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项目观摩的几点感受一是产业集聚度进一步提高。二是项目成长性进一步提升。三是民生项目更加贴近群众需求。当然,通过现场观摩,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一是新项目不够多。二是项目质态还有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项目观摩现场会暨年度工作务虚会上讲话2015年11月7日【范文精选】,供大家参考。
一、关于项目观摩的几点感受
一是产业集聚度进一步提高。
二是项目成长性进一步提升。
三是民生项目更加贴近群众需求。
当然,通过现场观摩,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
一是新项目不够多。
二是项目质态还有待提升。
三是项目的体量还有待提高。
四是民生项目投入渠道相对单一。
二、关于今年以来经济社会发展
“稳”,主要体现在经济运行上。
“进”,主要体现在结构优化上。
“新”,主要体现在动力增强上。
“好”,主要体现在质量效益上。
三、科学客观认识和把握宏观发展形势
1. 正确看待宿迁发展速度问题。
2. 正确看待宿迁转型升级问题。
3. 正确看待宿迁实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问题。
4. 正确看待投资拉动问题。
四、对明年工作的初步思考
(一)优化结构层级,用新的理念指引产业发展。
(二)突出减负增效,用新的思路稳定实体经济。
(三)着眼培育竞争力,用新的路径提升城市形象。
(四)调整种养结构,用新的方式推动农业转型。
(五)汇集资源要素,用新的视野拓展开放空间。
(六)坚持质量优先,用新的机制优化生态环境。
(七)围绕治理现代化,用新的举措深化改革创新。
(八)引导社会参与,用新的机制做好民生事业。
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项目观摩现场会
暨年度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
(2015年11月7日)
同志们:
市委、市政府专门安排两天时间召开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项目观摩现场会暨年度工作务虚会,既给大家提供了一次观摩学习的好机会,也让我们对全市明年工作思路和方向有了一个总体的把握,有利于深入思考和谋划明年工作。刚才,大家都讲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听了很受启发;魏书记还将作重要讲话,我们要深刻领会、抓好落实。下面我先讲四个方面意见。
一、关于项目观摩的几点感受
会前,我们用了一天半时间进行了集中观摩,可以说,这些项目都是各县区的“压箱底”。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各个主体主动作为、攻坚克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一路看下来,这些项目总体呈现这样几个特点:一是产业集聚度进一步提高。围绕市域“4+4”和县域“2+1”的产业布局,各地新上了一批强链、补链项目,完善和丰富了上下游产业链条,加快了主导产业集聚的步伐。经开区的美百加电器完善了智能家电产业门类,苏宿园区的可功科技为电子信息和精密机械产业发展注入更大动力,泗洪县的庆邦电子元器件产品广泛应用于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二是项目成长性进一步提升。14个工业项目中,有的主导了行业标准,有的掌握了核心技术,特别是有几个技术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高科技项目值得期待。宿豫区的秀强AR镀膜玻璃,处于国际领先位置;沭阳县的威拓公路养护设备,拥有发明专利20件。3个现代服务业项目与“互联网+”结合得都很紧密,走在了行业发展的前沿。湖滨新区的京东华东云数据中心,在国内大数据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宿迁电子商务产业园已经初具规模,引进了一批知名电商企业,发展的势头看好。三是民生项目更加贴近群众需求。围绕问题和需求导向,各地兴建了一批接地气、受欢迎的民生实事项目。宿城区建成了医养护融合的养老服务机构;市第一人民医院继上月健康管理中心对外运营后,本月初急诊医学中心正式投入使用。总体来说,成果是喜人的,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了各地加快发展的浓厚氛围,起到了凝心聚力、鼓劲加压的预期效果。
当然,通过现场观摩,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一是新项目不够多。很多还是老面孔,不少是往年结转的项目,或者是二期、三期项目,今年新引进、新开工的项目偏少。项目是投资和发展的载体,如果我们不能在项目储备上有大的突破,明年就会出现动力接续不足的问题。二是项目质态还有待提升。各地的工业项目主要还是集中在传统领域的“2”里面,能够归到新兴产业“1”的没有几家,特别是有的项目明显就是老设备、旧工艺,现场管理也凌乱无序,距离现代化企业的标准还有较大差距。质态是项目的生命,特别是在当前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不在引领性、先导型的项目上下功夫,将很难实现跨越赶超的目标。三是项目的体量还有待提高。工业项目中投资5亿元以下的超过一半,期盼已久的50亿级甚至百亿级以上的“大块头”还是没能看到。大项目的落户往往能够带来上下游配套企业的入驻,形成葡萄串效应,进而带动一个产业的迅速崛起,一个地区只有大项目的集聚,产业才能更有竞争力。四是民生项目投入渠道相对单一,基本都还是政府在做,没有充分调动市场和社会主体的投资积极性。服务和保障民生,政府责无旁贷,但也不能大包大揽,一些个性化、高端化的需求还是要放给市场,吸引社会和民间资本参与,等等。希望各地在这些方面进一步改进和加强。
二、关于今年以来经济社会发展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围绕“迈上新台阶、建设新宿迁”的发展定位,突出“三抓三促”工作主线,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积极调适引领新常态,主动应对经济下行风险和各种挑战,统筹推进稳增长、抓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等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保持健康良好的态势,并呈现出“平稳、有进、见新、向好”的特点。
