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县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完整文档)

时间:2023-05-17 13:10:08 来源:网友投稿

政府工作报告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县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2010年及“十一五”时期工作回顾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收官之年。纵观过去五年,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太和县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太和县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完整文档)



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及“十一五”时期工作回顾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收官之年。纵观过去五年,全县上下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主攻工业、繁荣三产、强农固本、和谐发展”的工作思路,突出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两轮驱动”,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改善民生,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克服多重自然灾害影响,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为推进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经济实力大幅提升。2010,预计全县生产总值实现110.4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元,“十一五”期间增长122.6,年均增长17.4%;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36.5: 25.4: 38.1调整为28.5: 41.1: 30.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百家,达到141,2005年净增101,年均增长28.7,增幅和总量均居全市第一,荣获“全市工业突破县市区先进奖”。粮食总产量突破百万吨,达到100.5万吨,2005年增长44.6,年均增长7.6%。财政收入8.6亿元,同比增长66,2005年的4.2,年均增长3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亿元,同比增长12.4,2005年增长92.8%。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162.2亿元,城乡居民年末储蓄存款余额128.5亿元,分别比“十五”末增加91.1亿元、73.3亿元,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县级第一。经济发展整体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工业经济加速发展。坚持工业强县战略,强力构建“县有经济开发区、乡镇有工业聚集区、村有创业示范点”三级工业发展体系,大力实施“工业突破四年行动计划”,工业经济总量和效益同步提高。2010,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6亿元,同比增长44.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5亿元,同比增长30.1,分别是2005年的6.8倍和7.5倍。园区建设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一区两园”累计完成投资48亿元,规划面积调整到44.8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8.9平方公里,分别比“十五”末增加37平方公里、6.7平方公里,园区的承载力、集聚力和辐射力不断增强;入驻企业 237,比“十五”末增加168家。2010,“一区两园”规模工业产值106.7亿元,占全县规模工业总产值的84.7%。倪邱、税镇、马集、高庙、三堂、李兴、皮条孙7个重点工业聚集区规划面积 18.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8平方公里,入驻企业46家。优势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大力实施“532”产业发展规划,强力推动生物医药、发制品、有色金属再生、木材、农副食品加工五大支柱产业做大做强,积极扶植筛网、绳网、中药材三大特色产业发展壮大,着力促进纺织服装、光伏两大产业快速兴起,各类产业呈现集群发展的态势。骨干企业快速成长。“十一五”期间,全县共实施“861”、“6611”工程工业项目49,完成投资28.3亿元。东盾木业、即发瑞泰、南源织造、悦康天然药业、开源木业、一帆香料、嘉和服饰等项目建成投产,投资15亿元的悦康药业安徽生物制药以及东盾木业二期、南源织造二期、得隆生物科技、贝克药业、神健生物等投资超亿元的项目正在紧张建设,三精制药、世存电源、深亚太阳能、海神安康、天下模塑、海力药业、华云彩钢等签约项目即将开工,一批大型企业落户太和,为工业经济发展积蓄了后劲。2010,全县年产值超10亿元企业4,超亿元企业22,分别比“十五”末净增4家和20,大华金属、金瑞祥发制品、仁济制药等6家企业荣获“全市工业突破企业贡献奖”。国有企业改革扎实推进。2010,县化肥厂、酒厂、丝绸厂、食品厂、弹簧厂等企业改制结束。到“十一五”末,共有29家国有企业完成改制任务,安置职工6600,支付安置费用2.1亿元。一大批生产要素得到有效重组,为工业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三)城市建设大步推进。围绕“把太和建设成阜阳次中心城市”的目标,确立了“科学规划、拉开框架、完善功能、提高品位”和“改造老城区、建设新城区、连接开发区”的城市建设思路。城市规划更加科学完善。“十一五”初,修编完善城市建设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明确了城市建设以太和大道为中轴、向东西两翼扩张的“一主两翼”新格局。2009年以来,紧紧抓住漯阜铁路东移有利时机,再次对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将城区面积从“十五”末的14平方公里扩大到74平方公里。城市框架逐步拉开。2010年是我县“城市建设全面推进年”,城市建设投资达7亿元,完成了太和大道南段、细阳路改造、国泰北路延伸、沙河东路、镜湖东路、健康东路、文明东路、团结东路等道路建设改造,实施了民安大道工程,改造拓宽了县城四大出口路,沙颍河三桥建成通车。“十一五”期间,新建或改造长征路、祥和路、建设西路、团结西路等“六纵十一横”17条道路,新增城市道路38.7公里,新增建成区面积20平方公里,达到34平方公里,提前10年完成城市近期规划建设目标。城市功能逐步完善。2010,继续加大城市综合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实施了长征路、沙河东路和太和大道污水管网建设和改造工程,新建了杨沟排涝站,规划并启动了城市燃气管网和11处垃圾中转站建设。“十一五”期间,城市交通、通讯、供电、供水、排水五大设施建设全面得到改善和加强,城市承载功能进一步提高。城市品位明显提升。“十一五”期间,整修、新建了太和公园、镜湖公园和文庙广场、细阳广场、国泰广场,高标准规划了沙颍河国家湿地公园,完成城区主干道8条道路和11处亮化美化工程。依法开展拆违行动,2010年拆除违法建设5.6万平方米,“十一五”期间,累计拆除违法建设18.6万平方米。加快发展房地产业,2010年开发投资11.9亿元,新开工商品房面积31万平方米,“十一五”期间,新增住房面积100余万平方米,市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建立健全县、乡镇、社区三级城市管理责任体系。大力开展城区环境综合整治和交通秩序专项整治,取缔了三轮车非法营运,市容环境和交通秩序明显改观。

