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规划】普陀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时间:2023-06-04 09:00:08 来源:网友投稿

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现代服务业能级水平,既是落实市委、市政府“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总体方针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普陀区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区域转型发展的重要路径,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商务规划】普陀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供大家参考。

【商务规划】普陀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现代服务业发展“十

三五”规划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现代服务业能级水平,既是落实市委、市政府“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总体方针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普陀区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区域转型发展的重要路径,对建设“科创驱动转型实践区、宜居宜创宜业生态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二五”发展回顾

(一)主要进展

“十二五”期间,本区积极应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加快推进以桃浦地区为引领的转型发展,区域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十二五”期间区级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14%,增速在中心城区名列前茅。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86.66%,比“十一五”末提高5.91个百分点。在全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以长风生态商务区等功能区为依托,本区现代服务业不断培育发展,为区域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

现代服务业总量不断扩大。“十二五”期间,是本区经济结构深度转型调整的重要时期。自2010年开始,现代服务业区级税收超过商贸业,成为本区除房地产业之外的第二大产业。2015年,本区现代服务业区级税收达到15.49亿元,同比增长13.62%,占区级税收比重达到18.52%。“十二五”期间,本区工业区级税收年均增长1.64%,商贸业区级税收年均增长10.11%,而现代服务业年均增长达到12.13%。现代服务业不断培育发展,为平抑工业、商贸业增速放缓压力,保持区级财政收入平稳较快增长提供了积极支撑。

初步形成了一些特色行业。“十二五”期间,专业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中增速最快的两个行业,2015年对现代服务业区级税收贡献分别达到48.48%27.44%。金融业是专业服务业主要的增长动力,“十二五”以来年均增长42.14%。“长风金融港”升级为“上海普陀并购金融集聚区”,引入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定期发布“新华——上普并购指数”。截至2015年底,集聚并购交易基金会员单位和投资机构1100余家,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在内的并购金融产业链正在逐步形成。以张江普陀园等为依托,移动通信、工程咨询、信息软件等科技服务业发展成效显著。“互联网+”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微软游戏创新中心和优美缔天地港引领移动手游产业加快增长。依托国家可信嵌入式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上海智慧•照明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和功能平台,智慧安防、机器人检测认证与标准化、智慧照明等重点产业加快培育发展。

培育引进了一批优质企业。依托开放型功能性平台,更加注重招大引强选优。总部经济快速发展,新增百卡弗等8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十二五”末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到9家。其中,美太投资、达科电子分别成为本区第一家跨国公司投资中心和研发中心。跨国采购中心投入运营,带动旅游会展业不断发展。借力“互联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等“四新”企业不断集聚,微软游戏创新中心、优美缔、国家“可信嵌入式”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师教育云网、阳光动力、惟能科技、“饿了么”等重点项目顺利落户。全胜物流、易销科技、天佑铁道新技术研究所等企业成功在中小板或新三板上市挂牌。

重点打造了一批楼宇园区。加快楼宇、园区现代服务业载体建设,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积极推进楼宇综合服务站(点)建设,楼宇经济发展能级不断提升。2015年,104幢重点商务楼宇总税收达到69.72亿元,每平方米年税收达到1937元,税收落地率达到54%,比2012年提高13.5个百分点。“十二五”期末,税收亿元楼宇达到25幢。加快上海张江普陀园建设,推动资金、技术、政策等资源加快集聚,促进区域内科技园区协同发展。积极打造以科技创业苗圃-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企业加速器为核心的创新创业服务链。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家。上海天地软件园大数据产业创新基地和移动游戏产业创新基地、上海化工研究院先进材料产业创新基地获全市首批“四新”经济创新基地授牌。

综合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借鉴上海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经验,进一步推进政府审批制度改革,优化政府管理服务,积极协调解决新兴业态在设立、发展中的新问题。积极推进长风生态商务区市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对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制定了本区支持科技创新的28条政策意见。聚焦优势特色或重点行业,出台了金融业、信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发展等系列政策意见,天地软件园、M50获评全市首批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围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不断优化交通网络和城市形象,形成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存在问题

