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各位代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一、2008年工作回顾过去一年,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工作部署,团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呼兰区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仅供参考),供大家参考。
政府工作报告
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08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工作部署,团结带领全区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维护社会稳定,圆满完成了区二届人大二次 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取得了建设“三个适宜”现代文明城区的新成果。
(一)经济发展又好又快。坚持率先发展、健康发展,全面落实市政府“倍增”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好中求快。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0亿元,增长16%。经济运行质量效益同步提高,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达7.3%。化解复杂减收因素,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11.6356亿元,比上年净增3.1168亿元,增长36.59%,比年预算净增2.2626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4352亿元,比上年净增1.0067亿元,增长22.73%,比年预算净增7424万元,总量居全市八区第四位。呼兰河工业园区被确定为哈大齐工业走廊核心示范区。利民开发区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实现生产总值49.8亿元,财政收入6.56亿元,出口创汇6000万美元。节能减排成效突出,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万元GDP能耗下降4.8%,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二)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20.3:43.6 :36.1 调整为19.4:44.4:36.2。农业生产稳步发展。战胜严重春旱、突发病虫害,粮食生产再创历史新高,总产量达18.7亿斤,增长10%。肉、蛋、奶总产量达到19.4万吨,畜牧业实现产值35.5亿元,增长9.1%,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7%。发展蔬菜、杂粮、食用菌、苗木花卉等特色种植32万 亩,规模居全市第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蓬勃发展,累计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71家。工业经济迈上新台阶。实现工业增加值59亿元,增长20%,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8?5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52户增加到62户。新型食品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中国酿造”、“老鼎丰”等项目陆续开工、投产,年产23万吨的雪花啤酒二期项目已列入集团财年计划。投入资金110万元,回购酒厂、镀铜钢带厂债权8000万元。67户企业纳入厂办大集体改革范围,完成清产核资、资产评估及改革方式确定工作,并在全市推进会上介绍了经验。第三产业繁荣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7亿元,增长21%。
(三)投资拉动效应明显。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3亿元,增长40.1%,是近三年来投资贡献最显著的一年。利民开发区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缔结伙伴关系,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新批准哈轴、哈药生物制药等大项目20个,协议投资总额51.3亿元,实际到位资金8.83亿元,项目开工率达33.3%。哈药集团制药四厂成功收购名目药业和三虎压力机厂。生态涵养与保护力度加大。呼兰河城区段、三家子堤防改造工程完成投资3.4亿元。松花江森林公园39.6公里环山路全部硬化,完成自来水改建及旅游度假村工程。辟建呼兰河口湿地保护区。建设腰堡生态渔港,新上双井镇农家乐等一批旅游项目,投资增长带动生态友好的新格局基本形成。
(四)城乡建设步伐加快。修编老城区控详规划,完成“15路1桥2园3场”重点工程规划设计和8个乡镇示范村规划。新城区新建育才路、广州路等6条道路,铺设排水管线5公里,供热管网5.6公里,燃气管网36公里,新建扩建换热站7座,新增燃气用户5960户。老城区改造东直路南段、北二道街、顺记路等6条干路和文庙路、卫生路、通达街等9条巷路。全区新安装路灯418盏,改造棚户区7.1万平方米,新增建筑面积136万平方米。启动建设清真寺广场,建成萧红故居主题广场、火车站广场,更新14条街路人行步道板8.15万平方米。完成广场、庭院、道路绿化面积75万平方米。新建基督教中心堂,改造西岗公园仙人掌花房。在利民大道哈师大段建成哈市首座无障碍过街人行天桥。全年完成通乡通村公路46条、312公里。新农村试点村改良道路132.6公里。新上农村给水工程10处,选建生态园林村8个。拆除农村泥草房2355户,新建节能住宅2971套,双井镇护路村成为全省30个省级泥草房改造示范村的排头兵。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试点工程取得良好效果。