(四)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以加强“三农”工作为根本立足点,有效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十一五”期间,着力实施加快现代农业四年提升行动,突出抓好玉米振兴计划、小麦高产攻关、小麦亩产千斤县创建活动,五次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省小麦高产攻关先进县”称号。现代农业亮点纷呈。双浮、大庙设施蔬菜,郭庙西瓜,李兴桔梗,旧县、城关樱桃,关集栽桑养蚕等高效农业、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加快发展;高庙姜楼装饰板材,赵集于营草莓等一批专业村形成规模;9个农产品获绿色食品认证。2010,全县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发展到8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到5.4万亩。畜牧养殖业快速提升。2010,全县规模养殖场(户)发展到6742,比“十五”末增加5475个;规模养殖比重达到65,比“十五”末增加25个百分点;肉蛋总产15.2万吨,连续4年被评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产业化发展效果显著。2010,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6,比“十五”末增加16,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297个。鹏宇中药材等34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建立生产基地80万亩,带动农户28万户。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投资5.6亿元的沙颍河近期治理工程全部完成,耿楼大闸水利枢纽投入使用。2010,植树造林9200,“十一五”期间植树造林9.6万亩,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称号。农机装备总量快速增长,荣获“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称号。农民增收渠道拓宽。坚持农业、创业、就业富民,扎实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年培训农民1万多人,劳务输出约45万人,劳务收入近40亿元。李兴、马集、皮条孙、高庙4个农民创业园快速发展,成为农民工资性收入的重要增长点。镇村建设步伐加快。税镇、大新、二郎等小集镇建设及双浮祥和新村、李兴皇姑新村、马集港集新村、大新广缙新村、税镇万福街等一批新村建设成效突出,镇村面貌持续改观。“十一五”期间,投资3亿元,新修“村村通”公路910.5公里;投资8972万元,实施饮水安全工程38,解决了2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投资1830万元,新建沼气池6100,改厕6100户;投资1.63亿元,实施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428,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

