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四个着力”要求加快推进丹东新一轮振兴发展实施意见【优秀范文】

时间:2023-06-08 15:50:11 来源:网友投稿

习近平总书记“四个着力”要求加快推进丹东新一轮振兴发展的实施意见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部分省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进《中共辽宁省委关于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发改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四个着力”要求加快推进丹东新一轮振兴发展实施意见【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发改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四个着力”要求加快推进丹东新一轮振兴发展实施意见【优秀范文】



习近平总书记“四个着力”要求

加快推进丹东新一轮振兴

发展的实施意见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部分省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进《中共辽宁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着力”要求加快推进辽宁新一轮振兴发展的实施意见》的深入落实,切实把“四个着力”要求转化为推动我市振兴发展的强大动力和生动实践,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认清形势把握内涵,明确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在部分省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站位高远,内涵深邃,为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明确了目标思路,指明了前进方向。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四个着力”要求和省委《实施意见》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和长期战略任务,深刻理解内涵,把握精髓要义,切实落实到我市新一轮振兴发展的工作实践中去。

1.认清我市发展面临的新形势。2003年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我市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结构调整逐步优化,社会事业稳步推进,城乡面貌日趋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10年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新一轮全面振兴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14年后,我市与东北老工业基地其它地区一样,经济社会发展遇到了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主要表现在:体制机制性问题比较突出,市场发育不够完善,对外开放度不高,民营经济和民营资本不够活跃;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经济总量偏小,传统产业竞争力下降,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略显滞后,经济增长后劲不足,“三驾马车”拉动乏力;创新创业环境亟待改善,自主创新能力需要提高,创新人才储备不够,科技成果转化较弱;区域发展不够协调,城镇化水平还需提高,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公共服务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亟待提高;部分干部不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对困难和挑战估计不足,存在本领恐慌,缺少担当现象。对此,必须从深化改革、结构调整、创新创业、民生保障等方面着眼着手着力,增强内生发展活力和动力,把握新常态、打造新引擎、实现新突破,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把握“四个着力”的深刻内涵。“四个着力”要求是丹东在新形势新阶段实现振兴发展的必由之路。着力完善体制机制,就是要围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抓住关键领域,触及深层矛盾,推出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破除束缚振兴发展的障碍,形成充满内在活力的体制机制,为全面振兴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着力推进结构调整,就是要围绕产业产品结构单一和需求结构不合理问题,通过加减乘除多措并举,大力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提升我市产业竞争力,加快形成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协同发力的混合动力。着力鼓励创新创业,就是要围绕把创新作为内生发展动力的主要生成点,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激发创新激情,释放创新活力,健全创新体系,营造创新环境,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振兴发展局面。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要围绕提高全市人民生活水平把惠民富民作为全面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守住民生底线,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促进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相得益彰。

3.贯彻“四个着力”的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四个着力”为根本遵循,坚持“四个驱动”共同发力,“五化”同步推进,培育壮大“六个新增长点”,保持发展定力,激活发展要素,增强发展优势,走出一条体现时代特征、具有丹东特色、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活力充分释放的振兴发展新路,到2020年,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4.落实“四个着力”的基本原则。

——必须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研判新常态给我们思想带来的新冲击、工作带来的新变化、发展带来的新要求。要认识新常态本质,把握新常态规律,引领新常态趋势,坚决克服“速度情结”,正确对待“调整阵痛”,主动承受改革代价、创新风险、转型焦虑,坚定发展信心,增强发展后劲,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必须坚持统筹协调发展。坚持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自觉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走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和包容性发展道路,夯实发展基础,转换发展动力,增强经济实力,努力打造富庶文明创新开放的新丹东。

——必须坚持“四个驱动”共同发力。始终把创新驱动放在振兴发展的核心位置,作为主攻方向,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始终把改革驱动贯穿于振兴发展的各个环节,作为破除体制机制弊端的关键举措,以改革的新成果,为振兴发展注入新活力;始终把市场驱动作为激发经济活力的决定性力量,从放活市场中找办法、找出路;始终把开放驱动作为拓宽发展空间的强力支撑,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开放的新举措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必须培育发展壮大经济新增长点。全面落实省委培育和发展“六个新增长点”的要求,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新型城镇化、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民营经济等六个方面培育和壮大新的增长点。同时,突出丹东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在积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坚持“以港兴市”、加快发展中朝贸易、提升现代服务业比重、壮大旅游产业等方面,谋划和壮大更多的具有丹东特色的新增长点。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聚焦热点、重点、难点问题,综合施策,攻坚克难,在解决问题中推动振兴发展。强化风险意识、忧患意识,保持经济稳中求进,坚决守住合理区间底线、社会稳定底线、民生保障底线、防范各类风险底线,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二、着力完善体制机制,通过深化改革催生市场活力和发展动力

