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各位代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各位代表连同《丽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十一五”工作回顾“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丽江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政府工作报告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各位代表连同《丽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工作回顾
“十一五”是丽江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的五年。市人民政府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带领全市各族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战胜各种自然灾害,紧紧围绕文化立市、旅游强市、水能富市、和谐兴市、人才推动和全面开放“六大战略”,着力推进生态产业基地、清洁能源基地、国际精品旅游胜地建设,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市呈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良好局面。
(一)“十一五”是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彰显特色,综合实力得到显著提升的五年
“十一五”全市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61.9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43.6亿元,年均增长13.6%,增幅创实施五年计划(规划)以来的历史最高水平;财政总收入从6.9亿元增加到26亿元,年均增长30.3%,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4.1亿元增加到16.46亿元,年均增长32.3%,是财政收入增加最多的一个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55.3亿元增加到202.1亿元,年均增长29.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5.8亿元增加到45.5亿元,年均增长23.5%。三次产业比例由23.2:28.1:48.7调整为18.1:38.3:43.6。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初步实现“品牌丽江”向“实力丽江”转变。
(二)“十一五”是始终坚持强基固本、惠农增收,生态产业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的五年
统筹城乡发展,积极落实惠农政策,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和农民生活水平。全市财政投入“三农”资金24.1亿元,年均增长20.5%。农业总产值从22.9亿元增加到44.9亿元,年均增长7.8%。农业增加值从13.4亿元增加到26亿元,年均增长6.4%。实施了321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实施了木底箐水库、团山水库加固扩容等一批重点水源工程,除险加固小(一)型病险水库22座,蓄水库容达到3.5亿立方米。改造中低产田地32.5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4万亩、节水灌溉面积19.4万亩,解决农村饮水困难26万人。实施通乡油路778公里、通达工程2794.8公里。“数字乡村”工程覆盖全市。积极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改造建设726个农家店。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生态产业基地发展到248.5万亩。重点扶持77家农业龙头企业,打造了丽江特色优质烟叶、芒果、雪桃等农产品品牌,培育扶持了鲁甸、期纳等一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示范点。大力发展畜牧业,畜牧业总产值从9.3亿元增加到 18.2亿元,年均增长6.2%。扶贫开发投入资金12.9亿元,实施了2个整乡推进试点和1083个贫困自然村整村推进项目,培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5万人,易地开发扶贫7750人,改造茅草房、杈杈房4604户,扶持5.6万贫困农户发展产业,解决和巩固了26.4万贫困人口温饱。
(三)“十一五”是始终坚持打牢工业发展基础、积极开发水能资源,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的五年
全面实施水能富市战略,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总产值从25.7亿元增加到88.8亿元,年均增长20.9%。工业增加值从10.1亿元增加到33.1亿元,年均增长19.5%。境内金沙江中游6级水电站先后筹建,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认真实施工业倍增计划,积极延长水电产业链,实施了电力、建材、生物、冶金、旅游商品开发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积极扶持具有地方特色的骨干企业,营业收入超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11家。工业园区成为特色产业集聚发展的主要平台,玉龙、永胜和华坪3个工业园区建设投资25.2亿元,65户企业进入园区发展,实现工业总产值21亿元。认真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从29.2亿元增加到69.7亿元,年均增长13.9%,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四)“十一五”是始终坚持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国际精品旅游胜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的五年
积极实施旅游强市战略,紧紧围绕旅游业六个转变,着力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大力打造旅游文化品牌,不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全面推进旅游“二次创业”,丽江迈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强化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东巴古籍文献世界记忆遗产保护,促进世界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协调发展。加大景区景点保护开发力度,积极探索实践老君山国家公园生态保护利用方式,玉龙雪山景区创建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丽江古城创建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泸沽湖景区保护与开发工作成效显著。加强旅游宣传促销和客源市场开拓,积极主动与周边地区共同构建区域旅游经济圈,旅游集散地的功能得到发展,观光型旅游逐步向休闲度假康体等综合型旅游转变,带动了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不断发展,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步增强。接待国内外游客从404万人次增加到910万人次,年均增长17.6%;旅游综合收入从38.6亿元增加到112.5亿元,年均增长23.9%。
(五)“十一五”是始终坚持在改革中创新、在开放中发展,改革开放不断取得新业绩的五年
