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各位代表:现在,我受区十五届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开局良好的2011年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弋江区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完整),供大家参考。
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受区十五届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开局良好的2011年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牢牢把握皖江示范区建设和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的重大机遇,积极应对宏观环境变化,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实现了全区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2011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9.24亿元,比上年增长21.58%;财政收入21.65亿元,比上年增长44.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8.37亿元,比上年增长30.2%。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完成,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全面完成了区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取得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一)聚集产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高新区内生活力增强。高新区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将自主创新和承接产业转移有机结合,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水平。2011年10月,高新区通过了科技部的督查验收。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建立了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与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8所知名高校深度合作,设立了成果转移中心,新成立了“芜湖新弋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有限公司”。加大创新资源的集聚,中科大量子保密通讯等高端科研机构入驻;浙江三花节能空调配件及气候研发中心等重大科技项目落户高新区。创新创业载体建设不断提速,芜湖高新区服务外包产业园一期、软件园、投融资服务中心已陆续投入使用,中小企业创业园基本建成。服务外包产业园二期、和瑞科技园正抓紧建设,高新区南区蓝领公寓已开工建设,南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取得新进展,芜湖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进入了全国首批“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培育)”行列,成为安徽省唯一入选的产业集群。
自主创新成果显著。积极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转化科研成果。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以及科技创业企业投资和融资力度。全年安排自主创新配套资金699.15万元。争取省级以上科技项目资金4793万元。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家,总量55家,居全省县(区)之首;新增高新技术产品23项,总量50项。知识产权工作稳步推进。全年新申请专利1579件,授权专利1029件,其中发明专利471件,授权77件,发明专利申请量及授权量均位居全省县(区)第三位。搭建企校产学研对接合作平台。成功举办驻皖高校芜湖产学研合作恳谈会、弋江区科技入园活动暨首场校企产学研对接会,发布高校科研成果180余项,企业技术难题40项,产学研需求60项。连续两次获得国家科技部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区,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科普示范城区创建单位。
工业经济提质增速。2011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7家,实现总产值448.7亿元,比上年增长44.2%。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新型材料、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三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全区总量的79.5%。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增长。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36家,实现产值101.78亿元,比上年增长50%。传统产业改造步伐加快。2011年全区技改投资31.34亿元,比上年增长37.6%。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6.5%。
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围绕“三产兴区”战略,加快服务业载体建设。金玺商业广场正式运营;中央城财富街、国际会展中心二期、柏庄商业综合体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华仑文化广场、长江之歌高端商业等项目启动。专业化大市场建设取得突破。中国商品交易博览城一期1500户经营户已正式营业,二期已开盘。果品市场全面建成运营,全省单体最大的4万吨级城市菜篮子专用冷库投入使用。社会消费需求逐步趋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71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亿元,比上年增长35.5%。实现限额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87.6亿元,比上年增长41.5%。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良好。服务外包园一期新引进企业21家,共计签约入驻企业59家,新增就业人数1800人;二期65.3万平方米进度过半。金融业发展步伐加快。中信银行等在我区设立分支机构,银河证券、申银万国证券等一批证券公司营业部入驻我区,各类准金融机构已达20家。政府独资的高新担保公司已获省批准。
