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完整版】

时间:2023-05-18 08:50:07 来源:网友投稿

政府工作报告各位代表:根据《中共遵义市委关于制定遵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市人民政府制定了《遵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遵义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遵义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完整版】



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根据《中共遵义市委关于制定遵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市人民政府制定了《遵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宝贵意见。

“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

过去五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下,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机遇,克服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和重大自然灾害影响,深入实施“三新一强”和“四大区域”发展战略,强力推进“八大建设”,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完成了“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为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遵义经济社会历史性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加快经济建设为中心,总量效益同步提升。主体经济指标实现翻番。预计地区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388.59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908.76亿元,年均增长13.1%;财政总收入从60.11亿元增加到141.30亿元,年均增长18.6%;一般预算收入从22.16亿元增加到57.59亿元,年均增长21%;工业增加值从137.91亿元增加到321.81亿元,年均增长14.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194.01亿元增加到551.84亿元,年均增长23.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22.24亿元增加到290.25亿元,年均增长18.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8207元增加到15279元,年均增长13.2%;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319元增加到4207元,年均增长12.7%;2010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156.99亿元和598.16亿元,是2005年末的2.7倍和2.5倍。中部崛起、西部突破、东部开发、北部攻坚区域发展战略深入人心,比学赶超态势形成,强县建设和脱贫工作同步推进。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仁怀市获全省第二轮经济强县(市)考核第一名、位列中国西部百强县第33位,遵义县位列中国西部百强县第41位,红花岗区、汇川区、赤水市等建强考核位次前移,桐梓县进入第三轮经济强县行列;累计投入扶贫资金8.45亿元,实施项目7193个,实现30.3万人脱贫。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经济结构更加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5.4:40.5:44.1,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6.3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扎实推进,“七个一百”工程初具规模,粮食年产量稳定在320万吨左右,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05家。新型工业化步伐加快,“10+7”工业园区建设全面展开,一大批重大工业项目建成投产,特色优势产业体系进一步形成。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完成增加值400.70亿元,年均增长15.9%。举办、承办了中国(遵义)酒类博览会、中国贵州国际绿茶博览会和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全省第四届旅游发展大会等重大节会;新增遵义会议会址等3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赤水丹霞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2010年接待游客1662.3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0.83亿元,年均分别增长38.3%、56.3%,提前两年实现规划目标;“新网工程”、“家电下乡工程”等有序开展,城乡市场繁荣稳定。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加速项目建设为抓手,发展基础不断夯实。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20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6倍。城乡建设开创新局面。《遵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遵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获省政府批准。实施中心城区土地“五统一”政策,土地市场有效激活。新蒲新区、新火车站片区、国酒新城等新区开发全面启动,旧城改造同步推进,重点小城镇建设成效明显,城镇化率达34.5%,比“十五”期末提高6.3个百分点。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四在农家”新增创建点8225个,覆盖率达70%,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品牌。工业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23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3倍。“六大基地”、“六大标志工程”建设和“六大百亿行业(企业)”培育取得成效。茅台酒厂新增万吨技改、构皮滩电站等项目建成投产,桐梓煤化工、遵宝钛业等项目投入试运行,桐梓火电厂及一批大中型煤矿等项目开工建设,习赤片区油气开发步伐加快,电网结构进一步完善,信息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交通建设跃上新台阶。累计完成投资202亿元,是“十五”时期的1.7倍,年均增长32%。兰海高速公路(遵义段)、茅台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杭瑞(遵义段)、仁赤、绥遵、绕城(东北段)高速公路和桐容公路、南楠公路、遵义机场城市快速通道全面开工;建成湄余、绥道、习新、忠深等二级公路,新建高速公路145公里、二级公路370公里、农村公路11470公里;建成一批公路客(货)运站场、渡口码头;赤水河航道整治工程完成,黔渝快速铁路前期工作启动,遵义机场改扩建工程进展顺利。水利建设取得新成效。累计完成投资43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5倍,年均增长28.3%。遵义灌区工程(一期)等一批重点水利项目顺利实施,治理病险水库244座,解决了170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建成“烟水配套”工程160万亩,农村人口人均有效灌溉面积提高到0.59亩。生态环境得到新改善。新增造林面积93.4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8.6%,提高5.3个百分点;城市建成区绿化率达36.5%,提高10个百分点。治理石漠化面积168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947平方公里,各县(区、市)垃圾处理工程全面开工建设、污水处理工程和火电厂脱硫设施建成投用,区域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实现。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改革开放成效明显。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投融资改革迈出坚实步伐,企业改革改制有效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医药卫生体制、文化体制、户籍制度、行政审批制度、事业单位等改革稳步推进。坚持“走出去、引进来”战略,政企、政银、市校及区域合作全面开展,招商引资累计到位资金766.09亿元,是“十五”时期的4.4倍,年均增长25.8%。成立了遵义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遵义海关,外贸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8.24亿美元,是“十五”时期的2.7倍,年均增长29.7%。出台了《大力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快速发展,2010年非公有制企业达14.66万户,从业人员31.96万人。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民生事业全面进步。“两基”攻坚通过国检,小学入学率达99.7%,初中、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提高到106.3%、52.8%,新增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9所,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幼儿教育持续发展。市本级累计投入教育发展经费4.72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6倍,年均增长17.2%。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项目778项,获专利授权1500件,分别比“十五”时期增加478项、300件;新增30家高新技术企业,占全省的25%。建成市博物馆、图书馆等一批文化、体育设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群众体育活动丰富多彩,竞技体育在国际国内大赛上取得重大突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市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市第一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三甲”医院;食品药品安全、卫生监管体系日趋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增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取得成效,人口自增率降至5.45‰,符合政策生育率达到93.5%,8个县(区、市)获“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称号。“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进展顺利,新增城镇就业20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5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6%。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分别为86.9%、95.4%,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顺利启动;7.1万名城镇低保对象、66.4万名农村低保对象享受最低生活保障,2.4万名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生活质量有效提升;改造农村危房5.5万户;殡葬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效推进;“十件实事”基本完成。