(五)第三产业日益繁荣。坚持“做大市场,做活商圈,做强物流”和“城外大市场、城内大商场”的三产发展思路,加快推进商贸物流提升行动,第三产业对县域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物流市场建设加速推进。投资7亿元、规划占地700亩的华源医药物流新区一期工程建成运营;投资20亿元的开发区物流园区正在抓紧建设;投资12.2亿元的旧县三产服务功能区建设扎实推进,其中沪皖大市场正在建设,综合大市场正式签约,金太阳大市场即将开工。连续成功举办三届华药会,到会药企代表和药商逾30万人,现场签定购销协议金额100多亿元,规模效益日益显现。2010,安徽华源医药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40亿元,2005年增加57.8亿元。商贸服务业品位提升。肯德基、华润苏果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进驻太和,华源国际酒店、晶宫大酒店、朴人商厦、安徽百太等建成运营,栖霞·帝景湾五星级酒店城市综合体项目正式开工。扎实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村商业网点发展到6000,农资和日用品两大流通网络覆盖全县。对外贸易平稳发展。2010,进出口总额7800万美元,2005年的4.1,年均增长32.9,继续位居全省前列、全市第一。2010年末,外派劳务达到803,人均收入6万元,省外派劳务基地县优势得到较好发挥。

(六)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坚持实施招商引资和项目带动战略,积极参加国家和省市各类大型招商活动,相继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以及西部地区举办项目推介会、太和籍在外成功人士座谈会、联谊会,努力扩大对外交流合作,大力实施“凤还巢”工程,一批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形成了引来一个、带来一批、辐射一片的磁场效应。2010,引进市外资金28.6亿元,同比增长47,2005年的6倍。“十一五”期间,累计实施招商引资项目560,引进市外资金73.2亿元。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项目拉动效应充分显现。20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8亿元,2005年的3.5,年均增长27.5;列入省“861”工程项目23个、完成投资7.5亿元,市“6611”工程项目56个、完成投资15.1亿元。“十一五”期间,新建省“861”工程、市“6611”工程项目81,其中投资超千万元项目59个。

(七)财政金融保障支持能力明显增强。切实加强财源建设和税收征管,财政收入快速增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2010,财政支出19.3亿元,其中拨付各项县级配套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74亿元、中小企业财政担保资金8480万元,扶持乡镇、开发区资金2.5亿元,筹集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人员调整津补贴资金9600万元;“十一五”期间,兑现财政供给人员津补贴、增资以及事业单位人员绩效工资3.7亿元,投入城市建设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0.5亿元,消化乡镇债务7500万元,实现了“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促发展”。2010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1.5亿元,比“十五”末增加14.7亿元。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多次召开银企对接会,2010年签约金额10.2亿元,合同贷款金额6.3亿元,有力支持了中小企业发展。