发展后劲不断增强。2011年,我区在建项目369个,亿元以上项目62个,10亿元以上项目3个,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了72个、23个和1个,其中新开工项目203个,亿元以上项目32个。2011年增设高新区招商局,与区招商局分工协作,各有侧重,进一步推动招商引资向挑商选资转变。成功引进西安保赛生物分离介质产业化基地、深圳雅图视频技术产业园、森集芯低碳产业园、新加坡海外电子65纳米集成电路芯片等重大项目。全年引入亿元以上重大项目42个,其中工业项目24个,三产项目18个。全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内资175.8亿元,实际到位外资6899万美元,引入项目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48.33亿元。
(二)统筹城乡,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修编了全区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大工山路、白马山路等9条道路改造工程扎实推进,完成了中山南路、漳河路等5条道路建设,西干路、城际铁路南站地块配套道路正有序推进。累计新建、改建道路12公里。建成了南瑞新城、马塘新镇等6个公交首末站。全区路网体系更加健全,交通环境进一步改善。初步完成了文化戏曲公园绿化工作,完成了芦花荡湿地公园绿化、三潭公园景观初步设计方案,全年绿化面积达12万平方米。小区截污工作继续推进,完成了南瑞瑞东园A区和澛港等7个老旧小区整治。全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共完成投资2.6亿元。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2011年4项省级示范村项目全面完成,农村体育设施得到改善、村级道路进一步完善。“阳光村务工程”扎实开展,村级财务监督委员会和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工作有序推进,农村“三资”清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全面完成。加强农田基本水利建设,完成了麻浦桥泵站迁改工程。开展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大力实施土地整治,新增耕地682亩。
项目征迁稳步开展。严格依法有序推进项目征迁工作。2011年市、区重点工程41个地块征迁工作均有序推进,长江南路延伸地块、滨江南路地块、卡子口地块等11个项目的任务全面完成,其余30个拆迁项目正在推进中。完成了芦花荡湿地公园等30个地块交地工作,确保了长江南路、青弋江分洪道、峨山路向东延伸等15个市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
城市管理全面提升。扎实开展市容整治提升年活动。加大店招、渣土、集贸市场等市容整治力度。强化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投入590.6万元添置大型环卫设施,扩大机械化清扫作业范围。继续开展以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污染为主要内容的“清洁家园”行动,进一步完善“四级清运”体系,实现环卫清扫城乡全覆盖。建成塔影、九龙垃圾中转站,新建、改造22座公厕。18.14万平方米的利民路立面改造工程全面完工。大力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积极营造全民参与城市管理的氛围。加大对违法建设整治力度,全年共拆除违建1600处,面积8.2万平方米。
(三)倾力惠民,民生福祉不断改善
惠民政策全面落实。加强政策支持和就业指导,开展了“创业富民政策进基层”活动,落实各项就业政策。举办了16期创业培训班,新增个私企业596家,新增就业13004人,新增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958万元。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推进低保三级联审新机制。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3.5万人。开展医疗救助、困难群众临时救助、重大传染病病人生活救助共2209人次、713.8万元。2011年共实施安置房项目18项、245.72万平方米,已竣工交付面积50.38万平方米。完成廉租住房租金补贴发放851户,实物配租534户。安置房办证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完成了瑞东园B区21栋864套和江城国际18栋881套产权证发放工作。惠民直达工程全面实施。全面完成省、市、区35项民生工程。
社会管理全面加强。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创立了南瑞社区“1+3”和弋江桥街道南街社区“四位一体”的社区管理与服务模式,推广社区“议行分设”工作机制,实行社区“网格化”管理。建成3个社区服务中心。大力开展“一居一品”特色社区创建工作,获得了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称号。顺利完成火龙岗撤镇建街工作。完成第八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区创建工作扎实推进。深入推进“平安弋江”创建活动,成立区、街、村(居)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工作中心,努力构建社会矛盾大调解体系。深入做好领导干部接访、信访积案化解工作,不断完善信访工作机制。应急管理机制逐步完善,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高。扎实推进社会治安综合管理工作,恶性案件降幅明显。杜绝了较大以上安全事故,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平稳。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安师大萃文中学、安师大附属小学迁入我区,石硊九年制小学部、南关小学、弋江嘉园公办幼儿园投入使用,弋江嘉园高中等4所学校正在建设之中。文体事业蓬勃发展,“大学生嘉年华”、“弋江金秋文化月”等成功举办,并成为我区品牌活动,区体育局荣获“国家级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称号。文化市场管理规范有序。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力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南瑞、弋江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使用。完善了人口计生目标管理责任考核机制,全面开展省级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区创建工作。37座石灰窑全部拆除,炉窑灶等污染源整治年度目标全面完成,环境整治进一步深入。企业商标品牌建设和产品质量管理得到加强。积极开展双拥工作,优抚安置政策全面落实。人武工作扎实开展,国防动员指挥中心竣工交付使用。认真推进法律援助工作,切实维护弱势群体合法利益。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外事、侨务、工商联、民族宗教工作有序推进。招标、物价、档案、统计、地方志、信息工作规范开展。工会、老干部、共青团、妇联、老龄、慈善、残疾人等工作扎实开展。