坚定不移地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着力破解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认真落实国家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政策措施,取消了农业税和除烟草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实施了文化体制、电力体制、财税体制、城镇住房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改革,积极推进政府机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和机关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等改革。深化投融资改革,按照市场机制组建丽铁投资建设公司,发展壮大了古城管理公司、开发投资公司、土地储备中心,为全市实现跨越式发展搭建了较好的融资平台。新加坡悦榕集团、中国华电集团、云南世博旅游集团、云冶集团、云南文投集团等一批大集团大企业先后参与丽江发展建设,5年实施招商引资项目518个,到位资金391亿元,外资到位5060万美元。外贸出口持续增长。加强与加拿大新西敏市、澳大利亚谢普墩市、意大利庞贝市等友好城市的交流合作,国际化水平日益提高。2008年,丽江被列为全国改革开放30年18个典型地区之一。
(六)“十一五”是始终坚持大项目带动大建设、大建设促进大发展,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的五年
坚持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支撑,着力改善基础设施,不断集聚发展后劲。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完成627亿元,是“十五”时期的4倍。大丽铁路建成通车,大丽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全面实施丽江机场改扩建,着力推进泸沽湖机场建设前期工作,初步形成了公路、铁路、航空并行的立体交通网络。积极实施城市污水与生活垃圾处理、供排水、燃气管网扩建和电网改造等市政工程,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8%、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85%,初步构建了以市区为中心,四县县城为重点,建制镇为支撑的城镇发展体系。积极发展小城镇,三川镇等5个乡(镇)列入全省重点小城镇建设试点,石鼓镇等4个乡(镇)列入全省旅游小镇建设,提升了乡(镇)农村商品交换集散地和旅游地的功能。城镇功能日趋完善,城镇化率从22%提高到28%。全面开展城市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工程,新增公共绿地面积437万平方米,成功创建为云南省园林城市,优化了人居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
(七)“十一五”是始终坚持在发展中重保护、在保护中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的五年
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全面开展七彩云南丽江保护行动和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积极推进“森林丽江”建设,完成中低产林改造15万亩、人工造林364.4万亩、封山育林148.7万亩、退耕还林10.2万亩,森林覆盖率从52.5%提高到66.15%。积极实施重点水域综合治理,泸沽湖保持一类水质,程海和拉市海水质明显好转。认真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丽江市区和周边生态环境保护的决定,加强城市供水水源地生态保护,依法整治滥采地下水行为,推进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深入开展“禁白”工作,创建“绿色宾馆”,积极推进沼气、小水电代燃料、太阳能利用、节柴改灶等环保节能项目建设,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关停取缔土法炼锌、炼焦等污染企业158户。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3.1%。
(八)“十一五”是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的五年
科技事业不断进步。加强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强化科普工作,加大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引进推广力度,实施重点科技项目67个,努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从40%提高到46%。
教育事业优先发展。举全市之力大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改革和发展。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积极实施初中校舍改造、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新建校舍36.8万平方米,排除中小学危房30万平方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并通过国家检查验收。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居全省前列。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积极引进国内外高校到丽江办学,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云南丽江高校区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
卫生事业全面发展。全面启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卫生医疗基础设施项目76个,加强了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城乡卫生医疗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强化农村卫生医疗管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从88.6%提高到93.9%。扶持和促进中医药发展。完善了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实施了县乡计生服务网络建设项目25个,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控制在5‰。
文化建设成就突出。积极实施市县乡文化馆(站)、图书馆和博物馆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新建5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积极开展广播电视“村村通”和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电视覆盖率达到95%,广播覆盖率达到88%。培育扶持了300多支群众性文艺演出队伍,群众性文化蓬勃发展。加强文化遗产和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纳西古乐》、《丽水金沙》、《印象丽江》等文化项目发展成为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文化旅游精品,优秀民族文化对外影响力日益增强。2010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6.9亿元,是2005年的3.1倍,占同期生产总值比重由8.6%上升到11.8%。
(九)“十一五”是始终坚持为民谋利、保障民生,人民生活得到持续改善和提高的五年
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全市财政投入社会保障资金26.7亿元,年均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9290元增加到15521元,年均增长8.6%。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459元增加到3410元,年均增长13.3%,城乡居民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从20.4万人次增加到47.6万人次,年均增长18.5%。新增城镇就业2.6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8591人。面向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考公务员1197名,招聘事业人员2777名。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9500户农业人口家庭办理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发放奖励金3010.2万元。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3万户。新建廉租住房1734套8.9万平方米。1.4万五保老人得到供养,4.1万城市居民、10.2万农村居民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 (十)“十一五”是始终坚持依法治市、维护团结稳定,安定和谐局面得到进一步巩固的五年