(五)社会事业协调进步。“科技金点子”计划荣获全市优秀创意提名奖。教育改革稳步推进,全部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双高普九”工作第一批通过省市验收。巩固基层文化阵地,新建康金、双井2个文化站。开展“邻里携手逛新城、喜看家乡新变化”及“和谐邻里、情系奥运”为主题的邻居节活动,广场、校园、社区文化活跃丰富。竞技体育取得好成绩,我区连续四年被省市评为输送人才标兵单位。加快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成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参合率达96%。加大违法生育专项整治力度,全区计划生育率达98%。启动建设区第一农村敬老服务中心,建成区敬老服务中心二八分院。无偿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80例,安装残疾人假肢20例,为重度肢残人员捐赠轮椅车80台,先后为百名精神病患者免费赠药。新增有线电视初装入网用户9000户,哈尔滨数字电视公司正式进驻我区。
(六)民生质量显著提高。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32元,增长18.5%;农民人均纯收入5928元,增长17.79%。居民消费结构发生可喜变化,住房、教育、汽车、旅游成为消费新热点。拓宽就业渠道,安置零就业家庭81户、81人,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4050”人员105人。将1415名未参保城镇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参保企业职工达3.36万人,社会化发放养老金1.1868亿元。失业保险实现市级统筹,参保人数2.28万人,7409人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发放失业保险金955万元。工伤保险参保人数9171人。2.6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员达到1.12万人。为3744名灵活就业人员发放社会保险补贴632万元。为101名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02万元。解决企业拖欠职工工资2640万元。收缴农民工工资保障金2400万元,并监督实名发放。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增加工资补贴,人均月增长235元。加大困难群体救助力度,1.58万人次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支付低保资金971.5万元,城镇、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月200元和每年900元。落实廉租保障住房补贴341户,实物配建廉租住房20套,为134户低保户发放住房补贴15.2万元。
(七)公共服务得到强化。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安装“平安灯”6614盏,电子监控眼2098个,喷涂报警提示编码路灯杆2379个。新“110”指挥中心“三台合一”系统投入使用,完成道路交通治安监控中心系统建设。全区刑事案件综合立案率下降12.3%。加强安全执法机构建设,在全市率先组建安全生产监察执法大队。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扎实开展两个百日专项督察行动,全领域排查治理安全隐患,安全生产形势逐步好转。建立食品安全整治长效机制,校园周边食品安全监管取得实效。坚持依法治访,领导干部大接访活动效果突出,大维稳格局初步形成。推进政务公开,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共信息服务水平得到提高。加强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编制各类专项预案59个。四川汶川地区发生特大地震后,全区人民弘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抗震救灾精神,累计为灾区募集款物折合人民币2696万元。全面完成了第八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呼兰县志》续志正式出版发行。审计、外事、侨务、民族宗教、人防、人事、统计、档案、地震、老龄、气象等工作,也都取得较大成绩,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
