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9月6日在江州区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区长陈光恩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江州区第二届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同志提出意见。一、过去五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江州区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五年【范文精选】,供大家参考。
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9月6日在江州区第三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区长 陈光恩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江州区第二届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同志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江州区第二届人民政府任期的五年,是伴随着“十一五”规划全面实施、崇左新兴城市建设加快推进,江州区各项事业迎难而上、开拓奋进的五年。五年来,江州区二届政府在崇左市委、市政府和江州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江州区人大、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紧紧围绕“服务城市,发展江州”的工作思路,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励精图治,真抓实干,战胜了重重困难,超额完成了二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经济大发展、社会大进步、城乡大变化、民生大改善,谱写了科学发展新篇章。
——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坚定不移地调结构、转方式、保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在两位数以上,取得了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个翻番”的好成绩。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财政收入由2005年的2.8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7.04亿元。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产业结构比由2005年的32.9:29.5:37.6调整为2010年的27.9:36.9:35.2。项目投资拉动效应明显增强,“十一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72亿元,是“十五”期间的6倍多。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糖业循环经济体系加快形成,一批蔗糖综合利用项目相继建成;锰铝科技产业园从无到有,引进了总投资共25亿元的4个锰加工项目。特色效益农业稳步发展,粮食连年实现丰收,甘蔗、畜牧、水产等优势产业进一步加强。服务业规模和层次实现同步提升,文化旅游产业迈出实质性步伐。
——城乡建设呈现新面貌。大力加强以新区开发、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五年来,江州区主动服务城市建设发展,累计为崇左市建设征地5万多亩,扎实推进佛子、卜弄、台村等6个安置小区建设。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宜居宜业水平不断提升,开发建设丽江公务员小区和“江州汇豪城”等4个高档次住宅小区,丽江新区初具规模,“江州汇豪城”成为全市“八大住宅区”中质量最好、环境最优、进度最快、面积最广的住宅小区。城乡规划工作不断加强,完成乡镇总体规划调整4个、村庄规划编制113个。稳妥推进廉租房建设、城乡风貌改造、危旧房改造、公共租赁和棚户区改造等工作。农村生产生活明显改善,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毁工程修复、中小型灌区节水改造、农村饮水建设、农村电网改造等一大批设施建设,完成59个农村公路项目建设共553公里,村村通等级路率实现100%,村村通硬化率从22.3%提高到49%。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建成驮卢镇岜白新村等4个市级试点新村和新和镇那糯新村等16个江州区级试点新村。到2010年,江州区城镇化率为36%,比2005年提高6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五年来,江州区各项社会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人事制度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依法行政水平和管理效率得到提高。财政“收支两条线”管理进一步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不断加强,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和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土地流转改革等农村改革顺利开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教育、文化、社会保障等领域各项改革均取得新进展。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五年来,共引进重大项目59个,金额达113.2亿元。
——民生改善取得新突破。坚持发展为先、富民为本、惠民为重,高度重视改善民计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与民生幸福。坚持为民办实事,累计实施惠民工程54件,解决一批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就业再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控制在3.2%以内。社会保障和救助水平不断提升,城乡低保进一步提标扩面,五保供养标准有较大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残疾人事业不断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扎实推进,完成城市棚户区改造160户,农村危房改造1010户,廉租住房建设154套,253户家庭享受住房租赁补贴。