“稳”,主要体现在经济运行上。一是经济增速稳。前三季度全市GDP增长9.7%,二、三产业增幅均超过10%。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指标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二是工业运行稳。市和三县两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均保持两位数增长。从产业看,四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5%、比全市工业总产值高1.9个百分点,四大特色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1.1%,发挥了对工业经济的支撑作用;从企业看,75.5%的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实现正增长,500强企业中开票销售增速超20%的企业达150户,减容、销户容量比去年同期减少13.95%,特别是进项税、销项税均实现两位数增长,说明企业产销两端稳步提升;从产品看,列统的107个产品中近七成产量同比增长,反映工业运行总体良好。三是就业增收稳。全市新增城镇就业3.1万余人、增长4.5%,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32%、比全省平均低0.68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5%,其中工资性收入贡献率达46.4%。四是财税金融稳。财税方面,1-9月,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0.7%,其中税收占比84.3%,位居苏北第一。“房六条”实施以来,市区9、10两个月住宅销售套数和面积同比分别上升32%和33%,拉动全市房地产税收增幅提高到10.5%。金融方面,贷款余额比年初增长12.2%、高于全省1.4个百分点,其中中长期贷款占比46.3%、较年初上升1.16个百分点;新增直接融资突破百亿、达119亿元,占全部融资比重达39.5%。今年以来,全市担保机构共为1719户工业企业提供贷款担保93.6亿元,有效化解了“两链风险”,维护了良好的金融生态。这“四个稳”不仅稳定了经济,稳定了民生,还稳定了发展的信心,更稳定了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更深层次调结构、促转型打下了坚实基础。
“进”,主要体现在结构优化上。一是产业结构呈现“两升一降”。产业集聚度有所上升,市域“4+4”主导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71.4%,各县区“2+1”产业产值也基本占据半壁江山,其中宿城区达到55.1%。“两新”产业占比显著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比重分别达19.6%、10.3%,同比提高0.1和0.2个百分点。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出口退税增长312.1%,超过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高耗能产业占比逐渐下降,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每万元规上工业产值能耗同比下降11.1%,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产业质态在不断提升。二是投资结构呈现“两个优化”。工业结构优化,技改投资增速快于工业投资增速、设备投资增速快于技改投资增速,特别是高新技术行业投资增长48%,增速为工业投资两倍多。服务业结构优化,100个服务业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05亿元,占服务业投资比重46.1%;生产性服务业完成投资同比增长65.9%,比全部服务业投资增速高54.6个百分点。三是要素投入呈现“三大转移”。工业用电量向先进制造业转移,金属制品业和交通运输、电气电子设备制造业用电量分别增长33.5%、19.3%,对工业用电量增长贡献率分别高达125.3%和 91.1%;水泥、化工等高耗能行业则分别出现10%、20%的负增长。用工需求向高技能转移,在企业用工总需求比去年同期略有减少的情况下,中级以上技能型人才需求增长了7.3%,占用工总需求比重提高了3.3个百分点。信贷投放向“双新”产业转移,前三季度,“双新”产业新增贷款同比增长13.3%,高于全市平均贷款增幅1.16个百分点,高于四大特色产业信贷增幅8.1个百分点,资金流向的变化反映出社会投资热点正向“双新”产业转移。这些变化集中体现了经济发展方式逐步优化,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产业结构正在向中高端持续迈进。
“新”,主要体现在动力增强上。一是产业发展新增长点不断涌现。经开区智能家电产业产值增长超过200%,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十分之一;宿城区绿色建材产业产值同比增长52.1%,占全区工业产值比重突破10%;泗阳县汽车配件产业开票销售增长50.7%,入库税收增长234%;宿豫区增材制造、泗洪县石墨烯等产业也都实现了新进展。新的增长点蓬勃发展,虽然有些还是青萍之末,但已显示出较强的发展潜力。二是新业态新模式孕育成长。电子商务加速发力,交易额同比增长68%,规模以上快递业务量、业务收入分别位居全国第18位和20位。“一村一品一店”模式在全省推广,京东宿迁馆上线运营不到4个月实现销售额近3000万元,三县电子商务交易额同比增长均超100%。旅游业持续火爆,旅游收入、接待游客同比分别增长20.3%、18.2%。“十一”期间,市区三台山森林公园累计接待游客32万人次、项里景区接待团队游客5.7万人次,泗洪县洪泽湖湿地景区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30%;经济型酒店、高档酒店客房出租率分别达到89.2%、95%。三是改革促进新活力持续释放。