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方案】亳州市创新管理优化服务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实施方案(精选文档)

时间:2023-06-19 18:40:05 来源:网友投稿

亳州市创新管理优化服务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创新管理优化服务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实施意见》(皖政办〔2017〕6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技方案】亳州市创新管理优化服务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实施方案(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科技方案】亳州市创新管理优化服务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实施方案(精选文档)



亳州市创新管理优化服务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

动能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创新管理优化服务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实施意见》(皖政办〔201760号)精神,强化制度创新,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按照“深入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奋力走在皖北振兴前列”的总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进一步优化公共服务、创新行政管理,促进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融合互动、供给与需求的有效衔接、新动能培育与传统动能改造提升的协调互动,积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存量优化升级,引领增量高端发展,大力振兴实体经济,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创造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新模式。

(二)目标任务。

2020年,政府服务的响应速度和水平大幅提升,包容和支持创新发展的管理体系基本建立。全市创业创新生态持续优化,人才、技术、知识、数据资源更加丰富。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制造业新模式、农业新业态和服务业新领域,新动能基本形成,实体经济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显著提高。

二、提高政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三)提高行政审批服务效能。

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全面落实“多证合一”和“先照后证”。不断探索工商登记便利化措施,强化企业信用监管,为各类市场主体创业营造良好环境。不断完善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应用。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普及网上预约、审批、咨询,实行并联审批、阳光审批、限时办结等制度,到2017年底,实现群众“一次上网,事就办成”的工作目标。充分发挥“网上办事大厅”“政企直通车”微信服务平台作用,做到“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积极开展“四送一服”双千工程系列活动,及时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实际问题。持续改进对小微企业、初创企业的服务,进一步释放场所登记资源,完善市场主体快速退出机制。

(四)加快政策文件标准动态调整。

各主管部门要对制约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及时提出修改、废止或暂时停止实施建议和理由,按程序报批后实施。积极贯彻落实《安徽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条例》。

完善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培育发展团体标准,引导、鼓励有关单位积极主持或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省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提升话语权。

加大对新兴经济领域的支持。积极落实国家、省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给予所得税、增值税优惠,对科技人员的科技成果转化给予相应的所得税优惠,对企业符合条件的研发费用给予加计扣除优惠,对符合条件的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给予相应财政扶持。大力推进企业上市工作,对成功上市企业以及成功在“新三板”和省内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融资的中小企业给予奖励。

完善新业态就业社保政策。适应新业态就业和用工特点,相关企业同等享受企业吸纳就业、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扶持政策。对就业25人以下的小微新业态企业开业3年内,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岗位免于审批、劳务派遣用工限制适当放宽等。探索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和失业保险保障方式。

(五)鼓励先行先试。

修订地方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支持在物流、教育、旅游等领域系统性风险小的方面,结合实际研究出台有利于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的管理制度。完善涉企收费清单制度,落实涉企工程建设项目、商业银行及抵押贷款环节涉企收费清单。

(六)提高创业创新服务效率。

建立创业创新绩效评价和容错试错机制。探索有利于提升创业创新效率的科研管理、资产管理和破产清算等规章制度。落实政府创业投资基金市场化运营、估值、退出等改革举措,引导创投基金加大对新兴经济领域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建立投资容错机制,适当提高投资风险容忍度。

提升面向创业创新主体的服务水平。搭建市县区两级创业服务云平台,统一发布创业创新政策,增强信息透明度。鼓励有条件的县区、开发区建设集创新政策、行政服务、创业辅导、交流培训、孵化培育、创业融资、知识产权质押、上市辅导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通过政府和公益事业机构支持、企业帮扶援助、个人互助互扶等众扶方式,共助小微企业和创业者成长。引导高校以及各类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质检技术机构、分析测试中心等面向社会开放服务,为各类科技园、孵化器、众创空间等提供全生命周期质量技术基础服务。

推进双创相关改革试验。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推动形成有利于双创蓬勃发展的环境。在建设服务型政府、完善双创政策措施、构建创业创新生态、加强双创文化建设等方面,大胆探索实践。加快发展专业性众创空间,推动网络平台众创。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提高知识产权侵权代价和违法成本,震慑违法侵权行为。发挥12330”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举报投诉平台作用,提高执法办案效率,提升侵权判定水平,将专利侵权行为纳入社会征信系统。加强对新模式新业态创新成果的保护,探索在线创意、研发设计、众创众包等新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新途径。提高电子商务领域知识产权防范和维权意识。

