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两化”深度融合促进“五化”同步发展行动规划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加快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同步发展,努力实现我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府办规划】本溪市推动“两化”深度融合促进“五化”同步发展行动规划(全文),供大家参考。
推动“两化”深度融合促进
“五化”同步发展
行动规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加快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同步发展,努力实现我市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工业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以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线,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动力,全面实施“互联网+”国家战略,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等各领域的渗透和覆盖,以信息化提升工业化创造供给,支撑带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引领城市绿色化发展,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具有本溪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统筹发展,有序推进。加强统一规划,根据实际需求以及技术和产业基础等,突出行业和区域特色,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中的广泛覆盖和深度集成应用,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带动工业转型升级。
2.市场导向,改革引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打破行业性、区域性和经营性壁垒,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综合运用标准体系、试点示范、第三方服务等手段,引导和鼓励企业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创新经营模式,切实提升信息化条件下的核心竞争力,激发“两化”深度融合的内生动力。
3.产用互动,协调发展。全面深化信息技术在工业企业和行业管理领域的应用,促进工业发展质量和行业管理水平的双重提升;鼓励工业企业与信息技术企业深化合作,引导信息技术企业立足内需市场,增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实现信息技术应用、产业发展与工业转型升级融合互动、协调发展。
4.完善机制,创新驱动。健全法规标准,完善配套政策,加强绩效评估,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信息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促进产学研用协同互动,鼓励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快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商业化和推广应用。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底,行动计划实现以下发展目标:
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全面实现县级以上城区新建住宅区的光纤网络接入,2013年4月1日后新建住宅区光纤到户率达到100%,光纤改造率达到100%。宽带及移动互联网网络全面覆盖城乡,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78%,城市和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分别达到40Mbps和8Mbps。3G/LTE用户普及率达到76%。区域内技术创新和产业竞争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形成较为健全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2.企业信息技术应用和综合集成水平不断提升。规模以上重点企业关键生产设备数控化率达到75%以上,制造执行系统(MES)普及率达到75%以上,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普及率达到75%以上,企业资源计划(ERP)普及率达到80%以上,客户关系管理(CRM)普及率达到85%以上,实现企业信息系统集成达到50%以上。全市“两化”深度融合发展水平提高到85(“两化”融合指数)。
3.信息化对企业效益增长贡献率明显提高。规模以上重点企业主导产品研发周期缩短率达到35%,交货周期缩短率达到40%,第二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30%,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提高30%。
4.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重点能耗企业建立能耗控制信息系统,信息技术对节能的促进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年均降低5%以上,累计降低25%以上。
5.数字城管水平不断提升。数字城管覆盖全市,启动县(区)及数字城管试点,大幅提升城市综合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城镇化质量。
6.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农村信息化总体水平由20%提高到60%。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村级服务站点覆盖率达到100%。设施农业和节水灌溉面积分别稳定在100万亩以上,主要农作物耕播收综合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80%。
7.信息产业实现快速发展。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年均增长11%以上。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主营业务年均增长8%以上。电子信息产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增长2倍,支撑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产业总量在全省位次前移3—5位。
二、主要任务
