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十一五”体育人才发展规划一、前言人才作为知识的创造者和载体,已成为所有竞争力与创造力的最重要源泉。在现代体育世界里,体育人才资源是决定体育事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因素,体育人才的开发、管理工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体育规划】县“十一五”体育人才发展规划,供大家参考。
县“十一五”体育人才发展规划
一、前言
人才作为知识的创造者和载体,已成为所有竞争力与创造力的最重要源泉。在现代体育世界里,体育人才资源是决定体育事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因素,体育人才的开发、管理工作不但是实现当前体育工作目标的关键,对于体育事业的长远发展来说更具有核心的意义。
近年,澄迈在社会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化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取得这些成就,是县政府对我县体育事业的正确领导,和体育管理部门的工作产生的成果。
体育发展的迅猛趋势对我县体育人才资源的开发、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适应今后体育领域日益激烈的竞争,跟上体育发展的潮流,就必须拥有更多、更优秀、更全面、更富创造性的各类体育人才。
二、我县体育人才资源现状
据统计,我县体育人才资源总量为17人,其中:局机关公务员及直属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占总人数的7.9%;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1060人,占3.2%;直属事业单位工勤人员1人,占2.5%;其中,优秀运动队教练员166人,业余体校教练员943人(各占教练员总人数的15%和85%);全省优秀运动员623人,占1.9%;全省体育裁判员12118人次,占36.9%;全省体育指导员14332人,占43.6%。
经过多年积累,我县已建设并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结构比较完整的体育人才队伍。但是,立足于现代体育迅猛发展的潮流与趋势,我县体育人才资源情况仍存在着一定问题和不足。
(一)人才资源整体数量仍显不足、结构不够合理
我县体育人才资源总体虽具有一定数量规模,但上述四类人才资源在数量上尚无法满足我县体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需求。
以教练员为例,澄迈有10个镇、7个农场,当前拥有教练员人才6人,基层业训教练员人才数量严重不足。
同时,我县体育人才队伍在结构上也暴露出一定的比例失调的问题。一些核心类别的人才资源比例偏小,凸现出人才结构比例不够协调和均衡的问题。
(二)现有人才资源素质结构尚有欠缺
各类别人才资源中均存在能级层次和学历等级偏低的现象,部分类别表现得尤为突出。调查涉及人才中,本科学历者占比仅20%。
同时,各层级人才的素质结构存在明显的落差,基层人才队伍素质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初级职称以下者占48%,高级职称者占0%,由此可以看出,在专业技术人才方面(教练员队伍),基层人才队伍的素质亟待加强。
(三)部分核心人才资源紧缺
优秀运动员队伍偏小,缺乏顶尖水平的竞技运动员。在教练员人才资源中,无国家级教练员。
(四)缺乏复合型的高端人才资源
教练员人才的现有知识结构和学历水平仍未达到快速发展的竞技运动水平的要求,没有既能科学地管理队伍又能有效地提高运动员训练和比赛水平的复合型高水平教练员,不能满足全面促进我县体育运动事业发展的需求。
体育管理人员在知识结构、学历水平方面不甚理想。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公务员占35%,同样学历的直属单位管理人员为0%,体育系统干部获得本科学历人数少,直属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学历层次较低。
三、机遇和挑战
我县作为传统体育强县,曾取得过辉煌的成绩,在体育人才培养、后备人才储备和体育人口规模上都具有一定基础。形成了具有一定数量的管理人才队伍,以及业余体校教练员。我县经济、社会建设的发展,将有力的推动体育事业的进步。
“十一五”期间,我县体育事业将开始新一轮的发展战略,同时也对体育人才资源开发和管理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主要表现在:
1.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将继续深化,改革后的管理体制对于体育管理人才的专业要求更高,知识结构要求更完善,能力要求更突出。而我县当前管理人才队伍在结构、整体素质上还存在较大欠缺,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改进。
2.我县体育竞技水平近年来未能有所突破,反而在一些项目上出现滑坡,要扭转当前局面,急需建设一支素质更全面、专业技能更突出、潜能发挥更彻底的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队伍。
3.随着社会体育的蓬勃发展,群众对体育的需求将快速增长,社区体育建设日新月异。我县在社会体育设施、全民健身组织和指导、国民体质监测与提高等基础建设上还不能完全满足小康社会条件下群众体育的需求,要改善这一局面,需要加大资金投入,改善硬件设施。
四、我县体育人才资源发展的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报告为指导,以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为原则,紧密结合我县体育人才资源实际状况和未来需要,遵循体育人才资源发展规律,树立“以人为本、联系实际、全面协调、重点突出、动态均衡、着眼未来”的体育人才资源发展指导思想。
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才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从思想上深刻认识人才资源是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人才队伍的协调开发作为人才资源工作的根本原则,保证体育人才资源的长期、健康发展。
紧密结合实际,以满足我县体育发展现实需要为宗旨。深入分析我县体育人才资源情况,结合我县体育发展战略,以实现战略目标为出发点,以现实需要为着眼点,使人才开发工作紧密围绕战略目标的达成和满足现实需要来展开。