三、探索包容创新的审慎监管制度

(七)建立公平开放的市场准入制度。

全面实行清单管理制度,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向纵深发展,持续优化完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建立全方位公共服务清单和全口径行政权力中介服务清单、行政收费清单,补齐公共服务短板,方便企业、群众办事创业,有效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

积极推动新业态、新产业、新商业模式纳入统计调查和支持政策清单。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审批许可标准和程序,根据教育培训、健康医疗、交通出行等领域新业态的特征,调整优化准入标准,创新监管方式,鼓励商业模式创新。

(八)健全信用约束机制。

建立健全以信用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营造法治化、诚信和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规范市场主体信用档案,完善信用信息采集机制。推进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安徽)与市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对接,加快推进全市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公示和应用。加大重点领域市场主体失信行为曝光力度,强化联合惩戒,增强信用管理威慑力。

(九)探索动态包容审慎监管制度。

深化政府监管体制改革,在促进社会公平上有新突破,强化权力运行综合监管,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模式,探索开展部门随机联查。加强社会监督,推进政务公开,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加快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在提高执法水平上持续创新,规范执法程序,创新执法方式,运用大数据技术,推进行政执法规范化、信息化、网格化和痕迹化,形成行政执法大数据。依托大数据实施精准执法,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持续优化政府服务,全力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使创业创新过程更顺畅。坚持建设发展与管理管控相结合,探索对跨界融合新产业新业态的部门协同监管,实现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形成线上监管与线下管理协同配合、产品质量与应用安全协同监管的体制。

建立适应互联网传播和用户创造内容趋势的新媒体内容监管机制。建立适应互联网条件下金融创新发展的金融监管机制。

探索建立食品药品专职检查员队伍。建立医疗服务综合监管制度,开展基于临床路径的医疗质量控制效果评价工作。完善重点药品监控预警管理机制,探索建立以基本药物为重点的临床用药综合评价体系。

推行动态审慎监管。包容处于发展初期的新业态发展,提高行业自律管理水平和能力,搭建企业与政府监管部门沟通协调桥梁,不断促进规范发展。在敏感领域,根据行业和企业申请对处于研发阶段、缺乏成熟标准或完全不适应现有监管体系的产品、服务开展并行研究和监测分析,同步研究科学有效的监管方法。

(十)完善风险管控体系。

优化风险管理机制。完善产业风险预警和分析体系,强化风险处置决策机制,提高对新兴经济领域潜在风险敏感性和突发情况快速处置能力。深入实施食品药品风险分级监督管理。强化市场主体责任,加大惩罚性赔偿力度。

提高信息化治理水平。加强在线、移动、大数据监管能力和网上舆情监管队伍建设,提升网上技术侦查、新产品检验检测、金融领域新风险防范、网络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安全审查等技术水平。完善公共管理和决策工具体系,加强网上舆情监控系统研究和应用,缩短风险监测信息反馈周期。

(十一)构建多方参与的治理体系。

促进监管机构和社会力量相互协作,完善新产业新业态治理结构。明确平台企业参与治理的法律依据,确定平台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质量管理、信息内容管理、协助申报纳税、社会保障、网络安全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建立政企合作事中事后监管新模式。针对分享经济发展带来的劳动者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新问题,建立政府、平台、行业组织、劳动者、消费者共同参与的规则协商、利益分配和权益保障新机制。调动第三方、同业、公众、媒体等监督力量,形成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治理的格局。

四、激发新生产要素流动的活力

(十二)完善智力要素集聚流动机制。

激发人才流动活力。采取政府购买服务与公共服务相结合的方式为人才引进、居留、就医、随迁配偶安置和子女入学等提供“一站式”服务。加快人事档案管理服务信息化建设,为人才跨地区、跨行业、跨体制流动提供便利条件。开展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逐步建立适应行业特点的公立医院薪酬制度。在引进高层次人才、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保障方面开辟绿色通道。

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企业家发展的良好环境。积极倡导企业家精神,突出抓好诚信经营、战略思维、资本运作、风险决策和自主创新能力培训,培养造就一批敢于创新、敢于冒尖的创新型企业家。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进一步营造尊重、关怀、宽容、支持企业家的社会文化环境。鼓励国有出资股权基金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允许管理团队参股和项目团队跟投。

(十三)完善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机制。

强化政务信息资源共享。落实安徽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加快建设政务信息共享管理平台,形成动态更新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打破“数据烟囱”和“信息孤岛”。以共享为原则,加强政务信息资源统筹管理,建立市级部门之间的数据沟通和分享机制。

