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特别是关于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皖政办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业方案】宣城市关于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实施方案(完整),供大家参考。
关于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特别是关于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皖政办〔2016〕39号)精神,加快全市现代农业建设,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决策部署,立足宣城实际,进一步夯实农业稳步发展的基础,稳定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持续向好的局面;进一步提高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产量、质量和效益,持续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强化绿色增长,以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为主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业内部活力,实现农业农村经济调结构转方向促升级的工作目标。
二、主要目标
到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73万亩,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3%以上,粮食产能达到132.4万吨以上;力争培育家庭农场5000家、农民合作社3500个,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到200个,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家以上;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和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三、重点任务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1.调整优化农业区域结构。依据全市主体功能区规划,以农业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因地制宜发展适应性农业和特色农业。在传统水稻产区,积极推进品牌专用粮发展,推广稻渔综合种养。以宣州为核心,6个县(市)郊区及集镇为中心扶持建设一批设施化、智能化、安全化、集约化“菜篮子”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加强地方名优特色蔬菜发展。加快茶产业发展,打造具有“宣茶”内涵的茶叶品牌。大力发展宣木瓜、宁前胡、黄精、白芨、重楼等中药材产业。抓好禽产业发展布局调整,提升规模化养猪水平,推进具有皖南特色肉牛、肉羊等草食畜牧业发展,进一步优化畜牧业结构。依托南漪湖、青龙湖等大中型水域,水阳江、新老郎川河、青弋江等主要水域,徽水河、登源河等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资源,发展各具特色的水产生态健康养殖。大力实施木本油料林基地建设工程、林下经济富民工程和竹产业提升工程,打造一批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市农委、市发展改革委、市林业局等按职能分别负责)
2.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围绕供给侧调整农产品生产结构。探索和创新“政府推动、市场拉动、企业带动”的农业标准化生产推广机制,力争创建国家级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小区18个、国家林业标准化示范企业3个、省级养殖示范小区34个、市级养殖示范小区(场)200个,创建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5个;创建专用品牌粮食基地4个,面积达5万亩以上;开展蔬菜标准园、茶叶标准园建设,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依法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实现就近就地生态消纳。启动实施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实施好《宣城市林下经济发展规划》,带动林下养殖、林间采集加工和森林旅游业的发展,打造全国知名的森林旅游目的地。(市农委、市发展改革委、市林业局、市环保局等按职能分别负责)
3.调整优化农业产品结构。树立“质量为本、效益为先”的理念,推进优势资源整合,集中力量对现有优势农产品、知名品牌进行培育,积极申报农产品原产地、地理标志、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名牌农产品,到2020年全市“三品一标”产品总量达到500个。整合优势资源,形成抱团发展态势,推进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打造“生态宣城·绿色产品”大品牌。扎实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争取在五年时间内形成完善的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管理机制。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信息化水平,积极开展质量追溯试点。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建设,加快质检体系建设,提高检测能力。探索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推进国家级、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创建省级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站20个以上。推进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工作。(市农委、市工商质监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粮食局、市气象局等按职能分别负责)
(二)以科技和农田水利为支撑,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4.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稳定科技推广队伍。加快培养各类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人才和农业资源开发保护骨干人才。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深入开展农业技术人员包村联户服务和畜牧科技进万家活动。逐步改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科技人员服务现代农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进一步完善考评考核体系,切实抓好各类农业技术人才的专业技术培训。加快安徽宣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集聚创新要素,创建孵化平台。加大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招引步伐,促进农业产品加工企业转型升级。推动市场主体技术创新,推进产学研结合,支持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加强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技术协作,开发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加快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建立各类研发平台,引进、研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特别是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关键技术。(市农委、市教体局、市科技局、市林业局等按职能分别负责)
