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县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完整)

时间:2023-05-21 08:40:01 来源:网友投稿

政府工作报告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一、2013年工作回顾2013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赣县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赣县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完整)



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3年工作回顾

2013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抢抓机遇,攻坚克难,争先奋进,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快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

——围绕争当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排头兵,集聚了发展新优势。实现生产总值115.88亿元,增长11.4%。财政总收入15.73亿元,增长22.9%,总量、增幅分别排全市第4位和第7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93亿元,增长41.6%,总量、增幅分别排全市第4位和第1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8.81亿元,增长29.7%,总量、增幅分别排全市第4位和第1位。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252.57亿元,增长19.5%,总量排全市第1位。

——围绕争当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排头兵,激发了振兴新活力。成功争取科技惠民“赣县重金属污染区生态园林工程示范”项目。顺利引进全市首个电子商务产业基地“中国网库‘赣南电商谷’”项目。赣县被认定为“首批省级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县”。赣州高新区被评为“首届江西十大最具价值投资工业园区”和“第二批全省‘财园信贷通’试点园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家,总数达8家,其中世瑞公司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授权专利109项。争取上级各类补助资金18.6亿元。

——围绕争当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排头兵,实现了民生新改善。完成财政民生类支出16.22亿元,增长13.7%,占财政总支出的60%。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986套,建成686套。完成20245户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任务。建成8个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惠及群众7.6万人。完成112公里农村公路改造。新建改造232公里农村低电压线路,完成30738户农村低电压用户治理。新增城镇就业4461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8535人。农民人均纯收入5308元,增长20.15%

一年来,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一)全力以赴抓对接上项目

开放对接深入推进。引进5000万元以上项目2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6个、5亿元以上项目5个。实际利用内资36.28亿元,增长20.89%。实际利用外资7619万美元,增长10.2%。出口总额2.31亿美元,增长15.5%。以“央企入赣”活动为契机,成功签约华能集团、中国石油等5个央企重点项目,总投资95.1亿元。立足“援县促市”,科技部、国土资源部对口支援赣县振兴发展工作进展良好。新开发编制重大项目83个,储备项目390个,其中169个进入市级以上苏区振兴发展项目库。

项目建设稳步实施。县财政投入100个重点项目建设资金13亿元;实施了“银园保”、“助保贷”等融资模式,累计为企业融资1.41亿元;争取了低丘缓坡试点、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扶贫项目和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建设等用地指标;开展了重点项目“征地拆迁攻坚”活动。红旗电缆、金融大厦等一批优质项目顺利推进;商会大厦、澳丽尔等项目竣工或投产。

(二)千方百计调结构强实体

工业经济量质齐升。赣州高新区“扩区调区”成功获批,规划面积由2平方公里扩至12.66平方公里。赣州高新区创建国家高新区已由国务院批转科技部完成了评审。县财政投入6.81亿元,增长48.7%,重点推动了有色金属、机械电子、新材料、生物食品等产业基地建设,园区建成面积达9.5平方公里。新入园企业22家,总数达198家。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家,总数达70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2.5亿元,增长13.9%,总量、增幅分别排全市第3位和第6位。工业实现税收8.5亿元,增长36.6%。钨、稀土等主导产业主营业务收入185.7亿元,占工业总量的比重达73.5%

现代农业强基固本。粮食生产不断巩固,新增耕地3000亩,粮食总产量达25.9万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新开发面积3.06万亩,新引进农业项目25个、新品种66个、新技术24项。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家,其中省级1家,总数达72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39家,总数达196家。农业产业稳步推进,新建高标准蔬菜基地3493亩;种植烟叶3383亩、甜叶菊3209亩,新开发果业5565亩、油茶1.2万亩、花卉苗木8385亩。

