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市2015-2016年度农业结构优化调整指导性意见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努力在优化调整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推动种植业发展挖潜力、提质量、增效益,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发展,现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业意见】亳州市2015-度农业结构优化调整指导性意见【范文精选】,供大家参考。
亳州市2015-2016年度农业结构优化调整指导性意见
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努力在优化调整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推动种植业发展挖潜力、提质量、增效益,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发展,现就我市2015-2016年度农业结构优化调整提出如下指导性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落实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求为前提,以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竞争力增强、可持续发展为主攻方向,以布局优化、产业融合、品质提升、循环利用为重点,更加注重市场导向、科技驱动、政策支持,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中药材、蔬菜、水果生产,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的现代种植产业结构,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努力促进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平稳较快发展。
二、主要目标
2016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要稳定在1250万亩以上,其中小麦600万亩以上、玉米450万亩以上。经济作物要落实中药材种植面积112万亩;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195万亩以上,其中新增设施蔬菜8万亩;水果面积7.6万亩,其中新增水果面积0.8万亩。
三、重点任务
(一)优化粮食作物内部结构,巩固提升“吨粮市”创建成果。在粮食作物种植布局上,要继续稳定小麦生产面积,扩大高产高效作物玉米面积,适当发展薯类和杂粮生产,优化粮食作物内部结构,促进粮食生产单产提高、总产增加,巩固提升“吨粮市”创建成果。在小麦品种布局上,要进一步扩大弱冬性品种比例,优先推广高产多抗特别是抗寒性好、抗倒伏能力强、赤霉病抗性好的小麦品种,规避生产风险,促进品质提升、产量增加。在玉米品种布局上,大力推广耐密型、抗倒伏、宜于机械化的中早熟高产品种,因势利导发展高淀粉、鲜食、饲用和青贮等专用型玉米品种。2016年,在继续巩固小麦亩产千斤市创建成果的基础上,全市玉米面积要达450万亩以上,“吨粮田”面积达400万亩以上。涡阳县、蒙城县、利辛县和谯城区“吨粮田”面积要分别稳定在90万亩、140万亩、110万亩和60万亩以上。
(二)强化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着力提升中药材种植水平。依托本地中药材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围绕规模、质量和效益,强化政策扶持、科技支撑、示范引导、机制创新和信息宣传,大力发展亳州道地中药材种植,积极打造沿涡河中药材种植优势产业带,稳步推进中药材种植业发展。以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药业企业种植基地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强化中药材新品种、新技术和标准化栽培技术推广,示范带动中药材种植规模化、标准化、道地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着力提升我市中药材种植水平。围绕“三线三边”环境整治,大力推行林药套种,发展林下经济,促进林业农业双增收。今年秋冬种,全市中药材计划种植30万亩以上,其中,谯城区18万亩以上、涡阳县6万亩以上、蒙城县3万亩以上、利辛县3万亩以上。2016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12万亩,其中,谯城区79万亩、涡阳县13万亩、蒙城县11万亩、利辛县9万亩。
(三)大力发展设施生产,做大做强蔬菜水果产业。深入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积极培育蔬菜生产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充分利用设施蔬菜抗自然风险能力强、效益高的特点,大力发展设施蔬菜,重点发展春提前和秋延迟大棚、避雨栽培、防虫网、遮阳网、日光温室等设施蔬菜,力争新增设施蔬菜8万亩,每县区2万亩。突出地方特色和优势,扩大传统地方特产苔干、朝天椒、大蒜、韭菜等品种生产,培育名特优蔬菜品牌;大力调整种植模式,推广一年多茬种植、间作套种等高效栽培模式。引进推广蔬菜优良品种,优化蔬菜种植结构,推行蔬菜标准化生产,强化蔬菜产品质量监管,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和效益。加大传统果园的改造提升力度,推广嫁接换头、遮雨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水果品质和果园效益。着力引进草莓、葡萄、杏、桃、梨等新品种,发展集观光旅游采摘于一体的生态果园,力争新增果园面积0.8万亩,其中三县一区各0.2万亩。
(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农业效益快速提高。推进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实施,因地制宜,突出区域特色优势,宜农则农、宜经则经、宜饲则饲,着力打造一批绿色粮食、高效药材、优质果蔬示范乡(镇)、村,将比较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产品优势、竞争优势,不断扩大特色农产品影响力和知名度,促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等特色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把产品结构调优调高调安全,满足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需要。调整优化产品结构,瞄准市场需求,增加市场紧缺和适销对路产品生产。围绕养殖业和饲料加工业需求,适当发展青贮玉米等饲粮作物和苜蓿等优质牧草种植,进一步挖掘秸秆饲料化潜力和饲草料生产潜力,推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促进畜牧业振兴。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引导发展 “美丽田园”、“农事景观”、“体验采摘园”、“农家乐”、“生态度假村”等类型为内容的的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五)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努力实现生产生态相互协调。一是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全面推广小麦秸秆覆盖还田和玉米(大豆)秸秆翻压还田,定期开展深耕深松,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通透性,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和水肥利用效率,提升耕地质量。二是加强优质品种研发、推广。围绕加工原料和鲜食需求,着力选育引进一批产量高、抗逆性好、商品性好、市场竞争力强的名特优新作物品种,促进农作物品种的升级换代。三是实施节肥行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调整化肥使用结构,改进施肥方式,推广缓释肥、生物肥等新型肥料和化肥深施、种肥同播、水肥一体化等施肥技术;探索有机养分资源利用有效模式,推进种养结合,引导农民积极施用商品有机肥。四是实施病虫害绿色防控及节药行动。加快转变病虫害防控方式,积极推广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推进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大中型高效药械替代小型低效药械,推行精准科学施药,实施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融合推进示范,依托专业化统防统治大范围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提高防治效率、效果和效益,实现农药减量控害,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化肥、农药利用率提高1个百分点,力争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