5.加快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进程。落实好农业购机补贴政策,重点围绕粮油(水稻、小麦、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和农机农艺结合,同时推进林业机械购机补贴,推进机械化进程。到2020年,创建省级机械化示范县2-3个;积极开展茶叶、山核桃等地方特色农产品采摘机械化;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270万千瓦,比“十二五”末增加30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73%,比“十二五”末提高3个百分点。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和技术支持力度,大力实施“互联网+农业”行动计划,抓好农业物联网示范县、示范点建设,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到2020年,农业物联网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应用面50%,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应用面30%,努力实现监测、预警、自动控制一体化,经济效益提高15%以上。(市农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财政局、市气象局等按职能分别负责)
6.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合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等项目,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泾县、绩溪、旌德等山区县现代农业生产条件,重点在山区机耕道路、水利设施、田间土地平整等方面有所突破。2020年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全部完成高标准农田标准,2017年要全部转型为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鼓励支持村集体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主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将高标准农田优先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实施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改良土壤,治理酸化,改造中低产田,力争耕地基础地力等级提高0.5个等级以上,土壤有机质提高0.2个百分点。(市国土资源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农委、市水务局等按职能分别负责)
7.推进水利建设。建设完善防洪减灾、水资源配置与城乡供水保障、农村水利、水土保持与河湖生态修复和水利改革与管理等五大体系。健全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着力缓解水资源水环境约束趋紧的状况。“十三五”期间,全市力争实施重大水利项目30个,总投资200亿元左右。加大水阳江中游、青弋江、新老郎川河等干流和中小河流治理及青弋江灌区续建及套与节水改造力度;完成粮长门水库、扬溪源水库、宣州区东大圩泵站更新改造、三板桥闸病险水闸除险加固等工程建设;力争开工建设港口湾水库灌区、牛岭水库、汤村水库、郎源水库扩建、钟桥水库、浣溪水库等项目;全力推进凤凰山水库、万家水库前期工作,启动南漪湖环湖防洪治理工程前期工作。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广节水和灌溉管理技术,提高农业用水使用效率。(市水务局、市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能分别负责)
(三)以增加农民收入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不断拓展农业多功能性。
8.推进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创建。按省统一部署,组织开展绿色增效、品牌建设、科技推广、主体培育、改革创新“五大示范行动”,整建制推进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市创建工作,力争生态农业省级示范县(市、区)达7个、示范乡镇(区)30个、示范主体100个,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各项指标位居全省前列。重点推广五种生态农业模式:猪(禽)—沼—果(茶、菜、粮)、经果林立体种养、水田立体生态种养、小流域农业生态治理、休闲观光生态农业模式及其技术。进一步完善畜禽养殖准入机制,科学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即(“一控”即:严格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大力发展节水农业;“两减”即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三基本”指实现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膜基本资源化利用)。(市农委、市环保局、市林业局等按职能分别负责)
9.加快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研究出台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实施意见,鼓励各地出台支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扶持政策。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深加工,开展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试点。深入实施“主食厨房”和“放心粮油”工程。加强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和产业集群专业镇建设,创建安全食品产业示范基地。支持鼓励龙头企业创新发展订单农业,建设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为农户提供信贷担保和技术培训,资助订单农户参加农业保险。(市农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粮食局、市物价局等按职能分别负责)
10.创新农业营销服务。优化农产品交易市场布局,推进市县农产品交易市场和乡镇综合农贸市场建设,促进农产品流通标准化和规模化。开展跨区域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鼓励特色农产品产区实施预冷工程。开展鲜活农产品进城和农资下乡试点。鼓励开展公益性农产品市场建设,支持农产品营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设好市本级农产品数据化智能供应链平台,办好在宣城、上海等地举办的农交会,以华东林交所宣城营业部为龙头,推进大宗林产品、林权和碳汇交易。开展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行动。推进农村商品服务体系和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实施“快递下乡”工程。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行动,创建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和示范县,引导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与电商企业有效对接。(市商务局、市农委、市供销社、市粮食局、市邮政管理局、市气象局等按职能分别负责)
11.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组织实施“休闲农业提升计划”,充分挖掘不同区域的自然风景、古村落、农业景观、农耕文化,打造宣城都市休闲养生观光农业集群;整合各类旅游资源,建成一批有影响力的观光农业园、生态主题农庄、农业科技示范园、星级农家乐,打造一批集观光赏景、休闲娱乐、美食品尝、农事体验等多功能为一体的高品质农业旅游线路。开发应用乡村旅游服务智慧平台。到2020年,全市发展星级农业园区景点(含农家乐、森林旅游人家)1200个,建成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7个,其中国家级4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50个,其中国家级15个,国家三星级以上休闲农业企业20个。(市农委、市旅发委、市发展改革委、市林业局、市气象局等按职能分别负责)