按照减权、去利、市场化的原则,围绕“放、退、接、管”四个环节,重点推进了行政审批制度、资格资质去行政化、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清理、中介机构培育等一系列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各县区行政审批事项基本压减到了50项以内,沭阳县医药卫生体制、泗阳县投融资体制、泗洪县农村产权制度、宿豫区市场监管体制、宿城区金融领域等改革改出了特色和成效。在改革红利的释放下,市场活力充分激发,各类新主体不断壮大。1-9月,全市新发展私营企业、新增注册资本较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前分别增长35.6%、76.9%,其中公司制企业户数、注册资本分别增长126.3%、89%;在我市电子商务秘书公司登记的外地网店达2580家。体制机制的不断优化,推动了新产业、新业态、新主体发展壮大,促进了社会和市场活力充分迸发,为经济发展积蓄了更多新动能。
“好”,主要体现在质量效益上。从企业效益看,呈现出“两高两低”发展态势,即企业利润增速高于利税增速、利税增速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速,亏损面低于全省平均(低11.2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低于去年同期(减亏12778万元)。从城乡建设看,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取得突破,徐宿淮盐铁路、国电二期启动施工招标,通用机场选址正式获批,宿扬高速公路宿迁段开工建设,徐宿连航道列入省交通“十三五”规划,为宿迁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城市建管水平大幅提升,高水平开展项目建设,中心城市核心区建成率、配套率和达标率分别提高到80%、85%、90%。高品位实施园林绿化,财政广场改造、环城北路生态廊道等一批园林绿化工程圆满完工。高质量推进生态治理,空气质量良好率高于全省平均0.8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降幅全省第三,马陵河、西民便河等河道水质明显改善。高标准塑造城市文明,“大花轿”禁行、广场舞噪音治理等取得明显成效,《宿迁文明20条》广泛推行、深入人心。高起点开展城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正式授牌,国家节水型城市正式获批,环保模范城市和人居环境奖城市均完成国家技术评估,文明城市直接晋升全国提名城市;泗阳县荣获“中国十佳宜居县”称号,国家生态县高分通过环保部技术评估;泗洪县通过国家卫生县城评估。农村面貌大幅改善,投入1.35亿元完成全市3610个村庄环境整治,形象进一步提升。从民生改善看,“六大体系”建设成效显著,据省最新监测报告显示,我市“六大体系”指标大都处于苏北先进位次,其中住房保障体系水平指数、社会保障体系发展指数、社会养老服务满意度指数三项指标位居全省第一;民生实事项目扎实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实现村居全覆盖,市区八校建设全面推进,区域供水管网到乡镇覆盖率提高到84.5%。政民良性互动步入常态化,坚持每月开展“星期三政民互动”,共计回复和解决群众问题1520个,群众评议总体满意率达90%,畅通的交流渠道大幅减少了负面舆情,增进了社会和谐。这些成绩说明经济社会发展质态不断提升,全市上下的凝聚力不断增强,为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积累了物质基础,营造了良好环境。
总之,“平稳、有进、见新、向好”的特点,充分表明全市经济运行仍保持在合理区间,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同时,我们也看到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经济增长势头有所放缓,部分指标增速回落;产业质态依然不高,转型升级任重道远;工业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运行困难较多;城乡统筹任务艰巨,民生工作尚有不少差距;新常态下组织经济工作方式亟需改进,等等。这些问题,既有宏观经济下行的影响,也有自身基础制约的因素。对此,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在今后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三、科学客观认识和把握宏观发展形势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GDP六年来增速首次破7,这是一个国际国内都非常关注的问题。从经济增速和经济总量来讲,超7一点或者破7一点没有太多质的不同,但是对人的心理却可能会有较大冲击,影响对未来宏观形势的预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标志着持续30多年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这个变化不是一个简单的周期性变化,而是伴随着结构调整、优胜劣汰、以新动能替代原有发展动力的过程,说到底就是一个经济大调整、大变革、大转型的过程。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从老状态到新常态的转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需要经历相当长时间的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思想和心理准备,并且要有长期应对困难考验的智慧和措施。具体到宿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正确看待:
1. 正确看待宿迁发展速度问题。习总书记就“十三五”规划建议说明时指出,今后五年经济年均增长至少要达到6.5%,这也是中央首次表明对GDP增长的态度,也是不能突破的底线。对全国而言,6.5%以上就是一个合理的增长速度。那么,对于宿迁来说,什么样的速度才算合理?我想应该满足三个方面:一是能支撑事业发展需要的速度。2014年,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加上上级转移支付补助等收入总共39.1亿元,与2010年相比年均增长16.9%,其中保工资、保运转及基本民生保障支出达25.5亿元,年均增长20.1%,高于收入增幅3.2个百分点,剩余能用于建设发展的资金很少。为弥补财政资金不足,我们适度举借了一些政府债务,一些重大项目得以实施。“十三五”期间,从当前宏观形势看,财政收入将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过渡,预计很难保持“十二五”的高增幅,而新常态下惠民生、转方式、调结构却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一些事关长远发展的大项目仍需巨额投入,仅徐宿淮盐高铁项目就需要地方政府配套投入12亿元。同时政府新增举债更加严格、存量债务也进入了还款高峰。可以说,如果没有一定的发展速度作保障,无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还是教育医疗卫生、民计民生改善等财政支出,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二是能满足居民持续增收的速度。2014年,我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888元,比全国低4279元。假定未来全国居民收入年均增长8%,则我市需年均增长12.3%,到2020年方可追上全国平均水平,而居民收入增长与GDP增长基本同步,这就要求我们的经济必须保持一个合理且相对较快的增长速度。三是能实现小康目标的速度。以人均GDP为例,2014年我市人均GDP为39963元。根据测算,如果2020年达到57000元的全国目标,则人均GDP需年均增长8.3%,对应的GDP年均增速为8.8%左右;若提前一年,即2019年达标,则人均GDP需年均增长10.4%,对应的GDP年均增速10.9%左右,实现有难度。所以说,合理的增长速度是实现小康目标的基础和关键。当然,我们所要的速度一定要是真实、不含水分的速度,是经济发展的真实体现,要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益受惠。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宿迁当前仍处于跨越追赶的特殊阶段,始终保持一个合理的增长速度,能快则快、好中求快。
2. 正确看待宿迁转型升级问题。当前,宿迁正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可以说,重点中的重点、关键中的关键还是工业化。只有加快工业化,才有可能完成经济总量的积累;有了总量作为基础和支撑,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才有可能持续推进,否则一切都将举步维艰。因此,现阶段宿迁发展的核心任务还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宿迁转型升级的方向和着力点更是工业化,我们的项目推进、招商引资等都要围绕这一中心工作来进行。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必须始终把做大总量作为核心任务,既立足于“快增”,以发展先进制造业为方向,加快培育主导产业,不断壮大产业规模,为转型升级留足空间;又专注于“快转”,早行动、快行动,全面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引领性、先导型产业,抢占转型升级的先机。
3. 正确看待宿迁实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问题。当前,我市实体经济运行总体是好的,但也面临着较大下行压力。这其中有宏观紧环境影响的原因,大气候下谁也不能独善其身。当前,生产成本过高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一般中小企业融资利率往往高达10-15%;工业制造业企业收费项目多达90项,大众创业过程中各类显性收费项目多达50项;物流要承担太多的路桥费、罚款等成本,直接抬高了制造业和原材料成本。同时,我们也要从微观层面剖析原因,目前宿迁有不少企业,产业层次低、内部管理差、企业负债严重,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就受不了。所以说今天实体经济遇到的困难,也是与宿迁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现实有很大关系。新常态带来的调整是深刻的,意味着在生产成本抬高、转型升级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新形势下,部分产能过剩行业企业、生产低附加值产品企业以及“三高企业”等终将被淘汰,这是市场规律的使然,也是调整的必然结果。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既要从制度层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打碎制约企业发展的枷锁,充分释放实体经济的活力;又要从政策层面进行更加有效的扶持,做企业坚定的靠山,积极帮助企业度过难关。
4. 正确看待投资拉动问题。根据统一增长理论,一个经济体的现代化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农业为主的增长阶段;第二阶段,以现代制造业、服务业为主的增长阶段;第三阶段,基于人力资本的增长阶段。2014年,宿迁工业化率达到40.4%,正处于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有五个重要变量对经济增长起决定性作用:首先,劳动力从低生产率行业流动到高生产率行业,特别是从传统农业经济过渡到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当农业就业人口低于总劳动人口20%时,就进入了另一个增长阶段。其次,人口红利。当人口红利减少时,经济增长就开始减速。第三,资本投资。投资回报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经济增长动力的大小。第四,人力资本。第五,劳动人口在整个人口中的比例。当前这五个变量在中国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经济正在经历着重要的转折期和调整期。对这一时期的宿迁来说,影响最大的、起决定性作用的,非第三大因素即资本投资莫属。因此,我们必须把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当前抓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关键突破口。