(四)廉洁务实,自身建设不断加强
2011年区政府更加重视自身建设,自觉接受区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共组织办理区人大代表议案1件、建议28件,区政协委员提案63件,市人大议案和建议、市政协提案共计64件。办结率达100%,满意率达98.7%。“六五”普法工作顺利开展,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得到加强,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和“改进作风、优化环境”机关效能建设活动。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积极推行“阳光政务”。廉洁从政不断加强,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对区管主要领导干部的离任经济事项交接和重点岗位监管,切实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基本完成了国有资产清理工作。全年开展了重点项目和村级主要负责人任期经济审计工作。开展效能监察项目8个,审计项目40个,政务督查130次。
二、成就辉煌的过去五年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一年,经全区上下共同努力,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圆满完成了本届政府各项目标任务。回顾过去的五年,我们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两个重点、三大目标”决策部署,同心同德、创新实干,在调结构、促增长、城市建设、民生工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取得了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辉煌成就。
过去的五年,是我区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的五年。全区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翻两番的目标。全区累计实现固定资产投资482.5亿元,年均增长32.6%。工业销售收入由2007年的44.55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383亿元,年均增长70.8%。地区生产总值由2007年的85.35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219.24亿元,年均增长27.6%。人均GDP由2007年的4904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15378美元,年均增长31.39%。三次产业结构由2007年的1.56:74.42:24.02调整到2011年的1:81.98:17.02。财政收入由2007年的5.08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21.65亿元,年均增长42.6%。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完成,经济社会实力不断增强。2008年、2009年、2010年连续三年获全市年度综合考核四区第一。2010年获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一类区。
过去的五年,是高新区快速发展的五年。五年来,我们积极围绕科技创新主题,全面加快高新区建设与发展,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2010年9月26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升格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此同时,不断发挥高新区主导作用,搭建服务平台,加快高新区孵化器和加速器建设,推动全区经济快速发展。在壮大主导产业的同时,积极打造节能和环保产业集群,创建创新型特色园区。目前,园区共有企业316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55家。国家级博士后(流动)工作站5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企业中心等29个。投资建设了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大力引进科技创新中介服务机构。现有高新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高新技术产权交易所、达内科技培训中心等40多家公共服务机构入驻。五年累计投资211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10.5亿元,建成区面积由6.5平方公里扩大至10平方公里,南区建设进一步提速。高新区成为我区经济增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平台。
过去的五年,是我区城市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的五年。五年来,改造37个老旧小区,完成61个地块拆迁任务,动迁31290余户、364万平方米;相继建成弋江嘉园、亿万多、四联家园等8个安置小区;中央城、柏庄·春暖花开、汇成名郡等15个商业小区拔地而起;基础设施五年累计投资12亿元,新建、改建了16条城市道路,总里程达80公里,完成“村村通”延伸工程建设82公里。辖区内“6纵13横”的城市道路交通网络全面提升,横贯东西、畅通南北的交通局面初步形成。水利、电力、交通、通信等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城乡管理水平全面提升,数字化城管中心已建成并发挥作用。投入3000余万元对利民路两侧进行立面改造。投入1000余万元,实施57处亮化工程。2009年、2010年我区连续两年获得全市文明创建和城市管理年度综合考核第一名。
过去的五年,是我区招商引资成绩卓著的五年。五年来,全区引入亿元以上重大项目达112个,其中工业项目66个,三产项目46个,实现了我区重大项目引进的历史性突破。五年实际到位内资437亿元,实际到位外资20815万美元,为全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引入项目实现固定资产投资422亿元,其中工业项目实现固定资产投资219亿元,商业、房地产项目203亿元。2008年、2009年我区连续两年获全市招商引资一等奖。