信访、基层调解工作得到加强,社区建设稳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加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机制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连续十年“双降”。民族宗教、机构编制、外事侨务、国防教育、人防战备、水文、气象、妇女儿童、方志、档案、统计、移民、慈善、老龄人、残疾人和住房公积金等事业全面发展。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强化自身建设为重点,民主法制建设加强。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着力推进“三抓六打造”和“四型机关”建设。大力实施简政放权,减少、合并市级行政审批事项482项,减少市级行政性收费项目54项。自觉接受市人大、市政协监督,累计办结人大代表建议652件、政协提案1501件。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在全省率先实现所有县级政府编发公报的目标,政府门户网站运行良好,荣获“全国政务公开先进单位”称号。“五五”普法全面完成,依法治市工作扎实推进,政府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是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各种困难与挑战,我们群策群力,克难而上,各项工作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委总揽全局、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同心同德、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广大干部职工,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向驻遵解放军指战员、民兵预备役人员、武警和消防官兵、公安政法干警,向历届老领导老同志及关心支持遵义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是值得认真总结的五年!五年来的实践,我们深切感受到做好我市工作,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才是根本出路,必须始终坚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推动科学发展;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推动创新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一届接着一届干,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推动持续发展;必须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推动务实发展;必须始终坚持执政为民,关注民生,推动和谐发展。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发展速度慢;产业结构不优、城乡二元结构突出、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大;政府职能转变不够到位、执行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我们将采取更加扎实有效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