尽管“十二五”以来现代服务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本区作为传统工业区和商贸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起步相对较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现代服务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有待增强。“十二五”以来,现代服务业虽然保持连年增长,但现代服务业占区级税收比重没有达到“十二五”规划目标水平。从分行业看,文化服务业、旅游业区级税收贡献增长缓慢。此外,与上海“四个中心”功能、科创中心建设相配套的金融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等高端现代服务业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

二是现代服务业企业规模偏小,竞争力亟待提升。本区企业以中小微企业为主,缺少带动力强的核心企业和龙头企业,尤其是缺少处于价值链高端的优势行业和领军企业。“十二五”末,本区经市商务委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为9家,与徐汇、静安、黄浦、长宁等中心城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2015年,全区纳税百强企业中,近半是房地产及相关企业,而现代服务业企业鲜见。

三是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金融、科技等现代服务业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带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重点地区产业发展特色不够鲜明,入驻企业产业关联性不强。区域内商务楼宇空间分布较为分散。许多楼宇采用小分割出租,产业特征不明显,对优质企业吸引力不够。

二、发展环境分析

(一)发展趋势和要求

产业融合发展趋势增强。在当前经济发展中,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融合互动、相互依存、相生相伴,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传统意义上的制造业与服务业边界越来越模糊,更多表现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趋势,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产业结构由产品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由制造化向服务化、现代化的生产体系转型。产业集聚区作为产业融合的重要载体,需要与区域定位、楼宇载体、生活环境等相配套,以产城融合化态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城市综合功能。

科技创新驱动服务业技术与模式变革。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深刻改变整个生产体系,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成为产业融合的黏合剂和催化剂。随着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产业分工更加细化,产业价值链的增值环节越来越多,产业链条更多集中在生产性服务环节。可以说,科技创新的扩散和应用,不断提升服务业效率和发展水平,成为驱动服务业结构升级、模式创新和持续增长的关键动力。

中心城区产业发展重在提升服务业能级。目前,上海中心城区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均在80%以上。中心城区作为上海“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核心承载区,服务业发展以提升产业能级为重点。“十三五”时期,中心城区需要进一步集聚地区总部、采购中心、投资中心等各类高端服务机构,提升服务业发展的国际化水平,产业发展主攻方向是打造高附加值、高影响力的现代服务业集群,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二)有利条件和机遇

国家大力支持服务业发展。“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运行将逐步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随着新一轮改革开放加快推进,服务业将成为我国吸引外商投资的主要领域。国家层面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加快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重点推进“互联网+”创业创新、“互联网+”电子商务、“互联网+”普惠金融等领域,并出台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文化创意、旅游休闲、医疗保健、教育培训等一系列政策举措,这些都为本区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

上海“四个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未来五年,上海将积极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加快制度创新和功能性平台建设,全面增强集聚辐射功能,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同时,上海将积极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研发中心、国际领先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际技术交流交易中心、创新人才集聚高地和创新思想汇集地。本区要服从服务于全市发展大局,立足现有产业基础,积极承接现代商贸、新兴金融等功能,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功能体系,全面提升产业经济能级。

本区转型发展加快推进。“十三五”时期,本区将按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一流中心城区标准,加大力度调整传统初级市场和低端企业,加快推进以桃浦地区为引领的区域转型升级,长风生态商务区基本建成,真如地区功能性项目也将基本建成。预计“十三五”期间,本区新增商业商务载体将超过150万平方米,到2020年本区商业商务载体总量至少在700万平方米以上。随着区域形象和环境品质进一步提升,将为“十三五”时期进一步集聚要素,加快推动现代服务业集约化、高端化、创新化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面临挑战和短板

国内外发展环境严峻复杂。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复苏态势仍显疲弱,中国经济处在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实体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近年来上海率先推进经济转型,但新的增长动力孕育和和传统增长动力减弱并存交替。这些都对本区现代服务业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不利影响。