认真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把依法行政贯穿于政府决策、执行、监管的全过程。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建立健全听证、专家咨询、法律顾问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广泛开展“民主法治村”和“民主法治社区”创建活动。实施“五五”普法教育。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切实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巩固了民族团结、宗教和谐、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积极开展领导干部大下访、大接访活动,推进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建设,信访总量和群体性事件实现双下降。积极开展平安丽江建设,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加大对各种刑事犯罪的防范和打击力度,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综治维稳工作、民族工作、宗教工作连续被国家或省评为先进。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突出治大隐患、防大事故,重点行业和领域的专项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和“三个一”、“六个表率”等活动,认真实施“云岭先锋”工程。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城乡文明程度、公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提高。积极推进政府制度建设和管理创新,实施了法治政府、阳光政府、责任政府、效能政府制度建设,建成了市政务服务中心,机关作风明显转变,行政效率不断提高。切实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工作,确保行政权力依法、公正、有效运行。
各位代表,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收官之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后续影响和百年不遇特大旱灾,市人民政府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坚决执行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决策部署,坚持一手抓抗旱保民生,一手抓生产促发展,积极启动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重要窗口和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建设,全面完成市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确保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
过去的一年,发展目标全部实现。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43.6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46亿元,增长4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21元,实际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3410元,实际增长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5亿元,增长24.3%;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5%;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6‰;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6%。
过去的一年,发展质量有效提升。积极应对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着力谋划推进水利项目建设一揽子计划,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实现粮食总产量43.4万吨,完成农业总产值44.9亿元,增长6.8%,农业农村经济在大灾之年保持了持续增长。大力推进境内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金安桥和阿海电站项目获国家核准,金安桥电站具备发电条件。千方百计促进观音岩、龙开口、鲁地拉、梨园等水电站筹建工作。实施水电移民搬迁安置3200人。大力推进重大工业项目建设,捣固焦川滇合作项目正式启动,宁蒗牦牛坪风电场开工建设,螺旋藻产业整合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顺利推进,央企、省企入丽取得重大进展,完成工业总产值88.8亿元,增长21.2%,工业增加值33.1亿元,增长22.9%。着力推进旅游“二次创业”,巩固提升丽江古城、玉龙雪山景区,深入推进泸沽湖景区开发和老君山国家公园建设,大力引进和加快国际品牌酒店建设,全面开展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旅游业提质增效明显,接待国内外游客910万人次,增长20%,旅游综合收入112.5亿元,增长26.8%。
过去的一年,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夯实跨越式发展的基础。仁丽铁路、火车客运站、大丽高速公路、丽江机场高速公路、泸沽湖机场专用公路、宁蒗县城至泸沽湖二级公路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启动民族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2.1亿元,增长34.5%。积极开展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和村镇规划编制工作,不断改善城乡基础设施,着力推进园林城市创建工作,提升了城市品位。基本完成丽江机场改扩建,航空口岸申报和国际航线开通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与云南农业大学、中科院昆明分院开展合作。与云南师范大学、昆明医学院、云南文投集团签订了市校合作协议,云南丽江高校区建设拉开序幕。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争取省政府在丽召开程海水污染防治现场办公会,启动实施程海水污染综合防治工程。全面完成市县(区)政府机构改革。主动融入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建设,积极配合做好“滇中引水”工程规划编制和调研工作。招商银行、富滇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入驻丽江,增强了金融发展活力。健全农村金融网络,农村金融服务缺失问题得到全面解决。
过去的一年,发展成果惠民共享。积极构建民生财政,全市财政投入保障民生资金35.9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60.7%。实施了100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解决和巩固了5万贫困人口温饱。完成市医院第二住院大楼主体工程,启动3个县级医院、3个乡(镇)中心卫生院和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新建农村沼气池7944口,实施节柴改灶6691户,解决7.8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实施乡(镇)通油路工程168公里、村委会通达工程400公里,新建农村客运站(候车亭)10个。公开招考公务员222人、事业人员675人,为高校毕业生提供3312个就业岗位。排除12.6万平方米中小学危房,丽江师专整体搬迁到新校区办学。广播电视村村通直播卫星工程覆盖1864个自然村、9.4万农户受益。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1.3万户,改造农村危旧房3250户,建成300套1.5万平方米廉租房。新建1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62个农家书屋。积极开展宁蒗和玉龙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全市各类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7.6万人次。
