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2月20日在醴陵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市长蒋永清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奋力跨越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1年醴陵市政府工作报告五年(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2月20日在醴陵市第十四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 长 蒋永清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奋力跨越 “十一五”圆满结局
过去的五年,是醴陵发展最快、变化最大、成就最辉煌的五年。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有效监督和大力支持下,认真履行政府职责,全力推进科学发展,超额完成了“十一五”的各项目标任务。
这五年,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内宏观环境变化以及自然灾害等困难和挑战,全力以赴保增长、促发展,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提前实现翻番,年均增速高于目标,高于“十五”,高于全省、株洲市平均水平。GDP由2005年的11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63.7亿元,年均增长14.6%;财政总收入由6.1亿元增加到20.2亿元,增长了2.3倍,年均增长27.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由3.2亿元增加到13亿元,增长了3.1倍,年均增长32.5%;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3.7亿元,年均增长44.2%。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由全国第193位上升到有望跻身百强,在中部排名由第25位上升到第12位,在全省排名由第7位上升到第5位。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由160亿元、61.1亿元增加到462.7亿元、149.4亿元,连续三年荣获“湖南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红旗单位”称号。规模企业发展到508家,产值达310亿元。陶瓷、花炮产业产值分别达210亿元、120亿元。陶瓷产业园产值达44亿元。农业增加值由18.1亿元增加到30.3亿元。粮食播种面积、年产量分别达102.9万亩、44.8万吨,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等称号,获批国家粮食生产储备基地县(市)。三产增加值由31.3亿元增加到71.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33.2亿元增加到84.1亿元。申注中国驰名商标2个、湖南省著名商标23个。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122.4亿元、53.9亿元。开通醴陵至深圳盐田港的铁海联运“五定班列”,获批设立铁路口岸。房产、旅游、住宿、餐饮、中介、社区服务不断成熟,信息、保险、邮政、通讯等服务业长足发展。
这五年,基础建设成绩斐然,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建成区由18.4平方公里扩展到2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47.1%。浙赣复线电气化铁路、醴潭高速公路建成通车,G320、G106、S313提质升级,对外交通大格局基本形成。沪昆高铁在醴设站,城市发展步入“高铁时代”。醴陵大道完成基础路面建设,长庆示范区正式设立,拉开了城市东扩的序幕。江源路、状元洲文化公园等一批建改项目以及50条小街小巷提质改造相继完成,城市主轴亮化工程顺利完工,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城市品质品位大幅提升。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硬化乡村道路2400多公里,3年实现“村村通水泥路”;整修新建水利工程4.4万处,除险加固病险水库37座,连续两年夺得省水利建设“芙蓉杯”,基本完成“两年兴水利”的目标。实施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10万农民饮水困难。抓好农村电网改造,提高了供电保障水平。建设“绿色生态醴陵”,推广利用清洁能源,森林覆盖率达53.6%,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10%。
这五年,改革创新稳步推进,发展活力显著增强。城区和7个乡镇共725.8平方公里被纳入长株潭“两型”社会改革试验核心区。76家市属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全面完成。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全面免征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府采购、部门预算、省管县财政等制度全面实施,国资监管、投融资、土地储备以及社会事业等领域的改革日显成效。国检、海关办事机构进驻醴陵。全市自营进出口企业由124家增加到173家,累计完成外贸出口总额23.3亿美元,年均增长16.4%。五年引进项目143个,实际到位外资2.4亿美元、内资57.7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9.2%、21%。
这五年,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群众生活大幅改善。致力为民办实事,连续五年荣获“全省十件实事先进县(市)”称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8423元、9304元,较2005年均实现翻番。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五大保险全面推行。城乡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分别提高到155元和55元,累计发放低保金2.1亿元。新改扩建敬老院30所、村级五保之家24所,实现一个乡镇一所敬老院。帮建农村特困户安居房1406栋,改造危房289间;新建经济适用房17.7万平方米、廉租住房7.8万平方米。新增城镇就业3.6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科技工作跻身国家首批知识产权强县行列,连续七次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称号。