深化改革是推动全面振兴的治本之策。要抓住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坚决破除传统思维和体制弊端,提高改革精准发力和精准落地能力,为振兴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5.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持以思想大解放推动经济健康发展,切实从陈旧保守的观念和习惯中解放出来,摒弃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思维定式和管理方式,强化市场观念、创新意识、法治思维、服务理念,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动,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人民。

6.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着眼于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创新管理模式,提高行政效率,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力度,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强化建设工程项目并联审批机制,建立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利高效的行政运行机制。发挥电子监察系统作用,强化权力运行监督。加强市县乡三级公共行政服务体系和网上审批平台建设,整合优化12345政府服务热线。制定政府举债偿债管理制度,努力化解债务风险。完善重大事项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加快完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完善政府绩效考核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机制。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

7.构建良好市场环境。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放宽市场准入管制。全面实施“三证合一”登记制度和“一照一码”管理模式。探索建立统一的市场准入机制,完善市场退出机制。深化重点领域价格改革,完善由市场主导的价格决定机制,健全政府定价制度,加强市场价格监管。加快构筑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着力推进公共资源交易法制化、规范化、透明化,提高公共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益。创新监管方式,健全企业和个人综合信用档案,探索建立企业信用约束机制、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和守信奖励机制,建立市场主体信息公示定期抽查机制,健全社会监督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8.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制定完善国有企业改革方案,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对国企改革在财政、金融、税费等方面的支持,切实解决国有企业的历史遗留问题。以存量资产吸引社会资本,推动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强化国资监管机构出资人职责,落实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责任。加强和改进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9.深化农村各项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经营权。进一步推动农村土地承包权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加强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建设,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逐步形成市、县、乡三级土地流转市场服务体系。积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业适度经营规模,建立完善工商资本进入现代种养殖业制度。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水利改革、国有林场和农垦系统改革。探索建立财政支农新机制,规范项目立项和资金分配程序。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10.提升全方位开放水平。积极融入“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开放型经济格局。以丹东港为依托,以中朝鸭绿江公路大桥、东北东部铁路和中日韩国际海运航线为载体,对接“辽满欧”、“辽蒙欧”、“辽海欧”大通道,建设“一带一路”东北线经济走廊战略节点城市。加快对外开放平台建设,积极推进辽宁丹东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加快中朝边民互市贸易区建设;争取设立综合保税区;完善港口物流园区和鸭绿江公路大桥口岸物流园区建设;推进边境经济合作区扩区建设。深入实施以港兴市战略,支持丹东港加速建设,大力促进临港产业发展,推动产业向港口集聚。推动东北东部地区陆港一体化建设,深化“12+2”区域合作,促进东北东部城市深度融合。积极融入沈大一小时经济圈,主动接受沈阳、大连经济辐射,主动承接京津冀生产要素及产业转移。完善对外贸易布局,创新外贸发展方式。坚持引资和引智同步推进,提升招商引资水平。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积极引导企业海外投资布局,加快培育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

三、着力推进结构调整,不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结构调整是落实“四个着力”推进全面振兴的关键之举。大力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和所有制结构不断优化,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制造业并驾齐驱、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相互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11.优化结构促进协调发力。发挥投资拉动增长的关键作用,从注重投资规模向注重投资结构优化和效益提升转变。积极促进优化产业布局、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促进产业发展提质提速增效。加快推进合作项目建设,建立市级重点项目库,促进重大项目落地,加快推进与外地合作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网络、环境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以消费促增长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形成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旅游消费、健康消费、休闲消费等新增长点。

12.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深入落实《中国制造2025辽宁行动纲要》,着力推动传统工业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低中端生产向中高端制造转变。重点发展以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为主的装备制造业,积极争取汽车零部件加工基地晋升为省级出口基地。调整优化矿产资源开采及深加工、石化、造纸、建材等原材料工业,促进工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向高加工度、延伸产业链方向发展。改造提升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等消费品工业,打造富有历史文化底蕴和地方特征的知名品牌。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引导同类产业向园区集聚,促进项目园区化、产业集群化,实现资源要素集约高效利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实现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

