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前言“十二五”时期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省委“两创”总战略的五年,是建设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的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的五年。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全市安全生产“十二五”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安监规划】温州市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完整),供大家参考。
温州市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
前言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省委“两创”总战略的五年,是建设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的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的五年。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全市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对于做好“十二五”期间安全生产工作,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温州,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根据国家安监总局《关于做好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安监总规划〔2009〕228号)和《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发改委关于温州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意见的通知》(温政办〔2010〕106号)中对编制安全生产专项规划的要求,依据《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温州市委、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实施意见》(温委发〔2010〕106号)等文件精神,组织编制了《温州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主要内容包括:安全生产现状与形势、指导思想与主要目标、主要工作、重点项目、保障措施五个部分,是“十二五”期间我市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规划编制基准年为2010年,实施期为2011年至2015年。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一五”期间工作回顾
“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一是大力加强安全生产制度建设,先后颁布实施了《温州市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实施办法(试行)》、《温州市安全生产行政问责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建设的实施意见》、《温州市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和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办法》、《温州市安全生产工作职责规定(修订)》、《关于加快推进乡镇(街道)安全生产监管机构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意见》、《中共温州市委、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实施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安全生产制度体系。二是积极推进基层安全监管机构与执法队伍建设,全市102个乡镇(街道)设立了独立的安全生产监管机构,未独立设置安全监管机构的乡镇(街道)全部配备了专兼职的安全管理人员;11个县(市、区)安全生产执法大队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加强了村居安全生产协管员队伍建设,拓展了安全监管广度和深度。三是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和行政执法力度,规范行政许可,利用信息化手段扎实开展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依法严厉打击各种非法违法生产经营行为,严肃事故调查和责任追究,有效预防和减少了事故的发生,使事故总数与死亡人数保持逐年下降的良好趋势。四是坚持管理与服务并举,深入开展“十百千”企业安全服务专项行动,积极为企业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应对金融危机提供安全服务,督促企业健全内部安全生产管理机制,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实施安全生产设施“三同时”,进一步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企业安全生产状况得到较大改善。五是全面倡导安全文化建设,大力推进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月”和“安康杯”竞赛活动,100多家企业联合向全市生产经营单位发出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倡议书,努力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社会氛围,全民安全素质进一步提高。
“十一五”期间,全市安全生产状况总体稳定,并趋于好转。一是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三项指标逐年连续保持零增长。全市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由2005年的0.60下降到2010年的0.24,下降了60.00%;工商贸企业从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由2005年的2.31下降到2010年的1.32,下降了42.86%;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由2005年的11.92下降到2010年的4.53,下降了62.00%。二是事故总量和死亡人数进一步下降。2010年发生各类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与2005年相比,分别下降56.89%和28.63%。三是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改善。