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均衡发展,荣获“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等称号。成功抵御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疫情;获评“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先进试点县(市)”。釉下五彩瓷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其烧制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体育工作荣获“全国文物先进县(市)”、“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县(市)”等称号。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连续七年获得全省优质服务先进荣誉。广播电视实现“村村通”,城区电视网络实现数字化。第二次经济普查工作和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均获全国先进荣誉。三峡移民和大中型库区移民接收工作顺利完成。
这五年,民主法制不断加强,政务水平明显提高。始终坚持市委领导,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定、决议,定期向市政协通报工作,自觉接受各方面监督,规范权力运行。五年累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议案342件,政协委员提案498件,办结率100%,满意率99%以上。扎实开展“五五”普法教育,圆满完成第六、第七届社区居委会和第七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全面推行政务、村(居)务、厂务和校务公开。大力开展“企业服务年”、“环境建设年”等活动,做好政风行风评议和股室干部公开测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抓好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从源头上遏制腐败。做好信访工作,有效防控了群体性事件发生。制定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不断健全。加强安全生产监管,事故总量连年下降。强化交通安全管理,成功创建“全国优秀平安畅通县(市)”。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此外,国防、人防、民兵预备役、人事、编制、畜牧水产、农机、农业综合开发、档案史志、民族宗教、对台、物价、招投标、质监、药监、接待、市场服务、自来水、水文、气象、石油、烟草专卖、盐务、住房公积金、文联、新华书店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事业都有新进步。
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一年来,我们紧紧围绕“争一进百、科学跨越”战略目标,大力实施“三三方略”,超额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全年荣获中国十佳和谐可持续发展城市、中国金融生态城市、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中国绿色名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先进单位、国家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交通运输文明执法示范窗口、全国婚姻登记规范化单位、省级卫生城市、湖南省发展乡镇企业先进县(市)、全省引进外资工作先进县、全省水利建设“芙蓉杯”、全省建设教育强县(市)先进集体、全省学前三年教育先进县(市)、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全省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县(市)、全省政务公开工作先进单位等2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荣誉。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了高开高走、高位高速、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
(一)经济发展全面提速。2010年是我市新世纪以来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年份。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纵比提速、横比进位、自比跨越,高于全省、株洲市平均水平,快于历史,好于预期。全年GDP增长17.3%,比上年快2.5个百分点,总量稳居全省第四、跃居株洲市第一;其中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5%、21.7%和13.2%。财政收入增长39.1%,比上年快19.1个百分点,高于株洲市平均水平14.1个百分点,总量位居全省第四;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增长51.6%,比上年快12.5个百分点,高于株洲市平均水平28.3个百分点,总量跻身全省三强。投资、消费、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1.9%,外贸出口总额增长20%。居民收入增速创近年新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4%、20.8%,均高于株洲市平均水平。
(二)质量效益全面提升。突出抓好财税、产业、投资等领域的结构调整,经济发展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财税结构逐步优化,地方可用财力不断增加。一般预算收入占财政收入的64.3%,比上年提高5.2个百分点,在全省十强县中排名第二。税收收入超过13亿元,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保持在65%以上。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彰显了阶段性发展特征。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1.7:60.9:27.4。工业增加值占GDP的57.4%,比上年提高5.5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75.8%,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9.1%。旅游升温成效明显,旅游综合收入达7.9亿元,增长38.5%。金融业健康发展,贷款增速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倍、株洲市的2.1倍,存贷比提高到44%。投资结构不断改善,体现了拉动经济的强劲动力。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82.2%,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75.3%,比上年提高9.9个百分点。技改投资和新兴产业投资占工业投资的98%,比上年提高4.1个百分点。
