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看未来十五年日喀则市城市总体规划一、规划背景(一)编制背景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一带一路”战略推进,以及西藏建设“两屏四地”和全面开启建成小康社会新征程战略的实施,日喀则发展面临了新的发展机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办规划】未来十五年日喀则市城市总体规划(仅供参考),供大家参考。
提前看 未来十五年日喀则市城市总体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编制背景
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一带一路”战略推进,以及西藏建设 “两屏四地”和全面开启建成小康社会新征程战略的实施,日喀则发展面临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同时,随着近年来和平机场开通、拉日铁路建成通车、吉隆口岸开放以及2014年日喀则撤地设市,日喀则发展的条件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为加快推进日喀则全市的社会、经济、文化全面统筹发展,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启动了本次《日喀则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的编制。
(二)规划期限与范围
1.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5-2030年。其中,近期为2015-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
2.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涵盖日喀则市行政管辖的1区17县,总面积18.2万平方公里。
其中城市规划区总面积约为260平方公里,范围包括两片:一片为中心城区(桑珠孜区城区部分),范围北至雅鲁藏布江一线,东至夏日山一线,南至巴孜山-恰仁布山一线,西至尼色日山一线,总面积约210平方公里;一片为江当乡龙日村、加玛卡村,主要包括和平机场周边地区,面积约50平方公里。
(三)规划重点
1.构建生态屏障
通过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引导和空间管制,坚守生态保护红线,构建生态屏障,推进绿色城镇建设,促进生态保护与城镇建设的和谐发展。
2.推进新型城镇化
贯彻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以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为中心,以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核心,构建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相匹配的城镇化格局。坚持以人为本,有序推进人口向城镇集聚,显著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科学发展,优化城镇空间格局,完善主体功能布局;坚持产城融合,促进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良性互动;坚持绿色集约,完善城镇功能,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宜居城镇;坚持城乡统筹,加快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坚持传承特色,塑造富有地域特色和文化魅力的城镇风貌。
3.促进产业发展
明确日喀则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定位,抓住南亚大通道建设的重大机遇,依托日喀则自身的资源禀赋,按照区域协调、特色塑造、生态优先、就业带动、中心集聚的产业发展思路,确定符合日喀则自身发展需求的产业发展路径,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构建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特色加工、生态农牧业并重的产业体系。
4、彰显城市特色
充分体现日喀则传统文化特色、地域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以保护历史文化为前提,展现文化价值,传承文化传统,促进文化可持续发展;结合高原地域特色,注重城镇建设与自然生态保护的协调;体现民族文化传统与促进传统与现代融合相结合,在塑造具有藏民族特征的城镇风貌的同时体现城镇发展的时代特征。
二、规划内容
(一)市域规划
1、发展定位
统筹国家战略、地方战略,突出日喀则特色,把日喀则建设成为南亚开放前沿区、旅游文化腹心区、文化传承保护区、生态屏障保护区、安全屏障建设区、民族团结示范区和社会稳定典范区。
2、城镇体系规划
(1)空间结构
积极融入以拉萨为核心,辐射日喀则、山南、林芝、那曲的自治区“3小时经济圈”。构建市域“圈层+轴线”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形成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城镇空间体系,引导和统筹城乡实现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规划日喀则市域形成“一主两副、两级圈层、三轴一带、三大分区”的城镇空间结构,其中:
“一主”是指中心城区,规划2030年城镇人口约30万。强化中心城区的核心地位,进一步扩大规模,推进产业园区建设,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提升中心城区的综合服务能级。
“两副”包括市域东部副中心和西部副中心。其中市域东部副中心为江孜县,规划2030年常住人口约8万,城镇人口约4.5万,构建市域东部副中心;西部副中心为“拉孜+萨迦+定日”组合型城镇圈,规划2030年常住人口约20.4万,城镇人口约9.9万,构建市域西部副中心。
“两级圈层”包括“桑珠孜一体化发展统筹区”和“雅江中上游城镇群”。其中“桑珠孜一体化发展统筹区”涉及桑珠孜区、白朗、南木林、谢通门、萨迦1区4县的部分乡镇,规划2030年常住人口约53万,城镇人口约37.5万,打造桑珠孜区与白朗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雅江中上游城镇群”涉及桑珠孜区、白朗县、谢通门县、南木林县、仁布县、江孜县、拉孜县、萨迦县共1区7县,规划2030年常住人口约79.5万,城镇人口约50.7万。
“三轴一带”指“雅鲁藏布江发展轴”、“桑珠孜区-拉孜-定日-吉隆发展轴”、“桑珠孜—江孜—亚东发展轴”以及“边贸旅游经济带”,共同构成日喀则市域的整体发展骨架。其中“雅鲁藏布江发展轴”东起仁布县向西依次经过桑珠孜区、谢通门县、萨迦县、拉孜县、昂仁县、萨嘎县、仲巴县,串联1区7县,是自治区重要的城镇发展轴、交通廊道、生态廊道和旅游线路;“桑珠孜区-拉孜-定日-吉隆发展轴”自桑珠孜区向西南经过萨迦县、拉孜县、定日县并延伸至吉隆县、聂拉木县,连通尼泊尔,串联1区5县,是南亚大通道最重要的载体,市域西南城镇发展轴线,生态、文化轴线和国际旅游线路;“桑珠孜—江孜—亚东发展轴” 串联南木林县、桑珠孜区、白朗、江孜、康马、亚东1区5县,北接那曲、南通印度,是南亚大通道的重要载体,市域东部城镇发展轴线,生态、文化轴线和国际旅游线路;“边贸旅游经济带” 串联边境康马、亚东、岗巴、定结、定日、聂拉木、吉隆、萨嘎、仲巴9县,西接那曲地区、东接山南地区与林芝地区,是西南边陲重要的国防通道,喜马拉雅北麓重要的生态通廊和旅游通道。
“三大分区”包括“中部城镇化重点发展区”、“北部牧矿保护性开发区”、“沿边生态屏障和旅游边贸区”三大主体功能分区。其中“中部城镇化重点发展区” 包括桑珠孜区、白朗县、江孜县、仁布县、拉孜县、萨迦县1区5县,是国家重点开发区域,西藏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西藏重要的旅游业、物流商贸产业、农牧业特色产业和民族手工业、制造业发展基地;“北部牧矿保护性开发区” 包括南木林、谢通门、昂仁3县,是西藏自治区重要的矿产资源、水能资源和高原特色农产品开发基地;“沿边生态屏障和旅游边贸区” 包括康马、亚东、岗巴、定结、定日、聂拉木、吉隆、萨嘎、仲巴9县,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区、西藏自治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旅游和边境旅游基地和边贸流通基地。
(2)规模结构
根据“分类引导、聚散相宜、层次分明”的原则,划定市域人口集聚区、稳固区和疏散区,采用就地城镇化、易地扶贫搬迁和吸引外来人口相结合的城镇化模式,预测2030年市域人口规模约110万,其中城镇人口约60.5万,城镇化率为55%。
规划形成六级城镇规模等级,其中中心城市1个,即日喀则中心城区,人口规模30万;人口规模在4-6万的二级城镇2个,人口规模在2-4万的三级城镇4个,人口规模在1-2万的四级城镇4个,人口规模在0.5-1万的五级城镇7个,人口规模在0.5万以下的六级城镇10个。
(3)职能结构
结合西藏自治区城镇体系规划、西藏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等上位规划,综合市域18个区县的发展现状,融入各区县总体规划等地方发展诉求,综合考虑机场、铁路等区域性基础设施规划与南亚大通道等战略机遇,明确各区县职能分工(详见附表1)。
1.jpg
(4)产业布局
大力推进日喀则由资源大市向产业强市转型,以“珠峰”品牌为依托,重点发展有机种养加工业、特色旅游业、南亚物流业、特色手工业、清洁能源业、天然饮用水业、优势矿产业和建筑建材业8大产业基地。打造“核心园区+支撑园区”的产业基地建设模式,形成产业向园区集中,核心园区向中心城区集中的产业布局模式,市域形成“一核、两翼、多区块”的产业空间布局结构,其中:“一核”指以桑珠孜-白朗为主,南木林、谢通门为辅的核心产业区,重点建设珠峰文化创意产业园、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保税区、综合物流园区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两翼”指以江孜、仁布为中心以文化旅游和商贸为主的东部产业区和以拉孜、定日、萨迦为中心以珠峰及文化旅游和商贸物流为主的西部产业区;“多区块”包括以吉隆、亚东为重点的沿边产业发展区块,以岗巴、仲巴为重点的生态牧业发展区块和以谢通门、昂仁、仲巴为重点的优势矿业发展区块。
3、市域综合交通
构建和谐高效、绿色集约、便捷安全的一体化交通系统。
(1)公路
融入西藏自治区以拉萨为中心的“3小时综合交通圈”建设,推进国家公路网实施,优先实施G4218“雅安-叶城”高速拉萨至日喀则段建设,适时推进日喀则向西至阿里段建设;加速提升国省道级别,重点实施规划G219线沿喜马拉雅山北侧横向边防通道、S307提升为G349、S203-S204提升为G562、S206提升为G216等路段建设;建议新增萨迦到白朗等级公路;加强日喀则与拉萨、阿里、那曲、吉隆口岸、亚东口岸等对外联系通道建设和对边贸旅游经济带建设的交通支撑。规划形成“两横、六纵、四通道、一星、一环”的“26411”国省道骨干路网体系,其中:
两横:G4218(拉萨-日喀则-阿里)与G318(拉萨-日喀则-拉孜)-G349(拉孜-萨嘎)-G219(萨嘎-阿里)并行线、G219(山南-康马—岗巴-定结-定日-吉隆)。
六纵:S517(昆木加-仲巴-阿里改则)、G216(吉隆-宗嘎-萨嘎-阿里措勤)、S209(绒辖-岗嘎-桑桑-那曲尼玛)、S514(陈塘-定结)-S303(定结-吉定)-S208(吉定-普当)、S208(岗巴-日喀则)-G562(日喀则-南木林-那曲申扎)、G562(亚东-江孜)-S303(江孜-羊八井)。
四通道:依托G216线的吉隆口岸通道、依托G318线的樟木口岸通道、依托G562线的亚东口岸通道以及依托S514的日屋-陈塘口岸通道。
一星:以G318和G349的结点区域拉孜县为中心向外辐射,呈“五角星”状布局形成的公路网络,其中拉孜-定日、拉孜-日喀则-拉萨区间主要由G318支撑,拉孜-谢通门区间主要由G349支撑,拉孜-萨迦-定结区间主要由S303线支撑,拉孜-阿里区间主要由G349、G219支撑。
一环:依托G562、G349、G563、G318、S303、S512、萨迦-白朗通道等国省道干线形成的雅江中上游城镇群公路环线,具体走向为:南木林-谢通门-拉孜-萨迦-白朗-江孜-仁布-南木林。
(2)铁路
依据国家中长期铁路网和西藏自治区铁路网规划,加快推进拉日铁路延伸线日喀则至吉隆口岸,日喀则至亚东口岸铁路建设。
远期推进新藏线建设,连接萨嘎与吉隆,定日与康马,加强边境口岸联系,落实“一带一路”战略。
(3)航空
在现有运输机场的基础上,加大力度发展通用航空,将通用航空与应急救援有机结合,配套应急救援设施设备,形成通用航空应急救援网络,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利用通用航空巩固边境国防和加强警务巡逻,增强维护国防安全和开展反分裂斗争能力;利用珠峰、雅江等旅游资源,开展空中游览、旅游包机等旅游活动,促进旅游业发展;开展航空勘探、电力巡逻、飞播造林等工农业服务业务,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市域构建“1+1+X”航空机场(起降点)总体布局,即“一个国际机场、一个支线机场、多个通用机场(起降点)”:
(1)扩大日喀则和平机场吞吐能力,新增至北京、上海、广州航线,适时推进升级为国际机场,有条件拓展通用航空功能区;
(2)近期规划重点建设亚东支线机场、吉隆通用机场、定日通用机场,重点发展边境安全巡航、边境旅游、应急救援基地等功能;
(3)落实《西藏自治区通用航空发展规划》,中、远期在聂拉木、岗巴、拉孜、谢通门、昂仁、康马、定结等县规划建设多个直升机起降点,重点发展空中旅游、完善边境安全巡航和应急救援网络。
(二)中心城区规划
1、城市性质与规模
城市性质: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节点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精品旅游城市。
城市规模:日喀则中心城区(桑珠孜区城区部分)规划远期2030年人口规模为3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为54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180平方米。
2、规划目标与空间布局
(1)规划目标
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宗山、扎什伦布寺为代表的文化遗产,保护历史城区和历史文化街区,发展文化旅游,建设文化旅游精品城市。
保护自然生态与环境:保护雅江、年楚河的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保护周边自然山体,营造城市休闲游憩空间。
打造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以文化旅游、综合物流、会展商贸为特色的产业园区,提升中心城区的产业职能,建设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节点城市。
彰显城市地域特色:强化自然山水环境与城市空间格局的融合,联通山水廊道,凸显城市自然生态景观;延续历史城区肌理,彰显城市传统文化空间。
塑造城市宜居环境: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改善旧区生活环境质量,塑造新区宜居环境,打造活力城区。
(2)空间布局
强化产业发展、生态宜居、文化旅游的有机融合,形成“一轴四区、一带三片、一廊两山”的城市空间格局。
“一轴四区”的产业发展格局:“一轴”指沿上海路的城市发展轴,“四区”指北部的生态产业园区、西部的珠峰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河东综合产业园区、西南部曲布新区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及综合物流园区。
“一带三片”的生态宜居格局:“一带”指沿年楚河、孜布拉河的生态休闲带,“三片”指老城区、南部城区、曲布新区。
“一廊两山”的文化旅游格局:“一廊”指沿几吉朗卡路的文化展示廊,“两山”指尼色日山和乃色日山。
(3)绿地与公共空间
沿年楚河、孜布拉河、嘉曲河建设林卡,形成串联城市的生态景观空间,连接雅江-年楚河区域生态保护带。
建构城市公园、社区公园、街头绿地和广场的多层次公共绿地系统,中心城区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沿尼色日山、乃色日山组织城市文化空间,保护尼色日山、宗山、扎什伦布寺、新宫、历史文化街区,新建珠峰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保护乃色日山并新建文化公园、眺望台公园,传承日喀则中心城区的沿山文化空间格局。
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旅游发展