各位委员,刚刚过去的2008年,是呼兰改革开放成果的展示年和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倍增年,也是新一届政府提高科学、依法、为民施政能力,深入推进“六型”政府建设的显效年。一年来,我们积极应对外部竞争越来越强、群众诉求越来越高、和谐维稳压力越来越大等诸多挑战,更加深入地践行科学发展观,着力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与创新,大力实施产业融合、代理招商、大项目牵动、城市空间增拓等一系列发展战略,强化对经济运行的预警和调控,有效破解了土地、资金等瓶颈制约,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更加自觉地遵循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把百姓的福祉放在心上,全力做好低收入群体救助、全民医保、城乡低保扩面提标、义务教育、新农合、廉租房及城中村改造、农村公路建设等工作,保障了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更加有力地推进政府法制建设和廉政建设,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办复率达100%。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勤政廉政建设取得新成效。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关心帮助的结果,是区委统揽全局、科学决策的结果,是人大依法监督、鼎力支持和政协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结果,是全体市民群众开拓创新、共同努力的结果,是中省市直驻呼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各界积极配合、合力共建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政府,向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全体纳税人,向驻呼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和公安干警,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向所有关心支持呼兰发展的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向呼兰历届老领导、老同志,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还存在一些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主要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任务仍然比较艰巨;发展方式还较为传统粗放,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招商结构、项目结构、税收结构还不尽合理,因财政与开发区分灶吃饭,区本级人均财力较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一些政府部门职能转变不到位,有些公务员精神不振奋、服务意识不强、工作效率不高;随着改革发展进程的加快,很多社会矛盾和问题逐步显现出来,动迁、征地中争利现象加剧,社会群体贫富差距拉大,就业、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方面问题仍比较突出。上述矛盾和问题,我们将在今年的工作中继续着力加以解决。
二、2009年工作安排
根据中共呼兰区委二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的具体部署,确定政府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市委全会、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围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更好更快发展目标要求,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发挥核心示范区作用,加快工业强区进程,建设“两大城区”,加强“三农”工作,实现“三个适宜”,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着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做到“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为建设繁荣、富庶、和谐的新呼兰而努力奋斗。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和目标是:
——坚持结构调整“一条主线”。把扩大内需,增加投资,促进消费作为抵御金融风险,提升经济增长动力的根本措施。三次产业比重调整到18.7:44.9:36.4;食品、电力、医药等主导产业占GDP 比重达到3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5.4亿元,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5亿元,增长14.9%。
——实施工业化、城市化“两轮驱动”。推进主导型、协调型特色新型工业化,加快新型城市化,形成以工业发展推动城市空间增拓,以城市开发加速工业化、信息化的良性互动格局。工业化率达38%,城市化率提高到47%。
——开发新城区、老城区、新农村“三大板块”。对接都市圈扩容,实行城乡统筹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逐步实现道路、通信、供水等基础设施无缝链接。城乡建设投资完成20亿元。
——实现率先、科学、和谐、健康“四个发展”。更加突出发展的科学性、协调性、全面性和可持续性,确保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达到或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力争投资率、税收对财政的贡献率、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率有大的突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7亿元,增长12.6%。全口径财政收入12.531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815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2%。
