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规划】肃州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全文)

时间:2023-06-02 18:40:07 来源:网友投稿

肃州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时期(2016~2023年),是我区加快“四区一中心”建设、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为更好地推进“十三五”工业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为全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工信规划】肃州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全文),供大家参考。

【工信规划】肃州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全文)



肃州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我区加快“四区一中心”建设、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为更好地推进“十三五”工业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十三五”规划编制的指导意见》,特制定本规划(送审稿)。

一、“十二五”工业经济发展回顾

“十二五”期间,全区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坚持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着力培育工业发展平台,快速推进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稳步发展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工业经济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工业经济总量显著扩大。2015年,全区工业企业达到350户,较“十一五”末增加58户;职工总数2.8万人,较“十一五”末增加8780人;预计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124.3亿元,年均增长10.04 %;工业增加值达到28.4亿元,年均增长13%,占全区GDP总量的13.5%;“十二五”期间,工业企业共上缴税金22.44亿元,比“十一五”期间加增13.16亿元,增幅达141.8%。按照新的统计口径,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60家,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15户;预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6.3亿元,实现增加值19.3亿元,年均分别增长8.92%8.25%

——工业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在做强做大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的同时,农副产品加工、生化制药、建筑建材等支柱产业竞相发展。2015年,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00户,加工能力突破180万吨,预计实现产值30亿元;新型建材企业40家,产品扩大到10大类50多个品种,预计实现产值10亿元;生物制药及保健品开发企业达到10家以上,预计实现产值5亿元。全区工业基本形成了以新能源和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为主导,农副产品加工、新型建材等支柱产业为依托,多业并举、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十二五”期间,全区共建成固定资产投资500百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328项,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7亿元,年均增长16%。其中,建成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118项,有力拉动了全区工业快速发展。

——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迅速崛起。“十二五”期间,全区累计引进风光电装备制造领军企业42家,国内排名前三名的风机总装企业和风叶生产企业全部落户我区,成为国内产业规模最大、产品型号最多、配套能力最强的风电装备制造基地和甘肃省最大的光伏设备生产基地,形成了年产各种型号风机3500台、叶片3500套、风力发电机950台、机舱罩2600套、塔筒800套、法兰、轮毂3万吨、玻璃纤维布8000吨的风电装备生产能力和年产太阳能电池组件500兆瓦、光伏逆变器1500台、电力变压器1200台、光伏支架1300兆瓦6.2万吨、各类电线电缆1250万米的光伏装备生产能力,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全区首位产业。

——光伏发电产业初具规模。规划并开始建设东洞滩百万千瓦级光电示范产业园,完成了110kv升压站输电工程、330kv升压站和输变电工程以及园区道路、供水、绿化、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到2015年,累计争取23个光伏发电项目,产能达到641.1兆瓦,上网电量4.5亿度。光电产业呈现出后发赶超的良好发展局面。

——园区集聚效应日益显现。“十二五”期间,累计投资8.4亿元,进一步完善了酒泉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园、西园总规划面积59平方公里和东洞滩光电示范园区73.8平方公里的特权基础设施以及总寨工业园区、清水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全面提升了园区产业集聚功能。到2015年,园区入驻企业达到4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3家,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72%

——工业节能减排深入推进。全区在高能耗工业企业中组织实施节能改造工程,落实项目核准制度,严把项目准入关口,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及产能过剩项目建设,有力推动了工业企业节能减排工作。2015年,预计全区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由2010年的5.4吨标准煤下降到4.4吨标准煤,累计下降18.5%;万元工业产值电耗由2010年的1385.58千瓦时下降到1093千瓦时,累计下降21.1%,进一步拓宽了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空间。

二、“十三五”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我区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工业发展面临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强化、能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投资和出口增速放缓、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等新挑战,调整工业结构、转型升级、创新驱动、提质增效刻不容缓。

“十二五”末,我区工业经济虽然基本形成了产业协同发展的雏形,处于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关键节点,但是传统产业层次偏低、产业链条偏短、技术含量偏小、创新机制落后、市场竞争力弱、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部分产业产能过剩,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信息化水平不高,与工业化融合深度不够等一系列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具体表现为:

一是工业经济整体增长乏力。受宏观经济走势影响,市场需求不足,产品价格下降、企业效益下滑,工业企业特别是规上企业产值、增加值增速均低于预期目标,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压力加大。

二是工业经济发展载体空间不足。目前,全区90%以上的工业企业集中在酒泉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经济总量的80%以上来自园区。经开区管理体制调整后,受多种因素制约,拓展新的工业发展空间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困难较大。总寨工业园区、清水农产品加工园区等现有工业集中区由于缺乏统一规划,主导产业相对混乱,产业布局不够明晰,各园区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特色产业聚集平台效应不够鲜明。

三是工业产业结构相对单一。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在全区工业经济中占据绝对地位,比重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0%,工业经济对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依存度过大。

四是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困难。受产业政策和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部分业主等待观望,投资实施进度放缓;部分项目筹资困难,资金不能及时到位,致使项目迟迟无法落地。

五是光伏发电项目进展缓慢。受企业融资困难和光伏上网限电制约,金易格30兆瓦、亚洲新能源20兆瓦等3个光电项目虽已获省上核准,但建设进度缓慢。恩菲光电100兆瓦等项目,由于不及时履行“以资源换装备”协议,项目建设推进受阻。

此外,我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为主导的新型工业仍处于起步阶段,还明显存在着产业规模较小、产业链不完整、龙头带动与支撑能力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匮乏、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撑不足等问题。如果不抓紧解决这些问题,不仅传统产业今后的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小,而且新兴产业的发展也会缺乏产业基础。为此,必须正视问题,抢抓机遇,坚持互联互补、共同创新,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注重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横向渗透、垂直整合,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释放潜能;通过传统产业升级和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为新兴产业奠定产业基础,实现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相互促动、共同发展,保持“十三五”时期全区工业经济持续增长。

三、“十三五”工业经济指导思想及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拓展“6+2”工业发展平台,做大做强新能源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三大战略产业体系,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抓手,全力打造新能源、农业装备、健康食药、先进高载能、“互联网+”五大重点产业链,推动全区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平稳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项目引领与产业集聚相结合。以重大项目为支撑,以产业基地为载体,以骨干企业为依托,培育完善产业链,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创业环境好、特色鲜明的产业基地,形成一批产业链完善、辐射带动作用强的产业集聚区。

2.坚持着眼当前与谋划长远相结合。按照“重点突破、发挥优势、龙头带动、聚集发展”的要求,分阶段选择优势行业进行集中攻坚,实现产业重点领域跨越发展与整体协调发展。

3.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政府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和组织协调,为工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拉动产业快速发展。

(三)发展目标

力争“十三五”期间,全区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6.5%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开工建设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00个,规上工业企业数达到100户以上,吸纳就业人数年均增长2%以上。规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比“十二五”末下降17.5 %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能耗、水耗、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主要约束性指标达到省上控制指标。

(四)产业布局

按照“基础配套、产业聚集、布局合理、循环发展”的思路,推动形成“6+2”(完善经开区、东洞滩光电示范园区及总寨、清水、果园、泉湖工业集中区6个园区基础设施配套,适时启动建设新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区、百立航空产业园2个新园区)工业发展格局。坚持经开区对我区工业的引领,一如既往的支持经开区的发展,把金融、商务、行政、生活纳入经开区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招商吸引力及产业接纳力,全面提升经开区的聚集效应和产城融合。按照差异化发展思路,东洞滩光电产业园重点发展大型地面光伏发电产业,形成以光伏发电为代表的产业聚集区;总寨、清水、果园、泉湖4乡镇工业园分别发展农产品加工、新型建材、物流、食品加工、小型机械制造等产业。依托东洞滩光电园区电力资源优势,在园区西侧规划36.4平方公里,启动建设新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区,依托酒泉经开区“国字号”平台的效应,吸引和承接重点产业链延伸项目和互补项目向园区流动,逐步形成配套经开区支柱产业的承载基地,力争打造成为西北新能源综合利用创新高地、西部首个产城融合生态零碳城、“一带一路”产业合作示范区。同时,适时启动百立航空产业园建设,促进产业链密切相关的企业向园区聚合。切实把各工业园区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关联度高的产业集群发展载体,为全区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打造优质的平台。