今后五年,是我市可以紧紧抓住并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从外部环境看,后金融危机时代推动世界产业变革与结构调整,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尤其是国家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政策,有利于激发我们提速赶超、转型跨越的信心、潜能和后劲;从自身发展看,“九五”以来,全市经济总量实现了三个翻番,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基础不断改善,具备了提速赶超、转型跨越的条件,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思发展、盼发展、谋发展的愿望更加迫切。“增比、进位、突破”、“创业、创新、创优”的历史使命,要求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千方百计加速发展,在解决“慢”这个主要矛盾中不断缩小“好”的差距,在加速发展中加快转型,在加快转型中推动跨越,实现遵义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抢抓机遇,紧扣科学发展主题,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突出提速赶超、转型跨越主基调,实施工业强市、城镇化带动和农业产业化战略,着力“六个率先”,在“增比、进位、突破”中努力把遵义建成贵州发展一翼,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主要目标:主要发展指标占全省比重增加、在全省位次巩固提升,力争在西部同类城市中晋升2位以上,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80%以上。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00亿元,年均增长17%以上,力争4年翻一番,突破22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4000美元;工业增加值突破9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投入突破10000亿元;财政总收入32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3亿元;人口自增率控制在5.8‰以内,符合政策生育率95%以上;城镇化率42%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15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461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下达指标内。

围绕上述目标要求,我们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强工业,重点抓园区,全力以赴实施工业强市战略

把加快新型工业化作为实现提速赶超、转型跨越的主攻方向,更加注重增强园区承载能力、提升工业发展水平,加快振兴优势产业,着力构建现代工业体系。

(一)夯实发展平台。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的要求,加快“10+7”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全面完成园区基础设施、招商引资等工作,尽快形成新的生产力,产生经济效益,打造一批百亿级工业园区。优化配置土地、资金等要素资源,支持鼓励各地因地制宜规划建设各类工业园区,创新模式合作共建园区,各县(区、市)建成一个以上10平方公里左右的园区。加快推进遵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开发区工业产值达到500亿元以上。争取新建5个以上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园区建设管理运行机制,合理设置准入条件,实施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吸引、引导企业入园发展。

(二)强化发展支撑。全力推进“十大资源开发项目”和“十大技改项目”,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000亿元,年均增长40%。加快振兴白酒、材料、装备制造、能源、化工、“两烟”、茶、竹、特色食品、中药等十大工业产业,实现综合收入2000亿元以上,白酒产量达到30万千升,煤炭产能达到3000万吨,电力装机达到1000万千瓦以上。积极培育发展生物工程、节能环保、高端制造、信息、动漫等新兴产业,逐步形成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力强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到“十二五”期末,把遵义建成西部乃至全国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名烟名酒名茶基地、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新型材料产业基地、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化工基地、绿色食品基地和现代化中药基地。

(三)提升发展内涵。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各种形式产学研合作和创新平台建设,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升级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发展生态主导型工业,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推广应用节能环保技术,强化资源有效利用和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创造性地走出一条低碳、环保、绿色的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子。

二、突出兴城镇,重点抓新区,全力以赴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

把加快城镇化作为实现提速赶超、转型跨越的重要平台,更加注重城乡统筹、辐射带动,实施城区倍增计划,不断完善城市功能,着力加快城镇化进程。

(一)加快城镇建设。突出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约束性,按照“东扩西控、南北充实”的思路,围绕城市空间布局,大力建设中心城区,加快建设新蒲副城区、南白副城区和坪桥—深溪环山工业带。把中心城区工业企业搬迁与旧城改造、园区建设结合起来,全面完成中心城区企业“退二进三”、“退城进园”。进一步改善路网结构,完善服务功能,有效解决中心城区交通拥堵、人居环境等问题,提升城市形象。到“十二五”期末,中心城区建城区面积达到150平方公里以上,人口达到120万以上,形成承载200万人口城市框架。推动中心城区基础产业、配套产业和服务业向周边合理布局和延伸,加快遵义县撤县设区步伐,推动桐梓、绥阳、湄潭、习水撤县设市,建设黔北城市群,各县(市)城区所在地共承载100万人口以上。集中打造一批中心镇和重点集镇,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富有黔北特色的小城镇,承载100万人口以上。

(二)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政策体系,促进各类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市建设,深入推进湄潭试验区改革,有序扩大改革试点范围。优化城乡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科学规划建设基本农田保护区、生态涵养保护区和产业发展集中区、人口居住集中区,辐射带动农村发展。强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有效集聚,积极探索建立与户籍制度改革配套的保障机制,着力解决进城农民的就业、就学、就医等问题。

