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4年深入学习领会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述,夯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基础【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同志们: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从理论高度和实践深度回应文化建设的时代之思,勾勒出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新蓝图,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发挥了更加全面的文化实践指导作用。深刻认识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论述的理论提出、重要内涵和价值意义,对于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借此机会,我以《深入学习领会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夯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化基础》为题,为大家作一堂党课报告,不当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全面把握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提出
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内容丰富的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实践经验和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构成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提出背景。
(一)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时间的车轮进入到19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于受资本逻辑扩张本性的驱使,使世界范围内文化的交流、交往更加频繁,文化发展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西方文化长期推崇“零和游戏”“丛林法则”“弱肉强食”“对立对抗”“竞争性文化”,导致世界不同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产生了“弱肉强食”“殖民扩张”“大国欺负小国”等问题,造成世界范围内文化发展质量变差,侵略思想、殖民野心极度膨胀,导致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文化交流、交往不断减少,暴露出“文化沙文主义”的思维局限。在此背景下,马克思提出文化应该“以人为本”,应该是“革命的进步的”“科学的理性的”“民族的”,必须将之放在世界视野下,展现多样丰富的和谐的特征。马克思、恩格斯重新认识文化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在揭露资本主义制度下文化危机产生根源的基础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消除了以往文化哲学对文化产生、性质、作用的遮蔽,改变了单向度强调人对文化的传承、创造,而忽视了文化的发展以人为本的根本属性,揭示了“人—文化—社会”的整体联系,预见性地提出了人与文化、文化与社会的逻辑推进。文化的形式以及文化发展水平对当前社会的政治与生活产生一定的促进或阻碍作用,文化所产生的对政治生活与经济基础的影响,最大的积极作用往往需要由人来实现,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于对文化的掌控力量。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认为,文化从形成开始到内容的发展都会受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影响与制约,文化的发展速度和存在的意义与价值需要适应当前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受到社会生产关系以及社会政治生活与制度的影响与制约。从这一逻辑出发,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资本主义文化充斥着人与文化、社会与文化的异化和矛盾。一方面,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者不断遭到盘剥。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对文化领域的意识形态、教育等社会资源的垄断与控制,固化了社会阶级与阶层,表面欣欣向荣的工业文明背后隐匿着限制人的发展,掩盖着人与文化、人与社会的多重矛盾。马克思、恩格斯判定资本主义文化所产生危机的解决不能单纯依靠任何方式的改进,唯有将资本主义制度彻底变革,才能真正解决人和文化之间、人和社会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继承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全面推进文化建设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以科学性和实践性深刻影响了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生成、发展与完善,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二)实践经验:党的历届领导集体的文化建设历程
纵观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文化建设置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谋划,党的历届领导集体不断探索中国文化建设道路,为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形成提供了有益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提出要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即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把文化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凸显出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科学以及大众文化的发展方向。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克服一切困难,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扫除旧中国留下来的贫困和愚昧,逐步地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为了更好地完成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的文化建设,毛泽东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作为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这一时期有关文化建设的理论逐渐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石。
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迎来了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机遇,进一步积累了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经验。这一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大量西方思潮涌入国内,社会的世俗化和功利化倾向日益明显,个人主义大行其道,甚至漠视集体、社会、国家的极端行为也不鲜见。对此,邓小平提出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邓小平强调,“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二者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二者既相辅相成又互相影响。只有把两个文明都建设好了,才能把社会主义建设好。只有充分重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事业。
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将文化发展方向列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中,强调“中国共产党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之后,党的十六大又在进一步深刻总结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胡锦涛指出,要“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从重视文化和谐的作用到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为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及时研判文化与经济社会及科技关系的新动态、意识形态与文化价值观竞争的新格局,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列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并根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突出文化建设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大事业和建设美好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进一步提出文化自信的重要论断。习近平总书记把文化自信作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在新时代繁荣与发展的根本要求,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南与根本路径。
