埇桥区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时间:2023-05-16 21:00:03 来源:网友投稿

政府工作报告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一、本届政府任期工作回顾本届政府任期的四年,是埇桥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台阶的重要历史时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埇桥区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供大家参考。

埇桥区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本届政府任期工作回顾

本届政府任期的四年,是埇桥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台阶的重要历史时期。四年来,区人民政府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和带领全区人民,努力克服非典、禽流感、洪涝等多种灾害的不利影响,积极应对国家宏观政策的重大调整,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紧扣要务促发展,抢抓机遇争率先,攻坚克难,负重奋进,圆满完成了区七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了“十五”计划,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开创了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协调发展的全新局面,谱写了埇桥发展的崭新篇章。

——四年来,全区经济加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2006年,全区生产总值实现136.5亿元,比上年增长12.3%,比2002年增加57.1亿元,年均递增14.5%;人均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4686元增加到2006年的7769元,在全市率先突破1000美元标志性关口。财政收入完成6.57亿元,比上年增长24.6%,按可比口径比2002年净增3.2亿元,四年近翻一番,年均递增18%。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2年的342244调整为253144 。 

工业总量迅猛扩张。始终把工业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坚持不懈地推进工业强区战略,着力实施工业突破,全区工业经济迅猛发展。2006年,全区49家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1.2亿元,比上年增长64.1%;按可比口径比2002年的7.7亿元增加13.5亿元,年均递增32%。完成增加值5.74亿元,比上年增长56.3%;按可比口径比2002年的2.1亿元增加3.6亿元,年均递增34%。年销售收入超5000万元企业达到16家,其中超亿元企业6家。围绕工业提速增效和三年倍增,狠抓企业技改和工业项目建设,加大扶持力度,设立工业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扶优壮强重点产业和重点骨干企业,培育规模企业,全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安特生化、信诚化工、雪龙化纤、绿洲板材、润发面业、华洋啤酒、宝龙电器、龙华矿机等骨干企业持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纺织、机械、化工、建材、食品、板材等产业逐步形成集聚态势。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2006年农业总产值完成58.6亿元,比上年增长7.7%,年均增长10.1%。粮食总产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连续3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区)”称号。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连续3年获得“全省蔬菜产业化十强县(区)”殊荣,拥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12家,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55个。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取得进展,农产品优质率比重上升至56%,被命名为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区”,新增绿色食品2个、无公害农产品5个,“符离集烧鸡”通过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认证。扶贫开发工作卓有成效,四年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7400多万元,实施扶贫项目162个,4.6万贫困、低收入人口实现脱贫目标。

第三产业快速壮大。抢抓宿州城区大开发机遇,充分利用城镇地缘优势,大力发展商贸流通、餐饮娱乐、文化旅游、社区服务等产业。2006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9.7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年均递增14.4%。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4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年均递增8.5%。“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扎实开展,新建改建农家店398家,村级覆盖率达45%

——四年来,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发展活力全面迸发

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取得突破,70家企业成功改制,安特生化、华洋啤酒、雪龙化纤、安徽车桥、龙华矿机等国有企业实现了体制创新和机制转换,发展后劲和活力显著增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稳妥开展,粮食购销企业改制基本完成。农村税费改革不断深化,粮食补贴方式改革全面实施。财政体制改革步伐加快,“乡财区管”财政体制改革顺利完成,非税收入管理进一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完善,撤销乡镇教办室、组建中心校工作全面完成。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稳步推进,千余名分流人员得到妥善安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深化。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实施东向发展战略,主动加强与发达地区交流和对接,先后举办温州、台州、上海、金华、徐州、埇桥马戏艺术节等项目推介会十多次,取得积极成效。招商平台建设取得突破,省级埇桥经济开发区获批筹建,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12个工业项目入驻开工。2006年,全区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13.2亿元,比上年增长41%。四年来,全区累计引进资金29.9亿元,年均增长52.4%,新增500万元以上项目271个,绿洲板材、润发面业、安徽光大等一大批成长性较好的引资企业相继落户,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形成。外贸进出口总额连创新高,由2002年的236万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1399万美元,年均递增56%,总量与增幅均位居全市之首。