——建设优质粮、绿色肉、洁净奶、寒地菜、宿根花“五大基地”。发展优质粮100万亩,寒地菜10万亩,宿根花2万亩,新建规模养殖场30个。
——突出和谐、生态、平安、宜居、知识、文化呼兰“六大品牌”。着力建设全体呼兰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新家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00元,增长9.9%;农民人均纯收入6400元,增长8%。城镇人均建筑面积24?6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20平方米。万元GDP能耗下降6.3%,森林覆盖率10.6%。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08天以上。刑事发案率控制在总人口万分之二十以内。
——构建绿色食品、生物医药、生态居住、旅游文化、商贸物流、教育培训、信息及服务外包“七大产业集群”。推进生产要素集中、产业规模集聚,建立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优势骨干产业为主体,配套产业和特色产业跟进发展的簇群经济新格局。呼兰河工业园区实现生产总值56亿元,增长20%。出口创汇6300万美元,增长5%。
围绕上述思路目标,着力抓好六项重点工作:
(一)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打造寒地现代农业先行区
呼兰农业资源禀赋优越,产业化程度较高,耕地八区第一;粮食产量八区第一;肉鸡养殖量全省第一;奶牛养殖量全市第二;生猪存栏量全市第三;渔业养殖量八区第一;苗木花卉、 蔬菜种植面积全市第一;农产品加工企业全市第一,具备了打造寒地现代农业先行区、样板区、展示基地的基础和条件。
壮大寒地现代农业。大力发展寒地有机农业、绿色食品产业和园艺产业,加快构建以寒地城郊农业为主体的现代农业体系。重点推进“一园两带”建设,“一园”即寒地现代农业博览园,“两带”即沿哈肇路,启动建设200栋蔬菜温室、600栋大棚,逐步建设20万亩的设施农业产业带;沿长莲路、呼白路,辐射发展寒地绿色、有机蔬菜2万亩,逐步建设30万亩的寒地生态蔬菜产业带。实施100万亩优质粮产能工程,在白奎、石人、大用等乡镇建设3万亩标准粮田,在康金、沈家、二八、方台等乡镇建设50万亩绿色原料基地,在大用、许堡、康金、莲花等乡镇改造中低产田7万亩。组建农机合作社5个,更新大型拖拉机50台、收割机20台、插秧机100台。新打各类抗旱井130眼。发展农家乐、渔家乐、生态游和农园体验项目,在杨林、方台、二八、大用、孟家、腰堡、利民等乡镇(街道),分别建4个以上旅游农业示范点。
培育寒地农产品加工集群。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做大双井、长岭、康金3个工业小区,力争5户企业晋升为省市级龙头企业。扶持1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农产品加工项目,同步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形成以奶牛、肉鸡、生猪、优质粮、冷水鱼、马铃薯、寒地菜、宿根花等8大产业链为主体的龙型经济框架,农副产品加工转化率提升到60%以上。鼓励支持农产品商标注册,推出10个名优系列农产品,加大展会营销推介力度,培育品牌经济。
实现农村经营组织化。完善、提档、推广“大用模式”,在乡镇街道广泛开展合作社试点,探索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公司+农户”等合作经营模式。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支农项目建设的实施主体,跨村、跨乡镇组建种养型、购销型、加工转化型专业合作社,实现由生产环节向加工、流通领域延伸,牵动“一品村”、产业带和产业群加速发展。2009年,全区新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20个以上。
提高农村改革效益。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机制,适度推进土地向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流转,促进土地集中开发、集约经营,提高土地产出率。加快粮食购销体制改革,整合现有8户粮食购销企业资源,成立国有控股公司,推进集团化经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明晰林地权属。推进水务体制改革,变工程水利为资源水利。推进畜牧兽医体制改革,设立首席兽医官,整合所属机构。积极开展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力争我区列为市级试点。
优化农村发展条件。强化城乡统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及公益事业由中心镇、试点村,逐步向所有村屯延伸,构建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格局。实施农村康居工程,推广节能住宅,力争5年内全面完成农村泥草房改造任务。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抢抓省、市支持“一镇一村”建设的机遇,率先把康金镇打造成全省小城镇建设的示范镇,把双井镇护路村打造成全省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村,扶持带动更多的试点村镇走在农村改革发展的前列。开发农村人才资源,依托农民学院,造就新型农民。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网络建设,增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二)实施聚焦发展战略,打造哈大齐工业走廊核心示范区