现代服务业不断壮大。完善出台电子商务、总部经济等优惠政策,现代服务业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完成服务业增加值29.67亿元,增长9.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44亿元,增长14.2%,增幅排全市第2位。第三产业实现税收5.52亿元,增长82.2%。旅游业发展加快,重点推进了三溪寨九坳等景区建设,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94亿元,增长55%;接待旅游人数171.7万人次,增长14%。金融业稳步发展,金融机构存款、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5%8.5%;发放小额贴息贷款4557万元;小额贷款公司累计发放贷款14.2亿元。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商品房成交面积28.7万平方米,增长1倍;实现税收2.34亿元,增长1.8倍。

(三)坚持不懈提品位促统筹

城市发展扩容提质。投入城市建设资金30.3亿元,增长26.3%。县城建成区面积达19.2平方公里,新增1.1平方公里;城镇人口总数达28.2万人,新增1.05万人;城镇化率达45%,提高2个百分点。新改建城北大道、周坑连接线、贡江北大道等9条城市道路19.3公里。建成赣南客家民俗园。瑞赣高速赣县北互通、人才园等项目进展顺利。新增城区绿地282亩,新架设路灯190杆。启动建设城北环卫垃圾中转站。深入开展“治脏、治乱、治堵”,城市管理水平有效提升。大力实施违法违章建设集中整治活动,依法查处违法违章建设5346.98万平方米。

城乡统筹步伐加快。率先在全省完成全覆盖的县域城乡统筹规划。完成赣州市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赣县示范区的核心区规划,调整完善示范区建设方案以及土地、金融等14项配套政策,螺溪洲城市综合体项目招商成功。县财政累计投入3亿元,加快推进储潭启动区建设;新型社区安置楼项目进展顺利,完成土石方142.6万立方米;储君大道西段、储山路等主要路网竣工。扎实推进圩镇整治“六要素”建设,新、改建社区服务中心20个,新建小游园、小广场57个,垃圾池239个。江口镇被评为“全省新型城镇化十佳示范镇”。茅店镇被评为“全省魅力乡镇十强”和“全省最佳投资环境二十强乡镇”。

(四)坚定不移优生态助发展

生态工业不断推进。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申报材料已通过环保部初审。启动实施了首批15家企业工业锅炉“煤改气”和红金工业小区一期雨污分流治理工程。华能瑞金电厂烟气脱硝等国家重点减排项目顺利完成。红金稀土、国能生物等4家企业清洁生产通过审核。实施了园区绿化提升改造工程,种植各类苗木8.3万株。循环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形成了“甜菊糖废渣综合利用”、“有色金属废料回收利用”、“工业废弃固体循环利用”等3条特色循环产业链,循环产业项目总数达16个,“三废”综合利用年产值达30亿元。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指标和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全面完成。

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完成植树造林3.23万亩,创建森林乡镇4个、森林村庄50个。实施了“五位一体”的和谐秀美乡村百里示范长廊建设,进一步提升了江兴线沿线整体形象。完成129个新农村建设点整治任务,改水、改厕各6212户,硬化主干道84.43公里。创建4个省级生态乡镇、11个省级生态村、30个市级生态村。农村能源建设工程全部完工。20082012年水保重点工程通过竣工验收。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平方公里。

(五)尽心尽力办实事惠民生

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建成县二中、城关四小教学综合楼;县四中建设进展顺利;五云、储潭、南塘3个乡镇公办幼儿园主体工程完工;新、改、扩建中小学教学楼、食堂8.64万平方米;新建乡镇中小学教师周转宿舍6570平方米。县体育馆、体育场项目建设进展良好。新建乡镇卫生院住院部、综合楼4837平方米。建成南塘、江口、白鹭、大田、小坪等5个乡镇敬老院;完成了33条城区新增道路命名及标牌设置工作。完成6座小(2)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王母渡中小河流治理河堤工程。加快实施了116个省级扶持贫困村257个项目,完成扶贫移民搬迁1046人。开工建设35千伏王母渡输变电工程。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新增“五大保险”参保人数1.84万人,总数达43.12万人;城乡低保、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全面提标到位;发放城乡低保、高龄长寿等补助、补贴1.02亿元。云灯、黄元米果、麒麟狮象灯、食贡四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功列入第三批赣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免费救治2447例重大疾病患者;村卫生所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新农合参合率达98.28%。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3.51‰以内,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32‰以内。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有序推进。