——社会事业开创新局面。教育事业屡创佳绩,被评为全国第十一批“两基”工作达标县(区),荣获自治区“两基”工作先进单位,连续六年荣获崇左市初中教育质量综合评估一等奖。科技创新工作成效显著,连续四年通过全国县(市、区)科技进步考核,2010年申报国家科技富民强县项目已获国家科技部批准立项,2010年被自治区评为广西首批蔗糖产业科技重点示范县(区)。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文化阵地和基层文化建设得到加强,建成了一批村级篮球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左州金山节、驮卢龙舟节等传统文化活动成为特色文化品牌。人口计生工作长抓不懈,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出生人口素质不断提高。连续五年荣获广西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进步奖,计生质量管理课题被评为国家级、自治区级计划生育质量管理优秀课题。卫生事业进一步加强,率先在全市建立婚检综合服务中心,实现婚检“一站式”服务,连续三年荣获自治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先进县(区)。扶贫开发取得好成绩,36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工作顺利通过自治区、崇左市两级验收。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23个单位荣获国家级、自治区级文明单位、文明村镇称号。生态建设创响品牌,被评为全国第六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社会创新管理迈出新步伐,政法综治信访维稳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安全生产工作不断加强,应急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为江州区科学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连续两年被评为自治区平安县(市、区),涌现出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集体(崇左市公安局江州分局)、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个人(周贤良同志)等先进典型。
——政府自身建设取得新成效。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围绕依法行政,打造阳光、高效、廉洁、服务型政府。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和创先争优活动,认真履行各项职责,深化政务公开,不断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全面贯彻落实区委各项决策部署,认真执行江州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高度重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工作。扎实开展廉政建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此外,编制、审计、监察、统计、气象、地方志、法制、水库移民、粮食、供销、老龄、司法、调处、保密、档案、民族、侨务、应急管理、政务服务管理、机关后勤等工作有新进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文联、工商联、科协等社团组织作用进一步发挥,国防动员、双拥、民兵预备役工作成效明显,驻江州区解放军、武警官兵在抢险救灾、维护稳定和支持地方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年来,江州区先后荣获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浙商投资(中国)最佳城市、广西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市、区)、广西科学发展进步县、广西招商引资先进县(市、区)、广西抗击雨雪冰冻灾害先进集体二等功、广西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这是上级党委、政府和江州区委正确领导,江州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江州区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支持的结果,凝聚着江州区人民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谨代表江州区人民政府,向在各个领域和岗位上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江州区人民,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向给予政府工作热情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江州区部队官兵、武警指战员以及所有关心、支持江州区建设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同志们,五年的探索和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和重大挑战,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立足实际,理清思路,围绕事关全局、关乎长远的重大战略、重大项目,集中用力,重点突破;必须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干到实处,干出水平;必须始终坚持把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发展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这些经验和体会,对今后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将一以贯之地坚持、丰富和完善。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江州区经济社会在前进和发展中仍然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总量偏小,经济结构不够合理,转型升级任务繁重;二是城镇化水平不够高,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任重道远;三是人才、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加剧,经济较快增长的压力加大;四是体制还不够完善,市、区权责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五是社会事业发展不够平衡,民生改善工作需加大力度;六是政府自身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都是发展中的问题、前进中的挑战、转型中的矛盾,我们必须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勇气和发展的办法切实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工作思路
各位代表、同志们,今后五年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为贯彻落实崇左市第三次党代会和江州区第三次党代会精神,今后五年,江州区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牢牢把握陆路东盟南崇经济带①建设的战略机遇,坚持“服务城市,发展江州”,统筹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和政府自身建设,推动科学发展,打造实力江州,加快实现“富民强区”新跨越!
——推动科学发展,打造实力江州,就是要紧紧依托陆路东盟南崇经济带,充分发挥地处中心城区、配套完善、人才聚集的优势,以产业园区为平台,以产业体系为脉络,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做大做强做优蔗糖、锰铝、建材等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生产类服务业,不断做大总量、增强实力,提高工业化水平,力争到2015年,江州区工业增加值达61亿元以上,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39%以上,打造“特色产业强区”。
