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2008年工作回顾2008年,全市人民在中共桐城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桐城市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8年工作回顾
2008年,全市人民在中共桐城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战胜历史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较好地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谱写了桐城加快崛起的新篇章。
(一)国民经济较快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据初步统计,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9.5亿元,增长15.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1亿元,增长25%;固定资产投资65.5亿元,增长35.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20元,增长8.2%;农民人均纯收入5720元,增长16.5%。
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增长。预计实现农业总产值27.2亿元,增长5.1%。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加快。水稻产业提升行动效果明显,水稻种植面积87.5万亩,比去年增加2.7万亩;产量35.6万吨,再创历史新高。畜牧规模化养殖取得新进展,新增规模养殖户183家,初步形成生猪、蛋鸭、肉禽等8个标准化养殖小区。水产业保持较快发展,水产品总量达2.68万吨。茶叶生产增收增效,茶园面积达3.2万亩,总产值3686万元,增长17%。蔬菜基地建设得到重视。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扎实推进。新增3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7个绿色食品,连续八年荣获“安徽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市)”,桐城市绿色食品工业园被确定为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农业组织化程度不断增强,新增5个专业合作社,大关蛋鸭协会被评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
工业经济在优化调整中扩量提质。规模经济逐步壮大。新增规模工业企业40家,总数达233家,规模工业总产值达96.3亿元,增长32%;实现增加值28亿元,增长35%。百企翻番成效明显。十强和30家明星企业实现税收1.62亿元,增长20%。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6亿元,增长46%。工业在建项目217个,其中新开工项目76个。产业集群培育力度加大。包装印刷产业积极应对“限塑令”,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中国包装联合会认定我市为“中国包装印刷产业基地”,新渡镇、金神镇被授予“安徽省产业集群专业镇”,省级包装印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如期建成。园区经济稳步提升。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投入资金3.7亿元,10平方公里规划区内路网体系初步形成,路灯、给排水等配套设施逐步完善。盛运环保、霞珍玻璃、扬帆机电等项目落户建设,汇源果汁、兴邦电子、华猫钢构等项目投产运营,养和医疗等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30亿元,增长50%。双港、范岗、大关、吕亭、孔城等十个工业集中区建设加快,新增入区企业99家,总数达2139家,实现工业总产值63.9亿元,增长39.7%。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新增民营企业321户、个体工商户2547户,民营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80亿元,增长20%。品牌建设得到加强,新增3个安徽省名牌产品,金光集团荣获“中国内燃机工业百年成就奖”。
三产服务业快速发展。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26亿元,增长20%。商贸流通业繁荣兴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成效明显,双港供销社获全国供销系统“销售百强、利润百强基层社”称号。金融保险业稳步发展。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8.5亿元,比年初增加17.1亿元;贷款余额41.5亿元,比年初增加6亿元。旅游业取得新进展。嬉子湖生态旅游区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龙眠山省级森林公园规划通过评审,鸿润集团被批准为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点。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完成投资7.1亿元。
(二)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乡统筹不断加强
城市建设重点工程全面实施,累计完成投资1.9亿元。和平桥、南山桥、海峰桥、政务新区路网及东南、东北、西南片区路网加快建设,完成预定投资计划。龙眠河综合治理一期工程扎实推进,规划设计、房屋拆迁、河道清障等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城南污水处理厂、公交场站等重点项目启动建设,一级消防站、垃圾场污水处理工程基本建成,城市绿化、亮化工程加快实施,路灯覆盖率达90%以上。文明创建力度加大,荣获“安徽省首届文明县城”称号。小城镇建设方兴未艾,文明村镇创建工作深入开展,新渡镇被评为省级文明村镇。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新店、龙山、江岭、樟枫等中心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大关、青草农业综合开发治理项目顺利实施。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工作不断加快,双港、范岗、高桥三个国家和省级土地整理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达6000万元。建设用地置换力度加大,保障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文都50万伏变电所和城北11万伏变电所开工建设。牯牛背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及灌区配套、挂车河流域水利血防一期工程全面竣工。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加快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和林业基地建设继续开展,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初见成效。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投入7070万元,桐舒路改造一期主体工程完工。
(三)改革开放继续深化,经济活力不断凸显
各项改革步伐加快。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政府投资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和投资效益进一步提高。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顺利开展,国资管理中心组建运行。城投公司投融资平台作用日益显现,累计申请贷款1.97亿元。银桥担保公司成功加入省再担保体系,全年为166家企业提供贷款担保3.58亿元。部门预算改革启动实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畜牧兽医体制改革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扎实开展。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农村合作银行挂牌营业。工业、粮食、供销、商贸系统改革不断深化。招商引资继续加强。招商激励机制和重大招商项目前期综合评审机制逐步完善。全市新签约项目90个,其中1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40个。全市实际利用境内市外资金21亿元,实际到位境外资金346万美元。对外贸易平稳增长,预计全年进出口总额8700 万美元,增长22%。
