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南区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市委、区委八次党代会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区委八届五次全会重新定位的“三个一”工程内涵是:建设一批农业基地和龙头企业;建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水务规划】津南区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津南区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
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市委、区委八次党代会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区委八届五次全会重新定位的“三个一”工程内涵是:建设一批农业基地和龙头企业;建设一批新型城镇和中心村;建设一批工业园区和工业载体。为实现上述任务目标,推动津南区经济跨越发展,必须加强水利这个基础产业的建设。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它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进入21世纪,我国面临非常严峻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天津市属于资源型缺水城市形势尤为严峻,水资源缺乏和水环境的污染已严重制约了津南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现状,必须按照“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汛抗旱并举”的治水方针,做到“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实现合理、优化的水资源配置,保护、利用好传统水源,依靠科技开发、利用新的水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津南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制定《天津市津南区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如下:
一、基本情况
津南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闷热多雨,秋季冷暖适宜,冬季干冷少雪,一月均温-4.7℃,七月均温25.9℃,年均温12℃;全年无霜期189天,10月下旬初霜出现,4月初终霜,年降水556.4毫米,6-8月降水量385.9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69.4%。
津南区土壤大致可分为黑土和黄土,土质含盐碱。土壤中地下海积层厚约18米,大量泥沙沉积,淤泥覆盖在地表层,土壤中含盐量较高,类别属于盐化潮土和盐化湿土。七十年代以来,由于水源不足,灌、排河道不分及施用化肥,造成土壤养分普遍降低,加上污水灌溉增加了有害物质致使土壤逐步向盐土、硫酸盐土演变。
津南区现有二级河道十四条,其中用水河道5条、排水河道7条、用排两用河道2条,总长180.19公里。由于水源变化,为满足调水和排涝的需要,各河道相互沟通。
津南区沿海河现有泵站6座。其中区管4座,为双月泵站20立方米每秒,双洋渠泵站10立方米每秒,跃进河泵站6立方米每秒,葛沽泵站16立方米每秒;镇管泵站二座,为外环河泵站4.8立方米每秒,邢庄子泵站4.8立方米每秒;沿独流减河有十米河泵站16立方米每秒;共计流量77.6立方米每秒。津南区的沥水主要排向海河。当降雨量在不足三年一遇时,二道闸上游禁止向海河排水。津南区的沥水只能通过葛沽泵站及十米河泵站向海河二道闸下游和独流减河排放,总流量只有32立方米每秒,津南区大部分农田沥水不能及时排出。截至到2005年,除葛沽迁建泵站为新建泵站,双月泵站已完成了除险加固维修外,其他泵站的厂房、设施、设备功能陈旧老化,亟待更新改造。
二、完成“十五”水利规划的基本情况
津南区委、区政府自1999年提出并实施“三个一”的发展战略。“十五”期间,建设了一批高标准农田和农业科技园区,以镇区改造为龙头带动了一批中心村建设,改善投资环境、招商引资建成了一批工业园区,津南经济初步走上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水利工作以建设节水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型社会为目标,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重点,大力推广节水新技术,全面做好防汛抗旱、水利工程管理和水利工程建设工作。
“十五”期间主要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小水库建设、二级河道清淤、人畜饮水、津南水库开发、引黄济津、河道治理等工程,完成投资2亿8千余万元。近五年完成水利规划的主要情况如下:
(一)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重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成绩斐然
1、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显著
为贯彻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和江泽民总书记关于在沿海城市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指示精神,进一步提高津南区节水灌溉技术水平,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制定了《津南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并于1999年10月开始施工,截至2004年底共计完成投资8500余万元,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7.85万亩,建成防渗明渠143.09公里、低压输水管道270.34公里、配套桥闸涵573座。通过推广使用科技节水新技术,从而提升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科技含量。
2、镇村小水库发挥抗旱作用
依据“节蓄结合、配套建设”的原则,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小水库建设结合起来实施,在抓好节水工程建设的同时,下大力量抓好蓄水工程建设。2000年10月制定了《津南区小水库建设五年规划》。自2001年开始实施至2004年,共投入资金2057.8万元,兴建镇村小水库37座,水面面积10320亩,蓄水量1975万立方米,效益面积7.17万亩。
3、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2000年底至2003年,我市三次通过洪泥河进行引黄济津,为保证引黄水质,由市政府投资,对洪泥河及两岸镇级河道(渠道)、水利工程进行治理,截止到2003年底,共完成新挖、扩挖、清淤河道(渠道)30条66公里,新建维修桥、闸、涵93座,新建维修排水泵点9座,洪泥河防洪闸、首闸路面硬化等工程。共完成土方82.7万立方米,浆砌石0.65万立方米,砼0.32万立方米,工程投资约2208万元。
干、支渠清淤1012条,长度524.89公里;平整土地15.91万亩;改造中低产田9.87万亩;共计完成土方1190.76万立方米;投入劳动积累工444.43万个。
(二)三年农村人畜饮水解困工程提前一年完成
津南区农村人畜饮水主要依靠开采地下水。近年来,由于连续干旱,大量抽取地下水,造成部分地区地下水位严重下降,部分村的机井出现抽空吊泵、上水量减少,加之机井老化,水质污染,给农民生活用水造成很大困难。全区有共20个村15930人发生饮水困难,另有17个村17380人存在饮水隐患。根据2001年全国农村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区委、区政府决定自2002年开始,用三年时间实施人畜饮水解困工程。通过积极争取和组织协调,市、区、镇、村四级共计投资1276.33万元。至2003年底,共计新打机井50眼,维修机井71眼,更新机泵设备71台套,回填报废机井2眼。提前一年完成任务人畜饮水解困工程,缓解了津南区人畜饮水的困难。
(三)津南水库建设工程及综合开发
为进一步完善津南水库功能,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2001年实施了二期工程建设,投资87万元,完成了水库反滤、堤防修整、植树绿化等工程9项,完成土方4.5万立方米,混凝土263立方米;2001年至2003年投资900万元,完成全长1.2万延米水库围堤背坡护砌工程,它既是水库三期工程,也是市农业综合开发多种经营项目;为改善水库投资环境,2001年3月至2002年5月投资1600万元,完成了3.7公里幸福河路的修建、配套涵闸13处;2001年与市水利局合作,投资350万元完成了节水灌溉示范基地和研究中心的建设,该工程占地60亩,新建面积1310平方米智能温室1栋、面积2060平方米的日光温室5栋;2002年10月与天津恒华商贸有限公司投资4500万元,兴建天嘉湖生态风景区一期工程,首期工程占地30余亩,建筑面积2.24万平方米,包括宾馆、餐饮娱乐、体育休闲和办公功能等。该工程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天嘉湖生态风景区的建设和综合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2000年底以来,在水源极度缺乏紧张的情况下,向库区周边农业供水2890余万立方米,为农业丰收奠定了基础。
(四)河道治理及水利工程建设
1、葛沽泵站迁建工程 原葛沽扬水站建于1961年,位于葛沽镇内南侧,为农业排水泵站,设计流量6立方米每秒,工程已老化,约1000米的出水河道穿越葛沽镇区并且淤积严重,清淤非常困难,为此区政府决定将原泵站迁至马场减河与海河交汇处。设计流量16立方米每秒,总投资1100万元。工程建成后解决了马厂减河沿岸葛沽、双闸、小站、北闸口4个镇55平方公里农田的雨季排沥问题。