——推动科学发展,打造实力江州,就是要围绕新兴城市建设,依托连接多区域的重要通道、交通枢纽等优势,不断优化基础设施环境,努力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产业聚集地,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推进各项制度改革和政策创新,优化发展环境,推动全民创业,切实吸引各类人才、技术、资本汇集江州,发展江州,使江州区成为创新活力最足、置业环境最佳的新兴城区,打造“创新置业热土”。
——推动科学发展,打造实力江州,就是以绿色低碳为方向,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紧抓城市三年建设大会战机遇,实施“退二进三”④工程,推进旧城改造,构建科学城镇体系,以完善的城镇配套和城镇化的聚集效应拓展发展空间,打造“生态宜居新城”。
——推动科学发展,打造实力江州,就是要充分挖掘和发挥中心城市区位、生态和特色产业等优势,大力发展餐饮酒店、楼宇经济、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务会展等服务产业,着力构建布局合理、结构完善、“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现代服务业新体系,打造“商贸物流中心”。
——推动科学发展,打造实力江州,就是要依托白头叶猴的特有品牌、厚重的文化底蕴、富集的历史遗存、秀丽的自然风光等优势,积极融入崇左市“边关旅游胜地”建设,整合文化和旅游资源,完善旅游设施,做大做强旅游文化产业,打造“左江旅游胜地”。
——推动科学发展,打造实力江州,就是要坚持福民优先、民生为重,着力改善民生,创新社会管理,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促进城乡区域和谐、人民幸福和谐、社会稳定和谐,打造“和谐富裕江州”。
到2015年要力争完成以下指标: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5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
——实现财政收入14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
——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6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亿元,年均增长18%以上;
——实现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32060元,年均增长15%以上;
——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0100元,年均增长16%以上;
——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民生逐步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生态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巩固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全面完成节能减排各项指标任务,富民强区各项目标全面实现。
为完成上述任务,要突出做好以下工作:
(一)以加快发展促跨越为目标,努力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实现新突破。紧紧围绕南崇经济产业带战略,以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为主线,以推动项目建设为抓手,强力推进产业带建设,使产业带成为江州区开放合作的大平台、产业聚集的加速器、经济发展的主阵地。
1.全力推进园区建设。探索建立“统一规划、科学管理、产城结合、园镇互动”②的产城一体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按照南崇经济带发展规划的园区功能定位、产业发展需求,优化空间布局,创新园区发展模式,推动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互动,以完善的城镇综合配套来支撑园区发展,以产业的发展促进城镇的扩张,实现园区和城市并重发展,统筹经营。一是着力打造江州区综合产业园。加快完善综合产业园规划等前期工作,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主动接受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辐射,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完善、优化、提升城区功能,推动生产区与生活区、公共游憩区和配套服务区融合。重点发展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的高端高质高新产业和现代制造产业、现代物流业、都市型工业,打造凭祥综合保税区重要加工腹地,力争建成南崇经济带一流园区。二是推进崇左华侨经济管理区建设。布局糖业、有色金属、节能环保、农业机械等产业,打造成为以蔗糖循环经济和锰铝绿色产业为主导的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基地。三是推进左江华侨经济管理区建设。重点发展蔗糖循环经济产业、林(竹)浆纸工业、绿色食品加工、中药材加工、矿石加工以及现代水陆运输物流业,推进资源集约利用,促进生态产业发展,建成生态产业加工示范园。
2.全力构建产业体系和推进项目建设。一是大力发展蔗糖循环经济。在大力生产机制糖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制糖业循环经济理念,在甘蔗种植、深加工、机械化、综合利用上大做文章,着力打造湘桂和东亚等循环经济产业项目。深度开发糖蜜、蔗渣、蔗叶、滤泥等副产品,打造制糖、造纸、酒精、酵母、氨基酸、生物肥等多条蔗糖循环经济产业链。开发生物能源、生物质燃料油产业。加快发展糖关联产业,推进发展优质高级糖果、巧克力及果汁饮料、调味品等糖类食品。重点推进湘桂糖业蔗渣综合利用、绿色环保食品包装配套、2万吨酵母提取物、甘蔗汁深加工等蔗糖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力争到2015年,蔗糖循环经济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二是培育发展锰铝绿色产业。深入实施锰电结合、锰铝深加工,鼓励有实力、有技术的企业,走自主创新、规模化发展之路,重点推进丰源矿业、珀琳矿业等锰铝加工项目,逐步把江州区发展成为广西重要的绿色锰铝综合利用生产基地。三是加快发展建材优势产业。充分利用丰富的石灰石、方解石、页岩、花岗岩等特色优势资源,加快推进日产4500吨干法水泥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新型装饰装修材料、页岩砖等建材行业。四是积极发展战略新型产业。重点推进新能源产业和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质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五是统筹发展特色加工产业。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以出口东盟为主的机械设备组装、家用电器制造、小五金加工、东盟矿产品及农产品进出口加工业;积极发展本地农副产品、林产林化等特色产业。