——四年来,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城乡面貌明显变化

项目建设突飞猛进。四年累计完成工业技改项目投资15.5亿元,年均递增20%。信诚化工年产1万吨三聚氢胺和813技改、安特生化年产10万吨乙醇、雪龙化纤废水处理二期和年产1万吨特种浆生产线等一批重大技改及新上项目先后建成投产;安特生化扩产20万吨乙醇、安徽车桥年产10万根车桥、三维无纺3000吨无纺布、润发面业日处理600吨小麦等重点在建项目进度加快。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进展顺利,累计完成项目投资3200多万元;18万亩优质小麦和良繁基地工程完成投资1035万元。

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四年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2.5亿元,连续四年荣获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江淮杯”铜奖,奎濉河治理工程征地拆迁、移民安置工作基本完成。全区森林覆盖率由18.9%提高到21.3%,共投资858万元完成长防林工程河道绿化3.3万亩。累计投资4亿多元修建改造国道、省道及县乡公路920公里,二徐路改建基本完成;公路“村村通”工程取得成效,投入7700万元铺设水泥路438公里,200多个行政村实现村村通。城区街巷改造步伐加快,28条小街小巷基本实现硬化、绿化和美化。广播“村村通”工程扎实推进,24个乡镇、街道实现全面覆盖。小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累计完成投资4亿元。

——四年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居民受益最多

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全面落实农村税费改革及粮食直补、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等各项惠农政策,四年农民人均受益154元。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金凤创业园、金港创业街就业援助工程全面启动,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区、乡镇(街道)、社区三级社会保障平台基本建立,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和工伤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养老金征收突破亿元,城市低保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人均补差达到80元。农村特困救助步入新阶段,四年累计发放各类救助金807万元,困难群众生活、五保户供养得到改善。廉租住房制度全面实施,对首批188户无房“双困”家庭发放租赁住房补贴。完成采煤塌陷区25个村庄、7所学校搬迁,安置村民10700多人。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4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71元,分别比2002年增加3430元、558元,年均增长12.9%6%

社会事业长足进步。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共获国家专利153项,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7家、高新技术产品15项。“两基”教育得到巩固,农村薄弱学校不断加强,职业、民办教育蓬勃发展。教学条件明显改善,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完成投资7900万元,新建校舍18.2m2,消除D类危房14.9m2。体育工作成绩显著,四年共荣获3项全国体育工作先进集体奖项,夺得全国冠军1项、省级冠军33项。文化事业空前繁荣,埇桥马戏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命名为“中国马戏之乡”,成功举办了“中国·埇桥首届马戏艺术节”。城乡卫生事业快速发展,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得到加强,乡镇卫生院改造和村级卫生室整合全部完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顺利实施,受益群众达90.5万人。计划生育、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等基本国策得到较好落实,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出生人口性别比平稳下降,荣获“全国计生协工作先进县(区)”称号;土地复垦整理新增耕地1449公顷;被批准为省级生态综合示范区。城市管理机制初步建立,文明创建活动有效开展。伤残军人生活、优抚对象待遇、转业退伍军人安置得到较好落实,“双拥”工作扎实开展,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建设进一步加强。认真开展审计工作,荣获“全省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先进县(区)”称号。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被评为全国先进。 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权益得到保障。物价、质量监督、气象、档案、地方志、红十字会、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等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四年来,民主法制加快推进,社会政治保持稳定

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坚持定期向人大报告工作、向政协通报情况,重大决策征求人大、政协和人民团体意见。四年来,累计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338件,政协委员提案614件,办复率100%。高度重视基层民主建设,第六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顺利完成,765个行政村成功换届。“四五”普法全面完成,“五五”普法和社区矫正工作顺利启动。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和《公务员法》,累计办理行政复议61件,取消行政审批事项7项。积极推行政务公开,重新修订《政府工作规则》,完善了相关制度和工作程序。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深入开展纪律作风集中整顿活动,切实加强“两风”建设,全面清理机关事业单位“吃空饷”人员,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公务员队伍建设和政风建设得到加强,行政效能不断提高。

社会保持稳定。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平安埇桥”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强化安全生产监管,认真开展专项整治,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严厉打击食品违法经营和制假售劣行为,保证了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全面落实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扎实开展信访隐患大排查大调处和“两访户”集中整顿活动,深入实施领导干部开门接访、带案下访和“五位一体”办信访制度,信访总量大幅下降,信访秩序明显好转。建立健全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奋力夺取了抗击非典、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和抗洪抢险斗争的重大胜利。