(三)繁荣城市经济。加快川黔渝旅游“金三角”、黔北渝南和武陵山区等旅游景区开发,突出提升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国酒茅台、丹霞遗产、中国茶海“五大品牌”,加快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打造“一区一圈两线”四大精品,游客人数、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实现5000万人次和500亿元以上,年均分别增长25%、30%以上。以中国(遵义)酒类博览会、中国贵州国际绿茶博览会为重点,进一步提升品牌效应,壮大会展经济。加快发展信息、科研、商务中介等新兴服务业,培育发展房地产业,大力发展金融业和资本市场,加强民间投资服务、指导和规范管理,加快构建融资体系和风险担保机制建设。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切实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推进金融与地方经济共生共荣。统筹布局城乡商业网点,加快推进经营领域从商品经销向服务领域拓展,建成董公寺、忠深、龙坑、南宫山、新蒲、新舟等物流园区及3个区域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加快建设一批具有较强辐射功能的大型专业市场、特色商贸街区和集休闲、娱乐、购物为一体的商业服务中心,打造区域性物流枢纽,促进第三产业协调发展。

三、突出稳农业,重点抓龙头,全力以赴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

把加快农业产业化作为实现提速赶超、转型跨越的重中之重,更加注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农业工业化步伐,加快推进以“四在农家”为载体的新农村建设,着力实现农业经济稳步发展。

(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抢抓中央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机遇,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现农村人口人均有效灌溉面积0.9亩。实施9个县粮食生产能力建设项目,使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20万吨左右。加大先进农机具推广力度,实现农机总动力和农业机械化水平总体提升。建设县级预测预警预报体系、应急防治体系、群策群防体系和自然灾害救助体系,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

(二)大力发展“八大农业产业”。推进工业长入农业,用发展工业的理念抓农业,用产业化、标准化、科技化提升传统农业。利用立体气候的生物多样性,结合土壤、生态、物种的差异性,根据市场需求分类指导,向高效、特色农业要效益,实现土地利用效益与经济效益最大化。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巩固提升茶叶、中药材、竹业、辣椒、红粱、商品蔬菜、生态畜牧业、干果等八大产业发展水平。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5%。

(三)积极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坚持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把招商引资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突破口、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的突破口、农村经济活跃繁荣的突破口,大力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市级龙头企业500家,培育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5家、超亿元的龙头企业30家,在农产品精深加工、品牌创建和附加值提高上实现大突破。推动农村土地合理流转,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机关干部带项目、带资金、带技术下乡支持农村发展。

(四)加快推进农村脱贫步伐。抓住国家继续推进新时期扶贫开发和实施特殊类型地区集中连片开发工程机遇,力争务川、道真、正安等县进入武陵山扶贫协作区开发规划。实施整乡、整村推进和连片开发,提高贫困地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投入,切实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创新扶贫开发机制,继续抓好“集团帮扶”,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坚持开发扶贫与社会救助并举,构建“大扶贫”格局。落实好“摘帽不摘政策”的措施,对提前实现整体脱贫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继续保留原有扶持政策,并给予奖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7.8万人,农村贫困人口减少50万人。

四、突出夯基础,重点抓项目,全力以赴改善发展环境

把增强发展后劲作为实现提速赶超、转型跨越的重要保障,更加注重立足当前、谋划长远,推进交通、水利、生态、信息项目建设,全力破解瓶颈制约,着力为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一)构建现代交通网络。坚持交通引领经济,统筹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集公路、铁路、航空、水运为一体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建设“五纵四横九联二环”骨架公路,形成以中心城区为圆心的“三小时交通圈”;继续实施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加快建设出境公路、旅游公路、产业公路,形成功能完善的公路网络。全市公路总里程新增1万公里以上,其中高速公路新增800公里以上,公路等级率提高到60%以上。建成黔渝快速铁路(遵义段)、昭通至黔江铁路(遵义段)等骨干铁路,新增铁路里程460公里,铁路营运总里程达600公里以上;建成新火车站。完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体系,建成遵义公路旅游客运中心、颜村公路客运中心、高桥公路客运站、南白公路客运站、龙坑物流园区、董公寺物流中心等国家公路运输枢纽项目,建成县乡客运站场50个以上、货运站场20个以上。全面完成遵义段乌江航道和码头建设,建成构皮滩船闸。全市航道里程达到900公里以上。