(八)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深入开展科技创新,扎实推进“教育强县、卫生强县、文化强县”创建活动,各项事业协调推进。科技进步成果丰硕。“十一五”期间,105项科技成果获省、市科技进步奖,两项科技成果获市科技突出贡献奖。教育质量明显提高。义务教育全面普及,职业教育稳步发展,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十一五”期间,累计补充教师850,投入中小学危房改造、校舍安全工程资金1.5亿元,加固重建校舍19.8万平方米,八中完成一期工程并正式招生。2010年高考本科达线率40.2,连续14年位居全市第一。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顺利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稳步实施,农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十一五”期间,完成31个乡镇卫生院病房医技楼、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66所村卫生室建设。县中医院晋升为“全国三甲中医院”,县医院综合病房楼,县中医院外科大楼、内科大楼和应急病房综合楼相继投入使用。文化建设得到加强。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太和书画艺术节,太和清音、太和狮子灯、细阳刺绣相继被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竞技体育屡创佳绩。荣获“2008年世界泰拳锦标赛”、“ 2009年世界青少年散打锦标赛”世界冠军两名,连续三届在全市运动会上夺得金牌总数和团体总分第一。其他事业协调发展。全面落实计生奖励扶持政策,奖励扶持各类计生对象3243,深入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工作,有效稳定了低生育水平。完善节能减排工作机制,推广应用节能减排先进技术,淘汰关闭109家非法砖瓦窑厂。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复垦,新增耕地1.3万亩,确保了全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工作不断加强,双拥共建活动扎实开展。审计、物价、统计、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地方志、残疾人、老龄、旅游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九)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坚持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群众收入持续增加,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2010,全县在岗职工年均工资23640,农民人均纯收入4920,“十一五”期间均实现翻番。民生工程扎实推进。2010年拨付民生工程资金5.9亿元、县级配套资金9000万元。“十一五”期间,累计拨付资金14.6亿元,县级配套资金2.2亿元,拨付率100,惠及全县160多万城乡居民。2010年初确定的10件实事进展顺利,其中城区天然气供应管网工程规划和征地工作基本完成,20116月底前能够实现一期供气;生活垃圾处理场建设地址已经选定,争取到国家项目资金900万元,年内将继续争取资金2000万元,全面实施建设;二水厂一期1.5万米管道铺设工程完工,厂址已经确定;祥和公园完成规划设计;三角元农产品批发市场一期工程完工,二期正在建设;廉租房、危重校舍重建、安全饮水、“村村通”公路、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全面完成。就业再就业工作不断加强。2010,新增城镇就业人员7371,“十一五”期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3.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项基本保险参保总数达到22万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参保人数达到1.5万人,城乡困难群众享受低保救助8.7万人。扶贫助学、帮困助医、残疾人生活救助、司法援助等救助体系逐渐完善。“十一五”期间,建设廉租房600,发放廉租房补贴1100万元,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6000多人住房困难。县老年服务中心工程竣工,儿童福利中心、市第二光荣院主体工程基本完工。

(十)民主法制建设深入推进。坚持向县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政协通报情况,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十一五”期间,共办理人大代表议案15件、建议199,政协委员提案957件。建立完善政府常务会议学法制度,全面开展依法行政培训,依法行政工作得到加强。深入开展行风评议和行政服务环境治理,行政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惩防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和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坚持领导干部开门接访、带案下访,大力开展信访积案化解工作,群众合理诉求得到切实解决。深入推进“平安太和”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社会治安秩序持续好转。市场监管力度加大,产品质量、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成效显著。应急救援体系逐步完善,处理突发公共事件能力不断增强。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太和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得到实惠更多的五年;是城市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城乡面貌日益改观、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五年;是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民主法制建设不断进步、和谐社会加快构建的五年。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了上级党委、政府的倾情关怀,凝聚了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四套班子的精力和心血,更凝聚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的辛勤汗水。在此,我代表县政府,向各位老领导、老干部、老同志和全县广大干部群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其他各界人士,向武警、预备役官兵、政法干警,向在我县投资兴业的广大客商,向驻太各单位以及所有关心支持太和建设和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发展有目共睹,经验弥足珍贵。回顾五年的政府工作,审视五年的发展历程,主要有五点体会一是必须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执政兴县的第一要务。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切实加强对经济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服务,务实创新、恪尽职守,思发展之策、谋发展之举。二是必须坚持“主攻工业、繁荣三产、强农固本、和谐发展”总体工作思路。坚持并根据发展要求不断赋予总体工作思路新的内涵,突出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两轮驱动”,努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三是必须坚持扩大开放,大力实施投资拉动、项目带动战略。突出外资民资两个引擎,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不断引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借助外力发展自我。四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高度关注民生。始终坚持改善民生、保障民生,确保民生工程实施力度不降、投入不减。五是必须坚持求真务实,始终把提高执行力作为推进工作的着力点。面对日益繁重的发展任务,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机制,坚持把主要精力放在狠抓落实上,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传统产业所占比重偏大,高新技术、新兴产业比重偏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节能减排压力较大;二是城市建设管理存在薄弱环节,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生活需求;三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矛盾突出,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四是土地征用、城市拆迁、企业改革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因素仍然存在;五是行政效能建设亟待加强,在干部队伍中还存在责任心不强、作风漂浮、办事效率不高等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此,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关键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期,是保持当前良好发展势头、奋力实现跨越赶超的黄金期,编制和实施好“十二五”规划,意义十分重大。根据县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县政府组织起草了《太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这次一并提交大会审查,县政府将根据大会通过的《纲要(草案)》认真组织实施。