各位代表,过去的四年,我们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埇桥的经济更加繁荣,埇桥的社会更加和谐,埇桥人民的斗志更加昂扬!这是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不动摇,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全区人民主动抢抓历史机遇,全面融入发展潮流,共同汇聚发展合力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为埇桥建设和发展付出辛勤劳动的广大干部群众,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与有效监督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为埇桥各方面作出积极贡献的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埇桥建设和发展的离退休老同志、社会各界人士、各方友人,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二、努力推进今后五年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今后五年,是我区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也是新一届政府围绕区第七次党代会提出的“全市率先、皖北领先、全省争先”目标、奋力推进埇桥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纵观全局,未来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十分难得的历史机遇。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及我省推进的东向发展战略,为我们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空间和政策条件。近年来我区经济始终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2006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的增幅都实现了多年来的最好水平,尤其是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以及工业经济的快速崛起,标志着我区步入经济高速增长“黄金发展期”的拐点已经出现,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十分重要的发展阶段。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区经济社会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速度与全省平均水平及毗邻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且有逐步拉大之势;经济有效投入严重不足,经济增长后劲乏力;产业基础不够牢固,工业经济主体地位还不够突出;受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影响,热点难点问题依然较多,社会稳定压力较大。因此,今后五年,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当前加快崛起的有利条件,牢固树立“能快则快、又好又快”的发展理念,积极适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新特点,用好政策之利,把握发展先机,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加强工作谋划和措施落实,加快释放经济张力和发展潜力,紧盯苏北发展速度,奋力追赶,力争在新的起点上实现经济社会的新跨越。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总的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突出发展与和谐两大主题,围绕“全市率先、皖北领先、全省争先”总体要求,按照“加大投入、扩张总量、彰显特色”原则,强力推进工业突破、东向发展、全民创业、新农村建设、城镇带动、可持续发展等重点举措,全面提升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全力加快埇桥跨越发展。

今后五年,我们将力争实现“三大目标”,落实“三大任务”,主攻“六大重点”。

三大目标是:

——经济总量实现倍增。到2011年,地方生产总值达到270亿元左右,在2006年基础上翻一番,在经济总量上五年再造一个新埇桥。财政总收入突破11.5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三次产业比例调整到194140

——城乡发展进一步协调。到2011年,实现广播和有线电视、水泥路、农村客运班车村村通,人畜饮水安全得到基本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覆盖,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农村人文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社会建设更加和谐。到2011年,全区5.3万农村贫困、低收入人口基本实现脱贫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00元左右,年均增长9.5%;农民人均纯收入3570元左右,年均增长6%。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三大任务是:

——建成全市一流工业集中区。到2011年,“四园一线”工业集中区基本发展成型;开发区建成面积达到8.4平方公里,入驻企业80户,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入库税金1.5亿元。

——建成皖北特色农业基地。到2011年,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初见成效,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2个,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分别发展到12个和7个,农产品优质率达65%以上。特色农产品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

——共创省级“文明城市”和“园林城市”。到2011年,城市管理规范有序,小街小巷硬化、美化、亮化全面完成,城市出口绿化工程高标准实施,城区环境更加宜人,城市品位明显提高,实现市、区联动创建目标。

六大重点工作是:

(一)着力扩大投资和消费,推进经济总量快速攀升。以加大固定资产投资为今后五年经济工作的着力点和主攻方向,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工业技术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扭转投资增长乏力局面,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继续实施大开放战略,强力推进招商引资,积极实施东向发展,加快对接铜山,加速融入徐州经济圈和“长三角”,加快“四园一线”招商平台建设,主动争取东部地区和徐州的产业转移和企业迁入,借外力增强项目支撑能力。到2011年,力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7亿元左右,年均增长25%以上。积极扩大消费需求,高度重视城市商贸和物流产业发展,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培育出口企业,提升对外贸易规模。到2011年,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8.5%以上;进出口贸易额实现较大突破。

(二)着力扩张工业总量,推进工业经济突破。强化工业主导地位,紧紧围绕工业三年倍增和五年翻两番目标,着力推进工业经济提速增效。加快构筑产业支撑,立足纺织、机械、化工、建材、食品、板材等六大主导产业,加强产业规划和产业引导,力争到2011年形成六大产业集群,初步建成为皖北制造业、农产品加工基地。扶优壮强骨干企业,鼓励、引导骨干企业加强资本运作实施规模扩张;鼓励企业加大技改和研发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提升市场经营和品牌铸造能力,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到2011年,力争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65亿元左右,年均增长30%以上;培育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20个,超5亿元的企业5个。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符离循环经济工业集中区和蕲县循环经济示范园建设。