逐步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和企业信息披露制度。根据数据安全属性,依据有关规定,积极稳妥地向社会开放政府数据。制定严格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和大数据安全监管制度,严厉打击非法泄露个人信息行为。

(十四)完善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应用机制。

推动科技成果有效转移转化。构建科技成果信息共享与发布体系,建立科技成果在线登记制度,支持企业、高校建设技术转移机构,依托网上技术市场平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探索建立市专利转化信息平台和专利运营中心,促进专利技术转移、转化及产业化。深入推进专利权质押融资工作,建立担保、评估、利息费用的补贴、补偿机制。

缩短科技成果转化周期。鼓励建设一批投资多元化、运行市场化、管理现代化,创新创业与孵化育成相结合,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科技成果中试熟化载体和新型研发机构。对新型研发机构开展绩效评价,择优给予适当经费补助。推动各县区、开发区设立股权投资基金,加大对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导入阶段的投资支持力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加大对科技类社会服务机构的支持。

(十五)创新新技术新业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模式。

加快推进“三重一创”建设。在现代中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打造一批省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企业,加大培育和支持力度,加快实施一批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和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努力把我市现代中药集聚发展基地打造全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全力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

加快推进新兴工业强市建设。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制造强省建设”发展战略,制定《关于支持新兴工业强市建设的若干政策》,持续推进工业“三百工程”和“123工程”,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在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不断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智能制造水平和绿色发展水平。推进工厂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培育认定一批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编制技术改造投资三年滚动计划项目库。

利用新技术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加快亳药花海休闲观光大世界等重点乡村旅游项目建设进度,推动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全面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拓展农业新价值链。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试点。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促进农民合作社提质增效,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利用新技术推进服务业转型升级。推广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流通领域的应用,鼓励大型商贸流通企业提高流通效率和服务质量。建设跨行业、跨区域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提升仓储智能化水平和冷链物流服务水平,发展物流新模式,推动降本增效和创新发展。引导实体零售企业适应市场变化,加快调整业态结构、商品结构,创新经营机制、服务体验,促进线上线下融合,满足消费结构升级需要,增强实体零售核心竞争力。加快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提升文化企业网络服务能力。

加快推进“互联网+”行动。促进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新理念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培育和壮大一批互联网融合创新发展的新产业和新业态。积极拓展网络民生服务新模式,不断丰富在电子商务、医疗、文化、教育、交通、旅游、金融等民生领域的应用,促进信息消费快速增长。

五、强化支撑保障机制建设

(十六)构建统筹协调的组织支撑。

各县区政府、亳州经开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市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研究涉及本地区、本领域的新动能发展问题,分领域制定培育壮大新动能工作方案。不断优化新产业新业态的行业管理和产业发展资源配置,逐步健全新兴经济领域协调机制,强化立法、执法和产业发展等职能的衔接。健全对落实培育新动能相关政策措施情况和开展先行先试、探索创新情况的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对新动能发展的舆论宣传,引导正确认识、回应社会关切、防止不当炒作,营造健康发展环境。

(十七)支持新技术应用。

在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招投标活动中,不得设置会员注册、资质验证、投标或者竞买许可、违法强制担保、要求设立分支机构等限制性条件变相歧视新创办企业。

完善优先应用新技术新产品的支持机制。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重点推进按病种付费工作。推进大型智能设备融资租赁。鼓励企业到境外投资并购,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开展工程承包、设立境外经贸合作区,按投资额、工程承包前期费用、银行贷款利息等给予一定补助。对企业通过自建、合资、合作、并购等方式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和境外营销网络给予建设资金补助。

(十八)优化金融支持体系。

激励引导创投机构加大对新创办企业的投资。按照“产业+基金”模式,完善金融资本对接“三重一创”、新兴工业强市等重大发展战略。加大对新兴经济企业股权、债权、知识产权融资的支持力度。

(十九)完善统计调查支撑机制。

建立新兴经济领域市场主体统计调查和监测分析制度,明确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主要指标、基础数据来源、采集方法和数据报送时间等。利用互联网平台开辟直报渠道,方便企业报送数据。开展新兴经济活动核算研究,探索新经济核算方法,科学测算新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研判新经济发展趋势。

各县区政府、亳州经开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市政府相关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上来,认真履职尽责,密切协调配合,主动担当作为,坚定讲看齐、提振精气神、强化执行力,切实把各项任务措施落到实处,为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动力,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营造良好制度环境。

推荐访问:动能 亳州市 接续 【科技方案】亳州市创新管理优化服务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