区域间同质化竞争加剧。目前,无论是中心城区还是近郊,都在大力建设商业商务楼宇,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在产业定位和产业结构上存在同质化现象。根据市发改委调研资料,到2020年,全市商业商务办公楼宇总量在8000万平方米左右,其中规划新增建筑面积1500万平方米(结合供需预测数据,未来五年本市商业商务办公楼宇阶段性供大于求,空置率有所上升。特别是浦西地区由于新增供应较多,市场竞争压力加大,非核心区和普通办公楼宇压力更大)。如何从区域位置相近、资源要素相仿、产业结构相似的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进而形成独特优势,是本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挑战。

存在发展环境亟待提升的短板。与其他中心城区相比,本区现代服务业税收比重偏低的原因,既有来自统计口径的因素(全市各区县现代服务业口径尚未统一,黄浦、长宁、虹口等区均将商贸业纳入其中,我区尚未纳入),但是最根本的在于区域综合营商环境发展相对不足。不同于工业制造业,处于产业链高端的现代服务业对城市品质、配套设施、政府管理等综合环境的要求更高。但是,无论从上海八个中心城区横向比较看,还是对本区楼宇企业的问卷调查和调研来看(企业对商业餐饮、交通、子女就学、楼宇品质等期待较高),本区综合营商环境仍然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从硬环境看,本区商业商务楼宇品质相对不高,交通、商业、物业等配套设施有待优化完善。从软环境看,本区国际化文化底蕴较为薄弱,区域内优质教育、医疗、文体资源相对有限。此外,在“互联网+”时代中,政府管理服务还需不断创新并适应新兴服务业的发展需求。

三、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把握上海市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契机,紧紧围绕建设“科创驱动转型实践区、宜居宜创宜业生态区”战略定位,坚持“提升能级、强化支撑、形成特色、塑造功能”,更加注重产业生态环境营造,加快形成高端产业为主体、“互联网+”业态创新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推动本区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不断提高现代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支撑地位,为上海城区综合服务功能提升作出贡献。

(二)发展原则

突出高端引领。着力发展研发设计、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并购金融、服务外包、节能环保等新兴服务业,重点引进国内外知名服务企业,在服务上海大局中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注重创新融合。积极把握产业经济信息化、融合化,组织结构扁平化、虚拟化潮流,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鼓励引导服务业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推动服务业与城区功能深度融合、协同提升。

引导集聚发展。坚持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相结合,形成层级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突出的服务业空间布局。加快桃浦科技智慧城、长风生态商务区、中环商贸区等重点板块的载体开发,增强现代服务业发展承载能力,全面提升载体资源的服务和产出水平。

强化环境营造。对标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发展水平,以载体设施、文化氛围、商业休闲、政府服务、人才集聚等为重点,排摸短板、制定计划、突出重点、分布实施,加快完善与中高端服务业发展相适应的综合配套环境,使中高端企业和优秀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

(三)主要目标

现代服务业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现代服务业总量规模稳步提升,现代服务业区级税收年均增速达到9%以上,占区级税收比重进一步提高,成为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主要引擎。

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立足提升能级、延长价值链,着力发展以科技服务业、现代商贸业、金融服务业、专业服务业、文化服务业等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部分行业和领域在全市形成优势特色。

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引导现代服务业各类要素、资源、项目向重点地区、功能性平台集聚,巩固提升长风生态商务区等沿苏州河现代服务业发展能级,培育拓展真如、桃浦等新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现代服务业创新水平进一步提高。把握“互联网+”发展趋势,鼓励引导服务业技术、模式、业态创新,促进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在现代服务业领域不断渗透融合,现代服务业优势企业集群加快形成。

四、主要任务

“十三五”期间,围绕全市发展大局(“四个中心”建设、科创中心建设),参照本市其他中心城区分类体系,以“十二五”时期本区产业归类体系为基础,并结合本区未来产业演变趋势(如在本区物流业加快转型升级的形势下,在现代服务业中不再单设物流业门类,而是与商贸业合并,整合成为现代商贸业;在并购金融集聚区加快建设、金融业发展已有一定基础的形势下,将金融业从专业服务业门类中单列;旅游业与文化服务业合并),“十三五”时期本区加快形成“5+X”现代服务业体系,即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转型发展现代商贸业、创新发展金融服务业、提升发展专业服务业、培育发展文化服务业、鼓励发展“互联网+”新业态。