(三)着力发展农村经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现代化的首要任务。积极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现代农业装备,加大农业科技推广,提升农业产业体系,不断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植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扶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服务化组织。扎实推进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积极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构建农业标准化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原则,加快村庄规划建设管理,积极探索工业主导型、特色产业带动型等村镇建设模式,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县乡公路改造,全面完成公路“村村通”工程;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提高调洪防洪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林业生态和林业产业发展,五年内森林覆盖率达到23%。大力开展村庄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四)着力加快服务业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立足区位、交通、特色产业和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加快发展城镇服务业,提升服务业总量,增强经济活力。创新社区服务管理体制,加快社区服务向社会化、实体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强文化遗存挖掘和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做强做大马戏产业,力争五年内完成涉故台、闵子墓、东林草堂等历史遗迹的开发与经营,规划建成马戏娱乐城、大五柳景区、民间博物馆、书画一条街。围绕市、区共创省级“文明城市”和“园林城市”,强化街道、社区的市容管理和城建管理职责,在加强基础设施、强化城市管理、促进重心下移上下功夫,形成共建共管合力,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于推进小城镇建设的基础性作用,吸引各类生产要素向小城镇转移,加快城镇建设步伐。重点开展国、省道沿线集镇整治,全面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活动。

(五)着力掀起全民创业热潮,推进乡镇区域经济发展。加强创业宣传,全面落实市推进全民创业的政策和措施,强化组织协调,完善服务体系,大力启动民间资本,积极培育各类创业主体,激发内生发展动能。倡导和支持村干部创办经济实体,鼓励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带头创业,支持在外能人返乡创业,扶持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加快曙光科技园、金凤创业园、民营企业园的建设步伐,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发展平台。按照乡镇区域经济特色化、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思路,积极挖掘乡镇农产品加工及种植、养殖等特色,坚持市场导向,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在发展特色农业、特色工业和特色文化产业方面重点突破,积极培育区域产业集群和产业板块,做大做强乡镇主导产业和特色经济,增强区域经济支撑能力。鼓励6个中心镇和朱仙庄、顺河等优势乡镇率先发展,加速催生经济张力,加快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极,实现局部突破、以点带面,全面增强乡镇区域经济活力。

(六)着力深化各项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公开透明、决策科学、运转高效、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增强社会服务功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对行政服务中心和开发区的办批授权,规范政府工作流程,简化办事程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能。深入推进企业改制,完善已改制企业产权结构、公司治理结构和激励约束机制,稳妥推进13家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大力实施农村综合改革,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基本建立农村基层管理新机制。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切实加强农民负担监管。鼓励土地使用权依法有偿转让。进一步规范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财政分配、使用、监督机制。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努力建设公共财政。

三、2007年工作安排

按照区委七届二次会议暨经济工作会议的安排部署,新一届政府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区生产总值突破153亿元,增长12%以上;财政总收入7.3亿元,力争实现7.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保持同步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5亿元,增长3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7%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以内。主要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扎实开展“固定资产投资推进年”活动。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坚持“一把手负责制”和“一岗双责”,健全招商引资绩效考评机制。改进招商方式,突出抓好产业招商、园区招商、专业招商和以商招商,认真组织招商推介活动。强化专业招商小分队作用,抽调精干力量,主攻重大项目招商。努力降低招商成本,规范和节约项目用地,有效破解土地、资源等要素制约,提高履约率和投资强度。大力启动民间资本,激发全民创业热情,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的投资领域,参与企业改革、基础设施市场化建设,尽快释放民间资本潜能,促其转化为生产经营性投资,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认真研究国家和省、市产业扶持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政策性项目资金支持。优化投资结构,注重投资质量和效益,重点围绕工业三年倍增、“四园一线”、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资,确保固定资产实现有效投入。打造“中国马戏之乡”和“中华烧鸡之乡”名片,努力提升环境竞争力,争创“皖北最具投资价值区域”。

