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调研】赴成都市田园城市规划建设考察报告【优秀范文】

时间:2023-05-22 22:30:02 来源:网友投稿

赴成都市田园城市规划建设考察报告为了学习借鉴四川省XX市“田园城市”规划建设经验,20**年8月25日至30日,曹阳总规划师带领局村规科、总工办和规划院相关同志赴四川省XX市考察学习,重点学习田园城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规划调研】赴成都市田园城市规划建设考察报告【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规划调研】赴成都市田园城市规划建设考察报告【优秀范文】



赴成都市田园城市规划建设考察报告


为了学习借鉴四川省XX市“田园城市”规划建设经验,20**825日至30日,曹阳总规划师带领局村规科、总工办和规划院相关同志赴四川省XX市考察学习,重点学习田园城市规划建设的经验和做法,参观了成都天府新区、人民路、规划展示馆、XX区三圣乡“五朵金花”、XX区绿道。通过考察学习,开拓了眼界,解放了思想,启迪了思路。

一、XX市田园城市建设总体框架

1、统筹推进“三个一体化”。规划一体化。按照城乡一盘棋的理念,确定“四性” (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规划原则和“九化”(布局组团化、产业高端化、城镇集约化、功能复合化、空间人性化、环境田园化、风貌多样化、交通网络化、配套标准化)规划导则,推进城乡规划体制并轨,提出了“全域成都”理念,把全市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城镇体系、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城乡一体、配套衔接的规划体系和执行监督体系,实现了规划编制、实施和监管的城乡全覆盖。产业发展一体化。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按照“一区一主业”,对各县区(市)产业进行规划定位和重新布局,在全市范围内统筹安排项目、资金、资源,推动产业集中集约集群发展,提升了产业高端发展水平。基础设施一体化。统筹推进道路、电力、广电、通讯、信息等市政公用设施向乡村覆盖,城乡水电气供应以及污水、生活垃圾处理一体化,重点推进了“两枢纽”(交通、通信)、“五网” (高速公路网、中心城与外围组团多通道路网、旅游公路网、县道公路网、乡村公路网)建设。

2、统筹推进“三个集中”。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XX市在规划布局上促进集中、在招商引资上引导集中、在资源配置上鼓励集中,将全市116个开发区整合为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和9个重点镇工业点,着力打造产业集群,引导工业项目在集中发展区落户,积极推进区域合作,强化与周边市、州共建工业园区,在更大空间范围内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XX市大力加强城市、重点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了由1个特大中心城市、14个中等城市、30个小城市、156个小城镇和数千个农村新型社区构成的城乡体系,建成农民集中居住区和农村新型社区630个,将政府便民服务和社会管理硬件配套和软件建设延伸到每个村社。同时,进一步完善户籍、住房、社保、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妥善解决征地农民和进城务工农民就业、居住、户籍、子女教育等问题,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鼓励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在城镇定居,切实解决征地农民安置问题,着力提高农民集中居住质量, 推动农民变市民。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制定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见、登记管理办法,健全了市、县、乡三级土地承包流转服务中心和土地流转信息网络平台,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采取“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公司”、“家庭适度规模经营”、“土地银行”、“业主租赁经营”、“大园区+小业主”等多种流转模式,推进土地向龙头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种植大户集中。

二、成都田园城市建设的主要亮点

成都田园城市建设的经验很多,由于我们考察的范围和时间有限,这里仅介绍我们所参观学习的198区域规划、历史街区的商业开发、乡村旅游等的三个方面的亮点。

()塑造198环城绿色圈层

在成都中心城区与郊区核心区域之间存在着一圈被称为“198区域”的过渡带,是指环绕中心城区的198平方公里的非建设用地,主要位于三环路之外,外环路以内(包括外环路外侧的500米生态保护带),涉及了五城区(含高新区)深入外环路以内的地区,共11个区、县。规划建设好198地区是成都田园城市建设的最大亮点之一。通过做好《198地区控制规划》,目的就在于将生态、绿地功能得到实质性提升,同时发展和依靠现代服务业功能,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198规划就是一个环绕中心城市的大公园,改变成都城市生态格局、构筑起环绕中心城区198平方公里的绿色生态圈,环状分布的大片生态绿地与各个城区结合,形成了“绿色成都”。按照198规划要求,建成后的198平方公里的环状带将成为XX市的都市通风口和城市绿肺,对于成都的生态环境和城市人居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是实现中心城规划管理满覆盖。198区域之前长期作为非城市建设用地而一直没有纳入城市规划管理,土地使用率低下。如今随着全域成都的逐步推进,城市发展格局的变化,中心城区与郊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于这个区域的规划需要上到一个新的台阶。因此在确保总规规定的城市形态下,按照“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的基本思路对198区域做出了一个全新的详细规划,目的就是要全面实现中心城的城市化和规划管理的满覆盖。二是生态优先塑造都市大景观。整个198区域将按照“生态优先”的方式让整个城市有更多的生态绿地接触面。按照300多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规模,涉及到各个城区的市级各类公共设施也将在198规划内得到有益补充。根据规划,198区域具有两大基本功能:一是规划140多平方公里的生态用地,用于建设森林、草地、花卉、水体和生态农业项目,塑造XX市的都市大景观;二是规划40多平方公里的建设用地,用于社会保障、文体、体育、娱乐、旅游、商务、住宅等项目,完善XX市的现代服务业功能。三是集中建设完善现代服务业功能。在 45平方公里的建设用地里不安排工业、仓储物流、大型专业市政和大专院校等项目,建设用地将按照“生态优先、集中建设、提高标准”的布局要求进行建设,形成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的和谐交融空间形态。包括以后市级各类公共设施在“198”地区选址的项目,也必须占用涉及区县所分配的建设用地指标;而在145平方公里的生态绿地里则不建任何项目。在总体指标控制中还明确要求,外环路红线两侧200-500米区域里将按照高层上限15米、执行“低层低密”的建设; 对于特别区域比如地铁站点周边区域的高度和密度另作特别限定。

