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

时间:2023-05-18 18:20:04 来源:网友投稿

政府工作报告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一、全市人民自信自强、团结实干,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台阶过去的一年,全市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临沂市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供大家参考。

临沂市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全市人民自信自强、团结实干,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台阶

过去的一年,全市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四三二一”总体发展思路,着力突破县域经济、统筹城乡发展、保障改善民生,全面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大临沂、新临沂”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在宏观形势十分严峻、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全市主要指标增幅好于预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12.8亿元、增长11.8%;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70.1亿元、增长20.4%,地方级税收收入达到135亿元、增长27.3%,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为79.4%,财政收入增幅和税收占比分别居全省第4位、第3位;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22.7%15.1%15.5%。县域整体实力加快提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34.5%,有11个县区收入总量、9个省级以上开发区综合实力在全省位次实现前移。兰山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40亿元、荣膺中国市辖区综合实力百强,罗庄区、沂水县、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别达到16.9亿元、13.7亿元和12.2亿元,临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九项主要经济指标总量进入全省前10位,莒南经济开发区综合实力进入全省30强。镇域和市级重点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增长58.6%82.6%,过亿元乡镇29个、新增13个,过5000万元、3000万元、1000万元乡镇分别为14个、18个和94个,不过千万元乡镇由61个减少到2个,12个重点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三年倍增”目标两年超额完成。

——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三河口隧道一年建成通车,创造了新的北城新区建设速度,成为全省首条内河隧道;枣临铁路、临枣和青临高速公路、环城快速西环路和南环路、银雀山路-滨河路立交和临沂汽车客运南站等重点工程建成通车,全市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84.6公里、铁路62.4公里、航线4条,新建和改建农村公路1884公里、增幅居全省第一,新增新能源公交车100台、公交线路5条、公交日客运量增长30%;“十二五”电网建设任务完成70%,天然气主管网实现县区全覆盖,集中供暖面积新增910万平方米,30万吨供水东线工程建成,沂沭河洪水东调续建工程和19条中小河流治理全面完成,污水集中处理率超过92%,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更加坚实有力。

——公共服务力度明显加大。各级财政民生支出达到224.4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64.3%,高于全省8.2个百分点。民生十项大事和二十件实事得到有效落实。政府投资建设“一元公寓”模式在全国推广,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受到国务院表彰;基本药物制度实现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国医堂建设开全省先河,新农合参合率和筹资规模均居全省前列,“先看病、后付费”就诊服务模式在县级以下医疗机构全面推行;新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全部免费开放,全省规模最大、设施最全的残疾人康复中心投入使用,全市所有乡镇建成便民服务中心,基层人社所全部达到国家二类所以上标准。全国革命老区民生建设座谈会在我市召开,与会领导和专家现场参观后认为“临沂民生建设滴水见太阳,为全国带了好头”。

——城市品牌形象明显提升。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三连冠”,连续三年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再次进入全国第一方阵,中国温泉之城、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中国物流城市最佳投资环境奖、全国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试点市等称号落户我市,连续四年被授予全省服务业发展先进市,被评为全省第一个水生态文明城市;第三届中国(临沂)市场贸易博览会、第四届山东省园博会、首届中国沂河文化体育旅游节、第十届书圣文化节、第五届诸葛亮文化旅游节、蒙山首届养生长寿文化旅游节和山东沂河放鱼节等重大节会成功举办;设立乡镇财政监督办事处、开展粮食行政执法等诸多经验做法在全省或全国推广;人社、民政、科技、教育、卫生、国土、工商、交通、林业、统计、安监、食品药品监管、文化执法、台办、工商联等部门分别受到省级以上表彰。