(二)以扩容提质聚人气为目标,努力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上实现新突破。按照崇左市城市建设三年大会战的部署,以实施“繁荣城南,提升城北,东西延伸,重点向西”战略为重点,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1.实施旧城区扩容提质工程。一是繁荣城南。全力配合崇左市推进城南新区建设,抓好佛子、卜弄、台村等城南安置小区建设,加快推进“江州汇豪城”建设,启动一批保障性住房等建设,带旺城南新区人气,推动城南新区繁荣。二是提升城北。实施旧城区工业企业“退二进三”工程。全力推进崇左东亚糖业公司的整体异地搬迁,以绿色、环保、低碳理念打造东亚糖业蔗糖循环经济产业园,淘汰落后产能,关停五威、左江、先锋3家水泥厂,盘活企业搬迁、关停后闲置的土地资源,将工业用地改变为商贸服务业用地,在为城市发展提供资金保障的同时,腾出更大的发展空间。加快推进江南路、新民路、沿山路等主要路段综合整治工作,优化商业网点布局、商务功能。配合崇左市推进城区垃圾污水处理、城区供水供电保障工程等建设。完善城区道路、休闲健体场所,实施市政管网及强弱电明线入地工程。三是东西延伸。规划建设丽江新区连接江北工业区大桥,以左江(一江)为轴线,规划建设由西南向东北沿左江延伸的城市空间发展长廊,由北至南从归龙塔经太平府古城墙,跨江向南直至崇左石景林的城市旅游景观发展长廊(两廊),实现由沿江单边向两岸布局转变。沿两个发展长廊,依托江北工业区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大型企业密集的优势,在丽江新区对面开发建设“城北新区”,在左江三桥区域开发建设“五龙新区”;利用江北崇左东亚糖业公司等企业整体搬迁后腾出的土地,规划建设“江北新区”,努力形成“一江两廊四组团”③的发展格局,进一步拉大中心城区的发展框架。四是重点向西。高标准、高要求推进丽江新区路网、电网、供水及排污管网、安置点等建设,加快江州大厦、凯隆国际大酒店及配套住宅项目、市民广场等标志性建筑建设,建造具有江州风貌特色的形象雕塑,配套建设大型购物中心、大型娱乐中心、高级写字楼、休闲酒吧街等。推进友谊大道北段延长线与未来的沿左江大道汇合,龙峡山西段延长线与丽江新区连接,抓好沿山路改造工作,缓解旧城区的交通压力,努力实现新旧城区大融合。
2.大力推进特色城镇建设。加强城镇规划建设与管理,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高度重视乡村规划编制与建设管理工作,全力抓好新一轮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集镇功能,增强城镇人口与产业的聚集作用。创新城镇发展方式,以产业建设推进城镇发展。新和镇、驮卢镇要加快推进“大新和”和“大驮卢”建设,完善城镇规划、提升城镇品位。太平镇、江州镇、濑湍镇要依托地处城郊的优势,统筹推进与城区一体的道路交通、供排水管网、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现城市公共服务资源共享。同时抓好产业的布局,新和镇要以建设工业大镇、旅游名镇、城建示范镇为目标,大力发展蔗糖、锰铝加工、休闲旅游、现代农业等产业;驮卢镇要以建设工业大镇、旅游名镇和商贸物流重镇为目标,大力发展蔗糖、特色资源加工、生态旅游、商贸物流等产业;太平镇要以打造宜居宜商的现代化中心城镇为目标,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及结合崇左中心城区服务需求,积极发展城市经济;江州镇要以打造城市卫星镇和菜篮子基地为目标,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林木种苗种植、休闲农业旅游等产业;濑湍镇要以建设工业大镇为目标,为园区提供物流运输、娱乐、居住等生产生活配套服务,与园区联动发展;罗白乡要以打造生态示范乡镇为目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板利乡要以打造江州区东部窗口为目标,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左州镇要着力打造“第一甜镇”,突出抓好甘蔗生产;那隆镇要以建设特色农业和生态林业镇为目标,发展特色种养和林下经济产业。
3.努力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加强村屯规划编制工作,提高规划覆盖率,提升规划水平。整合城乡风貌改造、农村危旧房改造等项目、资金,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每年打造1—2个新的示范村屯。加强村镇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公共信息、清洁用水、垃圾污水治理向农村延伸,公交网络向村镇延伸,构建覆盖农村的供水、供电、交通网络,构建城乡一体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基础设施联网共享,加快落实农场归难侨危旧房改造工作,力争到2015年,改水、改厕、改厨受益人口达80%以上,饮用卫生自来水覆盖率达75%以上,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0%以上,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宽带网络进村入户覆盖率达40%。
(三)以夯实基础谋长远为目标,努力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上实现新突破。抓住国家和自治区加大水利建设投入、加大农村电网改造力度、崇左市加快建设陆路东盟大通道的机遇,进一步加强水利、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水、电、路建设。
1.大力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小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完成8座小(一)型水库及30座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新建3座小(一)型水库,扩容百叮、派秾2座小(一)型水库。配合崇左市推进水口湖综合治理,抓好太平那渠河、左江驮卢河段、麦水河的综合治理工程。推进农田灌溉排水渠道、管道输水节水灌溉等工程,建设派关、那立等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建设小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100处,渠道防渗硬化1000公里,新增灌溉面积14万亩,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16万亩;加强重点水源工程建设,改造牛仔滩提水工程,在左江新建5个提水泵站,提高干旱地区供水能力。加快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区)高效节水灌溉试点县(区)建设,加大蔗区水利建设资金投入,抓紧推进甘蔗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加强农村安全饮水设施建设,解决12.16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完善防汛预警体系,提高城镇抗洪防洪能力。
2.大力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电网改扩建和农村电网全覆盖工程,重点建设500千伏崇左变电站扩建工程、110千伏驮卢送变电工程等。发展本地生物质能源,加强旧城区管道建设,提高城乡供电保障能力。推广“养殖—沼气—种植”生态农业模式,引导建设大中型及养殖联户沼气池,力争到2015年,沼气池总量达3.3万座,入户率达78%以上。
3.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配合崇左市推进出国、出海、出省的铁路公路规划建设,重点推进湘桂铁路南宁至凭祥江州段扩能改造项目建设,推动崇左至水口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积极配合和全力推进崇左至钦州、崇左至靖西、崇左至水口、崇左绕城等高速公路,崇左至渠旧一级公路项目建设。建设南宁(坛洛)至崇左、驮卢至大新、崇左至龙州(水口)、苏圩至凭祥、崇左至宁明等8条以上通县连乡二级公路。继续实施农村公路通达和通畅工程,重点建设左州—新和—乙古、榄圩—响水、新和—响水、江州—那贞—那小、罗白—蒙井、驮柏—那隆—隆安(屏山)等一批三级公路。加快村屯级道路建设,进一步完善城乡道路交通网络,力争到2015年,新、改建公路1042公里,实现所有乡镇通二级路,行政村基本通水泥路(油路),农(林)场本部至分部基本通等级路,具备条件的分场通硬化路面公路,屯屯通汽车,有条件的自然屯通水泥路和实现屯内道路硬化。加快推进崇左中心港新环作业区、濑湍作业区、驮卢作业区,左江船闸、左江段航道整治建设,完善航道通航设施系统建设,全面提升左江江州区段西江黄金水道航运能力和服务水平。建设那隆镇、罗白乡、濑湍镇农村客运站和一批便民码头、便民候车亭等。