过去的五年,是我区人民生活日益改善的五年。五年共投入20亿元,全面完成省、市、区133项民生工程。累计建设保障性住房项目25个,总建设面积达834.7万平方米。多层次社会保障不断扩大,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人数达到4.63万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逐步规范,经常性的社会捐款、扶贫济困工作深入开展。扎实推进创业富民战略。五年来累计新增5.9万个就业岗位。2011年末万人拥有个体、私营企业登记注册资金2.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7年的13234元增加到2011年的1957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7年的5101元增加到2011年的10045元。
五年来的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必须始终坚持发展为上,牢固树立发展第一要务的意识,在科学发展上下功夫,不断深化工业强区、三产兴区、文化新区战略,才能实现富民强区的宏伟目标;必须始终坚持民生为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人民满意度上下功夫,把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才能赢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必须始终坚持稳定为重,牢固树立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维稳全局的思想,切实加强基础工作,在社会管理创新上下功夫,不断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才能更好地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必须始终发扬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与时俱进、争创一流的弋江精神,才能不断丰富完善发展思路,推动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
各位代表,五年来,我们风雨同舟、迎难而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胜利;五年来,我们科学发展、奋力赶超,跨上了一个又一个新台阶。这是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历届区政府奠定的坚实基础上取得的;是在区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基础上取得的;更是在全区广大干群团结奋斗、共同努力的基础上取得的。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所有为弋江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经过五年的快速发展,我区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从综合实力看,经济总量不大,企业核心竞争力还不够强,三产发展相对滞后,经济结构还不够优化;从发展方式看,我区经济发展主要靠要素投入和投资拉动,转型发展任务仍很艰巨;从发展后劲看,空间发展不足,建设资金缺乏,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社会管理水平不高,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政府行政效能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外部环境看,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区域竞争日益激烈,土地、资源、环境制约日益突出,节能减排任重道远。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面对矛盾不回避,解决问题不耽搁,紧抓目标不松懈,全力实现弋江区“十二五”规划的各项目标!
三、全面转型的未来五年
2012至2016年是本届政府任期的五年,正是我区在“十二五”规划的引领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推进皖江示范区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升级、城市转型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011年区第二次党代会提出:“从现在开始,弋江区已进入更高起点上的二次创业。”为此,我们将紧紧抓住今后五年的宝贵时间,努力把弋江区建设成安徽省最具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化新城区。
今后五年我们的奋斗目标是: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00亿元;到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达500亿元;工业销售收入达1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万美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5%以上。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人民生活质量实现跨越,幸福指数不断攀升,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区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为此,我们要突出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战略,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充分利用国家高新区、高教园区、职教园区的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在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推动产学研合作、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实施质量振兴计划,推进商标品牌建设。高起点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加速推进创新体系建设,大力引进、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把培养和引进人才与转变发展方式紧密结合起来,突出加强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更多的“制造”向“创造”转变。
(二)实施产业升级战略,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坚持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调整优化结构为主攻方向,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新兴产业“千百十”工程,重点建设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电子信息、服务外包、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坚持主导产业高端化、规模化发展,提升主导产业的集聚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完善并落实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推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优先发展服务外包、商贸物流(专业化大市场)、生态休闲等现代服务业,打造总部经济基地,促进第三产业集聚发展。