2、卫津河改造及外环河护砌工程 作为2001年市政府改善城乡人民生活20件实事之一的卫津河改造工程,津南区境内外环河作为卫津河的水循环体系一并治理。自3月初开始至7月底,完成了鸿运餐厅、郭黄庄、先锋垂钓园、津沽路、李楼5座卡口涵洞的重建(改建)任务。作为市政府重点的外环线护砌工程, 2004年7月底完成了津南区境内6公里的河道清淤及堤岸护砌绿化工程,以上两项投资近1000万元。
3、月牙河节制闸工程 为适应月牙河带状游览区的开发需要,在月牙河南环路桥南70米处,修建拦河闸工程,该工程为砼结构,长45-50米,宽8米,闸室工作间55平方米,工作桥22米宽,采用3孔3.5×2.5米铸铁闸门,3台2×12T双吊点手电两用启闭机,总投资179万元。
4、潘庄子桥重建工程 潘庄子桥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木结构年久失修,已成危桥。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有建议、提案,区政府决定重建,2003年4月开工,6月15日竣工。桥长37米,桥面宽8米,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载重能力为汽20-挂100,工程总投资60万元。
5、双月泵站维修改造工程 双月泵站始建于1978年,1980年投入使用,由于年久失修,进水闸及附属设施老化,砼脱落,钢筋锈蚀影响了泵站的正常运行。2003年4月开始对泵站进水闸工作桥、交通桥、海漫等泵站主体工程进行更新加固,同时新建1.5公里进站道路。2004年上半年完成了机房、变电设施的改造工程,整修一新的泵站已于讯前投入使用,工程总投资508.6万元。
6、月牙河护砌工程 为美化生活环境,区政府组织实施月牙河护砌工程,北起秦庄子村老海河口,南至南环路月牙河节制闸,总长度5280延米,采取由各职能部门分段包干的办法,自筹资金并组织施工,总投资为790万元,该工程已于2003年底完工。
7、大沽排污河治理工程 大沽排污河全段长58公里,为确保安全渡汛,2000年完成穿越洪泥河的双巨排污河、上游排咸河、上游排污河三座倒虹维修加固工程。2002年至2003年完成万年桥至东沽泵站段清淤工程,全长5.6公里; 2003年冬至2004年春,完成大韩庄、翟家甸地段堤埝复堤加固工程;2004年上半年完成了葛沽镇辛庄子段4公里复堤加固工程。
8、海河干流治理收尾工程 作为海河干流治理收尾工程,洪泥河节制闸于2000年竣工,该工程位于洪泥河与海河交口处,是津南区海干治理的收尾工程,设计流量50立方米每秒,工程投资260.73万元。标志着津南区33公里海干治理工程全部达到800立方米每秒的行洪标准。
9、二级河道清淤工程 2000年对洪泥河津沽路桥至津南水库段进行了清淤,共完成清淤土方43.74万立方米;2005年2月17日至3月底,完成双桥河大沽排污河以北6.7公里的清淤工程,清淤土方11.23万立方米、双桥河镇区段浆砌石护坡800延米。
三、水利建设上存在的问题
(一)水利工程投资不足,资金到位不及时。
(二)水利设施老化严重,效益衰减。
(三)污染河道,清污难分,造成恶性循环。
(四)排沥标准低,内涝严重。
(五)水资源紧缺,但水资源浪费仍较严重,节水新技术有待进一步推广。
四、编制“十一五”规划的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市、区委八次党代会精神,实施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针对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实际,按照“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的治水方针,多方开辟水源、增加蓄水能力、实行节约用水、提高排涝标准。坚定不移地推进“三个一”发展战略,结合农业结构调整,以推广节水科技新技术为龙头,不断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科技内涵,为全区经济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优质的水利服务。
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建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体系,防洪排涝安全体系,防污生态环境体系,节水指标化体系,科技发展创新体系。实现二级河道景观化、农村排水系统化、污水利用资源化、水利建设都市化、资金投入多元化、工程管理规范化的目标。构建河系纵横、管网相连,灌排通畅,水清岸绿,具有城乡特色,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新津南。
五、“十一五”水利规划(2006年-2010年)
(一)二级河道清淤及闸涵维修重建工程
1、二级河道清淤
津南区现有二级河道十四条,其中用水河道5条、排水河道7条、用排两用河道2条,总长180.19公里。2006年-2010年,规划期内对三条二级河道进行清淤,清淤土方量148.31万立方米。
