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市外出务工人员就业情况的调查与思考前不久,我们分成两个工作专班,赴广东、福建,江苏、浙江、山东、河北、天津等沿海经济发达省市开展了招工考察,对我市外出务工人员就业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摸底,并形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社调研】对我市外出务工人员就业情况调查与思考,供大家参考。
对我市外出务工人员就业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前不久,我们分成两个工作专班,赴广东、福建,江苏、浙江、山东、河北、天津等沿海经济发达省市开展了招工考察,对我市外出务工人员就业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摸底,并形成了一些初步的建议。
一、我市在外务工人员就业的现状
(一)我市在外务工人员分布呈“三集中”特点
1.总体分布较为集中。我市在外务工人员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苏、浙江等省份以及湖北武汉市。呈沿海多、内陆少,南方多,北方少,南部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务工多,北部在面食餐饮行业创业多的特点。据初步统计,在外务工人员分布较多的城市分别为武汉(约5万人)、广州(约5万人)、深圳(约4万人)、东莞(约3万人)、泉州(约2万人)、石家庄(约2万人)。
2.行业分布较为集中。我市在外务工人员主要集中在服装加工、建筑业、机械电子、服务业等行业。其中服装行业成为我市在外务工人员最为集中的行业,从业人数达到10万人。走访中,我们了解到,在广州、石狮、吴江等服装产业发达地区,天门籍务工人员成为产业工人中重要的力量。
3.居住分布较为集中。我市在外务工人员习惯“扎堆”打工,在外地形成不少“天门村”。在这次走访发现,我市在外务工人员进城后多以地缘方式或专业性质方式聚居,形成自己的社区。在我们调查的广州海珠区大塘村,从事服装产业的天门籍务工人员有1万多人。据了解,像这样的“天门村”,在我市外出务工密集性产业所在地相当常见,甚至连周边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也大多是天门人。
(二)我市务工者外出务工呈现“五低”特点
1.组织化程度低。目前我市外出务工者除少部分是通过企业招聘和自己求职外,大多数文化素质较低、没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外出务工基本上是通过“人缘、地缘、血缘”关系介绍的,就业带有明显的盲目性,导致外出成本高,风险大,个人利益容易受损。
2.技能素质低。大专以上学历多从事管理或技术、研发等岗位,大专、中专以上学历的务工者多从事技术工种或初级管理岗位,中专以下学历多为直接的产业工人,这类产业工人占到我市务工者中的大部分。这些人没有经过技能培训直接到城市务工,只能从事一些脏、累、差的体力劳动。
3.权益受保障程度偏低。近四成外出务工人员未与单位签订任何劳动合同或协议,近八成外出务工人员不能带薪休假,90%以上的外出务工人员没有享受住房补贴和住房公积金,还有八成女职工无法享受带薪休产假制度。即使签了合同的外出务工人员,也不太清楚合同内容,不知道如何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参加社会保险层次和水平较低,特别是在企业或者私企务工人员参加保险层次较低,缴费基数不高,只能参加我市的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新农合等保险,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不了解社会保险政策。
4.就业稳定性较低。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沿海企业出现订单减少、利润下滑的局面,我市务工者在就业时越来越看中企业效益,“有没有活做?”成为他们最关心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务工者不愿意与企业签订长期合同,方便自己在企业订单减少、工资收入减少时“走人”。这种情况在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尤为普遍。
(三)我市在外务工人员工作、生活环境普遍不优
1.工作环境较差,劳动保护措施不够严密。近半数外出务工人员在其工作岗位的安全防护措施虽有一些,但不够严密。近一成的外出务工人员反映单位(或雇主)未能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措施,这种情况在加工作坊中尤为突出。
2.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偏长。在服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大部分务工人员平均每天工作时间达到10小时或以上,在赶工时工作时间普遍达到12个小时以上。
3.居住环境差。近9成外出务工人员都居住在城中村或集体宿舍里,几个人或全家人居住在20—30平方米的房子内,生活空间狭小,周边环境差,安全没保证。
4.医疗卫生条件差。医疗卫生保障成为在外务工人员生活环境中一个突出的问题,生病时只有少数人会选择去正规医院,大多数人选择去个体诊所看病。
5.子女受教育难。外出务工人员子女在城里就学所遭遇的最大困难是学费高、负担重;其次是没城市户口,经常转学,有些子女因打工地点变更而被迫辍学。
(四)新、老两代打工者面临不同选择和压力
1.老一代务工者正在实现从打工到创业的转型。第一代务工者由于打工时间长,资金积累早,在长期的打工中逐渐熟悉市场、积累了人脉,有了创业的基础。在广州、深圳、石狮考察中,我们看到不少35岁-50岁的在外务工者已办起加工作坊,或进入企业管理岗位,或从事经营服务行业,走上了创业路。
2.新生代务工者生活压力增大。80、90后打工者正逐渐成为我市外出务工的主流人群。这些新生代打工者面临着很大的生活压力:开支增长远高于工资增长,休闲、娱乐、交际、买房、子女教育等消费开支增大,而工资增长缓慢;大城市竞争加剧,要想成功的农村年轻人面临着更大的困难和挑战。
二、我市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就业趋势