社会环境安定和谐。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强化领导干部接访包案、积案化解等工作,社会维稳工作得到加强。城区巡逻防控体系进一步健全,城区新建6个治安岗亭,实行24小时巡逻,有效预防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发生。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形势保持稳定。社区矫正工作不断完善。强化政府应急管理,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得到加强,公共安全感满意度进一步提高。“大埠人家”案例获评全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优秀案例。

(六)持之以恒重实干提效率

行政效能不断提升。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49件、政协提案92件,办结率、满意和基本满意率均达100%。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规范行政审批事项381项。深化干部队伍“三治”集中整治活动,纵深推进“三送”工作全覆盖常态化,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代表等社会各界代表对全县109个单位进行了机关效能民主集中测评。大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公开政府信息23131条。

廉政建设不断加强。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健全政府性投资项目公开招投标机制,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持续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进一步完善。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深入开展 “四风”整治活动,厉行勤俭节约,“三公”经费支出同比有较大幅度减少,服务群众能力得到提升。

一年来,我们统筹推进各项工作,编制、人事、物价、档案、保密、质监、慈善、石油、地方志、红十字、机关事务、民兵预备役、国防动员、人民防空、消防、共青团、工会、残联、老龄、妇女儿童、民族宗教、涉台事务、外事侨务、邮政通讯、地方海事、防震减灾、水文气象等事业都有了新进步。

各位代表,我们深深体会到: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每一份成绩、每一点进步,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统揽全局、坚强领导,得益于县四套班子的同舟共济、团结一心,得益于全县上下的理解信任、奋力拼搏,成绩来之不易,需要倍加珍惜。在此,我谨代表县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行、各业的全县人民,向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和离退休老同志,向驻县部队、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赣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赣县欠发达、后发展的县情没有根本改变,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突出表现在: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区域竞争力不强;支撑性的产业项目较少,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第三产业总量仍然偏小,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要素制约日益突出,项目落地速度仍需加快,企业经营愈加困难,新增税源的压力越来越大;影响和谐稳定的因素还不少,加强社会治理面临新的压力;发展环境还不够优化,少数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工作作风不实,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差距。对此,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着力加以解决。

二、2014年工作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落实《若干意见》的攻坚之年。尽管宏观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充满变数,但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随着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向深入,新的改革红利将陆续释放。同时,随着“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和“罗霄山片区扶贫攻坚”的纵深推进,以及科技部、国土资源部对口支援赣县,将为我们争取更多政策和项目赢得先机。只要我们坚定改革信心,抢抓发展机遇,牢牢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锐意进取,就一定能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市委四届五次全会和县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按照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核心要求,围绕省委“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战略部署,坚持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抓改革、促发展、惠民生、保稳定、强作风,全力打造特色工业聚集区、城乡统筹示范区、生态文明先行区、社会和谐模范区,推动加快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奋力迈出争当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排头兵新步伐,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今年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1%;财政总收入增长1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5%;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2%;外贸出口增长10%;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

实现上述要求和目标,我们将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在激活内生动力中引领振兴发展

用改革的思路谋划工作,用创新的方法增强发展活力,着力实施九大领域35项改革,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

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激发活力。坚持市场取向,把握市场规律,激活市场主体,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推动金融改革创新,加快建设“金融一条街”等区域性金融聚集区,吸引兴业银行等域外金融机构在赣县设立分支机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小额贷款公司组建转制为村镇银行或民营银行;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推动一批中小企业对接“新三板”挂牌融资;大力支持电商企业设立网络小贷公司;探索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房屋抵押、贷款、融资试点工作。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设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制定出台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实施细则,放宽经营条件,鼓励扶持创业,加大财税金融、科技创新等支持力度,培育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推动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整合政府公共资源交易机构,探索建设集中统一的公共资源集中交易平台,逐步扩大公共资源交易范围;引进社会资本投资设立稀有金属、金融资产等综合交易市场。推进工商登记注册制度改革,推行“先照后证”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实行“县域通办”制、“一照多址”和“一址多照”、企业注册登记“一人审核”制。