(二)完善生态及水利基础设施。深入实施生态功能区划,引导产业布局,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综合治理。巩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完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目标,建成国家级生态市。落实退耕还林后续政策,进一步推进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等工程建设,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5%以上。抢抓国家解决西南地区工程性缺水和专项支持贵州实施水利、生态、石漠化“三位一体”项目机遇,全力抓好水利项目规划建设。各县(区、市)要立足长远,着眼根本,规划建设一批大、中、小、微型水库和配套水利设施,彻底解决农业靠天吃饭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人畜饮水不安全问题,全面解决城市供水和工业生产用水问题。继续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治理病险水库164座。全面推广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模式,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00平方公里、石漠化面积4280平方公里。加快重点城镇防洪体系建设,基本解决重点乡(镇)防洪问题。抓好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工作。

(三)加快电网及信息基础建设。加快输变电网设施建设。新建遵义东(绥阳)、遵义北(务川)、深溪等500千伏变电站,加快220千伏电网建设和城乡电网改造,形成以500千伏变电站为支撑、220千伏电网为骨架的城乡输配电网。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促进工业信息化,推进生产设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企业管理信息化。提高农村和边远地区信息网覆盖率。建设农村和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中心城区城镇居民社保、交通与小额支付等生活服务“一卡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推进电子政务,实现重要公共服务和行政审批网上“一站式”服务。大力推进“数字遵义”建设,建成遵义数字地理框架平台、数字城管、智能交通等工程,完善全市应急指挥系统。

五、突出增活力,重点抓创新,全力以赴深化改革开放

把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作为实现提速赶超、转型跨越的强大动力,更加注重优化投资环境、强化科技人才支撑,推进产业合作区和产业承接基地建设,着力把遵义建设成为活力之城、创新之城。

(一)深化各类改革。规范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健全与县(区、市)事权相匹配的财政和行政管理体制,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继续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提高财政管理绩效,扩大财政对基本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强化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市级投融资公司投资效益评价机制和投资风险约束机制,提高投融资能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继续抓好殡葬事业改革、农村综合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分类推进事业单位管理制度改革,加快文化企事业单位改制重组。

(二)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项目库,建立招商引资工作激励机制,强化招商引资服务,构建“大招商”格局。强化环境治理,严厉查处各类损害投资软环境行为,营造亲商、安商、扶商、敬商和“创业、创新、创优”的发展环境,确保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年均增长35%以上。建立保税区,重点培育一批出口加工企业,鼓励优势产品扩大出口。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已有企业进行技改,引进国外先进生产线,提升我市工业装备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加大融入成渝经济区的力度,加强与重庆合作,力争在电子信息、能源、金融、商贸、汽车、摩托车等产业的合作上实现突破,形成200—500亿元销售收入规模。参与建设黔中城市群,深化与长三角、珠三角及港澳台地区合作,承接更多产业转移。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昆交会等展会,继续加强与对口帮扶城市、友好城市合作,不断扩大对外合作范围。

(三)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认真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实施万户小老板创业行动计划,动员一切能动员的市场主体,开放一切可以放开的领域,多方推进全民创业,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多极增长、多样发展,形成5个以上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非公有制企业。鼓励企业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优化重组,使企业生产要素、上下游产品和市场渠道有效组合。大力引进大集团、大企业投资重点项目,参与市内企业兼并重组。加大政策扶持,积极培育企业上市,争创一批中国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