在全省921平方公里、29个哈大齐工业走廊园区中,按照省政府提出的“四有”(有投入、有形象、有企业、有增量)标准,呼兰依托工业化和城市化互动的成果,赢得了开发建设核心示范区的重大机遇,打造好核心示范区是呼兰更好更快发展的新支点、新潜能。
明确高端发展定位。细化“6+3”产业构架,集优创建绿色食品、生物医药、精工制造、科技教育和信息服务外包、研发孵化与创意创智以及旅游文化等产业园。配建现代物流、公共服务、生态居住三个功能服务区,高质量编制核心区总体规划、控详规划、基础设施规划。以利民开发区为基础,对22?18平方公里建成区全面提档升级,对47?16平方公里新围合未建设区域,坚持高起点规划、高速度启动、高标准建设。2009年完成3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任务。推进城市空间增拓。战略规划呼兰河城区段、三家子堤防新增城市建设用地,为园区提质扩容打牢基础。实施土地二次收储,激活土地存量,带动投资增量,实现土地开发利用效益最大化。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土地一级市场开发。对占而未建或开而未达的项目实行“退出制”,逐步淘汰一批产出率低、占地多、污染大的劣势项目。实施“腾笼换鸟”,“移草接木”,增加投资强度和密度,提高土地产出比。
集中导入大项目、好项目。优化储备—论证—推介—申请—生成—推进为主要内容的项目建设流程。完善项目库建设,尽快落实一批符合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具有牵动作用的重大项目。配补产业缺失环节,做大做强“点”、“链”、“环”,推动招商向选商、数量招商向质量招商、一次招商向二次招商转变。开展代理招商、定点招商、园区招商、产业链招商。推
进上海绿地、呼兰河畔影视城、香港汇赢城中村改造、宝宇康居等签约项目;争取国家轻工产业园和香港工业园项目;跟踪康普乳业、英霞大豆多基肽、迪康电梯等储备项目。
实施主导型、协调型新型工业化。依托园区基础,突出区域产业特色,提高经济核心竞争力。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突破口,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在释放食品、电力、医药、房开等主导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加速产业融合衔接,积极发展2+3生产性服务业、1+2+3农产品商贸流通业,延伸产业链条,拓展覆盖领域。
发挥示范区体制优势。实施品牌牵动战略,推进呼兰河工业园区、利民开发区协同发展,全面释放体制、机制创新活力。坚持省市区三级共建,强化融资、投资、建设、招商
等职能,探索公共信贷投融资机制,用足、用好省政府对哈大齐工业走廊1+5分属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贷款贴息政策,搞活城市开发建设。
(三)培育现代服务业,打造江北商贸物流集聚区
呼兰在江北两区中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74.7%,全口径财政收入比重达54.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重达75.9%。加快推进大型商贸配套,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完全切合省市“开 发江北,两岸繁荣”的战略构想。
融入大江北商贸圈。借鉴江南城区商贸业发展的经验,充分发挥大江北区位优势,按照服务江北、服务哈尔滨、服务全省的定位,积极参与商贸产业布局调整,推进城市服务功能与江南城区互补,全力促进现代服务业和商贸业发展。
加快发展商贸物流。围绕老城区增强商埠功能,扩大超市、连锁经营比重,整合规范木材批发市场,启动以粮油交易为主导的寒地农产品交易中心建设;围绕大学城新商圈建设,链接江南商业运营机制,导入高端服务项目;围绕新城区大型体验式商贸中心建设,启动建设医药物流园区,推进中华商贸物流商会、浙江市场协会两个市场项目建设,以及上海绿地
商贸中心、香港汇赢商贸城建设;围绕新农村,搞好“万村千乡”市场建设工程,改建60家农家店;实施“家电下乡”工程,力争农村家庭电器拥有量增长10%。
培育生产性服务业。启动地理信息产业园二期工程,鼓励、扶持地理信息产业园服务外包项目做大做强。跟踪推进绿地“亚太创谷”项目,引进食品、医药、新能源、化工等研发总部,建设孵化和创意平台。扶持华德、德强、广厦等大学生创业园建设。
拉动旅游经济。以培育“夏都”品牌为核心,建设萧红博物馆和仿古一条街,整合老城区旅游资源,发展“萧红故里”人文游;推进呼兰河畔影视城项目,发展寒地黑土文化游;加快松花江森林公园、呼兰河口湿地、腰堡生态渔港建设,完善团山风景区载体功能,深度推进沿江沿河旅游开发,发展都市郊野生态游;延展工业文明,
发展新型工业体验游;依托大学城浓郁的知识氛围、优美的校园环境,发展大学城一日游。
(四)对接文明干净秩序理念,打造“三个适宜”试验区
随着新农村建设速度的加快,老城区改造力度的加大,新城区开发强度的增加,呼兰具备了进行“三个适宜”文明城市试验的基础。
推进新型城市化。立足大江北开发,坚持开发新区、改造老城和建设新农村并重,努力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城乡统筹、生态良好、宜居宜业的新型城市化道路。新城区突出释放规模、 集聚、品牌三个效应,以构筑现代化城市形态为目标,着力打造“三个适宜”先导区和“夏都”品牌集中区;老城区弘扬历史、人文、宗教、生态四种文化,挖掘城市滨水特色,着力打造哈市近郊旅游名城;新农村建设“优质粮、绿色肉、洁净奶、寒地菜、宿根花”五大基地,延展寒地黑土现代农业,着力打造都市城郊农业新天地。推进“交通联结、能源联供、信息联通、生态联保”,将新型城市化成果惠及到群众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
