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11月24日在潜江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市长张桂华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六届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潜江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供大家参考。
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11月24日在潜江市第七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市长 张桂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六届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我市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一区两带三极”发展战略,应急谋远,开拓创新,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冰冻旱涝灾害等不利影响,在迎接挑战中克难奋进,在抢抓机遇中阔步前进,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开创了潜江经济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新局面。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2011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338亿元(数据为预计数,下同),为2006年的2.6倍,年均增长16.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2亿元,为2006年的3倍(同比口径),年均增长24.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7亿元,为2006年的3.4倍,年均增长32.6%。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保持全省领先地位,连续五年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先进县市”。经济综合实力列全省第三位,跻身全省冲刺全国百强的“第一方阵”。
——城乡面貌明显改善。2011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45.6平方公里,比2006年增加7.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49.2%,比2006年提高5.5个百分点。全面启动新城区建设,东西城区连接进入实质性阶段。先后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省级园林城市” 、“湖北省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等荣誉称号,江汉油田获“全国绿化先进单位”称号,熊口管理区获“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称号,张金镇、浩口镇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获得省表彰,高石碑镇进入省级生态镇行列。大力推进襄岳线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新农村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环境面貌不断改善。
——文化事业更加繁荣。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中国(潜江)曹禺文化周、两届中国湖北(潜江)龙虾节,成功争取了中国剧协曹禺剧本奖创作基地、梅花奖艺术交流中心和世博湖北馆落户我市,精心创作了《生命童话》等一批文化作品,打造了文化品牌,提高了知名度。荆州花鼓戏、潜江民歌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国家、省保护名录,我市被命名为“中华诗词之市”、“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民生水平大幅提高。201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589元,比2006年分别增加6765元、3776元,年均分别增长11.9%、14.8%。居民人均储蓄存款18000元,比2006年增加8200元,年均增长12.9%。人均住房面积36平方米,比2006年增加10.2平方米。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5.1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3万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五年来,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一)抓产业,强实力,加快发展步伐。
一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科学应对极值、多发的旱涝灾害,有力、有序、有效组织抗灾抢管夺丰收,主要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2011年,全市完成农业总产值92.1亿元,为2006年的2.1倍。粮食生产实现五连增,总产达到9.5亿斤;棉花总产稳定在100万担左右;油料总产保持在200万担以上。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畜禽规模养殖占饲养总量的70%以上,水产精养面积占养殖面积的60%以上,高产高效基地占种植面积的60%以上,建成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乡镇1个。实施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农业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88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家,省级10家。2011年,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80亿元,出口创汇1.3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30.3%和20.9%,华山、莱克、尝香思、原野等12家企业的18种产品荣获湖北省名牌称号。大力推进土地集并流转、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农垦经济快速发展,2011年,农垦系统完成工业总产值62亿元,年均增长32%;完成农业总产值17.3亿元,年均增长19%。
二是着力推进工业经济提速增效。坚持一手抓壮大规模,一手抓优化结构,2011年,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00亿元,工业增加值175亿元,分别为2006年的2.8倍和3.1倍,工业经济总量居全省县市第一位,轻工业比重提高了2.6个百分点,工业占三次产业比重提高了8.4个百分点。加快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化工产业集群纳入全省重点调度,纺织服装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华中家具产业园获中国家具协会授牌。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96家,比2006年净增120家。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工程研发平台12个,培育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4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0亿元,年均增长20%。启动了5家企业工业化、信息化融合试点工作。积极实施质量兴市战略,创省级名优产品18个。
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研究制定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三产业突破性发展。2011年,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04亿元,为2006年的2.5倍。文化旅游业实现新突破,曹禺文化产业园被列为全省首批创建现代服务业示范园,梅苑、曹禺公园等景点被纳入武汉—荆州—宜昌旅游线路,兴隆水利枢纽景区、龙湾遗址建设正式启动。积极开展文化旅游特色村镇建设,熊口镇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高石碑镇窑岭村被纳入“全省旅游名村”创建村,“农家乐”达到24家。物流业发展不断加快,莱克冷链物流、晟农之家等现代物流项目相继建成,中伦国际纺织城、大雄国际商贸城等投资过10亿元的重大项目落户建设。积极推进粮食仓储建设,仓容达到4.8亿斤。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成农家店和农村综合服务社407家,覆盖全市所有区镇处场和60%的行政村;新建民主街集贸市场、西门农贸市场、农机市场、汽贸市场等各类专业市场,开展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有效促进了城乡消费。2011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9亿元,为2006年的2.3倍。建设了锦绣潜城、湖滨领地等一批标准化住宅小区,有效改善了长期以来“只见新房、不见新区”的状况。酒店、餐饮、娱乐、家政等服务业均有新发展。
(二)抓项目,扩投资,增强发展后劲。
一是全力以赴争取项目。坚持以项目为中心,积极争取成为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域、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全省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市,争取到了潜江货运铁路、东荆河倒虹管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积极支持沪汉蓉铁路、兴隆水利枢纽、引江济汉等国家工程加快建设,制定和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科学招商,务实招商,累计引进项目434个,其中投资过亿元项目72个;累计到位资金186亿元。
