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意见】市体育局、市教委关于深化体教结合促进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意见(全文)

时间:2023-06-05 10:30:04 来源:网友投稿

关于深化体教结合促进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意见市体育局 市教委体教结合是整合体育、教育等资源,推动学校体育工作和素质教育,促进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为深化我市体教结合工作,提高我市青少年体育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体育意见】市体育局、市教委关于深化体教结合促进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意见(全文),供大家参考。

【体育意见】市体育局、市教委关于深化体教结合促进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意见(全文)



关于深化体教结合促进体育

后备人才培养的意见


市体育局  市教委


体教结合是整合体育、教育等资源,推动学校体育工作和素质教育,促进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为深化我市体教结合工作,提高我市青少年体育运动技术水平,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加快体育强市建设进程,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批示精神,以增强青少年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根本目标,以推动学校体育发展、培养优秀体育人才、不断满足竞技体育需要、建设体育强市为根本任务,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深化体教结合,充分发挥体育、教育行政部门各自优势,促进我市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二)发展目标

经过510年的努力,建立布局合理、项目齐全、设施先进、机制完善的青少年体育训练体系。青少年运动训练水平明显提高,体育后备人才持续涌现,青少年体育发展总体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1.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体、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制。体育、教育行政部门形成合力,共同领导、研究、组织青少年体育发展工作。

2.建立合理的体育人才梯队,形成金字塔式的体育人才框架和比较完备的青少年体育训练运行机制。实现校校有特色项目运动队,确保体育尖子人才能够进入体育运动学校或专业运动队训练。

3.以运动项目训练为依托,发挥体育比赛活动的引领作用。调动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实现人人参加一项运动,学生体质明显提升。

4.教练员和体育教师队伍配备到位、专项训练能力明显改善,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显著提高。

(三)基本途径

1.以中小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后备人才学校为骨干,组织开展学校运动队课余训练,培养广大青少年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发现和培养体育基础人才。

2.充分发挥区县业余体校的作用,推进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提升青少年竞技运动水平,培养高水平的体育后备人才。

3.通过在市体育运动学校和部分高等院校中开展青少年专业训练,培养优秀青少年运动员,不断向专业运动队输送高水平体育人才。

4.鼓励社会多种力量兴办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训练机构,通过市场运行模式,开展青少年体育培训活动,发现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

二、工作责任

我市各级体育、教育行政部门在推进青少年体育发展工作中,共同担负着领导、组织、督导和协调工作。要进一步加强沟通协作,发挥各自优势,建立分工明确、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力推进、双赢发展的工作机制。共同编制青少年体育发展的总体规划,制定全局性的法规制度,不断完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一)体育行政部门重点工作

1.制定全市青少年体育发展的项目布局规划。

2.实施“8421青少年体育训练体系工程”。各区县选择体育基础较好、具备训练资源优势和较高运动水平的8所小学、4所初中、2所高中,以及1所区县业余体校,共同构建区县青少年体育训练体系,形成“一条龙”的人才衔接训练机制。

3.办好区县青少年业余体校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4.举办竞技性青少年体育赛事。

5.制定青少年运动训练标准及大纲,举办教练员和体育教师专项运动训练培训活动。

6.推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社会体育训练机构的发展。

7.制定体育后备人才的选拔和向专业运动队输送激励办法。

(二)教育行政部门重点工作

1.制定全市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布局规划。

2.推动学校运动队的建设和发展,举办学校体育赛事活动。

3.举办体育教师业务培训活动。

4.制定体育特长生选拔招生政策,解决好优秀体育人才学籍管理和就学、升学问题。

5.建立实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评估制度。

三、主要任务

(一)广泛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活动。树立健康第一、四育融合、科学锻炼的教育质量观。中小学校要在认真落实体育课、课间操和课外活动,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的基础上,形成校园特色体育品牌。鼓励学校建立“一校一项”、“一校多项”的训练队伍。调动广大学生喜爱、会练、常练某一运动项目的积极性。广泛开展校园足球活动,推广球类及科学健康的健身活动。通过组建不同形式的学生运动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体育训练活动,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