提升规划管理水平。贯彻《城乡规划法》,遵循精致、大气、和谐的原则,着力优化城区功能布局。进一步丰富完善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完成沿松花江旅游经济带总体规划及“二园(呼兰河带状公园和松花江森林公园)一港(腰堡生态渔港)”控详规划,加快修编镇村建设规划。全面提高城乡规划监察水平,维护规划的权威性。
深化城乡建设改造。加大新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率先把利民大道建设成全市的景观路,把学院路建设成全市的样板路。新建续建南京西路、北京西路等道路12条,建设一次、二次变电所各1座。启动呼兰河漫滩地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力争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管网延伸至利民开发区。老城区完成清真寺广场、西环路北段、南二道街、师专路南段等续建工程,建设文化东路、顺记路等主干道路5条,改造建兴路、丰华路等6条中巷路。铺设三道街、北二道街、建设路西段、西环路东侧、东直路(三道街至东门桥)、光明路(萧红故居南侧)人行步道板4.28万平方米,安装中华路、共和路、城建路、世亨路等8条道路路灯178盏。改造西岗公园,修缮四望亭。启动垃圾处理场、燃气站建设,完成老城区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一期工程。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有责任、有实力的企业参与老区“北城”改造。支持康金国家级小城镇综合试点改革,推进长岭、双井卫星城,二八、沈家、大用等中心镇建设。规划农村公路47条、212.2公里,力争农村公路建设三年攻坚战提前一年完成。
突出城市精细化管理。强力推进“干净城市”建设,抓好沿江沿河、城乡结合部、背街巷路等环境卫生治理工作,对南大街、西环路、师专路、东直路以及广场、公园等重点路段场所实施严管。提升数字城管工作水平。加大城市管理资源整合,推行并联执法,完善城市依法管理、市场化运作、市民参与和科技助推四个机制。强化公共设施日常管护,增加便民公厕。细化和加强物业管理,启动房屋大项维修资金。加强商品房及房屋权属登记管理。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共建共享,共享共建”的良好氛围。
(五)加强财政金融工作,打造财税健康运行创新区
巩固财税增长成果(2008年全口径财政收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总量均列全市八区第四位,哈市10县市和按县管理2个区的第一位),破解体制性障碍,增强保障能力,探索符合区情的财税运行新模式。
拓展建设融资渠道。发挥城投公司和呼兰河工业园区开发建设总公司的作用,采取建设-经营-移交、资产证券化、委托借款等模式,多渠道、多元化筹集资金,缓解城市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重点项目建设资金困难。加快酒厂、镀铜钢带厂、亚麻原料厂回购债权变现,为新项目落地创造条件。争取省市支农、财源建设等专项资金。全力构建政、银、企“零距离”无缝对接的融资机制,为企业提供高效的融资服务。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提高金融风险防范能力。组建财政金融专家组,加强财税运行分析、研究和指导。
构筑财税保障平台。加强经济运行的调控和引导,集中精力抓好一批基础性、先导性重大项目,确保财税经济增长目标如期实现。探索开发区财政与区本级财政过渡并轨的有效途径,为区、市财政体制对接做好准备。克服和化解各种财税减收因素影响,全方位构筑“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的保障平台。
优化财税收入结构。抢抓上海绿地、哈轴集团入驻以及华润雪花、中国酿造等一批重点项目扩产、投产的有利契机,搞好税收规划,强化税收征缴,保障增量税收及时入库。在促进电力、建筑、房开等主体税源实现恢复性增长的基础上,把食品、医药产业作为年度财税收入的主要增长点,强化引导扶持,增加效益,提高贡献率。培育服务外包、研发创意、物流配送等新兴财源,提高第三产业税收比重。丰富财源项目库,不断推动后续财源建设。
健全财政运行机制。深化部门预算编制、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非税收入“收缴分离,收支脱钩”四项改革,向加强财税监管要效益。依法强化税收征管,严厉打击逃、偷、抗、骗税行为,做到应缴尽缴、应收尽收。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和贡献企业奖励制度,在已有奖励政策的基础上,对晋升为规模以上、成长性好、三年内纳税翻番的企业予以重奖,形成奖惩结合、鼓励纳税的组合机制。坚持有保有压的方针,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打造公共财政。
(六)突出六大品牌,打造百姓心中和谐美好新家园
呼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归功于全体呼兰人民,也必将惠及全体呼兰人民,在共建共享、共享共建的过程中,让群众得实惠是我们赢得百姓和社会认同的基石。
