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方案】淮南市“十三五”防震减灾规划(仅供参考)

时间:2023-06-08 12:20:06 来源:网友投稿

淮南市“十三五”防震减灾规划为提升全市防震减灾能力,减轻地震灾害损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安徽省防震减灾条例》、《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十三五”防震减灾规划的通知》(皖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应急方案】淮南市“十三五”防震减灾规划(仅供参考),供大家参考。

【应急方案】淮南市“十三五”防震减灾规划(仅供参考)


淮南市“十三五”防震减灾规划


为提升全市防震减灾能力,减轻地震灾害损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安徽省防震减灾条例》、《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十三五”防震减灾规划的通知》(皖政办〔201647号)和《淮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淮南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环境

(一)主要成效

“十二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地震局的精心指导下,我市扎实推进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深入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为保障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幸福和谐淮南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防震减灾管理体系逐步健全。建立完善了市、县防震减灾领导小组和抗震救灾决策指挥体系,将防震减灾纳入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各区均明确了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人员,我市所辖六区一县防震减灾工作全部实现了有机构、有专职人员,全市逐步建立起了“政府主导、上下联动、社会参与”的防震减灾工作新格局。

——地震监测能力进一步增强。建成淮南市地震台、八公山皖淮机械厂台、凤台县职教中心台和凤台县国土局观测站等4个台站,共有电磁波、钻孔倾斜、钻孔应变、水位、地温、测震和流动地震监测等观测手段,基本形成多学科、多手段、功能齐全的监测网络体系。群测群防信息点23个。全市地震监控能力达到1.0级,地震速报时间缩短至8分钟以内。

——震害预防管理机制初步建立。市地震局、凤台县地震局均进入同级规划委员会。明确了部门的权力与责任,共确定了7项行政权力事项,其中行政审批1项、行政处罚3项、行政规划1项,其它权力2项。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基本建设并联审批程序。完成全市所有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抗震加固工作。

——地震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完善。市县完成《地震应急预案》修订工作。18个部门及生命线工程编制了地震应急预案,全市中小学全部编制了学校地震应急预案。成立了武警淮南市支队抗震救援应急队、淮南市消防部队抗震救援队和安徽预备役师汽车营地震灾害交通运输保障分队3支专业救援队伍。妥善应对了近年来的地震突发事件。

——防震减灾宣传广泛开展。建立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等宣传教育机制,充分利用“三下乡”、5.12防灾减灾日、全国安全月、7.28唐山地震纪念日、全国科普日等时机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建成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6所,市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6所,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1处。

(二)防震减灾形势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防震减灾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社会财富快速积累,人口持续集聚,地震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破坏性愈加严重,防震减灾事业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人民群众对防震减灾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社会进步和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全社会珍爱生命、重视生存环境安全的意识不断增强,对防震减灾成效更加关注,对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要求和期望越来越高。

——严峻复杂的震情形势对防震减灾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市位于华北地块的南缘,为边缘褶皱断裂发育、内部宽缓起伏的北西西向复向斜构造,其北为蚌埠隆起,南为合肥凹陷,西与阜阳、颍上一带复向斜相连,东部经定远与郯庐断裂带斜接。市内主要断裂带有:阜阳—凤台断裂带、肥中断裂带及临泉—刘府断裂带。1831928日凤台发生6¼级地震。我市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地质背景。“十二五”期间,全省共发生2级以上地震65次,3级以上地震16次,4级以上地震3次,地震活动明显增强。

——新的国家标准对防震减灾提出了更高要求。新颁布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提高了我市抗震设防等级,全市34.15%的国土面积位于地震烈度VI度区,65.85%位于地震烈度Ⅶ度区,抗震设防任务十分繁重。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我市全面推进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省级创新型城市、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智慧城市“六城同创”的关键时期。未来5年,防震减灾事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社会需求为防震减灾提供了动力,经济发展为防震减灾提供了较好的物质保障,科技创新为防震减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防震减灾工作存在的问题仍较突出,主要是:防震减灾法规实施体系有待健全,防震减灾投入机制仍不完善;地震监测网点布局的科学性需进一步提高,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能力明显不足;城乡抗震设防发展不均衡,农村民居地震安全隐患较大,全民防震减灾意识有待提高,防御救护能力较弱;地震应急救援联动机制还不健全。面对防震减灾工作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忧患意识,加快推进防震减灾工作,切实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综合能力。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按照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根本宗旨,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原则,推动地震监测预报、抗震设防、应急救援等工作取得更大进步,全面提升地震灾害综合防御能力,坚持走防震减灾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道路,提高资源统筹利用水平,为淮南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安康提供坚强有力的地震安全保障。