2020远景目标:随着区内开发区的不断扩大、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各种文化、娱乐设施的规划及高级住宅小区的建成,津南区将由单一农业型区域向以工业为主的多种形式并存的区域发展,区内的排沥标准将大幅度的提高,区内的二级河道治理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进行调整。
2、二级河道节制闸的更新、维修
津南区水利工程老化、隐患问题日渐突出,排涝防洪能力大大低于原设计标准,全区多数闸站始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年久失修,多带病运行。规划期内计划对19座节制闸更新重建或维修改造,其中5座重建,14座维修。
(二)区管泵站新建、扩建、维修改造工程
1、新建、扩建
由于津南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以往津南区的灌排泵站大部分建在北部的海河沿岸,为了减轻市区排水压力,汛期海河二道闸上游限制排水,津南区的沥水只能通过马厂减河经葛沽泵站、十米河泵站分别排入海河二道闸下游和独流减河,实际排涝标准不足三年一遇,因此津南区的排水体系势必掉头排向南部独流减河。为从根本上解决津南区目前排沥标准低的现状。规划新建万家码头流量为30立方米每秒泵站1座。扩建葛沽泵站,增加排沥流量16立方米每秒,使其总流量达到32立方米每秒。期末排入独流减河及海河二道闸下游的流量达到78立方米每秒,使全区排沥标准基本达到五年一遇。为使月牙河排沥顺畅,调度自如,在月牙河与马厂减河交口处新建20立方米每秒月牙河南闸泵站。
2、维修、改造
规划对6座泵站进行更新改造,即:十米河泵站、后营扬水场、幸福河泵站、石柱子河泵站、第六扬水场、第八扬水场。
(三)完善配套田间水利工程
全区辖8个镇,1个办事处,165个行政村,8个管委会,区委、区政府设在咸水沽镇。2004年总人口37.541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7.4778万人,耕地面积21.83万亩。全区经济连续多年实现较快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4年全区生产总值达101.11亿元,财政收入11.6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179元。
全区镇管河道26条,泵站18座。村级干支渠532条,村管各类泵站233座,闸涵1683座,各种农桥157座。这些水利设施大都建于上世纪60~70年代,大部分损坏严重,不能正常使用,极大地影响了我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生活质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现有的农村水利设施进行更新改造,完善配套田间水利工程是全面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改善投资环境,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促进小康社会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规划用5年时间,对全区各镇骨干河道进行清淤,对农用桥、闸涵、各类泵站等水利设施进行重建、更新、维修。
1、清淤镇管河(渠)道26条,长度92.13公里,清淤土方量121.53万立方米。近期主要治理老海河辛庄段、咸水沽段;秃尾巴河辛庄镇东段及葛沽镇西排干镇区段、营房道排污渠等河段。
2、扩挖干支渠440条,长度663.26公里,土方量352.15万立方米。每年利用冬春季农闲时间实施。
3、新建配套泵站72座,流量64.11立方米每秒,维修泵站186座。
4、新建闸涵409座,维修闸涵965座。
5、更新改造农用桥9座,维修农用桥16座。
(四)农村饮水安全及管网入户工程
津南区共有165个行政村,农业人口27.762万人。
津南区地下水源为高含氟区,全区200多眼生活井含氟量全部超标,最高含氟量6.1毫克每升。其中重度超标(F>4.0毫克每升)的106个村。
“十一五”期间,利用反渗透降氟设备等工程措施对133个村实施除氟改水。新建城市自来水工程9处,单村供水工程80处,受益村89个。
(五)机井工程
规划期内新打机井60眼,更新水泵80台套。对已报废的143眼机井进行回填。
(六)节水工程
1、工业
工业历来是津南区的用水大户,年用水量在500~700万立方米,并且在逐年增加。要解决好用水与发展的矛盾,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通过水平衡测试,制定节水措施,改进生产工艺、利用污水处理技术,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通过这些措施,使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5%以上,万元产值耗水控制在15.5立方米以下,工业废水处理达标率达到100%。“十一五”期间投资300万,选择5家基础较好的、领导责任心较强的、用水量较大的企业作为节水示范,以点带面,向全区推广。
2、城镇生活