“十二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速崛起、兴县富民为主线,继续坚持并不断赋予“主攻工业、繁荣三产、强农固本、和谐发展”总体工作思路新的内涵,突出工业化、城镇化“两轮驱动”,实施工业强县、城建促县、商贸活县、特色立县、科教兴县“五大战略”,打造城市新区、医药物流新区、县经济开发区、城关和肖口工业园区、重点工业聚集区“六大板块”,努力把太和打造成“医药之都、开放之城、生态之县、书画之乡”,奋力在皖北地区率先崛起。

“十二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 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坚持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社会建设进一步加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努力实现“总量倍增、位次前移、加速崛起、兴县富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到2015,全县生产总值达到260亿元,年均增长15%(可比价);财政收入突破20亿元,年均增长18.4,达到“十一五”末的2倍以上;力争全县综合经济实力跨入全省县级前20强。

为完成上述目标,“十二五”时期,县政府将牢牢把握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努力打造全新太和。一是更加注重量质共进,致力建设发展水平高、综合实力强的新太和。二是更加注重内外互动,致力建设开放水平高、创新氛围浓的新太和。三是更加注重城乡统筹,致力建设产业层次高、经济结构优的新太和。四是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致力建设幸福指数高、社会秩序好的新太和。

三、2011年工作安排

2011,是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县夯实基础、积蓄后劲、奋力崛起的关键一年。我们既面临着中部崛起战略深入实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加速转移和省委、省政府支持皖北发展等重大机遇,也面临着经济总量偏小、结构矛盾突出、区域竞争激烈等诸多困难和挑战,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当前我县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到了应该加速发展也能够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只要全县上下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就一定能够夺取科学发展、率先崛起的新胜利。2011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128亿元,增长1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0%;财政收入10.3亿元,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5400,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5亿元,增长15%;进出口贸易总额1亿美元,增长22%;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实现上述目标,县政府将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围绕做大做强,进一步加大主攻工业力度。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扎实开展第二个“工业突破四年行动计划”,加速扩张总量、提升质量,推进工业跨越发展。

扩大工业总量,提升工业经济规模。围绕优势产业,大力实施企业成长工程,加大规模企业培育力度。继续扶持长江金属、环宇公司、顺达公司、六和饲料等年产值超10亿元企业,以及东盾木业、即发瑞泰、嘉和服饰、富泰发制品等年产值超亿元企业做大做强。促进贝克药业、中亚食品、哈博药业等年产值超5000万元企业规模扩张,尽快实现产值过亿元。加强政策、技术、融资、信息等服务,扶持培育一批中小企业,争取更多企业进入规模行列。

加快推进园区建设,完善工业发展平台。进一步编制完善“一区两园”中长期发展规划、控制性详规和各项专业规划,推进园区扩容升级,拓展发展空间。抓好工业用地的报批、征收和储备,依法加大对闲置土地的处置力度,研究完善供地办法,确保项目建设用地需要。投资5亿元,重点抓好开发区变电站、四纵五横道路、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二期以及安置区建设;推进城关工业园东区主副干道以及排水、绿化、亮化工程建设;加快肖口工业园新区规划设计,完成工业大道、生态防护林带二期工程。继续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大力扶持重点乡镇工业聚集区水、电、路、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年内“一区两园”新开工项目50个、引资额20亿元以上,新增建成区面积3平方公里以上;每个重点乡镇工业聚集区新开工规模以上工业项目3个以上。