火灾十万人口死亡率、水上交通事故死亡和失踪人数、特种设备事故死亡人数、建筑事故死亡人数、农业机械事故死亡人数、渔业船舶事故死亡人数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均实现控制指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实施,为做好下一个五年安全生产工作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全市的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生产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较大以上事故仍时有发生。目前,我市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储存规模总量较大,但布局不合理,化工园区建设严重滞后,存在较大的事故隐患。道路交通事故处于多发状态,“十一五”期间,平均每年发生4046起,死亡685人,约占各类事故总起数和总死亡人数91.03%、85.26%。消防安全形势仍然严峻,连续多年突破上级下达的控制指标。海洋渔业、建筑施工、船舶修造、旅游安全等其他重点行业和领域不安全因素较多,安全监管丝毫不能松懈。2006-2010年期间,我市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较大事故46起,死亡221人,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重大事故3起,死亡55人。
二是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尚未真正到位。部分地区、部门和单位对安全生产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工作力度不大。不少企业仍然存在重生产、轻安全的思想,抓好安全生产工作还没有成为一些企业的自觉行动,大量中小企业安全生产问题比较突出,安全制度不完善,安全投入不足,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任务艰巨。
三是安全生产基层基础依然薄弱。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企业“低、小、散”现象普遍。基层安监机构建立难、维持难的现象仍然存在,监管装备以及人员业务素质仍然不能满足安全监管工作的需要。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起步较晚,涉及面窄。安全科技支撑力量薄弱,重视不够,科研人员缺乏,科研成果少。安全培训的质量和效果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尚未得到有效建立,救援队伍和装备不足,应急管理薄弱。
(三)“十二五”期间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十二五”时期,我市的安全生产工作也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一是“十二五”期间是我市大发展、大投入的关键时期,随着各项建设工程的全面推进,安全保障任务大增。二是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相对落后的传统产业生产方式和安全保障能力较低的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数量众多,化工园区、化工市场建设任务艰巨,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的状况难以有效改变。三是机动车保有量保持较快增长,道路交通事故控制难度不断加大;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一方面带来建设项目和建筑规模迅速增长,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机率增加,另一方面城市地下管线密布交错并不断延伸,运行维护中不安全因素多,安全监管难度加大;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大型商场、文化娱乐场所等不断增加,增加了发生事故的风险。四是社会公众对安全生产的期望值增加,安全生产的社会影响面更广,影响程度更深,事故调查处理难度加大,对安全监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五是我市生产安全事故各项控制指标继续下降的空间将会越来越小,防止各类事故反弹的任务十分艰巨。
与此同时,“十二五”期间全市安全生产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各级党委政府把安全发展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融入到经济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为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提供了根本保证。“十二五”期间,温州经济发展进入加速转型期,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及海洋经济的发展和新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有助于推动安全生产内外部环境的极大改善。社会建设进入整体推进期,体制改革进入攻坚突破期,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监管水平不断提升,为加大安全生产投入,提升安全科技水平,优化安全生产环境,有效破除历史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提供了有利条件,安全生产工作进入以实现安全发展为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键时期。
二、指导思想与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安全生产工作全局,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出发点,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监管、行业管理、企业负责、社会监督”的工作格局,夯实安全生产基层基础,进一步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着力推进全市安全生产状况的稳定好转,努力为我市建设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的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和全面建成惠及全民的小康社会提供可靠的安全生产保障。
(二)主要目标
基本形成规范、完善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安全监管执法能力、技术支撑能力、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生产安全事故和职业危害得到有效防范,实现各类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三项指标继续“零增长”并力争有所下降的目标,建立起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长效机制,实现全市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好转。