二是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扎实开展“投资年”、“项目建设年”活动,建立健全项目建设协调、服务和推进工作机制,大力推进与中石化、中国兵器集团、晋煤集团等国企央企对接合作,建设产业基地,重点推进金华润“4052”、金澳科技延迟焦化、盐化工总厂一期和二期扩规、华山水产氨盐扩规、永安药业环氧乙烷、华中家具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累计实施投资过亿元项目62个,项目总投资290亿元。
三是千方百计扩大融资。加强金融生态建设,连续多年保持“全省金融信用市”称号。大力促进银企合作,制定和兑现奖励政策,鼓励市域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2011年,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83亿元,年均增长16.1%。支持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改革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成功引进中银富登村镇银行。大力推进城投公司经营融资,累计收储经营性土地9264亩,融资19.8亿元。扩充汇桥担保公司资本金,提高贷款担保额度,累计担保融资27.4亿元。全力推进企业上市融资,支持永安药业成功上市,培育了5家上市后备企业。
(三)抓基础,强载体,筑牢发展支撑。
一是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24亿元,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成了章华大道、广泽大道、东环路、西环路、北环路、紫月路等城市道路的新建、改造,实现了城区外环道路全线贯通,主干道路全程黑化;完成了梅苑一期、市民体育活动中心、火车站场配套等工程建设。投资近8亿元,完成318国道绕城复线、运拖公路等一、二级公路建设68公里,黑化国道、省道80公里,完成了杨市立交桥拓宽、东荆河大桥加固改造和重点危桥改造,新建了园林一级客运站、广华二级客运站,建设通村公路1500公里。投资7.4亿元,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完成土方4000多万方。实施了全国“小农水”重点县、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四湖流域综合治理、中小河流治理、水利血防、老新泵站和幸福泵站更新改造等水利项目建设。投资近4亿元,实施国土综合整治,建设高产农田30万亩,平整土地3.6万亩,新增耕地1.1万亩。投资1400万元,加快推进通信“三网”融合。投资3.5亿元,建设35KV以上电网项目32个,线路总长1369公里。
二是全面启动新城区建设。投入近4亿元,高标准完成了新城区总体规划、设计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市政、防洪排涝专项规划,强力推进新城区征地拆迁和农民公寓、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5+2”主干道路网基本形成。综合行政服务中心、规划展示馆规划方案及建筑设计通过评审,已上报省进入批复阶段。大力开展新城区建设招商引资,成功与江苏中南建设集团签订了合作建设协议。
三是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完成了“三区三园”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和大园区总体规划、环评、土地利用规划修编。投入5亿元,加快园区路网工程配套改造、电力增容、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增园区道路25公里。制定和完善园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搬迁户购买还建房等政策措施,大力推进大园区拆迁安置,近两年共拆迁1100多户,建设还建房868户,新增园区用地10平方公里。
(四)抓改革,促开放,增强发展活力。
一是扎实推进各项改革。全面完成政府机构改革、国有农场改革、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完成“小三场”改革,先后成立了泰丰办事处、高场办事处。扎实推进文化体制、财税体制、医药卫生体制、食品药品监管体制、国有资产管理、集体林权制度、农村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以奖代补”等一系列改革。全面完成工业企业改制;基本完成农业企业改制;加快推进商贸企业改制,2011年完成改制9家。
二是不断扩大对外开放。2011年,全市外贸出口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550万美元,分别是2006年的2.5倍和2倍。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2家。承办了第二届国际和海峡两岸甲壳素研讨会暨第七届甲壳素科学技术会议,被确定为国家外贸出口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先后与美国、德国、日本等多个国家的城市开展了经贸、文化交流,与莎士比亚故乡英国斯特拉夫地区(市)进行了戏剧文化合作洽谈,对外交流合作不断加强。
三是积极深化区域合作。加快融入武汉城市圈,完成了“两型社会”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五个一体化”、“九个联合体”建设,先后与省科技厅、水利厅、质监局等厅局签订了合作协议和备忘录。主动对接和服务江汉油田发展,在共建城区、共建园区、共建矿区上取得了积极进展,积极支持油田经济适用房、棚户区改造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矿区农村生活用水秩序整治,为油田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加强了与市域内监狱、部队农场的联系与合作,推进共同发展。
(五)抓民生,保稳定,促进和谐发展。
一是全面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投资1.9亿元,新建、改造校舍25.4万平方米。投入4390万元,资助学生7313人。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全市小学生入学率达到100%,初中生巩固率达到97.5%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2%;职业教育办学体系逐步完善,江汉职院顺利通过教育部办学水平评估。建设了12个镇处综合文化站、255家农家书屋、420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148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31处全民健身路径,基层文体事业水平明显提高。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免费送戏下乡近400场,送电影15000多场,送图书50多万册。加大清理和整顿力度,文化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投资2.1亿元,改造医疗业务用房12.4万平方米,新建改造市中心医院住院大楼、门诊大楼、妇幼保健院门诊住院综合楼,完成14个镇处卫生院改造升级、376个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创建了3个省级示范乡镇卫生院、27个示范村卫生室。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高标准完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立了居民健康电子档案。血防“综合治理、整县推进”顺利实施,达到国家疫情控制标准;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疾病防控成效明显。扎实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保持在96%以上,出生人口性别比总体趋于正常。深入开展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优质服务,建成计生服务综合大楼,连续多年保持全省先进。
二是切实加大民生改善力度。筹资近14亿元,扎实为民办理实事,下大力解决农村危房改造、农村饮水安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问题。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农民累计得实惠9.4亿元。就业形势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五项社会保险参保总人数达到53.7万人,共征收社会保险费15.4亿元,累计发放社会养老金15.3亿元。全面启动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率均达到99%以上。城乡低保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累计发放低保金2.7亿元;提高了贫困群众大病救助比例,累计发放救助资金1100万元,救助困难群众3400多人;累计发放救灾资金3650万元,保障了受灾群众生产生活;筹资4000万元,建设城乡敬老托孤设施;筹措资金1230万元,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减少贫困人口3.7万人。不断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2800多套,对4200多户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发放了租赁补贴,有效解决了部分城镇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住房公积金归集覆盖面达到90%,累计归集公积金5.8亿元。