(一)影响我市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就业的主要因素。一是受传统南下打工思维影响,务工者普遍认为,打工就要到沿海;二是天门还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发展阶段,与沿海相比,企业偏少,提供的就业机会不多,就业面过窄;三是天门工资水平与沿海比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在外务工工资普遍比本地同岗位高。如服装加工本地月薪在3000元左右,而外地月薪在6000元左右;四是就业信息渠道不畅。由于长期在外,这一群体对天门就业信息和环境缺乏了解,没有信心。
(二)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的有利时机。一是沿海产业升级转型,部分产业整体向中西部地区发展,主要外来劳动力务工地区(如广东)用工需求降低。二是受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影响,一些企业遭遇困难,不少外向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出口受阻,订单不足,企业出现半停产、停产等情况,导致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工作不稳定或歇业、失业,从而选择返乡。三是务工成本增加。物价上涨,生活成本增加,部分企业工资福利待遇并未相应提高,有的还相对下降,部分务工人员主动辞职返乡。四是务工人员子女大多留守在家,越来越多的人已认识到“留守儿童”问题将造成较大的社会问题,90%以上的外出务工人员认为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愿意在家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便于教育孩子和照顾家庭。
(三)返乡就业意愿强烈的主要集中在两大人群。一是35岁以上、子女正在接受初中以上教育的中年人,他们愿意返乡就业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赡养父母、养育子女,最关心的是子女的教育问题。二是20岁左右、子女不满3岁的年轻务工夫妻,他们返乡就业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就近照顾子女。
(四)返乡就业意向人员最关注的问题。一是工资待遇。大多数务工者还是希望在实门口实现就业。大部分务工者认为月工资2000元可以接受,技术工人则普遍要求工资在3000元以上。二是社会保险。大多数务工人员特别是在企业就业的人员(即非灵活就业人员),关心自己的社会保险问题,尤其是现有的社会保险关系能否随着返乡就业而顺利转移;返乡就业后家乡的企业是否能保证自己依然正常地参加社会保险。三是工作环境。大部分务工者希望回乡就业后能有一个比较好的工作环境,每天工作不超过10小时,有节假日休息,可以很便利地照顾家人;希望能够提供食宿,有夫妻房。年轻务工者则希望有更多的晋升机会。四是社会环境。希望在企业周围有较为便利的交通、完善的生活配套服务和教育子女成才的校园。
三、我市在外务工人员就业思考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人文关怀力度
目前,在外企业家有商会作为互相交流的平台,有驻外办事处作为联系政府的纽带。在这次考察中,我们发现广大务工者并没有这样的平台和纽带。在外务工人员是弱势群体,他们渴望得到社会的关注和政府的关怀。在调查中了解到,天门人虽然有扎堆打工的习惯,但不同地区甚至是同一个乡镇不同村之间,联系并不紧密,他们希望有一个加强沟通交流的互助平台,更希望有一个能连接他们与政府的纽带。我们认为,各级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大对我市在外务工人员的关怀力度。定期不定期组织走访慰问活动,开展春节期间接送外出务工人员活动。通过致信或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介绍家乡变化,组织返乡务工人员座谈,加强沟通了解。在务工人员多的地方成立在外务工者服务协会等社团组织,发挥互助、互济、抱团维权的作用,让在外务工作人员有归属感、安全感。
(二)进一步优化就业服务
1.在引导回乡就业方面,要做好四项重点工作。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回乡就业的良好氛围。通过网络、报纸等多种媒介形式,长期向在外老乡宣传推介天门,增强老乡对回乡就业发展的信心。二是要加大就业信息传播力度。通过邮寄企业招工信息,借助社区论坛和QQ群,在老乡中发布企业信息和招工广告,让更多的老乡了解天门企业和缺工岗位。三是要积极组织返乡务工人员参观园区、企业,组织座谈,让他们进一步增进家乡企业、就业环境的了解,提高回乡就业成功率。四是畅通返乡就业的渠道。开辟就业绿色通道,加强信息收集和人员联络,积极进行岗位推介,各乡镇、村要对有意向回乡的务工者提供“一对一”的就业服务。
2.在引导有序外出务工方面,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要积极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实现由城市到农村的延伸,提高我市劳动者的整体技能素质;二是要努力发展订单就业,通过校企联合模式为广大外出务工者提供一个便捷的输出通道,为他们提供较好的就业岗位;三是要加强对外出务工的引导,培育一批信誉好、交际面广、资源多的外出务工经纪人,提高组织化程度。
(三)进一步落实权益保障
走访中我们发现,遇到欠薪、人身伤害、歧视等情况,在外务工人员有的缺乏维权意识,有的缺少维权渠道,由于人生地不熟,处于弱势地位。我们建议,依托在外务工人员联络服务小组,积极收集务工者的需求信息,了解他们在维权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务工者遇到被侵权的时候,积极介入,给予帮助,让务工者权益不受侵害。
(四)进一步创造良好的本地就业环境
加强市场主体引进培育力度,积极鼓励劳动密集型企业以商招商,延伸产业链,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吸引在外务工人员,特别是高技能人才返乡就业。进一步规范企业行为,引导、指导和要求本地企业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执行好工资指导线制度,落实劳动合同法规,参加社会保险,提供劳动保护,建设企业文化,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推荐访问:我市 调研 外出务工 【人社调研】对我市外出务工人员就业情况调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