相对指标: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比2010年下降43%以上,工矿商贸从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比2010年下降26%以上,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比2010年下降35%以上,火灾十万人口死亡率控制在0.19以内。
绝对指标(以“十一五”期间总事故死亡人数为基准):特种设备事故死亡人数下降10%以上,建筑施工事故死亡人数下降12.5%以上,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下降12.5%以上,渔业船舶事故死亡人数下降10%以上。
三、主要工作
(一)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建设,提高事故预防控制能力
进一步加强基层安全监管队伍的建设,健全完善市、县(市、区)、乡镇(街道)三级监管体系,着重加强乡镇(街道)、工业园区安监机构的专业化建设,理顺监管体制,进一步明确基层安全监管机构执法职责和工作程序,充分发挥乡镇(街道)安全监管机构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基层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制度,以村居(社区)为基本单位划分安全生产管理网格,严格落实各项管理责任。积极探索以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为主、多元合一的行政村公共安全协管员队伍建设,协助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部门和单位开展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同时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的考核奖惩、教育管理、装备保障、监管执法等各项制度,增强基层活力,充分调动基层安全监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各项安全监管任务和措施在基层得到有效落实,提高事故预防控制能力。
(二)加强重点领域安全生产监管,提高行业安全保障能力
突出道路交通、消防安全、危险化学品与矿山、海洋渔业与水上交通、建设工程、机械制造、特种设备、旅游安全等八大重点领域,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着力解决当前安全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构建相对完善的安全监管体系。
1、道路交通领域。以创建“平安畅通县(市、区)”活动和实施城市畅通工程为载体,加强道路交通安全规划,健全安全管理网络,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强化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有效治理道路交通安全隐患。强化公路交通运输安全保障,继续实施临水临崖安全设施完善工程、危险路段整治工程和危桥修复改造工程。充分运用科技手段,提高对路面行车秩序的监控能力,运输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的专用车辆,一、二、三类客运车辆和旅游客车全部安装具有行使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深入开展无牌无证车辆、工程车的专项整治,加强对重点时段、重要区域的交通安全监管,依法严厉查处各类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广泛开展交通安全公益宣传,提高全民安全意识。
2、消防安全领域。深入推进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完善重大事故隐患分级挂牌督办制度,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增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严格落实消防工作责任,强化消防安全日常监管,加强对人员密集场所、高层和地下建筑、“三合一”场所、居住出租房屋、“通天房”、小作坊等的监督检查,着力消除火灾隐患。创新消防安全监管方式,加强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组织开展社会单位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创建活动。强化农村消防工作,完善基层消防监管网络,大力发展各类社会消防组织,提高城乡预防、抗御火灾能力。
3、危化与矿山领域。严格落实危化、矿山企业准入制度,全面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活动,淘汰落后生产设备和工艺,关停不具备基本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加快化工园区和化工市场建设,推行化工生产过程自动化安全控制系统等先进技术,不断提高本质安全水平。到2013年,涉及15种危险化工工艺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全部安装生产自动化紧急停车系统和事故联锁自控系统。进一步落实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非煤矿山安全监管的各项措施,落实危险化学品重点使用单位的监管措施,加强对危险物品和各类企业有毒有害物质的管理,强化隐患排查治理,有效改善危险化学品、矿山、烟花爆竹企业安全生产条件。
4、海洋渔业与水上交通领域。进一步完善渔业安全社会化管理机制,切实加强渔区基层安全管理组织建设和渔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渔船检验及渔业从业人员的准入管理和教育培训,加强休闲渔船安全管理,推进渔船海难应急管理和救助能力建设,完善各项救助机制。推广先进适用安全技术装备,到2013年,60马力以上大中型海洋捕捞渔船、渔运船等全部安装防撞自动识别船载终端设备,行驶航程可能超过防撞自动识别系统覆盖范围的海洋捕捞渔船90%以上安装卫星监控和通讯终端设备。严肃查处渔船违法违章行为,规范渔业安全生产秩序。加大航道整治力度,加强水上运输船舶和水上交通安全监管。
5、建设工程领域。加强准入管理,严格落实安全责任,确保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规范建设市场秩序,充分利用科技和信息化手段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监控,强化对农村住房建设施工的安全监管,严厉打击违法建设行为。建立建筑市场与施工现场联动的监管机制,将安全现场监管与招标投标、施工许可、资质资格、竣工备案管理相结合。完善政府监管、中介机构社会监理和企业内部自控的安全生产机制。
6、机械制造领域。以船舶修造、五金汽摩配、泵阀等行业为重点,加强对机械制造领域企业安全生产监管,强化安全性能高的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推广和应用,督促企业制订和完善安全操作规程,严格危险作业安全管理,强化安全防护,有效防范触电、机械伤害、高处坠落、中毒窒息、物体打击、粉尘爆炸等事故的发生。大力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努力提高机械制造行业安全生产水平。