(四)十件实事全面落实,民生工程顺利实施
惠民资金保障到位。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全市共发放低保资金1400万元。4750人按月领取了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金,198名城镇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按月领取基本生活费。农村五保供养累计发放资金910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57.1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3万人。为城乡低保户、五保户、在乡复员军人和城市“三无”户提供医疗救助175万元。重点优抚对象全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拨付优抚专项经费97万元。实施232例重大传染病救治和生活救助。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累计发放99.12万元,兑现城乡独生子女保健费74.4万元。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全面落实,发放直补资金830.64万元。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94362名学生学杂费,为78117名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落实547名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19.84万元,发放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金270万元。完成340名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再就业。免费开展职业培训1101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4480人。对100名残疾人开展创业技能培训,并为每人提供1000元的创业启动资金,对80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复明手术。
项目建设全面推进。基本完成6所镇卫生院和31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体育馆、文化公园、实验中学建设项目启动实施,东城区自来水管网改造和二水厂改造工程完工。2所镇敬老院和10个村“五保老人之家”基本建成,市福利院扩建项目顺利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全面完成。农村安全饮用水、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天然气利用工程加快实施。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建成95公里,农村公路沿线建成40个候车亭和40个招呼站。基本完成响水岩等10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66套廉租房和156套经济适用房全部竣工。文化下基层进社区活动深入开展,完成20场机关社区演出、2100场电影下乡、112场送戏下乡。食品药品放心工程持续推进,市场环境明显净化。平安社区建设初见成效,打、防、控体系进一步健全。
(五)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社会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加大,累计新增就业岗位3245个,城镇登记失业率3.6%。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高考二本以上达线人数2768人。教育债务化解有序进行,素质教育得到加强,各类教育健康发展,教育工作荣获“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市、区)”和“安徽省教育强县(市、区)”称号。成功承办第五届中国安庆中小学校长论坛。公共卫生应急机制进一步健全,以手足口病防治为重点的爱国卫生运动成效显著。科技创新步伐加快, 8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省科技计划,4家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专家评审,建成11个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基地和6个科普示范基地,再次荣获“全国科普示范市”称号。文化广播电视事业不断加强,交通音乐广播在全省县(市)中率先开播,黄梅戏《桐城六尺巷》成功公演,《胭脂湖》在中央电视台播映。以三部长篇小说出版为代表的文艺创作取得丰硕成果,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加快建设。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顺利推进,桐城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为主题的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成效明显,村为主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节能减排工作不断强化,重点排污企业专项整治行动深入开展。人防工程建设全面启动。安全生产责任制得到落实,道路交通、消防安全、烟花爆竹等专项整治扎实开展。价格监管力度加大。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取得阶段性成果,统计工作信息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得到加强。气象服务不断创新。雪灾倒房重建工作保质保量完成。普法和依法治市工作稳步推进,人民调解“百日会战”活动和社区矫正工作顺利实施。公安“三基”工程建设深入推进,信访维稳工作继续加强。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工作不断巩固。邮政、通信、图书发行、烟草管理、地震、档案、地方志、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妇女、儿童、青少年、老龄等工作也取得新成效。
(六)政府建设得到加强,行政效能不断提高
政府法制建设扎实推进,执政能力明显提升。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15件、政协委员提案113件。加强与人民群众联系,办好政府网站、市长热线和政风行风热线,虚心听取社会各界人士的建议和意见,民主渠道更为通畅。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年活动深入开展,机关效能继续强化,工作作风不断好转。政务事务公开得到落实,行政行为更加规范,行政监察职能进一步加强。“两集中、两到位”成效明显,外来投资服务中心高效运转,全年累计办理各项行政审批事项45456件。政府性投资项目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力度加大。应急预案体系进一步完善,政府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增强。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入企业农村,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出台20条有效措施,努力消除金融危机影响,政府施政能力明显提高。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人民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新的挑战。主要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不快,经济发展方式有待进一步转变;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城乡统筹有待进一步加强;城市建设管理任务繁重,城市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环境污染治理难度加大,节能减排工作有待进一步强化;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依然较多,民生工程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快;机关作风仍需改进,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对策,认真加以解决。