突出发展优势产业,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围绕培育一批“十亿产业”目标,继续推进“532”产业发展规划,强力推动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快速成长。积极做好浙江浦江工业园、广药集团、安踏制鞋等重大项目落地工作,突出抓好悦康药业集团安徽生物制药产业园、杉杉控股羽绒服衬衫生产基地、南源织造二期等10大产业的55个在建、29个签约项目,促进签约项目尽快开工,开工项目尽快建成投产。

(二)围绕扩容提质,进一步加快城市建设步伐。顺应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大趋势,围绕阜阳次中心城市建设目标,继续加大投入,推进城市大建设,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城市。

继续拉开框架,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按照规划城区面积74平方公里、人口74万人的目标,尽快完成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修编。以路网建设为支撑,进一步扩大城市规模。投入4.5亿元,实施人民路改造、长征北路延伸、城市东外环“三纵”道路工程,形成城市中心、东部城区快速通道;完成民安大道建设,实施沙河西路、解放西路、镜湖西路、文明西路、团结西路、建设西路、光明西路、平安路、富民路、谷河路、银杏路、幸福路等“十二横”道路工程,贯通以国泰路、民安路为骨架的城市西区路网;全面完成城市四大出口路改造,启动沙颍河三桥向南与105国道连接工程,做好沙颍河四桥开工准备工作,加快城市交通大循环、大畅通。年内新增城区道路30.6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37平方公里。

改善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性资金,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完成旧城改造。继续实施廉租房和安置区建设工程,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成果。着力抓好“两园、一街、多场”建设。创新工作思路,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梯次推进沙颍河国家湿地公园和祥和公园建设;精心打造从华源物流园到三角元的“十里长街”;积极抓好华源广场、新太和站前广场、旧县凤凰广场等工程建设。修建陶沟、侯沟2个排涝站。加大城市环卫设施投入,尽快开工建设垃圾处理场,完成11处垃圾中转站和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工程,加快推进电力、信息、燃气、污水管网等工程建设。

健全城市管理体系,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推行城市管理网格化新机制,以全面开展“五城同创”活动为契机,扎实开展城市居民文明素质教育,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支持文明创建工作。抓紧制订城乡结合部农民建房和安置区建设安置管理办法,严厉打击私买私卖集体土地和违法建设行为。加快公交事业发展步伐,有效改善城区居民的出行条件。

(三)围绕增效增收,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始终坚持“三农”工作的基础地位不动摇,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和生态化建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重点抓好绿色小麦、大豆生产基地、3万亩吨粮田、10万亩标准粮田建设,加快实施第二轮小麦高产攻关和玉米振兴计划,努力提高粮食单产,力争实现“小麦亩产千斤县”创建目标。按照抓龙头、建基地、带农户的要求,培育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实现无公害农产品认证3,绿色食品认证2个。加快推进“菜蓝子”工程,建设一批高标准蔬菜生产基地。发展畜牧水产健康养殖,实施畜牧业升级计划,新建各类规模养殖场(户)600,出栏生猪120万头以上。继续实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和万里绿色长廊工程,巩固退耕还林建设成果,植树造林1.1万亩。依法有序推进土地流转,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镇村发展步伐。按照构建“县城、集镇、中心村”三个层次的城镇框架体系,重点做好集镇总体规划编制,引导农民向小集镇集聚。依托乡镇工业聚集区、农民创业园和村级创业示范点,继续搞好新农村示范村庄建设。扎实推进农村公路、安全饮水、“一池三改”、危房改造等工程建设,大力实施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突出抓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全面实施万福沟治理工程。

加大惠农政策落实力度,确保农民稳定增收。继续增加对“三农”投入,确保投入的总量、增量同步提高。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重点抓好优质粮食、畜牧养殖、劳务经济等富民产业发展。着力扶持发展一批牵动力强、辐射面广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推动农产品加工增值,带动千家万户增收致富。大力实施新型农民培育工程,完成新型农民培训1.5万人,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务输出,促进劳动力就地转移,增加农民工资性、经营性收入。