建设和谐呼兰,增强凝聚力。实现家庭和谐、部门和谐、社会和谐和人的自我和谐,是打造和谐美好新家园的强区之本。一是实施创业工程。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快完善政策和创业服务机制,鼓励扶持自主创业,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免费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2000人,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小额担保贷款200万元。推动零就业家庭“托底”安置,强化劳动保障监察。二是实施医保工程。加快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纳入市级统筹。家庭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90%以上。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医疗保障的投入。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三是实施助老工程。继续扩大敬老院改造整合力度,建成区第一农村敬老服务中心,维修沈家、孟家2所敬老院。争创市级双拥模范区。四是实施济困工程。及时将困难群众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落实廉租保障住房补贴165户,配建廉租住房30套。做好残疾人康复、就业、安居工作。五是实施育民工程。制定村规民约,以契约的方式规范村民行为;三年内在所有行政村全面推行“十星级文明户”评选,不断提高农民自我教育管理的能力。六是实施强基工程。落实社区办公经费、办公用房标准,夯实社区在服务群众、维护稳定、传承先进文化方面的基础作用。
建设生态呼兰,提升竞争力。构筑生态屏障,彰显“夏都”风情,提高区域知名度和美誉度,是打造和谐美好新家园的兴区之举。一是加速生态项目建设。全面完成呼兰河城区段、三家子堤防改造工程,建设安全、生态、景观大堤。规划建设呼兰河带状公园。加快筹建松花江森林公园码头、旅游服务中心、综合望塔、沙滩浴场、水上项目、花圃花园等配套项目。启动建设黄土山公墓。成立呼兰河口湿地野生动物救护站、巡护站,组建湿地管理局。二是扩大生态涵养成果。围绕打造全市的“后花园”、“大氧仓”,植树造林2.5万亩,绿化村屯130个,建设10个生态文明村,村屯绿化率达60%,耕地林网庇护率达到80%以上。绿化城区路11条,创建生态小区6个。三是改善城区生态环境。年底前完成老城区污水处理厂和新城区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辟建老城区垃圾处理厂和医疗废弃物处理中心。推进呼兰河水污染防治及小流域综合治理,在一排干渠建设景观林带,启动杨林、二八、方台、康金等乡镇水土整治工程。四是培育生态洁净产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利民开发区循环经济专业园区,重点推进以粉煤灰为原料的产业链工程,农村太阳能、沼气、风能的清洁能源建设,以及华润雪花、中国酿造、济仁药业中水回用项目,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建设平安呼兰,强化保障力。企业平安经营,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和谐,是打造和谐美好新家园的安区之基。一是搭建治安防控新体系。以新建“110”指挥中心监控网为平台,推进重点防控单位、居民小区对接并轨工作。实施“平安灯”和警务进社区、进村屯工程,强化人防、物防、技防各项措施,扩大治安防控覆盖面。二是建立安全生产新秩序。强化安全生产监管职能,明确部门责任,形成联合监管机制,重点推进消防、道路及水上交通、危化、非煤矿山、建筑、特种设备等领域专项治理,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以校园周边食品安全监管为重点,深入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高公共突发事件防范处置能力。三是构筑信访维稳新格局。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突出信访维稳工作,畅通社情民意诉求渠道,及时排查化解不稳定因素,营造和谐社会环境。四是探索矛盾调处新机制。高度重视改革发展过程中积淀的社会问题和矛盾,研究、梳理其内在的规律和特点,坚持标本兼治,努力寻找破解顽疾的措施办法,探索建立化解的有效机制。
建设宜居呼兰,提高承载力。宜居、康居,是打造和谐美好新家园的建区之要。一是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基础设施无缝衔接,以通乡通村路建设为重点,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二是提升城乡配套功能。配建一批面向社会、面向群众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快新区名校引建步伐,启动建设荣军医院,推进顺迈医院、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建设。三是提升住宅开发档次。建立以商品房为主体,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为补充的房源供给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群体的居住需求。鼓励有实力、讲诚信的房开企业开发建设生态居住精品社区。
建设知识呼兰,激发创新力。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构筑人才智力优势,是打造和谐美好新家园的活区之源。一是实施科技兴区战略。发挥大学城品牌优势,构建学历+技能的适用型技术人才高地。加强区校企合作与交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取得突破性进展。二是实施教育兴区战略。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促进职教、成教、普教统筹发展。突出教育行政机关干部、教研员、校长、教师四支队伍建设,办好每一所学校,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启动新城区省级优质高中建设,筹建农村寄宿制学校和孤残学校。省级学校标准化率达到5%。三是实施人才兴区战略。依托大学生创业园、产业工人创业园、新型农民创业园,着手建立各类专家人才库和科研成果项目库,不断提高人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四是实施智力兴区战略。以上海绿地“亚太创谷”项目为牵动,围绕大学城,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着力打造知识产业支撑型新城区。