转变政府职能释放活力。推动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理顺部门职责关系,按照上级部署,完成县级政府机构改革任务;推动公办事业单位去行政化,严格控制机构编制,逐步消化县内机关事业单位超编人员;对吸纳人口多、经济实力强的镇,赋予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行政管理权限。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承接好上级下放的审批事项,把该放的权力放到位,把该管的事项管到位;建立行政审批事项目录管理制度,目录之外一律还权给社会和市场;完善“并联审批”制度,推行网上审批、电子监察,力争审批事项和时限都压缩30%以上;探索建立公平开放的公共服务购买制度。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从严控制“三公”经费支出,按照5%的比例压减一般性支出预算;健全预算信息公开制度,实行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预决算公开;坚决控制和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建立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实现政府债务统一扎口管理;建立偿债准备金制度,完善债务成本管控和偿债机制。完善政府监管制度,建立健全财政资金、政府投资项目、招投标、中介服务管理等制度,提高政府管理水平。

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创造活力。不断明晰农村产权,积极推动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及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的确权、登记和发证工作。按照上级部署,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发证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试点。加快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鼓励承包土地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支持发展与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相配套的中介服务机构。推动土地利用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合理补偿机制。创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产为主转变为管资本为主,积极探索组建国有资本经营公司。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积极参建赣州市林业集团。

(二)深入推进开放对接,在扩大有效投资中增强发展后劲

坚持创新开放思路,拓展开放空间,优化开放环境,着力打造赣县开放型经济升级版。

全力招商引资。不断优化投资环境,下大力气解决影响发展环境的突出问题,不断简化项目落地和办事流程,实行招商项目定期评审、“一张清单”服务、“一站式”审批、外商评议执法部门和破坏发展环境责任追究等制度,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发展环境。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制定出台市场化招商政策,培育一批专业招商团队、中介招商顾问、代理招商专业人员、合作招商协会,提高招商引资专业化水平;对重点客商和项目开展“一对一”对接洽谈、跟踪落实,增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不断提高招商实效,紧盯传统产业,瞄准新兴产业,立足高新区发展定位,围绕有色金属新材料、机械电子等产业及其产业链发展需求,重点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集聚效应明显、辐射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组织开展“招商项目落地年”活动,依法依规推进征地拆迁,推动“央企入赣”、“赣台会”、“光彩事业赣州行”等招商活动签约项目落地建设。抓紧跟踪对接已明确投资意向的10个重点招商项目,争取早签约、早落地、早开工。力争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5个,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5个;引进国内外500强、上市公司、大型国企投资项目3个以上;引进内资42.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8533万美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2.5亿元。

促进开放合作。树立全方位开放合作理念,立足自身发展优势,密切区域产业协作,加强与珠三角、海西经济区、长三角地区对接合作,积极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着力打造开放平台,完善赣州台商创业园、省级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园等平台功能;大力发展口岸平台,加快推进“无水港”项目落户建设,促进沿海口岸的功能向县内延伸,构建开放对接的新优势。优化对外贸易结构,鼓励、引导有条件的内资企业开展对外贸易,力争新增5家以上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企业;鼓励福珍针织、鑫业工艺等传统企业转型,开展一般贸易出口,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力争全年实现出口2.54亿美元。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到国际市场拓展业务,做大业务规模。用好在我县设立的省出国劳务报名点功能,提高对外劳务合作水平。

加大对接力度。抓住“对口支援”、“央企帮扶”和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改革等重大机遇,精心包装一批高质量、高标准、高层次的好项目,超前谋划一批支撑经济发展、惠及民生的大项目,争取上级各类项目资金20亿元以上、新开发储备重大项目100个。争取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钨新材料)示范基地等政策,提升创新发展能力。争取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第二批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等政策,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争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动态评估与滚动修编试点、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等政策,为经济发展注入更大动力。争取国家生态红线划定试点县、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重点示范区、赣县稀土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示范工程等政策,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大力配合兴国至赣县高速公路、昌吉赣客运、赣龙铁路扩能改造等项目建设。