一年来,在市委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市政府主要抓了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突破县域经济,富民强市基础不断巩固。把促进县域经济科学跨越发展作为一场“新孟良崮战役”,打出有力有效“组合拳”,力促“三年倍增、五年跨越”。主导产业发展加快。明确市、县、镇三级主导产业定位,落实政府领导和相关部门帮扶责任,协调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市级六大主导产业产值达到4716.4亿元、增长29.9%,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9.2个百分点;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被评为全国工程机械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罗庄区被评为中国循环经济优秀品牌城市,沂南县被评为中国硅砂之都;郯城县李庄镇建成百亿级家电产业园。骨干企业逐步壮大。引导企业开展高点对标赶超,组织企业家参加全国知名大学EMBA培训班,每季度向社会公布纳税百强企业名单,激励企业做大做强。收入过百亿元企业新增3家、达到8家,利税过千万元工业企业新增425家、达到1366家,华盛江泉集团销售收入突破300亿元。新增长点初具规模。大力推进商城国际化,出口小商品适用“旅游购物模式”获批,商城出口总额增长6倍多,临沂港即将建成运营,临沂朱保铁路国际综合物流园等加紧规划建设。推动矿产资源与核心技术、市场需求、战略投资者和产业链条“四方集聚”,规模以上涉矿企业产值增长41.1%。苍山县成功引进3个矿业大项目、总投资127亿元。主动对接蓝色经济区和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建设海洋产业联动发展示范区。临港经济开发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幅居全市第一,冶金复合材料和绿色化工产业园区有20个项目开工、计划总投资360亿元。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等“四项行动计划”,民营经济发展充满活力。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产值增长29.6%,民间投资对全市投资增长贡献率达91.5%。重点项目支撑有力。实施“飞地经济”政策,围绕产业链聚集、价值链高端、财税链回报,招大引强上项目。220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10亿元,江鑫特钢、凯西新材料、阳煤恒通离子膜烧碱等58个项目竣工投产,柳工机械、常林中川液压件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正在建设。在全省推动县域科学发展整体提升综合实力工作会议上,我市被评为“推动全省县域经济工作贡献突出的市”,并介绍了经验;兰山区、河东区受到表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对我市富民壮镇强县、整体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优先发展重点镇、做强镇域支撑县域的做法成效,先后多次作出重要批示予以充分肯定。

(二)着力统筹城乡发展,“四点对接”步伐较前加快。把新型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中心城区、县城和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四点对接”。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1.3%,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增强。坚持建新城带老城、建商城活水城,加快北城新区、涑河片区、滨河景区及机场片区、西部新城等规划建设,有序铺开老城区13个片区改造,鲁南苏北区域性特大中心城市框架逐步拉大,城区人口和建成区面积分别达到185万人、186平方公里,“水之城、商之都、文之邦”特色更加鲜明。县城建设提质扩容创新。构建半小时、一小时“泛城市圈”,各县城与中心城区同城发展。深化县城管理创新,推进重心下移,“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体系基本形成,费县和谐城管经验在全省推广,沂水县获得全国文明县城、国家级园林城市称号。小城镇建设掀起新热潮。落实扩权强镇政策,下放管理权限40余项。将全市157个乡镇(街道)划分为综合、优先、鼓励和特色发展四种类型,明确发展目标、主导产业和建筑风格定位,并实行分类考核,引导建设新型工业产业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商文旅园和小区宜居园,有10个镇入围全省“百镇建设示范行动”。一批新型农村社区建成使用。继续设立3亿元专项扶持资金,全面加强沿河沿线和矿山塌陷区旧村居改造提升,新建农村住房10.2万户、改造危房2.2万户,完成“三上”工程的社区新增99个。城乡环境不断改观。累计建成乡镇(街道)垃圾中转站328处,生活垃圾处理实现了“一县一场”;4100多公里的高速公路、国省道和县乡公路路域环境显著改善;水域环境整治成效明显,乡村“五化”基本达标。蒙阴县打响“江北最美乡村”品牌、成为全省第一个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平邑县通过了全国绿化模范县验收,苍山县、费县、沂南县全面完成全省村级公路网化示范县工程。

(三)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把人民幸福作为根本价值取向,积极作为、量力而行,努力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创业就业带动民富。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18.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0.2万人,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5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149元,分别增长14.05%14.1%。社会保障化解民忧。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连续8年增长14%以上;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月300-340元和每年1800元;“五保”老人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3360元、1920元;新建保障性住房2.2万套,在全省率先实现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保障标准并轨;残疾人和福利慈善事业健康发展,被评为全国无障碍建设先进城市和中国公益慈善七星级城市。公共服务温暖民心。优先发展教育,学前教育三年普及率达70%,义务教育、高中段教育入学率分别为100%95.7%,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率高于96%,临沂大学在校生规模列省属高校第一;推动文化体育事业进步,目前全市县有图书馆、文化馆,镇有综合文化站,社区有文化中心,健身站点新增1000个,第二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和市第五届运动会成功举办;依法保障老年人和妇女儿童权益,65岁以上老人实现免费乘坐公交车和每年一次体检,率先对农村适龄妇女“两癌”实行免费筛查,我市被评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社会稳定确保民安。深入开展安全发展“百日集中整治”行动,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监管、减轻农民负担等工作成效显著;成功组织了抗旱“双保”、抵御“达维”台风工作和全省规模最大的防汛演练;社会治安、信访秩序良好,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市民安全感、社会和谐度进一步增强。