13.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立足我市产业基础和优势,紧跟世界新兴产业发展潮流,制定新兴产业发展战略,重点实施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以科技创新重大专项为牵引,推动环保节能、高新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迅速壮大产业整体规模,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积极培育创新型企业,打造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市场需求前景广、拉动作用大、综合效益好的新兴产业链。制定信息产业发展战略规划,推进“互联网+”行动,加快以宽带网络为支撑的信息基础建设,积极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促进信息产业发展。探索建立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吸引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源参与发展新兴产业项目。

14.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加快培育服务业新优势,推动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做大做强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培育现代物流、科技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商务会展等产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生活型服务业,重点推进商贸流通、房地产、居家服务等服务产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出台加快发展扶持政策,推进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和电子商务交易平台项目建设,探索建立新型跨境电子商务模式。加强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建设,巩固东港市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创建成果。

15.加快发展旅游业。深度开发和整合江、河、湖、海、岛、泉、山、林等旅游资源,突出边境旅游、红色旅游、温泉度假、养老休闲、乡村沟峪等旅游特色,重点打造鸭绿江旅游知名旅游品牌,建设全国赴朝旅游集散地和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城市。积极推进赴新义州、清水登岸游、黄金坪登岛游、新义州(东林景区)自驾游项目。加大旅游市场监管力度,加强旅游安全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国有景区经营机制创新,探索虎山景区新型旅游市场发展模式,推动国有景区所有权、经营权分离。加大辽宁生态旅游实验区建设力度,建立生态保护和生态补偿体系。充分挖掘和开发城市文化内涵,发展“旅游+”新型业态,推动旅游与文化、科技、金融、信息、会展等产业深度融合。积极推进智慧旅游,促进旅游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优势转化,加快把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新兴支柱产业。

16.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进一步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创新发展跨境人民币业务,建立以跨境金融为特色的现代金融集聚区,构建辐射东北东部的金融服务网络。健全创新创业金融支持机制,鼓励各类金融组织扩大对中小微企业、“三农”、创新创业等领域的金融供给。探索建立科技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模式,支持发展“互联网+”新型金融业态,支持旅游、商业、农业等重点领域的金融创新。发展知识产权质押,建立科技、财政、银行、保险等部门参与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保证保险贷款业务。积极发展金融租赁,鼓励制造业骨干企业创建财务公司、私募股权基金等产业金融机构。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扩宽保险资金投资渠道。

17.加强现代农业建设。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坚守耕地保护红线,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确保粮食和主要农产品安全供给。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农业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按照规模化、特色化、有机化、市场化、标准化方向,加快建设一批绿色农产品、无公害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立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促进农业特色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做足做精“一县一业”,推动东港草莓、凤城板栗、宽甸人参向精深加工发展,打造知名品牌。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积极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业经营,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先进农业技术推广,构建综合性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18.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制定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指导意见,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空间。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扶持,助推民营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支持中小微企业快速成长。放宽民营资本市场准入,鼓励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通过发行债券和私募等方式直接融资,鼓励民营企业通过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建立健全中小微企业政策扶持体系、信用担保体系,建立政银会企合作机制,不断完善中小微企业服务平台建设。引导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民营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和技术合作。

19.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资源环境“多规融合”,合理确定空间布局、功能定位和产业结构,逐步形成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优势充分释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发展新格局。继续拉开城市骨架,构建“一轴两带、一核五片”的市域空间结构,统筹城乡基础设施网络和信息网络建设,深化城镇分工协作和功能互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沿海经济带要坚持陆海统筹、江海联动,实施以港兴市战略,发挥港口集聚功能,拉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县域经济要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实现优势互补和错位发展。东港重点发展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纺织服装、临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凤城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农副产品加工、矿产品深加工和旅游等产业;宽甸满族自治县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观光农业和生态旅游。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科学构建城镇体系,合理引导人口流动,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向城市流动,积极引导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覆盖。抓好“宜居乡村”建设,提高城镇化质量。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加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增加城市对人口集聚和服务的承载能力。

四、着力鼓励创新创业,培育振兴发展新模式

创新创业是落实“四个着力”推进全面振兴的决胜之要。牢固树立“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理念,发挥创新对拉动发展的“乘数”效应,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构建自主创新体系,推进创新型丹东建设,使创新成为全市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动力源泉。