三是不断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启动创建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工作,加大环保和生态建设投入,建成了东西城区两座污水处理厂及污水收集管网、垃圾处理场等城市环保基础设施,东城区污水处理厂扩规工程及潜江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正在抓紧建设。实施了马昌湖、百里长渠和城南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完成造林面积18.3万亩。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全面完成省下达的考核目标。以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卫生城市,开展“学株洲、见行动”等活动为契机,大力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城区亮化、美化、绿化工程;创新城市管理,构建“大城管”格局,着力建立和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城市环境显著改善,城市品位明显提升。深入开展集镇建设“园林杯”创建活动,加强集镇规划建设管理,集镇面貌大有改观。持续推进农村“清洁家园”工程,农村卫生环境得到改善。
四是着力提升社会管理水平。认真组织,圆满完成了第八届村(居)换届。强化基层基础,成立了24个城市社区,25个集镇社区;投入1100多万元,改善了社区办公场所和基础设施,建设了社区信息服务平台和服务综合大楼;投入1900多万元,新建和改造村级办公场所286处;投入775万元,开展“难点村”治理,在全省率先完成治理任务。深入开展“五五”、“六五”普法活动,大力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组织开展各类严打专项行动,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不断加强应急管理和信访维稳工作,积极排查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依法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大局稳定。设立救助基金,建立“一站式”处置和三方调解机制,有效化解道路交通事故、医疗事故纠纷。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加强隐患排查整治,安全生产运行平稳。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未发生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加强市场管理和物价监测,确保市场正常供应和物价基本稳定。
(六)抓服务,提效能,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一是善谋大事、力解难事。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坚持应急与谋远两手抓,研究制定了《关于支持工业企业共渡难关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措施,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为解决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着眼大局,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完善了招商引资、城镇建设、三产业发展、征地拆迁、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集镇土地利用管理、招投标管理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充分发挥政府融资平台、金融机构的作用,采取银企对接、争取债券、招商引资、盘活存量等方式,利用国家项目资金、银行资金、市场资金,有效突破发展和建设资金瓶颈。采取了“分类排队、好而优则先”、投资强度与政策挂钩、盘活土地存量、用地增减挂钩等办法,不断提高集约节约用地水平。
二是依法行政、科学决策。始终坚持市委领导下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完善了政府工作规则、市政府常务会议制度;建立健全了城乡规划委员会、土地资产管理委员会、编制委员会等集体决策制度;出台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和编制管理办法,新增编制一律“逢进必考”,严格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人,靠制度推进工作。坚持源头治腐,落实“一岗双责”,深入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治理,强化中央扩大内需项目资金、涉农惠农资金等专项资金监管审计,廉政建设不断加强。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并向其报告工作,主动与市政协协商重大事项,自觉接受市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五年共办理人大议案3件、重点建议3件、建议653件,政协提案755件,办复率达到100%。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开通政务督查110、市长信箱,创办《网络舆情》简报,畅通群众诉求渠道,接受群众和社会各界监督。
三是优化环境、提高效能。投入资金766万元,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完善市、镇、村三级便民服务体系。加强综合招投标中心建设,实现了招投标工作“五统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大行政审批事项清理规范力度,共减少审批事项141项、取消63项、下放16项,取消前置要件74件,减少比例为43.1%。创新审批方式,积极推进行政审批“三集中、三到位”,简化办事程序,缩短办事流程,压缩审批时限三分之二以上。开展中介机构清理整顿,中介服务进一步规范。扎实开展作风建设、机关效能建设、政府执行力建设和治庸问责活动,深入推进政风行风民主评议,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同时,扎实开展南水北调丹江口水库移民安置房建设、搬迁、生产生活服务和维稳工作,圆满完成2699户、11309人的安置任务。扎实做好对口援建四川汉源县建黎乡和新疆温泉县、农五师88团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烟草、供销、工商、广播电视、档案、地方志、气象、人防、消防、妇女儿童、残联、民族宗教、机关事务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
五年来,我市获得了全国平安市、全国绿化模范市、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市、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市、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市、全国农村路网建设先进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科普示范市、全国数字城市示范市、全国无公害农产品标志使用与监管示范市等国家级荣誉,被授予中国小龙虾之乡、全国小龙虾加工出口第一市等称号,同时也获得了众多省级先进荣誉称号。今年,我市还被评为“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
五年的风雨历程,谱写了潜江发展的华丽篇章。成绩来之不易,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奋力拼搏、社会各界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历届历任班子“打基础、管长远”成效积累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江汉油田、监狱农场以及省直在潜单位的广大干部职工,向驻潜部队全体官兵,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老干部,向关心支持潜江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五年的成就令人振奋,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实践证明,做好政府工作,一是必须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五年来,我们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不争论、不止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可喜成绩。但发展不够仍然是我市最大的实际,要继续高举发展大旗,善抓良机,善谋良策,勇担重任,加快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二是必须始终坚持改善民生第一目标。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绩、最大的政治。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工作力度重点倾斜民生,新增财力重点保障民生,努力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发展成果惠及于民,凝聚了发展合力。要继续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认真解决好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不断提高市民生活水平,增强市民幸福感。三是必须始终坚持维护稳定第一责任。稳定是发展的前提。五年来,我们强化社会矛盾排查化解,提升社会管理服务水平,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环境,更加有效地服务和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要继续坚持依法行政,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切实维护安定团结、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四是必须始终坚持务实创新第一导向。务实落实是做好政府工作的基本要求,开拓创新是推动事业进步的不竭动力。要继续坚持转变作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办实事、出实招、求实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多地用改革的办法、市场的办法解决问题,敢闯敢试、敢想敢干、敢于担当,不断突破、不断进位、不断超越。