(四)以发展现代农业促增收为目标,努力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上实现新突破。坚持把推进甘蔗生产产业化作为“农民万元增收工程”抓手,坚持产业富农、基础强农、政策惠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力争到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100元以上,增长幅度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同步。
1.以甘蔗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为突破口,全力推进甘蔗生产产业化。高效节水灌溉,就是通过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以及集成育种、水肥、植保、信息、农机等先进灌溉方法和技术,对传统、粗放的灌溉方法进行改造,推进农田灌溉现代化和管理科学化,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土地集约化程度。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在甘蔗生产上的应用,必将在江州区乃至崇左市引发一场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巨大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促进现代农业特别是甘蔗支柱产业实现大跨越、大发展。一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将个人管理面积从20亩提高到120亩。节水灌溉与科学施肥、防治病虫害“三位一体”同时进行,结合甘蔗生长周期、生理规律,进行配方施肥、对症下药,实现节约水、肥、农药70%以上,甘蔗亩产8吨以上,增加农民收入1000元以上,宿根年限从2年延长到5至8年,原料蔗的综合成本大幅度下降。我们广大农民群众将从千百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中解脱出来,从事二、三产业,拓宽增收渠道。二是将改变农民生活和生产方式。劳动强度的降低、规模化的扩大、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实现农民的耕作方式由“披雨衣、扛铁锹、提马灯”向“穿皮鞋、扎领带、点鼠标”转变,是对传统种植管理方式的彻底颠覆,是耕种技术的重大变革,使农民过上农忙在田间、农闲进城里的生活。三是将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实施甘蔗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一批民富、村强、貌美的新农村不断涌现,城乡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有效解决农民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四是甘蔗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投资成本低廉。这是一项全中国和世界农民都用得起的技术,器材投资可折价回收,是一项“平民农业”、“大众农业”技术。
因此,我们要把实施甘蔗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作为撬动甘蔗生产产业化发展的扛杆,推动甘蔗生产规模化、机械化、良种化、智能化发展。一要完善规划明确目标。加快完成高效节水灌溉的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力争到2012年,每个乡镇完成1万亩甘蔗高效节水灌溉工程,3—5年内江州区要完成30万亩以上,把江州区建设成为广西乃至全国甘蔗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基地。二要加强与新疆天业集团的合作。新疆天业集团有限公司是隶属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大型国有企业,是中国五百强企业,集团的节水灌溉、聚氯乙烯等五个行业名列中国第一。天业滴灌技术以增产增效、节劳节肥、低成本等优势在全国各地和海外十多个国家进行了示范和应用,应用面积居全球领先地位。近年来,天业滴灌技术在广西甘蔗、蔬菜、瓜果等作物种植上进行了示范推广,累计发展面积20多万亩。目前,江州区与天业集团已签订了30万亩甘蔗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项目合作意向书。今后我们要依托天业集团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优势,加快推进甘蔗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三要多渠道筹措甘蔗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资金。在成功申报第三批中央财政小型农田建设重点县(区)高效节水灌溉试点县(区),获得中央、自治区投资的基础上,整合农业、水利、扶贫等涉农资金,发挥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杠杆作用,引导、鼓励制糖企业、蔗农加大对甘蔗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投入。充分调动社会办水利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层次筹集资金,为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四要积极稳妥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鼓励蔗农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土地向制糖企业和种蔗能手、专业户集中,力争每个乡镇每年发展1000亩以上连片的土地流转示范点,每家制糖企业每年发展3000亩以上连片的土地流转示范点。五要全力推进甘蔗科学化种植和精细化管理。抓好“三高”示范基地建设,每年新建2000亩以上;加快推进甘蔗种、管、收、装机械一体化建设,提高甘蔗生产机械化水平;大力推广深耕深松、地膜覆盖等实用技术,每年分别完成25万亩以上和30万亩以上;推进甘蔗品种优良化发展,形成合理的早、中、晚熟品种搭配;高度重视甘蔗病虫害防治工作,确保防治率达95%以上;完善强农支农惠农相关配套政策,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力度,力争到2015年,甘蔗种植面积稳定在105万亩以上,进厂原料蔗达650万吨以上。
2.着力打造特色种养基地。在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生猪、草食动物、瓜菜等基地建设。一是建设大型生猪养殖基地,以新和镇厚德生猪养殖基地为示范,在新和、左州、江州、驮卢等乡镇规划建设新的大型生猪养殖基地,力争到2015年,实现肉猪年出栏15万头以上,打造高度集约化的大型生猪养殖基地。二是建设菜篮子生产基地,推进太平镇、江州镇菜篮子生产基地建设,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大力发展无公害瓜菜、有机瓜菜、珍稀名贵瓜菜种植业,推动瓜菜产业化发展。三是建设名特优水果生产基地。以新和镇、江州镇和左江华侨农场为重点,大力发展水果专业合作社,扶持引导组建果品经营实体,力争到2015年,果品总产量达7万吨左右,打造2个以上水果品牌。四是建设特色草食动物养殖基地。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奶水牛养殖和山羊圈养,力争到2015年,江州区奶水牛养殖规模达1000头,山羊圈养规模达20万只以上,年出栏10万只以上。五是打造庭院特色种养基地。因地制宜鼓励扶持发展家庭食用菌、中草药、龟鳖等特色高效生态种养经济,力争到2015年,扶持庭院种养示范户1500户以上。六是推动“一乡一品”发展。努力打造那隆板鸭、驮卢沙糕月饼、江州酸菜、新和青竹鱼、罗白七彩鸳鸯鸡、板利雁鹅等一批特色产品并创建广西知名品牌。
