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粤府函〔2015〕351号),进一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旅游意见】茂名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实施意见,供大家参考。
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
发展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粤府函〔2015〕351号),进一步加快我市旅游业改革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确立旅游促进发展战略
(一)树立旅游发展观。全市上下要充分认识加快发展旅游业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树立“茂名旅游大有可为”、“发展茂名旅游正当其时”、“旅游促进茂名发展”理念,在思想上务必牢固树立“大旅游”观,要将旅游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在推进结构调整、城乡统筹、产业融合、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谋划旅游业改革发展,切实把加快旅游业改革发展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
(二)确立指导思想。坚持“政府主导、龙头带动、宜居宜游、融合发展”原则,积极实施“3348”战略(具体内容请详见专栏1),依托建设茂名滨海新区、交通大会战、城市扩容提质、新型城镇化建设平台的契机,以推进改革试点为动力,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以全域旅游、融合发展为主线,加快推动从景点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从单一观光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产品转变,从客源输出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不断增强旅游业的综合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把旅游业培育成我市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三)明确发展目标。到2020年,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以及宣传营销的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旅游功能与效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等能力不断增强。全市旅游接待人数2900万人次,年均增长10%,旅游总收入300亿元,年均增长12%,旅游直接就业人数10万人,带动间接就业人数20万人;力争全市新建成1个国家5A级、3个国家4A级、5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茂名成为南海知名的滨海旅游度假胜地和广东省旅游强市。
二、增强旅游发展动力
(四)推进综合改革。树立全域化旅游发展理念,加快旅游业管理体制和执法机制改革创新,以旅游主导整合、开发自然及人文资源,加快城区景区化、镇街景点化、村居景观化进程。到2020年,电白区、信宜市力争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达标。统筹滨海、冼太、乡村旅游资源整体开发,谋求旅游产业聚集发展、差异化发展。探索国有旅游资源和旅游企业整合发展路子。
(五)推进多规合一。推进旅游规划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城乡、环境保护、土地利用、海洋功能区划等规划的衔接与协调,加强对重点区域旅游发展、重大旅游项目、精品线路培育、智慧旅游等的整体规划、包装推介、招商引资和开发建设,把景区视线范围和旅游公路沿线的空间纳入旅游控制性规划。市政、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环保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要兼顾旅游业发展需要。各级旅游管理部门为同级规划委员会成员单位,核准准入类的旅游开发项目申请立项时,要征求旅游管理部门意见。
三、丰富旅游产品供给
(六)突出发展重点。依托茂名旅游资源优势,重点开发滨海、山地、温泉、文化旅游资源,以滨海旅游资源开发为龙头,以山地旅游资源开发为重点,大滨海、大山区遥相呼应,形成“山”、“海”旅游产业聚集发展。规划滨海旅游发展区、浮山旅游发展区为旅游重点发展区域,区内打破行政区域藩篱,以旅游为主导产业,并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开发冼太文化、乡村旅游、粤西民俗等特色旅游资源,串点成线,以点带面,打造沿包茂高速、沈海高速、渝湛高速三条旅游经济带,构建茂名旅游大发展格局。
(七)推进项目建设。实施项目带动发展战略,精心谋划一批带动作用强、辐射效应大的旅游重大项目,建立旅游重点项目库。举办专题推介会、招商洽谈会、银企对接会等,搭建资本与项目对接平台,鼓励引导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和外商资本特别是境内外战略投资者、上市公司开发旅游资源、兴建旅游项目、参股旅游企业,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社会各方采取项目特许权、运营权、旅游景区门票质押担保和收费权融资等方式,参与旅游项目开发,切实增强旅游产业发展后劲。
(八)促进产业融合。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发展合力,夯实旅游产业发展基础。推进旅游与海洋、农业、文化、体育、林业、商业、中医药、工业、教育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重点开发滨海度假、乡村休闲、冼太文化、温泉养生等旅游产品,加快培育山林生态、避寒养老、文化创意、体育旅游、商务会展、汽车露营、低空飞行、研学旅行等旅游新业态,探索旅游促进城镇化、生态旅游业带动山区科学发展的新路子,着力培育发展一批旅游强镇(村)。
(九)加快结构调整。在城市综合体建设、水利堤围加固、“三旧”改造、规划镇村特色产业发展中推进宜居宜游建设,增强旅游功能,加快南北组团旅游公路、沿城市水岸生态绿道与海湾景观廊道建设,配套完善游艇休闲产业设施。积极推进旅馆业结构调整。规划建设一批特色餐饮街区,建立高、中、低档结构合理的旅游餐饮体系。大力发展旅游商品,支持各地开发标志性旅游商品,加快培育旅游商品市场,建设购物中心和特色街区。积极发展具有茂名特色的旅游主题公园、演艺、影视、茶艺等休闲娱乐项目,提高休闲娱乐业总体消费水平。