积极做好征兵、安置、优抚和双拥等工作,统计、地震、气象、档案、地方志、驻外联络等工作取得了新成绩,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事业有了新发展。 各位代表,“十一五”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通过实践,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一要始终坚定不移地把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丽江实际相结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才能保持来之不易的良好发展势头;二要始终坚定不移地调结构、转方式,把产业培育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才能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三要始终坚定不移地发展先进文化,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保障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四要始终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破解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才能增强发展的活力;五要始终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才能促进各民族团结繁荣进步;六要始终坚定不移地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才能实现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七要始终坚定不移地把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务实工作的精神相结合,强化抢抓机遇的意识,积极主动破解发展难题,才能推进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胜利。这些宝贵的经验是我们积累的重要精神财富,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坚持好、运用好。
各位代表,过去的5年,是丽江经受国际金融危机、自然灾害等困难挑战最多的时期之一,也是发展质量最好、发展速度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5年。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开展工作的结果!是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市人大依法监督,市政协民主监督,全市各级干部和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干部群众,向驻丽解放军、武警部队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帮助丽江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取得成绩和经验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小,支柱产业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集群,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较弱;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任务艰巨;在经济尚未得到充分发展的同时,社会发展滞后的矛盾进一步显现;随着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提高,土地资源、环境保护的压力日益增大;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自身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
“十二五”是丽江加快发展、转型提升的关键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经济发展进入机遇期,改革创新进入攻坚期,对外开放进入提速期,文化事业进入繁荣期,社会建设进入转型期。纵观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必须继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持平稳较快发展、坚持开放发展、坚持绿色发展、坚持协调发展、坚持创新发展、坚持共享发展,坚定不移深化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坚定不移实施城镇带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创新,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坚定不移推动全面开放,充分激发城市发展活力;坚定不移提升文化软实力,切实推动文化科学发展;坚定不移建设低碳城市,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坚定不移为民惠民利民,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努力把丽江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社会公平、文化繁荣、生态一流、法治优良、人民富裕的和谐家园。
(一)“十二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西部大开发和云南“两强一堡”建设等重大机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改善民生,继续深入实施“六大战略”,加快生态产业基地、清洁能源基地、国际精品旅游胜地、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重要窗口和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建设,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二)“十二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三)“十二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推动丽江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坚实基础。
1.着力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发展方式新转变
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投资向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三产业向一、二、三产业协调拉动转变,力争将一产做优、二产做大、三产做精,形成三次产业协调带动发展的新格局。
以打造生态产业基地为重点,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夯实农业发展基础,着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生物药材产业、畜牧水产养殖业、优质特色水果产业、木本油料生物质能源产业、中国滇西北马铃薯种薯产业、丽江特色优质烟叶“六大农特产业基地”,逐步形成优势产业和重点特色产品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积极扶持壮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实现农产品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打造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以打造清洁能源基地为重点,加快推进特色新型工业化。坚持“一业为主,多业并进”的方针,加快建立以水电产业为重点,矿产资源、生态产业、高新科技产业、建材、旅游商品开发为主体,其他产业为补充的特色工业体系。继续全力支持、协调、配合做好境内金沙江中游水电项目核准、筹建及建设等工作。加大电网改造建设力度,努力优化网架结构,打造现代化电网。积极推进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源等新能源建设。延长水电产业链,积极发展矿电结合的清洁载能产业。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坚持走企业入园、产业立园、要素集聚、集约发展的路子,促进产业集群式发展。