(一)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

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市场需求引领,着眼于服务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大局,立足本区大院、大所、大学等科研资源优势,集聚培育一批市场化的科技服务机构、新型研发组织和龙头企业,促进研究开发、科技咨询、检验检测认证、标准化制定等科技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

科技研发服务。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集团设立研发中心,积极发展面向市场的专业化研发服务,着力在智能制造等带动性强的关键领域实现重点突破。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细分领域专业化研发服务。发挥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等平台服务功能,积极吸引上下游科技型企业落户,加快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科技产业集群。

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依托区内产权交易平台,大力发展知识产权代理、法律、信息、咨询、培训等服务,构建多层次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体系。积极培育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服务体系,开展专业化、全链条的综合科技服务。

软件和信息服务。依托天地软件园、华大科技园等园区载体资源,重点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基于移动互联、移动物联、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加快形成行业应用软件、电商技术服务、手游动漫等特色信息服务业。

智慧安防等。依托桃浦安防智慧谷建设,加快安防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等的研发应用,鼓励安防企业开展智能可视化、生物识别等领域研发,提供专业化安全解决方案。大力发展智慧照明产业。

(二)转型发展现代商贸业

着眼于服务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积极深化上海自贸区海关监管推广示范区建设,顺应电子商务发展潮流,推动传统商贸业转型提升。

积极发展电子商务。依托海关特殊监管区优势,培育发展连接国内外市场的跨境电子商务。围绕移动服务、休闲娱乐等数字生活领域,推进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无店铺销售、3D网上商城等电子商务应用,发展以网络消费、线上线下融合消费为核心的电子商务服务模式。坚持优势企业带动,加快培育引进生活服务型O2O电子商务企业。以建设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为契机,推动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化、品牌化、规范化发展。

加快发展总部经济。充分发挥市场基础好、商业载体多等优势条件,进一步促进企业总部集聚发展,努力占据信息中心、定价中心、结算中心、营运中心、采购中心、销售中心等价值链高端环节。

提升商贸业价值链。依托上海有色金属交易中心等平台经济园区,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形成具有区域优势特色的产业集群。完善跨国采购中心商贸功能,进一步提升运营水平,促进会商旅文体等产业融合发展。以创建上海智慧商圈试点为契机,加快完善自动定位、实时导购、智能停车、网店合一、网络支付等配套功能。提升月星环球港等地标性商业中心吸引力,逐步成为上海时尚购物之都目的地。加快培育商贸新业态,积极拓展体验式消费等新兴消费方式。

(三)创新发展金融服务业

以并购金融为核心,延伸新金融产业链,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特色区域和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重要力量。

全力打造并购金融产业特色。聚焦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等并购平台功能创新,着力发展股权投资、风险投资、融资租赁、财富管理等特色行业,推动AIMA(另类投资协会)HFSB(对冲基金标准委员会)等国际性行业机构落户。发挥“并购金融”先发优势,积极引进证券保险、信托投资、资产管理等相关机构,吸引各类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及清算、研发等后台服务中心。完善并购金融要素市场体系,重点为新三板股权交易、出境并购和国企改革等提供完善的服务。对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推动优势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参股等多种形式,开展跨国界、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投资合作、资产重组并购等业务。

新兴金融服务。推动金融服务与区域内其它重点产业融合协同发展。积极发展科技金融服务,吸引国内外股权投资机构设立管理公司并发起设立基金,支持券商保荐、融资担保、保险经纪和资产评估等科技金融中介机构落户。积极发展文化金融服务,促进文化专业融资、保险等产业集聚,加快培育产权、版权、技术和信息等要素市场。探索引进民营银行、互联网金融的线下网点、体验店等新型金融业态。支持互联网金融企业与持牌金融机构在互联网金融领域进行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打造合理集聚、规范发展的互联网金融发展示范园区。