(二)发展目标

提升地震监测预报效能,完善现代化防震减灾治理体系,强化防震减灾社会服务能力,基本做到强有感地震发生时,政府决策有力、应急反应迅速、信息发布及时、社会应对有序。到2020年,全市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

——监测预报。建成地震烈度速报系统,实现对淮南市及周边地区破坏性地震烈度速报,初步形成我市远场大震预警能力。推进智能化台站建设。进一步增强地震前兆信息识别与检测能力,提高地震预测预报水平。

——震灾预防。推进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建设和地震小区划工作,增强城市地震安全保障能力。继续开展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着力改变农居不设防现状。防震减灾知识基本普及,社会公众自救互救能力和地震应急避险技能进一步提高。

——应急救援。完善地震应急和救援保障体系,实现全市地震应急指挥系统互联互通。震后1小时内获得震灾预评估结果,2小时内获取人员伤亡和房屋破坏信息。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符合《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要求》(DB34/T1072-

2009)及有关规定的要求,总容量达到城镇常住人口的70%

三、主要任务

(一)提升地震监测预测预警能力

1.推进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能力建设。在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基础上,进一步加密不同类别台点,建成我市地震烈度速报系统,实现快速生成实测地震烈度速报信息,初步具备300公里外远场大震预警能力。

2.增强监测体系运行效能。建设集地震监测、应急指挥和信息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市台网中心。优化地震台网结构和观测技术,加强地震仪器运行维护管理,实现全市所有台站全部智能化的升级改造。

3.完善防震减灾群测群防体系。推广经济、实用的地震宏观观测手段,合理调整网点布局,实现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和防震减灾助理员乡镇覆盖率达到100%。建设群测群防宏观异常核实信息化平台,打造“互联网+”模式下的新的宏观异常核实机制。

4.提升地震预测预报能力。推进地震预测预报会商机制改革,完善前兆异常数据库,增强地震震情趋势研判水平,努力提高震后趋势判定和短临预测预报能力。

(二)提升城乡抗震设防能力

1.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贯彻实施《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确定的一般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科学确定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

2.提升城乡抗御地震灾害风险能力。在我市重点区域开展地震小区划工作。加快推进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建设,各县区均要建成1所省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将抗震防灾要求纳入村镇规划,加强农村民居抗震设防指导和管理,开展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点建设,推进农村危房改造,着力改变农村民居基本不设防的现状。

3.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健全强化以防震减灾知识普及与应急避险训练为内容,以科普基地、示范创建、科普作品和科普活动为载体,以提升防震减灾社会参与度为目标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格局,推进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常态化。充分发挥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体作用,拓展宣传空间,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源参与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全市要建成1个以上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3个以上市级科普教育基地,各县、区均要建成1所以上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和3所以上市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

(三)提升地震应急救援能力

1.加强应急准备工作。完善基层地震应急预案体系,按照有地震应急预案、有应急救援队伍、有应急物资装备储备、有应急指挥系统、有应急避难场所、有应急演练的要求,做好地震应急准备工作。加强部门联动和社会动员,建成包括我市地震地质构造图、人员分布、次生灾害源、救援装备储备和应急物资储备在内的地震应急数据库。

2.提高地震应急响应水平。完善市、县地震应急指挥平台,健全应急基础数据、灾情速报、烈度评估、现场应急指挥调度、辅助决策等功能。健全政府、部门、军地间以及前后方互联互通的地震应急通讯指挥系统。

3.增强地震应急救援力量。健全地震应急救援专业队伍、行业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加强各类救援力量的培训和演练,提升专业化水平。注重引导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地震应急救援,夯实地震救援工作的社会基础。

4.推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加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充分利用城市广场、公园、体育场馆、学校运动场地、人防疏散基地和人防工程等,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全市要建成5个以上Ⅱ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各县、区建成2个以上Ⅲ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把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按照政府主导、部门分工负责的原则,分解防震减灾目标任务,细化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分工,落实工作措施,确保规划目标按期实现。

(二)加强政策保障。贯彻实施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完善配套政策和技术标准,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防震政策体系,为防震减灾治理现代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三)加强资金投入。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防震减灾投入机制,有效整合各类资源,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保证目标任务完成。

(四)加强科技支撑。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地震预测预报和地震灾害预警技术等研究,加强科技交流合作。

(五)加强队伍建设。加强干部职工培训,提升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提升综合管理能力。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完善保障机制,营造有利于人人皆可成才和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工作环境。

推荐访问:淮南市 规划 防震减灾 【应急方案】淮南市“十三五”防震减灾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