(二)大力推进工业三年倍增计划。扎实推进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加大项目协调力度,加强项目跟踪,力争年内促成安特生化扩产20万吨乙醇、华洋啤酒20万吨啤酒、润发面业日处理600吨小麦、安徽车桥年产5万根支承桥、三维无纺3000吨无纺布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加强对安特生化、信诚化工、绿洲板材、润发面业、华洋啤酒、安徽车桥、宝龙电器、三维无纺等重点骨干企业的扶持和服务,培植壮大骨干企业,力争年内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10家,其中超5亿元1家,超3亿元3家。积极培育新增规模以上企业,扩大规模工业数量,努力使今年规模工业企业达到70家,为工业三年倍增提供强劲支撑。大力发展园区经济,继续增强“四园一线”产业集聚和示范效应,全力加快埇桥经济开发区筹建,力争上半年完成一期工程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快项目建设和入驻进度,年底进区项目数量实现较大突破。加速推进符离集食品工业园、朱仙庄轻工业园、蕲县循环经济示范园及206国道、303省道沿线工业聚集区发展,启动城市东部工业板块、符离循环经济板块的规划和建设,提升区域要素承载能力。进一步抓好工业项目策划和储备工作,着眼全区资源利用、产业发展和企业配套,集中力量论证编制一批工业项目,为工业经济实现持续快速扩张奠定项目基础。

(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业效益意识,推动农业科技和推广体系创新,加快改造传统农业,加大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加强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以6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扩大名、特、优农产品生产规模,加强包装推介,提升现有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品牌知名度,提高产品效益和市场占有率。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扶持润发面业、绿洲板材、光大集团等龙头企业做强壮大,进一步提高产业关联度和市场竞争力;鼓励农民增强投资意识,大力发展农产品营销和加工企业,增加农产品加工业总量,延长产业链条,加快农产品转化增值;积极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扶持宿州无籽西瓜协会、大许土豆协会等10个经济合作组织加快发展,大力培养农民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实施“阳光工程”等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劳务输出人员就业竞争能力。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符离镇和夏刘寨村、符离村等“一镇十村”示范镇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道路建设、安全饮水、户用沼气三项重点工程,继续推进以“四清四改”为主要内容的村镇环境整治。

(四)着力提升乡镇经济支撑能力。积极扶持、鼓励符离、朱仙庄、蕲县、芦岭四镇,围绕工业园区建设、现有产业基础和矿区优势,激发较有实力的民间资本,主攻项目建设,加快要素集聚,尽快形成经济板块,在全区区域经济中率先突破,迅速提升支撑能力。顺河乡围绕板材加工,制定发展规划,加快产业集聚,提升产品档次,做大做强板材产业。大店镇围绕粮食贸易,以建成“皖北粮油集散地”为目标,高起点规划建设粮食交易市场,大力发展粮食加工和物流运输产业。夹沟镇充分利用名泉名产特色,做足山水文章,大力挖掘文化遗存,积极发展香稻种植和旅游产业。时村镇立足商贸、劳务输出和老街文化,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积极鼓励在外能人返乡创业。206国道、303省道沿线乡镇,充分利用交通区位等地利之便,加快发展工业集中区。城市郊区和煤矿所在地的乡镇,围绕城市和矿区需求,注重发展各种为城市和矿区工业生产和居民服务的服务行业。

(五)进一步提高服务城市功能。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经营社区”理念,抢抓城区建设提速契机,充分利用城市资源,盘活整合有效资产,大力发展现代商贸、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餐饮娱乐、物流配送、信息咨询、中介服务以及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积极培育街道税源,提升街道财政实力,增强服务城市功能,增加就业岗位。积极探索社区共建共管机制,继续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城市违章建筑的日常监察管理,完成老城区12条小街小巷改造,实施城市出口绿化工程,扎实推进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和“园林城市”活动。服务于城市建设的大局,全力完成市区重点建设项目拆迁任务。建立市场化、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提高城镇承载能力。年内全面完成各乡镇总体规划及详细规划的修订工作,安排好城镇建设用地和工业用地,切实加强农村集体土地的有效集约利用,依照程序规范置换为工业用地发展集体经济,解决土地瓶颈制约。

(六)切实做好关系民生的十件实事。高度关注民生,认真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城乡居民,今年将重点做好以下“十件实事”:1、稳步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积极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2、建立农村居民、城镇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3、将农村“五保户”人均供养标准提高到每年1200元(其中财政补贴850元)。4、将农村低保对象、农村“五保户”、农村重点优抚对象纳入医疗救助范围。5、全部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继续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6、 减少农村贫困人口、低收入人口各6000人。7、实施公路“村村通”工程300公里,全部完成广播“村村通”工程建设。8、完成2007年度采煤塌陷区居民搬迁安置任务。9、实施农村安全饮水二期工程,解决3.2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10、继续为城市无房“双困”家庭提供租赁住房补贴。

四、以人为本,全力推进和谐埇桥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建设和谐社会,形成跨越发展的强大合力。