(二)加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后备人才学校建设。按照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巩固和发展体育传统项目、优势项目,不断提高传统项目、优势项目的普及率和竞技水平,打造学校体育文化氛围。通过调整和提升,使我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后备人才学校稳定在300所左右,系统参加学校运动队的学生保持在1.5万人以上,将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真正建设成为课余体育训练示范学校和提高青少年运动技术水平、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基地。

(三)抓好区县业余体校建设。各区县要做好业余体校规范化建设,突出抓好师资队伍、场地设施、项目布局、经费保障等基础性工作。每个区县业余体校原则上设立8个以上运动项目,每个运动项目教练员不少于2人、受训人数30人以上。力争用2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区县业余体校的恢复,用34年时间完成提升达标工作,形成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长效化。市体育行政部门重点支持建好58所示范性业余体校。同时,充分发挥我市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的作用,强化业余训练工作机制,开展单项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的创建工作,进一步提升我市青少年运动训练的专业化水平。

(四)加强体育运动学校建设。进一步理顺和完善体育运动学校招生、学生管理、文化教育、运动训练等工作机制,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加大青少年输送激励力度,调动区县业余体校教练员和学校体育教师培养输送体育人才的积极性。建立天津体育职业学院,鼓励广大青少年参加体育训练,为优秀体育人才创造升学机会,形成衔接顺畅的体育人才成长“绿色通道”。

(五)发挥高等院校优势,办好高水平运动队。高等院校要发挥科研和文化教育优势,与体育行政部门联合办好高水平运动队。高等院校负责高水平体育人才引进、学生运动员文化教育和高水平运动队的日常管理工作。体育行政部门负责教练员的选配和考核工作,并将高等院校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纳入我市竞技体育训练体系中,不断加大训练比赛的经费投入和相关保障力度。体育行政部门与教育行政部门共同负责搞好高等院校高水平运动队的项目布局,带动和促进高等院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六)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兴办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的新模式。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精神,通过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兴办青少年体育机构,推动我市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

(七)完善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发挥体育竞赛的杠杆作用,推动青少年运动训练发展。规范全市性学生体育赛事活动。结合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和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需要,整合竞赛资源,创新竞赛办法,创立并完善我市青少年体育竞赛的新体系。各区县体育、教育行政部门要突出本地特色项目,推动开展区县青少年赛事,每年举办青少年各单项体育比赛和综合性运动会。各学校要结合实际,组织开展校园体育竞赛活动,原则上每年举办一次全校性的体育运动会,丰富广大学生体育活动。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体教结合工作会议制度。工作会议由市人民政府分管领导委托市人民政府分管副秘书长或市体育局、市教委负责同志召集,视情况邀请市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每年召开一次,研究和决定体教结合工作的重大问题,推动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各区县也要召开工作会议部署落实具体工作。

(二)抓好教练员和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根据发展需要,有计划地为市体育运动学校、区县业余体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足球重点校等增加教练员、体育教师。每年从市优秀运动队选拔50名左右的优秀退役运动员进入区县业余体校或“8421青少年体育训练体系工程”学校任教。根据体育训练实际,解决好教练员、体育教师的职称及课外体育训练绩效补贴等待遇问题。有计划地对业余体校教练员和骨干学校的体育教师开展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师资水平。

(三)保证经费投入。将发展青少年体育经费纳入区县年度财政预算,加大体育彩票公益金支持力度,按国家有关规定,对社会兴办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给予支持。

(四)加强日常检查指导。由体育、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同志和教练员、体育教师组成青少年体育训练专家组,不定期到区县检查指导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

(五)建立青少年体育训练评估激励机制。加大对青少年体育训练的教育督导力度,将青少年体育工作纳入区县人民政府对体育和教育行政部门的业绩考核。

推荐访问:体育局 意见 体育 【体育意见】市体育局、市教委关于深化体教结合促进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