7、特种设备领域。以抓好特种设备使用环节安全为重点,进一步建立健全特种设备安全责任体系、安全组织体系、安全制度体系、事故应急管理体系、安全经费保障体系,努力实现特种设备各项管理目标。进一步完善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加强对生产企业、检验机构的监督检查,落实特种设备制造、安装、改造、维修、检验、气瓶充装等环节的安全责任,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8、旅游安全领域。建立和完善旅游安全管理机制,加强“平安旅游”建设。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加强旅游车辆租用管理,加快温州旅游安全质监网络建设,推进旅游联合执法,形成联合执法机制,严肃查处涉及旅游安全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全面开展旅游从业人员安全素质教育和培训,深入推进旅游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不断增强安全生产管理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加强企业安全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督促企业配足配齐安全管理机构和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完善相应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安全管理机构和人员在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大力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完善安全设施,按规定配备劳动防护用品,积极采用先进适用安全生产技术装备,严格实施高危行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制度,完善建设项目安全设施投资预算制度,保障企业安全经费投入到位,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条件。进一步推进企业安全生产分级管理,完善评估标准,改革评估办法,建立企业自我评估、中介机构或技术服务单位评估与安全监管部门审核相结合的分级评估机制,使评估工作更趋科学合理。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强化内部安全管理与教育培训,大力开展企业安全生产诚信创建活动,完善安全生产非法违法企业“黑名单”制度,形成社会对企业的舆论监督氛围,严格落实奖惩措施,增强企业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加强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提高安全生产监管效能
建立全市统一的安全生产信息管理网络系统,整合相关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及时掌握全市安全生产动态,提高安全监管信息化水平,为决策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完善隐患排查治理信息平台,并将行政执法、行政许可、教育培训、日常监管等工作逐步纳入该平台,建设全市安全生产综合信息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对高危行业、企业的动态监管,继续推广、应用重点建筑施工现场远程监控系统,建立完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信息管理系统,形成完整的安全生产信息化体系,全面提高安全生产监管效能。
(五)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高事故应急处置能力
推动与《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相配套的地方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标准体系建设,建立覆盖全市各地区、各部门、各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推进市县两级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建设。建立统一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工矿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制,完善安全生产事故预报预警和应急协调等机制。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预案管理工作,增强应急救援预案的实用性,加强日常演练,提高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到2012年,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企业和重大危险源的应急预案备案率达到100%。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应急救援装备水平。整合应急资源,以重点骨干企业为依托,建设危险化学品和非煤矿山应急救援基地和应急救援骨干队伍
(六)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提高全民安全文化素质
建立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轮训制度,将安全生产教育纳入干部培训体系,会同组织部门办好领导干部安全生产专题培训班,提高领导干部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加强安全监管人员培训,重点开展各类专题业务和执法资格培训,提高安全监管和行政执法能力。推进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机构建设,实现教考分离的规范运作。强化对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督促企业落实厂级、车间、班组三级安全教育制度,实施全员安全培训,着力提高从业人员安全素质。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达100%,企业员工培训率达95%以上。充分发挥政府及其部门的组织引导作用,开展全民安全教育,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防灾减灾及避险能力。加大电视台、广播电台、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体普及安全知识的力度,在全社会形成“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安全文化氛围。
(七)加强“科技兴安”工作,提高安全生产科技含量
实施“科技兴安”战略,突出科技进步对安全生产的促进和保障作用。研究科技立项和经费保障等扶持安全生产科技开发与应用的相关政策,强化政府对安全生产科技发展的引导推动作用,发挥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安全生产科技创新、技术改造、成果推广应用的主体作用。整合安全生产科技资源,推进建立政府、企业安全技术支撑体系,对在我市安全生产科研和成果推广方面作出显著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积极培育和发展安全生产科技产业,实施安全生产技术示范工程。淘汰危及安全生产的落后技术、工艺和装备。