(四)围绕市场繁荣,进一步提升服务业水平。继续按照“做大市场、做活商圈、做强物流”和“城外大市场、城内大商场”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商贸物流提升行动,努力为工业化、城镇化和城乡居民提供多种业态服务。

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商贸繁荣活跃。高起点编制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和现代物流、旅游休闲、新型服务业等专项规划,形成以主城区为核心商圈,以华源医药物流新区和旧县三产服务区为专业功能区,以众多专业市场和农村集贸市场为支点的“一主两区多点”规划布局。加快发展信息、金融、保险、中介、评估等现代服务业,鼓励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商业特许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改造和提升传统商贸业。认真落实“家电下乡”政策,巩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成果,繁荣农村消费市场。积极引进沃尔玛等知名流通企业入驻太和。

加快物流市场建设,努力建设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整合现有物流资源,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形成高效快捷的现代物流体系,规范发展有色金属、人发、木材、中药材等专业市场,引导各专业市场向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大力发展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加快华源物流二期工程、开发区物流园区建设,办好第四届华药会,努力把太和打造成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加快推进先锋路农贸市场、安徽北方汽车物流园、旧县三产服务区(沪皖大市场、综合大市场、金太阳大市场)建设。积极抓好钢材、汽车等生产资料市场的开工准备工作。

加快壮大进出口主体,巩固扩大对外贸易。继续执行对外贸易奖励政策,提高发制品、中药材等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扶持培育生物医药、纺织服装等新的出口增长点,扩大出口群体,提升出口总量。

(五)围绕增强发展后劲,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坚持把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完善机制,开拓创新,优化环境,努力实现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新突破。

全力推进招商引资。紧紧抓住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加速转移的机遇,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大力开展招商活动,年内力争引进市外资金33亿元。建立健全招商引资激励机制,坚持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坚定不移地争取上力、借助外力、激活内力,努力形成政府促进与企业招商和全社会招商良性互动的招商引资格局。充分挖掘资源、产业等优势,大力推进“凤还巢”工程,真诚招引太和在外创业能人返乡创业。

强力推进项目带动。着眼于国家产业政策、财政补助政策和投资重点,抓好重大项目储备,加大力度争取上级支持,年内力争列入“861”、“6611”工程项目70,总投资100亿元,完成投资20亿元,开工建设一批大项目,创造性地为项目建设提供融资、用地和能源保障。健全完善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强化项目动态跟踪管理,严格实行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确保重大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六)围绕保障支持,进一步做好财政金融工作。坚持以组织收入为中心,做大财政“蛋糕”,增强财政实力,推动财税工作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

着力促进财政增收。完善增收激励机制,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大力支持园区、工业聚集区、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加快发展,巩固传统财源,培植新兴财源,扩大群体财源,夯实财源根基,建立财政快速增长的良好机制。围绕全年税收任务,落实目标责任,坚持依法治税,确保应收尽收。

切实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坚持“保主保重、兼顾一般”的原则,确保财政资金保证重点支出需要。规范预算内外资金使用,认真开展清理“小金库”工作。加强财政管理和监督,完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收支两条线制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大对重点支出的监管力度,确保资金使用安全有效。

提高金融服务水平。贯彻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引进金融机构,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工作,严格考核机制,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中小企业信贷支持。以打造“农村、企业、社区”三信用工程为平台,加快金融生态县建设,促进银企合作,规范发展融资性担保机构,维护正常金融秩序。积极发展农业保险,促进保险业规范健康发展。

(七)围绕协调发展,进一步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优先发展科技教育。深入开展科技攻关活动,加大科研投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鼓励企业成立技术中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开展“全省教育强县”创建活动,优化教育资源,着力打造教育品牌。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加大教师培训、引进和招聘工作力度。加强基础教育教学,提高高中教育水平,办好职业教育、学前教育,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抓好八中二期工程和特教学校建设,规划建设民安小学和城关镇中心校。

