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4号)精神,按照《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化方案】南川区推进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供大家参考。
推进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建设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4号)精神,按照《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渝府办发〔2016〕62号)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系列决策部署为指导,以满足城乡居民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以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根本,以标准化建设为手段,因地制宜推进乡镇(街道)、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全面加强和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为我区全面建成“农村半小时”和“城镇十五分钟”文化服务圈提供重要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导向,服务大局。发挥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文体活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用先进文化占领基层文化阵地。
2.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以政府为主导,统筹规划,加大投入,鼓励社会资本、社会力量参与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拓宽建设渠道。
3.坚持公益,保障基本。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坚持公益性,结合区域特点和民俗习惯向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公益、便利的公共文化服务。
4.盘活存量,多位一体。采取盘活存量、调整置换、多位一体,适当扩大增量等方式进行建设,不搞大拆大建,保证设施不闲置,资源不浪费。
5.统筹规划,共建共享。坚持试点先行,从已建成基层综合服务平台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整合资源,提高综合服务效益。
(三)工作目标
到2020年,全区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普遍建成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功能为一体,资源充足、设备齐全、服务规范、保障有力、群众满意度较高的基层综合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建立一支扎根基层、专兼职结合、综合素质适应工作需要和时代发展的基层文化队伍;培育和打造一批“一地一品”群众特色文化品牌,使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成为我区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和提供公共服务的综合平台,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凝聚基层党组织和服务群众的重要载体。
二、功能定位
(一)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以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落脚点,按照《南川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5—2020年)》有关要求,根据基层群众实际文化需求,围绕文艺演出、读书看报、广播电视、电影放映、文体活动、展览展示、教育培训等方面内容,确定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免费开放服务项目目录及标准,实现“软件”与“硬件”相适应,为群众提供标准化、均等化、便利化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二)增强基层组织政治功能。把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作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党员教育、提升基层组织政治功能的重要阵地和平台。借助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广泛开展政策宣讲、学习交流等党员教育活动,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在促进经济发展、服务改善民生、做好群众工作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三)组织引导群众文体活动。依托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结合中华传统节日、重要节假日和民俗节庆活动等,组织开展文艺演出、书法绘画、摄影展览、体育竞赛等群众有积极性且易参与的文体活动,引导群众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配合做好其他惠民服务。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划分和设置的有关要求,配合做好其他服务,形成以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为主,以普法教育、科学普及等为辅的基层公共服务格局,利用覆盖广的文化终端平台,探索“1云+5网+N端”的“互联网+文化乡村”南川模式,及时提供物流配送、文化资源服务等信息,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开拓文化富民新路子。
三、建设标准
(一)基础设施。乡镇(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依托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设置独立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筑面积原则上不低于300平方米,街道原则上要达到500平方米以上。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依托现有办公场所进行建设,主要采取盘活存量、调整置换、利用闲置房屋等方式进行建设,不搞大拆大建。有条件的村(社区)可以人口众多的自然村、闲置学校、农民新村、高山生态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文化中心户、农家乐等为重点设置独立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二)功能设置。乡镇(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功能设置按照《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标准》执行。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应达到“八个一”标准,即:一个图书室、一个电子阅览室、一个“乡愁馆”、一个多功活动能厅、一个文体广场、一个简易戏台、一个科普文化宣传展墙、一个“互联网+文化乡村”服务平台。
(三)设备配备。乡镇(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原则配有图书(3000册以上)和电脑(10台以上)、电视、投影仪、机顶盒、舞台音响、乐器、桌椅等开展文化活动所需设备;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原则配有图书(2000册以上)和电脑(5台以上)、电视、投影仪、广场便携音箱、简单乐器、科普终端机、广播和健身器材等开展文化活动所需的设备。
(四)岗位设置。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配齐配强乡镇(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干部队伍。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配备文化专干1名,所需经费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岗位,并纳入政府购买服务岗位统筹,有条件的村(社区)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文化乡村”服务平台市场化运作解决。享有补贴的文化专干可从村(社区)干部、退休老教师、文艺爱好者、文化志愿者等人员中选配。
四、建设任务
(一)整合公共资源。统筹推进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农村文化小广场、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配建全民健身路径等惠民项目,整合各级各部门在基层投放的各类公共文化资源,实现人、财、物的统筹使用,提高利用效益。
(二)创新服务方式。深入推进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文化馆物联网和“互联网+文化乡村”建设,加强对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业务辅导和指导,提升其文化信息资源总量和服务质量,畅通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渠道,实现供需对接。为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和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等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文化服务,把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成流动服务点。
(三)丰富服务内容。围绕新时期党和国家重大惠民政策,积极开展基层宣传教育。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推进文明社区创建和“好人榜”建设,引领社会文明风尚。广泛开展民间民俗活动,培育和打造地方文化品牌,结合实际需要,积极开展普法宣传、科学普及、技能培训等专题活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群众综合素质。
(四)健全管理制度。建立由区级统筹规划、乡镇(街道)组织实施、村(社区)自我管理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作机制,按照《南川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5—2020年)》,制定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服务规范和管理制度,消除各类安全隐患,实现设施安全有效利用。
(五)鼓励社会参与。逐年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丰富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服务内容。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通过赞助活动、捐助项目及采取公益创投、公益众筹等方式,参与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管理。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和村委会的群众自治组织作用,参与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管理和使用。
五、实施步骤
(一)摸底规划阶段(2016年6月底前)。对全区现有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室(农家书屋)进行摸底调查,制定《全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专项规划》和《南川区推进全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建设思路、目标、标准、任务和措施等。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6年7月—2019年11月底)。2016年先期在全区34个乡镇(街道)选择50个村(社区)进行试点,采取分期分批实施逐步推进的方式进行。各乡镇(街道)要积累成功经验和做法,引领和带动全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三)总结验收阶段(2020年1月前)。各乡镇(街道)要切实加强领导,及时发现和协调解决建设中的各种问题,确保建设一批,管好一批,用好一批。区文化委要会同相关部门对各地建设情况进行调度、指导、检查、验收和总结,确保2020年前如期完成全区建设任务。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是城市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两大基础平台和终端阵地,区政府将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纳入全区公共文化服务考核内容。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在推进建设过程中要强化主导作用,承担主体责任,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统筹推进建设。区文化委要发挥好牵头作用,各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精心组织实施,全力推动工作落实。
(二)加大资金投入。区、乡镇(街道)根据实际需要和建设标准,将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同时,按照文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7部委《关于印发〈“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的通知》(文公共发〔2015〕24号)要求,区文化委、区财政局整合基层文化建设有关资金对工作推进好的乡镇(街道)给予奖补。
(三)加强队伍建设。各乡镇(街道)要按要求配齐配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配合区相关部门加强业务培训,通过以会代培、专题辅导等方式,提升工作人员素质。鼓励 “三支一扶”大学毕业生、文化志愿者等专兼职人员从事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管理服务工作,充实基层文化骨干力量,提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服务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