(四)构建科技创新与人才体系。增加财政投入,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加快建立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投入体系和服务体系,推动高新技术改造和重点产业升级,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8%以上。实施知识产权和标准化战略,巩固提升“国家商标战略示范城市”创建成果。坚持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人口大市向人力资源大市转变。围绕“创业、创新、创优”要求,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大力推进人才工作机制创新,着力解决制约人才成长发展和发挥作用的关键问题,构建人才开放选拔机制,形成人才终身教育机制,深化人才业绩分配机制,健全人才规划保障、考核机制,让人才的才智充分涌流、活力充分迸发、潜能充分发挥。

六、突出惠民生,重点抓保障,全力以赴建设和谐遵义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作为实现提速赶超、转型跨越的最终目的,更加注重包容性增长、共享式发展,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活、生产和生命安全问题,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幅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一)强化公共服务。优先发展教育。全面落实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加快发展学前教育,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扩大职业教育规模,重视发展特殊教育、民族教育、继续教育,支持发展高等教育,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保持人口可持续发展。千方百计稳定低生育水平,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推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实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完善孤儿抚养制度;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促进老龄服务事业发展;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逐步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加快健全卫生体系。强化医德医风建设,着力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强重大疾病防控能力和卫生监督能力建设,提高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重视发展文体事业。健全文化体育服务体系,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让群众享受更丰富的文化体育公共服务。积极发展以数字、网络技术应用为重点的新兴文化产业。着力扩大就业规模。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实行城乡统筹就业制度;大力实施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竞争能力;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就业岗位;积极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努力创建创业型城市。加快健全保障体系。以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为目标,切实提高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促进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健全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等保险制度;增加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加强防灾救灾应急能力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等公益性事业,支持志愿服务活动制度化。

(二)强化社会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隐患排查治理,加大应急救援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各行业安全生产水平,坚决遏制较大以上事故发生。依法强化食品、药品监管,保护群众生命健康安全。扎实开展“六五”普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市进程。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妥善处理各种社会利益关系,及时有效化解各种矛盾纠纷。加强信访和应急管理工作,妥善处置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加强国防教育。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实施“三关工程”和“四民社区”建设,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提升社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水平,实现社会长久稳定。加强市民素质教育。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目标。

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

今年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第二个十年的第一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开好头、起好步至关重要。当前,我市工业化、城市化已拉开框架,蓄势待发,我们要以开局之年就是决战之年、起步之时就是冲刺之时的姿态和决心,自我加压,负重前行,使2011年成为各项工作和项目建设的突破之年。

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增长17.6%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50亿元,增长3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8亿元,增长20%;财政总收入170亿元,增长20%;一般预算收入69亿元,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65元,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4838元,增长15%;城镇化率达到3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增率控制在5.5‰以内;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控制在省下达指标内;节能减排完成省下达任务。

围绕上述目标,2011年重点在以下八个方面取得突破:

第一,坚定不移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在壮大县域经济总量上取得突破。中部区域围绕建设高新技术研发区、先进制造业成长区、大型企业集聚区、新型工业化示范区的目标,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优势产业为突破,以特色产业为重点,以工业园区为支撑,优先发展装备制造业、新材料工业、电子信息业、旅游业,加快发展食品工业及商贸物流业,优化发展现代农业,加速发展会展业,充分发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火车头”的作用。2011年,红花岗区、汇川区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增长20.5%,遵义县、桐梓县、绥阳县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增长19.6%、20.7%、18.1%,新蒲新区要全面完成“两年打基础”目标。西部区域围绕建设旅游精品区、美酒集聚区、煤电化循环经济区、石化产业成长区,依托白酒产业、生态绿色资源、长征文化和煤炭资源优势,提升绿、白、黑、红“四色经济”竞争力,把赤水河流域打造成为遵义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全国乃至世界旅游精品线。2011年,仁怀市、赤水市、习水县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增长21%、19.5%、17.4%。东部区域围绕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生态农业观光区、绿色食品加工区、城乡统筹先行区、新农村建设示范区的目标,以特色农业资源开发为先导,以旅游资源开发为切入,以城乡统筹为突破,着力实施绿色环境、绿色基地、绿色加工、绿色品牌工程,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现代服务业,促进工业长入农业、城镇带动农村。2011年,湄潭县、凤冈县、余庆县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增长18.2%、17.9%、19.5%。北部区域围绕建设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区域主战场、内陆民族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试验区、成渝经济区产业扩散转移主阵地的目标,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黔北渝南、武陵山区合作,促进一产巩固提升、二产加速突破、三产发展壮大,做大县域经济总量,带动群众脱贫致富。2011年,正安县、道真自治县、务川自治县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增长17.4%、17.3%、17.2%。