(四)着力推进“转调创”,发展质量效益有所提高。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出台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30项政策措施,推动新型工业、特色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工业支撑更为有力,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利税、利润分别增长19%26.5%23.2%;新口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23%以上;建筑业产值突破500亿元,提前三年达到“十二五”目标,天元集团被评为中国建筑业50强企业。农业基础更加稳固,粮食总产首次超过百亿斤大关,实现“九连增”,郯麦98种子产业化示范推广项目列入国家星火计划;新增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64万亩、“三品一标”认证284个,沂蒙优质农产品交易中心建成运营,沂沭河生态高效特色农业长廊优势凸显,临沂(河东)农高区被列为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沂南县、沂水县设施农业连线成片;新建高标准基本农田77万亩,扩大改善灌溉面积56万亩,全面完成200眼山丘区找水打井任务,解决34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和水质安全问题。临港区启动了投资21亿元的大水网工程建设,年可增加蓄水1.4亿立方米。服务业发展更显活力,临沂商城年成交额达到1771.8亿元,全市物流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全省第一;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旅游总收入占比提高,省级旅游强县数量居全省首位,24个新兴服务业集聚园区实现营业收入205亿元。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沂蒙红嫂纪念馆、山东省政府和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被国家行政学院确定为“公务员公仆意识教育基地”。中华奇石城通过国家4A级旅游区验收。平邑县被评为中国最具特色文化休闲旅游县。科技创新亮点纷呈。实施研发机构“双覆盖”等六项计划,累计建成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13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家,“千人计划”人才引进实现零突破,新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新增中国驰名商标7件、省著名商标42件。高新区科技创新孵化器面积达到25万平方米,临沭县形成了常林、金正大、金沂蒙、史丹利、福瑞达等科技优势突出的企业群体。“两型”社会三年改革试点方案顺利完成。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制度,加强重点领域节能减排,预计全市万元GDP能耗下降4%左右,入围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和风险防控,城区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居全省第一,中心城区水质化学需氧量达标率提高到95%,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50万亩环城林带、水系绿化、荒山造林等工程,新造林33万多亩,森林覆盖率增加到32.5%

(五)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发展活力有效增强。依法改组改制兰陵集团等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健全监管体系,实现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拓宽投融资渠道,深化政银企合作,开展“区域集优”债务融资,各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突破3000亿元、2100亿元,9县新增贷款增幅高于全市3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超过100亿元,“三押一推”助企融资319亿元,村镇银行数量居省内第一,鑫海、绿润成功发行全市中小企业集合票据,我市被列为全省民间融资规范发展试点市。完善用地保障机制,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31.4万亩,完成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1.2万亩,被列为全国低丘缓坡未利用地和土地利用动态巡查试点。制定人才强市政策,引进高层次人才130多人。推进公共资源交易阳光规范运作,全市集中交易工作实现增收节支12.8亿元。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在全省率先完成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和水管单位体制改革任务,临沭县被授予全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县。创新供销服务体系,莒南县“两个延伸”做法在全省推广。推动内外贸融合发展,引进市外资金3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3亿美元,新批境外投资项目22个、投资额居全省第3位。

(六)着力优化政务环境,政府创新力、执行力和公信力有新提升。集中开展34项重大课题调研,到江苏、浙江、广东省和省内先进城市考察学习,更新观念,创新发展。深入开展“效能服务提升年”、“行政程序年”和服务企业“四比四看”、“百家企业大走访”活动,推动各级各部门“把口袋里的生产力全都掏出来”促发展。市、县、镇行政服务网络基本健全,市级协同办公系统试运行,累计取消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23项,审批事项提速91%。定期向市人大、市政协报告工作和通报政情,按时办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议案建议和提案,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坚持廉政勤政一起抓,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加强监察、审计和纠风等工作,行风、政风持续好转。国防动员、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建设和应急管理工作富有成效,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史志、档案、保密、气象、盐务、防震减灾、红十字会等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

一年来的实践,使我们对加快科学跨越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会。第一,必须坚持在转方式、调结构中争取主动权。科学发展是时代的主旋律,革命老区不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只有加快转调赶超,才能缩小与先进城市差距,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第二,必须坚持以科学务实思路增创区域竞争新优势。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四三二一”总体发展思路和突破县域经济、统筹城乡发展、保障改善民生三项重点工作,发展主导产业、壮大骨干企业、培植新经济增长点和抓镇域强县域等重大决策部署,充分体现了中央和省里指示精神,完全符合临沂实际。只要坚持正确的路径选择,继续实施“整体推进、多点支撑,产城融合、镇园合一”的县域崛起模式,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一以贯之接力奋进、凝心聚力狠抓落实,就能大见成效。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创新发展是永恒的主题,改革开放是不竭的动力。只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和加大创新力度,就能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第四,必须坚持团结实干求得工作突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各级各部门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同德、真抓实干、创先争优、激情奉献。这是我市的最大优势和希望所在。

各位代表,成绩和经验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凝聚着全市人民的心血和汗水,得益于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离退休干部,向驻临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中央、省属单位,向在我市投资兴业的外地客商,向所有支持临沂发展的国内外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真诚的感谢!