()营造历史街区的商业奇迹

成都是国家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在总体规划中,成都确立了由城市格局保护、历史文化片区保护、文物古迹保护和传统文化保护组成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成都历史街区保护并没有采取博物馆式的冻结保存或是拼贴式的异地重建,而是将商业开发作为主要手段,通过重新规划设计形成以旅游、休闲为主导的历史文化商业区,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并获得了国家级的多种表彰。这里重点介绍宽窄巷子历史文化片区的成功经验。该片区是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老式街道及其之间的四合院落群组成。规划控制面积479亩,其中核心保护区108亩。该区域是成都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于上世纪80年代列入《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它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遗存,也是北方的胡同文化和建筑风格在南方的“孤本”。从2007年起,引入成都文旅集团对宽窄巷子进行全新打造。在搬迁900余户居民、修复50个院落、改造3万多平方米地面建筑、修建1.1万多平方米地下停车场后,老街重新焕发生机。项目在修复设计之初,进行了详细的实地测绘工作,将宽、窄、井巷子中的每一个院子按照建筑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与建筑价值,分为了一类、二类、三类三个级别加以保护性的设计,按照“修旧如旧,落架重修”的原则,力求尽可能的保留古建筑,还原历史建筑的本来面目。为加强对项目的监督和指导,成都文旅集团邀请了历史、文化、艺术、建筑、考古等方面的专家学者,成立了“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专家委员会”,指导各项保护工作。因此,宽窄巷子的一砖一瓦,每个院落的格局,都是对历史的还原。项目运作上,通过业态规划、业种配比、商源准入等,既保留了老成都的原真生活体验,又融入了外地文化,实现了中西合璧。进驻商家大都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做到了商业性与文化特色的有机结合。先后获得2008年“中国创意产业项目建设成就奖”、“四川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09年“中国特色商业步行街”等荣誉称号。

(三)打造发达的乡村旅游

XX市发展乡村旅游起步早,目前已经非常成熟,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是动力。XX区三圣街道办事处乡村旅游发展,通过政府主导,组织动员群众经过一系列创新活动,用市场化手段,引进大型企业直接参与乡村旅游的打造、经营和发展,用短短两年时间把五个村庄打造成为4a级旅游景区。五个村庄均按照有利于盘活资产、有利于做大乡村旅游、有利于多方受益的原则,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通过土地流转最大限度发挥各种资源的价值。如有的村庄动员村民将土地入股分红,政府将整个村庄进行统一规划,投资建设道路等基础设施,并采取政府补贴等方式,对村容和民居风格进行统一改造,采取优惠政策吸引投资对村庄进行景观开发。有的村庄将土地集中出租给外来企业,由企业集约经营,并划分为若干小块,租给XX市民亲自耕种以体验农家生活,这样市民周末、节假日有了体验农家生活的平台,村民作为入股者和代种者,也有了稳定的收入,且收入远大于农民自己耕种时的收入。总之,三圣花乡的经营模式以引进企业进行市场化经营为主,方式灵活多样,充分体现了政府和群众大胆探索、破解难题的改革创新精神。准确定位、合理规划是生命线。XX市抓住传统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体验旅游转变的机遇,利用现代市民对传统农业的体验需求,为成都及周边城市市民和游客量身定做旅游项目,这一定位为乡村旅游奠定了稳定的客源市场。同时在乡村景观建设、村容改造、旅游项目设计等方面,都由专业的旅游景观规划机构统一规划,避免了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及对原生态景观的破坏。 “三圣花乡”一村一品,一村一景,如幸福梅林整村种植梅花,荷塘月色整村种植荷花,规模化经营带给游客强烈的视角冲击。当地民居按照川西民居风格进行整村改造,五个村庄风格一致,保持了“五朵金花”景区风格的完整性,但每村建筑又以不同颜色外观加以区别,避免产生视疲劳,整个景区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科学的规划建设让整个景区发展站在了一个很高的起点上。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灵魂。三圣街道办事处发展乡村旅游始终没有离开文化的牵引。文化提升了乡村旅游的品味,增加了乡村旅游的卖点,提高了乡村旅游产品的附加值。三圣街道办事处幸福梅林景区打造“精品梅园”“岁寒三友”“梅花三弄”等主题梅园,并建设梅花知识长廊、咏梅诗廊和咏梅诗碑,让整个幸福梅林充满深厚的文化底蕴,高扬起了“梅花文化”旗帜,吸引了众多崇尚自然、喜爱梅花的人们前来观光休闲。荷塘月色景区用优美宁静的自然风光吸引众多著名画家、音乐家将其租用为创作基地,打造出以绘画、音乐为主体的“艺术村”,在艺术村开设画廊、乐器工坊,绘画、音乐创作室,形成创作交流、作品展出销售、乐器制作、展示、演奏为一体的特色田园“艺术村”,成为众多绘画、音乐爱好者、艺术家们的“创业乐园”。这种以乡村为舞台、以美景为核心、以文化为灵魂的乡村旅游产品成为消费者争相追逐的时尚。