(六)加快标准化建设,着力打造名优农业品牌。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以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和中药材标准化种植为抓手,加快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积极引导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发展标准化种植,强化源头治理、过程管控和质量追溯,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目标,不断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施名牌战略,加强农产品品牌营销推介,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培育一批国家、省、市级知名农产品品牌,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全市力争创建省级以上蔬菜(水果)标准园5个,新增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30个,新建标准化中药材种植基地5万亩。
(七)推进信息化建设,着力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精准化管理。一是加快推进粮食生产信息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粮食生产苗情、墒情、病虫情监测调度系统,建立健全专家会商制度和信息快速传递机制,提高生产指导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时效性。二是健全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加强耕地地力和肥效监测评价。三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评估预警,严防发生区域性、系统性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四是加快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尽快实现监管系统互联和信息共享,不断提升监管信息化水平。五是探索推进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农业物联网、“互联网+”等技术促进农机农艺农信农资融合,推进农业生产过程智能化、精准化管理。
(八)加快产业化发展,拉动农业结构优化向好。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龙头企业集群集聚,拓展农业多功能,依托龙头企业将产业链、价值链与现代产业发展理念和组织方式引入农业,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形成全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融合互动。鼓励和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着力打造一批名牌基地、名牌产品、名牌产业、名牌企业,快速提升我市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在发展农产品系列加工和精深加工上下功夫,大力发展农产品产业化,加大“主食厨房”和“放心粮油”工程推进力度,加强农产品多元化、营养化、特色化开发,丰富花色品种,提升加工水平和档次,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推进市场流通体系与储运加工布局的有机衔接,改造升级农产品产地市场,以“互联网+农业”为抓手,依托阿里巴巴亳州特产馆等电商资源,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与实体流通相结合的物流体系,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紧抓《中原经济区发展规划》和促进皖北发展的政策机遇,依托本地资源优势,瞄准省内外知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充分用好用活各类农业优惠政策,加大农产品加工招商力度,着力引进一批大集团、大企业入驻我市,进一步提升我市农产品加工水平,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向好。
四、主要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强化组织领导。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农业提质增效、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抓好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的重要意义,把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落实工作责任,科学制定实施方案。各县、区要成立农业结构调整工作领导组织,县、区政府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分管负责人要具体抓。要结合本地实际,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农业结构调整考核评价体系,严格督查,定期考核,确保农业结构调整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二)加大支持投入,强化政策扶持。按照“政策引导、多元投入”要求,加大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投入,并形成长效机制。积极争取国家、省相关项目支持,科学制定优化农业结构、扩大高效农作物种植的激励措施,加大财政对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新增药材、设施蔬菜、水果种植、绿色生产、信息化建设和“互联网+农业”发展的补贴力度,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参与农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的农业经营主体在信贷、用地政策等方面进行支持,对土地流转面积大、管理规范的乡镇和经营主体给予一定的奖励。完善农业保险机制,不断增加农业保险品种,探索并逐步扩大中药材、大棚蔬菜等特色农业保险,降低农业生产风险。
(三)加强园区建设,强化示范带动。加强示范园区建设,着力打造一批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现代农业样板,辐射带动农业新技术、新理念、新机制推广普及,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要以高标准建设农业部粮食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和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片(区)、示范村、示范家庭农场为抓手,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驱动,高效利用资源要素,示范带动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节本增效同步、生产生态并重,促进粮食产量增加、品质提升、质量安全、效益增加、环境改善,实现全市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持续开展蔬菜标准园建设,集成技术、集约项目、集中力量,着力建设一批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生态环境友好的样板园、标杆园,推动蔬菜产业提质增效、提档升级。深入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加大园区内种植结构调整,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周边农户自发优化种植结构,做到“建设一个园区、壮大一个产业、带富一方百姓”。
(四)培育新型主体,促进规模经营。健全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及时收集发布土地流转信息,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引导农民以入股、托管、出租等方式,将承包土地向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支持农户、家庭农场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组建一批从事不同产业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支持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循环农业,逐步提高农业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职业化、产业化、生态化发展水平,努力培育和打造一批名特优农产品品牌。加快培育全程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服务主体,鼓励支持各类农业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形式多样的种植业生产服务,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水平。
(五)加强协调配合,强化服务指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齐心协力搞好相关服务工作,全力保障农业结构调整有效有序开展。农业部门要强化技术服务,组织农技人员包片、包村、联户,加强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组织带头人、基层干部等技术培训,着力解决高效作物种植和绿色生产技术问题,解除农户发展高效、绿色种植的技术顾虑。财政、金融部门要加大农业结构调整支持力度。宣传部门要加强农业结构调整方向、效益对比和结构调整好经验、好做法宣传。气象部门要及时发布气象信息,做好气象灾害预警、预案。工商、质监、农业、物价等部门要强化市场监管,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种苗、假肥料、假农药等违法行为,保证农资市场合理有序供应,确保结构调整所需农资使用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