化展示园、儿童生态欢乐园、生态湿地展示园和温泉旅游主题园;“十点”即御林叠翠、蒲风水韵、平湖望月、水泊观莲、琴棋书画、御道神桥、永安秋水、凭栏赏鹭、龙泉圣汤、湿地物语。

{11} COD: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的简称,即污水有机分解需要的氧化剂量,其值越低水污染程度越轻。

{12}四化:绿化、净化、亮化、美化。

{13}于洪·幸福卡:是于洪区首创的具有城乡居民养老和医疗保险、新农保、城乡低保、粮食直补、综合缴费等多项功能的磁卡。

{14}八通、十有:“八通”即路网、供水、供电、供暖、煤气、排水、公交、通讯八项基础设施,“十有”即居民活动中心、商超配套、就业服务站、卫生服务站、中小学校、幼儿园、社区服务中心、警务室、居民健身广场(公园)、社区物业十项公共服务设施。

{15}于洪新居:按照全域城市化要求,为加快农村人口集聚,改善农民居住条件,结合各地区现有人口情况,按照城市社区标准规划建设的集中居住区的统称。目前于洪区规划了15个“于洪新居”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惠及38个村,2.3万户居民。

{16}一撤、两分、三加强:“一撤”,即撤村建社区;“两分”,即将社区行政职能和经济职能分离;“三加强”,即加强基层党组织、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建设。

{17}四统一:统一安排部署,统一补偿标准,统一工作流程,统一拆违控违。

{18}四事、四不:“四事”即事必躬亲、事不过夜、事无巨细、事半功倍;“四不”即不用扬鞭自奋蹄、不达目的不罢休、不获全胜不收兵、不折不扣地执行。

{19}产城互动:与产业园区同步建设基础设施配套和生活配套设施,实现产业化和城镇化互动、互促,协调发展。

{20}三个三分之一:厅内集中审批项目增加1/3、审批要件减少1/3、审批时限缩短1/3。

{21} “三争”:即向上级争取荣誉称号、政策扶持和资金项目。

{22}横向贯通、纵向统筹:横向贯通是要突破沈山、秦沈铁路瓶颈,实现于洪区北部和西部区域的贯通;纵向统筹是在沈彰、沈阜等道路基础上建设与之并行的连接二、三、四环的主干路网,实现城乡路网统筹。

{23}一个千亿、两个五百亿、两个一百亿:即机床城综合产出达到1000亿元,电力设备配套产业园和电气设备配套产业园综合产出达到500亿元,基础件产业园和高新技术产业园综合产出达到100亿元。

{24}两大现代服务业平台:装备制造配套展销平台、国际物流港电子商务平台。

{25}九大农庄会所:按照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建设9个观光农业重点项目,包括锡伯族、朝鲜族、满族风情等3个民俗文化农庄;小韩屯、现代农业体验、虫草等3个现代农业庄园;蒲河温泉、威龙红酒、宝能生态等3个特色会所。

{26}平衡计分卡:众多企业和部分政府机关采用的绩效考核模式,从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四个角度,将组织的战略落实为可操作的衡量指标和目标值、落实到每个组织成员的一种新型绩效管理体系。{27}五大系统:行政权力运行制度系统、公共资源交易系统、行政绩效管理系统、行政权力电子监察系统、民意诉求反馈系统。

推荐访问:沈阳市 政府工作报告 于洪 沈阳市于洪区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