(三)基础后劲全面提强。基础进一步夯实。完成了励节路、渌江拦河坝等建改工程,渌江大道(三四期)、国瓷路基本实现通车,推进了阳三路、泉湖体育馆等项目建设,启动了沪昆高铁醴陵片区、长庆大道、渌江防洪堤等工程,带动了陶瓷产业园区、长庆示范区、高铁站区的整体联动开发。岳汝高速、沪昆高铁、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建设速度均在全线、全省靠前。釉下五彩艺术陶瓷园、汽车零部件及汽车用品产业园、湘东国际物流园、仙岳山文化景区等产业项目建设加快。整修、新建水利工程9160处,除险加固病险水库23座,改造危桥15座,建设乡镇自来水厂3个。加强了5个重点集镇建设。机制进一步理顺。突出做好了财政、城管、安全生产、计划生育等工作机制的理顺革新,推动了工作重心下移、基础夯实。抓好农村土地流转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流转土地22万亩,集体林权发证率达98.3%。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改革,启动了10万农民进城工程。全力推进驻醴株洲市属以上国有企业改制,基本完成2家企业的改制工作。瓶颈进一步缓解。解决用地指标3000亩,完成重点工程征地9553亩。争取上级资金9.9亿元,融资到位7.3亿元。成功引进汽车零部件等新兴产业。全年共引进项目25个,实际利用外资6560万美元,内联引资16.1亿元,同比均大幅增长。
(四)民生福祉全面提标。全年投入18亿元发展民生事业,占一般预算支出的73.2%。民生民利保障加强。积极抗击超历史的6次洪水灾害,取得了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的全面胜利。认真为民办实事,圆满完成省、株洲市及本级实事任务。社会保障水平全面提升。五大保险共参保60.8万人次,支付各种待遇5.9亿元。创建“创业型城市”,新增城镇就业6506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8133人。城乡低保应保尽保,全年发放低保金6624.7万元,补贴667.7万元,54633人受益。新改扩建敬老院2所、五保之家10所,五保集中供养率达37%。加强市场供应,建立健全价格调控目标责任制,保证了群众“米袋子”和“菜篮子”。社会事业发展加快。申报科技项目12个。完成合格学校建设59所。成功承办第二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评选活动。组织参加省十一届运动会,取得可喜成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年补偿医疗费用9834.5万元,17.5万人次受益。稳步推进“阳光管理、执法破冰、生育关怀”工作,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顺利推进。社会维稳力度加大。全面完成烟花爆竹企业第二轮行政许可工作,加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杜绝了重特大事故发生。完善应急长效机制,成功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做好信访维稳工作,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各位代表,回首过去,醴陵的发展走出了一条由突围到快跑、由蓄势到成势的上升曲线,跑出了弯道超车的加速度,开创了跨越发展的新局面,奠定了未来腾飞的坚实基础。我们深刻体会到,科学、跨越发展,必须把解放思想作为第一动力,坚持改革开放、开拓创新;必须把科学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必须把人民幸福作为第一追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必须把依法行政作为第一准则,坚持真抓实干、规范运行。
各位代表,醴陵的发展成就有目共睹,发展态势日趋向好,发展步伐愈加稳健。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参政议政和全市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驻醴部队、武警官兵,向关心、支持醴陵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解放思想的力度还不够大,“两型”社会建设的突破不多;经济结构还不够优,产业转型步伐不快;大项目和战略性投资不多,发展后劲有待进一步增强;社会管理方式和群众工作创新不够,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亟待解决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和不足,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奋起赶超 “十二五”再开新局
未来五年,是醴陵经济社会发展大有作为的机遇期、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期、建设“两型”社会的攻坚期、推进新型城市化的加速期。从外部环境看,世界经济总体呈现复苏向好的态势,国际产业转移趋势明显;国家促进中部崛起和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国内经济进入消费升级、结构调优的新阶段;全省推进“四化两型”、富民强省势头强劲,发展开放型经济、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导向更加明确;株洲实施科教先导、产业转型、城镇带动、民生优先“四大战略”,建设智慧、实力、绿色、幸福“四个株洲”,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从内部环境看,经过近年来的改革发展,我市一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的重大项目相继实施,一些事关国计民生的重点工作取得突出成就,发展的基础更牢、潜力更大、势头更猛、后劲更强。站在新的起点,肩负新的使命,我们将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和机遇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励精图治,乘势而上,奋发赶超,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彰显山水人文特色的宜居城市定位,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大力实施城市发展带动、优势产业带动、先进文化带动“三大战略”,深入持久打好城市提质、园区攻坚、旅游升温“三大战役”,努力建设绿色醴陵、人文醴陵、和谐醴陵、创新型醴陵“四个醴陵”,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123456”。即:
--围绕一个定位。紧紧围绕彰显山水人文特色的宜居城市定位,结合长株潭“两型”社会核心区和区域次中心城市建设的要求,立足以山为骨、以水为魂、以绿为脉、以文为蕴,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和实施城市规划,高品质、大手笔建好一批城市精品工程,塑造独特的人文精神,打造青山环抱、渌水环绕、独具魅力的“山水瓷城”。
--达到两个率先。在株洲地区,率先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实现民生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统筹城乡发展,协调推进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统筹人与自然发展,走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路子。率先基本建成“两型”社会示范区。用好先试先行的权力,加快转型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环境共建共享机制,打造“两型”环境;紧扣发展的体制机制、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两型”改革;打造一批“两型乡镇”、“两型园区”、“两型企业”、“两型社区”,推进“两型”示范。
--实施三大战略。实施城市发展带动战略。加速推进新型城市化,增强城市承载能力、品牌力、辐射力。建好长庆示范区,打造新的增长极、动力源。加快旧城提质改造,创新城市管理方法,全面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不断推进城市扩容,做大、做强、做活城市经济。加速构建以城区为核心、中心集镇为重点、其他乡镇为节点的新型城镇体系。实施优势产业带动战略。围绕构建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带动传统工业向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变。到“十二五”末,基本形成以陶瓷、花炮两大产业为支柱,汽车零部件等新兴产业共同发展的区域梯度产业集群体系;逐步形成“大园+小园+工业小区”的园区布局;培育一批企业集团、行业旗舰,打造“千亿产业、百亿园区、十亿企业”。实施先进文化带动战略。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挖掘特有的产业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历史文化、生态文化资源,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与经济有机融合。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建设四个醴陵。建设“绿色醴陵”。注重抓好生态文明建设,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做好绿色生态建设规划,坚持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加强城乡环境保护,加快城市生态园林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林业,把醴陵建成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城市。到“十二五”末,万元GDP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12%,森林覆盖率达55%以上,让醴陵“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环境更美”。建设“人文醴陵”。以实施先进文化带动战略为抓手,深入挖掘城市人文内涵,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底蕴,广泛拓展产业文化外延,用文化软实力推动发展“硬崛起”,争创“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坚持把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来抓,推动区域经济快速、高品位发展。建设“和谐醴陵”。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确保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倡导包容性增长,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建立健全综治风险评估机制,建设法治醴陵和平安醴陵。到“十二五”末,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37500元、18600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8‰以内,社会发展更加和谐,人民幸福指数显著提升。建设“创新型醴陵”。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创新之路,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由“醴陵制造”向“醴陵创造”的转变。大力推进思维观念更新、体制机制革新、社会管理创新,把改革创新作为未来发展的永恒动力和不竭源泉。到“十二五”末,力争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
--建成两个五。大力实施“中提东扩、南进北连”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积极构建“一带、两心、三组团”的城区空间布局,拉开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进一步发挥城市“高地”效应,吸纳城市人口,吸引农民进城,引导人口集中、资源集聚、产业集群。到“十二五”末,基本达到城市建成区面积5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50万人,城镇化率达60%以上。
--实现两个六。增强投资、消费、出口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保持发展速度处于全省县级前列,实现经济总量和质量效益的显著提高。发挥项目的支撑作用,五年内完成2000亿元以上投资,规划建设200个以上项目,重点建好20个以上重大项目,以项目引投资、调结构、促发展。到“十二五”末,实现GDP过600亿元,财政收入过60亿元。
上述任务,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反映了全市人民的愿望。我们将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持目标不动摇,加快执行,加紧落实。