(四)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主线,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12.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扎实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攻坚年活动,确保2016年底全市全面完成试点任务。坚守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粮食生产能力不削弱、农民利益不受损“四条底线”,完善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办法。强化土地确权成果后续利用,支持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数据库建设为重点的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确权登记颁证后土地流转步伐,建立变更和确权常态化机制,引导农户自愿互换承包地块实现连片耕种。(市农委、市国土资源局、市人行等按职能分别负责)
13.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深入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工作,2016年全市再完成10个村的改革任务。探索将财政资金投入农业农村形成的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户并优先量化给建档立卡贫困户,让集体组织成员长期分享资产收益,使贫困户稳定脱贫。选择4个村分类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试点。开展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2016年创建7个示范村。加快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2017年实现市县级全覆盖。以推进宣城市国家林改试验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先在试验示范县市区成立林权收储中心,条件成熟时,组建宣城市林权收储中心,为林权抵押贷款提供托底。(市农委、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旅发委、市扶贫办、市公管局、市人行、市林业局等按职能分别负责)
14.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着力培育龙头企业“甲级队”,形成引领行业发展的排头兵;加强规范化建设,全面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水平;积极引导家庭农场和专业农户开展适度规模经营。推动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综合实力和带动力进一步增强,到2020年,力争培育市级以上家庭示范农场500个,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00个,培育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400家、省部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00家。推进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到2020年,全市建立各类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力争达到200个,其中市级示范联合体100个,省级示范联合体40个左右。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围绕主要农作物生产,重点培养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服务主体,开展农业生产全程化服务创新试点,积极推广托管式服务、合作式服务、订单式服务。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创建,到2017年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县1个、示范乡镇7个、示范主体20个。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和应用技术推广,创新农业气象服务平台,提升气象服务现代农业的能力水平。鼓励支持供销合作社和农垦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全程社会化服务。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力争到2020年全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2000人。(市农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气象局、市供销社等按职能分别负责)
15.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扩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资金规模。优先扶持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内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面落实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用水、用电、税费等相关优惠政策,进一步落实支持设施农业健康发展的用地政策;优化和完善农业产业化发展扶持方式,积极争取上级贴息贷款政策。突出以金融服务为重点的配套服务。推动县域诚信体系建设,开展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等级评定,对信用等级高的给予一定授信额度并给予利率优惠;做大做强政策性融资担保,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担保支持力度,降低“三农”融资担保门槛,降低担保费率,确保“三农”贷款在保余额比重逐年提高;扩大家庭农场“直管直贷”试点覆盖面;设立财政性林业投资基金,建立政府参与、企业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林业投资公司;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扩大政策性保险附加商业性保险试点;对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提供保费补贴,财政给予以奖代补。强化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服务和监管工作。发挥好国家和省资金的导向作用,同时落实好市、县财政扶持资金,确保足额及时到位。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履行对各项惠农政策的指导、管理、协调、服务的职责,形成各负其责、协调推进的发展合力。(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人行、市农委、市国土资源局、市政府金融办、市气象局、市物价局等按职能分别负责)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县市区要按照本实施方案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具体贯彻落实方案。农业部门要加强现代农业建设的协调指导服务,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要加强对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的扶持,其他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出台落实相关配套政策,加大支持配合力度,合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二)强化农业投入。根据市加快调转促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现代农业推进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认真落实“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推进我市现代农业建设。
(三)强化项目支撑。按照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的要求,结合我市“十三五”规划,谋划一批打基础、利当前、管长远的重大农业项目,加强项目储备,做细做实项目库。加大项目整合力度,对现有项目进行梳理、合并,打破部门界限,优化整合,集中使用,精准发力。按照“四督四保”要求,加大项目推进力度。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实行项目资金投向名录制、项目资金安排备案制(审批制)、项目实施绩效评价制和项目资金使用审计制。
(四)强化示范引领。坚持试点先行、重点突破、典型示范,加快创建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农业可持续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各类试验示范区,带动面上工作整体推进。要及时总结,不断形成可学可用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