三、学习考察的启示和思考

成都田园都市规划建设的成功经验,给予我们考察组许多宝贵的启示。

(一)更加重视规划引领作用,加强田园都市规划研究

把科学规划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龙头、推动科学发展的引领,科学编制城乡规划,严格执行城乡规划,围绕建设“田园都市,生态之城”,按照“全域漳州”整体考虑城镇体系、城市功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空间布局,形成城乡一体、衔接配套的规划体系。当前要坚定不移地按照市委、市政府已经形成的思路和措施,抓紧完成总体规划和市政府下达的重点规划任务,加快构筑全域漳州规划体系,用科学的规划来引领我市的“田园都市生态之城”建设。

如何把“田园都市生态之城”定性目标转化为定量目标十分迫切。要抓紧深化其内涵、指标体系、战略步骤,力求做到内容指标化、管理导则化、建设时序化、考核制度化,因此要抓紧完成《田园都市、生态之城规划研究及建设导则》。该研究目前已提交初步成果,主要是围绕“田园都市,生态之城”定位,提出“八化”目标:田园景观化、布局组团化、形态山水化、功能复合化、建设集约化、配套标准化、产业绿色化 、交通网络化;明确“四项”任务:打牢生态田园本底、重构田园生态型城镇体系、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建立覆盖全域城乡一体的联系网络。构筑生态格局:通过建设集生态、生产、景观、游憩于一体,宜城、宜业、宜居的生态本底,构筑“一山一岸,十河四田”的总体生态格局。加强分区引导:按照“生态性、整体性、多样性、特色性”原则,把我市景观生态分为“河谷田园区、都市田园区、滨海田园区”三类区域,分区引导景观生态的塑造。提炼田园生态型城镇模式:转变传统建设思路,以“生态优先”为理念,提炼出人工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契合的多种特色化空间形态模式,包括依山、屏山、拥山、临水、拥江、渡湿、留滩、望田、藏田、融田、面海、抱海等模式。目前,初步研究成果仍在探讨阶段,有些新思路、新提法还需要与其他部门达成共识,特别对“如何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和如何建立覆盖全域城乡一体的联系网络”还要深入研究,同时要强化该规划与目前正在委托编制的“水城”、“绿城”等规划的衔接。

(二)提升郊野公园价值,规划建设漳州100区域

世界大部分城市都有自己的绿色生态隔离圈,具备了提供新鲜氧气、大型生态景观等复合功能,也是大都市的生态保护层,发达地区基本上都规划有这样的大型城市生态绿化带。今年来,郊野公园建设是构建“田园都市、生态之城”的重要支撑,我市大力推进“一环两带七主题”共22处、约100平方公里的郊野公园规划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郊野公园如何发挥效益,陈冬书记在今年819日在郊野公园推进会上已经指明了方向:在规划建设中,处理好郊野公园建设与城市功能、城市配套的关系,促进郊野公园与产业发展、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在“连”上下功夫,通过自行车道网和慢行步道网的建设,形成完整的环型互通慢行交通系统和开敞的绿色空间,在“控”上下功夫,做好水边、路边和公园边“三边”的控制,保持城市景观的统一性和整体性,在“用”上下功夫,把郊野公园与花卉苗木、文化、体育等产业结合起来,促进产业发展,加速人气集聚,更好地发挥郊野公园的效用。在规划上,要落实陈冬书记对郊野公园建设的“连、控、用”的高要求,借鉴成都经验,我市可以深化郊野公园的规划,形成“漳州的100区域”,在中心城区与周边组团间形成绿色生态隔离圈,控制好用地,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编制“漳州的100区域”控规,把100平方公里郊野公园纳入中心城区统一规划管理,做好“控”的文章,把郊野公园的大部分用地作为非城市建设用地控制起来,不建任何项目,让整个城市和郊野公园有更多的生态绿地接触面,提升这些接触面周边大量建设用地的价值。在郊野公园内部安排小部分建设用地,严格控制,集中建设完善现代服务业功能,市级各类公共设施在“100”地区选址的项目,也必须占用涉及区县所分配的建设用地指标。