(八)加强职业危害监督检查,提高作业环境安全程度
加快职业健康监管机构和执法队伍建设,初步建立职业安全健康监管体制机制。实施职业危害申报制度和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制度,督促企业优先采用职业危害防治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加强金属非金属矿山、建筑、建材、冶金、化工、制药、制革等具有潜在职业危害的企业主要负责人、职业健康监督员和从业人员的职业危害知识培训。开展粉尘、高毒物质危害严重行业(领域)专项治理,加强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评价与控制。
四、重点项目
(一)化工仓储经营基地建设工程
工作目标:推进温州市化工产品交易中心建设,有效治理因危化品经营储存条件限制所造成的事故隐患。
主要措施:①由市工业投资集团在温州民营经济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占地约200亩的温州市化工产品交易中心;②以安全、便民为要求,在市区建设居民日用化工产品经营市场;③启动大小门岛危化品生产集中区、经营仓储基地建设的前期工作;④建设苍南化工市场、鹿城鞋用化工仓储基地。
(二)消防防火墙工程
工作目标:全市消防安全责任体系更加健全,社区、农村消防安全基础更加牢固,消防安全救援能力明显提高,亡人火灾明显减少。
主要措施:①建立比较完善的消防安全责任体系;②推进社区和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③建设消防综合训练基地;④建设消防应急救援训练基地;⑤建设滨江商务区消防站和七里水陆消防站;⑥配备和更新消防车辆器材装备。
(三)企业本质安全提升工程
工作目标:全市金属非金属矿山企业、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烟花爆竹批发经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实施率达100%;按照全市安全生产分类监管制度规定的A类企业规范化实施率达95%以上,B类企业实施率达到60%以上;高危行业企业和规模以上企业诚信管理实施率达到100%,规模以下企业实施率达到80%以上。
主要措施:①建立和完善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化和诚信管理制度,建立诚信管理与财政、信贷、土地、电力、保险、评先评优等挂钩的安全生产激励制约机制;②强化安全生产源头管理,严把高危行业安全生产准入关;③推行企业风险抵押金、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安全生产费用提取使用制度;④建立和完善企业安全生产警示牌制度和“黑名单”制度,形成社会对企业的舆论监督和行为制约,增强企业安全生产的社会责任意识。
(四)重点行业和领域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程
工作目标:道路交通、消防安全、危险化学品与矿山、海洋渔业与水上交通、建设工程、机械制造、特种设备、旅游安全等八大重点领域的事故隐患得到有效治理,每年省、市级挂牌事故隐患整治率达到95%以上,其他一般事故隐患整治率达到85%以上。
主要措施:①建立健全安全预警、风险评估和日常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机制,完善事故隐患分级挂牌督办制度;②加大隐患排查治理的经费投入,大力实施“科技兴安”战略,推广渔船安全救助信息系统、客运与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GPS定位系统、危险化学品生产紧急停车系统等先进适用技术,提高事故防范能力;③进一步落实事故隐患举报奖励制度,发动广大群众举报各类事故隐患;④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全民安全防范意识、事故辨别和自救互救能力。
(五)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工程
工作目标:完善统一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预案和法制、体制、机制,提升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管理水平。
主要措施:①推进市、县两级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建设;②依托温州化工市场和温州矾矿,建立危化、矿山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进一步完善全市安全生产专家库;③加快构建应急救援指挥平台;④建立完善多层次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⑤加大资金投入,配备和更新应急装备;⑥积极开展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
(六)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工程
工作目标:建成全市安全生产综合信息系统,提高安全生产监管与执法的信息化水平,提升监管水平和服务能力。
主要措施:①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信息平台,并逐步将其整合为温州市安全生产综合信息平台;②建设安全生产行政许可信息系统;③建设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信息系统;④建设完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信息系统;⑤建设企业安全生产在线服务信息平台。
五、保障措施
(一)完善安全生产体制机制
安全生产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与职业健康,要正确处理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关系。各级政府要把安全生产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使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同步部署、同步推进、同步检查、同步考核,坚持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加快与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相配套的事故预防控制、重大危险源管理、安全生产日常监督管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重大事故隐患挂牌治理等方面规范性文件和标准的制定、修订。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推动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监察责任的落实。完善安全生产控制目标指标体系,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对安全生产成效显著的地区和部门予以表彰奖励。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安全生产责任体系,重点加强县、乡两级政府安全责任落实。进一步健全安全生产“一票否决”的管理考核机制。建立安全生产“黑名单”制度,对列入“黑名单”的企业,在项目核准、用地审批、银行贷款、评先奖励等方面予以限制和制裁。加大对事故企业负责人的责任追究力度,实行企业负责人任职资格终身否决制度。