(三)实施城市转型战略,加快推进城市现代化进程
按照“产城融合、城乡融合”的发展理念,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全力打造“一轴、两带、四区”产业空间布局。坚持城市化与工业化有机结合、基础设施与产业集聚有机结合、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统一规划、市域一体,突出产业功能,为弋江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空间。推进城市现代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和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科学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努力促进产业融合、空间融合、居民融合、生态融合,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着力打造宜业宜居的现代化新型城区。
(四)实施和谐富民战略,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动创业富民战略。未来五年,每年新建一个创业载体,到2016年,中小企业创业园等创业载体吸纳各类中小企业1000家以上。全面繁荣各项社会事业。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重点文化工程和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深入推进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积极开展法制教育,提高全民法治理念和法律素质。全力做好综治、信访、维稳、安全生产等工作,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切实履行政府社会管理职责,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
四、开拓奋进的2012年
2012年是新一届政府任期的第一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我们将坚持发展为上,在科学发展上下功夫;坚持民生为先,在群众满意度上下功夫;坚持稳定为重,在社会管理创新上下功夫。今年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6%;财政收入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工业销售收入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城乡居民收入增长15%;城镇新增就业岗位8000个;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0‰以内;计划生育政策符合率达95%以上;节能减排完成市下达任务。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将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创新和转型发展,增强经济内生动力
全力推进经济创新发展。坚持科技、产业和资本三位一体发展,进一步加大支持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科技创新能力。2012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家、高新技术产品15个,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增长2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高2个百分点。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积极引进研发中心、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中小企业创业园和服务外包园内涵建设。通过引进领军人物的团队,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项目。支持企业创建国家级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申报省级以上研发机构5家。加快大学科技园建设步伐,新增科技企业孵化器2万平方米,引入科技孵化项目30个,科技产业项目30个。
全力推进经济转型发展。提升高新区产业发展水平,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工作主线,有扶有控,从招商源头推进转型发展。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海格斯能源科技产业园、三花控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早日竣工投产。2012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30%以上,产值比上年增长5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提高2个百分点。深入落实国家、省、市一系列支持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继续扶持工业、物流业、服务外包“小巨人”企业,做大做强三大主导产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优势产业集群。鼓励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推进企业技改项目建设,不断拓展传统产业发展空间,提升传统产业。建立在建项目、开工项目、储备项目梯次项目库,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全力推进第三产业集聚发展。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步伐,在载体建设、引入项目、优化环境等方面下功夫。2012年建成中央城商业街、瑞丰小商品城二期工程,加速推进滨江世纪城、柏丽时代广场、文化戏曲公园建设,长江之歌商业、华仑文化广场、亿万多商业等项目开工,加快服务外包产业园二期工程建设进度,全力支持中软智慧城市项目建设。加大招商力度,引进服务外包企业30家,实现业务总额4亿元。编制服务业集聚区规划,争创省级、国家级服务业集聚区。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引进全国知名的电子商务企业,推进传统服务业与现代商务业的融合。进一步优化环境,做好经营性地块的出让工作。引导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全力推进集约节约发展。坚持生态立区,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的应用。严禁新上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提高项目准入门槛,严把土地投资强度、环保、节能、产业布局、亩均税收五个关口。加大工业用地和经营性用地清理力度,盘活存量,提高使用效益。加大土地使用税征收和奖励力度,运用经济手段促使有限资源向优秀企业集中。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开展植树造林和园林绿化工作。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控制和治理,推行企业污染集中治理,加大停产矿山修复生态治理力度。