四、对明年工作的初步思考
这次务虚会的召开,有个宏大而深刻的背景,就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所以,我们谈工作、谋思路,不能偏离中心、游离主线,必须紧扣学习、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和要求。全会提出的“十三五”规划建议,释放信息是海量的,特别是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关系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给我们传递了非常强烈的信号:第一,发展是始终不变的硬道理;第二,“十三五”不能再走传统老路,必须变革、调整和转向,以新的理念、新的机制、新的路径引领发展。具体到宿迁,贯彻落实好五中全会精神,在“十三五”时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应进一步转变发展路径,改变过去模仿、追赶、跟随的传统模式,更多地用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机制、先进的方式,实现与周边及发达地区并行发展,甚至引领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注入新的动力。下面,我从八个方面谈一些初步考虑:
(一)优化结构层级,用新的理念指引产业发展。去年以来,我们确立了市域“4+4”和县区“2+1”主导产业,各地形成了两个传统产业加一个新兴产业的发展体系,这种结构是科学的、合理的,也是符合国际惯例的普遍做法。稳固的工业制造业,应是一个“梯次”结构,内部各个层级相互间衔接有序,在形态上又不断走高,形成产业结构、发展能级渐次推进的格局。具体来说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是整个产业结构最坚实的基础,发达地区包括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基本都是以传统产业为主。对尚处于工业化中期初始阶段的宿迁而言,在产业发展上更不能好高骛远、贪大求洋,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好传统产业。当然,我们讲发展传统产业,绝不是发展落后产能,这方面国家有明确的清单,各地一定要认真对照,落后的产能绝不允许引进。第二层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传统产业不等同于夕阳产业,其中也有前沿产品、高科技产品和先进工艺,如食品饮料中的功能性饮料、纺织服装中的高档服装面料等,以及传统生产线的自动化改造,这些都是转型升级的方向。对此,应注重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植入传统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在新常态下,“互联网焦虑”完全可以转化为企业转型升级的动力。德国提出的工业4.0概念,其核心是用互联网改造传统产业,让传统产业实现灵活生产、零库存和互联网营销,一句话就是实现“云端制造”。目前,我市在“互联网+”、定制经济等方面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下一步应深化融合创新,利用网络大数据为传统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第三层是新兴产业,也就是工业上常说的先进制造业。当前各地都在积极布局新兴产业,我们在这方面要注重突出引领性、先导型,总的来说,要符合科技革新的方向、体现绿色环保的理念、顺应互联网发展的浪潮、满足人的个性化需求。比如泗洪的石墨烯、宿豫的增材制造等,都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这些产业能够引领发展方向,具有强劲的竞争力和长久的生命力,甚至可能对现有经济产生颠覆性变革。其他县区也都要选择这样的产业来培育,抢占产业布局制高点,培育永不落后的产业,形成最合理的“梯次”结构。
(二)突出减负增效,用新的思路稳定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根基,只有实体经济保持健康的发展态势,宿迁的发展才能稳定在合理区间。特别是在当前的宏观紧环境下,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我们要从体制机制入手,通过深化改革打碎束缚企业发展的手铐脚镣,同时也要进一步优化对企业的服务,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少干扰、多支持,做好服务企业的“加减法”。一方面,围绕“减负”做减法。在减流程上,前不久,我们在房地产领域试点“并联+串联”审批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下一步要探索向工业制造业领域拓展,减少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同时,按照“互联网+”的思路,探索电子商务审批服务机制创新,简化流程、压减环节,提升效率。比如,在全市所有行政服务网点和自助服务终端逐步配置“政务一卡通”读卡器和高拍仪,企业通过网上或自助终端办理各种行政审批业务或相关商务服务,实现足不出户、“零见面”办理执照。在减费用上,聘请非利益相关方,对有关部门权力进行系统的去利性审查,重点审查和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出台收费清单管理目录,对于市级权限,按照能减则减、能少则少,探索对工业企业实施“市级零费率”;对于上级权限,探索通过暂停行权、赎买收权等形式,进一步减轻企业经营压力。另一方面,围绕“增效”做加法。在优化配套上,如构建物流保障体系,科学规划建设一批物流园区,健全城市“最后一公里”终端配送网络,努力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在“511”工程推进中,可以探索建立企业转型发展公共服务平台,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推动资本、技术、品牌、配套等归集成库,整合市内企业兼并重组、技术改革等相关信息,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金融支持、技术支撑、中介保障等一站式、全流程的服务保障,帮助企业增强竞争力,等等。