(三)历史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之所以能够在世界上取得历史性的意义,就在于其“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理论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借鉴中超越,形成了坚守中华民族的主体性、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这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同时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义无反顾担负起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的角色,同时也成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共产党积极传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广泛吸收了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也在发展过程中深入汲取、总结国外文化发展方面的有益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根植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之中,从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到新时代强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只有全面坚持中华文化的立场,才能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更大实效。
二、深刻领会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重要内涵
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不是拘囿于解决国内文化发展问题的狭义论述,而是富有世界历史视野的广义论述,不仅体现了辩证性视角、系统性思维和实践性方法的有机统一,而且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体布局和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
(一)辩证性视角:“文化历史观”“文化发展观”与“文化民生观”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以辩证性的文化发展视角与历史视角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他们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文化发展以及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紧密联系,正是人与文化之间相互交织、渗透和转化的结果,不断使人类文明由低级迈向高级。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文化兴国”“文化强国”的文化历史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文化强弱与国家命运、民族强弱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文化史与人类史相统一的恢宏视野中将此观点放入中国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历程之中进行考察,将国家、民族命运的反思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相结合,不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历史观。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文化不仅仅是强国、兴国的关键所在和灵魂要素,而且直接关乎国家与民族的兴盛与发展。只有不断通过文化发展以及文化自信的坚定,才能全面激发人民群众文化创造创新活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分析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以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着力点,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夯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全面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并以此推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文化自信的基础、前提作用,这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论述高度契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的发展问题表面上是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的发展问题,但归根结底是人的发展问题。也就是说,文化发展问题不仅要停留于价值观念层面,而且要贯穿于整个社会层面。在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立足于新时代的中国发展实际,以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化发展为重要基石,全面、准确地分析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时代价值与现实需要,深刻展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观的继承。
从历时性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人民群众的需求发生了从“求物质生存”到“求精神发展”的历史性转变,这是人民群众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断萌生的对精神生活多元需求的重要转变,而西方国家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则出现了文化垄断、文化沙文主义等错误倾向,严重影响了世界文化发展。西方民众生活精神需求问题的不断蔓延、扩展持续推波助澜,对我国文化建设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甚至在意识形态领域直接造成波动,危及我国文化安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将文化的发展作为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能力的“试金石”,在文化建设中矢志不渝地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关切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及发展利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不断实现各族群众对先进文化的期待,坚持文化惠民、文化利民、文化为民,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民生观。
(二)系统性思维:“文化功能观”“文化系统观”与“文化全球观”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辩证唯物主义文化观的过程中摒弃了机械唯物主义的僵化问题,纠正了近代形而上学忽视文化功能的错误做法,将文化发展与政治、经济、社会视为系统性的整体存在,实现了文化发展过程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同构,以系统性思维整体把握了人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它是“四个自信”中的基础自信,没有它其他“三个自信”都无从谈起,对于国家和民族而言,文化的引导性力量更为明显,影响效果更加深远持久。坚定文化自信,并以此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深刻体现了文化自信的重要价值与功能。
文化发展是一个结构严密的复杂系统,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既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又具有相互促进的联系,只有各要素紧密配合,才能产生系统性的力量。在新时代背景下,文化建设体系庞大,包括了意识形态领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艺与文化事业、产业,社会思想道德等诸多要素,每个要素既独立存在又与其他要素紧密相连,某一文化建设要素的缺失势必会引起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对此,要充分发挥文化的教育、引导作用,进一步践行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思想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文学、艺术、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全面推进。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将不同层面的文化建设要素以特定的方式凝结成有机整体,进而促进了每个层面文化要素教育、引导作用的发挥,折射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按照系统论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整体性的思维引导。
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天下观”和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精神的理论精华,始终以人类文明发展为整体性视角,坚持共谋全球和谐的文化发展,深刻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全球观的理论精髓。坚持文明的多样性,特别是在全世界不同国家与不同文化之间造就的多样性文明,需要进一步解除隔阂,始终保持文明文化互鉴的态度,超越冲突、缓解矛盾,以文明共存、共建实现文明优势的提升。从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发展的视角来看,人类社会始终坚持文明互鉴,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着力建设文明共存的世界是历史的主流,西方文化霸权主义主导下的文明冲突发展方式注定是难以为继的。无论是发达的文化强国还是尚处于发展阶段的文化大国或文化小国,都需要摒弃以牺牲文化和谐发展、文明共建为代价来换取部分霸权主义国家的一己私利的传统发展思路。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是关于文化与人,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旨在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建立起互学互鉴的全球文化交流、交往体系,促使各国达成文明对话共识,解决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交往难题。
(三)实践性方法:“文化价值观”与“文化行动观”