各位代表,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经济增长速度还不够快、结构还不够优、质量还不够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就业医疗、社会保障、文化教育、住房保障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还较多,改善民生的任务依然艰巨;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利益的调整,一些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日益凸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落实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任务依然繁重;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还有差距,政府自身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对此,我们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和2012年的主要目标任务
市第七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勇争全国百强、建设幸福潜江”的宏伟目标,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实现这一目标,省委省政府有要求、人民群众有期待,我们有基础和条件,同时也有压力和差距。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一方面,我们要充分认识、冷静面对新的挑战。一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尚未完全消除,经济复苏的复杂性、曲折性超出预期。二是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与通胀压力并存,物价、利率与汇率上升,对项目和投资的影响将会进一步加深。国家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资源供给更紧、产业门槛更高、环境约束更强、土地控管更严,对于我市偏重的经济结构和亟需改善的土地利用结构而言,发展约束压力将进一步增大。三是中部地区和周边县市你追我赶、竞相发展,不进则退、慢进亦退,实现跨越赶超的压力加大。
另一方面,我们要准确把握、充分利用难得的机遇。一是国内外资本和沿海产业转移加快,为我市促进要素集聚和产业承接带来了新机遇。二是一系列重大战略历史性惠顾,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域顺利实施,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深入推进,全省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即将启动实施振兴江汉平原战略,为我们带来了政策的叠加和机遇的放大。三是一批牵动全局、关系长远的重大项目相继立项、启动和建设,沪汉蓉铁路即将通车,兴隆水利枢纽、引江济汉工程建设进展顺利,东荆河倒虹管开工建设,潜江货运铁路、老新二站等项目有望及早启动,陆、水、铁路等各方面条件的改善,将极大地提升我市区位优势。四是我市多年发展的基础,近期一批重大项目的实施,为勇争全国百强积蓄了能量,增强了后劲。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要求,以奋发有为的朝气、永争一流的志气、一往无前的勇气、克难奋进的锐气,科学研判形势,牢牢把握机遇,扎实努力工作,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市第七次党代会精神,加快实施“一区两带三极”发展战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重点,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改善民生与建设和谐社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推进经济强市、文化名市、园林城市建设,勇争全国百强,建设幸福潜江,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根据上述总体要求,着眼于我市的发展实际,着眼于与“十二五”规划相衔接,建议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目标为:到201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以上。
同时,实现“勇争全国百强、建设幸福潜江”宏伟目标,需要我们以更加积极进取的姿态、更大的工作力度,争取更好的发展结果,建议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
2012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做好各项工作,实现发展目标,意义十分重大。2012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外贸出口总额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3.5%,万元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和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省下达目标。
围绕上述目标,今后五年和2012年要突出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工业强市,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工业是财富之源、发展之基。要强化“工业第一”理念,加大“工业第一”力度,体现“工业第一”地位,以非常之策、非常之举,重点建设大产业、大企业、大园区,切实做大做实做强工业。
在做大规模中提升实力。继续把壮大规模作为工业发展的首要任务,着力实施“工业三年倍增计划”,到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达到160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壮大一批骨干企业,重点扶持金澳科技、华山水产、江汉油田盐化工总厂等企业产值过100亿元,培育金华润化肥、仙桥化学、全友家私等企业产值过50亿元,永安药业、莱克水产、源鑫纺织等企业产值过30亿元,培育10家以上企业产值过20亿元,20家以上企业产值过10亿元,形成梯队发展格局。扎实推进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到2016年,力争规模以上企业(原口径)达到500家以上。
在做实支撑中增强后劲。扎实推进大园区建设,加大拆迁安置、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力度,切实抓好产业规划和园区招商,着力打造布局合理、产业集聚、功能齐全、生态良好的高标准园区。加大园林经济开发区和杨市、总口工业园整合力度,加快形成“一区五园”发展格局,努力争创国家级开发区。按照“中国一流”的要求,加快建设,发展信息化交易、个性化品牌设计,努力将华中家具产业园打造成中国家具产业第五极,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潜江经济开发区、江汉盐化工业园、油田矿区为载体,打造“循环化工走廊”,努力争创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扎实推进张金经济开发区建设,及早谋划、加快推进后湖管理区、熊口管理区等襄岳线沿线工业园区开发建设,鼓励各地发展特色工业小区或农民创业园。研究出台政策措施,鼓励发展工业地产,推进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加快速度,提升水平。坚持“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围绕项目干”,继续实行项目建设“四个一”工作机制和重大项目“一事一议”制度,加快项目建设步伐,力争早建设、早竣工、早投产、早见效。到2016年,全市项目投资总额超过600亿元。
在做强产业中优化结构。围绕潜监线千亿产业带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发展壮大主导支柱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加强与国企央企对接合作,推进盐化工与石油化工、煤化工深度结合,力争盐化工产业产值突破200亿元;突出企业引进和技术改造,推进纺织服装企业提档升级,力争纺织服装产业产值突破200亿元;以建设国家级甲壳素产业基地为依托,大力培育生物产业,实现产值100亿元以上;支持家具产业快速发展,实现产值100亿元以上;突破性发展食品饮料产业,实现产值200亿元以上。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努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到2016年,力争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10%以上。
在自主创新中提高竞争力。实施科技创新,重点依托杨市工业园,聚集创新要素,吸引一批科技型企业,建设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引导和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建设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不断加快新产品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进程。到2016年,争创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0家以上,力争1个以上孵化器进入省级序列,1家以上生产力促进中心进入国家序列。实施管理创新,深入推进“质量兴市”战略,认真落实质量奖励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强以质量为核心的管理创新,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加强质量检测平台建设,完成省级盐化工产品检测中心建设,加快推进湖北省家具产品检测中心建设。实施品牌创新,深入推进精品名牌战略和企业商标战略,到2016年,力争培育1—2个国际知名品牌,争创1—2个中国名牌产品,新增10个以上省级名牌产品;培育2件以上中国驰名商标、50件以上省级著名商标。