(一)大力实施民生工程。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多方增加就业岗位,组织实施“创业扶持工程”,帮助困难人员实现就业。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各类所有制企业参保率,完善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办法,积极探索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强化社保基金征缴和监督。重视和关心弱势群体生活,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建立城镇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力争3年内将城镇未参加医保居民纳入保障范围;逐步建立重大传染病病人医疗救治和生活救助保障机制;积极做好采煤塌陷区群众搬迁安置、困难家庭子女上学、城市租赁住房补贴工作,进一步完善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和灾民生活救济制度。加快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2年内完成D类危房改造任务。加速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5年内解决全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进一步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

(二)积极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快科技创新,积极发展科技社会化服务。健全人才选用制度,吸引、培养和使用创新型人才。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整合乡镇、社区文化资源,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做好马戏展演、旅游开发等产业规划和发展。优化中小学校布局,加强薄弱学校建设,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提高人民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群众身体素质和竞技体育水平。稳步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城市社区卫生,加强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设施建设,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强化食品卫生监管,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建立健全“村为主、日常抓”的计划生育长效管理机制,抓好城市和农村流动人口管理,继续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稳定低生育水平。依法打击违法排污行为,提高城乡环境质量。合理开发矿产、土地等自然资源,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认真做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加强国防教育和民兵预备役建设,扎实开展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活动。

(三)努力促进社会和谐。加强“平安埇桥”建设,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深入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强化社区矫正和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深化平安乡村、平安社区、平安校园等基层平安创建活动。切实加强信访工作,认真落实信访稳定工作责任制,巩固和完善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机制,规范信访秩序和行为,做好人民内部矛盾化解工作,预防各类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发生,维护社会稳定。认真开展“五五”普法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推进依法治区进程。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增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坚持做好民族宗教、扶贫、救灾等工作,大力发展慈善、残疾人和老年人事业,关心支持工会、妇女、儿童工作。

(四)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建设“为民、廉洁、高效、法治”的政府,是推进经济跨越发展、构建和谐埇桥的重要保证。我们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大力提倡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以创业的激情、创新的机制、创新的实践,全力抓好工作落实,努力开创政府工作的新局面。

一是增强服务发展的能力。牢固树立浓烈的发展意识,紧紧扭住经济建设中心不放松,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全力加快埇桥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坚持学习创新,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按照“四学习、四提高”的要求,不断提高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引领发展、推进创新、管理社会、依法办事的能力。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真正把精力转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政绩观,在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上,把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作为政府努力方向,在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方面下更大力气。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坚决冲破一切阻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大胆借鉴,勇于实践,善于用发展的思路、改革的办法和市场的手段,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问题。

二是增强真抓实干的能力。落实是为政之要。必须时刻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牢记跨越发展的重任,慎始敬终,心无旁骛,求真务实,勤勉尽责,毫不松懈地做好各项工作。要进一步健全抓落实的机制,细化政府各职能部门职责,完善落实行政问责制,对各项重点工作任务要层层分解细化,明确各阶段的目标要求和时间进度,责任落实到岗、到人,并加大督促检查力度,靠制度、机制推进工作,确保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切实转变领导作风、干部作风和工作作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善于谋事,敢于碰硬,勇于创新,认准的事情扭住不放,决定的工作一抓到底。严格政府绩效考核和行政效能监察,坚决精减会议和文件,提高会议和文件质量,切实改进会风文风,确保政令畅通和高效运转。

三是增强依法行政的能力。全面实施《公务员法》和《行政许可法》,认真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强化政府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在法律的范围内行使职权,用法律规范政府行为,依靠法律调处社会矛盾,运用法律维护市场秩序,下功夫解决有法不依和执法不严等问题,推进依法治区进程。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及时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认真听取各人民团体及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提高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坚持政务公开,努力打造“阳光政府”。

四是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廉洁行政各项规定。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整治力度,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加强审计监督,加强对重点项目和重点部门的审计。牢记“两个务必”,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的精神,规范公务接待,反对铺张浪费,努力降低行政成本,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加快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上。

各位代表,埇桥的历史翻开了全新的一页,埇桥的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期待,新的目标令人鼓舞,新的形势催人奋进!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在中共埇桥区委的领导下,凝聚全区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同心同德,奋发图强,披荆斩棘,阔步向前,为加快建设繁荣、创新、文明、和谐的埇桥,共同书写新时期的灿烂篇章!

推荐访问:政府工作报告 埇桥区 埇桥区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