成绩已经成为过去,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有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县域经济相对薄弱的状况尚未彻底改变,产业层次不够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重大项目和骨干企业相对较少;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需要继续增强,城乡差距依然较大;资源能源要素约束趋紧,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与人民群众需求还不相适应;政府职能转变不快,行政效能有待提高,等等。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尽快加以解决。

二、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明确科学跨越发展新目标

今年,是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年,是实现县域经济“三年倍增计划”的决胜年,也是迈向“过四五”、“双翻番”奋进目标的攻坚年。尽管世界经济处于后金融危机的深度调整期,全国经济增速放缓,我市面临的挑战困难不容低估,但机遇大于挑战、办法多于困难。国家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强调扩大内需、提高城镇化质量和开放型经济水平,宏观经济环境趋于宽松;省委、省政府制定沂蒙革命老区配套政策,建设鲁南城镇带和西部地区经济隆起带,将临沂作为全省区域特大中心城市重点培育等举措,为我们加快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我市“四三二一”总体发展思路深得人心,三项重点工作抓得早、成效好,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竞争力增强,大项目好项目和新增长点支撑有力,为新一轮发展抢得先机、赢得主动;区位、资源、政策优势突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空间大,全市人民负重奋进的干劲充足,正处于科学跨越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我们要主动适应宏观环境新变化,深刻认识临沂发展新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新期待,不断增强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学习和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市党代会精神,按照“四三二一”总体发展思路,坚持“稳中求进、进中求快、快中求效”工作基调,以提高发展质量效益为中心,继续抓好突破县域经济、统筹城乡发展、保障改善民生三项重点工作,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强化创新驱动,协调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1%以上,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4%,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外贸进出口增长10%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2%13%,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万元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率等约束性指标,确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任务。

这些预期指标,符合上级要求和临沂实际,留有一定余地,我们将作为底线任务来完成。实际工作中,要围绕“确保与全省同步、力争比全国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进目标,全力争取经济社会发展得更好更快一些。

各位代表,十八大绘就的宏伟蓝图催人奋进,难得的发展机遇就在面前。只要我们把各方面积极性切实保护好,把优势潜力充分发挥出来,经过全市人民不懈努力,一个充满生机、更具实力、宜业宜居、富有魅力的特大中心城市,将在鲁南大地加速崛起!

三、确保完成县域经济“三年倍增计划”,开创提高发展质量效益新局面

着眼富民壮镇强县,紧扣主题主线,实行领导力量、管理权限、资金投入“三个倾斜”,强化产业定位、创新驱动、考核激励“三个导向”,推动县域经济实实在在和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增长,县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幅保持26%以上。

(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一步提高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突出三级产业联动,促进集群式发展。落实主导产业定位意见,加快产业链纵向联接、侧向配套、规模膨胀,力争六大千亿级主导产业产值超过60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提高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增长16%20%以上。突出骨干企业培育,促进集约式发展。实施“十百千”工程,重点在每个千亿级主导产业抓好10家骨干企业培育、在全市抓好100项科技创新和1000个技术改造项目,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保持60%以上;深入开展高点对标赶超活动,修订“双50计划”实施办法,增加当年新增利税额等成长性指标,对扶持的骨干企业进行动态调整,促其创新发展、做大做强,新增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企业3家、利税过亿元企业10家以上;积极推广应用信息网络技术,实施好鲁南中印国际软件园、香港清华同方科技园等信息产业项目,加强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建设,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坚持质量强市,争创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4个、30个和20个;继续在每季度公布纳税百强企业名单,定期召开企业家恳谈会,及时为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企业举行新闻发布会,开展好企业和企业家“双十佳”评选活动,培养一支境界视野开阔、敢于创新创业的宏大企业家队伍。突出新增长点培植,促进组团式发展。在提升园区经济、壮大商城经济、做强镇域经济的同时,激活矿业经济、振兴临港经济、繁荣民营经济。加快矿业结构调整和矿产资源整合,搞好地质勘查保护和资源储备,着力打造苍山、沂水、沂南、平邑“四大矿业循环经济区”,争取全市矿业经济利税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30%。树立“大临港”理念,抢抓省“蓝、黄”经济区和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建设机遇,支持临港经济开发区和周边县区尽快对接。依托临港产业、配套产业、现代物流三个海洋产业联动发展示范区,尽快建成临港保税功能区和临港国际物流园、保税物流中心等项目,大力发展冶金复合材料、绿色化工两大“千亿级”产业。认真执行国家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新36条”,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发展;支持工商联发挥政府管理非公经济的助手作用,培育和规范发展各类行业商会,带动非公有制企业产品品牌、产业组织和商业模式创新,形成有市场前景和品牌效益的中小企业群体。