全区约有4万余户居民饮用自来水。物业小区管理的不到30%,到2010年物业小区管理争取达到80%以上。投资200万元推广小区绿化节水技术,在有条件的居民小区、学校、机关单位使用中水绿化和冲厕率达80%以上。城镇居民用水装表率达到100%,节水器具普及率达70%,自来水损失率小于12%。对津南区自来水老管网分批进行改造,使津南区的城镇生活用水向节水型社会发展。
3、农业
近几年我区农业节水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先后进行了防渗渠道、输水管道、喷灌、微灌、滴灌等多种形式节水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根据“津南区是天津市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的扩展区,要建成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循环经济特色鲜明的新型产业区和宜居型海河南岸新城区”的功能定位。“十一五”时期要构建“三带五镇一新城”的总体布局的总构想。我区将逐步向农村城市化转变,耕地面积所占比重日益减少,今后农业发展必须向现代化农业园区和集约化生产发展,为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依据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计划今后加大引进先进节水技术力度,大力发展节水工程建设。即:结合我区农业结构调整,全部配套输水管道及微灌设备,并实现计量用水;继续推广大口径输水管道工程,对我区的葛沽、双桥河、小站等镇的5万亩土地实施节水工程。该工程实施后,可有效节约水资源,缓解农业灌溉缺水问题,使我区农业向全面节水化发展。
(七)信息化建设
充分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大力推动水利信息化的进程,要把水利信息化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抓紧抓好,通过水质监测信息系统和水资源实时监测管理系统建设,提高信息采集传输的时效性和自动化水平,为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手段,为防汛抗旱决策提供依据,为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保证。
1、“十一五”期间建设
(1)中心站建设
大屏幕投影显示系统包括投影机、计算机、服务器、打印机、网络软件等,投资22万元。
中心站下设河道水位观测站10个、雨量观测站8个。
(2)观测站
根据津南区所属河系,为了便于掌握重点河道水位,设置水位观测站10个,分别为月牙河北闸、双月泵站、双桥河北闸、洪泥河防洪闸、葛沽泵站、巨葛庄泵站、东沽泵站、洪泥河首闸、洪泥河南闸、马场减河腰闸。每个水位站投资4.5万元,共投资45万元。
为及时掌握区内降雨情况,设置雨量自动观测站8个,分别为水利局院内、双月泵站、第八扬水场、第六扬水场、巨葛庄泵站、八里台镇政府南院、小站镇政府院内、葛沽镇政府院内。每个雨量站投资4万元,共投资32万元。
2、2020年远景设想
(1)信息采集
数据采集包括区内水闸两侧水位;水闸开启度;泵站的进、出水池水位;实时流量;排涝历时等。
(2)远程自动控制
实现全部泵站、闸的远程控制。远程控制排涝泵站的运行,远程控制水闸的开启。
(3)会商系统
以采集的水位、区内降雨为基础,做出排涝预报。为排涝方案的决策提供依据。
(4)现场监控
对区内水闸和泵站等水利工程设施的运行进行监控。并将现场监控过程摄录存储。
(5)数据处理
中心站建设服务器,将采集到的各种数据进行处理、储存,提供拨号上网查询雨量、水位及工程运行数据。
(八)工程建设投资
“十一五”期间,津南区水利投入的工程建设投资共29850万元。
六、保证措施
1、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使之有一个良好的管理机制,关系到水利建设成果的巩固和提高,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保障措施。抓好这方面的工作要提高认识,要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克服重建设轻管理的思想,树立管理也是建设的思想。
2、实现规划目标,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资金。投资来源本着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采取国家、市、区、镇、村、户等多渠道筹资,保证工程顺利实施。
3、深化改革,明确分级管理的权限和职责,制定水利工程的管理措施,建立水利管理运行机制,完善法制、法规建设,使水利管理步入法制化轨道。
4、制定各项水费征管办法,按成本确定征收标准,强化征收手段,以实现水利管理工作的良性循环。
5、进一步调整水利管理模式,确定产权归属,明确责、权、利,体现谁受益、谁管理、谁维护。
推荐访问:津南区 规划 水务 【水务规划】津南区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