第二,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在工业发展上取得突破。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推进工业强市的主战场和突破口,健全完善园区工作机构,科学划园,全力建园,快速进园,高效管园,稳步扩园,建成东南大道,贯通新蒲、湘江、和平、苟江园区,形成东南部工业产业带主体框架。各县(区、市)全面开工建设1个以上、原则上不少于10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形成大干快上态势。加快遵义(重庆)电子信息园区和汽车、摩托车园区建设,振兴“十大工业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围绕核心产品发展配套产业。加大煤炭资源深度勘探力度,推动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新增煤炭产能500万吨,原煤产能达1200万吨以上。提升工业运行监测质量,强化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调度,帮助企业解决资金、原料等困难,扩大企业产能。把工业投资作为做强工业的有效手段,着力破解工业项目建设用地、资金、审批等难题,坚持用地向工业产业项目倾斜,确保长征风电、百得利节能产品项目等一批重点工业在建项目建成投产,桐梓电厂、绥阳煤电化等续建项目加快推进,茅台酒新增2600吨技改、遵义碱厂、遵义汇兴铁合金公司、航天科工集团特种专用汽车等异地技改项目开工建设,力争开工建设务正道氧化铝等项目。完成工业项目建设投资240亿元以上,确保工业增加值增长23%。

第三,坚定不移加速城镇化进程,在扩容提质上取得突破。拉开城市建设框架。各县(区、市)新开工建设2平方公里以上新区,全面完成新蒲新区、新火车站城市组团、空港组团、忠庄—龙坑片区主干路网建设。继续实施旧城区路网建设改造工程,强化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及运营管理,提高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加大城市公共交通综合治理,着力解决城市拥堵、脏乱差等问题。坚持科学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统筹抓好水、电、气、通信、学校、医院等功能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城镇数字化管理平台,提高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完成城建项目建设投资400亿元以上。

第四,坚定不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农民增收上取得突破。把“富在农家”作为“四在农家”创建的核心和首要任务,大力培育发展产业,将示范带打造成为生态带、景观带、产业带,使“四在农家”创建成果惠及全市80%以上农村,新增20万农户、100万人受益。继续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积极发挥高等院校及职业学校的优势,开展订单培训;各级各部门都要根据各自的产业发展、园区建设等做好培训安排,落实培训经费,提升农民工技能,变劳动力优势为人力资源优势。建设一批农民创业基地和创业园区,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落实好强农惠农政策,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健全市场机制,实现要素增值,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完成农业项目建设投资36亿元以上。

第五,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在招商引资上取得突破。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大力整治投资环境,推行“限时制”、“保姆式”服务,积极创新招商工作方式,提高项目和资金签约率、到位率、见效率。抓好项目库建设,围绕园区、资源、企业、市场创造项目,积极对接央企、国际国内500强企业编制项目。突出抓好省委、省政府今年举办的贵州(香港)投资贸易活动周及在贵阳的招商活动,精心谋划,周密组织,确保招商成效,提高招商引资占全省的份额。落实领导干部带头招商、各级各部门共同招商责任制,着力解决“走不出去、引不进来”的问题,确保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35%以上。

第六,坚定不移夯实基础,在增强发展后劲上取得突破。加大推进重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成二级公路70公里、通村公路1300公里、通村油路1000公里、乡(镇)客运站5个,完成交通建设投资160亿元以上。抓好遵义灌区、湄凤余灌区续建配套工程、石峰水库、中桥水库等项目建设,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5亿元以上。加快推进水电管网、信息通讯网络项目建设,不断提升保障能力。