(二)加快提高农业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营销品牌化水平,进一步扩大“生态沂蒙山、优质农产品”市场影响力。严格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推动农业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增强粮食保障能力。稳定面积、主攻单产,力争粮食生产“十连增”,圆满完成粮油储备任务。挖掘农业综合效益。实施畜牧、渔业、蔬菜、果茶、烟草等八大产业振兴规划,建设“一廊一带一板块”优质农产品基地,打造生态高效特色农业长廊,新建和提升优质农产品产业园区100个,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场300处,培育有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10个,举办好中国(苍山)首届国际蔬菜产业博览会;新评选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00家,工商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突破1万家;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改扩建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推进“放心粮油”和“居民厨房”工程,创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市。加大科技兴农力度。促进良种育繁推一体化,加强技术人员引进和培养,完善基层农技和农机推广体系,提高农业装备水平,新发展市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10家以上。大力兴修农田水利。以现代水网建设为统领,进一步优化水资源配置,建设高标准农田、水生态、小水源和农村饮水安全“四大工程”,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83万亩,新建“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52万亩,再解决51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争创全省现代水利示范市。

(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发挥产业转型带动力。重点建好城区、园区和项目、企业“四大载体”,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新兴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均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用足用好国家和省里扶持物流业发展优惠政策,统筹推进传统市场搬迁改造和大型商贸综合体建设,扶持立晨、荣庆、华派克等企业做大做强,促进商贸物流业规范化、品牌化、高端化。实施商城国际化战略,巩固内需、扩大外需,进一步提高临沂商城的知名度、外向度和辐射带动力。大力发展外贸经营主体,继续办好临博会等重大展会,积极推进国家级综合保税区、全球商品交易中心和国际贸易大厦、电子商务中心等建设,力促商城出口额实现翻番、突破20亿美元。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认真贯彻加快新兴服务业集聚园区建设的意见,重点发展服务外包、科技研发和总部经济、金融服务等服务业,争取园区营业收入和税收分别增长20%以上。落实好各项鼓励消费政策,加快形成社会养老、家政服务、体育健身等新的消费热点。积极培育文化旅游业。抓好“一山、两城、三带、四园区”开发,加大蒙山旅游资源整合力度,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打造沂蒙红色旅游园区,力求做成全国精品;提高沭马风景区、中国兵学城、国家农业公园、临沂动植物园、智圣温泉城等景点的品位档次,做强“好客山东、亲情沂蒙”旅游品牌。推动沂蒙乐园、东夷文化公园、沂蒙红嫂文化园和现有影视基地建设,并使之充分发挥作用;扶持发展影视制作、动漫设计等产业,争取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2%

(四)加快大项目好项目建设,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支撑力。认真组织开展“大项目好项目建设年”活动,坚持投向、投速、投量、投效有机统一,围绕产业链、价值链、财税链选商引资,努力在全市掀起新一轮重点项目建设热潮。落实“飞地经济”政策,新上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作用强和科技含量、财税贡献率高的项目,开工建设市级重点项目220个。抓好项目储备。以亩产税收和投资强度为筛选标准,策划实施投资过10亿元大项目好项目(不含房地产项目)100个以上,其中过20亿元、50亿元、过百亿元项目分别超过30个、10个和2个。抓好招大引强。依托国家中部地区优惠政策、集聚园区平台和近海临港等优势,主动对接世界500强、国内500强、行业50强和央企、省企,争取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抓好项目实施。对市级新建重点项目特别是大项目好项目,继续实行“月调度、季督导、半年观摩、年底考核”推进制和“一个项目、一位包扶领导、一套工作班子、一抓到底”责任制,优先配置土地指标、保障信贷资金,畅通服务“绿色通道”,争取项目早建成、快见效。

四、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新突破

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遵循“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原则,开展“提质加速、城乡一体”行动,重点提升产业支撑力和城镇承载力,走出一条“同城发展、四点对接,产城融合、宜业宜居,扩容提质、生态文明,民生优先、幸福和谐,中心城区带动、众星抱城支撑,低门槛高质量、全市域多层级”的临沂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推动农民就近转移,城镇化率、非农就业比重均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