20.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政策环境。制定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实施战略,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发展环境的优化,加强政府为科技创新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改革科技资金管理机制,建立跨部门的财政科技项目统筹决策和联动管理制度,推进科技“创新券”制度,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探索建立创新创业投资融资机制,搭建创新创业融资平台,积极发展各类科技型金融机构,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投入为依托、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层次、多元化科技资金投融资机制。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开展金融与科技结合试点工作,统筹规划科技与金融资源,支持其建立丹东科技与金融服务中心。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引导企业实现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

21.加快形成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发挥科研机构的引领作用和高等院校的基础作用,促进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企业对接,实现技术需求与科技研发的无缝对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围绕产业链、技术链、资金链、人才链,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以领军型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共同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产业技术创新平台,集中实施一批重大创新项目。积极推进中科院丹东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建设,吸引优秀创新成果、核心技术在我市转移转化。推进“孵化+创投”的孵化模式,探索孵化、加速、育成、转化为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加强创新公共服务能力建设,重点构建技术研发平台、监测实验平台、科技信息平台和知识产权平台,为创新型企业提供便利化条件。培育各类产业创新组织,加快推进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发展空间。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加快发展。

22.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做大做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形成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龙头、科技型企业为重点、广大企业持续依靠科技进步协同发展的格局。实施创新示范企业培育计划和重点新产品开发计划,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移转化,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和创新链条整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引导企业实现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培育省级管理规划专利优势企业。完善创新企业扶持政策,重点向获得国家专项的企业和项目提供资金支持。鼓励民间资本、信贷资金、风险投资、科技保险等对科技创新型企业进行支持。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23.打造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快人才体制改革创新,建立涵盖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管理、保障、评价、激励等环节的制度体系。实施重大人才项目,通过对接国家和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企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评选等各类人才计划,培养和引进一批丹东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端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依托我市中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省级人才培训示范基地,深入推进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着力培养一批丹东本土的实用型创新人才。发展壮大创新创业群体,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健全人才流动机制,形成鼓励人才向基层流动、到一线创业的导向。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为科技创新型人才营造良好环境和发展空间。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创建省级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

五、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振兴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于民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落实“四个着力”推进全面振兴的稳定之基。统筹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让人民群众更多分享振兴发展成果。

24.积极促进稳定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扩大就业与稳定就业“两手抓”,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以市场为导向扩宽就业创业空间,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中小微企业,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和退役士兵返乡创业园,以创业促就业。做好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确保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低保家庭有就业意愿的成员实现就业。建立和完善统一规范的城乡人才和劳动力资源市场。深入开展普惠制培训,推行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强劳动保护、劳动力市场监管,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25.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通过发展生产、移地搬迁、社会教育、生态保障、政策兜底等形式,拓宽扶贫渠道,确保到2020年国家扶贫标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加快低保标准和扶贫标准衔接,对贫困人口应保尽保。继续做好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帮扶贫困村工作,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作用,组织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扶贫开发。支持贫困村根据自身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发展产业扶贫、项目扶贫,提高贫困村和贫困群体自身“造血”脱贫能力。扩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覆盖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关爱服务体系,统筹发挥临时救助和规范专项救助的整体合力。

26.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坚持贯彻“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保方针,统筹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缩小城乡间社会保障水平差距。完善以职工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为核心的基本养老保障制度体系和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农合为主体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全面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工伤、失业、生育等基本社会保障制度。推进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建立更加完善的低保救助体系。落实失业保险援企稳岗政策。健全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和政府应急周转金制度。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加强基金监管。推进以棚户区改造为重点的保障性安居工程,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落实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27.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发展学前教育,加快公办幼儿园与普惠性幼儿园建设。均衡推进义务教育,到2020年实现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率达到100%。推进普通高中特色项目和特色学校建设。发展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鼓励丹东中职院校与高校合作开展“3+2”、“3+4”职业教育升学计划。支持辽东学院、辽宁机电学院、辽宁地质学院重点学科建设,吸引国内外知名高校和教研机构与我市合作办学或设立分校。实施中小学学科带头人和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助教联盟”计划,推进城乡教师交流轮岗,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向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强对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的规范管理,引导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建立“互联网+教育”模式。

28.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坚持公益属性,破除逐利机制,深入推进市公立医院和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行分级诊疗制度,加强医疗质量监管。优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基层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促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向基层流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创办医疗机构,将民营医院质量管理纳入全市医疗质控评价体系。构建统一高效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高重大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加强对医疗服务、药品、医疗器械安全监管,完善流通供应保障体系。健全计划生育公共服务体系,加快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加大爱国卫生工作力度,力争本周期实现全国卫生城创建目标。