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产业,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一)优化升级传统产业。加快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步伐,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集群“两化”融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创新发展能力,实现传统产业质的提升。深化信息技术集成应用,推动制造模式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和服务化转变。提高工业产品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二)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围绕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等新技术应用,大力发展互联网产业,推动网络数字技术研发和应用,培育发展新兴传媒、服务外包、系统集成等信息技术服务业;大力发展以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和嵌入式软件为突破口,努力在装备制造、医疗电子、光电子等领域的关键技术上实现重要突破,不断扩大产业规模,为“两化”深度融合提供支撑。
(三)引领城镇化建设。引领城镇化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全力打造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和“以人为本”的城市,提高城镇化的质量。推动工业园区化与集群化,提高工业产业集中度、完整度和丰厚度。构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信息服务体系,完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文化等领域电子政务应用,推进金融IC卡在公共服务领域的一卡多用,加快IC卡非接触小额支付受理商圈的建设,推动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
(四)支撑农业现代化。坚持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推动农业产业化,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组织实施全市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和农民共享信息化工程,完善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水平,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五)促进绿色化发展。推进互联网产业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实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模式向绿色化转变。以信息技术带动“绿色产业”发展,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加快高耗能行业生产设备信息化改造,建立能源资源信息技术支持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和环保综合效益。建设完善智慧城市功能,影响和带动居民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把互联网同生态环保相结合,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
三、重大工程
(一)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抓住创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契机,大力推进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使城乡居民充分享受宽带带来的经济增长、服务便利和发展机遇。统筹发展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下一代互联网,积极推动4G和光纤宽带网络建设,稳妥推进三网融合进程,初步形成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下一代信息网络;完善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外网综合网络平台建设,纵向延伸至县(区)、乡(镇、街道)、城乡社区(村),推动电子认证服务,为各类业务系统应用提供安全可信的网络支撑;加快推进光纤宽带网络建设,全面实施“光进铜退”,城市家庭每秒20兆比特及以上宽带接入能力达到85%,农村家庭每秒4兆比特及以上宽带接入能力达到95%,促进我市宽带水平整体提高。
(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程。以冶金、建材、装备制造等行业龙头企业为核心,推进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广泛应用和综合集成,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以信息化创新研发设计手段,推动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向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虚拟仿真、数字模型方向发展,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生产装备智能化和生产过程自动化,提高精准制造、高端制造、敏捷制造能力,加快建立现代生产体系;推进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综合集成,推动信息共享、系统整合和业务协同,形成现代经营管理体系。
(三)产品智能化提升工程。大力推动在工业产品中应用嵌入式芯片、可编程控制器等智能技术,提升工业产品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动工业产品向价值链高端迈进,鼓励我市传统企业与省内外IT企业联手研发产品,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每年推出3—5个智能化工业示范产品。
(四)节能减排示范工程。加快对高耗能企业的信息化改造,加强对能源资源的实时监测,精确控制和集约利用,促进节能降耗和减污减排。推进本钢板材、北营公司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示范项目,以综合的能源、生产、环保信息为平台,以智能化的信息分析和决策模块为手段,集数据采集、处理分析、控制调度、平衡预测和能源管理为一体的综合设计功能,实现钢铁生产过程中能源管理与环保管理的有机协调等,并将示范项目及取得的经验推广至其他钢铁企业。逐步在水泥生产企业推动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示范项目。加强重点用能企业能源利用状况监控,有效控制全市能源消耗总量,确保完成全市节能目标。