各位代表!即将过去的一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构建和谐桐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回顾过去,倍感欣慰。今年以来,我们勇敢面对雨雪冰冻灾害的严重冲击,万众一心,生产自救,共度难关,更加坚定了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今年以来,我们真情援助“汶川大地震”后的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率先行动,捐款捐物,奉献爱心,有力彰显了桐城人民团结友爱的博大胸怀;今年以来,我们积极应对国际经济形势的重大变化,沉着应战,加强调研,果断决策,继续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这些都是在中共桐城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的全市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和有效监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二、扎实做好2009年各项工作
2009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第一年,也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之年。纵观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可预见因素逐渐增多。受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国内国际经济环境急剧变化,经济增长趋缓的压力明显加大,区域竞争日趋激烈,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任务艰巨、困难增多。在这种新的经济形势下,更好地把握宏观经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经济热点及其影响,适时应对经济环境变化,是政府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尽管未来的发展形势不容乐观,但进一步加快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因素依然很多。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结构的加快调整,泛长三角合作分工的不断加强,省会经济圈的加速建设,中央、省和安庆市一系列促进经济较快增长政策措施的相继出台,近几年我市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素质企业家队伍的不断壮大,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承载能力的逐步增强。特别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深入开展,推进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这些都将成为我们战胜困难、加快发展的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历次经济大调整时期,桐城人都能从变化的形势中捕捉和把握发展机遇,都能在逆境中发现和培育有利因素,都能坚持自力更生走内生式发展道路,共克时艰,转危为机,脱颖而出。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凝心聚力,顽强拼搏,就一定能够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抓住新机遇,实现新跨越。
2009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按照“推进科学发展,加速实现崛起,建设美好桐城”的要求,立足“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重民生”,着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加快科技创新,提升发展竞争力;着力加强城乡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着力加强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着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2009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5%以上,财政收入增长1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5%,主要污染物COD和SO2比上年分别减排2.5%和1%。
完成上述目标任务,我们要着力做好七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工业主导地位,着力培植竞争优势
继续突出工业强市战略,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全力推动工业经济稳步健康可持续发展。
突出发展主导行业,培植特色产业集群。强化市域工业发展规划的指导作用,加快编制、完善和实施包装印刷、机械加工、制刷制盖等特色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精心组织承办中国包装联合会桐城包装印刷论坛峰会,加大中国输送机名城、中国塑料加工基地等国家级产业品牌申报力度,着力打造华东地区乃至全国旗舰型产业基地。依靠科技创新,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快技术改造,加速结构调整,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进一步凸显优势产业集群特色,不断培育家纺服装、电子电器等新兴产业集群。
突出扶持重点企业,壮大规模工业经济。按照“做强龙头企业,做大骨干企业,做优成长型企业”的总体要求,推动重点企业快速发展。重点扶持十强企业和30家明星企业,依托品牌、技术和资本,通过兼并重组、联营协作、融资上市等方式,加速规模扩张,力争产值超10亿元企业2—3家,产值超亿元企业15家以上,企业上市取得新突破,品牌建设再上新台阶。启动实施第二轮“百企翻番”计划,促进规模企业提速提质。积极引导各种生产要素向规模企业集聚,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增长30%以上。
突出加大工业投资,增强企业发展后劲。继续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着力抓好重点企业技改、续建、扩建项目。鼓励中小企业增加科技投入,采用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进程。大力引进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产品附加值高的大项目、好项目。继续推进50个重点工业项目,加快鸿润集团出口高档羽绒深加工及羽绒制品生产技术改造三期工程、丹凤集团年产亿米高档电子级无碱玻纤布三期工程、龙达集团印铁生产线、金光集团年产100万件国Ⅲ发动机凸轮轴二期工程、金田集团BOPP塑料薄膜、凯迪生物质能发电等续建项目建设,加快顺驰公司铁路专用电缆、攀登集团管状带式输送机、华祥集团汽车镶圈铝活塞等新上项目建设。紧抓国家扩大内需机遇,加强重点项目的可行性论证,重点储备一批对经济发展有牵动作用的重大工业项目,争取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早日立项建设,大力增强市域经济发展后劲。