(三)深入推进工业发展,在壮大经济总量中加快转型升级

以争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统领,推动“以升促建”,坚持转型升级与产业集聚并举,加快实施30个新型工业化项目,提升工业经济核心竞争力,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29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60亿元。 

创优承载平台。加快推进有色金属、机械电子、新材料等产业基地建设,力争新增开发面积2000亩。新建110千伏双龙变电站。建成康乐大道、吉洋大道等2135公里主路网。加快推进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试点,确保6月底前通过验收。加快有色金属新材料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生物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小微企业创业园及博士后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建设,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联姻,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家以上、市级以上科技型企业6家。全力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帮助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资源综合利用产品”认定;完成29家企业“煤改气”工程;推进中矿国际等企业清洁生产工程;开工建设“赣县重金属污染区生态园林工程示范”项目。力争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4%、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稳定在98%、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达95%以上、工业危险废物处置利用率达100%。健全园区管理模式,加快创业、投资、产业等服务中心建设。

强化产业集聚。发展钨、稀土、铜、铝、生物食品等主导产业,推进友力磁材、赣州铝业、鑫隆康稀土等项目建设,力争有色金属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5亿元;推进百惠酒业、天绿生化、金丝桃生物制药等项目建设,力争生物食品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亿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和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LED及照明设备、电子信息等产业,重点抓好派高模具、瀚川机电、超越电子、桢煌照明等新兴产业项目建设。发展循环产业经济,不断延伸钨、稀土等产业链,力争实现年产值50亿元以上。

扶持企业发展。健全和坚持“五个一”、挂点帮扶等机制。帮助企业解决招工难、用工贵,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降低营商成本。引导和促动金融机构扩大信贷规模,推动“区域集优票据”和扩展“银园保”、“助保贷”、“财园信贷通”等融资模式,力争为企业融资3.2亿元以上。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激励机制,拓宽引才引智渠道,加快赣县“人才园”建设,培育引进高层次创新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人力资源服务市场,引进和发展人才中介服务机构。鼓励、支持和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推动企业信用和社会责任建设,加强企业征信制度建设。坚持“扶大活小”,引导企业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支持骨干企业增资扩股、技改新上项目、“抱团合作”,重点推动世瑞集团、红金稀土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大力扶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力争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家以上。

(四)深入推进统筹发展,在主动对接融入中提升城镇品质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策应撤县设区,做大、做优城市,做特、做精乡镇,加快推进40个新型城镇化项目建设,有序实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力争县城建成区面积达21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47%,城镇人口达29.4万人。

提升城市发展水平。推进城南、城北、义源、储潭试验区、赣州高新区五大新区建设,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加速融入中心城区,力争完成年度投资80.94亿元。坚持基础先行,建设梅林大街东延、燕塘北路、汶潭大道等城区道路,推进瑞赣高速赣县北互通、客家大桥等项目建设;推动县公交枢纽中心、城西农贸市场等基础设施和梅林古镇、凯华酒店等商贸设施建设;稳妥有序推进城中村改造。坚持产业支撑,促进产城互动融合,发展金融证券、总部经济、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重点抓好电子商务、医药配送等产业发展;加快金融大厦、商务大厦、赣南电商谷等项目建设;推动电子大卖场、机械销售市场等专业市场建设;积极培育发展影视制作、动漫游戏和文化创意等文化产业。力争第三产业税收增长20%以上,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69亿元。