2012年,我们将重点抓好大园区建设、项目建设和工业经济运行调度。进一步完善和实施大园区规划,大力推进园区整体招商融资,推进工业园区拆迁安置和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拆迁1000户以上,新建还建房1200套以上,围绕项目建设加快道路等基础设施配套。按照签约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要求,切实抓好项目建设,积极争取晋煤集团与金华润化肥煤盐结合、兵器集团与仙桥化学盐化工产业园、食品工业园等重大项目签约落户,大力支持中石化氯代异氰尿酸、巨江公司纤维板、利维高二期扩规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着力推进金澳科技延迟焦化、盐化工总厂二期扩规、华山水产氨盐扩规、永安药业环氧乙烷等项目竣工投产。推进华中家具产业园一期项目全面投产,加快全友、好迪等二期项目建设。强化经济运行监测,做好煤电油气运和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保障,扶持一批中小企业壮大成长,全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原口径)30家以上。切实抓好5家企业工业化、信息化融合试点示范。
(二)坚持“两增同步”,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农村工作始终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发展,用城镇化理念建设新农村,努力提升潜江农业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地位、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加快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切实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围绕增强防汛排涝抗旱能力,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组织实施全国“小农水”重点县、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中小河流治理、泵站改造、水利血防等项目建设。争取和实施张义咀、新干渠、龙湖河等泵站建设。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自来水户户通”。实施自然村畅通工程,加强农村公路建设与管养,新建农村公路260公里。按照“田成方、路成框、渠成网、林成行,旱能灌、涝能排、机能耕”的要求,抓好国土综合整治,大力推进基本农田、兴地灭螺、汉江沿线等土地整理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
不断优化农业结构。稳定发展粮棉油生产,加快发展畜禽水产生产,大力发展蔬菜苗木生产。着力开展高产创建,重点抓好85万亩粮食、50万亩“双低”油菜、50万亩棉花、35万亩速生丰产林、30万亩水产、25万亩蔬菜、5万亩优质苗木等七大板块基地建设。切实抓好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到2016年,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生猪、家禽规模养殖分别占饲养总量的80%和90%以上,小龙虾野生寄养面积达到25万亩以上,水产特种养殖面积达到15万亩以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比重提升到30%以上。切实抓好“菜篮子”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蔬菜产业,继续实施“以奖代补”政策,重点支持规模化、标准化蔬菜设施基地建设。
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着力建设水产品、油料、棉花、粮食等农产品加工园区,重点支持华山水产、莱克水产、尝香思食品、武汉伟润、银海棉业、金松纱业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壮大规模,创建品牌,加快发展。到2016年,新增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3家,新增年销售收入超亿元龙头企业10家。培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协会,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
积极抓好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按照与兴隆水利枢纽和引江济汉工程同步建成的要求,深入推进襄岳线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实施“特色兴村”,继续推进移民点新农村建设。加强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加快迁村腾地步伐,鼓励和引导农民集中建房,着力打造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配套功能完善的农村新社区。
加快发展农场经济。争取和研究政策,积极探索加快农场发展的体制机制。鼓励和支持农场发挥优势,节约集约开发利用土地,着力建设新型工业园区、农村新社区和特色农业示范区,努力将农场培植成全市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排头兵”。到2016年,力争市域农场工业总产值突破300亿元,农业总产值突破30亿元,农业人均纯收入突破14000元。
2012年,我们将围绕增产量、兴产业、强基础,抓好主要农产品生产,实现粮食总产9.8亿斤,棉花总产100万担,油料总产220万担,蔬菜总产70万吨,生猪出栏107万头,家禽出笼1700万只,水产品产量10万吨;大力推进农业招商引资,加快推进金城棉业棉花仓储物流、巨金米业米制食品加工、巨源油业氨基酸等过亿元农产品加工项目建设,力争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15%以上;抢抓机遇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汉江流域水利现代化试点、东荆河倒虹管、兴隆河生态水利示范片、老新二站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同时,完成农田水利建设土方1400万方,完成总干渠万福河泵站建设;坚持标准,整合项目,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试点,继续抓好熊口管理区万家岭社区建设、新城区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深入开展农村“清洁家园”活动,进一步改善农村面貌。
(三)坚持重点突破,着力推进三产业大提升。
着眼服务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完备、生活性服务业丰富繁荣、新兴服务业优势突出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
大力改善基础条件。加大争取和投入力度,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铁路、公路、水路联运的现代大交通网络。加快火车站换乘等配套建设和周边环境整治,做到环境整洁优美、交通方便快捷、产业发展配套;加强跟踪对接,促进潜江货运铁路项目尽快实施。争取及早启动潜石高速公路、汉江大桥建设,加强国道、省道、干线公路及农村路网建设,提高路网覆盖和通达能力,不断完善“五横四纵”的公路交通网络。优先发展城市公交,进一步完善公交线网,加强站点建设。支持引江济汉工程加快建设,连接长江和汉江航运;争取汉江中下游航道整治工程早日实施,推进泽口、兴隆、红旗等主要港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黄金水道”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加快推进国有商贸企业改制改组改造,盘活资产,增强活力;支持博通电器、利荣商贸等实力雄厚的本土商贸企业对外扩张、连锁经营;积极引进外资和国内大型商贸企业,全面提升商贸业发展水平。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积极推进“新网工程”,实现农家店和农村综合服务社村镇全覆盖。完成农资、建材、水产品交易、服装及原辅料交易、汽车交易、木材交易等专业市场建设。围绕构建江汉平原物流中心的目标,加快建设火车站、经济开发区、后湖等三大现代物流园区。支持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大型物流企业集团。到2016年,实现物流业产值过100亿元。
大力发展金融房地产业。深入推进银政企合作,支持市域内金融机构发展壮大,创新金融服务,加大信贷投放;积极引进银行、保险、证券等各类金融机构落户或设立分支机构;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和融资性担保公司,积极争取企业、城投等债券融资;规范发展商业保险,实现商业保险与政策性保险优势互补。加大支持和培育力度,到2016年,力争新增上市企业1—2家、后备上市企业5家以上。按照市场化、规模化、标准化的要求,切实提高房地产开发水平,新建一批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住宅小区;严格规范老城区房地产开发,坚决控制变相集资建房、小产权房、零星开发,全面推行小区物业市场化、规范化管理;推动新城区商住开发,研究出台政策措施,鼓励引导人口向新城区转移。
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加快“数字潜江”建设,促进 “三网”融合,支持有线电视数字双向互动平台建设,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以满足居民家庭需求为目标,完善服务设施,健全服务网络,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社会化的社区服务体制。加快发展保洁、保姆、家庭教育等家政服务。规范发展婚姻介绍、职业介绍、广告代理、房产交易等中介服务业。鼓励发展研发、设计、创意、科技培训、技术推广、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
2012年,我们将着眼改善条件、提升水平,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和三产业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火车站广场、连通道路等配套设施建设,确保与铁路通车同步建成;启动318国道复线黑化、绿化建设;完成219、247省道黑化改造15公里;推进王周线4.7公里新建、运拖公路分段改造和危桥改造工程。加快推进中伦国际纺织城、大雄国际商贸城、华中家具产业园交易城等重大项目建设;完成园林城区中心市场改造,加快推进园林北路商业步行街建设;启动润基建材城、棉原农贸市场、天驰汽车市场、谦恒摩托车市场等专业市场建设。推进银企对接合作,引导和鼓励银行扩大信贷投放,力争授信额度50亿元以上,履约率98%以上。
(四)坚持城乡统筹,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