切实提高医疗卫生保障水平。认真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努力缩小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差距,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扎实推进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继续实施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建设改造工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坚持实施“名医、名科、名院”战略,扎实推进“全省卫生强县”创建活动,重点抓好县医院新区、第二人民医院精神病区、三精心脑血管专科医院项目建设。

大力繁荣文体广电事业。扎实开展“全国文化先进县”创建活动,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规划文化市场,全面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农家书屋建设。加强对文物古迹的调查摸底和保护修缮。加快有线电视整体转换进程,积极发展有线电视用户。全面贯彻《全民健身条例》实施计划,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启动体育中心建设。

协调发展其他事业。继续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坚持 “一票否决”,完善“村为主”和利益导向机制,全面完成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建设,努力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切实做好节能降耗减排工作,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大农村土地整治力度,积极开展城乡增减挂钩和整村推进工作,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加强统计工作,加快推进地方志修编,启动旅游规划编制工作,建设现代新型档案馆。扶持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积极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切实加强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人民防空和双拥共建工作,积极发展残疾人、老龄、妇女儿童事业,继续推进审计、物价、气象、地震、扶贫、外事侨务、对台等工作。

(八)围绕改善民生,进一步加快和谐太和建设。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坚持把改善民生、维护稳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为人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认真实施民生工程,促进民生持续改善。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民生工程投入,足额安排民生工程配套资金。建立制度化、常态化工作机制,保障民生工程各项措施落实到位。进一步严格程序、规范操作、加强监管,不折不扣地全面实施好各项民生工程。

促进就业再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实施就业再就业促进工程,推进全民创业,力争全年新增就业岗位7000个。切实抓好社会保障工程,努力做好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费用征缴工作,解决好农村养老、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完成儿童福利中心、市第二光荣院建设。

维护社会稳定大局,加快“平安太和”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规范市场价格秩序,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强化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突发性公共事件。加大对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坚持领导干部开门接访、带案下访,扎实推进信访积案化解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努力营造和谐环境。

四、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发展的重任,竞争的态势,人民的厚望,要求政府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切实提高政府履行职责、服务发展、造福人民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一)着力增强科学发展能力。积极创建学习型政府,更新知识结构,提高理论水平,增强服务科学发展的能力。坚持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创新,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完善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提高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能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强化破解难题意识,切实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努力使政府工作的决策部署、政策措施更加符合发展实际,更加符合群众愿望。

(二)着力增强行政执行能力。深入开展效能提升活动,继续完善办事机制,简化办事程序,改进工作作风,提升服务水平。加大效能监察和效能问责力度,建立完善行风评议、投诉处理、责任追究等工作机制,强化对违法行政、执行不力、效能低下、拖沓推诿等行为的问责。加快构建高效便捷、政令畅通的执行机制,大力弘扬求真务实、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促进各级干部精心谋事、潜心干事、专心做事,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三)着力增强依法行政能力。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及时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建立完善领导干部学法制度,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严格执行重大决策公示、征求意见和听证制度,提高政府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水平。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加强电子政务、政府网站建设,继续办好政风行风热线,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坚持规范性文件法制审查、备案和定期清理,加强行政执法监督,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四)着力增强拒腐防变能力。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加强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强化对工程建设、国有资产、土地出让、政府采购等重要领域的监督,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用良好的形象取信于民、用清廉的政风服务于民、用出色的业绩造福于民。

各位代表,太和新一轮发展的战略基础已经具备、战略方向已经明确、战略态势已经显现。我们坚信,任何困难和挑战都阻挡不了太和人民实现跨越赶超的坚定步伐。让我们在中共太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凝聚全县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绘就的美好蓝图而努力奋斗!

推荐访问:太和县 政府工作报告 太和县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