以打造国际精品旅游胜地为重点,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以自然为本、特色为根、文化为灵魂、市场为导向的原则,改造提升玉龙雪山、丽江古城等自然及人文景观,在加强保护的基础上,深入推进泸沽湖和老君山景区建设,积极推进程海、拉市海等民族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区建设,培育旅游精品名牌。积极开拓休闲度假、商务会展、高原体训、文化体验、生态科考等中高端旅游消费市场,打造滇川藏大香格里拉旅游集散地,带动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和旅游产业的整体发展,提升旅游国际化水平。
2.着力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重要窗口,构建互利共赢发展新格局
积极实施“一港、两地、两园”发展规划,努力建设国际航空港,国际精品旅游胜地和国际文化会展基地,高新科技创意园和生物创新产业园。全面推进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快“引进来”和“走出去”步伐,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机制全面实施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建设等重大机遇,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把丽江打造成滇川藏大香格里拉商贸物流中心。加快建设丽江机场国际航空口岸,积极推进“三五联动”空港开放,争取逐步开通丽江至省内5个陆地口岸航线、国内5个世界遗产地航线、5个国家(地区)国际航线。坚持“招大引强”、“选商选资”,严格环保准入,促进招商引资向更高层次拓展,实现数量和质量双提升。支持重点出口企业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扩大农特产品、绿色食品、无公害蔬果、生物制药等产品和服务贸易出口创汇规模。 3.着力构建国家生态安全重要屏障,提升可持续发展新水平
丽江的生态环境直接关乎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澜沧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与繁荣。要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国家生态安全重要屏障,巩固和提升丽江作为全国生物多样性重点地区的地位,为保护长江、澜沧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发挥积极作用。全面实施“两江、三湖、五工程”生态保护举措,加强境内金沙江、澜沧江流域生态保护与治理;加大泸沽湖、程海、拉市海水污染综合防治力度;深入开展和实施七彩云南丽江保护行动和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森林丽江”建设、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全国示范项目、城乡污水及生活垃圾处理工程、节能减排“五大工程”,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资源集约利用,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水资源管理政策。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加快构建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4.着力深化改革,激发加快发展新活力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积极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改革。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益。积极做好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加快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部门职能,明确和细化职能对应的权责事项,逐步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深化投融资体制、财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创新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5.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后劲新动力
积极推进公路、铁路、航空、水运一体化的滇川藏大香格里拉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快水利、市政、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发展环境,增强经济增长的动力。加快公路建设,以国省干道和重点旅游道路为主线,县乡道路为支线,形成东进四川入内地,南下大理连接国际大通道,西出怒江到南亚,北上迪庆进西藏,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络。积极发展铁路运输,构建客货分线运输、点线配套的铁路运输网络。不断完善航运交通,建设以境内金沙江中游库区渡口码头为支撑的航运体系。积极推进航空业发展,不断完善丽江机场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泸沽湖机场建设,积极推进白沙直升机机场建设。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加强骨干水源工程建设,新建一批中小型水库,全面推进山区“五小水利”建设,优化城乡水资源配置,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切实增强能源保障能力,积极配合做好中缅油气管道丽江支线建设。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增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 6.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
积极推进城镇化战略,统筹区域发展。中心城市按照“一核四环五区”规划建设,严格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这一核心;整治完善丽江古城缓冲带(第一环),改造提升建成区(第二环),加快建设园林田园风光带(第三环),积极开发西山和新团两个环山发展带(第四环);保护提升玉龙雪山旅游景区,加快拉市海民俗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区、七河国际空港经济区、南口生物高新工业园区、金山高新科技创意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努力打造特色精品城市,服务国际精品旅游胜地、国际学术文化交流中心、滇川藏大香格里拉商贸物流中心建设。大力发展以永胜、华坪、宁蒗县城为中心的3个次中心城市,永胜以生态产业、工业和旅游业为主,华坪以工业和商务为主,宁蒗以旅游业、矿产业和商务为主,着力提升3个次中心城市品质。积极构筑以荣将、石龙坝、永宁、战河、三川、期纳、石鼓、巨甸为主的8个三级中心城镇,努力打造30个特色小城镇,形成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加强与滇川藏地区的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积极支持华坪县融入攀西经济圈。大力推进扶贫攻坚,继续加大整村推进、连片开发、产业扶贫、易地搬迁、以工代赈等扶贫开发力度,切实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改善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让贫困地区各族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7.着力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打造公共服务新体系