提升城乡统筹水平。增强示范区带动力,加快赣州市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赣县示范区建设,有效实施好储潭启动区招商项目建设;建设赣储路、象山路、幸福路等6条道路18.2公里,力争年内全面完工;加快启动区供水、供电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快螺溪洲城市综合体开发,争取启动区建设早出形象、早出亮点;加大农业互动区休闲项目推介和土地流转力度,促进农业休闲旅游等产业发展。增强小城镇集聚力,加快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有序推进江口、南塘“全省百强中心镇”和江口市级示范镇建设;积极推动韩坊撤乡设镇;围绕三溪寨九坳、湖江夏浒、白鹭古村、五云祥云湖生态旅游、小坪宝莲山等景区建设,着力打造一批休闲旅游特色乡镇,力争年内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亿元,接待人数182万人次;围绕五云无公害蔬菜、沙地板鸭、阳埠腐竹等产业发展,着力打造一批产业特色乡镇。积极推进大湖江国家湿地公园建设。

提升城镇管理利用水平。 坚持规划引领,主动衔接《赣州都市区总体规划》,完善城镇功能规划布局;立足城镇体系规划和资源禀赋,合理确定城镇规模及总体布局;强化中心镇产业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修编完善中心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创新城市管理方式,牢固树立“大城管、精服务、严执法”理念,注重建管无缝衔接,以骨干路网为重点,高标准实施保洁、绿化、市政“三位一体”管理;扎实推进“治脏、治乱、治堵”和“三城同创”工作;加快数字化城管建设,建立城镇综合管理执法机制;强化社区管理,建立健全支持社区建设制度,增强居民参与意识,积极引导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社区建设。提高城镇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化程度,提高工业和商住土地开发强度;健全存量土地合理利用机制,提高国有建设用地供地率和利用率;抓好土地供后监管,加强对闲置土地、低效利用土地的集中清理,探索建立节约集约用地考核体系,争创全国节约集约用地模范县。

(五)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在夯实发展基础中实现强农富农

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龙头,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实施10个农业农村现代化项目,努力实现“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提升产业平台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承载能力,抓好农业主导产业新品种新技术展示基地、吉埠园艺综合服务园、月龙湖山庄等项目建设,力争完成投资8000万元;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完善核心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启动桃江示范园建设,完善大湖江示范园规划。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新增高标准农田6000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3万亩以上。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格局,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柑橘、花卉苗木、油茶、烟叶等主导产业,力争新建高标准蔬菜基地3500亩,新开发花卉苗木3000亩、油茶1万亩,种植甜叶菊1万亩、烟叶4000亩。发展生态休闲农业,争创1个以上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个国家级生态乡镇、2个省级生态乡镇和10个市级生态村。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力争引进新品种30个以上。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美丽乡村。坚持镇村联动发展,推进和谐秀美乡村建设,抓好82个省级村点和44个市县自建村点建设,重点建好38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16个乡镇垃圾处理设施。实施水利“双安”工程,完成5座小(2)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大田乡农村饮水安全集中供水工程,启动白鹭乡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推进小农水重点县建设。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建设160公里农村公路,推进吉埠大桥、沙地信坪桥等危桥改造项目建设。改善农村供电条件,新建35千伏湖江输变电工程,新建改造110公里10千伏线路和48公里低电压线路。

创新经营体制促进农民致富。培育扶持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力争年内发展专业大户800户、农民合作社100个、家庭农场或合作农场70个。培育和引进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力争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家。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与经销商、代理商、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加大农业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力度,培养造就“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队伍。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大力发展农产品网上交易、电子结算、连锁专卖、直供直销和农民网店等农产品新型流通业态。

(六)深入推进民生改善,在加快改革发展中增进人民福祉

以改善和保障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集中更多财力实施好十大民生工程和完成100项民生指标,确保民生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58%以上。