在优化服务上,帮办服务不仅仅要解决企业眼前的一些具体和个性化问题,更要着眼长远、打开思路,站在更高层面上引导和鼓励企业发展。如根据形势变化,适时出台一批工具箱政策,形成支持企业发展的长久动力;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加强与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的合作,委托其对产业走势、前沿技术进行分析研究,编制企业和产业信息目录,向企业发布技术设备、市场需求、产品配套等行业信息,供企业借鉴和参考;通过搭建地产品销售对接、网上销售平台等方式,帮助企业扩大销售(京东给了宿迁一个全国唯一的政策,凡是宿迁本土企业在宿迁京东馆销售产品,除了五万元保证金、1.2万元每年的平台使用费外,京东只收取销售额百分之一的提成,除此之外,其他产品京东都会收取5-10个点的提成,与同样在京东销售的其他地方同行相比,相当于增加了4-9个点的利润,对此,大家要仔细研究,真正用足用好这一平台优势)。
(三)着眼培育竞争力,用新的路径提升城市形象。相关研究数据表明,城市化率达到50%左右是城市发展的分水岭。在这一阶段,城市的产业结构、消费结构、文化结构和社会结构迎来重大变化。2014年,宿迁城市化率达到52.37%,城市发展已经步入快车道,但与周边城市相比,城市首位度、能级还有差距,主要原因在于竞争力不足。因此,提升城市竞争力,应该成为下一步我市城市发展的主攻点。但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绝非仅仅是今天修宽马路,明天建大广场,后天做活广告,需要我们以差异化的思路指导城市设计、推动城市建设、发展城市经济、培育城市气质,在彰显活力中提升竞争力。一是优化规划设计模式。规划是城市形象的“设计师”,重在以差异化增强城市的辨识度。对于宿迁来讲,应该充分挖掘在全国甚至是世界范围内都叫得响的“DNA资源”和时尚元素,对城市色彩风貌、开敞空间等进行系统研究,统筹设计城市建筑形体、广场绿地、城市家具、环境小品、3D橱窗等,打造宿迁独有的城市风格,提高城市的辨识度和知名度。二是优化建设模式。有投入就要追求有产出,即便是一些公益项目,也要注意平衡。以往城市建设中,一般是先建项目再招商进行商业运作,这种“先入为主”的方式可能导致项目与市场脱节。对此,可以探索将策划创意和商业运作前置,让市场先行介入,再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规划设计,提高城市项目建设的成功率。三是优化产业模式。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增添城市竞争力,首先要增强城市产业的竞争力。当前,人们生活方式快速更迭,对时尚的追求成为一种趋势,如发展以生态绿色、观光休闲为标志的都市农业,打造为游客提供餐饮、住宿、游览、购物、休憩等功能的原生态创意民宿区等等,都是以时尚产业来增强城市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四是优化管理模式。在传统城市管理中,往往会把人的活动作为对立面。今年以来,我们采取开设跳蚤市场等管理措施,把人的创造性同城市的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很好地解决了城市管理的老大难问题,也为增强城市竞争力提供了新的思路。如何在城市管理中,更好地调动和激发人的创造性,需要转换思维、打开思路,比如可以在城市开辟一个区域,建设城市管理活力区,在城市设计、色彩等方面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鼓励大胆尝试、“DIY”,让人的能动性成为城市创造的重要源泉。
(四)调整种养结构,用新的方式推动农业转型。近期,国内市场玉米、小麦、水稻三大主粮作物价格同步下跌,玉米收购价由全年高点2279元/吨跌至1980元/吨,降幅达13.1%;小麦收购价由全年高点2564元/吨跌至2274元/吨,降幅达11.3%;早稻收购价由全年高点2720元/吨跌至2595元/吨,降幅达4.6%,对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带来多方面的冲击,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看到粮价走低也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应该在市场调控的基础上,积极运用政策手段,对农业种养殖方式、结构和深加工进行引导和调整,努力消除粮食价格波动对农民利益、农业发展的负面影响。一是推进粮食规模化生产。实践表明,种粮需要适度规模,家庭农场一般在100-300亩为宜。在推动粮食规模化生产上,近年来我们通过大力发展家庭农场,推进家庭农场集群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下一步,要针对家庭农场融资难以及仓储、机库等配套设施用地难问题,以贷款融资、职业培训、信息化服务、农业保险等手段,提升粮食生产规模化水平。二是推进种养殖结构调整。种养殖结构怎么调?市场最有发言权。我们不能命令农民必须做什么,而是不要轻易禁止农民做什么,始终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引导农民进行种养殖结构优化。比如,针对粮食价格短期内难以回升的情况,可出台市场化引导政策,适当鼓励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试点建设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提高种植比较效益;抓住电商纷纷抢占农村市场的重要机遇,利用“一村一品一店”平台,围绕市场需求调整种植业结构,供给多样化的农业产品,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三是推进农业工业化。打造现代生产体系,不能只在农业内部考虑种什么、种多少、怎么种,还应该把产业链、价值链等工业化发展理念和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促进农业产业链条的前延后伸。