加快发展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等各项事业,逐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认真贯彻落实建设创新型云南丽江行动计划,培养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构筑科普推广体系,全面提高科技综合实力。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工作。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巩固“两基”成果,不断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加快普及高中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到丽江投资办学,着力建设云南丽江高校区。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全面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建立健全城乡文化基础设施。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着力打造一批新的文化品牌,努力把丽江建设成为民族文化产业示范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建立和完善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确保药品质量和安全。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治,加强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控制和应急医疗救治能力建设。着力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障水平。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
8.着力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发展新环境
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管理服务体系,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完善村民和居民自治,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继续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全民法制观念。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加强民族团结,着力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体制机制,强化煤矿、道路交通、消防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三、2011年主要工作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对实现“十二五”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二届九次全会精神,进一步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发挥优势,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开好局、起好步。
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4%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控制在省下达指标范围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
(一)围绕“三农”发展,进一步加强生态产业基地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确保用于农业农村发展的总量、增量、增幅、比重均有所提高。切实抓好100个社会主义新农村重点村建设,新建沼气池3000口,开展节柴改灶3500户,带动农村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工程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实施民生水利建设,全面完成小(一)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续建和收尾工程,实施1.5万件“五小水利”工程,完成中低产田地改造11.2万亩,实施12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工程。加快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同步推进乡村道路硬化,新建和改建农村公路200公里。继续抓好无电人口通电工程和农村电气化建设工作。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大力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向优势特色区域集中,促进连片发展。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积极打造农产品品牌。高度重视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和供给,继续实施粮食增产计划,确保粮食总产量稳定在43万吨左右。扶持发展核桃、芒果、雪桃、膏桐等生物产业,建设生态产业基地80万亩。巩固提升食用菌、中药材、马铃薯等优势产业。完成烤烟63万担,实现产值5.3亿元。完成冬季农业开发39.5万亩,增长5%。积极发展畜牧业,实现总产值21亿元,增长15%。
积极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多渠道增加扶贫投入,认真实施好宁蒗县连片开发和玉龙县太安乡整乡推进试点项目,实施200个贫困自然村整村推进,1500人易地扶贫开发,200户安居工程,努力解决5万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
(二)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进一步推进清洁能源基地建设
加快水电开发。继续支持、协调、配合做好境内金沙江中游水电站筹建和建设工作,努力实现流域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加快推进水电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切实抓好永胜涛源等移民建镇工程。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电网升级改造步伐,抓好小水电和风电开发。
积极培育工业支柱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提升重工业,加强探矿工作,加快矿电结合,大力发展矿产品精深加工。巩固煤炭资源整合成果,加快标准化矿井建设步伐,延伸煤化工产业链,促进规模化开采和集约化利用。加快发展建材产业。大力发展轻工业,抓好农产品深加工和旅游商品开发,深入推进螺旋藻产业整合。继续推进“工业发展百亿工程”和“重点企业发展百亿工程”,抓好交通用铝型材项目、程海绿A和红A、捣固焦等一批重点工业发展项目,通过大项目推动工业经济大发展。加大工业经济运行调节调控力度,加强能源、资金、运输等要素的协调,力争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增长20%。
着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在发展壮大永胜特色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区、玉龙南口工业园区2个省级工业园区的基础上,加快建设华坪工业园区、永胜程海生态经济试验园区、古城金山高新科技创意产业园区、古城七河国际空港经济区、永胜仁和工业园区、宁蒗工业园区6个市级工业园区,并积极争取把华坪工业园区、永胜程海生态经济试验园区申报为省级工业园区,形成4个省级工业园区和4个市级工业园区齐头并进、互为依托、联动发展的格局,促进工业的合理布局和集群式发展。