(一)完善基础设施。力求空间布局更优。坚持以河为轴、北上东进、南优西拓、中疏旧改,加快中心城区老旧片区改造、北城新区二期开发,高质快速推动西部新城、东城新区、镇山风景区、汤泉旅游度假区等建设,形成“众星抱城”之势。要按照“同城发展”的要求,加快费县、沂南、莒南、临沭、郯城、苍山融入中心城区,形成半小时生活圈。力求道路交通更畅。完成日兰高速高里出入口、青临高速城北连接线和沂台路、平滕路、院东头至垛庄红色旅游公路等工程,加快疏港道路建设,建成环城快速东环路;规划建设鲁南高铁客运专线临沂段和朱保铁路国际综合物流园,尽快完成临沂火车站货场搬迁,积极推进胶新铁路电气化工程、晋豫鲁铁路通道临沂段、沂沭、蒙阴铁路建设,开通临沂至义乌航线,完善更加便捷的立体交通体系;开工建设蒙山大道高架路和沂河路-西外环立交桥,提高中心城区南北快速通行效率;加快城乡道路建设一体化,提升改造农村公路1500公里;优先发展公交,新增、更换和改造公交车辆300台,设立中心城区公共自行车租赁试点;依法加强交通监管,倡导市民文明出行,切实维护良好交通秩序。力求公共配套更全。新增集中供暖面积675万平方米,天然气实现乡镇全覆盖,力争列入“十二五”规划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全部开工,农村社区尽快完成气上楼、水治污、暖入户、环卫保洁市场化物业化“四上”工程。

(二)加快产城融合。把园区作为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会师之地”,坚持产业入园、园区兴城,全面落实优惠政策,充分发挥聚集功能,吸引大项目好项目落户园区,推动2个国家级、12个省级开发区尽快向产值500亿元、1000亿元迈进。实行镇园合一、以产强镇,引导重点镇、中心镇加快与园区对接,优化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配比,促进生产要素向镇域集聚、农村人口向驻地集中,争取镇域80%财政收入来自镇驻地和产业园区,12个市级重点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幅高于40%

(三)加强管理创新。完善城乡规划。按照中心城区“核心圈层”、周边县城“紧密圈层”、小城镇“扩展圈层”和新型农村社区“辐射圈层”的格局定位,加快编制全市新一轮城镇体系规划,大力推进城市管网、园林绿地、交通体系、公共停车场等规划,全面完成市级重点镇专项规划、近期控制性详规和50个小城镇总体规划,逐步构建起中心城区引领发展、县城支撑发展、驻地镇综合发展、重点(中心)镇优先发展、一般乡镇特色发展、新型农村社区聚集发展的城镇新体系。科学合理地调整行政区划布局,统筹安排、适度超前、预留空间,务求多建精品、少留遗憾。推进和谐城管。严格执行责任区考核,加强属地化、协同化、网格化和精细化管理,巩固创城成果;深化县城管理创新,完善“大城管”体制机制;放大扩权强镇效应,提高行政服务效能;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逐步扩大进城务工人员平等享受城镇公共服务范围,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现城美乡美。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实施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典型引领、农村环境千村整治提升、优美线路连线和美丽村庄连片等工程,完善环卫基础设施和垃圾“户集、村收、乡镇运、市县处理”网络,加快实现“一镇一站、村村设点”和“一体化保洁”。

(四)突出风格特色。做靓“魅力城区”。实施滨河景区二期改造,办好第二届沂河文化体育旅游节,加快书法广场二期、临沂大剧院、沂蒙革命纪念馆和旅游服务中心建设,谋划一批服务业园区、城市综合体和商务中心区,倾力建设现代化城区;鼓励各县城以简洁明快的现代风格,融入地域文化元素,形成各具特色的经济文化中心。做精“百年小镇”。启动重点镇核心区建设,示范带动一批恢弘大气、特色鲜明、格调清新的建筑精品,避免“千镇一面”,力争打造27个古典风韵、39个山水生态、17个红色风情和35个现代中式小城镇。做美“沂蒙新村”。抓好农房建设与危房改造,新建农村住房9万户、改造危房2万户,在平原地区集中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在山岭地区分散建设庄园式生态住房,力求形成沂蒙特色建筑风格。

五、强化创新驱动和深化改革开放,不断释放发展新动力

改革是最大红利,创新是最强动力。要围绕建设创新型城市,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全面增强内生动力。

(一)加快科技创新。打造科技成果产出高地。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企业与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协同创新和产学研合作,新建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3家、省级科技创新平台20家以上,全市6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实质性产学研合作。打造高新产业发展高地。实施“千亿级产业重大科技攻关”工程,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鼓励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和高端装备,争取全市50%以上的骨干企业实现高技术化。发挥临沂高新区的引领作用,推进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沭县创建国家工程机械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发挥“标准创新贡献奖”的作用,实施“科技创新型企业”培育和“知识产权倍增”计划,力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打造人才创新创业高地。加快临沂应用科学城建设,设立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贡献奖,评选市级“科学技术最高奖”、“领军人才”和“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着力引进国家“千人计划”、省“泰山学者”等高层次人才以及带项目、带技术、带成果的领军型科技人才来我市创新创业,力争引进高层次人才200人、领军型团队15个。