(二)严格安全生产监管执法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科学监管,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联合执法、执法绩效评估与奖惩等制度,加强行政执法监督检查。严格执行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完善安全生产举报奖励制度,依法查处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等影响安全生产的行为。安全生产许可主体严格执行行政许可程序,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深化政务公开,加强对安全监管监察、事故查处、许可证发放等重大事项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强化对执法队伍的教育培训和监督考核,提升执法水平,增强服务能力。
(三)加大安全生产投入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通力协作,做好安全生产工程建设的土地保障工作,继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将安全生产专项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实行专款专用。安全生产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安全装备保障、推动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安全生产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等。要加大对安全生产基础设施、支撑保障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完善重大事故隐患整治、事故调查、事故应急救援等相关经费保障机制,依法加强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制度建设,加快建立完善水上搜救奖励和补偿机制。大力推进安全监管部门装备设施标准化建设。“十二五”期间,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安全监管装备设施的投入,使各级安全监管部门的基础设施用房、办公设备、交通工具、现场监督检测设备、应急救援装备、信息化装备、现场执法与调查取证分析设备等,达到国家安监总局提出的配备标准和要求。研究建立与财政、信贷等挂钩的安全生产经济政策,完善工伤保险与事故预防相结合的机制,逐步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一致的工伤保险和社会救助机制。推行和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运用经济手段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和事故善后处理能力。
(四)加强安全监管队伍建设
实施“人才强安”工程,通过引进培养高端人才、开展学历教育、实施在职培训等,加快安全生产专业中高级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安全监管监察人员和企业相关人员参加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考试。完善政府、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多方合作机制,整合安全生产人才资源,培养一批结构合理、懂安全、有技术、会管理的安全生产专业技术人才,建设一支安全人才队伍。进一步加强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金属非金属矿山、消防、建设施工等高危行业领域专业人才和生产一线急需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强化安全监管队伍自身建设,采取教育培训、典型示范、岗位锻炼等措施,提高安全监管的专业技术和行政执法水平。通过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安全监管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依法行政能力、应急处置能力、拒腐防变能力;强化执法为民的宗旨意识,推动工作职能、工作方式、工作作风的转变,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作风过硬、业务精通、恪尽职守、勤政为民、清正廉洁的安全监管队伍。
(五)加强安全生产领域交流与合作
开展安全生产(职业健康)领域的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跟踪国内外安全生产发展前沿动向,不断拓展新的合作渠道,开展全方位、多形式和多层面的安全生产管理和安全技术领域的相互交流,学习借鉴国内外安全生产先进经验与成果。加强与国内科研院校、安全中介机构的合作,提升我市安全生产科技开发和理论研究水平。
(六)做好规划实施的考核工作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明确责任主体和规划实施进度要求,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安全投入,整合社会资源,做到责任有主体、投入有渠道、任务有保障,确保本规划提出各项任务和保障措施得到贯彻落实。
安全生产规划涉及到诸多相关部门,各部门要高度重视、通力合作,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规划确定的目标指标,属于约束性指标,要纳入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分解落实到各地区和各有关部门,确保完成。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控制考核指标体系,建立规划实施的中期评估、调整和考核制度,加强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安全生产统计和监测,每年度公布一次各地区、各行业领域安全生产规划目标指标、重点工程项目的实施进展情况。行业领域管理部门要依据各自职责,加强和推进安全生产工作。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和相关部门要建立联动工作机制,采取措施,确保责任落实,创造规划实施的良好环境。
为保障完成规划提出的主要任务、重大举措及相关重点工程,由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牵头,对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行业领域的规划实施情况、所采取的措施和任务完成情况等内容进行评估,评估结果作为各级政府考核各部门绩效的重要依据之一。在2013年底和2015年底分别对本规划执行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和终期考核。
推荐访问:温州市 规划 安全生产 【安监规划】温州市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