奋发有为 实现2011年良好开局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2011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GDP增长预期目标16%以上,工作目标18%以上;财政总收入增长预期目标25%以上,工作目标30%以上;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预期目标20%以上,工作目标2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预期目标40%以上,工作目标5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预期目标17.5%以上,工作目标2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万元GDP能耗下降5%,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3%;人民生活更加改善,社会发展更加和谐。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继续实施“三三方略”,全力改善民生民利,突出抓好十大产业项目、十大基础工程和十大民生实事,为“十二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十大产业项目:1、中国醴陵釉下五彩艺术陶瓷园建设;2、仙岳山文化景区建设;3、香港新太阳集团“醴陵公园”建设;4、电瓷电器产业园建设;5、汽车零部件及汽车用品产业园建设;6、建筑卫生陶瓷产业园建设;7、湘东国际物流园建设;8、花炮商贸物流园建设;9、邦和健康产业园建设;10、新增亿斤粮食产能建设。
十大基础工程:1、沪昆高铁醴陵片区建设(包括沪昆高铁醴陵段及醴陵站建设、醴陵大道两厢整体提质);2、岳汝高速公路建设(包括高速公路及其城区连接线建设);3、西气东输二线建设;4、长庆大道建设;5、李畋中路建设;6、泉湖体育馆建设;7、渌江防洪堤建设;8、第二自来水厂建设;9、农村电网改造升级;10、渌江书院整修改造。
十大民生实事:1、积极扩大就业。新增城镇就业6500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300人,城镇“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就业援助100%;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0000人次,农民职业技能培训4000人。2、破解就医难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费补偿率达60%;改造医疗卫生单位3所。3、发展教育文化事业。建设义务教育阶段合格学校42所,资助家庭贫困学生3800人;建设农家书屋91家,开放渌江书院。4、加强住房保障。新建农村安居房200栋,新增廉租住房300套,住房租赁补贴4800户,直管公房维修改造600户。5、完善社保体系。城市低保月保障线标准提高到300元,月人均补助提高到168元;农村低保年保障线标准达到1067元,月人均补助提高到65元;稳定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数85000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住院医疗费补偿率达55%;新增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8000人。6、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条件。行政村实现互联网宽带上网21个;新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10个;新增移动电话自然村80个、移动基站20个;新建农村沼气池1500口;建设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1个;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1个;亮化城区大街小巷10条;硬化城区大街小巷10条。7、加强交通水利设施建设。除险加固农村道路桥梁15座;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30000人;实施灌溉续建配套工程4000米;除险加固病险水库10座。8、创建平安醴陵。为困难群众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50件;构建“数字城管”平台。9、加大社会救助力度。改扩建乡镇敬老院2所,改扩建村级五保之家4所,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38%;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金发放到位率100%,符合条件的再生育夫妇施行出生干预到位率100%。10、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生猪“瘦肉精”检出率低于1%;国家基本药物监管覆盖面100%;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率在8%以下。
围绕市委全会提出的工作目标任务,突出重点,狠抓落实。
(一)强化驱动促发展
进一步加大投入。争取上级支持。把握全省加快“两型”社会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大好机遇,加强与上级有关部门的联系对接,争取更多的项目和资金支持。加强财政引导。集中财力投资农村基础设施、教育、卫生、生态保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带动民间投资和信贷融资更多地投向有利于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领域。大力融资攻坚。规范做强七大融资平台,敢于融资贷款搞建设,力争全年融资突破20亿元。积极引进各类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担保公司在醴设立分支机构,成立村镇银行,完善担保体系,活跃金融市场。
进一步扩大消费。深化旅游升温。做好旅游规划,加快仙岳山、红官窑、渌江书院等景区景点建设,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接待水平。加强宣传促销,举办旅游推介会,做大做响特色旅游品牌。搞活商贸流通。大力发展文化娱乐、住宿餐饮、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继续推进“家电下乡”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扩大农村消费,繁荣城乡市场。规范房产市场。优化房地产业发展思路,提高准入门槛,积极引进国内知名房产开发商,推进高品质房产项目开发。