(五)产业重点

1.新能源产业。积极抢抓新能源和新能源装备制造被列入全省五个千亿级产业链项目及酒泉至湖南株洲±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开工建设的历史机遇,抓大引强,按照“招龙头、引配套、聚产业”的发展思路,推动新能源产业扩规模、上水平。到2020年,累计建成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70家,形成风电装机制造能力4000台和光伏电池组件封装500兆瓦、光伏逆变器2000兆瓦、变压器1800台和光伏支架15万吨的生产能力,年产值150亿元以上。

⑴做大风电装备制造产业。提高已建成20户风电装备制造企业生产能力,扩大风机总装和叶片制造生产规模,重点引进高速齿轮箱、发电机、法兰、底盘、主轴、回转支承、变浆系统等风力发电装备关键零部件,形成风电机组、大型风机齿轮箱、叶片、发电机、变频器/主控、主轴承/偏航轴承/变桨轴承、液压系统等关键部件协同配套产业链。

⑵做强光伏装备制造产业。在已经形成的产业基础上,从中、下游产品切入,重点引进多晶硅、多晶硅铸锭、单晶硅拉棒切片、太阳能电池组件、太阳能电池EVA胶膜等太阳能光伏设备制造项目,进一步延长、增粗产业链条,打造完整光伏产业链。

⑶加快建设光伏发电产业。依托我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和便利的上网条件,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资源换装备的开发原则,在东洞滩光电示范园区东区推动实施一批大型地面光伏电站建设项目,每年建成光电装机200兆瓦,力争到“十三五”末实现百万千瓦光电装机目标,年发电量达到15亿度以上。

⑷实现从“酒泉制造”到“酒泉创造”转变。借助已建成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服务平台、国家风电设备监督检验中心(酒泉实验室),完成酒泉经开区新能源科技综合服务区域试点申报工作,推进园区科技孵化园建设,力争新建成10个研发中心,使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的科技装备和自主研发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2.农字号产业。坚持调整结构与优化升级并举、提质增效与扩增总量并重,努力把产业结构调优。到2020年,以农机装备、节水灌溉、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农字号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

⑴提升农业装备制造产业。以提高先进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集中力量开展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建设具有核心技术研发能力、技术结构合理、产品竞争力强的农业机械制造业基地,加快推进大禹节水水科技产业园、中国(酒泉)种子产业园建设,重点提升奥凯种机、科德尔农机、铸陇机械等骨干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形成以大企业为骨干、大中小企业相互配套、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农业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⑵壮大农产品加工业。依托汉武酒业、星火面粉、敦种百佳等优势骨干企业,在提高附加值、拉长产业链、提高加工转化能力上下功夫,进一步培育壮大“农字型”龙头企业。

3.大健康产业。依托我区农业资源优势和农产品加工基础,培育组建一批资本结构多元化、产品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实力强的绿色食品、生物制药、养生保健龙头企业。重点发展精品粮油、乳肉制品、果蔬饮品及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和保健品加工产业,打造健康食品、药品加工核心区。到2020年,健康食药产业实现总产值超过1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⑴做强生物制药业。依托祁连山药业、大得利制药、莫高制药等优势骨干企业,着力推进巨龙集团30万亩甘草种植、大禹节水50万亩黑枸杞种植等一批产业化项目。在巩固和提升卵磷脂、甘帝欣、美沙酮、硫酸软骨素A钠胶囊知名品牌的基础上,做强做精制剂、片剂、针剂、口服液、胶囊及原料药、药包材等特色产品,实现企业和产品品牌的升级。

⑵大力发展陇药产业。依托我区及周边地区丰富的甘草、枸杞、锁阳、苁蓉等中药材资源,采用国内外先进的生物技术,建立生物产业科技研发平台,重点研发中药提取、分离、纯化等生产技术及现代科技手段,承接发展生物制造、生物医药和现代中药。以洪洋中药、渊和中药、培丰中药、神舟中药、金锁阳保健酒等企业为骨干,以改造创新为动力,不断提升工艺装备水平,逐步实现生产加工由初级粗加工向深加工、精加工、特色加工迈进。