(二)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增强发展活力
加大高新区体制创新。以高新区为平台深化改革创新,坚持把创新机制和开放合作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不断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完善高新区发展政策支撑体系,逐步形成引进人才、优化金融环境、财税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全面实施“大孵化器”战略,加快专项孵化器建设进程,推动孵化器之间的优势互补。依托产业联盟,构建产学研一对一合作平台,开展知识产权、金融、管理等产业服务和产品研发活动。充分利用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推进高新区“新三板”试点,加大上市企业的培育工作,积极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和高新技术产权交易,继续推进高新区发债工作。积极引进、培育法人金融机构和各类准金融机构,探索科技型企业、银行、担保和财政性资金的合作联盟,设立高新融资担保公司,争取设立节能环保风险投资产业基金和科技银行、科技保险,推进科技与金融合作。
推进财政体制创新。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加大民生工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建立债务风险基金,提高防控能力。认真研究政策,谋划项目,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性资金支持。落实促进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培育壮大骨干财源,做大财政收入蛋糕。严格财税征管,不断规范财政资金管理。完善区对街道财政管理体制,加快国有资产的整合归集,健全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机制。扎实推进“阳光村务工程”,加强对村级资金、资产、资源的管理,探索村集体资产预算管理方式。大力推进政、银、企合作,规范融资性担保,引导准金融机构健康发展。
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利用国家高新区品牌优势,坚持科学承接、创新承接、绿色承接,着力在招优商、选巨资上做文章,在引人才、引团队方面下功夫,在主导产业、新兴产业上谋发展,在总部经济、金融服务业上求突破。进一步拓宽招商思路,坚持内外资并重,在引外资的同时,引导本地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加快产业升级。围绕重点产业,积极开展专业化招商,实行精准式招商,加速集聚化发展。围绕重大项目,积极开展以商招商和委托招商,加速集群化发展。围绕会展、专题峰会招商,提高招商实效。鼓励零用地招商,制定服务外包园和中小企业创业园入驻企业标准,规范入驻程序,提高发展质量。
(三)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不断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
坚持科学规划引领。高标准实施规划。按照“一轴、两带、四区”的产业空间布局,制定好各专项规划,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布局。完成社会事业、商业及市场、主要道路城市景观设计等专项规划。高标准编制城际铁路南站新城区和产业新城规划,完善南塘湖、黑沙湖“两湖”原生态休闲旅游项目规划编制,打造都市文化休闲产业。加强规划实施和管理,编制部分地块控制性详规,完成全区零星地块摸底工作,科学合理做好涉农街道土地总体规划修编,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以城市干道和重点项目为带动,进一步拉开城区框架,做大城区规模。加快城际铁路南站规划区建设。不断加快城区东南部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文昌东路、文津东路、纬十二路延伸工程,推进火龙岗北安置区规划路及老芜石路向南延伸等道路改造工程。利用城际铁路建设契机,建设好贯通东西方向的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启动中江大道以东、中江桥改建动迁工作,抓好已动迁地块的扫尾工作。确保仓津桥、九华南路等市重点项目顺利推进。抓紧实施新建道路绿化、养护及三潭公园、芦花荡湿地公园等改造项目。做好老旧小区雨污分流整治改造。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加大农村水系整治力度,修建石硊圩、三环路跨漳河路大堤,加快麻风圩泵站改造。
着力提升城市形象。进一步规范城市管理,积极开展“市容整治规范年”活动,在常态管理上下功夫。整合扩展数字化、网格化管理系统服务功能,提升高效、动态、精细化管理水平。健全完善城管队伍管理机制,不断丰富现代管理内涵,提升管理效能。大力营造全民参与城市管理的良好氛围。扎实开展“清洁家园”行动,推动我区各项市容整治活动向纵深推进。实施重点道路亮化工程。大力开展争创示范街、示范路建设,实施立面改造、店招整治和市容监管“三管合一”,不断提升城市品位。加大整治违建力度,不断巩固拆违成果。
(四)坚持创新社会管理,努力构建和谐弋江
不断强化社区建设。以项目化思路,抓社会管理创新。巩固“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创建成果,推进示范单位向街道、社区延伸。力争30%的街道、城市社区达到全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标准。大力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持续开展“一居一品”特色社区创建,力争建成11个特色社区和精品社区。完善小区物业管理制度,探索居委会与业委会交叉融合的服务机制,积极培育社工服务机构市场和人才市场,不断推进社区服务工作。抓好第七届社区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推进农村社区民主自治进程,争创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区。