突出加快园区建设,夯实发展基础平台。按照科学规划、突出特色、节能环保、集约用地、创新机制的要求,加快一区十园建设,提高园区吸引力和承载力。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强力推进经济开发区建设,鼓励每个镇、街道至少引进一个较大项目落户开发区,强化开发区产业集聚和龙头带动功能。进一步完善开发区投融资体制,力争全年固定资产投资28亿元以上,财政收入超过1.8亿元。积极筹建“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仓储物流中心、产品检验检测中心、产品会展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各种资源优势,促进开发区扩容提质。加快镇、街道工业集中区建设,凸显新渡包装印刷、双港塑料加工、金神文昌机械制造、范岗大关制刷制盖等园区特色,发挥工业集中区的平台作用,引导相同和相关产业加速向园区集聚。
(二)创新农村发展机制,加强农业发展基础
坚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基本方向,把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作为根本要求,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
推进机制创新,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有效模式,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规模经营。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大力实施水稻产业提升、畜牧业升级、水产业振兴、茶产业跨越工程,围绕大米、茶叶、蛋鸭、蚕桑、苗木花卉、中药材、高山蔬菜等农林产品,发展专业大户,壮大特色经济。积极申报嬉子湖国家级标准化生态示范区,加快水产品基地建设。新建1000亩蔬菜基地,积极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加大涉农项目的申报力度,整合项目资源,集中投入,整体开发,以点带面,全面提升,促进农业向产业化、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发展。
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鸿润、霞珍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效应。大力扶持青草香米业、双龙丝绸、乐健食品、友源食品、玉润禽蛋、海锦棉业等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企业以建基地带农户的方式,进一步延长产业链。加快培育发展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充分发挥养猪、渔业等协会作用,着力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增强我市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加快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以省级示范村(镇)为重点,以国道和省道为主线,大力开展清洁家园和绿化村庄活动。巩固完善“村村通”成果,加大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力度。启动桐金公路拓宽改造工程。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实施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解决4.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实施双龙等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加快大沙河等主要河流的治理进程。扎实开展“整村推进”工作,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实施长防林、兴林抑螺、森林质量提升和退耕还林后续工程。加快农村户用沼气池和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搞好垃圾、污水处理,加大农村污染治理力度,美化村容村貌。
强化农民培训,引导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加强“阳光工程”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鼓励本市企业和培训基地开展定向、订单培训,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民转移就业培训。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培育科技示范户,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充分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进一步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引导农民有序外出务工,鼓励农民在本市就业。
(三)加快城镇建设步伐,提高城市化水平
坚持以人为本、理性建设、建管并重、科学发展,全力打造繁荣、靓丽、文明、和谐、宜居的新桐城。
坚持规划先行,加强规划管理。坚持先规划后建设,严格规划审批。组建城乡规划局。加强规划论证,建立技术设计、专家会审、社会公示、政府决策的分级审查制度,广泛征询社会各界和群众的意见。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和检查,加大对违法建设的查处力度。制定《桐城市规划管理办法》和《规划技术管理规定》,建立规划建设综合执法联动机制,保证规划严格落实。组织近期建设区域控制性详规编制,提高控规覆盖率。加强镇区规划编制,完成总规修编和村庄整治规划,加快编制镇区控制性详规,强化规划指导作用。
加快城市建设,推进重点工程。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龙眠河综合治理进程,全力打造集防洪、环保、旅游、宜居、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滨河新区。加快城市道路建设,提标升级出口路,连接贯通断头路,配套建设项目路,改造完善民生路,进一步健全城区路网体系。加速推进政务新区建设,加快南山桥、海峰桥、文化公园、体育馆、污水处理厂等续建重点工程,加大停车场、绿地、公厕建设力度,改造和新建10公里污水管网,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打造城市建设的精品工程,彰显地方特色和桐城文化内涵。继续推进小城镇建设,扎实开展“魅力城镇”评选活动,美化城镇人居环境。
强化城市管理,构建长效机制。实施精细管理,建立以路段责任制为基础的网格化城市管理体制。逐步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加强小区物业管理,加大城镇建设管理力度,充分发挥镇、街道、居委会和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建立和完善文明创建长效机制,积极创建国家级文明城市。
创新经营理念,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探索城市资产经营的有效途径,逐步推进市政基础设施的市场化经营。发挥城投公司在政府融资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盘活国有资产,通过投资经营、贷款、担保等方式,建立新型的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提高政府融资能力。规范经营土地市场,形成土地开发利用保障城市建设的良好格局。
(四)强势推进招商引资,着力增强经济活力
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市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坚持量质并举,好中选优,力争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突破。