比如鼓励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进骨干企业技术升级改造,主攻产品增值,形成多元化、系列化、专业化的产品加工体系,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五)汇集资源要素,用新的视野拓展开放空间。从现实基础看,如果就宿迁论宿迁,配置资源仅限于市内,资源要素终究是有限的,市场空间终究也是有限的,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发展的问题。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开放型经济看起来是一个资本投入、市场流通的问题,但实际上体现了一个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的水平,不仅有利于促进经济快速增长,更重要的是具有导向、激活、倒逼效应,对于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功能配套、建设符合国际惯例的商务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此,需要把握三个方面的内涵要义:一是具有开放的视野。视野有多宽广,舞台就有多大。对于城市而言亦是如此,青岛和苏州两市之所以能够成为“领跑者”,在对外开放中的国际化视野是关键。市委提出的“四海意识”具有深远的意义,就是要求我们解放思想、开拓视野、打开胸怀,跳出宿迁看宿迁,跳出宿迁发展宿迁,把眼光放在“四海”,把扩展能力放在“四海”,走国际化招商之路,让全世界的资源为我所用。当然,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招商,都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是一个点滴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国际化招商的难度更大、过程更漫长。去年以来,我们全面打开了对欧招商的局面,在欧人脉资源取得了全方位拓展,与德国、英国、捷克、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交往关系,与中国驻欧使领馆建立联动机制。下一步,我们应以友城建设为支点,实施蛙跳战术,在欧美的版图上钉钉子,撕开对外招商的口子,打开对外开放渠道,进一步扩大宿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实现对外招商量和质的突破。同时,要主动融入到国家战略中,围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创新包装一批战略性项目,从国家政策中挖掘更多资源。二是具有开放的载体。宿迁地处内陆,不沿江、不靠海,在扩大开放上要有大突破,首要任务是建好开放载体和承接平台,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外部资源。注重把握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外交通,尽快构建水陆公铁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畅通资源要素流动渠道,实现通江达海、贯通南北,以交通的领先优势弥补区位不足。目前,在手的徐宿淮盐高铁要加快推进,规划中的合宿青高铁要合力争取。另一个是承载平台,除了加强开发区建设外,对一些创新性开放平台要做好政策设计和争取工作,如综保区、外资企业集聚区、中德(宿迁)绿色建材产业园区、海峡两岸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示范区等,为外资集聚打下基础。三是具有开放的环境。良好的环境是开放发展的生命线,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宿迁在硬件方面没有多少优势,要想在新一轮开放发展中赢得主动,就应该在软环境上多下功夫。在贸易环境上,探索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方式,推进区域通关一体化,进一步减少企业通关时间、降低物流成本。在法治环境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破除市场壁垒,促进公平竞争,建立同国际贸易和投资规则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在政策环境上,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减少不必要的审批和收费,主动为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市场开拓、融资支持等多环节、全方位服务。
(六)坚持质量优先,用新的机制优化生态环境。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十三五”发展规划,把绿色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于宿迁而言,生态是一块“金字”招牌,但客观地讲,宿迁的生态还是一种“原生态”,没有真正经受过工业化、城市化的考验,生态的基础十分脆弱,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生态与发展的关系,通过生态治理和设施建设,增创发展环境容量。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好“三个重点、两个试点”:三个重点,即治水、治气、治土。关于治水。治水必先治污,治污必先治源。当前我市一些水污染问题的根源在于排放,污水的乱排乱放直接影响了水体质量,过去马陵河整治一直没有取得明显成效,关键就在于污水排放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下一步,在治水中,关键是抓住基础设施这个重点,通过雨污分流、污水管网等工程项目建设,打通城市排水“血脉”。对于黑臭河道的整治,要按照“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配套、全域修复、全域清流”的要求,做好截污等各项工作。关于治气。治理大气污染最关键的就是要控好源头,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当然各地情况各异,污染源也不尽相同。