29.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化社会治理体制,形成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深入推进平安丹东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的管边控海机制,确保边境地区和谐稳定。建立多元化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全面打造“阳光信访”、网上信访,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加强食品药品、公共卫生、企业生产、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安全隐患排查、专项整治及监管机制建设,完善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机制和预防预警调控机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防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完善人防、保密等社会管理工作。加强外事、侨务、台务和民族宗教事务工作。做好“双拥”工作。支持慈善事业发展。全面深化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

30.加快建设美丽丹东。以建设美丽丹东为目标,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划定生态红线,建立健全生态红线管理制度,实施最严格生态保护。深入推进“蓝天”、“碧水”、“青山”、“沃土”工程,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强鸭绿江口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和凤城市、宽甸县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建设。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完善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加强生态环境动态监测,强化对生态恢复工程成效的考核和监察。严格环境执法,落实生态环境破坏责任终身追究制。实施城市净化、美化、亮化、绿化工程,加快老城区综合改造,提升新城区综合配套水平。继续推进“四城联创”,巩固和扩大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成果。建立镇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长效机制,促进城乡环境更加宜居。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管理服务水平。

六、加强领导凝聚力量,为落实“四个着力”提供保证

全面落实从严治党的各项要求,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以“严”的要求、“实”的作风,确保“四个着力”在我市全面落实。

31.增强党领导改革发展振兴的能力。各级党委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和规律,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执政能力。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按照“忠诚、干净、担当”、“三严三实”和“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的要求,着重选拔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领导干部。抓好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优化领导班子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落实党建项目标准,开展基层党组织评估定级,不断夯实基层战斗堡垒。建立“5+2+党建”的分类考核机制,完善干部考核激励制度,激发干部队伍干事创业活力。

32.打造良好的干部队伍。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用“二十字”好干部标准选人用人,不唯票、不唯GDP,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落实“四个着力”敢担当、有作为的干部用起来。要注重保护干部干事创业、改革创新的积极性,着力解决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乱为问题,推动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和从政环境。严肃查处选人用人上的违规违纪行为,坚决整治跑官要官、买官卖官问题。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八个带头、八个自觉”要求,自觉践行“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要求。深入开展向基层好干部大梨树村党支部书记毛丰美同志学习活动,努力培养和铸造一支信念坚定、对党忠诚、敢于担当、攻坚克难的干部队伍。

33.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对《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学习贯彻落实。严格落实“两个责任”工作机制,敢于动真碰硬,通过追责、问责,倒逼责任落实。严格落实“一案双查”制度,对不积极履行职责的,严肃追究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和领导责任。严明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切实把纪律挺在前面。持续整治“四风”和庸政、懒政、怠政等问题,严肃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十项规定、市委九项规定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坚决查处大案要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34.强化法制保障。加快法治化建设进程,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振兴发展。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完善地方立法体制机制,编制立法规划。推进法治丹东建设,编制法治政府建设实施规划,完善依法决策机制,健全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完善市县两级政府执法管理体制,推进综合执法。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健全审判运行机制,不断推进检察改革,完善司法程序监督体系,促进司法公正。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实现城乡法律服务资源合理供给。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加强政法队伍法治化建设,深入开展全民普法教育,推动全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35.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实时跟进中央决策部署,强化正面发声。强化舆论阵地建设,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对重大原则问题、政治问题、舆论问题必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把握主基调,唱响主旋律。围绕老工业基地振兴若干重大问题,抓好宣传报道,及时发布信息,做好政策解读。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建立重大决策、改革举措制定出台前意识形态和社会舆论风险评估机制,完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和网络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

36.团结调动一切振兴发展力量。团结一切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增强社会创造活力,打牢振兴发展的力量基础。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坚持群策群力,汇聚群言民智,形成共谋同创振兴发展大业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权力机关作用、人民政协参政议政作用、统一战线的重要法宝作用,进一步团结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群团组织,强化监督,建言献策,共谋发展大计,共创振兴伟业。

全市上下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部署,以最坚决的态度、最有力的举措、最扎实的作风,全面贯彻落实“四个着力”要求,凝心聚力,攻坚克难,为加快丹东实现新一轮全面振兴发展而努力奋斗。

推荐访问:丹东 总书记 新一轮 【发改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四个着力”要求加快推进丹东新一轮振兴发展实施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