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着力推进“中小企业成长计划”,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和融资担保体系建设,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全面健康发展,努力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80.1亿元,增长15%。
(三)围绕旅游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快国际精品旅游胜地建设
加快景区景点建设。巩固提升玉龙雪山和丽江古城景区,积极推进甘海子污水处理厂改扩建等景区整治建设项目,继续实施好狮子山环境整治工程,大力开展古城东北片区环境整治,充实文化内涵,不断改善景区环境。积极推进老君山国家公园建设,着力实施好红石街整治、黎明片区景点开发等项目建设。加快泸沽湖景区的保护开发,巩固4A级景区创建成果,着力抓好女儿国、银湖岛度假酒店、环湖公路等重点项目,提升景区品位。
着力开拓客源市场。加大旅游产品组合、包装、营销和市场推介力度,大力引进国内大旅行社和海外旅行商,鼓励有实力的旅行社到客源地进行宣传促销,加强网络营销力度,积极拓展国内高端游客市场和海外客源市场,力争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092万人次,增长20%;其中,海外游客73.4万人次,增长20%;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5亿元,增长20%。
强化旅游行业管理。积极探索制定具有丽江特色的旅游标准化体系,促进旅游服务质量规范化。加大旅游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强化旅游行业自律。加强旅游市场监管,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促进旅游业健康、有序、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围绕改革开放,进一步加快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重要窗口建设
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切实推动国有资产战略重组,逐步实现国有经营性资产监管全覆盖。抓好乡(镇)机构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以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村公路养护和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等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改革。积极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投资核准制、备案制和政府投资决策责任制,完善投融资发展平台。
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深化区域合作,承接和选择互补性强的产业,增强优势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加大培育扶持航空市场力度,力争开通1—2条国际及国内新航线。加强与攀西经济圈合作。深化与发达城市和友好城市的交流与合作。
加快发展对外贸易。认真实施科技兴贸战略,着力培育进出口加工企业,加快发展服务贸易,促进对外贸易主体多元化。加大对机电产品、医药制品和农特产品出口的扶持力度,力争实现进出口总额5000万美元,增长20%。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积极“走出去”,带动产品出口和劳务输出。
创新招商引资方式。优化投资环境,规范完善招商措施,逐步实现由招商向选商转变,提高外资到位率、合同履约率、项目开工率,力争实现国内合作项目到位资金120亿元,外资到位500万美元。
(五)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快国家生态安全重要屏障建设
强化生态保护和建设。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积极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全国示范项目,维护重点生态功能区、重要生态系统安全。继续实施七彩云南丽江保护行动和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建设三江并流科普展示教育中心和滇西北生物多样性教育基地。强化对境内金沙江、澜沧江流域和玉龙雪山、老君山等重点区域的环境监测监管,加强泸沽湖、程海、拉市海等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继续推进“森林丽江”建设,积极开展城乡造林绿化,加强天然林保护,力争完成中低产林改造20万亩、人工造林5万亩、封山育林35.6万亩、退耕还林1.6万亩,巩固提高森林覆盖率。着力抓好生态脆弱地区的环境恢复治理,实施水土流失治理25平方公里。
继续实施石漠化治理项目。大力开展湿地资源保护工程,维护湿地生态平衡。强化城乡水源地保护,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积极推进新一轮节能减排。严格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切实抓好重点工程和重点领域节能减排,支持重点用能企业节能技改。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强化对绿色、低碳经济的政策扶持。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加强节水、节地、节电、节材工作,推动节约型社会建设。
(六)围绕夯实发展基础,进一步推动投资持续增长
加强重点项目前期工作。正确把握国家投资导向,积极谋划和储备一批大项目,实行项目动态管理,不断完善投资项目库,做到储备一批、上报一批、开工一批、竣工一批。强化县(区)和部门责任,加快项目前期工作,加大项目申报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更大支持。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引导扩大民间投资,提高投资效益和水平。
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进度。积极推进丽攀高速公路丽江段、丽攀铁路丽江段、丽江至宁蒗二级公路、永胜至宁蒗二级公路等项目前期工作。力争泸沽湖机场开工建设。重点实施好丽香铁路丽江段、大丽高速公路丽江段、文海水库、腊姑河水库等重点项目。全面完成丽江机场高速公路、泸沽湖机场专用公路、宁蒗县城至泸沽湖二级公路、木底箐水库配套工程等续建重点项目。加快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等公共设施项目建设,确保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2亿元,增长30%以上。
加强和改进项目管理。认真落实固定资产投资责任制、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制度,确保具备条件的项目及早开工,按期投入生产。严格落实项目质量和资金管理制度,提高投资效益。加大项目稽查、审计监督力度,确保建设资金安全运行。加大对建设项目的跟踪管理和协调服务,以项目保投资,以投资促发展。
(七)围绕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城乡基础设施
坚持科学化规划、特色化设计、标准化建设、精细化管理,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和质量,提升城市品牌和竞争力。
严格城乡规划管理。全面完成丽江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完善片区和风景名胜区规划,力争完成村庄规划。建设丽江城市规划展览馆。强化城乡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和连续性。
增强城镇功能和承载能力。大力推进市政设施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加快城市水电、污水及生活垃圾处理、雨水排放、环境整治等项目建设,完善城乡公交网络及设施,提升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和竞争力。加快建设和完善应急避难场所,提升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指导,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有序发展。抓好旅游小镇、特色小城镇建设项目,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城市建设管理条例,强化属地管理负责制,建立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积极落实“一堵二改三提升”措施,坚决堵住违法违规建设行为,积极改造城中村和不协调建筑,全面提升城市品位。强化市容市貌整治,继续开展城市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工程,改善人居环境。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城镇落户条件,帮助进城务工农民逐步融入城镇,着力提高城镇化率。