(二)深化体制改革。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创造更加有利于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国有企业。对市属115家国有企业分类排队、整合重组,加快主辅分离,扩大资产总量、提高发展质量。实行财税体制改革。做好“营改增”各项准备工作,健全县级财力保障机制,推进财政预决算公开,深化预算绩效管理。创新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政府建设项目投资,支持骨干企业上市,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确保信贷增量高于上年、增幅高于全省,县域贷款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深化金融改革,推动服务创新,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搞好农村综合改革。加快集体土地产权、承包经营权和房屋产权三项主体改革及配套改革,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同时,加快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步伐,完善分配制度和用人机制,增强发展活力。

(三)扩大对外开放。坚持进口和出口并重、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并举,落实出口便利化措施,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开展省级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实施“境内外百展市场开拓”计划,打造出口品牌基地,不断优化出口市场和产品结构,争取进出口总额增长10%以上;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资源开发和优势产能转移,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宽利用外资渠道,搞好“香港山东周”、“访外企促增资”和“跨国公司临沂行”活动,做好外商增资扩股、境外重大签约项目落实等工作,努力扩大利用外资。

六、加快建设“两型”社会,构建可持续发展新格局

按照建设“美丽中国”要求,充分利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先行先试权”,优化功能布局,发展生态经济,打造全省生态文明示范区。

(一)加大节能减排力度。落实国家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要求,以度电税收贡献率为标杆实施有序用电,推进重点用能区域和行业重组整合;实行节能评估和预审制度,严控高耗能、高耗水、高排放企业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组织开展能耗对标活动,广泛应用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材料;拓宽机动车、畜禽养殖、能源结构调整等减排领域,确保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实现持续、均衡削减;加强能源消耗监管,完善计量统计、消费预警调控机制,坚决完成国家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强化建筑节能管理,大力推进供热计量,积极发展绿色建筑和城区。

(二)节约集约利用资源。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强化闲置和低效用地清理处置,优化国土开发布局,促进土地集约高效利用。执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取水许可审批和总量控制,利用好非常规水资源,节约集约用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依托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国再生资源产业园”和临沂(罗庄)循环经济示范区,加快建设废旧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利用、有色金属回收加工和废旧车辆拆解等三大“静脉产业”基地,挖掘城市矿山资源潜力,促进产业向绿色低碳、清洁安全转变。

(三)加强环境保护。按照建成全省“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示范区”和“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先行区”的目标,继续打好城区空气质量改善、水质保障和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三场攻坚战。加大工业废气、城市扬尘和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力度,强化PM2.5空气质量监测,确保城区“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持续增加。创建国家级水生态文明城市,加强柳青河、南涑河、李公河等流域综合整治,推广生物环保养猪等新技术,抓好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推进企业水污染治理再提高,确保82家重点监管企业排污达标、符合流域环境质量要求。完善水质监测监管和预警应急体系,争取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推进排污权交易等制度改革,实施差别化环境准入、管理和补偿政策,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四)加快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以高速公路、国省道、旅游线路为重点,搞好宜林荒山绿化,构建沂蒙山生态屏障。以沂沭河和大中小型水库为重点,完成水系绿化15万亩,打造沿河速丰林产业带、生态景观绿化带和林业生态经济功能区。提升现有沿河绿化带,建立以滨水广场绿化为特色、高大乔木树种为骨架、观赏花木为亮点的城市绿化结构,实现城区“一河清水、两岸绿色”。加强湿地公园建设,维护湿地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础功能,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力争森林覆盖率达到33.5%,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七、大力保障改善民生,建设幸福生活新家园

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动真情、求实效,保重点、全覆盖,引导好、可持续”的原则,正确把握积极作为与量力而行、政府履行职责与人民群众勤劳致富、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的关系,加快发展民生事业,让广大市民过上更加殷实的好日子、享受更加温馨的好生活,更多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完善创业就业促进体系。实施全民创业三年行动计划,鼓励本土创业、返乡创业,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和创业带动就业,支持广大群众勤劳致富创造美好生活。推广“一元出资”、“试营业”、“零成本”优惠政策,加强创业就业平台建设,新建县区创业服务中心12处,新扶持创业人员6000人,新增城镇就业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6万人。开展全国百家职业培训示范城市创建活动,完成公益性职业技能培训10万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0万人。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新增个体工商户4万户、创业型企业5000家。调整收入分配,强化劳动监察仲裁,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切实保护农民工和低收入居民的合法权益,力争农民收入增幅超过城镇居民,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二)完善社会保障救助体系。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为重点,推进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城镇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96万、202万、50.5万、91万和48万人,参保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金实现同步发放、同步增长。健全救助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对“五保”老人供养资金实行县级统筹、确保集中供养率达到70%以上,将社会散居和机构供养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每人每月分别提高120元、200元,使残疾人康复受益面不低于95%。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抓好安居工程建设,新建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2.1万套。强化法律援助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三)完善便民利民服务体系。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新建140所、改扩建245所标准化幼儿园;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加快推进校舍安全工程,改造校舍74万平方米,农村中小学“两热一暖一改工程”实现全覆盖;特色发展高中教育,全面推广“高效课堂”经验;创新发展职业教育,增强劳动者技能;内涵发展高等教育,提升临沂大学、青岛理工大学临沂校区和山东医专办学水平;关心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公用经费标准由3000元提高到4200元。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优化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提升五大文化惠民工程建设质量,办好广场艺术节,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提高市民健康水平。大力推动全民健身,加快市民健身中心、体校新校区和县区一场两馆建设。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由25元提高到30元;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240元提高到280元;实施新农合大病保险,对20类重大疾病参合患者住院合规医疗费用经新农合政策报销后再给予补偿,个人最高年补偿额可达20万元;做好结核病、手足口病等重点传染病防控及慢性病防治工作;巩固提升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成果,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鼓励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加强“大病救助”工作,进一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致贫”问题。