把握主攻方向,提高招商成效。抢抓沿海发达地区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机遇,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突出重点区域招商,坚持将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市招商引资的主战场。充分发挥驻外招商办事处的作用,组织开展各类招商推介活动。突出重点产业招商,围绕包装印刷、机械制造、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工业主导产业,在延长产业链上加大招商力度。突出重点项目招商,加快编制和申报一批市场前景好、牵动性强的重大项目,充实招商项目库,充分发挥优质项目的吸引和带动作用。
完善工作机制,创新招商方式。继续实行重点招商项目月报制度,建立健全招商项目评估、信息跟踪、部门联动和快速反应机制,加大重大招商项目市级领导联系力度,强化招商责任,提高招商实效。创新招商方式,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变全民招商为专业招商,变大招商为招大商。强化企业招商主体地位,努力实现以企引企、以商引商的牵动效应。
优化投资环境,提升服务水平。进一步放大“公众心目中和谐之城”和“徽商最具投资潜力城市”的品牌效应,提升城市形象。充分发挥外商投资服务中心的作用,实行外商投资项目审批一站式服务、建设过程全方位服务、投产后经常性跟踪服务。探索建立外商投资绿色通道,进一步优化投资项目建设环境。改进评估、评价、认证、监管等行业的服务方式,提高办事效率,降低企业运行成本。
推进全民创业,再掀发展热潮。抢抓国家实施投资拉动、扩大内需的战略机遇,全面推进全民创业。加快企业改革改制步伐,进一步增强创业活力。继续实施“凤还巢”工程,改进服务方式,积极引导外出务工、经商和专业技术人员回乡创业,掀起我市新一轮发展热潮。
(五)大力发展服务业,努力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做响城市品牌。加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鼓励各地积极申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进一步挖掘和弘扬桐城文化。努力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加快桐城文化博物馆项目进程,启动省荣康院搬迁工程,加大龙眠山省级森林公园的保护和开发力度,加快实施孔城老街旅游度假区项目建设,扎实开展2009年“日全食”嬉子湖观测旅游活动,积极推进仙龙湖、三道岩等旅游项目建设,努力发展休闲农业和地方特色旅游,打造文化品牌,培育旅游精品。
加快物流业发展,打造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依托206国道、合九铁路、沪蓉高速公路和长江航道,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完成物流园区规划编制,加快兴尔旺大市场、范岗刷业、新渡塑业、大关蛋鸭等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建设。启动城东、城南客运中心建设,整合城乡交通运输资源,积极探索城乡公交一体化运营模式。实施商业网点规划,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发展商贸经济,提升传统服务业水平,着力打造合肥武汉之间的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
规范市场管理,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继续把房地产业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活跃房地产市场,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大力实施“安居工程”,完成200套经济适用住房和92套廉租住房建设,保障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需求。
(六)加强财税工作,提高金融运行质量
全面把握宏观经济政策导向,更加突出支持企业科学发展,更加突出用足用活财税金融政策,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强化公共财政功能。充分发挥财政保障作用,增加社会保障投入,确保各项民生工程顺利实施。积极稳妥推进政府非税收入和部门预算改革,进一步深化公共财政支出改革。严肃财经纪律,加大监管力度,规范津补贴发放。设立政府招投标中心,进一步规范政府权力运作行为。
坚持科学依法征税。认真落实增值税转型等税收政策,适度把握税收征收节奏和进度,着力加强税源调查,全面掌握税源分布情况,加强对重点行业、企业的税源分析,寻求税收新的增长点。创新税收工作机制,加强征管部门协作配合,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坚持依法治税,强化收入征管,深挖增收潜力,确保应收尽收。
激发金融创新活力。充分发挥全省首批金融服务创新试点市的优势,抢抓“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政策机遇,努力缩小存贷差,进一步加大金融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信用体系,着力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扎实推进银企合作,大力提高履约率。规范运行安徽桐城农村合作银行,加快小额贷款公司组建步伐,用足用活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和中小企业担保贷款补贴资金。鼓励企业发行债券,直接融资。开展股权出质登记,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积极引进外资,发展壮大担保机构。探索建立村镇银行,逐步健全金融服务体系。
(七)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发展社会各项事业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完善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儿童和留守儿童平等就学、完成学业。加快教育布局调整,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和留守儿童活动中心和学校标准化建设。健全教师合理流动机制,继续选派城区教师下乡支教,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完成实验中学建设,加大桐城师范申专力度,加快望溪职校争创国家示范中等职业学校步伐。建立有效考核奖惩机制,大力提升高中教育质量。规范学前教育,发展特殊教育,鼓励民办教育。创新教育理念,加强师德建设,深化素质教育,打造教育强市。
强化科技人才工作。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科技项目建设,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不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加强信息咨询服务。全力打造科普基地,扎实开展科普活动,提高全民科技素质。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注重培养、引进、使用各类人才,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
大力发展公共卫生事业。积极稳妥地推进医改,强化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启动市医院新住院楼建设。加大农村卫生投入,完成3所镇卫生院和29个标准化公益性村卫生室改扩建工程。大力推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建设,扩大农村卫生人才队伍,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巩固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抓好血吸虫病、流脑、结核病、手足口病等重点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创建卫生村镇活动,重视妇幼保健工作。加强卫生行风建设,改善医疗服务环境。