⑶提升食品制造业。针对我区粮、油、肉、乳等食品加工行业,大力发展有机种植、有机养殖技术,加工方式由初加工向“专、精、特、新”转变,创新推出酒泉健康有机食品原产地认证,打造具有独特特色的肃州绿色健康有机食品品牌。

4.先进高载能产业。充分利用我市富集的电力资源,全力促进电能就近消纳,引进建设单晶硅、金属硅、人造蓝宝石生产应用等高耗电、高科技、高产出、低排放的 “三高一低”先进高载能项目30个以上,有效解决我区光伏发电上网受限、弃光严重的问题,切实将我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力争到 2020年,全区先进高载能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0亿元,工业增加值20亿元。

⑴探索发展大数据产业。结合智慧肃州建设,大力实施“互联网+”战略,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搭建“智能、高效、安全、稳定”的智能云计算中心和信息资源枢纽中心,争取与相关国内龙头企业合作,分期分批推进智慧政务、智慧产业、智慧民生系列应用项目建设。

⑵大力发展高耗电产业。依托新能源电力富集优势和综合利用示范区建设机遇,引进建设人造蓝宝石、石墨烯、碳纤维、电解水制氢等高耗电、高科技、高产出、低排放的“三高一低”产业项目,引领先进高载能下游产业耦合发展,促进新能源电力就地消纳。

⑶积极推进智能微电网建设。充分利用我区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落实国家建设智能电网及直购电政策,改变传统电网结构,在东洞滩光电示范园区和新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区建设集光伏发电、光热发电、抽水蓄能、光伏储能电站和火电等为一体的智能电网示范区,促进电网稳定运行。

5.“互联网+”产业。结合智慧城市建设,加快“互联网+工业”融合。推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业态在工业应用中快速发展。重点支持利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升企业自动化、智能化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到“十三五”末建成互联网创新孵化基地1个,培育创新型互联网中小企业超过3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3家,工业领域信息化应用水平全面提升,形成“两化融合”创新示范区。

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在现有锂离子电池制造、电动机制造、配电开关控制设备制造、电气信号设备装置制造等产业基础上,结合风光电产业发展,深挖产品技术升级改造潜力,向LED、通信设备、净化设备、智能电网设备制造等发展。

⑵软件开发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加快酒泉电子商务产业园、巨龙物流港、聚馨信息科技等企业农业物联网社会化服务平台、中小企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培育一批信息技术服务企业。支持推动下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进4G、下一代无线网络技术、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数字电视宽带上网等三网融合相关业务发展。支持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型信息服务业发展。

⑶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以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为重点方向,实施机器换人工程,全面推进传统产业提质升级。积极实施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2014-2018),支持奥凯种机、大禹节水等企业开展信息技术研发和应用项目建设,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工业领域全面渗透。

四、保障措施

1.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一是推动工业“三个转型”,促进工业由劳动密集型向科技进步型、离散分布型向链群密集型、粗放耗能型向绿色低碳型转变。二是推动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以调结构为根本任务,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实施百户工业企业技改提升三年倍增计划,大力推动主导产业提升层次,向产业链高端发展。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计划,着力在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领域取得突破;以信息化为抓手,加快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加大技改投入和自主创新,巩固提升现有产品,开发生产新产品,提升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扶持培育地方特色产品和名牌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做大做强。三是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工业发展。大力发展低碳和循环经济,提高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严格市场准入,鼓励企业采用节能减排先进技术和先进工艺装备,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加强源头控制,严格新上工业项目环评、能评、安评等审查审批,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四是促进产业集群集约发展。以园区为载体,遵循产业集约式发展的客观规律,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推动关联企业和要素集聚,完善产业链,发展产业集群。

2.培育发展优势项目。全力以赴推进大项目和优势项目建设,继续加大工业投资强度,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推广为途径,以节能、降耗、提质、增效为着力点,力争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开工建设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00个以上,同时,积极争取更多的工业项目列入国家、省重点扶持计划,积极争取国家扶持资金。“十三五”期间,全区规划重大二产项目313个,其中,能源类项目47个、工业类项目266个;计划总投资1300亿元,建设规划项目实现新增销售收入1000亿元,利税120亿元。