3.积极发展经济竹林及林下经济。全面实施“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巩固南友高速公路生态大通道建设,积极推动竹子基地建设,利用荒山、沿江等发展20万亩竹子基地,推进永凯年产30万吨竹浆、年产50万吨高档文化纸等项目建设,推动竹浆纸一体化产业发展。大力推广林下种植,积极发展林下经济。
4.培育发展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坚持“扶优、扶强、扶大”原则,培育发展一批规模大、产业链长、效益好、组织化程度高、辐射带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甘蔗、蔬菜、水果、畜禽、渔业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力争到2015年,新增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5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15家,农产品加工率达50%以上,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或行业协会覆盖所有乡镇和70%的农户。
(五)以壮大品牌旺商机为目标,努力在推进现代服务业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统筹推进房地产、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扩大城乡消费,聚集城镇人气,力争到2015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8亿元,年均增长16%。
1.着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以自然生态为依托,以历史文化为内涵,努力打造“特色旅游中心”,力争到“十二五”期末,旅游综合收入达5亿元左右。组建文化旅游产业开发投融资平台,进行重大旅游、文化项目的投资开发建设和招商引资,着力打造桂西南区域性旅游目的地。一是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精品景区。对旅游景区进行高标准规划,依托白头叶猴特有资源,把崇左白头叶猴生态公园打造成集旅游观光、科学研究为一体的生态公园,成为左江流域生态文明示范带的核心。加快骆越河旅游、左江江州河段、左江流域生态文明示范带、客兰湖景区、新和黑水河度假区、八桂仙岛、木榄山智人洞、文羊洞等景区的规划建设。进一步完善旅游配套基础设施,重点建设丽江旅游码头、凯隆国际大酒店、东南亚以及中国特色美食一条街等。二是狠抓资源整合,打造精品线路。结合景区整体规划,对旅游景区资源进行整合,统筹推进崇左白头叶猴生态公园—客兰湖旅游综合开发项目的各项前期工作,加快编制项目规划,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三是狠抓宣传推介,提升品牌知名度。利用招商、对外交往、举办各类大型活动、媒体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精心策划左江(江州)甘蔗文化旅游节,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不断提高文化旅游产业化水平。
2.大力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一方面,大力发展生活类服务业。鼓励和加快高档商店、高档酒店、商业街区、专业市场的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加快完善丽江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和引进房地产等项目,努力打造集行政办公、综合居住、总部基地、文化娱乐为一体的丽江新区商业圈。结合左江沿岸综合整治开发工程,推进新民路、江南路、沿山路等路段的商业提能升级,建设集休闲、娱乐、观光与餐饮、购物融合一体的商业服务带。利用崇左东亚糖业公司等企业整体搬迁腾出的土地,引进中高档商品住宅小区、宾馆、休闲娱乐等项目。另一方面,要积极发展生产类服务业。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培育和完善商贸批发市场体系,改造升级建材、农产品等现有批发市场,鼓励发展具有鲜明特色、功能完善、连接城乡的专业批发市场。
3.大力发展物流产业。依托区位和交通优势,大力发展公共物流服务,推动工业、农业、商业、运输、货运代理、联运、仓储配送等物流资源整合,推动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快建立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大力引进培育一批集现代运输、仓储、保管、搬运、包装、产品流通加工及物流信息于一体的综合性物流企业,力争到2015年,把江州区建设成为集进出口贸易、加工贸易、批发、物流为一体的大型国际贸易商品集散地、配送中心和区域性现代物流核心区。
(六)以激发活力添动力为目标,努力在推进改革创新和扩大开放上实现新突破。一是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进一步理顺崇左市与江州区权责关系,加强和完善江州区住建局、国土分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环保局、物价局等职能配置和事权管理。深化以国库管理、国库集中支付等为主要内容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市区财政管理体制,逐步健全事权与财权相匹配的分配体制机制,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项目投融资平台。深入开展乡镇机构改革,推进基层政府建设,切实增强服务群众的能力与水平。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国企改革、农村综合配套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及华侨农(林)场体制改革。二是积极发展非公经济。大力推进全民创业,破除非公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落实扶持鼓励政策,拓展民营资本投资领域,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广泛参与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社会事业和生态环境等领域建设,大力发展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和流通中介组织,力争到2015年,非公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达90%以上。三是努力扩大开放与合作。坚持内外资并重,突出招大引强,注重质量效益,进一步优化开放型经济结构,力争到2015年,累计引进境内区外资金250亿元以上,利用外资10亿美元以上。四是大力推进人才强区战略。抓住培养、引进、使用三大环节,统筹以高层次、高技术人才为重点的人才队伍建设,坚持招商引资与招财引智相结合,完善人才管理机制,大力营造重知识、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为推动科学发展,打造实力江州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七)以生态环境更协调为目标,努力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上实现新突破。继续巩固提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成果。一是强化环境治理。