(四)提升发展专业服务业

提升专业服务业内涵品质,强化专业服务业对金融、商贸、科技等行业的支撑服务功能,形成与高端产业价值链相适应规模化、多层次的专业服务体系。

发展法律、会计等专业服务。积极吸引对资产重组和并购具有专业服务能力的国内外知名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管理咨询等机构集聚普陀。积极发展尽职调查、并购设计、合同咨询、商务谈判等并购和商贸领域的法律服务。拓展高端会计和审计服务,通过提供税务、审计、工商等综合性服务,提高为企业开展境内外投资服务的水平。

发展会展、广告、人力资源等专业服务。依托跨国采购中心平台,积极发展会展服务,形成一批品牌和专业会展。大力培育数字营销、商务代理、活动策划等广告延伸服务。创新发展基于移动通讯、数字视频和互联网的新兴广告发布媒介。推动人力资源机构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支持人力资源机构创新服务方式,加快发展高级人才寻访、人才测评、薪酬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咨询等中高端人才服务。

发展租赁服务业。大力引进专业化的商业地产和产业园区运营商,鼓励商务楼宇整体经营、专业管理。推动汽车租赁与“互联网+”的结合,积极开展汽车行业租赁服务。

(五)培育发展文化服务业

发挥M50、天地软件园等园区产业基础优势,大力推动文化艺术与现代科技及商业的融合,在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互联网影视和数字内容产业。以互联网电影系列活动举办为契机,大力吸引创作编剧、拍摄制作、出品发行和衍生品开发等互联网影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驻,加快形成产业集聚。以Unity天地港、微软全球游戏创新中心等为平台,大力发展以动漫游戏为特色的数字内容产业,引进国内外领先的游戏制作公司、工作室等,打造网络游戏产业链和集聚区。积极构建移动游戏和网络文学、影视、音乐、动漫等多领域良性互动的“泛娱化”生态。鼓励开展动漫出版、数字出版等新业务,促进数字出版与动漫、影视、网络音乐等产业实现内容扩展、形式创新和联合发行。

创意设计产业。注重发挥M50、天地软件园等园区优势,大力推进工业设计、时尚设计、多媒体艺术设计等设计产业发展,全力打造上海“设计之都”的特色区。发挥上海自贸区海关监管首批推广示范区先试先行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保税业务,吸引国内外知名画廊、拍卖行、艺术品经纪机构等入驻,逐步构建完整的艺术品展示、鉴定、保存、修复、拍卖等产业链。

(六)鼓励发展“互联网+”新业态

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推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向服务业领域加速渗透和拓展,增强行业创新能力,提升区域产业能级水平。

加快“四新”经济发展,鼓励“互联网+”改造传统行业。加快推进旅游、教育、医疗、商贸、餐饮等服务业的信息化改造,综合运用大数据、移动互联、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大力发展网络教育、电子病历、数字媒体、电子商务等信息化条件下的服务模式。鼓励有条件的贸易商、咨询服务商等拓展服务领域,向平台企业转型升级。立足于引领和满足多样化、个性化市场需求,鼓励企业跨越传统边界、整合产业要素资源,通过跨界联动创新服务模式。引导支持服务业企业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对接市场需求,实现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着力培育产业新增长点。

五、主要举措

产业发展并非一蹴而就、一朝一夕,而是需要抓住机遇,逐步培育,对综合营商环境要求较高的现代服务业更是如此。“十三五”时期,本区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对标一流水平,聚焦瓶颈短板,落实“四个推动”,菜单式、项目化加以积极推进。

(一)载体推动

按照区域发展功能布局,加快打造若干具有区域竞争力的服务业发展载体,加快提升城区品质和配套环境,为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加快高品质载体建设。以沿苏州河现代服务业发展带为核心,加强政府引导,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提高天安阳光半岛、曹家渡等重大功能性项目开发建设水平,集聚国内外总部型、龙头型现代服务业企业,形成集聚、引领、辐射的态势。以桃浦地区和真如地区为拓展,加快长江实业高•尚领域等重大功能性项目建设,注重前期招商,集聚创新型现代服务业企业。支持长寿、中山北路等地区老旧商务楼宇改造升级,提高楼宇智能化、信息化和低碳环保建设水平。

-------完善人本化配套设施。通过建设国际社区、引进国际学校等,吸引高端企业和人才落户。完善重点楼宇和园区交通、商业、餐饮、文化娱乐、停车、物业等配套环境建设,逐步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需求,营造有利于现代服务业人才居住、生活和交流的环境。