突出规划引领,优化空间布局,改造提升老城区,基本建成新城核心区,加快改善集镇面貌,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努力形成新城区、老城区、集镇协调发展局面,争创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围绕五年内基本建成新城核心区的目标,积极推进与中南建设集团合作,全面完成核心区征地拆迁和城区主干道、农民公寓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水系整治和滨河景观、中央公园、文化体育、教育等公共设施建设。围绕改造提升老城区,完成东环大道南延、袁光大道南延、紫月路西延等主干道建设,基本实现老城区、工业园区道路全线贯通;制定完善排水专项规划,加快老城区排水管网建设,扩大生产生活污水收集范围,基本实现雨污分流;继续推进天然气、自来水管网建设和城镇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切实加大投入,加快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城市建设标准,加快工业园区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完善功能服务配套。加快电网建设和改造,建成2座220KV、8座110KV变电站,切实提高供电保障能力。进一步落实政策,支持和鼓励各地加强集镇建设,重点推进张金、浩口、熊口、高石碑、龙湾等中心镇、口子镇或特色镇建设。到2016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58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到57%。
提高城镇管理水平。认真实施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和总体规划,优化城镇空间结构布局。按照先急后缓的原则,大力推进规划编制,扩大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面,完善各类专项规划,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规划体系。加强制度建设,严格规划控管,严厉打击、坚决控制违法占地和违法建设。城市管理要健全体制,加大投入,加强综合执法,全面推行管理精细化、科学化、社会化、市场化,推进“城管进社区”,建设“数字城管”,营造畅通有序、整洁靓丽、生态和谐的城市环境。坚持城乡联动,加强集镇管理,不断改善集镇面貌。
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树立经营城镇理念,充分挖掘闲置资产,利用市域内的土地、房产、空间、规划、概念等有形或无形资产资源,通过市场运作方式筹集建设资金。大力推行以城建城、成片开发、捆绑招商建设模式,引入市场资金参与城市和集镇开发建设,推进城中村改造。
2012年,我们将继续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继续完善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专业规划,完成“城中村”改造规划、远郊村搬迁改造规划和保障性住房规划;加快新城区建设,启动综合行政服务中心、规划展示馆、水体景观及防洪排涝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襄河大道等主干道和范新、河东北苑农民公寓建设,完成二级干道箱涵工程和东荆、河东南苑等5处农民公寓建设,完成拆迁560户;加快城建重点工程建设,完成章华大道南延,推进红梅西路扩宽,实施东环大道南延、育才路连通、污泥处理处置中心等工程,抓好市政设施维修改造;加强城市管理,重点解决集贸市场脏乱差,出店占道经营,违规燃放鞭炮,东风路、建设街、潜阳路、师范路、章华中路交通拥堵等问题,不断提高城市亮化、美化、绿化水平。
(五)坚持文化兴市,着力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培育城市文化品牌,发展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切实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切实抓好图书馆、群艺馆、博物馆等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建筑面积、软硬件配套设施达到国家标准。加快完善群众体育设施,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继续推进镇处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与农家书屋建设,实现农家书屋行政村全覆盖。继续开展“农民文化节”、“月月红”广场文艺演出和送戏、送电影、送图书下乡等惠民文化活动,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加强文化遗址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保护。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围绕名人文化、历史文化、生态水利文化、宗教文化资源优势,加大投入力度,编制完善规划,推进项目建设,着力打造城市文化品牌。突出发展文化旅游业,全面完成世博湖北馆复建、曹禺大剧院、中国剧协曹禺剧本奖创作基地、梅花奖艺术交流中心建设,谋划推进园区三期工程建设,将曹禺文化产业园建设成为全省一流的戏剧文化主题旅游区;加快龙湾遗址保护与展示项目建设,争取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早日挂牌;大力推进兴隆水利枢纽暨引江济汉工程景区建设,努力建成现代水利工程旅游风景区,加快构筑“三足鼎立”的旅游发展格局。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抓好旅游名镇名村、农家乐建设。支持和引导宾馆、酒店创星升级,提高对外接待服务能力。加快发展文化娱乐、传媒、体育、印刷出版、信息网络等文化产业。到2016年,力争文化旅游业增加值达到20亿元以上。
努力提升城市文明水平。发挥文化引领社会、教育市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凝聚力和创造力,着力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倡导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2012年,我们将立足突出特色、打造品牌,重点抓好文化旅游业发展。完成曹禺文化产业园总体规划和旅游专项规划、龙湾遗址旅游景区概念性规划、兴隆水利枢纽工程暨引江济汉旅游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等“三大景区”规划的编制和评审;完成世博湖北馆复建及布展,完成曹禺大剧院主体工程建设;完成龙湾遗址旅游通道建设,启动遗址博物馆建设;加快高石碑镇窑岭村省级“旅游名村”创建。加强文化旅游招商引资,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办法,加快“三大景区”项目建设,推进市民体育活动中心、曹禺大剧院与知名企业合作,提高旅游开发和公共文体设施利用水平。
(六)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推进生态建设。
树立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理念,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强力推进节能减排。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技术平台建设,完善节能减排管理体制机制,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狠抓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节能减排管理,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快推进热电联产、生物质发电等重点节能环保工程建设,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抓好工业、农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重点行业和领域节能;加强源头治理,重点抓好工业生产、生活污水、机动车尾气和畜禽养殖等重点领域减排,确保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二氧化碳减排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全面完成省考核目标。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深入推进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市建设,支持一批工业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建设,减少资源和能源消耗。以企业为单位,推进资源循环利用,构建企业内部循环。以园区为载体,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构建企业之间循环,重点支持中国兵器集团建设氯碱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将潜江经济开发区、江汉盐化工业园打造成循环经济工业园。以产业为链接,推进关联产业互补,构建产业配套循环,重点支持盐化工、煤化工、石油化工、医药化工、小龙虾等产业配套循环发展。以市场为导向,推进区域产业互动,构建城市圈内外循环。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和垃圾分类回收制度,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
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实施“蓝天”、“碧水”、“绿地”、“宁静”、“洁净”五大工程,加快创建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加大城乡绿化造林力度,到2016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0%。加快道路绿化、工业园防护绿地、滨河绿化建设,抓好汉江和东荆河、田关河防护林带建设,全面提升城乡绿化水平,城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8.5%、42.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1平方米。努力改善城乡水生态环境,加快推进城区水生态修复和返湾湖、借粮湖湿地保护项目。加强大气污染、噪音等综合治理,进一步改善市民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推进城区和集镇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构建优美整洁的城乡环境。