深化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积极动员全社会力量开展园林绿化,新增公共绿地面积30万平方米。着力建设一批园林绿化精品工程,彰显城市个性和特色。建立健全绿化管理长效机制,全面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八)围绕增强财政实力,进一步提高发展保障能力
积极发展县域经济。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通过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不断推动优势产业在区域内聚集,发展壮大产业集群,避免产业雷同和低水平无序竞争,增强县域实力。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对藏族聚居区、宁蒗彝区以及特少、特困民族地区发展的特殊扶持政策措施,认真配合筹备好省政府宁蒗现场办公会并落实好会议精神,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着力增强财政保障能力。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对我市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给予更大倾斜,在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保重点支出的前提下,突出交通、农业、市政、环保、社会事业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资金整合,集中财力办大事,进一步打牢发展基础。
强化财政收支管理。坚持依法治税,加强重点税源监控,提高征管质量和纳税服务水平,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推进非税收入管理制度化,千方百计完成收入任务。深入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着力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继续严格控制购车、公务接待、出国出境等一般性支出。
促进银政企合作。积极探索银政企沟通机制,引导支持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重点领域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积极防范金融风险。继续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
(九)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发展社会事业
强化科技支撑。积极推进科技成果应用、推广和产业化发展,不断提高重点项目和重点产业的科技水平,实施15个重点科技项目,力争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7%。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排除中小学D级危房11万平方米,切实改善办学条件。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16万名中小学生享受免杂费、免教科书费和6.4万名贫困寄宿生享受生活补助。
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调整优化学校布局。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继续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积极建设云南丽江高校区。高度重视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建设安全、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
积极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积极开展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新建50个村级文化活动室、100个农家书屋,全面完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完成边屯文化博物馆建设工程,实施市老年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图书馆、博物院二期等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强化文化市场监管。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继续抓好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对101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给予补助。鼓励社会力量发展文化产业,大力扶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品牌。重视社会舆情,有效引导社会舆论,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全面完成市体育中心建设,积极培育高原体育品牌,努力实现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全面协调发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
加强公共卫生事业建设。继续完善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率,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快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努力实现全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进一步加强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和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培训200名乡村医生。巩固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确保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继续实施好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和农业人口“奖优免补”政策,不断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努力扩大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争取高校毕业生就业1800人,失业人员再就业800人,确保新增城镇就业6000人。培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3万人。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
不断提高社会保障能力。继续做好社会保险提标扩面工作,确保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各类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5万人次。加强城乡救助工作,继续为高寒山区中小学生发放御寒衣服2万套。建设2500套公共租赁住房和600套廉租住房,实施5000户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和3000户农村危房改造工程。认真落实“米袋子”和“菜篮子”行政首长分级负责制,畅通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加强物价监测调控,强化价格执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推荐访问:丽江市 政府工作报告 丽江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