实施惠民工程。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加快实施王母渡、三溪等71教学点和村小校舍维修改造项目,建成大埠、五云等农村中小学校食堂综合楼,新建农村中小学校舍1.15万平方米。完成县四中建设并交付使用,开工建设城关六小。加快白鹭、石芫等15个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建设。完成剩余8725户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建设任务,重点抓好50个集中建设点建设。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652套,推动保障性住房向建制镇延伸。完成植树造林3.68万亩,创建森林乡镇3个、森林村庄48个。开工建设攸镇至沙地、大田至大埠、沙园线歧岭至阳埠、田村至白鹭等4条县道升级改造项目。新(改、扩)建吉埠、大田、王母渡卫生院住院(门诊)楼,新建南塘、韩坊、田村卫生院周转房。加快茅店、五云、石芫、韩坊敬老院建设。实施零散烈士墓和零散烈士纪念设施集中保护工程。建成县社会福利中心二期工程和残疾人康复托养中心。改建大埠、阳埠、湖江、白鹭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站。大力推动扶贫攻坚,抓好116个贫困村整村扶贫开发,完成扶贫移民搬迁986人,转移培训劳动力1160人。

发展社会事业。扩大参保缴费覆盖面,新增“五大保险”参保人数1.9万人。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户供养和优抚对象等生活标准。积极促进就业创业,做好高校毕业生、城镇低收入家庭、失地农民、“4050”、残疾人等重点人群的就业帮扶,力争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推动文体事业发展,充实江西客家博物院文化内涵,加强客家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力争成功申报东河戏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快县体育场建设,建成县体育馆,协助办好第十四届省运会。巩固和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提升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8%以上。深入实施妇幼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依法落实“单独两孩”生育政策。完成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任务。加大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人防建设力度,支持妇联、工会、共青团、工商联等群众团体开展工作,积极发展慈善、老龄、妇女、儿童事业,认真做好物价、水文、气象、对台、邮政、档案、地方志、红十字、民族宗教、防震减灾、机关事务、外事侨务、地方海事、质量监督等各项工作。

完善社会治理。深化平安赣县建设,以“公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年”为契机,着力扩大“天网”工程覆盖面,深入开展社会治安专项打击整治行动,防范惩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深入推进“六五”普法工作。建立健全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等机制,让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强化平安农业建设,加强食品药品监管,确保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建设,构建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强化目标考核,坚决遏制各类安全事故。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不断提高突发事件监测预警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大互联网管理力度,着力建设文明网络。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新形势、新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弘扬苏区精神,培养敢于担当、勇于担当、善于担当的品质,强化注重实践、注重实干、注重实效的意识,以政府自身建设的新形象、新成效,推动经济发展水平与人民幸福指数的“双提升”。

善学善干,高效施政。善于研究政策、吃透政策,善于结合实际推出具有赣县特色的工作载体、工作举措,真正把政策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面对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瓶颈制约,要改变“只防出错、不求出新,只求保险、不担风险”的思维定势,勇于争先,勇于思变,勇于攻坚,在实施35项重点改革中抢先机、找动力、求突破,在推进100个重点项目中尽职责、显才干、作贡献。完善目标责任分解、协调配合、督查推进、考核奖惩机制,以“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的劲头,抓重点、抓具体,抓执行、抓督导,做到事事有人管、项项不落空,调动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求真求实,为民勤政。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坚持立说立行、真抓实干,改进文风政风,减少迎来送往,把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资金放在抓落实、促发展、强基础、惠民生上。依托“三送”工作平台,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基层、企业、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始终坚持“勤”字当头,深化干部队伍“三治”集中整治活动,着力解决“四风”问题,以过硬的作风汇聚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振兴发展的正能量。 

公平公开,依法行政。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带头学法、遵法、守法、用法,切实提升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不断完善专家咨询、公众听证、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决策机制,推进科学民主决策。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进一步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社会公认度和群众满意度。

干净干事,廉洁从政。全面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厉行节约各项规定,健全财务预算、核准和审计制度。探索开展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改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加大政府督查、效能监察、审计监督的力度,强化对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等重点领域的监督管理。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法行为,树立廉洁政府的良好形象,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新业绩。

各位代表,历史拒绝旁观者,时代垂青弄潮人。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已吹响,实现苏区振兴梦的又一重大机遇摆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强化担当责任,提升担当能力,铸就担当品格,为谱写全面深化改革历史新篇章、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推荐访问:赣县 政府工作报告 赣县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