2012年,我们将切实加大重点区域、重点流域、重点企业的环境治理和监管执法力度,全面推进潜江经济开发区等工业园区污染治理,实现企业稳定达标排放、流域区域环境功能达标,完成潜江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建设,继续做好企业防护距离内居民搬迁工作。积极稳妥做好齐力华盛公司淘汰落后产能后续工作,支持企业新上项目,积极开发下游产品。完成市污水处理厂扩规,启动江汉盐化工业园污水处理厂建设,进一步提高生产生活污水处理能力。
(七)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推进发展体制机制创新。
进一步解放思想,突破条条框框,通过改革创新、扩大开放,激发发展活力,争创发展优势。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完成国有商贸企业、农业系统改制。深入推进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抓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和公开招聘,实现人事管理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区镇处财政管理体制。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继续推进农村公益事业“以钱养事”、农村产权制度、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积极探索精细化、差别化用地管理机制,按照“先急后缓、有保有控、好而优则先”的原则,进一步推进节约集约用地。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在符合环保要求和产业政策的基础上,既要铺天盖地,更要顶天立地,多层次、全方位、各行业招商,突出抓好与国企央企对接,大力推行园区招商、以商招商、小分队招商和专业化招商,力争五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突破500亿元。继续围绕农林水、交通、电力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策划申报、对上争取项目和资金。积极争取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后续政策和省县域经济扶持资金。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大力提升经济外向度,到2016年,外贸出口突破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突破5500万美元。
加快区域融合步伐。深入推进融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加大与城市圈内城市对接力度,加快推进项目合作、人才交流。继续坚持“共建矿区、共建园区、共建城区、共抓转型、共同发展”的理念,进一步加强与江汉油田的合作,推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发展共兴共荣,大力支持江汉油田勘探开发、产能建设和项目建设,支持中石化无机化工产业基地加快建设,支持江汉油田社会保障、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维护油田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矿区。继续加强与市域内监狱、部队农场联系与合作。
2012年,我们将突出国企央企对接,承接产业转移,力争在招大引强上实现新突破,全年招商到位资金70亿元以上。
(八)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推进社会建设。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强化社会保障,创新社会管理,不断增强市民生活幸福感,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大力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特色发展高中教育,到2016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以上,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达到城乡基本均衡,适龄少年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巩固率达到98%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6%;实施民办教育发展促进工程、职业教育振兴工程,完善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积极发展继续教育、老年教育,大力推进社区教育、成人教育,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提高市民科学素养。按照“保持总量、提高素质、优化结构”的原则,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强医疗服务和医疗质量监管,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创建全国三级卫生网络示范点。加强血吸虫病、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到2016年,以村为单位人畜血吸虫病感染率下降到1%。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优化出生人口性别比结构,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开展优质服务,改善育龄群众生殖健康状况,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稳定和扩大就业,积极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力实施农民工培训工程和农民回归创业工程,促进更多农民就地转移就业;继续完善就业援助制度,通过开展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实施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等多种方式,重点帮助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库区移民等人群就业。加快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行“五险合一”,进一步完善城乡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全覆盖;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扩大医疗救助范围;进一步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提高保障水平;积极筹措资金,切实保障困难群体、优抚群体、特殊群体权益。认真落实政策,抓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和后续发展。积极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继续加大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力度。着力加强为老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切实做好残疾人救助和服务,开展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程,新建残疾人集中托养中心。加强住房保障工作,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加快推进城市棚户区和国有农场、林场危房改造,提高居民住房保障水平。坚持每年办好一批实事,切实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全面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坚持重心下移,加大投入,整合资源,着力加强社区建设,到2016年,城镇社区80%以上达到省级“和谐社区”标准,50%以上达到国家“和谐社区”标准。积极推进村(居)务公开,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深入推进“平安潜江”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快建设视频监控等技防设施,强化治安巡逻等人防措施,坚决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深化隐患排查治理和专项整治,确保安全生产运行平稳。积极开展食品药品安全先进市创建活动,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加大监管力度,防止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发生。建立健全社会应急管理机制,切实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深入开展普法工作,积极引导广大市民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抓好信访和人民调解工作,依法解决好群众诉求,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落实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加强移民生产生活服务,促进移民“稳得住、快致富”。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保障劳动者权益,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加强市场供应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哄抬物价行为,确保市场正常秩序和物价稳定。加强社会组织培育和管理,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群团组织充分发挥作用。加强对台、侨务工作,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2012年,我们将继续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办好一批利民、惠民的实事。(1)筹资1500万元,解决3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2)筹资3600万元,建设公共租赁住房300套、廉租住房150套;(3)筹资1500万元,在镇村卫生院(室)、社区服务中心(站)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4)筹资2000万元,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和寄宿制学校建设;(5)筹资1480万元,扶持3000人创业,带动就业9500人;(6)筹资1000万元,加强社区办公场所等基础设施建设;(7)筹资200万元,开展“三送三进”活动,免费开放“两馆一站”;(8)筹资2000万元,加强背街小巷建设改造;(9)筹资6900万元,实施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10)筹资2亿元,完成6万亩、启动16.8万亩土地整理。