建设文化呼兰,扩大影响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塑造和张扬城市文化品格特质,是打造和谐美好新家园的立区之根。一是弘扬历史文化。整合四望亭、百年仙人掌、团山金代遗址等历史景观资源,进一步彰显古城魅力。二是弘扬人文文化。深度挖掘萧红故里人文资源,重点打造“萧红”品牌,推介开发系列文化旅游产品,带动区域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三是弘扬宗教文化。利用天主教堂、清真寺、基督教中心堂等资源,传承宗教优秀文化精髓,培育地域宗教特色文化。四是弘扬生态文化。依托松花江森林公园、呼兰河带状公园、呼兰河口湿地、沿江旅游经济带开发和呼兰河畔影视城建设,打造生态旅游文化亮点。五是弘扬黑土文化。启动地方文化大戏编制工作,创建地方文化刊物,推出一批精品黑土文化产品。做大禹舜美术馆对外交流平台,提升地域文化品位。加强基层文化体育载体建设,建设许堡、方台、沈家3个乡镇文化站,创建2个体育示范社区,配套广场健身路径。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打造呼兰、兰河邻居节品牌。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2009年是本届政府施政的届中年,也是检验科学发展成果,进一步推动工作落实承上启下的关键年。在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国内经济不确定因素叠加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大局观,站在保增长、促和谐的高度,把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作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保障措施,进一步巩固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按照打造“六型”政府的建设目标,切实提高政府施政水平。
(一)加强队伍建设。全面贯彻执行《公务员法》、《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完善公务员管理制度和培训体系,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专业水平。教育和引导全体公务员增强大局意识、发展意识、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和赶超意识,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克己奉公、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促进政府全体工作人员精心谋事、潜心干事、坦荡处事、尽职办事、高效成事。以落实领导干部廉政建设责任制为重点,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推进纠风专项治理,完善政风、行风评议工作,打造廉洁政府。
(二)加强作风建设。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理念,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加强调查研究,倾听群众呼声,不断提高决策质量水平。继续推广“一线工作法”,努力做到干部在一线历练,问题在一线解决,业绩在一线创造,作风在一线转变。创新政府工作流程,简化办事程序,改进文风会风,做到开短会、讲短话,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搞好行政审批中心建设,加大即时办件比重,提高审批服务“窗口”的办结率。加强服务能力建设,集中精力为市场主体创造宽松经济发展环境,为社会和市民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不断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三)加强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主动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公众的社会监督和媒体的舆论监督。强化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行政复议机制,落实行政纠错和行政赔偿制度。加大行政执法监督力度,规范行政行为和行政执法裁量权,重点做好征地补偿、改制企业职工安置、最低生活保障等工作,促进社会成员利益相对均衡。增强依法行政观念,坚决防止多头执法、执法不公、执法违法等现象,确保各项行政权力在依法、透明、规范运行。
(四)加强绩效考核。健全完善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严格责任追究,落实行政问责制。创新政府管理模式,强化责任定位法,一线工作法,绩效评估法,推动工作落实。建立政府绩效评估体系,优化和拓宽目标考核内容,细化指标考核、公众评议、察访核验等流程控制。加大政务督查,确保政令畅通,杜绝推诿扯皮行为,有效提升政府效能。
今年是呼兰撤县建区五周年。在这样一个具有特殊纪念意义,充满创业激情和挑战的一年,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履行好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区人民,同心同德,共渡时艰,为建设繁荣富庶和谐新呼兰、打造百姓心中美好新家园而努力奋斗!
推荐访问:政府工作报告 呼兰区 呼兰区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