坚持体育人才管理体制的深化改革,促进人才资源开发的社会化。以改革为动力,以社会为依托,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体育发展规律,充分依靠社会力量,并逐步转向以社会开发为主,推动体育人才资源发展。
(二)目标任务
围绕我县建设体育强县的发展战略,立足我县实际,未来我县体育人才资源发展目标为:建立一支整体结构完整、数量充足且布局合理的高素质体育人才队伍和一个管理机制科学、能够人尽其才的人才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加强竞技体育人才队伍建设,是当前体育人才资源开发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以求在竞技体育上取得突破,以带动我县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1、教练员人才队伍规模适当扩大,加强顶尖级教练员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协调发展业余体校教练员;完善教练员竞争、激励机制,避免人才流失。
具体项目上,必须加强田径、乒乓球、篮球、排球、举重等重点项目的建设,形成数量充足并在省内具有领先优势的竞争群体,确保我县竞技体育的相对竞争优势。
为教练员创造条件以促进其继续教育,逐渐满足日益增长的对复合型教练员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加强教练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其敬岗爱业的职业意识。
2、优秀运动员人才总量争取有适度增加(5%~10%),达到15~30人;集中全县适龄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进行系统培养、科学训练,逐步成为我县储备的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从长远来看,要实现我县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打造体育强县,还须进行以下人才资源建设:
1、继续深化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为我县体育人才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完善人才流动机制、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创造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合理的人才管理模式,营造优良的人才竞争环境;改革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建立起较完善的体教结合培养机制,开发社会化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3个)。
2、坚持对体育人才资源的整体开发,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完善和协调人才队伍结构,实现体育产业人才和体育管理人才两类核心人才资源的开发取得重点突破。
3、从现在起到2010年,我县群众体育将得到广泛深入的普及,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占全县人口总数的40%以上,需要充分利用体质监测手段,宣传普及科学健身知识,推广科学体育健身项目和方法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将在数量规模上扩充3倍以上,达到150人。
五、对策和措施
(一)深化体制改革,加强体制创新
我县体育人事管理体制尚未形成有序、高效和规范化的人才资源运行机制,因此,必须深化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形成较完善的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体育人才管理体制:建立完善的竞技体育人才选拔机制、体育人才流动机制、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改革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建立起较完善的体教结合培养机制激发内部人才资源活力。
1、完善人才选拔机制,强化人才竞争机制
在竞技运动人才方面,完善运动员基层选拔机制,实施“新苗”工程,加速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各地强化措施,完美政策,加大投入,加强规范化建设与管理,不断提高业余体育学校的办学质量。对全县适龄的优秀体育苗子进行科学的筛选,建立人才库,集中适龄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进行系统培养、科学训练。
同时,实施重点项目教练员竞聘上岗制度,能者上、庸者下,以竞争推动发展。
2、建立和完善人才保障激励机制,提高人才积极性
对于竞技运动人才,需要增加物质奖励强度,强化物质刺激作用,防止人才流失;同时注重精神鼓励和思想教育,形成完善、全面的人才激励机制。
实施教练员岗位津贴、运动员成绩津贴等政策,适当提高运动员、教练员伙食标准。
(二)提高人才队伍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目前我县体育人才,在学历层次、知识结构上还存在诸多不足。因此,必须加强人才引进,提高体育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使我县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再上一个台阶。
(三)加强体教结合,促进我县体育发展
走“体教结合”的发展道路,将会极大地推动我县体育事业健康、快速和持续发展。
1、充分利用业余体校和县城中小学的力量,实施体教结合人才培养工程,在解决优秀运动员文化学习问题的同时,利用教育资源加快我县体育人才的培养。
2、加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体教结合培养形式的探索和建设,会同教育部门,共同完善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体教结合培养方式的机制,保障体教结合培养方式的资源供应,协调青少年的学、训矛盾,增强青少年及家长对业训的信心,消除其顾虑。
推荐访问:体育 十一五 发展规划 【体育规划】县“十一五”体育人才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