(四)完善安全发展监管体系。坚持安全为先、服务优先、基层在先,推动安全发展形势不断好转。抓好安全生产,集中整治隐患,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强化食品药品监管,建成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和餐厨废弃物处置中心,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体系,加强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建设气象防震减灾保障工程和消防基础设施,建成启用市防灾减灾中心,完成16处地质灾害隐患点、6个极度缺水村的搬迁任务。创新社会管理,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依法治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坚持人口计生基本国策不动摇,稳定低生育水平,治理性别比失调,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搞好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加强统计数据评审和分析,及时发现影响科学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做好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征兵和双拥优抚工作,增进军政军民团结;支持妇女儿童、工会、共青团、老龄等工作,发展广播电视、出版、档案、史志、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红十字会等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八、牢记责任重托,倡树为民务实清廉新作风

富民强市责任重大,转调赶超使命神圣。“打铁还需自身硬”。市政府及工作人员要按照“为民、务实、清廉”要求,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创新意识、宗旨意识、使命意识,全面加强自身建设,努力让人民群众满意。

第一,建设服务政府。牢固树立“政府就是服务”理念,全心全意、优质高效为民服务。深化服务企业“四比四看”和“百家企业大走访”活动,开通“12345”市民服务热线,推进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将政务服务事项纳入服务中心办理,实行行政服务中心三级联网运行,提高政府机关办公自动化和信息资源共享水平,完善“马上就办”工作机制,促进为民服务均等化、规范化、高效化。坚持轻车简从,严格控制使用警车、警灯、警报器,最大限度地减少交通管制,避免扰民、影响群众正常出行。对少数机关工作人员“吃拿卡要”、以权谋私的不正之风和侵害群众利益的违法行为,坚决依法依纪严肃处理。

第二,建设法治政府。把依法行政贯穿于政府决策、执行、监督全过程,切实做到职权法授、程序法定、行为法限、责任法究。严格执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等制度,促进依法科学民主决策。认真执行过错追究制度,严查不作为、乱作为行为,促进公平公正执法、管理与服务有机统一。积极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支持人民政协履行职能,及时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自觉接受新闻舆论监督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监督,真正让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第三,建设创新政府。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清理规范审批事项,大力推行联审联批和限时办结制度,切实把政府该管的事管住管好。加强学习调研,推进中微观层面制度创新,及时提出破除障碍、缓解制约的新思路和新举措。认真开展“政策措施落实年”活动,对重大规划、重要政策和重点工作落实情况定期调度、分析评议,加强督导推动,确保政令畅通。争取省里出台支持沂蒙革命老区参照执行中部政策的配套措施,放大优惠政策效应。坚持“一线工作法”,建立全员、全岗、全过程的目标责任体系,完善考核检查和激励约束机制,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第四,建设清廉政府。严明法与纪的“高压线”、公与私的“警戒线”,推进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健全“制度+科技”防腐机制,发挥监察、审计、财政职能作用,强化公共资源交易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监管。特别要规范国有资产管理,严把政府投资项目立项关、概算关和建设关,严控一般性支出和各类庆典、奠基、表彰、评比活动,努力做到少花钱、多办事。下大力气改进文风会风,少开会,开短会、开解决问题的会,少讲话,讲短话、讲管用的话。从简安排公务活动,市内活动原则上不安排宴请、不住高档宾馆,切实以廉洁奉公的良好形象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支持。

各位代表!国家好,民族好,临沂好,大家才会好。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增强对科学跨越发展的实践自信、路径自信和前景自信,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大干快干,大变快变,合力谱写富裕美丽“大临沂、新临沂”建设的新篇章,圆千万人民全面小康的幸福之梦!

推荐访问:临沂市 政府工作报告 临沂市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