()引入商业开发,提升历史街区的活力

我市的台湾路香港路历史街区的保护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过分注重“生活的原真性”,没有引入商业开发,其商业价值远远没有得到体现,原有的聚集小吃摊点没有得到提升,反而消失或迁移到别处,缺乏人气,活力不足。成都的宽窄巷、锦里的成功商业开发模式,值得我们在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中认真研究。一是坚持历史文化保护与商业开发相结合。历史城区既是珍贵的文化资源,又是重要的经济资源,将历史文化保护与商业开发相结合,在挖掘其文化内涵,保留其历史风貌的基础上进行旅游和商业开发,既传承、再现、宣传了历史文化与文明,有效促进了城市历史街区的风貌保护,又形成了新的旅游亮点。二是坚持政府统筹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政府主动调节和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是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市场化运作是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根本手段。宽窄巷子保护性开发的成功,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政府主导参与资源整合、街区建设的全过程。另一方面,文化旅游资源要实现其市场价值,必须进入市场,实行国有文化旅游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通过市场运作发展产业。宽窄巷子项目实施的各环节均采用市场运作方式,既保证了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又形成了产业集聚。三是坚持整体形象塑造与个性化开发相结合。业态的准确定位是文化旅游业发展的首要条件。宽窄巷子项目对原有建筑进行了恢复性、保护性建设,做到了“修旧如旧”,体现了老成都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形象。在产业布局上,面对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大范围内的服务人群,既发展具有浓厚传统文化色彩的餐饮、娱乐产业,又发展西式风格和现代风格的特色餐饮、现代艺术展示等,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中外各地游客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共鸣点,这种文化的多元性使得宽窄巷子成为更多的旅游群体的“目的地”。四是坚持专业管理与行业自律相结合。专业管理是文化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产业发展必须立足市场进行专业研究,科学策划。文化旅游产业是特殊的产业,既要经营产业,又要保护资源,对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地进行综合性、专业化的管理,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宽窄巷子的管理模式,为专业策划和综合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其他点滴启示

在成都期间,我们还参观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温江绿道等项目,对此,我们也有一些思考。

1、保护好“漳州的都江堰”。都江堰位于四川省XXXX市灌口镇,是中国建设于古代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的规划、设计和施工都具有比较好的科学性和创造性,保证了成都平原大约300万亩良田的灌溉,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为都江堰震憾、惊叹之余,我们认为,漳州自唐代以来,历代兴建各种水利设施也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有些到目前为止也还在发挥作用,比如漳州境内最早的水利工程位于云霄火田镇的“军陂”,为了充分利用漳江丰富的水资源灌溉农田,陈政父子率领军民兴修水利,在漳江上游建筑了一条长120米、高4米的拦水坝,坝坡为灰石结构筑成,军陂虽历经1300多年,至今故址还在。由政府投资兴建和管理的第一个水利工程,是南宋时建于今角美台商投资区的“官港”,这个受益面积二万多亩的引水工程,如今仍是九龙江北溪引水工程的左干渠,发挥着巨大的效益。所以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在各种规划中,都要注意保护这些漳州的“都江堰”。

2、规划好漳州“百里花卉走廊”。按照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要求,XX市规划了11条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线,把这11条示范线打造成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现实样板。温江以花木林带形成绿色走廊的示范线是其中代表,从XX区城区,经万春镇、和盛镇、寿安镇最后到达川西旅游环线路口,长约39公里。结合苗木种植基地打造绿色走廊,达到“突出园艺特色,打造花木林带,形成绿色走廊”的示范线定位要求,体现乡村特质和田园风貌。目前漳州长泰、漳浦等县正结合“田园都市”建设打造百里花卉走廊,温江做法值得借鉴,可结合现有苗木种植基地和店面,沿路边为进深40米左右统一规划成高低错落的苗木种植展示区,形成多彩林带特色景观,原有沿公路的苗木店面全部后退在40米外,绿色走廊的店牌统一制作,统一尺寸,统一颜色,统一标识,打造成漳州特有的景观线。

推荐访问:成都市 田园 规划建设 【规划调研】赴成都市田园城市规划建设考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