加强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施工业污染防控措施,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立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大力推广生态养殖、科学养殖,积极控制水产畜牧养殖污染,推进乡镇饮用水水源保护划定工作,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确保集中式饮用水的安全,力争到2015年,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0%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0%以上,城区危险固体废物(包括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率达100%,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二是狠抓一批生态文明示范村镇建设。深入开展生态文明系列创建活动,整合部门资源,加大扶持力度,每年确定1个以上乡镇、10%的行政村作为生态文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创建示范点,力争“十二五”期间,60%的乡镇和行政村通过国家或自治区考核验收。三是推进节约集约发展。综合运用工程节能、技术节能管理,全面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和公共机构节能;在企业生产、商品流通和居民消费等环节,推广循环经济,发展绿色经济,力争到2015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工业重复用水率达80%以上。四是实施生态再造工程。在城区山水园林、左江沿岸、白头叶猴栖息地、北部山区、南友高速公路沿线等区域实施生态工程;严格实行封山育林、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加强生态自然保护区、重要水源防护林、生态公益林等森林及林地的保护建设;强化全民植树造林意识,积极发展生态水源林,全面提高森林覆盖率。
(八)以共建共享促和谐为目标,努力在民生改善和社会事业建设中实现新突破。
1.大力推进惠民工程。坚持每年为人民群众办好10件以上实事,着力解决一批教育、交通、卫生等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着力发展普惠型事业,切实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
2.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不断调整和优化教育布局,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力争到2015年,适龄幼儿入园(班)率达95%以上,小学入学率保持99%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88%以上,青壮年非文盲率达99.9%以上,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9年,逐步提高农民“绿色证书”持证率。
3.积极推进卫生事业发展。推进江州区人民医院建设,建立健全区、乡镇、村(社区)三级城乡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人享有;加强重大传染病、慢性病的预防与管理,健全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巩固提高参合率;建立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综合卫生监督执法机制,促进公共卫生秩序改善。
4.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制度,大力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灾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事业,进一步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水平。加强五保村、敬老院建设和管理,健全城镇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逐步完善社会化养老体系。
5.积极推进就业和再就业。继续实行积极的就业和再就业扶持政策,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零就业家庭成员、退役军人、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因城市建设失地失业人员、残疾人等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工作;继续实行鼓励自谋职业的优惠政策,支持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扶持城镇、失业人员自谋职业或组织起来就业,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江州区农民工职业技术培训6万人次,农民实用技术培训20万人次,对外劳务输出保持在6.5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6.积极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大力推进国家科技富民强县(区)建设,继续组织实施“科技支撑特色糖业行动”、“科技支撑特色矿业行动”等,完善区、乡镇、村(社区)三级农村科技推广网络,着重解决制糖深加工和资源综合利用、锰铝深加工和循环经济、农副产品深加工、新兴战略性产业等一批重点重大产业发展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力争到2015年,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部产品销售收入比重达50%以上,作物优良率达80%以上,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覆盖率达80%以上,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以上。
7.积极推进文化体育事业发展。进一步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抓好区、乡镇、村(社区)三级文化网络建设,重点建设江州区群众文化艺术中心、乡镇综合文化站(室)以及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等,实现文化资源共享。实施“精品工程”,继续推进群众性文化广场演出活动,加快体育设施建设,重点建设江州区体育馆、村级篮球场,打造左州金山抢花炮、驮卢赛龙舟等民俗体育品牌。
8.继续加大扶贫攻坚力度。继续以“整村推进”为主线,以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和社会帮扶项目建设为重点,多形式多渠道推进产业开发扶贫和社会救助扶贫,加快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基本消除绝对贫困人口。
9.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计划外生育,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综合治理,稳定低生育水平。全面开展诚信计生创建活动,加强城乡计划生育服务站和村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区、乡镇、村(社区)三级人口计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覆盖,力争2011年底实现“省优”目标,2012年实现“国优”目标,力争到201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出生人口性别比逐步趋于正常。