(五)物联网应用推广工程。鼓励物联网相关技术研发,加快物联网应用模式创新和产业化。以医药、食品、冶金等行业为重点,推动物联网技术在物料全生命周期管理、生产过程智能管理与监控、危化品管理和环境监测、食品生产企业产品可溯系统等方面的应用;发挥本钢在信息化应用方面的龙头引领作用,在重点行业组织开展试点示范,以传感器和传感器网络、射频识别(RFID)、工业大数据的应用为切入点,重点支持生产过程控制、生产环境检测、制造供应链跟踪、远程诊断管理等物联网应用,促进经济效益提升、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构筑较为完整的企业管理信息化平台,建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应用架构。推进物联网技术在设施农业监控、农产品质量溯源等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六)工业软件提升工程。以工业软件为突破,带动产品从研发到制造的全流程信息化。在冶金、装备、建材、医疗、光电子等领域,支持和鼓励以需求为导向的工业软件研发设计和应用实施,推进嵌入式软件和行业解决方案的开发应用。推进我市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工业软件设计、研发、测试等环节公共服务能力,力争打造覆盖全市的工业软件服务体系。依托我市骨干企业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工业软件服务中心,推动企校共建信息技术研发机构,建立和完善企校合作机制,做好全市具备自主研发能力的软件企业和软件产品认定工作。
(七)“本溪智慧山水城”建设工程。依托本溪市成功申报“信息惠民”和“宽带中国”试点城市的有利契机,实现“信息惠民”和“宽带中国”与本溪“智慧城市”的有机融合,以惠民为先导,逐步融合惠企、惠政服务,加快助力本溪“五化”同步发展。一是推动城市整体融合服务项目,建设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云数据中心和市民线上线下融合服务平台。二是开展专项惠民行动计划,推动优质教育、健康医疗、社区服务、食药安全、公共安全等5个领域的信息惠民专项行动。三是建设“两化”融合服务超市,逐步建设和完善中小企业信息化软件SaaS云平台。四是推动智慧城管协调发展,统筹市级平台与污水垃圾信息管理系统、数字园林、数字景区等系统结合,实现高位监督、应急救助、服务百姓生活的综合管理服务功能。
(八)产业集群“两化”融合示范工程。面向全市9个工业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集群“两化”深度融合,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助力城镇化建设。一是进一步完善产业集群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强园区管理信息化建设,打造示范“数字园区”。二是推进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创新发展模式,提高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三是发挥县域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向两县集聚,形成城乡分工合理的产业集群发展格局。
(九)互联网产业应用示范工程。深化互联网产业在工业中的应用,创新要素配置、生产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加快工业生产向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和服务化转变。一是加快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按需制造、众包设计等新型制造模式,实现产品设计、制造、销售、采购、管理等生产经营各环节的企业间协同,形成网络化企业集群。二是依托本溪网、宝都传媒、盘古信息等互联网企业,推进互联网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三是推进集食品、药品、旅游和工业产品于一体的“活力本溪”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利用移动互联网,创新电子商务与制造业的集成应用模式。四是支持和鼓励典型行业骨干企业在工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应用大数据技术,提升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产品营销及服务等环节的智能决策水平和经营效率。
(十)农业现代化信息技术体系建设工程。加快建立信息技术支撑的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发展、转型和升级,推动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一是建立农业生产动态监测和重大疾病监控指挥系统,提高农业宏观决策指挥能力。二是发展精准农业、数字农业,提高全市农业生产过程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加强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效率和质量。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市信息化领导小组领导下,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认真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协调配合,共同推进。各县(区)、本溪高新区要将推动“两化”深度融合促进“五化”同步发展纳入重大议事日程,统筹优先考虑,逐级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明确推进主体,强化责任意识,细化分解目标,找准工作定位,落实具体任务。
(二)加强资金扶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效应,改进财政资金支持方式,引导科技专项、技术改造专项、工业转型升级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等政策手段向本行动计划倾斜,重点支持专项行动任务的落实。积极争取上级两化融合发展专项基金的扶持,在市本级产业投资基金中设立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专项,发挥产业投资基金的引领作用。引导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参与专项行动,鼓励企业采用分期付款、设备租赁、技术服务投资等新融资模式推进项目建设。
(三)加强信息网络安全保障。加强信息安全培训,提高全市重要工业控制系统运营单位培训率。在信息安全自查基础上,分类推进重要工业控制系统的信息安全测评和风险评估工作。引导企业充分利用省信息安全门户网站和省信息安全解决方案展示平台,实现网络信息安全监测常态化。
(四)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专家队伍建设,组建由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传统企业和IT企业的学者与专家组成的“两化”深度融合专家组,为政府部门决策和工业企业的“两化”深度融合建设提供技术咨询和建议。逐步在全市开展“两化”深度融合水平评估,引导企业明确“两化”深度融合改进方向和未来发展重点,促进“两化”深度融合健康发展。推动传统企业与省内IT企业的项目对接洽谈与经验交流,加强“两化”深度融合培训工作。
(五)加强公共服务平台支撑。一是整合政府和社会相关的信息资源,构建一体化、协同化、智能化的基于大数据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智慧城市,促进城镇化建设。二是聚焦我市“十大优势产业”,搭建完成“九大公共服务平台”,着力推进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全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