进一步加速招商。完善政策。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年”活动,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宣传,落实招商激励措施,营造全民招商氛围。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强化招商工作责任,增强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重点。重点围绕传统产业提升、新兴产业壮大和重大基础项目建设,紧盯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企业,策划包装一批优势项目和重大项目。积极参加“粤洽周”、“沪洽周”等招商活动,争取一批符合“两型”要求、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落户醴陵。提升服务。立足意向项目抓签约、签约项目抓建设、建设项目抓投产,加强对招商项目的持续跟进,全程服务,争取项目早落户、早建设、早投产、早见效。
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两型”突破。以“两型”社会建设核心区为突破口,重点创新资源节约体制机制,探索低碳经济发展新模式;创新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探索生态补偿新方式;创新土地管理体制机制,探索耕地林地占补平衡新途径。理顺革新机制。健全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积极应对统计制度改革,加快财税、投融资等体制改革,完善重要商品、服务、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加快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社会事业等领域改革。改革振兴国企。加速推进13家驻醴株洲市属以上国有企业改制。妥善安置改制企业职工,维护改制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
(二)紧扣重点求突破
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加快产业转型和城市提质,以农固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推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
强基础,惠“三农”。立足稳粮、兴业、固基、增收,加大“三农”工作力度。稳粮。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耕地抛荒治理,坚决遏制稻田“双改单”,打造100公里双季稻高产示范长廊,办好4个万亩高产示范基地。兴业。办好东乡片和城区时鲜蔬菜、沿G106果用瓜等特色作物基地,发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抓好万亩油茶林和5万亩生态农林基地建设。支持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快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固基。整修新建各类水利工程1万处,推进夏家坊河小流域治理,完成2个乡镇自来水厂建设。认真做好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工作。完成浦口大桥、庞田大桥建设和石亭大桥危改工程,确保神福港大桥3月底前正式通车。继续推进农村道路硬化,加速实施农村公路“通组到户”工程。抓好农村天然气管网建设。升级改造农村电网。抓好三边、宜林荒山、火烧迹地等造林工作,打造醴潭高速、岳汝高速“绿色通道”。加快实施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建设4个新农村示范村。深入推进农村创卫工作,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净化、美化农村环境。增收。鼓励发展休闲农业,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流动。加强农业科技指导,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和农业比较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调结构,兴产业。紧扣转方式、调结构,继续打好园区攻坚战,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传统产业。加速传统产业向高端化、高新化发展,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工艺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产业文化内涵,推广“醴陵国瓷”品牌。充分发挥行业商会组织的作用,规范引导行业发展,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帮扶重点企业做大做强,推动华联和华鑫公司尽快上市。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训力度,引导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满足产业用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按照“两型”化、规模化的思路,重点围绕传统产业配套,发展壮大机械制造业;围绕对接株洲千亿产业集群,引进培育汽车零部件、轨道交通配套产业;围绕完善新型工业化体系,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技术等生产性服务业。壮大园区经济。以品牌化、特色化为方向,加快建设“工业新城、城市新区”,着力打造全国陶瓷研发、创意、营销中心和基地。启动建设园区研发中心,建好4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完成釉下五彩艺术陶瓷园主体工程建设,启动电瓷产业园二期开发,做好建筑卫生陶瓷园项目前期工作,推动汽车零部件及汽车用品产业园已签约企业投产。进一步加大园区招商力度,重点引进一批附加值高、效益好的大企业、大项目。力争新增入园企业10家,实现产值60亿元、税收3亿元以上,争创国家级产业园区。统筹提升浦口电瓷园、G106沿线工业带等乡镇工业小区的发展水平。
抓提质,扩城区。纵深推进城市提质,以更宽阔的眼界、更严格的措施加速新型城市化。加强规划。提升规划设计水平,加快行政中心规划和选址,做好城市交通综合规划和岳汝高速城区连接线两厢控制性详规等规划。加强规划宣传,启动规划展示馆建设。强化规划实施,维护规划权威,铁腕整治和严查重处违法违规建设行为。加快建设。推进长庆示范区建设,加快城市东扩步伐。启动长庆大道、岳汝高速城区连接线等道路建设,完善新区路网,形成城市环线。加速推进泉湖体育馆、渌江防洪堤、李畋中路、阳三路等项目建设,实施中山南路、江南路、胜利路、醴泉路等改造工程,启动陶瓷博物馆、李铎艺术馆、人武部营房、公安业务用房、广电中心、城市公交车总站等项目建设。大力改造东岸村、碧山村、玉屏山村等城中村。全面推进规划区内拆迁“栋改套、集中安置”。严格工程质量监管,建设精品工程。强化管理。推动土地组团开发,提高土地收益。完善公交线路,打击非法营运,规范客运市场秩序。强化城管综合执法,积极构建“数字城管”平台,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全力创建。巩固创卫工作成果,启动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建美城市园林景观,提高城区绿化覆盖率,确保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加大城市执法力度,严管重罚不文明行为,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2012年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奠定基础。推动文化与城市的有机融合,争创“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三)以人为本惠民生