10.抑制物价过高过快上涨。加快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组织实施临时价格干预措施,进一步加大价格调控监管力度,加强物价管理队伍建设,做好舆论宣传引导工作,确保江州区价格总体水平实现预期调控目标。
11.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理顺市区管理体制,抓紧做好城南新区管理体制改革和设置街道办事处的有关工作,提高中心城区特别是城南新区社会管理水平。突出抓好村屯组织建设,推动农村社会管理创新。扎实推进“平安江州”构建活动,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积极探索网格化管理创新模式,创新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夯实综治基层基础,规范治安管理,加强安全防范,优化城市环境和秩序,全面提高群众安全感和满意率。深入开展“大排查、大接访、大调处、大防控”和驻村夜防活动,继续做好信访工作,狠抓“三大纠纷”调处工作,妥善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热点问题。完善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置机制,依法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抓好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工作,营造党政军警民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积极强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此外,统筹抓好编制、审计、监察、统计、气象、水库移民、地方志、老龄、粮食、物价、供销、档案、民族、侨务、机关后勤等各项事业。
(九)以务实高效提公信为目标,努力在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上实现新突破。新形势、新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全面贯彻落实崇左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全面实现江州区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在江州区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要更加主动接受人大、政协的监督,虚心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和建议。着力打造法治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效能政府、创新政府和廉洁政府,不断提高行政能力和服务水平,切实担负起跨越发展的历史重任。一要坚持依法行政,打造法治政府。坚持以德治区和依法治区相结合,切实加快民主法治建设。抓好普法教育,营造学法、知法、守法、尊法、畏法的良好氛围。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建立健全重大决策和重大项目影响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加强行政程序制度建设,改善行政执法,做到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推进综合执法,加强和改进行政复议工作。认真做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二要弘扬实干作风,打造责任政府。古人云:“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市委一直强调:“实干就是能力,落实才是水平”。 要大力倡导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的实干作风,弘扬多干少说、只干不说、干了才说的务实精神,营造激情干事、雷厉风行、奋勇争先的工作氛围。在敢抓敢管、勇于负责上较真劲,在跟踪问效、推动落实上见实功。看准的事紧盯不放,定了的事一抓到底。严格目标管理,完善绩效考核,强化督促检查,促进工作落实。三要推行政务公开,打造阳光政府。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凡是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的政府信息,都及时向社会公开。进一步完善重大决策听证、重要事项公示、重点工作通报、政务信息查询“四项制度”,着重抓好政府文件、决策过程、政务活动、办事程序、收费标准、处理结果“六个公开”,实现公共权力透明行使、公共资金透明运行、公共资源透明分配、公共服务透明供给。四要进一步转变职能,打造效能政府。要构筑“一站式接待”、“一条龙办理”、“一揽子解决”服务平台,减少审批事项,缩短办事环节,提高办事效率。强化行政服务中心职能,健全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构筑高效便捷的服务通道。进一步清理规范行政收费,健全服务企业、项目机制,积极为企业和基层排忧解难。创新效能督查制,实行责任追究制,对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和重要工作推行领导挂点、定期调度和倒排工期制,力促政府工作提速、提质、提效。五要继续解放思想,打造创新政府。坚决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陈旧观念,树立时不我待、紧逼加压、敢为人先的有为意识,营造谋大事、干大事、成大事的创业氛围。在“结合”上做文章,善于把上级政策与江州区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敢闯”上有作为,敢于为创新担风险,勇于为发展尽责任,塑造开拓进取的政府形象。六要坚持为民务实清廉,打造廉洁政府。坚持制度防腐,着力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基本框架,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程建设、公共资源开发、产权交易和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的监管制度,强化经济责任审计和重点项目审计,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确保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严格执行上级关于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抓好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严格控制“三公”经费,规范公务用车,严禁贪图享乐、奢侈浪费行为。政府领导带头自觉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要切实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
各位代表,同志们,“左江两岸阔,风劲一帆扬”。未来五年,我们将乘着辉煌的发展成就,站在新江州更高的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前景无限美好,伟业催人奋进!让我们在江州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江州区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带领江州区各族人民,振奋精神,顽强拼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创先争优、勇争一流的气魄和胆略,“有第一就争,见红旗就扛”,为推动科学发展,打造实力江州,加快实现“富民强区”新跨越而努力奋斗!
推荐访问:五年 政府工作报告 江州 江州区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