3.提高创新驱动能力。营造自主创新、发展高新技术和实现产业化的政策环境,以企业为主体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支持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我区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以多种形式创建各类研发平台,完善研发、成果转移、生产、市场交易体系的建设。一是培育创新主体。鼓励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提升市场竞争能力为目标,瞄准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研发,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创新活动,通过吸引一批高端人才,实施一批重点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开发项目,培育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与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新技术、新产品。二是搭建创新平台。重点在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新技术产业园、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建设上发力,为承接转移产业提供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中试基地和测试中心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面向企业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博士工作站。三是促进产学研合作。引导和帮助企业与全国重点院校和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互建研发机构,加强重点核心技术攻关和共性技术研究,力争取得一批标志性的技术创新成果并尽快实现产业化。四是创优创牌发展。通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形成一批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和产品、技术标准。五是健全创新机制。加大政府投入,出台激励政策,重点用于支持企业新产品开发、重大技术创新专项、企业研发中心、专利申请和购买、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方面建设,同时积极支持企业申报技术创新项目、认定和申报企业研发中心,建立健全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

4.加大对外开放合作。实施开放合作工程,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推进工业经济全面对外开放与国际化发展。一是深化产业国际合作,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支持装备制造、建材等企业“走出去”,实施跨国投资并购,在中亚西亚具有条件的国家地区建立工业园区,充分利用国外资源、能源,有效转移国内过剩产能。加强政策引导,推动产业合作由加工制造环节为主向合作研发、联合设计、市场营销、品牌培育等高端环节延伸,提高国际合作水平。二是促进资本、产品、技术、服务联合“走出去”,开展核心技术、成套设备、专利产品集成输出,与中亚、西亚等国家开展有色金属地质勘探、矿山开拓、冶炼提取等方面的技术研发、外包服务和技术转移。三是加大对外贸易合作,支持企业“以工程换资源”等方式,建立稳定的境外资源保障基地,加大资源进口。创新加工贸易模式,延长加工贸易国内增值链条,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四是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创建产业转移合作示范区,组织承接产业转移招商活动,推进“一县一业”产业对接活动,组织开展产业链式、集群式招商专题对接活动,加强与“三个”500强企业的项目精准对接。五是建立签约项目跟踪推进落地机制。按照一个项目成立一个跟踪协调推进小组,确定一名责任领导、依托一个主管部门、组建一个服务团队、制定一套工作方案和推进计划,从项目前期、建设的全程跟踪协调服务,加大项目落地督查力度。

5.强化督查协调服务。一是强化要素保障和产销对接。全力协调保障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的煤、电、油、气、运等要素配置。加强与铁路运输部门的沟通协调,落实铁路运输优惠政策,促进路企运价协商,帮助企业降本增效。二是抓实互保共建工作,强化信息发布和供需对接服务,推动企业释放产能、拓展市场。加强对企业的服务。三是帮助引导企业尽快办理环评手续,落实环保措施,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基础性工作,加强安全隐患整治,预防和杜绝安全事故。四是进一步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分解落实指标任务,责任到人。适时召开工业运行分析会,通报工作进度,协调解决具体问题。五是加强企业在产值网络直报、工业投资建库入库等方面的培训指导,督促做好工业统计工作。强化规划实施督查落实。六是加大工业项目督促落实力度,每季度对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全面督查一次,项目建设进度在媒体上公示,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6.健全组织实施机制。一是建立和完善科学规范的规划前期、规划中期、规划后期评估体系,前期评估主要是规划制定阶段进行的评估,以确定规划目标的科学性;中期评估主要了解规划和政策目标的完成情况,并为下一步规划和政策的实施提出相关调整建议;后期评估主要评估规划和政策实施带来的效果,同时为今后制定规划提供借鉴。二是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调控治理经济、推动改革发展,强化规划执行的约束性、可持续性。三是坚持问题导向,补齐经济发展短板和克服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四是规划与年度计划、短期专项行动计划相结合,分解规划任务指标、完善规划配套措施,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形成落实规划的工作机制。

推荐访问:规划 信息化 工业 【工信规划】肃州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