去年市区大气污染整治取得显著成效,就是因为抓住了扬尘治理这一重点。下一步应深入开展大气污染源解析,切实加强对大气的监测和辨识,查清找准污染根源,制定更具针对性、更富操作性的解决方案,有重点、有方向地加以解决,严禁有害气体排放,严控无害异味气体,保持大气的净洁度。关于治土。对于宿迁而言,土壤污染防治是一个新课题,但非常重要,因为土壤污染引起的问题不易发现,其污染后果甚至十几年后才能显现。从宿迁目前情况看,土壤污染问题已经不同程度出现,特别是耿车和化工园区周边的废渣及重金属污染较为突出。为此,应当尽快开展土壤环境污染状况基础调查,启动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和预警体系,全面会诊土壤污染现状,采取针对性方案和措施逐步解决到位。“两个试点”,即镇村污水处理和城市分布式能源项目试点。在镇村污水处理项目上,以德国为代表的欧美国家在小城镇生态环境建设,特别是污水处理方面有着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在镇村环境整治中,可以探索以“DBO”(设计、建设、运营)的模式,与欧美企业开展包括污水处理规划、工程设计、设备供应、运行管理等在内的全面合作,利用其先进的技术、管理、人才等优势,改善提升宿迁镇村生态环境。在城市分布式能源建设项目上,探索以特许经营的方式对项目进行整体打包,在能源站及公用网络建设、剩余电量联网共享等方面与欧美企业开展合作,打造分布式能源建设的新样板,切实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节能降耗。
(七)围绕治理现代化,用新的举措深化改革创新。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向更为明确,将在既定的改革方向和框架下,围绕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更加突出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的互动、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的联动,致力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这一目标,有两个重点需要把握:其一,完善市场主体行使经济自主选择权的制度设计,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把政府职能更多地用在市场监管和提供公共服务上。其二,按照社会组织配置社会资源的逻辑,理顺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关系,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让社会“自治之手”更好地发挥作用。宿迁的改革一直走在全省甚至全国前列,下一步应当继续围绕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高度警惕行政权力扩张、高度警惕行政权力不当牟利,在放权、监管、服务上求突破,保持宿迁改革的先发优势。更加突出法治化。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触及到越来越多的深层次矛盾,只有依法而行,改革才能更大凝聚共识,更顺利解决推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因此,各项改革的动议和实施应在法律框架内进行,杜绝以改革的名义突破法律底线,确保各项改革于法有据。同时,应及时对成熟的改革成果和成功经验进行总结,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减少随意性,增强规范性。更加突出市场化。按照市场化的改革导向,还需进一步清理和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做法,把本不属于政府的权力事项推向市场,促进行业内、行业间的充分自由竞争,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更加突出去利化。应围绕是否符合市场规则、是否体现市场导向,定期对部门权力进行去利性审查,铲除部门以权谋利的土壤。当然,去部门的利,不等于无视利益手段在改革中的巨大作用,在既有利益格局中,只要运用好利益手段,同样可以减小改革的阻力。更加突出便利化。这是抵御经济下行压力的一剂良药。可在试点投资“负面清单”的基础上,结合信用体系建设,探索以市场主体信用为基础的差别化审批,试行优质项目“直接落地”、“先建后审”,形成从项目审批、市场准入、工程建设到市场监管的投资便利化制度体系,创造“让投资者轻松上阵”、“让守信者一路畅通”的便利环境。
(八)引导社会参与,用新的机制做好民生事业。“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能由政府购买服务提供的,政府不再具体承办;能由政府和社会合作提供的,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加快社会事业改革。做好下一步民生工作,要准确领会和把握好中央的新精神、新要求,注重以政策引导吸引社会力量参与,通过政府之“手”保公平,利用市场之“手”提效率,把民生保障的篱笆扎得更牢。一方面,补短板、兜底线,强化政府责任。维持基本生活构成基本民生的底线,这一底线主要体现在低保、医保、住房保障以及对各类特殊群体的保障上。对此应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不断增加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共享水平。另一方面,引入市场机制,发挥社会协同作用。在社会保障上,发展与基本医疗、养老保险有机衔接的商业保险,鼓励企业和个人通过参加商业保险及多种形式的补充保险解决基本医保之外的需求。在公共服务供给上,按照“保基本、放高端”的理念,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教育、养老等领域,弥补政府在提供高端公共服务方面的不足,促进民生服务的多元化、优质化。在扶贫开发上,按照精准化扶贫思路,探索“政府组织、企业实施”方式,推广社会化扶贫这一模式,以企业参股融资等形式,把扶贫项目和企业经营相结合,实现企业增加效益、农民脱贫致富“双赢”。
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