各位代表,新形势、新任务、新目标,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必须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继续完善听证、公示、合法性审查和集体决策的重大事项决策程序。大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自觉接受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增强行政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违法受追究。自觉接受市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
坚持履责问责,建设责任政府。建立健全政府工作责任制,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重实干、见成效,狠抓工作落实。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强化目标管理考核,加大督查力度,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切实做到有错必究,有责必问,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进一步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提升执行能力和落实水平。
坚持务实高效,建设服务政府。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切实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围绕建设全省一流的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深化审批制度改革,清理和规范各类行政性收费项目和中介服务机构;创新审批服务,优化审批流程,深入推进行政审批“三集中、三到位” ,推行服务质量公开承诺制和亲切服务,实现行政审批“提速、提效、降费”。继续推进三级行政服务体系建设,改善条件,健全机制,进一步完善便民服务网络。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积极推进网上审批,不断提高办事效率。
坚持勤政廉政,建设廉洁政府。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完善政府系统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加大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项目的效能监察和审计监督力度,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强化土地招拍挂、工程招投标和项目资金监管,加大案件查办力度,确保工程建设安全、资金使用安全、干部成长安全。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牢固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观念,加强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压缩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将有限的资金用在促发展、保民生上。
各位代表,前景无限美好,事业催人奋进,责任重于泰山。让我们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凝聚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奋发有为,乘势而上,为加快推进我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争创全国百强、建设幸福潜江而努力奋斗!
附:部分名词注释
1、一区两带三极:“一区”即以城市新区为重点辐射周边的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两带”即以潜监线为主轴的沿线新型工业和循环经济带,以襄岳线为主轴的沿线水利工程景观、生态农业和文化旅游带,“三极”即经济开发园区、江汉油田、农场(管理区)三大经济增长极。
2、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指通过5年左右努力,在全省形成一批在全国同行业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知名品牌、一批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园区、一批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县市。
3、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域:国家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实现主体功能区定位后,包括财政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人口政策、土地政策、环境政策和绩效考核政策等都将有所调整。重点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
4、小农水:国家为解决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维修所实施的项目。
5、“三网”融合:指原先独立设计运营的传统电信网、计算机互联网和有线电视网等通信网络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从而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形成适应性广、容易维护、费用低的高速带宽多媒体基础平台。
6、三区三园:即潜江经济开发区、园林经济开发区、张金经济开发区、江汉盐化工业园、杨市工业园、后湖工业园。
7、农业“小三场”:即国有农业、牧业、渔业良种场。
8、武汉城市圈“五个一体化”、“九个联合体”:“五个一体化”指武汉城市圈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发展与布局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城乡建设一体化、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一体化。“九个联合体”是指推进武汉城市圈内城市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劳动、体育、旅游、信息和宣传等九个联合体建设,加强对接融合,促进圈内城市社会事业公共服务均等化。
9、两免一补:即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10、毛入学(园)率:指某学年度某级教育在校生数占相应学龄人口总数比例,标志教育相对规模和教育机会,是衡量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11、全民健身路径:即体育广场、公园、小区广场等设置的户外健身器材。因为全国在大范围普及这类器材,旨在提高全民健身素质,所以称为全民健身路径。
12、一岗双责:指国家各级政府机关党员干部在做经济建设、履行本职岗位应有的管理职责的同时,还要对所在机关的党风廉政建设负责。
13、招投标工作“五统一”:即统一综合监管机构、统一招标投标综合平台、统一评标专家库、统一行业自律组织、统一行政监管规章制度。
14、行政审批“三集中、三到位”:即部门行政审批职能向一个科室集中,部门行政审批科室向行政服务中心集中,部门行政性、服务性收费缴入向行政服务中心集中;所有行政审批项目进驻行政服务中心到位,行政审批职能授权到位,非税收入、服务性收费票据控管到位。
15、一区五园:即围绕争创国家级开发区,加大园林经济开发区和杨市、总口工业园的整合力度,推动建设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纺织服装产业园、华中家具产业园、现代物流产业园、曹禺文化产业园,拉开大园区发展框架。
16、项目建设“四个一”工作机制:即“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工作机制。
17、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由商务部2005年2月开始启动,工程的主要内容是,在试点区域培育和建设农家店,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逐步缩小城乡消费差距。
18、新网工程:为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流通产业,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决定实施“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
19、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构建起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普遍改善幼儿园办园条件,合理配置保教人员,整体提升保教质量,基本满足市民对学前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20、三送三进:即送戏、送电影、送图书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
21、两馆一站:即市图书馆、文化馆和镇处文化站。
22、“三公”经费:即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经费、公务招待经费。
推荐访问:潜江市 政府工作报告 潜江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