-------建设智能化信息设施。依托智慧城市建设,加快完善道路信息管线、机房等通信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宽带网络升级改造,加快构建以4GWLAN为主体的无线宽带网络。积极推进物联网建设,全面提升重点地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二)项目推动

坚持大企业、大项目带动引领,逐步形成产业集群,培育产业发展新优势,推动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加快发展。

-------做强开放型功能平台。扩大上海普陀并购金融集聚区、平台经济园区等功能平台效应。以桃浦科技智慧城等为依托,发挥物业、业主、商会、中介机构等社会机构作用,优化入驻企业品质,提升载体服务效能和产业集聚度。进一步构筑互联网影视等新的功能性平台。

------坚持招大引强选优。聚焦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领域,积极推动商务楼宇“二次招商”、“腾笼换鸟”,强化对国内外知名企业管理、贸易、研发总部和领军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针对大企业、大项目竞争呈现的白热化状态,加强各细分领域“隐形冠军”的发掘与招商。深化招商引资和服务经济体系改革,探索新型招商引资方式和渠道,积极开展重点地区招商推介、平台招商、以商招商等。借力优势企业和功能性平台,积极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驻,加快形成产业集群和产业生态链。

------创新金融支持方式。依托并购金融集聚区,运用市场机制,创新金融服务,促进金融资本对接,鼓励各类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机构面向服务业企业开展业务。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和杠杆效应,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服务业领域。支持市场前景好、发展空间大的服务业企业借力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

-------优化产业发展政策环境。围绕产业链、创新链配套政策链,发挥产业政策引导作用。在国家、市允许范围内探索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关政策,加强对重点领域、重大项目、重点企业的政策扶持,并探索强化对创新创业团队和人才的支持力度。积极培育代表技术发展方向与产业结构演进的新技术、新产业,对潜力期、成长期、扩张期不同企业需求,提供针对性“雪中送炭”的政策支持。

(三)人才推动

坚持人才资源是服务经济核心资源的发展理念,以高端、紧缺、专业和创新人才为重点,以产业发展集聚人才,以人才集聚促进产业发展,加强具有差别化比较优势的人才服务和人才激励,打造支撑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人才高地。

------支持人才引进。积极落实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各项配套政策,为现代服务业人才办理户籍、居住证、签证、社会保险接续等相关手续提供便利。探索“产业+人才”、“项目+人才”和“资金+人才”的人才引进模式,鼓励引导人才培训。

-------加大人才激励。完善以知识资本化为核心的激励机制,通过技术入股、管理入股、股票期权激励等多种分配方式,吸引集聚服务业领域高端人才和综合性人才。优先将对本区现代服务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法人代表、企业高管、专业技术人员等纳入本区人才激励范畴,支持人才创业和项目研发,并在社保补贴、资助创业启动资金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加强人才服务。调动各方力量并统筹资源,妥善解决好人才在医疗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的问题和需求。加大人才公寓建设力度,缓解人才安居需求。健全人才信息平台,定期发布人才需求信息。通过定期上门联系、问卷调查、电话沟通等方式,第一时间了解和掌握企业和人才的动态诉求,提高人才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服务推动

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为现代服务业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积极营造适合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升行政审批效能,加快推行企业办事“一门式”、“一口式”受理机制,围绕放开管制、减少审批,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推动政府职能从注重事前准入转为注重事中事后监管,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效率。

------加强政府服务。完善区政府定期联系企业、重点企业首席联络员等制度,提高服务企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适应服务经济时代对政府管理服务的新要求,健全工作协调机制,根据职责分工推进解决新产业、新模式发展中存在的新问题,助推企业快速成长。

-------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完善企业设立后对其经营行为的动态监管体系。鼓励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参与制订服务标准,建立健全失信惩戒及强制退出机制。加快建立知识产权保护长效机制,积极为本区企业维权提供服务指导。加快公共信息资源向社会开放利用,为服务业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推荐访问:普陀区 规划 服务业发展 【商务规划】普陀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