扎实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全面落实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就业援助,为全市就业困难对象和“零就业家庭”提供就业服务。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加大劳动保障执法力度。扩大社会养老、城镇居民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面,继续做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扎实推进农村和城镇低保提标扩面,提高全市五保对象的集中供养率,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稳步实施镇、街道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住房货币化补贴。
繁荣文化体育事业。抓住全省文化重点扶持县(市)的发展机遇,实施“三大文化工程”。加快8个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40个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广泛开展社区文化、广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村镇文化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促进文化繁荣。加快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积极备战省及安庆市第十一届运动会。加强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不断加快体育事业发展。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继续加强耕地保护,加大建设用地置换和土地复垦整理力度,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全面开展农村土地调查,认真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继续创建“国土资源执法模范县(市)”。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推进清洁生产,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加大对排污企业的监管和治理力度。重视湿地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着力解决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
加速构建和谐社会。切实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扎实做好未成年人思想品德与政治教育工作,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力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保证人口安全。完善和落实奖励扶助政策,争创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对重点领域、高危行业隐患排查和整治力度。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外事、侨务和民族政策,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继续实施“五五”普法规划,深入开展“法律六进”活动,强化法律服务,设立法律援助专项基金,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建立健全打防控体系,扎实推进“平安桐城”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高度重视群众来信来访,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和人民调解工作,及时化解社会不稳定因素。广泛开展国防教育,加强人防建设,做好优抚、双拥、民兵、预备役工作。大力加强防雷减灾工作,抓好重大灾害性天气服务。强化统计基础工作,提高统计优质服务水平。加强物价监管。完成第二轮市志修编。建立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联席会议制度,推动“两纲”目标全面实现。依法保护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全面抓好档案、农机、地震、邮政、通信、烟草、供电等工作,进一步加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联系,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转变思想观念,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切实提高领导科学发展,推进改革开放,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和水平,着力打造品牌政府。
坚持科学理政,增强创新力。继续解放思想,更新行政理念,强化科学理政意识。加强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分析,认真研究国家政策导向,精心谋划科学发展的思路和对策。严格执行市政府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工作机制,确保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积极推行政府常务会议学法制度,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加快电子政务建设,逐步实现政府服务手段的现代化。
坚持高效行政,增强执行力。树立正确的绩效观,建设高效、务实的公务员队伍,倡导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的工作作风。坚决破除部门本位主义,确保令行禁止,政令畅通。出台《桐城市政府行政问责暂行办法》,全面落实行政问责制。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严格实行服务承诺制和限时办结制,积极实行代理制,最大限度简化办事程序。继续推进机关效能建设,提高办事效率。加强行政效能监察,严格督查落实,着力营造“精简、高效、务实”的政务环境。
坚持为民勤政,增强亲和力。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扎实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切实加大对公益性、基础性领域的投入,增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强化公仆意识,健全社情民意反馈机制,充分利用市长热线、政府网站、来信来访等多种渠道,及时发现并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察实情,办实事。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办好人大代表议案和政协委员提案。以深厚的爱民之情、科学的富民之策、扎实的为民之举,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快激发人民群众推动发展的巨大活力。
坚持从严治政,增强公信力。深入开展廉洁从政教育和警示教育,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审计力度,严格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监管,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强化对行政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健全政府信息发布制度。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深入开展行风政风民主评议活动,畅通公众参政议政渠道。坚持廉洁从政,从严治政,树立务实为民、改革创新、清正廉洁、团结和谐的政府形象,确保政府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期待!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充满希望和挑战,新的任务更加繁重而艰巨。我们的前景光明而美好,我们的责任重大而光荣。让我们在中共桐城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同心同德,团结奋斗,共创桐城更加美好的明天!
推荐访问:桐城市 政府工作报告 桐城市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