四、强化目的地形象推广
(十)统一品牌形象。准确定位市级、各区(县级市)、镇村三级旅游形象体系,策划产生特色鲜明的系列旅游口号、形象标识,统筹制定宣传计划,形成集群宣传力;在主流媒体及重大经贸、文化、体育、旅游等活动中使用统一的城市旅游形象品牌,加强城市形象推广,提高城市形象识别度。
(十一)整合推广力量。实施政府主导、部门合力、企业联手、媒体跟进“四位一体”的合力营销策略,整合市、区(县级市)和旅游企业的营销力量,做到上下联动、部门联合、政企联手,构建全媒体时代的联合宣传促销机制。
(十二)创新营销手段。拓展包茂高速、沈海高速、渝湛高速、汕湛高速、云茂高速沿线城市目标客源市场。创新“走出去”和“请进来”推介模式,加大国内旅游交流力度,积极参加各类专业展会和推广活动。开展目的地整合营销,提升移动通信终端应用,借助微博、微信、网络软文、微电影、影视剧等新媒体开展网络营销,加强与在线旅游企业和第三方服务平台的深度合作。策划旅游营销事件,鼓励各地举办主题鲜明、宣传和市场成效明显的旅游节庆活动,形成“一地一节,季季有节,节节各异”的节庆时空格局。
五、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十三)改善旅游交通条件。提高旅游支线公路等级和相关配套设施,推进旅游景区间路网连接,全面改善旅游交通条件。公交线路规划、站点建设要优先考虑主要旅游景区需要,加快实现主城区与主要景区之间的无缝对接。推进游艇(帆船)泊位码头建设,增强水路休闲以及水上运动功能。加快房车露营地、自驾游基地和旅游景区停车场建设,鼓励市区和景区景点附近的企事业单位节假日对外开放停车场地,适应团队游和自驾游游客群体的需求。
(十四)优化旅游公共服务。完善旅游接待服务体系,提高旅游服务标准化程度,大力推进高端酒店建设,积极发展连锁快捷酒店、汽车旅馆、乡村客栈、精品民宿、农家乐旅馆等。实施“互联网+旅游”战略,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智慧旅游城市和智慧景区建设。推进开通区域旅游“一卡通”。在交通枢纽站点和游客密集场所构建覆盖范围广、信息资源充分、服务便捷高效的旅游咨询服务网络,强化旅游志愿者服务。完善全市旅游景区(点)道路交通指引标志设置,推进旅游厕所建设管理,加大重点区域环境整治,营造文明、优美、舒适的旅游环境。
(十五)强化市场综合监管。建立多部门共同参与的旅游市场监管机制,重点整治非法经营、虚假宣传、不合理低价、强迫消费等行为,保护旅游者合法权益。发挥新闻媒体、旅游服务监督员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引导和促进旅游企业诚信经营。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行业自律和桥梁纽带的作用,增强旅游企业自我服务和自主管理能力。开展安全、文明旅游宣传工作,加强游客不文明行为的记录和管理,不断提升公民文明旅游意识。增强旅游安全保障能力,完善应急联动机制,确保及时有效应对各类旅游突发事件,切实保障旅游安全。
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十六)加强组织保障。成立旅游改革发展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地和市直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负责研究协调加快旅游发展的重大问题。各区、县级市成立相应领导小组;三大经济功能区和旅游资源较丰富的镇,要明确专人分管,配备专职人员负责旅游事务,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推进旅游发展的机制和氛围,壮大旅游部门干部队伍,强化旅游部门综合协调职能。
(十七)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积极争取上级财政的各项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我市旅游业发展。2016年至2020年,市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的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旅游规划、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公共服务、奖励创A评星(4A、4星以上)、旅游厕所建设管理、人才培训、旅游宣传促销等。各区(县级市)相应设立不低于200万的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全市交通公路建设、农业、林业、水利、科技、文化、环保等方面的资金及项目安排可考虑向旅游景区倾斜。
(十八)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发展旅游事业,加大对旅游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开发符合旅游企业特点的银行卡、银行保函等金融产品。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企业债券和中期票据,积极鼓励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上市融资。
(十九)加大用地(海)政策支持力度。落实支持旅游业发展用地政策。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海洋功能区划,要充分考虑旅游项目空间布局。滨海旅游发展区、浮山旅游发展区要依法依规确保旅游用地、用海需要。划定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生态严格控制区、水土涵养区、自然保护区等要充分考虑旅游业的发展空间。
(二十)落实奖励扶持政策。探索出台相关奖励扶持政策,引导加快建设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旅游公共服务。公布涉旅优惠政策清单,对新建旅游项目,落实“一项目一清单”制度,并推动政策落地。
(二十一)强化人才支撑。整合旅游教育培训资源,调动旅游院校、行业协会及旅游企业等各方面积极性,建立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旅游人才培训机制。多渠道引进旅游经营管理人才,聘请省内外旅游专家担任旅游顾问。进一步完善旅游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和资格认证制度,建立茂名旅游人才资源信息库,拓宽旅游人才使用渠道,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