(1)保护体系
建立“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三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
(2)历史城区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
历史城区北起江夏路、南至几吉朗卡路—青岛路、东起仁布路、西至尼色日山山麓,总面积184.4hm²。
保护岗多林历史文化街区、米日贵林历史文化街区、江洛康萨历史文化街区、彭却曲美历史文化街区和邦加孔历史文化街区5处历史文化街区,总面积为54.37hm²。
以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为原则,重点对历史城区和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建筑、历史街区格局及历史风貌道路与街巷进行保护,改善历史建筑和传统建筑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完善历史城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发展文化旅游。
(3)文物保护单位保护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规定,保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扎什伦布寺和德庆格桑颇章;保护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保护尚未核定等级的不可移动文物6处。
(4)文化旅游系统
依托山水景观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建构文化旅游系统。规划沿山、滨水两大旅游线路,形成四大游览片区:依托宗山、扎什伦布寺形成历史文化体验区;依托珠峰文化创意产业园,形成珠峰文化体验区;依托新建的眺望台公园、文化公园,在乃色日山东麓形成文化休闲体验区;以年楚河为轴线,依托贡觉林卡、达热瓦林卡、湿地公园等形成生态休闲游憩区。
规划旅游服务中心2处,分别位于青岛路东段及曲布新区。
4、公共设施布局
(1)公共设施体系
形成“城市——社区”两级公共服务中心体系。
规划3处城市级中心,分别位于老城区、南部城区和曲布新区。
以构建社区生活圈为目标,布置10处社区级中心。社区生活圈以步行15分钟为空间范围,服务人口3万人左右。社区级中心配置商业、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
(2)教育设施
保留第二职业中学、三高、上海实验学校高中部,搬迁一高、二高、四高、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至曲布新区,在曲布新区新建第三职业学校(高职)。
保留上海实验学校初中部;将现状的一高、四高调整为九年一贯制学校,现状二高、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调整为初中;在曲布新区新建3所初中。
保留日喀则市小学、桑区二小、上海实验学校小学部;将桑区一中、桑区二中、桑区三中调整为小学;新建8所小学。
(3)医疗设施
保留藏医院、新市人民医院、新桑区人民医院,扩建第八军区医院,在曲布新区新建1所综合医院。
在保留现状五所专科医院的基础上,新建市传染病医院等3所专科医院。
5、道路交通
(1)道路系统
规划形成“四纵七横”的主干路系统,城市道路网密度大于8km/km2。沿新318国道构建“C”字形外环路,引导城市南北向通过性交通和过境交通外移出城区。
(2)公交与慢行系统
依托上海路、吉林路、几吉朗卡路等布置公交干线走廊环。利用河道、林卡布置滨水慢行道;沿尼色日山、乃色日山布置文化体验慢行道;在历史城区、城市特色商业街区布置慢行区;通过慢行道和慢行区的建设,构建城市慢行系统。
三、公示期相关事项
为了使此次规划修改成果更加科学、合理、符合城乡发展实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要求,《日喀则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在2016年11月25日至12月24日30天内通过日喀则报,日喀则电视台,日喀则网http://www.rkzw.cn/及三个微信公众平台:日喀则新闻中心、日喀则广播电视台、日喀则发布进行公示,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和公众的意见建议,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以以书面、电子邮件等形式反馈意见建议。邮箱地址:ghbzglk@163.com(注明“日喀则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意见建议”标题),信件寄往日喀则市扎德东路5号日喀则市城乡规划局规划编制管理科。
联系电话:08928903901
四、附图
1、市域城镇空间布局结构规划示意图
2、市域综合交通规划示意图
3、中心城区用地现状示意图
4、中心城区用地规划示意图
5、中心城区道路系统规划示意图
6、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示意图
7、中心城区空间结构规划示意图
8、中心城区历史文化保护与旅游系统规划示意图
9、鸟瞰图
日喀则市城乡规划局
2016年11月25日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
10.jpg
推荐访问:日喀则市 党办 总体规划 【党办规划】未来十五年日喀则市城市总体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