始终把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持续加大公共财政对民生支出的投入,提升市民幸福指数。
为民解忧。认真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促进“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大对困难群体的救助力度。完善社会保险体系,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抓好三刀石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建设,推进保障性住房进小区,改善困难群众居住条件。
为民谋利。做好知识产权工作,加强专利管理,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市)工程。继续推进“教育强市”,建好省级合格学校,提高学前教育办学水平,推进特色高中建设,加快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创建步伐。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加快建设中医院住院综合大楼等项目。启动“千年窑”考古活动。抓好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建设,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丰富群众生活。继续推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严厉整治“两非”违法行为。加强市场价格监控,保持合理物价水平。
为民保安。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发生。完善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快速反应能力。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部位的监管,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群防群治和治安巡逻,坚持“严打”方针,维护大局稳定。
同时,推进国防、人防、民兵预备役、人事、编制、统计、广播电视、档案史志、民族宗教、对台、农机、工商、审计、招投标、质监、海关、国检、口岸、接待、市场服务、移民、水文、气象、石油、邮政、通讯、烟草专卖、盐务、住房公积金、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文联、新华书店等工作全面进步。
(四)规范行政强自身
以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为重点,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规范行政行为,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在履行经济调控、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提高行政服务效率,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促进市场竞争和要素自由流动;进一步理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把政府工作和财政保障的重点向解决民生问题、发展社会事业倾斜。
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坚持市委领导,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议案和政协委员提案,真诚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政府工作。认真开展“六五”普法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法制观念。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和《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等法律法规,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建立健全重大事项公示、听证、专家咨询等制度,提高依法行政和科学决策水平。严守《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推进政务公开,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
加强作风效能建设。把基层和企业发展的难点作为政务服务的重点,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抓好政府信息化、办公自动化和电子政务建设,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健全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考核制度,完善交办、督办机制,提高政府执行力,确保政令畅通。规范行政权力运行,抓好政风行风评议,提高政府各部门的服务意识和水平,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强化勤政廉政建设,严格执行政府投资项目招投标、审计监督、财务监管等制度,加大对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力度,以高效廉洁的良好形象服务于民、取信于民。
各位代表,蓝图已经绘就,事业凝聚人心,使命催人奋进。让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推进科学发展,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奋发有为,奋力跨越,为实现“十二五”宏伟目标,谱写改革发展新篇章,开创富民强市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推荐访问:醴陵市 五年 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醴陵市政府工作报告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