第七,坚定不移改善民生,在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上取得突破。实施扶贫攻坚工程:以产业扶贫为抓手,推进连片开发,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5万人;培训转移农村贫困人口1.9万人;易地扶贫搬迁2700人。实施就业和创业工程:落实好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支持创业带动就业,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实施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加快建设遵义职院、四中分校,启动遵义医学院、遵义师院、遵义医专、遵义行政学院等院校搬迁扩建工程,开工建设67个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6个特殊教育学校工程、4个突破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建设项目、6个县级职教中心建设项目。完成中等职业学校招生4万人以上,培养输送1.2万名技能人才。实施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程:加强价格调控监管,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生产供应,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争取将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纳入新农保试点范围。实施“一危三棚”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改造农村危房44614户、棚户区住房6720套,开工建设廉租房7945套、经济适用房3500套、公租房2000套,基本解决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在15平方米以下的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实施基础设施向县乡延伸工程:新增一批乡(镇)通油路、建制村通公路;新增解决50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治理病险水库50座、水土流失面积100平方公里,实施中小河流域治理工程15个,完成24万亩“烟水配套”工程建设;完成电网建设投资21.6亿元,其中农网升级改造投资13亿元。实施农村生活环境改善工程:完成2万户村庄整治和一批农村清洁工程示范点建设任务,建成农村沼气池2万户;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投入2亿元以上。实施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完成4个县级图书馆(文化馆)维修改造,建成8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4个乡(镇)及168个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2个社区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完成3个县级档案馆建设;建成市文化艺术发展中心、市民体育健身中心、市射击馆;开工建设市新闻中心大楼,新建100个乡(镇)广播电视服务站,实施31个乡(镇)有线电视联网及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建成100个学校综合教育信息平台。实施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工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加快推进14家县级综合医院和市第一、第二、第四、第五人民医院建设;完成5家县级综合医院、8家乡(镇)卫生院、7个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任务;对1417名在岗乡村医生进行中专学历培训。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和平安创建工程:加强城乡社区建设,整合基层社会管理服务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服务能力和水平。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深入开展煤矿、非煤矿山、道路交通、危化物品、烟花爆竹等重点行业及学校、医院等重点领域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确保实现“双降”。健全事故灾难、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强化社区警务工作,推进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建设,完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防体系,积极防范和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完善“大调解”工作格局和机制,强化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加强省级救灾物资代储点、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救助保护站建设。

第八,坚定不移强化效能,在开展“三个建设年”活动上取得突破。按照作风建设年、环境建设年和项目建设年的要求,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全面落实市级领导挂帮、岗位责任、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服务承诺、限时办结、全程代办、重大项目绿色通道、联合审批、效能评估、责任追究等制度,实行点对点服务、手拉手服务、心贴心服务,以作风建设保障发展,以环境建设促进发展,以项目建设推动发展。开展治庸、治懒、治乱、治贪行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做到既要干事又要干净,既要勤政又要廉政。对于不作为、乱作为、滥作为,影响环境、阻碍发展的,发现一个、查处一个,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队伍,在全社会营造风清气正、团结奋斗的发展环境。按照“能放则放、能减则减、能免则免”的原则,进一步简政放权,简化程序,减少环节,提高办事效率。在项目审批、办理中,各级政府要把中央、省、市的精神与本地区的实际结合好,既要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要求,又要结合实际推动工作;既要善于变通,又要勇于担待。项目建设只要基本合法、基本合规、重要前置条件基本齐全,就要加紧实施,加速进度,加快见效。各级领导干部要结合“四帮四促”活动,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深入企业、深入群众,帮助解决发展中的实际困难,做到问题不解决、帮促不脱钩,和衷共济,同心协力推动各项工作上水平、上台阶。

各位代表,我们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速赶超、转型跨越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也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以敢为人先的勇气,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同心同德,开拓进取,为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遵义经济社会历史性跨越而努力奋斗!

推荐访问:遵义市 政府工作报告 遵义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