文化表达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可以穿透历史、跨越时空,且历久弥新。文化不仅包括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也包括教化思想、道德理念,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具有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的价值作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遵循。回溯过去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大都与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法制不完备有关,但是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它与是非曲直的价值判断紧密相关。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角度来看,其价值完全体现了当代中华民族的精神,同样也象征着中国人民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判断。在新时代发展进程中,践行与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制定和完善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价值判断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键要素和重要举措,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有利于深化与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从文化行动观的视角来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14亿多人口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又是成果的分享者,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在共同推进社会文化建设的进程中逐渐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民群众的影响是深远的,进一步体现了国家发展与社会建设的为民思想和为民目标。在深入践行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可以从人民群众最大公约数出发,激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以家庭为最小单位,强化家风教育与家庭教育,让社会主义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得以充分展现。与此同时,可以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对当今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人文精神等精髓和内涵,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效率与水平,充分引导人民群众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文化强国的参与者。
三、牢牢把握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价值意义
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是内涵丰富、系统全面、立意深远的理论体系,凝结了党历届领导集体的智慧结晶,创造性地回答了文化如何更好地发挥教育、引导作用这一关键问题,对未来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彰显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坚定新时代的文化自信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一环,处于重要地位,关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能否建成,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能否实现,是考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的试金石。党中央从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和社会发展脉络入手,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并将其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由此形成了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其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富有前瞻性的发展策略推动文化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转变,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促使“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的理念深入人心、新时代文化建设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加速推进、文化建设整体水平持续推进。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有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站在历史的战略高度探索新时代中国的未来发展道路,从文化战略高度预测未来文化发展趋势,并将文化建设列入总体布局发展之中,补齐了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短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文化理论指导和实践参照。
(二)凝聚人类文明智慧,引领新时代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共同关注的焦点议题,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虽置身不同的时代背景,建构了不同的思想体系,却都集中体现了人类和谐发展、共同发展的初衷。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化与创生,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工作是否取得成效的重要指标在于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是否得到满足、文化建设的公共产品是否均等化,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建设中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客观要求。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述中的“以人民为中心”完美结合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理论品格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是万物之灵”的思想观点。只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文化建设导向,并以此实现文化的创新发展,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受益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新时代中国的发展前景和发展实际情况出发,全面考察与正视时代发展机遇与挑战,进一步制定科学的文化发展方针,根本目的在于让社会主义建设实现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共同促进与协调发展的宏伟目标。在揭示人类文明发展规律与趋势的世界文明对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有机结合,注重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要求,进一步强化了文化的大众化价值,在继承、吸收、借鉴的同时,避免了陷入文化发展的误区与困境。
(三)加强全球文明对话进程,贡献中国文化建设理论和智慧
当前,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交流越发密切,世界文化发展格局逐渐形成,但不能忽视的是当前世界范围内不稳定元素和不确定因素越发增多,世界经济增长逐渐放缓,动力不足,贫富差距逐渐增大等因素导致当前全球文明对话出现了诸多阻碍与挑战,部分西方国家以局部战争的形式阻碍了文明之间的合理对话,特别是个别地区恐怖主义热点问题屡禁不止、层出不穷,再加上传染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类型的安全威胁逐渐蔓延开来,导致全人类都受到了影响。由此可见,在世界发展历程中,任何一个国家和个人都无法在世界文明浪潮中独善其身和置身事外。在文化建设中,中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道路,以和平发展为核心,全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其作为应对全球文化危机的核心观念,以实现与其他国家合作共赢、文明发展的良好愿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积极应对当前全人类所面临的文明与发展问题,在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互相借鉴之中推动世界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以中国前所未有的大国担当,增强文化建设与文明交流的使命感、责任感。
同志们,实现世界文化和谐共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时代主题,同时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不懈探索,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形成了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充分弘扬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创造力和推动力,为进一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其他文明之间的平等对话与合理交流、全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的理论镜鉴。
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