推进“平安弋江”建设。坚持稳定为重,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维稳工作。坚持一岗双职,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坚持问计于民,完善领导走访、接访、包案、老案处理等机制。继续开展“领导干部走访、接访、带案下访”活动,虚心汇民智、真心访民情、耐心释民惑、热心解民忧,从源头抓好信访事项的化解工作。全面推行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联动,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高度重视自然灾害防治,加强食品、药品、质监、交通、消防安全监管,推进高危行业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杜绝较大以上责任事故发生。加强社会治安综合管理,落实社区及农村警务工作机制,提高治安技防水平,严厉打击各类违法活动和犯罪行为,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快推进创业富民步伐,制定创业扶持政策,设立专项奖励资金,进一步优化创业就业环境。重点做好就业信息平台建设,力争建立在全市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人才及就业市场,促进各类群体以创业带动就业,拓宽就业渠道。2012年,新增创业企业476家以上,新增个体工商户1776家以上。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不断扩大城乡养老保障覆盖面,提高城乡低收入保障标准,完善优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认真落实被征地农民生活补助政策。加大对困难群众的扶持救助力度,补助资金向困难群众倾斜,切实减轻群众负担,提高保障水平。
(五)坚持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不断提高人民幸福指数
着力抓好民生工程。坚持问需于民。诚心听民意、倾心谋项目、真心办民事、尽心惠民生。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全力保障各项民生工程顺利开展。遵循“一紧一松”的财政支出政策,将更多的资金用于改善和保障民生,让更多老百姓受益。进一步加大督查力度,确保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切实加大民生工程宣传,提高群众的知晓率和参与度。加快安置房、保障性住房建设。2012年全区安置房续建249万平方米,新开工45.7万平方米,竣工93.26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开工11.94万平方米,竣工4.64万平方米。加大安置房办证工作力度。
加快文体事业和产业发展。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进一步加快建成和完善区、街道、村(居)三级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统筹规划区级综合性文化体育宣传中心建设,推进街道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充分发挥高校园区资源,进一步深化“大学生嘉年华”、“弋江金秋文化月”、“快乐年华”广场舞会等文体活动品牌的创建。深入开展全民阅读、全民健身、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以九华南路时尚文化轴为核心,加快推进奥体公园二期、会展中心二期、严凤英大舞台、华仑国际文化广场等项目建设,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依托高新区、服务外包产业园,大力培育文化科技企业。
着力发展社会事业。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以特色学校为依托,整合教育资源,打造教育品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中小学、学前教育规划布局。抓好爱国、石硊九年制学校建设和25中改扩建工程。完善在芜高校沟通和合作机制。认真做好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和公立医院改革工作;积极创建省级达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服务行为。以服务促管理,进一步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水平。积极创建安徽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提升国防动员信息化水平,做好双拥共建。深化法律援助工作。进一步做好外事侨务、工商联、民族宗教、招标、物价、档案、统计、地方志、工会、共青团、妇联、老龄、慈善等方面工作。
(六)坚持效能建设,进一步提高政府服务水平
着力建设法治型政府。切实加强政府法制建设,努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开展“六五”普法工作,推进依法治区工作进程。深入推进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主动接受区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高度重视司法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努力建设法治型政府。
着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按照政府工作项目化、项目推进责任化、责任体系奖惩化的总体要求,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活动,大力倡导用心、用情、用力,坚决治庸、治懒、治散。扎实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深化电子政务建设,强化政府门户网站的办事服务功能,方便企业、群众在线申办各项事务。更加关注基层工作,关心基层干部,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向基层。
着力建设廉洁型政府。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全面推进阳光政务。坚持勤俭节约办事,完成公共机构节能任务。扎实开展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加大对重点部门、重点领域,以及涉及民生、环境保护等重点资金、重点项目的审计力度。加强政府内部层级监督,严明责任,严肃纪律,营造风清气正、昂扬向上的良好政务环境,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各位代表,2012年是新一届政府任期的第一年,是我区实施“二次创业”的关键之年。推进跨越式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和帮助下,带领全区人民以更足的干劲、更实的作风,立足新起点,抢抓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再攀新高峰,努力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推荐访问:政府工作报告 江区 弋江区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