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道外区“十一五”期间社区建设发展规划为适应道外区“振兴新道外,打造中心区”的奋斗目标,根据《哈尔滨市道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等文件要求,结合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民政规划】哈尔滨市道外区“十一五”期间社区建设发展规划(全文),供大家参考。
哈尔滨市道外区“十一五”
期间社区建设发展规划
为适应道外区“振兴新道外,打造中心区”的奋斗目标,根据《哈尔滨市道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等文件要求,结合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期间我市社区建设的指导方针、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 指导方针
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党在社区建设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巩固党在城市工作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紧紧依靠广大社区成员,在政府的指导下,加强社区组织建设,发展社区各项事业,完善社区功能,扩大基层民主,巩固基层政权,维护社会稳定,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以及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为构筑和谐社会添砖加瓦,促进我区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围绕大局,目标一致。围绕全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XXS坚持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和推进“振兴新道外,打造中心区”的协调统一。
2、政社分开,密切协同。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制度理念,在明确界定政府和社区职能的前提下,实现政府功能与社区功能的有机结合。
3、以人为本,利义统一。以服务居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社会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作为社区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以社区居民作为社区建设的主体,动员和组织社区居民自觉参与和支持社区建设。
4、民主自治,自助互助。围绕社区共同利益,实行社区民主自治,推进社区互助合作,实现社区资源共享,促进社区健康发展。
(三)发展目标
1、适应城市现代化的要求,加强社区党的组织、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及社区中介组织建设,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区划调整,整合社区资源,建立起以地域性为特征、以认同感为纽带的新型社区。
2、加强社区管理,理顺社区关系,完善社区功能,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构筑数字化社区,建立与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3、拓展社区服务领域,不断丰富社区服务内容,努力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社区服务的网络化和产业化。
4、坚持政府指导和社会广泛参与相结合,充分发挥社区力量,合理配置社区资源,大力发展社区各项事业,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素质和社区的文明程度,努力建设管理科学、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信息快捷、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化文明社区。
二、“十一五”期间我区社区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 加强社区组织建设
1、加强社区党的建设。以服务群众为重点,努力实现街道社区党建工作新突破。一是加大街道、社区党务干部队伍建设力度。选聘优秀人才到社区党组织工作,充实街道党务干部队伍;利用区街党校等阵地,对街居干部进行系统培训,全面提高街居干部素质。二是依托“两会三站”,开展“四联四带”活动。在共驻共建、发挥各种类型党员作用、帮扶弱势群体、发挥社区服务功能、电子党务进社区等方面打造特色社区、品牌社区。党建工作示范社区在原有基础上增加15个。三是围绕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广泛开展“党员联系户”、“党员热线”、“爱心超市”和“争当为民先锋”等形式多样的载体活动,拓宽党员发挥作用的空间。
2、加强社区自治组织建设。加强成员代表会议和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形成在党领导下依据宪法、居委会组织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实行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依法自治体系。
3、加强社区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建设。根据社区成员的社会需求,积极培育、发展中介组织,引导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参与社区建设。
(二)拓展社区服务领域
1、社区福利服务。大力推行社会福利社会化。其中,“十一五”期间全区老年福利设施床位总数达到900张,实现养老设施床位总数占老年人口1%的目标。在区级社区服务设施中开设老年人、残疾人养护、托管、康复服务项目;各街道要利用社区服务中心和改造闲置设施,建成一所30张以上床位的养老机构,
2、社区便民生活服务。优先发展便民商业、家电维修、电子商务、社区政务、家政服务、信息咨询、法律援助等居民生活服务项目。
3、社区就业服务。在全区实现社区就业信息共享。城镇失业人员在社区能够得到就业信息咨询、职业培训、就业指导。社区内的社区保洁、社区保安、社区车辆看管以及便民服务实体优先安排下岗职工、城镇失业人员就业。
4、进一步搞好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区、街、居三级社区服务设施。区、街道建成多功能的社区服务中心,其中,区级中心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以上,2006年底建成;街道级中心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2007年底基本完成;2010年以前,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要达到90平方米以上,社区服务配套设施为100平方米以上。
建设区、街、社区服务信息网络中心,2006年底投入使用,依托市民政信息平台,形成便于资源调配、信息交换、管理服务的全市性社区服务信息网络系统;各街道、居委会全部开通社区便民热线电话,居民热线服务需求满足率达95%以上。
(三)繁荣社区文化。全面实施“九个一”工程。即:社区要建立一个群众文化组织机构,培育一支文艺骨干队伍,建一个图书阅览室,开辟一块室外活动场地,每个月至少组织一次文体活动,设一个群众健身晨晚练点,有一支百人的秧歌队伍,建一个培训基地,开发一项文化产业。
(四)美化社区环境。搞好社区环境规划,精心组织庭院建设,高标准、高质量完成社区庭院改造工程。社区庭院建设要以人为本,要从建设“绿色城市”入手,为居民创建更多的精品、景观和达标庭院,逐步改善社区环境质量,使社区庭院环境幽雅、空气新鲜、自然和谐、生态环保、舒适宁静,为居民创造一个陶冶情操、休闲、愉悦身心的场所。
(五)加强社区治安。加强以党支部、居(村)委会为核心的人民调解组织建设,不断强化社区(村)维稳调解第一道防线;社区警务室基础建设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力争用三年的时间全部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扩充社区保安员队伍,社区保安员达到每300户1—2人的标准;将科技防范纳入社区建设的总体规划,不断扩大社区技防的覆盖面;同时,不断推进平安社区创建工作,三年内100%的社区达到平安社区的标准。
三、推动社区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形成推进社区建设的整体合力
各单位要把社区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本单位社区建设发展规划,并将社区建设的发展项目和重点工作纳入年度计划和规划。加大对社区建设的投入,确保各项建设项目的完成。
(二)加强理论研究,健全完善社区建设的配套政策
各单位要针对社区发展中的有关问题,加强调查研究和理论探讨,研究制定规章制度,使社区建设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三)进一步探索社区建设的运行机制和有效发展途径
1、探索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运行机制。“十一五”期间,基本建成多种经济形式并存,服务门类多样,管理水平较高,服务质量较好的社区服务业。鼓励企业、团体及个人兴办社区服务设施。发挥各种社会团体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形成社会广泛参与社区建设的新机制。
2、发挥地域优势,共享社会资源。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充分调动社区内一切力量广泛参与社区建设,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共享,完善社区功能,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
3、建立责任监督机制。发挥各级人大和政协的法律监督、民主监督,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和自治组织的群众监督,把社区建设责任制度与监督制度有机结合,形成较完整的责任监督机制。
4、建立激励机制。深入开展社区建设示范活动,以“六型”
(服务、自治、学习、平安、生态和数字型)社区建设为载体,研究制定《道外区社区示范建设构筑和谐社区指标体系》,全力打造特色社区。各有关部门及街道办事处,将把社区建设纳入目标管理体系,纳入政绩考核内容,列为争先创优条件。
(四)加大培训力度,优化社区工作者队伍
各职能部门加强对社区养老、医疗、文化、教育、体育、家政等专业服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实行持证上岗制度。优化社区工作者队伍结构,大力引进、培养和使用有志于社区建设的优秀人才,提高社区工作专业化水平,推动社区建设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